[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新答客问

澄清一些基本原则和概念


1.两教神学传统的不同和对启示了解的差异

1.所有教会都有自己的传统 ,都有自己的一套对信仰,对圣经的不同观点、态度、诠译和处理方法。这种「不同」存在于不同宗派之间,也存在于同一宗派内,不独存在于基督教与天主教之间而已。就以同一宗派来说,他们内部的不同可以分纵与横两方面来看:横是指同一宗派内不同地方教会间或不同神学家之间的不同;纵是指在同一地方教会内,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

2.这种不同本来是好事,因为可以用来彼此印证,互相补充,而使各方更接近真理;但部分的基督教朋友们却以这些不同来攻击天主教。值得一提的是:天主教极少有计划地教导自己的信徒去攻击基督教,就连本书也不过是旨在澄清一些基督教朋友们对我们的误会罢了。

3.天主教虽然知道自己与基督教有不同的地方,但仍认为:一切信基督的人,不论他们属于何种宗派,都是相同的多,相异的少。相同的例如:相信只有 一位真神;一主、一信、一洗、一本圣经;同认耶稣为救主;诵念同一的「宗徒信经」;相信永恒的生命;承认人性的尊严、平等;认为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友爱‥‥‥。不同的地方,大概只有本书以下所提的十多点,如圣母、教宗、炼狱等等。

4.其实,天主教更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分种族、信仰、阶级、性别,都是相同的多,相异的少。所以人类应无分你我地相亲相爱

5.基督教一些大宗派,一般上会比较严谨和客观地处理自己和天主教间神学上或传统上的差异。事实上,在世界各地的大神学院中,基本上的合一气氛都相当浓厚,大家都肯向对方学习,有时甚至会派遣自己的神学生到对方的神学院攻读。

6.最和天主教过不去的基督教朋友,是某些独立的、小型的教会,或一些大教会中的极端分子,他们会随时拿起圣经,断章取义地说天主教这样不是,那样不是。有些随意解经的人,他们对圣经的态度,连一些基督教释经学家都会十分惊讶。

2.包容而不排斥

有些基督教朋友喜欢强调ONLY这个字,他们有三个ONLY:即Scriptures only (唯一圣经)grace only (唯一恩宠),faith only (唯一信心)。天主教绝对相信,也完全接受圣经、恩宠和信心这三者,并认为这是信仰的重心。但天主教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情况、历史,和更广的生活角度去了解这三者;而且绝不会把这三者孤立起来去看待。所以我们重视圣经,也重视「圣传」或「传承」;重视由天主来的恩宠,也重视由人而作出的响应;重视信心,也重视人由于信而作出的相应的生活升华和改进(即基督教朋友所称的「功行」)。基于同样的原则,我们认为承认耶稣是主,绝不排斥对圣母、圣人的尊敬和爱戴;对圣母、圣人的敬礼,也绝不减轻对天主的崇拜。(以下我们会指出:敬礼圣母和圣人,是我们光荣天主的另一形式)。

3.圣事观念与人神的交往方式

1.有些基督教朋友往往强调了人神交往的「直接性」,而否定了其中存在大量的间接性因素,所以他们否定了圣事 (例如告解、圣体)、代祷、互为中保等的意义。天主教绝对重视人与神的直接交往,所以我们说教友在领洗时便分享了基督的「司祭」、先知、君王的职务。其中的教友司祭职便是指教友能直接参与一切的敬礼,能够向神祈祷,与神直接交谈、沟通。但我们也认为,神往往用间接的方式去救人,用间接的方式去管理世界和分施「恩宠」。神的恩宠往往也是可见的、具体的、可触摸的。例如:慈爱的父母、好的学校、良师益友、安定繁荣的社会,一本好书、一出启发人追求真善美的电影,这一切都是天主的恩宠,都是上主通过人而交给我们的礼物。没有人,我们甚至不能信、不能认识耶稣、不能拥有圣经!当我们信天主,又关怀人时,我们很自然便会替人祈求上主,把别人的需要向上主倾诉,这便是「代祷」。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姊妹不是也有时在父母前互相作「中保」或作中介人吗?所以直接和间接并不互相排斥。

