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主日八分半(甲年)

主受洗节--常年期第十主日


主受洗节:为天国献身,为世界服务

常年期第二主日:若翰精神

常年期第三主日:有容乃大

常年期第四主日:力不可终恃,才不可终恃

常年期第五主日:祈祷、斋戒与社会正义

常年期第六主日:基本抉择,生命方向

常年期第七主日:超越公平、无限宽恕

常年期第八主日:寒尽不知年

常年期第九主日:力行方有真信

常年期第十主日:失望而不绝望
--------------------------------------------------------------------------------------------------------

主受洗节

为天国献身,为世界服务

读经一:(依42:1-4,6-7):上主仆人的召叫和他的慈悲
读经二:(宗10:34-38):天主以圣神给耶稣傅油
福 音:(玛3:13-17):耶稣受洗后看见天主圣神降临在自己身上
中国文化: 人溺己溺,人饥己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若翰不肯接受为耶稣授洗。耶稣回答说:“你暂且照做吧!因为我们应该这样做,以完成全部正义。”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玛3:13-17)

今天,我们纪念耶稣的受洗,这是耶稣公开生活的序幕。从此,他正式踏进了世界的舞台,公开向世人宣讲天国的喜讯。

他并不是自己要到这世上来的,而是天主、他的父派遣了他:“我、上主,为正义召唤了你,我必提携你、保护你,我要立你为人民的盟约,使你成为万民之光;你要开启失明者的眼睛,把被囚禁的人领出监牢,使黑暗中的人得见光明。”(依42:6-7)

耶稣接受洗礼,也就是接受了一个任务、一项使命,接受了天父的派遣,亦因此,他成了天父所喜悦的:“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耶稣是天主的“圣事”。从耶稣身上,在他的宣讲和行动中,我们慢慢接触到、看到、感受到、领悟到,和明白到那位无形无相的天主;因基督的缘故,我们和那位原来不可捉摸的天主,已经可以发展出一种位际的、亲密的关系。而且,在耶稣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天主对人的最大和最真挚的爱情;在耶稣身上,我们更看到人对天主最高、最大、最深、和最完全的服从和回应。

洗礼正是这一切的标记,藉着接受这个标记,耶稣决心接受和实践父交给他的使命:把天父启示给人类,让天国临现在人间。

我们许多人在洗礼中,大多只会想到赦罪、蒙恩、将来得升天堂的幸福,很少想到这更是一个对基督的追随,一种终生的奉献,为天主而奉献,为实践他给我们的使命而奉献一生。

比起基督教朋友来,我们天主教徒无疑在传教使命上是相当薄弱的,我们甚至比不上佛教徒那种盖寺庙、印善书、积功德的热诚。

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接受洗礼时已领受了三重使命:作先知、司祭、君王的使命。先知,我们要作天主的代言人,为基督、为信仰、为真理作见证;司祭,我们要直接和天主接触,尽一切宗教义务,为世界祈祷;君王,我们要让天主在我们心中为王,并带领别人到天主那里,让天主在一切之中为王。

这都是我们在领洗时所领受了的使命;我们绝不是只来承继永生、享受救恩的!

但耶稣的使命是甚么呢?他又是一个甚么样的人呢?教会一向相信,依撒意亚先知所说的“上主的仆人”,就是指耶稣,而今天的读经是这样的形容这个上主的仆人:“我在他身上倾注了我的神,叫他给万民带来公正。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熄的灯芯,他不吹灭;他要忠实地伸张正义。”(依42:1-4)

耶稣好像上主的仆人一样,也是慈悲和正义的,他爱所有人,也爱每一个人,包括软弱的人和罪人在内。他要把救恩带给他们。

从耶稣的使命和领洗者的使命来看,我们也可以很易联想到教会的使命。如果耶稣是为人而存在:“他为了我们人类,并为了我们的得救,从天降下”,那么,教会也应是为世界而存在的。

所以梵二的《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很清楚地说:“我们这时代的人们,尤其贫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的喜乐与期望、愁苦与焦虑,亦是基督信徒的喜乐与期望、愁苦和焦虑。凡是属于人类的种种,在基督信徒心灵内,莫不有所反映。”即是说,教会对世间的一切,都会感同身受。

这亦是中国人所说的“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或范仲掩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孔子周游列国,他热爱人民、关切世运,有人劝他不必再费心了,因为洪水横流、浊浪滔滔,做甚么也没有用处。孔子的回答很简单:“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我不愿隐居山林,只是和鸟兽相处。正因为洪水滔滔,所以我才出来济世;天下太平,我出来干吗?

