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安息日志—秋之旅

如何破隔?


——谈日记的翻译兼序《安息日志》
庄柔玉
  
  翻译日记,译者正站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要以第一身真诚的口吻述说别人的故事。在翻译的忠诚上,不妨让读者意识到他们看的是经过语言文化转换的文字;在艺术的感通上,却似乎不宜让读者发觉所读的是翻译。当读者打开卢云的日记,准备进入卢云的心扉时,赫然发现那里隔着一道墙,不见卢云的声相情态,只见一个人或一群人倚在墙边,不断转述着卢云的话,读者要么望而却步,要么失望折返。读者要看日记,因为日记够真、够白、够澄澈、够剔透;中间隔着一个译者,岂非对这种体裁最滑稽的讽刺?倒不如撇下不好译、不宜译、不译也罢的日记,免得误己误人。
  译者要自处,得想个翻译日记的理由。那就从隔说起吧。什么是隔?人的感通,可谓阻隔重重。卢云抽象的感触,化为具体的意念,已是一隔;形而上的意念,化成形而下的文字,又是一隔;由英语的规范,转到汉语的规范,再经文化的调节,再多一隔;译者阅读原文,渗入个人的诠释,又多一隔;译者为照顾读者,遣词造句作出特别安排,再添一隔;读者细读译文,荣辱个人观感,又添一隔;读者再读译文,潜化了先前的阅读经验,隔了再隔……原来,没有不隔的沟通。
  原来,人类互动,不是基于无隔,而是始于有信。要达致可信的交流,先要相信天主赐人沟通的能力,再信人有表达的能力,再就语言的传达功能报以信任,再对作者的真诚投上信心,再对译者的忠诚不报怀疑,再对读者的理解委以重任。在信的基础上,尽管有隔的关卡,人还是勇于乐于甘于在有限的规范上寻求无规范的感通。
  然而,以信破隔,还未完全解决问题。在信的大前提下,无误的交流只是过气的神话,因为语言本身尚有不足,时而不敷应用,时而产生歧义,时而自相猜驳;而人类自身亦会在不自觉不情愿不胜任下犯下错误,将一己的偏执折射到语言上,映照到文字里,于是误会丛生,误写、误读、误译、误说、误评屡见不鲜。
  既然这样,是否要绝信弃字,遁入虚无?那就是与世全隔,非常人可为之。常人只能凭信破隔。如何破隔?一曰以有隔随无隔,二曰从有误到有悟。隔与误,其实是文字交流必然的恶。承认隔之存在,才不为隔所隔;察辨误之为害,才不为误所误。卢云澄澈的心象,有待隔而益显凄美,亦待破隔而指向无限。卢云剔透的文字,随着误而衍生意义,藉着悟而游于无穷。也许,隔与不隔,从来就不是翻译日记的问题。
  
  二OO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