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主日八分半(甲年)

圣周四 五 六 复活节


圣周四:千秋爱,万古情

圣周五:肩担古今愁

圣周六:逾越与新生

复活主日:昂然踏步,迈向新天

复活期第二主日:教会与基基团

复活期第三主日:抓紧时机

复活期第四主日:圣召、善牧、领袖

复活期第五主日:春在枝头已十分

复活期第六主日:圣神的教会--由他力到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圣周四

千秋爱,万古情

读经一:(出12:1-8,11-14):逾越节晚餐
读经二:(格前11:23-26):举行主宴为纪念主的死亡
福 音:(若13:1-15,34-35):给门徒洗脚
中国文化: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耶稣在受难前夕与门徒吃了最后的晚餐。最后晚餐这四个字勾起了我们很多特别的思想;我想起很多很多人,在生离死别时的心境。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文天祥的一首《除夜诗》。

他受刑前夕,刚好也是大除夕。在这个除夕的夜晚,他写了这首诗:“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诗的意境凄切动人,它的大意是:我身处在空无广阔的宇宙里,有的只是转眼即逝的岁月。世界虽大,我无处容身;时间之快,我已无力掌握。一切都会在转眼间结束。我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霜和雨雪,我的命途是数不完的挫折和失败。现在是甚么都没有了,我的命运已经好象除夕,到了生命的末刻。这是“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的一刻,在摇曳的灯光下,我梦也难成,而夜却是多么的漫长啊!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伟大民族英雄,他为保家卫国,反抗侵略,不幸被虏。蒙古人用尽种种方法,对他威迫利诱,但他铁一般的意志,毫不动摇,他在监狱里写的《正气歌》,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充满着不屈不挠、义薄云天的气慨。现在这一首《除夜诗》更加表现出他面对死亡时,所具有的既无所畏惧,亦不抱幻想,既慷慨而又从容的高贵精神状态。这种冷静而坚忍面对死亡的态度,十分难能可贵,这也是他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注脚。

在我们纪念耶稣最后晚餐的时候,耶稣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那不更是无尽之爱、万古之情吗?但耶稣与文天祥最不同的地方,是耶稣有能力把他的情和爱凝结起来,铸成一件无穷伟大的圣事,把自己留下来,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保禄宗徒这样描写:“主耶稣在被出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感谢了,把饼分开,说:这是我为你们而牺牲的身体,你们要照样做,来纪念我。晚餐后,他同样拿起杯,说:这杯是我的血所立的新约,每次你们饮这杯,要照样做来纪念我。”(格前11:23-26)

耶稣建立了圣体圣事,他的肉身及宝血就是隐藏在饼及酒的形象中。每当我们吃这个饼及饮这些酒时,我们就是在领受基督的整个身体,他的身体就成为我们的食粮,他的圣血就成为我们的饮品。一种使我们不再口渴、不再饥饿的永生的粮食。

但我们又怎能够有资格去领受基督的圣体呢?今日在礼仪中我们选读了若望福音中洗脚的故事。耶稣在最后晚餐时,在他建立圣体之前,他为门徒洗脚。门徒们当然很抗拒,因为替人洗脚是奴隶做的事。

巴肋斯坦是一个干旱的地方,沙尘滚滚,许多人进到别人家里时,有钱的人家都有些奴隶拿出水来,为客人洗脚。当耶稣为门徒洗脚时,门徒立刻感到耶稣所做的正是奴隶做的事,所以他们抗拒。伯多禄便说:“主,你不能替我洗脚。”不过,耶稣却对他们说:“我现在所做的,你们不会明白,不过你们后来会明白的。”

于是耶稣替他们每一个人洗脚,洗完后给他们说了他洗脚的理由:“你们明白我刚刚为你们所做的吗?你们称我为师、为主,这是不错的,我确实是。但如果我这个为主为师的给你们洗脚,你们更该彼此洗脚;我给你们立了榜样,是要你们照样去做……。我给你们一项新命令,你们应该彼此相爱,好像我爱了你们一样。”(参考若13:1-15,34-35)

基督徒的爱不是纯粹的互相喜欢。我们的爱要以耶稣为典范:如同耶稣爱了我们一样。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耶稣怎样爱了我们,我们会发现:

一、耶稣是在我们不可爱的时候爱了我们;

二、耶稣是在我们还是罪人时爱了我们;

三、耶稣是无条件地爱了我们;

四、耶稣为了爱我们甚至死在十字架上。

换句话说,我们要无条件地爱所有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可爱,而是因为在我们里面有爱,有基督爱的火种。

耶稣又说:“如果你们彼此相爱,世人因此便可以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我们成为门徒的身份证明,不是因为我们有一张领洗纸,而是因为我们彼此相亲相爱。

领洗是重要的,上教堂也是重要的,不过更重要的是相亲相爱;相亲相爱才是做门徒的条件和记号。

今日是耶稣建立圣体的大日子,我们一方面感谢上主建立了圣体圣事,日日陪伴着我们,进入我们的生命中,成为我们的食粮,但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在爱中跟耶稣一起结合,在耶稣里面跟所有的人结合。

 

 