希望基督能带导我们所有人,特别那些信从他的人,为天国而全然献身,为世界而忠诚服务。

 

 

常年期第二主日

若翰精神

读经一:(依49:3,5-6):作上主的仆人
读经二:(格前1:1-3):为基督而蒙召
福 音:(若1:29-34):若翰为耶稣作证
中国文化: 介之推不言禄;刘备三顾草庐;圣君贤人的礼贤下士。

若翰见耶稣走来,便说:请看!消除世界罪恶的天主羔羊。这就是我所说的那一位,他在我之后来到,却在我以前存在。因他先我而存在,于是我作证:他就是天主子。(参考若1:29-34)

“请看!天主的羔羊。请看,除免世罪者。”这是我们每日在领圣体时所听到的话??圣若翰的话。他被称为耶稣的前驱,是一个向世界介绍耶稣的人。

若翰自己有很多门徒。在耶稣出道以前,他已经宣讲、施洗,有相当高的地位和名誉。连耶稣也亲自来到他面前受他的洗礼。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曾经显赫一时,有很多听众、很多追随者。甚至黑落德王也佩服他。这样的人,如何能容忍甚至主动介绍另一个人,并清楚说出,这人比他自己更伟大呢?

这象征另一人将会取代他的地位,这预示听过他讲道的人要去听另一位讲道,跟随他的人要跟随另一位。他这样做,无疑将会使自己很快就从众人的焦点中消失。

若翰从不讳言:“他要长大,我要缩小;他要兴盛,我要消退。”这简单的说话,为今日很多人来说是致命性的。世上很少人能自愿放下自己的权力、地位和面子。因为失去了权势、地位,就是失去了一切。

这就是若翰精神。

“看!这位就是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你们去跟随他吧,他是救主、天主子。我只是他的工具,他的仆人,他的前驱。我要做的已经做完,我站在台前的时间,已经到了落幕的时候。”

不以自己为中心,总是想到别人,这种“若翰精神”在中国的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有春秋时晋国介之推的不言禄、不贪功、不追求立功之后受赏;有刘备的三顾草庐,和许多圣君贤相的礼贤下士。他们可能不免有为自己打算之心,但对属下的欣赏、肯定,却不是所有在上者能人人做得到的。大多数的人是:有过诿于他人,有功自己独霸。

若翰被拣选作为基督的前驱,其实我们每人都被天主拣选了。依撒意亚先知书第49章说:上主对我说:“以色列,你是我的仆人,我因你而自豪。”其实上主看中了我,他是我的力量。当我尚在母胎时,他便培养我作他的仆人。他对我说:“你要作我的仆人,复兴雅各伯支派,领回以色列的遗民,还是小事,我更要使你作万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达于地极。”

我们每一个人都已蒙召,都是上主的仆人,他看中了我们。当我们尚在母胎时,他已培养我们去复兴雅各伯支派,领回以色列的遗民。遗民就是那些坚持信仰、不离弃上主的一小撮遗留下来的人。

我们也要复兴教会,领回那些在教会内忠于上主的人。不单如此,我们更要成为万民之光,使救恩达到天涯海角。我们要成为仆人,把耶稣介绍给人,这就是若翰精神。

有一段可以反映若翰精神的新闻:有一波音737飞机失事掉落河中。当时天气严寒,河水结冰,救援工作很困难。遇难者中有一位年约50岁的男人,每次当他接到救生圈时,他总是递给他旁边的人。如此共五次。最后当直升机要救他时,他已消失在冰封的河水里。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只称他为“水中的人”。

其实,当“水中的人”每一次把救生圈递给其它遇难者时,他应该知道他有什么命运与下场,但他却做了。这位“水中的人”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讯息:“人”这个名词,可以有大尊贵、大慈悲的含义。消失自己、成就别人,这是若翰精神的现代版。

今日的传教士,很多都有这种精神。他们带着三个英文字去传教:begin, beget, be gone,就是开始、生产、离开。因为每当一位传教士去到一个地方时,他就开始传福音的事业。然后他培育地方教会,让成熟的地方教会诞生。地方教会诞生后,他就功成身退。这是传教士的“若翰精神”。

当我们要去帮助人时,也让我们记得这种精神。重要的不是帮助人,而是与人同在。我们要支持及肯定他们,培养他们成长和自立,使他们不再需要依赖我们。他们要长大,我们要缩小;他们要站在台前,我们要退居幕后。我们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别人的好处。这也是“若翰精神”。