2.至于「圣事」,我们相信那同时是直接又是间接的人神交往方式。直接,因为我们在圣事中直接与神交往;间接,因为圣事是由「标记」所组成;我们是透过有形的标记,去领受无形的圣宠。举例来说:在圣体圣事中,我们真的吃了基督的身体(直接)-- 「你们大家拿去吃罢﹗这是我的身体。」(2626;谷1422);但基督的身体却是隐藏在面酒的形状中(间接)。在告解圣事(修和圣事)中,我们获得基督的宽恕(直接),但却是透过一位神父(间接)。用天主教的术语是:基督从前透过他的「肉身标记」与我们接触(),今日却是透过他所建立的「圣事标记」与我们接触。对许许多多虔诚的天主教徒来说,他们都是在圣事中,真真实实的感到过基督的临在;这临在圣事中的基督,也不知圣化了多少基督徒的生活,给了他们信心、勇气 、希望和力量。两千年来,多少大圣大贤便是在圣事的滋养下,才能在圣德生活上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基督的肉身其实是一种「标记」,正如我们的肉身,也是我们「真我」的标记一样。基督的身体一方面隐藏,也一方面揭露他的天主性。对大部分犹太人而言,基督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是木匠的儿子(63-6);但对他的信徒来说,他却是天主的活标记,是天主爱的实现,是天主临在的「圣事」。

4.上主超时超空的临在

承接着圣事的概念,我们相信「道成肉身」的耶稣,今日仍然真真实实地,以可触模的方式与我们同在。他的名字叫「厄玛奴耳」(Emmanuel),即「上主与我们同在」;他进入了人类的历史,分享了人类的命运。他升天前曾说:「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28:20)。他临在的方式有四种:

1.圣体(及其它圣事)

2.圣言(圣经)

3.基督徒聚会时-─(18:20「那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

4.在爱人的行动中─-(25:40「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

二千年前以人性状态出现于巴肋斯坦的耶稣,今日仍然超越时间与空间而存在于我们中;他尤其愿藉「圣事」与我们亲密地、具体地同在,并以人所能够感受到的方式,与我们结合

5.崇拜、宣道、团契的平衡

1.基督的教会内涵极为丰富,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教会或宗派,可以同时完全地尽显教会的光华。因此在历史中、在现实的生活里,不单不同的教会有不同的面貌,就是同一的教会,在不同的时代也会出现不同的面貌。

由于传统和制度的差异,及对基督福音了解的不同,有些教会在具体的表现上是较重视崇拜,另一些则较重视宣道或团契。其实三者都是教会的特质。

从前天主教在礼仪中十分重视崇拜,却不太重视宣道,教友承担宣道责任者更少;也不重视团契,所以直到现在,参加善会的人仍是教友中的少数。不过,依笔者的见解,崇拜却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最重要特质,因为崇拜所突出的是人神的关系,显出人对神的从属或隶属。

天主教藉庄严、肃穆的弥撒礼仪钦崇、敬拜上主,承认他是造物主;又偕同基督,以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作祭品,承认自己属于上主;又藉愉快的歌声,歌颂上主,感谢他所恩赐的一切;更藉聆听圣言以启导生命,藉分享同一的圣体,而领悟到人类一家的事实,大家应彼此分担、分享,和互通有无。

在天主教礼仪的崇拜中有语言,也有默观;有参与也有静待;有依靠也有敬畏(德训篇1:16「敬畏上主是智能的开始」)。崇拜于是成了天主教信徒每周的最佳灵性滋养。所以梵二的礼仪宪章说:「虽然神圣礼仪并不涵盖教会的全部行动……(但它)却是教会行动所趋向的顶峰,同时也是教会一切力量的泉源。」(礼仪No.910)

2.我们曾经认为,宗教不在于多言,不在乎喋喋不休的宣讲和对人无情的游说;因为信仰有它非理性所能诠译,和非语言所传达的部分。我们也曾经认为,宗教不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因为我们信的是主,而不必靠友情的维系。我们认为宗教的内容有它令人沉默、震摄、惊讶的地方,也有它值得人永恒地默观的部分。信仰是一种透过事物外观的皮相而达致对生命的大彻大悟;它其实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却升华成为对神的委身和待奉(因为神正是生命的本源和主宰)。因此,我们认为信仰必须有它的深度,这深度是语言的,也是超乎人力之所及的

3.到现在为止,天主教仍以崇拜自己信仰生活的中心,因此,我们无可避免地会把宣道和团契放在较次要的地位。亦正因如此,我们必须醒觉到自己弱点的所在;希望我们能在不忽略崇拜的同时,也能多向其它的基督教朋友学习他们宣道的心火和团契的经验

6.教会与伦理的问题

天主教经常以悍卫伦理与道德为己任,她也经常要求信徒按人生与福音的理想生活,即系为达到这理想,我们必须付出代价。有时这些代价是昂贵的、痛苦的,但其结果却是真正而持久的幸福与平安。

基于这个原则,天主教毫不犹疑地遣责堕胎和安乐死,禁止婚前性行为,维护一夫一妻制及其不可拆散性,及提醒人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方便而使用人工节育。然而基督教朋友对这些伦理的见解却颇为分歧,他们中不乏容许离婚,甚至主张可以堕胎的人。

更极端一点的,是那些「邪教」(当然,他们并不等同基督教,但他们却打出「基督」的旗号),他们认为女孩子可以出卖自己的肉身,去赚取男士们的灵魂,他们的理由是:基督既然可以为人类牺牲生命,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牺牲「性」?这是完全不顾伦理和道德的歪理,那只是一种为求达到自身扩张的目的,而不择的手段(这事件亦可告诉我们:为宗教而宗教、为圣经而圣经的态度,可以产生很可怕的后果。)

但亦正因为天主教很重视伦理问题,所以不少人都感到信天主教是一种压力,甚至是一种束缚,这大概便是基督所说的「窄门」吧?他说:「你们要从窄门进去,因为宽门和大路导入丧亡‥‥‥那导入生命的门是多么窄,路是多么狭﹗」(7:13)

7.基督徒今日如何善用圣经?