圣周五

肩担古今愁

读经一:(依52:13-53:12):受苦之仆
读经二:(希4:14-16:5:7-9):基督同情人的弱点
福 音:(若18:1-19:42):耶稣的受难始末
中国文化: 足踏尘世路,肩担古今愁。
坚贞为民、精诚为国,独往宁担天下谤;
淡泊忘贫、忧劳忘疾,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在我们纪念耶稣受难的这一日,我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耶稣心情的一些领会。

耶稣的生命充满了爱,是一种大慈、大悲的爱。他爱这个世界,爱他碰到的每一个人,并愿意背起整个世界的重担。他好像先知依撒意亚所预言的上主之仆:“受尽侮辱、被人遗弃,真是一个苦命的人。他饱尝痛苦,被人鄙弃,我们都视他如无物。但他所肩负的是我们的痛苦,所受的是我们的痛楚。我们还以为他受了惩罚,给天主击伤及贬抑。但是他被刺透是因为我们的叛逆,他被打伤是因为我们的罪恶。因为他受了惩罚,我们才得到安全,因为他受到创伤,我们才得到痊愈。我们都好像迷途的羔羊,各走各路,但是上主却将我们的罪过加在他的身上。”(参考依53章)

我想起的一句话,就是“足踏尘世路,肩担古今愁”,这就是耶稣。他来到这个世界,背负了古往今来所有的罪恶、所有的哀愁。有一首描写陆游的对联,表达了诗人也有这种情怀:“坚贞为民、精诚为国,独往宁担天下谤;淡泊忘贫、忧劳忘疾,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非常爱国,一心希望国家能收复失去的领土。他的坚持,许多人是不了解的;能够偏安不好吗,管它什么还我河山?因而许多人毁谤他,他只好独自承担这一切。他穷,但他不怕过淡薄的生活;他忙,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病痛。他最担心的只有一个问题:国家民族的统一。所以他死前写了一首《示儿》诗给他的儿子当作遗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我想这些先圣先贤的心境与耶稣的心境都是一样的,都充满了爱,大慈、大悲、大愿的爱;对世界、对苍生、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爱。不过,这个充满了爱的耶稣,他面对的生命却是可悲的,甚至比陆游的命运更可悲。

为甚么人们要把他置于死地呢?除了他的仇人和那些想把他除去而后快的人外,还有老百姓。这些老百姓在我们读的受难始末中,曾疯狂地喊叫:“钉死他,钉死他!”其实,这些人不少在过去三年是曾经听过耶稣讲道理,受过耶稣恩惠的。他们当中可能有些本来是哑的,耶稣治好了他们,现在他们却辱骂耶稣;有些可能是跛子,被耶稣治好后,现在却走来,握着拳头,大声的嚷着要除掉他,要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他们宁可要一个江洋大盗巴拉巴,都不要耶稣!

当耶稣披着紫红袍,头带茨冠,血流满面,望着这些群众对他的审判、定罪、侮辱时,我们能领会到他的心情于万一吗?如果我们是活在二千年前的巴肋斯坦,我们又会不会握着拳头高喊“钉死他”呢!

即使在今天,耶稣的死又是否与我们没有关系呢? 我们犯过的罪、做过的错事,不也是耶稣被钉死的原因吗?

耶稣的表现还有一样是令我们十分惊讶的,就是当他身悬十字架的时候,他头戴棘冠,不能望天,只能低头望着那些耻笑他的、咒骂他的人。那些人说:“你下来吧!”当然是用讽刺的口吻说:“你下来吧!让我们可以信你。”

我小时候读到这一段时,我很焦急,我在想:“耶稣,你为什么不下来?你下来吧!让这些恶人哑口无言,让所有人看到一个大奇迹,然后他们就要跪下叩首,称你为王!”

但这毕竟只是我幼小心灵的天真期望。耶稣没有下来,他望着这群人,讲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父,宽恕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做的是甚么。

耶稣自己当时的感受又是什么呢?众叛亲离固然痛苦,但更令他伤心欲绝的,是他感到连天父也无影无踪,所以他大声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甚么舍弃了我?”当他悬十字架,上不到天,下不到地的时候,他满以为至少还有一个父亲可以照顾他、帮助他,但那时候的天主,却是静默无声。耶稣的呐喊,显得十分空洞,一点回音都没有,他只是在自言自语,是完全无助的自言自语,他的天父,保持着绝对的沉默。

这就是我们的救主,一个身为天主的人,孤独地死去的救主。我们今日默想耶稣受难时,要记着这个事实:一个无罪的人,一个不该死的人为我们死了,承担了我们的罪过。

耶稣基督,我们真的愿意感谢你,感谢你承担了我们的罪,为我们牺牲了你自己。你赎回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是属于你的,今天我们要完全为你好好地活出我们未来的生命、整个的生命。

 

 

圣周六

逾越与新生

读经一:(创1:1-2:2):天主创造天地万物
读经二:(出14:15-15:1):天主的选民过红海
读经三:(罗6:3-11):我们受洗归于基督
福 音:(玛28:1-10):耶稣复活了
中国文化: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旱时一滴如甘露。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不用怕,我知道你们是来找被钉的耶稣,他不在这里,他已经照他所说的复活了。”(玛28:5-6)