“看,这是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让我们介绍耶稣给别人,也将别人介绍出去。我们要成为别人背后的支持者、肯定者及欣赏者。

 

 

常年期第三主日

有容乃大

读经一:(依8:23-9:3):天主施恩于加里肋亚
读经二:(格前1:10-13,17):要同心合意,不要分党分派
福 音:(玛4:12-23):耶稣在加里肋亚传道
中国文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保禄向格林多人说:弟兄们,我以主基督的名义,请求大家言行一致。不要分党分派,而要同心同德,团结起来。你们曾经各自声称:我是属阿颇罗,我是属刻法。难道基督已被分裂了吗?难道是保禄为你们被钉在十字架上吗?或是你们受洗是归于保禄名下吗?其实,基督派遣我不单是为施洗,而是为宣讲福音,宣讲那位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他才是救主,我保禄不是,阿颇罗也不是。我们不可再分党分派。(参考格前1:10-13,17)

在这世界上,我们很喜欢划小圈子。各人有自己的小圈子,各群体也有自己的小圈子。有以不同的宗教划分,有以不同的肤色划分,有以不同的国家划分。有时甚至在小圈子内也划一些更小的小圈子。即使在大公的教会内也会划分某修会的、某堂区的小圈子。更有在一个堂区内也分不同的小圈子,如圣母军、圣母孝女会、圣体会、基基团等。

从这个角度看,纵使教会未被分裂,但所产生的问题也是令人伤脑筋的。曾听过有些本堂神父抱怨,当堂区举办活动时,没有善会支持,因为各善会都有自己的活动。这就是小圈子。

世上有很多小圈子。其实天主也划圈子,不过,他的圈子是以穹苍为界线。他的圈子就是穹苍、就是宇宙。换句话说,在天主的圣心中,他只有一个圈子,一个包含所有大小圈子的圈子。

让我们好好反省这个问题:究竟我为何要划圈子、分你我呢?这可能是一个嫉妒的问题。我们认为别人的成就会影响我们。

依撒意亚先知的话可给我们一些启发:“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看见了浩光,住在幽暗中的人们已有光辉照耀他们。”(依9:1)这句话亦被引用在本主日的玛窦福音内:“耶稣听到若翰被监禁以后,就隐退到加里肋亚去了。后又离开纳匝肋,来到近海的葛法翁。这应验了依撒意亚先知所说的话:则步隆地与纳斐塔里地,通海大路,约旦河东,外方人的加里肋亚,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见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阴影之地的人,现在已有光辉照耀他们。”(玛4:12-16)

“浩光”,就是当太阳如日中天时,所发出的光芒。它照亮了整个世界。当我们看到光线时,会否减少别人看到的光呢?同样,当别人享受阳光时,会否令我们减少了对阳光的享受呢?不会,因为它是“浩光”,巨大的、无穷无尽的光。

我们要让自己去接触那些无限的、丰富的、伟大的东西,让自己去接触那位包容一切的天主。当我们能接触到这包容一切的天主时,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宽大,而不再需要划小圈子了。

在晚上,让我们抬头看看漂亮的星空。晚上的星空很灿烂,因为有无数的星星,每颗星都是灿烂星空的组成部分,每颗星都发出自己的光芒。无论它是头等星、二等星、或三等星,有多大的热便发多少的光。它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光芒而掩盖了别的星光,亦不会因为自己微弱的星光而感到惭愧、自卑。大家一起组成灿烂的星空,多么美丽!即使是流星,也可以在坠落时闪出一道亮光,为天空增添美丽。

为何我们的世界不是一个灿烂的星空?为何连我们的教会也灿烂不再?为什么在一个小小的家庭内,两兄弟也可以互相嫉妒?为何两个好朋友,会只因为其中一个被上司欣赏,而致反目成仇?为何加音会嫉妒亚伯尔?是否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呢?

我们不可再分党分派,不要再说我属那一教会、那一堂区、那一国家、那一民族。我们都是同一个身体内的肢体、一个家庭内的成员、一个天父庇荫下的兄弟姊妹、一个地球村里的公民。无论是一等星、二等星,甚至流星,均有其自身的光芒,都可以使一个静夜的天空显得更加美丽。

今日世界需要的是宽容,宽而又能容。一切的排他主义、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的思想,无论是政治上的、宗教上的,都与今日世界大同或天下一家的精神格格不入。

林则徐先生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海,因为能容纳千百条河流的水,所以才成为“大”海。有容乃大,能包容的才能成为伟大。

上主!求你帮助我们能有一个如你一般的胸襟,去包容、接纳、拥抱及欣赏!

