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安息日志—秋之旅

10月15日 星期日



下午三时,我和温迪到卡内基会堂(Carnegie Hall) 观看马勒(Gustav Mahler) 的演唱会。表演节目包括《亡儿挽歌》(Kindertotenlieder)和《第六交响乐》。演奏乐队是大都会歌剧院交响乐团(Metropolitan Opera Orchestra),指挥是詹姆斯·利文(James Levine),独唱部分是由来自北威尔士(North Wales)的男中低音歌手布赖恩·特菲尔(Bryn Terfel)演出。
几个星期前,温迪已邀请我陪她参与这次独特的盛事。这真是一个难忘的经历。单是让我浅尝第一次在卡内基会堂的滋味,已是真正的款待。
我从未听过马勒的《亡儿挽歌》。这是改编自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克·吕克特(Friedrich Rückert, 1788-1866)悼念一双儿女路易斯(Louise)和恩斯特(Ernst)在1833年1月死于猩红热的诗歌。马勒也曾为14岁的弟弟恩斯特的离世而悲痛欲绝。他为吕克特的《悼亡儿之歌》(Songs on the Death of Children)其中五首诗谱上了乐曲。
现场的演奏令我深为感动,我多渴望玛格丽特和乔纳斯能在这刻同在会场。他们的女儿丽贝卡出生后只活了数小时就死去。马勒的音乐将他们那份丧女之痛如斯澎湃地表达出来,他们可能会泪流满脸呢!
幕间休息时间过后,利文开始指挥第六交响乐的演奏。这个被誉为马勒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的乐章,表达着丰富而多样化的情感——极度的欢欣、剧烈的痛楚、田园的宁谧、深沉的哀痛、忧伤、恐惧、希冀、绝望。一切都来得激烈、细致、庄严。我从未见过阵容这样强大的管弦乐队。在81分钟的表演中,我不时用温迪的望远镜注视着敲击乐器的演奏部分。有七位演奏员在不同乐器之间来回移动,有条不紊地奏出由他们负责的各种乐音。有好些时候,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的动作使我完全着迷,弄得我竟忘了聆赏演奏的音乐。这些穿上灰黑套装、结着灰黑领带的演奏员,神色极其凝重,跟他们奏出来那些满载欢乐的乐音恰成强烈的对比。当中的一位轮廓分明、脸庞绝美、披着一头黑色长发的男子尤其如此。他随着节奏敲击铜钹时,脸上竟没有丝毫表情。我边看着他们,边在猜想他们不在卡内基会堂或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时会是怎个样子。
演奏完毕,掌声雷动,此起彼落地响个不停。纽约人向来给宠坏了,甚少这样热烈地拍掌良久,这次是例外吧。
与温迪一同回家的路途中,我已晓得自己很难藉文字来记述这个特别的活动。与各式各样的乐器相比,我的语言不免黯然失色。形容词诸如“美妙绝伦”、“难以置信”、“势不可挡”、“多彩多姿”、“感人肺腑”、“叹为观止”等似乎都没有表达什么。我惟一感到稍为清晰的,就是我必须把这次经历写在我的日记上;而我真的做到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