今日是复活节前夕礼仪,我们纪念基督从死者中复活。复活节正式的名字应该叫“逾越节”,有“经过”的意思,所以复活节只是二分之一的逾越节。

逾越是一个过程,一个行动。我们由大斋到大餐,由黑暗到光明,由现世到永恒,由死亡到生命。这是逾越。

旧约的逾越,是天主引导以色列民离开奴隶的境况,奔向自由,经过红海到达福地。新约的逾越,是基督自己由死亡到达生命,战胜魔鬼,打开天门,带领全人类走向天主。他藉死亡解除了我们的罪,藉复活使我们成义,赐给我们永生。基督的逾越带给我们的是救赎。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应该死于罪恶,与基督一起复活,然后怀着喜乐,充满希望,继续走我们人生的旅程。

逾越节不是纯粹纪念二千年前发生的事。因为我们透过逾越的庆典,正在返回到二千年前的境况中,经验到二千年前发生的事。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说:“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意思是读古人书,回想古人的高风亮节,会使我们悠然神往,使我们进入古人的心中,亦让古人进入我们的生命里。又或者当我们看一些动人的电影时,我们有时会感动到流泪,而和电影中的主角起共鸣。

人原来是可以“超越”自己的,礼仪更是天主把人的这种能力提升至最大的极限,让我们真实的回到过去,参与他的奥迹。

基督的死亡及复活的“故事”,虽然十分感人,但这个逾越的奥迹,不是书,不是电影,也不是故事;它超越了历史和戏剧,并使他的救恩,在我们的庆典中呈现出来。

基督的救恩在我们的庆典中已经变成一个“现在”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的事实。

就在今晚,藉着圣洗圣事,我们看见一些罪人变成义人,魔鬼的奴隶变成了天主的子女,他们差不多可以说是由人变成了神,变成了神的子女。对于那些领了洗的人又怎样呢?如果我们在四旬期内或圣周内办了妥当告解,我们也可以说是由死亡进入了生命,由罪的境况进入了成义的境况,我们也与基督一起在今晚复活了。

在今晚的礼仪中,我们看到有火、有光。基督是照世的光,他焚烧一切的罪,驱逐了世界的黑暗,指示给我们奔向永生的路。新教友领受蜡烛,代表基督的光;领了洗的教友手持腊烛,也提醒我们,我们是世界的光,我们要用自己的善行,在人前为基督作见证,使人见到我们的行为,光荣在天之父。

今日在洗礼中我们看到水,神父也祝圣水,帮助我们记得我们曾经受过洗礼。水是生命的泉源,中国人说:“旱时一滴如甘露”,这是生命之水。不过,水也是死亡的象征,洪水时,就是水淹没和毁灭了世界。唐太宗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代表生命也代表死亡。保禄宗徒在罗马人书第6章也向我们说:“我们受洗归于基督耶稣的人,就是受洗参与他的死亡。若果我们经历了他的死亡,同他结合,也要经历他的复活,同他结合。

洗礼无论是今晚的洗礼,或者是我们从前接受了的洗礼,都代表我们决心与基督同死、同生,与基督一起死于我们的过去,死于我们的罪,然后度一个真实、正义而充满希望的生命:“为的是要我们也能度新生活”。

今晚领洗者也会领受傅油。傅油一方面有祝圣的意义,一方面亦有分离的意义。受傅油、被祝圣的人,获得了特殊的使命,成为君王、先知及司祭。

我们要成为君王,因为我们要让上主在我们生命中为王,在我们的家中为王,在我们社会和万物中为王。我们要成为先知,为基督作见证,宣讲天国的喜讯,做天主的代言人,讲出天主的圣意和计划。我们要做司祭,因为我们可以藉着祈祷及参与圣事,直接同上主交往、与上主结合。

今晚新教友亦穿上白衣,代表他们获得了一个纯洁的新生命,要好好的保存它。

最后,我们也不要忘记我们在领洗时的誓词。我们曾经誓许要弃绝魔鬼,弃绝罪恶,追随基督。所以要更加积极地效法基督,成为基督的门徒,做基督的人,有基督的精神。

从今以后,我们要思想象基督,生活象基督,并以福音的精神,作我们生活的准则。

 

 

复活主日

昂然踏步,迈向新天

读经一:(宗10:34,37-43):伯多禄为基督的复活作见证
读经二:(哥3:1-4):该追求天上的事
福 音:(若20:1-9):坟墓已空
中国文化: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朴鼻香?