 

 

常年期第四主日

力不可终恃,才不可终恃

读经一:(索2:3;3:12-13):天主要保留卑微贫苦的子民
读经二:(格前1:26-31):天主召选了世上软弱的来羞辱那刚强的
福 音:(玛5:1-12):山中圣训之:真福八端
中国文化: 物物而不物于物。 力不可终恃,才不可终恃。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5:3)

神贫有很多种境界和层次。首先是指简朴的生活,不被物质控制。如庄子所说的:“物物而不物于物”。意即我们可以用物但不被物件所用、所控制。

神贫亦代表我们懂得欣赏及享受所拥有的一切,同时不必用贪婪的眼光去注视我们所没有的。神贫精神使我们在缺乏时仍内心坦然、安贫乐道。

神贫有时亦代表一些人故意去选择贫穷,度一种简单而贫穷的生活。在教会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达官贵人,以金枝玉叶的身份,抛弃一切,进入修院,度神贫甚至实贫的修道生活。这些都是神贫。

神贫也是一种精神状态。有一次,庄子在一王侯面前走过,这位王侯说:“庄先生,为什么你的样子是这样的委靡难看呢!”庄子说:“我并不委靡难看,我不过是贫穷而已。我缺少的是一些外在的物质,但我拥有的却是生命中无限活泼的天机。”

以上都是神贫的不同境界,但神贫的最深意义却是“自空”的精神。

有一次,孔子很不开心。其他弟子们见到老师不开心,都不知所措,大弟子颜回却拿起琴,坐在孔子房门前弹奏起来。孔子听到琴音,便叫颜回入内问他:“你为何这样开心呢?”颜回答说:“老师,我们也很想知道你为何不开心?”孔子请颜回先回答。

颜回说:“老师,我以前曾听过你的教训,做人要乐天知命,不必忧心。”

孔子说:“对!乐天知命、不必忧心,这确是我以前曾说过的。但我今天要补充一下。我年青时,修诗书、正礼乐,我努力做这一切,目的是要治天下、遗来世,把天下治理好,让千秋万代的人,都能生活得开心。但我的痛苦经验是:我做过官,治理过鲁国,却成就不大。我不能在有生之年,治好一个小小的鲁国,却奢言要治好天下,留存万世。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

所以,我虽然乐天知命,亦有一种很大的忧心。我忧心的是我能做好自己,不能帮助别人;只能做到小范围内的事,不能做到大范围内的事;在有生之年做到一点点的小事,却不能做到在身后想建立的功业。”

孔子的这种体验,便是他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当他回顾自己的过去时,他说自己的生命历程是:“十五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限制,限制就是一个人深深的感到自己的有限。这种“有限”的感觉,就是神贫的感觉。

我们是什么?我们只是一无所有。无论我们是谁,都总有不可为、不能为,或为而无所成的时候。

辛弃疾写过一首《丑奴儿》,用另一轻松的手法去描绘上面的这种“有限”的感觉。他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意思是,我青年时喜欢跑上高楼吟诗作对,多么的意气风发。如今老了,历尽沧桑,惹尽闲愁,我有许多话要说,但又从何说起呢?我能说什么?不如说:“天气真好啊!”

孔子和辛弃疾都不是消极的人,他们是经历了生命的高峰后而悟到的应有的收敛、含蓄、隐退、谦虚。他们经验到人确是“力不可终恃,才不可终恃”;他们不再自以为是,不再自我中心。这就是神贫。

神贫的人看得很清楚,在上主面前、在宇宙内、在历史长河中,自己所处的地位。我们确有可为的地方,但却有更多的不可为。我们有能力做一些事,却有更多未能做的事。

当我们谦虚、自空、完全委托在天主手中时,我们会经验到,“天国是他们的”有什么意义。那时,天主便会进入我们的生命中,取代我们的生命,完成我们的生命,充实我们的生命。天主的力量于是成为我们的力量,天主成了我们的一切。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谦虚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主是他们的;感到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主的能力就要成为他们的能力。

天父,求你帮助我们完全空虚自己,为使你完全占有我们的心及我们的生命!