1.大约十年前,我曾到湾仔一间基督教会中,去和他们的信徒分享我们天主教的信仰。会后有几位平信徒来跟我说:「徐神父,想不到你们的道理和我们的竟然是那么接近。 」好个「想不到」﹗其实想不到,是因为没有想;或更好说,没有机会想,因为彼此没有接触。接触多了,坦诚地交往多了,我们终会发觉:对方原来并不是那么可怕的。

2.随着合一运动的发展,天主教和不少基督教宗派间的神学家和圣经学家都有互相往来的机会,不断交换对神学和圣经的心得。因此,两教对神学的见解不单越来越接近,对圣经的态度,更是开放了不少,无形中对对方的包容也大了很多。

面对着圣经众多而复杂的问题,一个稍有自知之明的学者,都不会对自己的见解绝对肯定,而对对方的立场完全否定。随便引用圣经去否定别人的人,只不过显出他们对圣经的无知而已。

3.圣经不是一本完全自明的书,它需要被解释。例如:当我们读到主升天前向门徒说的话:「信的人……手拿毒蛇,甚至喝了什么致死的毒物,也决不受害。」(:16:18)我们决不会贸贸然地去玩毒蛇,喝毒物吧?所以,现代圣经学者都认为,为了进一步明白圣经的原意,我们要研究它的经文、文学、类型、历史、编辑过程,和释经史等等(详见下文)。

单单能够阅读中文圣经的人,还要面对一个圣经译文的问题。其实,就连基督教朋友,他们在解经时,也叫人要注意「上下文、体裁、背景」等等。因此,要正确地了解圣经,并不能单靠主观的愿望,因为当你认为圣经是这样说的时候,它的原意未必真是如此。在这角度下,我们面对的问题已不是「应否」自由解经,反而是要注意应「如何」解经了。

4.下面的「今日基督徒如何解释圣经」图表,显示了要正确明白圣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回事。当然,我们并非认为只有圣经学者才有资格读圣经,而平信徒就只有听的份儿。不,圣经是人人可读,人人该读的。但读圣经至少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性的,一是群体性教会性的。前者只要我们以开放的心灵去阅读或聆听圣言,我们便能领悟到上主在「此时」、「此地」要向「我」说什么。但后者则需要正确地了解圣经的原意,才能够找到圣经的时代讯息,和它对整个教会、整个人类要说什么。过份强调自由解经的朋友们,往往在自己领悟到某些圣经的讯息之后,亦会认为这是为普世人类的讯息,他们甚至会过份自信地自以为是神的「唯一正统」代言人,因而亦往往会不能接受另一个人、另一群人或另一个宗派对同一段圣经所作的解释。这是许多误会的来源,也解释了为什么相信同样圣经的人,会无情地互相攻击。

1

2

3

5.圣经成书的简略过程──图3显示圣经并非一本由天上掉下来的书,它是在一个「信仰的传统」中,经过百数十年,甚至一千多年而慢慢形成的。

它首先是口传,(即图中的1,2,3等),后来被人用文字纪录下来成为一些零碎的记录(即图中的A,B,C等)然后经过一些编者或作者汇编成一卷卷的圣经小卷(即图中的IIIIIIIV则表示有些书卷是直接源于一位作者,例如某些保禄的书信便是由保禄一人写的。)最后经整个教会团体审订或承认何者方为真正的圣经。所以圣经和教会的传承很有关系,圣经这本书其实是在传承中诞生的

6.今日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如何解释圣经?-图1(1)(2)(3)等应与图2「释经方法十二步骤」相对照的。这个表的意思是:要明白圣经,应从个人的基本体验和信仰经验着手,这包括1-3这三个体验;然后就是对释经学的基本认识,这包括4-9这六个因素;最后就是做决定和学习在生活上如何实践圣经的教训,它包括10-12这三步。

要完全掌握圣经并不容易(更好说不可能),因此我们不能,也不该随便拿着圣经当武器去攻击或批评,就像我们是唯一的圣经权威一样。(参考徐锦尧着「正视人生的信仰」──天主教慕道手册P.130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