我们就是天主拣选的见证人,我们就是那些耶稣从死者中复活后与他共同饮食过的人。”(宗10:41)

复活节不单是纪念基督的复活,也是相信我们自己会复活,整个人类会复活,万物也会复活。今日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民族的遭遇:中华民族及以色列民族的遭遇。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又可怜的民族。我们很伟大,因为我们有很长的历史——有世界上最长久最持续不断的文明。我们有过汉、唐的盛世,有过儒家、诸子百家的智慧。我们的屈原是世界上第一位大诗人。我们曾经有过四大发明:印刷术、造纸术、罗盘及火药。从前,我们的丝绸及瓷器是全世界人民所追求的精品。

不过我们亦很可怜。我们的老百姓经常受苦。在乱世中,中国大地上曾经出现过“百里无人烟”的惨况。杜甫在《北征》诗里描写的“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读起来也令人感觉十分凄冷。残唐五代、五胡乱华的时候,更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黑暗时期。

近代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至连带着基督精神的传教士,有时也在不知不觉间,站在帝国主义者的一边。屈辱、痛苦、自卑,是我们不少中国人的心境。

中华民国的军阀时代,钱穆先生形容是历史上最糊涂、最混帐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外求独立与平等固然做得好,但内求富强与统一,则仍然是遥遥无期。五四运动时所提出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到现在还未在中国遍地开花,更不知何时可以结果。

中华民族甚么时候可以逾越,甚么时候可以复活呢?

让我们再看看另一个民族??圣经的民族。

距离现在大约三千多年前,在埃及有一群旅居异地的侨民,由于他们苦干、勤劳,于是积累了很多金钱与财产。但金钱与财产刚好惹起了祸端,法老王及埃及人要把以色列人贬为奴隶。这一群流落异乡、寄人篱下的奴隶,他们坚强的身体被蹂躏,他们脆弱的心灵被糟蹋。于是一种渴望和平、向往自由的理想,就在这一种非人的生活中慢慢形成了。

与现实对比,这个理想更是多么的鲜明,多么的吸引。

终于,这个追求自由的理想,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这群奴隶踏上了艰苦的征途。由渴望到追求,由理想到实践,需要很大的力量。而这力量的背后就是以色列人所称的万军的上主、慈悲的上主、广施救援的雅威。

但离开为奴之家,却不能一步就进入自由的国境。抛弃了埃及之后,他们立刻要面对的是茫茫的沙漠,一望无际的荒原;没有水、没有食物。日间摄氏一百多度高温,夜间冷到冰点以下,日晒雨淋、飞沙走石。他们面临的抉择是:要不要回去为奴之家,那里至少可以“死有葬身之地”,或者,坚持梦想,找寻自由。

以色列人选择了后者。于是在四十年内,他们在沙漠里漂泊流浪。四十年,占去了人生大部分的时光。他们挣扎、流浪、吃苦,直到整整一代人死去以后,终于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地方。

进入沙漠、投奔自由,这就是以色列人与我们基督徒原来的感召,是今日我们在复活节、在逾越节所庆祝的奥迹。我们今日所宣扬的,就是这种面对生命的挑战,和投奔自由的精神。我们要在任何环境下都有不屈不挠的勇气,怀抱永远不熄灭的希望。

昂起头来,离开为奴之家;打破罪恶的枷锁,经过沙漠的洗礼,走向上主所许诺的自由福地,十分不容易。

一个沉迷于电视的学生,要他重新拿起书本;一个沉迷于赌博的家庭主妇,要她重新将全部时间用在子女、丈夫及家务身上;一个只知道追求肉欲安逸,和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男人,要他重新度纯洁的生活。这一切都绝非易事。但这正是皈依、回头、洗礼、逾越的含义。

今天是复活节。我们不单只庆祝基督的复活,我们也要成为基督复活的见证人。我们就好像宗徒大事录所说的,在基督从死者中复活之后,与他共同饮食过的人。我们经验过基督,领受过基督,拥抱过基督;我们曾经在基督的怀抱里沉睡过、安息过。我们也曾经验过基督给我们多少的恩典、多少的希望。就让我们将我们的希望带给我们的邻人,带到世界上,带给中华民族。

以色列人曾经历过四百年的奴隶生活,终于重获自由。“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朴鼻香?”我们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甚至整个人类,尽管苦难不断,都要得到基督的救赎,得到他赐给我们圆满的幸福和生命。

 

 

复活期第二主日

教会与基基团

读经一:(宗2:42-47):理想的教会团体
读经二:(伯1:3-9):分沾救恩的福分
福 音:(若20:19-31):耶稣基督显现给门徒
中国文化: 形似、神似;神形兼备;意存笔先。


那时,信友们都专心听取宗徒的教训,时常聚会、擘饼及祈祷。他们变卖了财产,按照每人的需要加以分配。他们怀着喜乐和真诚的心一起进食,并时常颂赞天主。(参考宗2:42-47)

这是教会初期的一个团体,一个最原始的教会。当时的教会是一个很小的教会,不过这个细小的教会,却具备了教会的所有元素。换句话说,他们是一个普世的教会、一个教区、一个堂区、一个基督徒基层团体,一个“基基团”。

当时他们人数很少,他们聚会时一同做几件事:听取宗徒的教训、擘饼、祈祷;但他们首先是“聚会”。聚会是基督徒十分重要的特色,正如耶稣说:“你们两三个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你们中间。”(玛18:20)