 

 

常年期第五主日

祈祷、斋戒与社会正义

读经一:(依58:6-10):天主喜欢的是人解除不公正的锁链
读经二:(格前2:1-5):不依靠动听的言语宣道
福 音:(玛5:13-16):山中圣训之:地上盐、世界光
中国文化: 非攻: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你们是地上的盐、世界的光”。(参考玛5:13-16)

我们对这段经文很熟悉,但我们又如何理解这段经文,并成为盐和光呢?本主日的第一篇读经依撒意亚先知书第58章,可以帮助我们较全面地明白如何作盐和作光。

上主说:“我所喜欢的斋戒,是要人解除不公正的锁链,废除轭上的绳索,斩断所有的轭,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

这就是斋戒。它并不意味是单单少吃一些食物,而是解除不公正的锁链,作出正义和仁爱的行为。

依撒意亚继续说:“把食物分给饥饿的人,收容流浪的穷人,遇到赤身露体的人,给他衣服穿,不要忽略你的同胞。这就是你的斋戒。如此,你将会光芒四射,有如黎明。你的创伤会迅速复元。那时,若你呼求,上主一定俯允。若你哀求,天主一定答道:我在这里。”(参考依58:6-10)

所以,斋戒并不单单只是少吃一些,使自己感到饥饿;同样,祈祷也不单单只是向天主祈祷,和天主建立关系。圣经要求我们,要在人神关系上,促进人与人的关系,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找寻和神的共融。这才是圣经的精神。

因此,圣经就把“解除不公正的锁链、把食物分给饥饿者、不要忽略同胞”等正义与仁爱的行为,提升到敬神的层次,认为这才是对神的真正敬礼。信徒能做到这些,才能光芒四射,那时,祈祷才会产生效力,那时,上主才会回答我们:“我在这里。”

依撒意亚继续说:“若你放弃欺压的行为,不再互相侮辱及出言伤人。若你把食物施舍给饥饿的人,满足贫穷人的心灵,那么你的黑暗将成为光明,你的黑夜将成为白昼。

圣经本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明白新经,就要找寻古经的背景;要明白古经,就要在新经的光照下去观察。

在这个角度下,在依撒意亚先知的启发下,我们就可以明白新约所谓作世界的光更深一层的意义。即是,我们如果要做光,就不单只是明白生命的道理、走向个人成全,或只懂得祈祷和领圣事。我们更要在基督内学习生活、待人,并建设一个正义和平的新世界,去光照世人,让人看清甚么是真理和生命。

真理有时不易看清。墨子在《非攻》曾说过一段很震憾的话:“当一个人杀一个人时,会说他不义,有一条死罪。若这样计算,杀十个人,便有十重不义,有十条死罪;杀一百个人,便有一百重不义,有一百条死罪。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因此,我们都会骂那些杀一个人的、杀十个人的、或杀一百个人的人。但是,只要你有能力杀一个国家、杀无数的人,只要你懂得攻城、攻国,所有人都会赞赏你们。”

墨子的感叹是:杀一个人算是不义,杀一国,反而被赞赏。这就如一个人,少见黑说黑,多见黑却说白,我们便说这个人黑白不分。现在正是如此。我们骂那些作小恶的人,而对那些作大恶,甚至屠城灭族的人,却赞赏他们能干。用墨子的原话是:“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辨矣。今小为非,则知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面对着这个是非不分的世界,我们这些“作光”的人的任务不是更大吗?

墨子的观察令我们伤感,也令我们警惕。对小不义我们懂得判断,对大不义,我们就不知所措。这世界就是如此。

当我们看到一些小偷偷窃,便会判他有罪;但当一个奸商利用一个国家的坏制度去剥削了大量金钱时,我们反会赞他有商业头脑。有些人偷银行的钱,会被判坐牢。但若有些人利用银行的制度,甚至利用庞大的资金,在金融或股票市场上翻云覆雨,致令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的经济崩溃,我们则说这些人是经济事务的天才!若我们见到一个卖淫的妓女,我们会说她无耻,但若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公然设立红灯区,把卖淫合法化,我们则说这是在回应社会的需要、人性的需要!

“你们是地上的盐,世界的光。”基督徒要高举福音的价值观和理想去光照世界,基督徒需要负起移风易俗的责任,不单注意个人的得救而已。

主基督,求你帮助我们能成为地上的盐、世界的光。帮助我们看到自己应走的路,也帮助我们能看到世界及人类应走的路。你是我们个人的救主,也是我们整个人类的救主;你有能力圣化我们个人,也有能力圣化整个世界。帮助我们和你合作去圣化我们自己,也圣化别人;圣化个人,也圣化影响我们生命素质的整个社会制度。

 

 

