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安息日志—冬之旅

1月8日 星期一



  今天很平静,我工作了一会儿,但觉得很累,总是很困。下午,我从一时小睡到四时。
我应邀到乌得勒支和格罗宁根(Groningen)两个教区的未来神父的培育中心埃恩康凡(Ariensconvict)共晋晚餐并做弥撒。我很高兴重临旧地,缅怀一番。
  我以前住在这间神学院时的一切都跟现在很不同。当时有几百个热心的学生,我住在这里六年之久。这里纪律严明,生活简朴,教学风气传统保守,没有别人的陪同不得踏出学院半步。我对开启神学院“自由风气”的最大贡献是引进脚踏车。我说服教职员说,脚踏车对学生大有好处。无论如何,当时是五十年代,那时候第二次梵蒂冈会议还未举行呢!
  埃恩康凡是座落在乌得勒支市中心的古老楼房,里面的学生在攻读神学的日子里跟院长住在一起。现在的学生共有三十六名,有关方面关注到很少人申请就读,将来培训出来的神父数目将每况愈下。
  在晚餐上,我有机会向同学们做自我介绍,气氛很轻松友好,以往神学院的书院气质已不复现,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化的感觉。虽然神学院的规模已经缩小不少,不过学生的讨论,兴趣和关注跟我年轻时差不多。院内惟一的女性是一位负责厨务的修女。
弥撒圣祭进行得不错,但像旧式教堂仪式的缩影,就像在把本来适合一大群人参与的仪式特意加以修改来配合一小群人一样。主持人身穿盛装,站在礼堂的圣坛后,学生们在圣坛前围成一圈坐下。圣咏的词曲写在一块木板上,有人站在读经台后读经,然后有人讲道,最后学生们很敬虔地领了圣体。不过,我怀疑如果外人来到这里,会否知道这些人其实是在同一屋檐下共同居住、共同进餐、共同学习。仪式之隆重形成了言语、行为和举动方面的隔阂,而这些隔阂无论在仪式之前或者仪式之后都是不会出现的。在仪式上,人们好像进入另一个造作的世界,与日常生活脱节了。他们刚一起吃完晚饭,竟要在仪式上互相握手以示平安,这对我来说很不真实,尤其是在仪式过后并没有人会离开这里。讲道好像是讲给陌生人听的,而不是讲给同居一院的现场听众。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不可能自然地倾谈、回应读经的内容或者进行分享。
弥撒过后,我们在圣诞树下—边喝咖啡一边谈论着神学书籍和神学教授。
  我感受到埃恩康凡的盛情,也很享受跟那里的人倾谈。希望这个星期会有更多的机会来这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