在我们的神学术语里,有所谓“哪里有基督,那里就有教会”。所以当两三个人因基督的名字一起聚会时,那里便有教会,因为基督在那里。

初期教会就是这样的教会,一个时常团聚的教会;正是这种聚会使教会成为教会。“教会”原是一个动态名词,而不是一个静态名词。教会不是一个俱乐部、同乡会,也不是一个兴趣小组。教友不只是一个登记了名字的会员。因此,如果我们要属于教会,就要聚会,要与其他兄弟姊妹因基督的名字时常聚会。亦因此,到教堂参与弥撒,参与堂区的生活,便成了做教友的重要活动和本份之一。因为在参与聚会的时候,我们成为教会。

家庭的性质与教会相似。英文说A house is not a home, 即一间屋不等于一个家。因为一个由四面墙围起来的地方,也可以是一个破碎的家庭,甚至是一所监狱。只有当父母、兄弟、姊妹聚在一起的时候,特别是当他们一起吃团年饭,大家喜气洋洋的时候,他们就成为家庭、温暖的家庭。家庭不再是一个睡房、厨房及客厅的混合物。家庭是一群人,一群相亲相爱的人的生命共同体。

但初期教友在聚会中做些甚么呢?圣经说他们听取宗徒的训诲。而宗徒讲的话不是他们自己的话,而是基督的话、基督的教训、基督的生平和事迹。这些话后来写成文字,就变成圣经。所以说初期教友在聚会时听取宗徒的训诲,即是说他们在聚会时是首先读圣经。在读经中,他们听到基督的教训和事迹,感受到基督为我们所作的一切。

初期基督徒首先是聚会,然后是读圣经。有了这信仰的准备后,他们便举行擘饼礼,即是举行弥撒。弥撒是基督徒信仰生活的高峰和泉源,在那里基督真实地临在。其实基督在圣经里已经临在,在聚会中也临在。不过基督建立了圣体圣事,用一个更特别的方式,即圣事的方式去和我们相处。他真实的身体和真实的宝血,临在于面饼及葡萄酒之中,作为我们的食粮。

初期基督徒聚会时除了诵读圣经、参与弥撒外,还有祈祷。祈祷是我们直接与主交往的一种形式。我们在圣经中聆听了上主的话,也透过祈祷回应天主的话。我们回应上主在我们生命中的召叫,和他在我们良心里所发出的声音。

在这里,我们看到初期教会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聚会、读经、参与弥撒及祈祷。这是一个小群的团体,大家非常相熟,他们甚至变卖所有的财物,一切所有,皆归公用。他们不再需要任何物质去为他们带来安全感。他们能变卖一切,因为基督就是他们的一切,教会就是他们生命的支柱。

这个团体还时常一起进食。一起进食、聚餐,是友爱的标记。我们不会请仇人到我们家里吃饭;能够一起吃饭,正代表我们大家都是朋友。在中国人的地方,包括海峡的两岸,我们都会觉得请人吃饭是一个很重要的标记,表示大家是朋友。初期的教会时常一起进食,而且十分喜乐,并时常赞颂天主。这种团体生活是快乐的,这不是一种拉长面孔,十分苦恼的生活。

这就是初期的教会。初期的教会也是一个充满圣神恩典的教会。耶稣复活后,他见到门徒的第一句话就是:“愿你们平安,父怎样派遣了我,我也怎样派遣你们;你们领受圣神吧!”(参考若20:21-23)

领受圣神,也是教会的特质。名画家齐白石指出作中国画不单要“形似”,更要“神似”,画画时要“意存笔先”,才能栩栩如生。教会如要栩栩如生,也当形神兼备,在圣神里获得更新、得到滋润,然后大家一起在基督内建设教会,并与教会一起去建设世界。
今日我们也需要建设一个这样的教会,一个时常团聚、互相支持的基层教会,一个充满圣神之恩的教会。

 

 

复活期第三主日

抓紧时机

读经一:(宗2:14,22-33):天主使基督复活了
读经二:(伯前1:17-21):基督以自己的宝血把我们赎回
福 音:(路24:13-35):耶稣显现给二位厄玛乌门徒
中国文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


路加福音第24章记载:在耶稣复活后,有两位门徒前往一处叫厄玛乌的村庄,在途中他们碰到耶稣。但圣经说,他们的心眼有所蒙蔽,没有认出耶稣来。(参考路24:13-35)

一个人认不出耶稣,或看不到一些东西,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人在山中”,第二是“心有暗角”。

苏轼有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气象万千,所以远、近、高、低看来都不一样。我们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因为我们是在庐山之中。

有时我们不认识真理,不认识基督,是因为我们“在里面”。我们有时感受不到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感觉不到活在香港,或活在一个安定繁荣的社会里是一分多大的恩赐,因为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直至有一日,当“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我们才会蓦然醒觉到父母多么好。又或者当我们突然遇到战乱时,我们才会感受到太平盛世是多大的祝福。

当然,我们还有另一种蒙蔽,就是我们在生命里都有一些“暗角”,一些我们无法明白的,甚至是不想明白的东西。我们不想明白,因为当我们明白后,我们需要改过,而我们却不想去改,所以我们不愿意明白,甚至拒绝去明白。难道一个学生不明白读书的重要吗?他明白,但他拒绝去明白,所以他继续沉迷电视,继续每晚用数个小时“煲电话粥”,继续在不适当的时候谈恋爱。因为他不愿意明白。