常年期第六主日

基本抉择,生命方向

读经一:(德15:16-21):只要人愿意,就能遵守上主的诫命
读经二:(格前2:6-10):天主的智慧使人得光荣
福 音:(玛5:17-37):山中圣训之:新法律成全旧法律
中国文化: 南辕北辙: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耶稣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要废除法律或先知。我来不是要废除,而是要成全。我告诉你们:除非你们的义德超过经师和法利塞人的义德,你们决进不了天国。”

你们一向听人说:不可杀人,但我告诉你们,你们要尊敬你们的弟兄,不要叫他们“傻瓜”或“白痴”。若你到祭坛前要献上祭品,在那里忽然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之事,就把你的礼品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礼品。

你们一向听人说:不可奸淫。我却对你们说,连心内也不应想这事。别人告诉你们不要发虚誓,我却对你们说,什么誓也不要发。你们的话该是:是就说是,非就说非,其他多余的,便是出于邪恶。”(参考玛5:17-37)

在“山中圣训”中,我们听到耶稣说话的语气很特别,他不单是说一些教训、伦理原则,或做人的道理,而是说一种选择。我们要在“别的人”所说的话,和耶稣所说的话之间,作出选择。

今日《德训篇》也说:“只要你愿意,便能遵行上主的诫命,你是否忠信,完全出于你的自决。上主在你面前放置了水与火,生死与善恶都放在你面前。”(德15:16-18)

基督徒要走的路并非只是“做”一些好事,“躲避”一些坏事。信仰要求我们选择一个“方向”。正如一个人要向东走或向西走,要住在山上或住在海边,要移民他国或留在本地,这都是一种选择、一个方向。

这些选择,在我们生命中有很多。小型的选择,例如今天吃什么早餐?穿什么衣服?看什么电影?买哪本书?有些较大的选择:如结婚、移民、选择职业等。此外更有些大得多的选择,例如做人的原则:要为朋友赴汤蹈火?或为自己的利益而出卖朋友?至于认为生命有意义或无意义?要信天主或不信天主?这就是所谓的“基本抉择”了。

《战国策》有一则故事,叫“南辕北辙”,很能表明“抉择”是什么。它说:有一个人在北方的太行山遇到一个驾车的人。他问驾车者去哪里。那人答说去楚国。他告诉那人,楚国是在南方,这是朝北方走,走错了。但那驾车者说:不怕的,因为“吾马良”,我有一匹好马。于是他继续往北行,又遇到第二个人。那人问驾车者去哪里。他说:往楚国。那人说:你正在向北方行,但楚国却是在南方呢,你走错了!但那驾车者又说:不怕的,因为“吾用足”,我有很多旅费。于是他继续往北走,又遇到第三个人。那人又问他要往哪里去。驾车者答说往楚国。那人又告诉他走错路了。但驾车者还是说:不怕的,因为“吾御者善”,替我开车的人技术高明。

其实,若这个人的马儿好、旅费足、驾车技术高超,这些因素愈好便愈会带他远离楚国,即所谓“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因为他走的方向不对头。

传说由意大利到法国的一条铁路,要经过阿尔卑斯山,所以要凿一条很长的隧道。这条隧道从两边一起同时进行开凿,希望到中间二者能会合连接起来。但到了中间时,却差了一点点而接驳不上。为补救这个错误,工程师倾家荡产也不成功,最后唯有自杀。

只有开山的高科技是不足够的,重要是能把接口驳上。这就是方向。我们有最好的车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知道往哪里走。这就是基本的选择。

只要你愿意,便能遵行上主的诫命。”要不要上主,愿不愿意听上主的话,这是基本的选择。这是“水与火”的选择,“生死与善恶”的选择。这就是“基本抉择”。

耶稣说:“我来不是为废除法律,我不是来废除,而是来完成。你们要超过经师与法利塞人的义德,才能进天国。”

不杀人是不足够的,要尊敬他们。献礼品是好的,但要先与弟兄修好,才有资格向上主献上礼品。不要以为是教会及法律禁止犯奸淫,而是要手洁心清,连思想也要圣洁。不要再强调发真誓或发虚誓,而是连誓也不要发,因为我们的说话要“是就说是、非就说非”,要用自己的人格去担保说话的真实无妄,而不是靠发誓去保证。

这就是“山中圣训”的重点。我们要从今日开始,基本选择天主,选择天主的法律,选择天主作为我们生命中的标准、步履前的明灯,然后度一个圣洁的生活,活出圣洁的生命。

 

 

常年期第七主日

超越公平、无限宽恕

读经一:(肋19:1-2,17-18):不要怀恨,不可复仇
读经二:(格前3:16-23):人是天主的宫殿,不要搞分裂摧毁它
福 音:(玛5:38-48):山中圣训之:爱仇人、成全如天父
中国文化: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天地有曲全之仁,雨露无不被之泽。


耶稣说:“你们一向听人说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我却告诉你们,不要抵抗恶人。若有人打你的右颊,你将左颊也转给他。你们一向听人说过,要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但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人,并且要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好使你们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子女。因为他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正义的人,也给不正义的人。所以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参考玛5:38-48)

这段经文十分漂亮,但却是让人很易误会的经文。甚至有些外教人讥笑我们基督徒:“现在我掴你一巴掌,你是否肯让我掴另外一巴掌?”

这经文的确不可以在开玩笑下去了解。但若我们看看主耶稣自己的生活,看看这位曾经讲过要爱仇人的,他自己怎样做时,我们或许便会明白甚么叫做爱仇人。

他在世上活了三十三年,度过了一个又帮助人、又慈悲、又时常爱人的生命之后,得回来的,是被人的诬捏和陷害,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当他被悬挂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人们仍在骂他,耶稣却向天父说:“父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甚么。

孔子认为最好的老师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即是说:在要讲一端道理之前,自己先实行出来。耶稣正是这样的一位“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好老师。他不单讲,他也做;他给我们指出人生的方向,也指示人在具体的情况下如何去实践。他更用自己的表样,给我们作示范。

在宽恕仇人上,耶稣完全能按他自己所讲的去做。

我们很多时不宽恕,因为我们觉得受委屈、觉得不应受苦、觉得太过分。但我们不要忘记,世上只有一位是完全不应受苦,完全无罪、无辜的,那就是耶稣。我们没有人是无罪、无辜的。我们受少许痛苦,便怨天尤人,受少许委屈,便要报复,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很无辜。

看到耶稣的表样,我们很易想起母亲。在家庭中分配工作时,多数都是不平均的,很多担子只落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通常便是母亲;而这位母亲多数会默默承受一切。

家家有本难唸的经,家庭亦不常常温暖。有时丈夫会有过份的行为,儿女也有点反叛。这位母亲在默默承受之余,心中也许会有一点点的不满,使她觉得无奈和疲倦。她实在受了不少委屈,要流泪也只能默默地流。在无人知道及无人了解之余,也许还有人冷冷的说:“你是贤妻良母,你不是应该承担这一切吗!”但母亲心中会问:“为什么不是每人尽一点力,分担这个家的重担?为什么一切都要放在我的肩上?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不公平?”

这时母亲有两个选择:一是要求绝对公平,如果你不做,我也不做,大家拉倒。二是超越公平,以宽容去接受一切、承担一切。

相信不少母亲是选择了宽容。就好像耶稣并不追求公平一样。他超越了公平,他彻底地用爱及宽恕去面对一切、征服一切。这就是耶稣所说的:“若有人打你的右脸,你连左脸也给他。爱你们的仇人,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的真义。

这是很难实行的,只有广阔的心胸,才能较易容纳。保禄在格林多前书第3章说:“你们是天主的宫殿,天主圣神住在你们内。你们是基督的,而基督是天主的。

若我们与天主有真实的交往,与基督有真实的结合,当我们接触到天主的大爱及无限宽恕时,我们的心一定会变得更大、更广、更能宽恕。“你们应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他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正义的人,也给不正义的人。这是太阳和雨露的胸襟,可使我们光照一切、包容一切、润泽一切。

中国人有谓“天地有曲全之仁,雨露无不被之泽”,天地包容一切,雨露润泽一切。我们是天父的子女,是基督的门徒,我们必须学习基督的胸襟,追求如天父一样的成全,一样的宽恕。

慈爱的天父,求你们帮助我们,赏赐我们有你一样的胸襟,亦帮助我们能效法基督,无条件地宽恕,彻底地宽恕,超越一切公平的宽恕。

 

 

常年期第八主日

寒尽不知年

读经一:(依49:14-15):天主不会忘记我们
读经二:(格前4:1-5):判断人的是天主
福 音:(玛6:24-34):山中圣训之:耶稣教人不要忧虑
中国文化: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耶稣说:“你们不要担心生活所需要的饮食,也不要忧虑身上所穿的衣着。难道生命不比食物更有价值,身体不比衣服更重要吗?