圣经说那两个门徒有所蒙蔽,所以他们没有认出耶稣来。我们不知道当时的情况,也不知道这两个门徒的心境。但上面说的两个情况都有可能。于是,耶稣要亲自开启他们的眼睛。

耶稣用的其中一个方法是:把全部经书论及默西亚的话,从梅瑟和众先知开始,都对他们解释清楚。

要认识耶稣,便要认识圣经,而且不是一段圣经,而是“全部”圣经。圣经不可以断章取义,甚至不可以“断书”取义。我们必须认识新经,又认识古经;认识一本经书,又认识全部七十三卷经书,我们才可以在各经书中,找到真理和生命。

当这两个门徒与耶稣一路交谈的时候,他们不觉到了一个村庄。耶稣好像还要继续前行,这两个门徒就竭力挽留耶稣。他们说:“太阳已下山了,天快要黑了,请与我们一起住下吧!

挽留耶稣,是认识耶稣的重要步骤。耶稣的临在,稍纵即逝;我们要挽留、要主动、要掌握时机。

有人说:“愚蠢的人放弃机会,聪明的人掌握机会,有智慧的人创造机会。”今日这两个门徒至少掌握了一个机会,掌握了和耶稣一起的机会。

其实,我们不单要掌握机会,还要创造机会,在生命中创造机会去认识耶稣。例如:我们每天要为自己保留一些静默的时间去沉思生命;要进入良心深处去接触天主。当我们仰观天空时,我们要花时间去注视,花时间去多看几眼;当我们俯视大地时,我们要怀着兴奋、感恩的心情,去拥抱上主赐给我们的这分大礼物。多注视、多聆听、多沉思,我们要为自己创造机会,去接触天主、接触基督、接触生命。

当他们挽留耶稣后,耶稣就和他们一起共进晚餐。在晚餐中,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将饼分开,递给他们。那时,他们的心和眼睛都开了,他们认出那就是耶稣。

要认识耶稣、要接触生命,领圣事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分饼就是弥撒,门徒在分饼时认出耶稣,我们都要在弥撒中、在领圣体时认出耶稣。不过,他们一认出耶稣,耶稣就隐没了,他们立刻回想起与耶稣在一起时的经验。他们说:“当耶稣在路上与我们一起倾谈时,尤其当他为我们讲解经书的时候,我们的心不是火一般炽热吗?

经验十分重要,但经验的反省更加重要。当我们有一个好经验时,我们就要跟人分享。当我们重新分享、回顾、讲述我们的经验时,我们是再一次重复我们的经验,重新经验我们的经验。门徒就是在他们反省时,才感觉到他们“曾经”心热如火。
许多人只会记得一些坏经验,而忘记一些好经验。其实我们每人只要真正回顾一下自己的过去,我们便也会有厄玛乌门徒一样的经验。

 

 

复活期第四主日

圣召、善牧、领袖

读经一:(宗2:14,36-41):第一次宣讲,三千人归化
读经二:(伯前2:20-25):基督是我们的榜样
福 音:(若10:1-10):耶稣是善牧
中国文化: 伯乐与千里马。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耶稣说:“我是善牧,善牧为羊舍弃自己的生命。盗贼进入羊栈无非为偷窃、杀害、毁灭。但我来,却是为使他们获得生命,获得更丰盛的生命。”
(参考若10:1-10)

耶稣是善牧,他爱他的羊。他亦希望教会的牧者是善牧,爱自己的教友、爱自己的羊群。

在《战国策》中,有一个关于伯乐的小故事:一匹千里马已经老了,拉着一辆很大、很重的盐车,来到太行山。因为上山,所以那匹马拉得很辛苦。牠弯着腰,尾巴下垂,脚掌流血,口吐白沫,全身汗水直流。拉到半山时,牠实在走不动了。那时伯乐刚刚经过,他就下车拉着这匹马,痛心地哭起来,然后脱下衣服铺在这匹马身上。那时,这匹老去而无力的千里马就昂起头来,大声地叫了一阵,因为牠终于感觉到伯乐是了解牠、和同情牠的。

我们都应像耶稣一样去照顾羊群,都应像伯乐一样,怜惜千里马。但是有些所谓领袖,所谓牧者,他们根本不是善牧,不是好的领袖。

中国近代有位诗人写了一首关于“领袖”的诗这样说: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作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臧克家)

善牧就是一个“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教会今日需要很多这样的善牧。

传统的善牧指的是神职人员,这就牵涉到“圣召”的问题。但圣召究竟是甚么呢?圣召并非一些抽象的、不可思议的东西。

圣召需要一些客观的条件,拉丁文用三个S表达,即Sanitas (健康),Sanctitas (圣德),和Scientia (学识)。如果我们要追随圣召,我们必须有起码的健康,不要经常背着药罐子;有起码的圣德,不要有太多怪癖或不能自拔的毛病;有起码的知识,有可以完成一个普通中学课程的智力。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已经具备了三个S,即健康、圣德、知识,再看一下自己对宗教、对灵性生活、对大自然和对生命是否有兴趣,对宗教生活、祈祷、读圣经是否有特殊倾向。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话,我已经具备了圣召的基本条件。

假如我想进一步与人分享这一切,并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和更属灵,那我差不多已具备圣召的所有条件了。

有了适当的健康、圣德和知识,对宗教的事物有共鸣,又想更多人对宗教、对天主、对生命有兴趣,我便可以选择进入修道院。

入修院并不等于立即做神父或做修女。进修院是去体验自己对宗教是否有持久的兴趣,是否真正有做神父、修女的决心。通常我们会在修院中度若干年的团体生活,由三、四年到八、九年(或终身)不等,看看我们是否真有圣召。

如果我自己觉得适合,而修院亦觉得我适合,这样我便可成为神父或发永愿的修女。所以,圣召基本上也可算是一种“合约”,是我和教会立约:我选择教会,教会选择我。

今日不少人认为在世俗中亦可为信仰作见证,无论结婚或独身,作神父或作医生,卖菜的或家庭主妇,我们都可以达到圣德的高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圣德有很多路,召叫也有很多种。但今日我想邀请各位去认真考虑的,是一个真真正正狭义的圣召问题:我有没有做神父或作修女的圣召呢?我愿不愿意尝试呢?

有一位爱尔兰老师,经常苦口婆心地叫学生们“给天主一个机会”(Give God a chance),我现在也要认真地问大家,你愿意给天主一个机会吗?给他一个召叫你去作神父,或作修女的机会吗?

请你和我一起说:“天主,你要我做甚么?我把我的未来交讬在你手中。如果你要我做神父、做修女,我会乐于回应你的召叫。主,我在这里,求你召叫我!主,我在这里,请你派遣我!”

 

 

复活期第五主日

春在枝头已十分

读经一:(宗6:1-7):选立七位执事
读经二:(伯前2:4-9):以基督为基石
福 音:(若14:1-12):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中国文化: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垄头云;
归来偶过桃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

天主教的信仰是一个全面的、整合的信仰。意思是:我们相信来世,也相信今生;重视精神的生命,也重视肉身的生命;我们相信那些看得见的,也相信那些看不见的。我们要在今世活一个更丰盛的生命,但是我们绝对没有忘记,我们在完结这生命以后,会进入另一个永恒的生命。

其实,如果用更准确的语言来说,来世的生命便是今世生命的延续,因为我们只有“一个”生命。

耶稣在若望福音14章向门徒说:“你们的心不要乱,你们要信赖天主,也要信赖我,在我父的家里有很多居住的地方。我快要离开你们,我离开你们是为你们预备地方,我去为你们预备地方以后,就要回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好让我在哪里,你们也在那里,我要去的地方,你们都要去。”十二门徒之一的多默就对耶稣说:“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又怎知那条路呢?

接着耶稣就回答了他一句很出名的话:“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参考若14:1-12)

耶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他是真理,他讲出生命的秘密、宇宙的奥蕴;他告诉我们,原来的生命是怎样的,甚么是丰盛的生命,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子女,子女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朋友,甚至应该怎样对待仇人。

耶稣是真理,他讲出生命的秘密,这秘密是天父创造世界的时候,已经规定了的。例如:世界应是干净的;人要相亲相爱;快乐在于分享,而不在于霸占;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是爱及宽恕,而不是无休止的仇恨、敌对和斗争。这些都是天主为人生定下的真理。

耶稣是真理,因为他讲出真理、活出真理,他本身就是真理。当我们说自己信耶稣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按照耶稣的话去生活,耶稣很强调这点。他责备那些只懂叫“主啊!主啊!”而不按照上主的话、不按照天主的圣意去生活的人,这些人其实并没有信;因为信而不行就等如不信。所以“信耶稣得永生”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我们信耶稣时,还须按照耶稣真理的话去生活,我们才会得到真实的生命:今世丰富的生命,将来永恒的生命。

耶稣也是那条道路,因为通过他所讲的真理,通过他自己,我们可以到天父那里,可以进入永恒的真福生命中。

“除非经过我,否则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耶稣是到父那里去的唯一途径。他是天人之间的中保,天人之间的唯一桥梁。信耶稣、接纳耶稣、按照耶稣的话去生活,我们便能通到父那里去。他是道路。

当耶稣说这番话时,斐理伯宗徒忽然生出一个疑问:“主,你时常讲述你的父,现在请你将父显示给我们,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斐理伯不明白耶稣所说的桥梁和道路的道理,他只想直接看见天主、看见父。耶稣就说:“斐理伯,我和你们一起这么长的时间,你还不认识我吗?看见我就是看见父。你为甚么还说要将父显示给你呢?你不相信我在父内,父在我内吗?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

耶稣就是天父的“圣事”,藉着耶稣,我们认识父,可以到父那里去。看见耶稣,就是看见父,这就是“圣事”。

有一首颇有“圣事”意境的诗这样说:“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垄头云;归来偶过桃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首诗是说:我整日想找春天,却找不到;我踏破铁鞋走遍各处,还是见不到春天的踪影。我终于回到家门,但就在我回家时,我偶然经过门前的桃花树下,原来春天已在这里,春天老早已在我家的门口。

在基督身上,我们其实已经见到天父,但我们仍然去找。其实,我们生命中本来已有基督:在教会的聚会中有基督,在圣经中有基督,连在最小的兄弟姊妹身上也有基督。因为耶稣说:“你对我最小的兄弟姊妹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25:40)

同样,当我们闭上眼睛进入内心深处时,天主在那里;当我们仰观天空时,天主也在那里;当我们细心观看这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时,我们亦能看到主在那里向我们招手。“春在枝头已十分”,原来基督是从未离开过我们,天主也一直在我们身边。

让我们张开我们的眼睛,放开我们的怀抱,去感受基督的临在,去触摸上主的亲临。而在基督的身上,我们便会接触到父,因为耶稣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他是生命的真理,他是通向生命的道路。让我们接纳他、相信他、按照他的话去生活。

 

 

复活期第六主日

圣神的教会:由他力到自力

读经一:(宗8:5-8,14-17):撒玛黎雅信徒领受圣神
读经二:(伯前3:15-18):面对考验,信靠基督之神
福 音:(若14:15-21):父要赐下护慰者圣神
中国文化: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在若望福音第14章中,耶稣对门徒说:“如果你们爱我,便要遵守我的命令,我要向父祈求,父一定赐给你们另一位护慰者,使他永远与你们同在。他是世界所不能领受的真理之神。因为世界看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但你们认识他,因为他与你们同在,并在你们之内。”(若14:15-17)

基督的教会有时候给人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为教会是一个“他力”的宗教。“他力”,因为我们讲“圣统制”。在圣统制的教会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上而下,一层层的隶属,由教宗、主教、神父一直到教友。我们都要听长上、神长的教导。我们由他们的手中领受圣事;是他们告诉我们基督的道理;是他们将救恩带给我们。他们牧养、管理我们。

这似乎是一个十分之“他力”的教会,一个由上而下,由外面的力量去维持的教会。我们的教友几乎完全被动:他们听道理、领圣事、接受牧养。这种教会模式似乎很配合我们的“基督学”。因为是基督建立了教会,委讬门徒管理这个教会;门徒又委派他们的继承人继续去治理这个教会。

不过,这只是我们教会的一部分。在耶稣离世升天前,他已经向门徒许诺过,要派圣神来。圣神便是那位世界不能领受的真理之神。世界看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不过,基督的信徒是认识他的,因为圣神与我们同在,在我们内。

今天的伯多禄前书对圣神在我们生命中的行为有清楚的描写:伯前第3章说:“你们要在心内尊崇基督为主,若有人询问你们所怀希望的理由,你们要随时准备答覆。要保持良心的无愧,好让那些诬告你们的人,自遭其辱。”(参考伯前3:15-16)

由内心去尊崇基督,答覆别人,说出我们所怀希望的理由:信仰的理由、继续奋斗的理由,保持良心的无愧,向我们的良心交待,服从良心的训令,听从良心的声音。这一切都是圣神的行动。

圣神的教会是一个“自力”的教会,而不是一个“他力”的教会。自力的教会强调个人的重要,自力的信仰要在人心中慢慢形成、成长、成熟。

我想将朱熹的一番有关“求学问”的话,和“自力”的信仰作一比较。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晦翁学案)圣神在我们心中帮助我们处理我们的信仰,过程有些和朱熹所说的相似。

圣神在我们心里,他和基督不同。基督的教会是一个有形的教会,在这个有形的教会中,我们可以直接去问,直接去听,去服从。不明白,可以问神父,问神学家。不过,这有形的教会只是教会的一部分,教会还有无形的一面。那里有的是圣神。

圣神无形无相、来去如风。他不可被掌握。你有问题问圣神,他不会直接回答你。圣神住在我们心里,我们只能慢慢去体会,慢慢去学习,慢慢去悟出答案。

其实,当我们看圣人的行实,或听一些有智慧的人的见识时,那都是他们一生经验累积的精华。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经验、这些话而进入圣人的内心世界。同样,我们也可以透过圣经的话,藉圣神的启发,进入基督的内心世界。这时,天主圣神就帮助我们明白这些话背后的意义,并将这些话转化成我们的渴望、理想和对自我的要求,然后再决定我们自己该如何实践,找出属于我们的答案。这些答案已经不是圣人的答案,不是圣经的答案,而是我们自己的答案,是我们在回应天主时,所作出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决定。

是圣神帮助我们作出这个决定,是圣神在我们心中,和我们一起找出这个答案。可以说,这是我们良心的答案、我们自己生命的答案。因为圣神在我们心中。

耶稣说:“圣神与你们同在,并在你们内。”所以,如果我们进入生命的深处,就会接触到圣神。藉着圣神,我们才会进一步认识基督、认识天父。这就是耶稣所说的:“到那天,你们便会知道,我在父内,你们在我内,我也在你们内。那些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便是爱我的人。谁爱我,我父一定爱他,我也要爱他,并将我自己显示给他。”(若14:20-21)

主耶稣基督,求你派遣圣神来到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生命的动力、我们的朋友。我们愿意进入我们良心的深处,与我们的朋友、我们的护慰者圣神谈话。我们相信,他会使我们更加明白你的话。主,求你将圣神赐给我们,赐给你的教会,也赐给所有的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