你们仰观天空的飞鸟,牠们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囤积食粮,你们的天父却养活牠们;难道你们不比飞鸟更贵重吗?你们又何必忧虑衣着呢?你们看田野的百合花怎样生长,它们不劳作,不纺织;可是我告诉你们,连撒罗满在极盛的荣华时代所穿戴的,也比不上这些花中的一朵。

田间的野草,今天还在,明天就投入炉中,天主尚且这样装饰它们,何况你们呢?所以,你们不要忧虑,说:我们吃甚么、穿甚么?因为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寻求的;你们的天父本来知道你们需要这一切。你们要先寻求天国和它的义德,其他的一切自会赐给你们。”(参考玛6:24-34)

我们不要为衣食忧虑,因为生命才是最基本的,衣食不过是为维持和装饰生命而已。天主自会照顾。而且福音在另一处也这样记载:我们比麻雀贵重得多,就连我们的头发,天主也曾数过了。他爱我们、照顾我们,我们又何须为那些身外物而忧虑呢?(参考玛10:29-31)

我们亦无须为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而忧虑。保禄说:“在我方面,无论受你们的判断,或受人间法庭的判断,我也认为是不重要的,就连我自己也不判断自己。虽然我自觉良心无愧,却不能因此就自认为是正义的人,因为判断我的,是上主。”(参考格前4:1-5)

我们毋须忧虑别人如何看我们。但可惜的是,我们自幼领会到的自我形象,只是一种“照镜形象”(looking glass image),那是名副其实的镜花水月。我们不清楚自己,我们全靠别人告诉我们是谁。当我们年幼时,父母、保姆、哥哥或姐姐说我们乖,我们便以为自己乖;当他们说我们没有用时,我们便也以为自己没有用。

我们十分介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判。连一个“成熟的”、如神父的人,也会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例如说,如果主教赞美他,他会很振奋;甚至一个普通的教友对他的肯定,他也会觉得很开心。反过来说,若有人批评他,即使毫无根据,他也会感到不高兴。我们的确很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

但保禄认为,判断我们的是上主,毋须为别人的看法而忧虑。齐克果说:“牧羊人不会介意一只羊如何看他”。我们只须善尽自己的责任,然后把一切交托在上主的手中,那就自可毁誉由人了。

最后,我们也不须为生命而忧虑。依撒意亚这样说:熙雍说:“我主已经抛弃了我,我主已经忘掉了我。”但上主回答说:“母亲怎会忘记她的婴儿,初为人母的又怎会忘记亲生的儿子?纵然她们会忘记,我也不会忘记你。”(参考依49:14-15)耶稣也有一次对门徒说:“你们纵然不善,还知道这样对待你们的子女,何况是你们在天的父呢?”

在人生旅途上,我们会碰上很多不如意之事,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有很多朋友,亦有很多仇人。与我们一起走的人,有些也许会突然间消失,或者走别的路。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相信:有一位永远不会抛弃我们的,那就是我们的天主。“母亲怎能忘记她的婴儿?纵然她能够忘记,我却不会忘记你。”

所以,我们最需要的是先寻求天主的国及它的义德,其他的一切,天主自会赏赐给我们。

寻求天主的国:我们可以在祈祷中寻求,进入内心去寻求,在圣经中寻求。我们可以在与朋友倾谈一些严肃的、信仰上的事时去寻求,也可以在回顾生命,察看上主如何活在我们的生命中时,领会到上主如何带领着我们。

一位无名氏说:“当我们往前看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前途是白茫茫或者黑漆漆的一片;但当我们回顾走过的路时,我们会看见上主的手,不断在牵引着我们。”

让我们学习那位太上隐者,潇洒的面对自己的生命,在忙碌而繁杂的生活中,懂得放松和交讬:“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让我们张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其实天主就在那里,他的手在托着我们,他的慈爱如汪洋大海般环绕着我们。让我们永远安息在他的怀抱中,直到天荒地老。

 

 

常年期第九主日

力行方有真信

读经一:(申11:18,26-28):跟随天主的教导才会蒙祝福
读经二:(罗3:21-25a,28):人成义是耶稣救赎的功劳
福 音:(玛7:21-27):山中圣训之:信仰与行为;没有行动的信仰有如建在沙土上的房屋
中国文化: 力行方有真知;(力行方有真信)。先意承志。

耶稣对门徒说:“不是凡对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入天国,而是那些承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到那一天,将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难道我们没有因你的名字说过预言,因你的名字驱逐过魔鬼,因你的名字行过许多奇迹吗?’那时,我必要向他们声明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吧!’”(玛7:21-23)

“信耶稣得永生”,这话我们曾听过基督教的朋友们说了很多次。但耶稣在这里说得很清楚:不是那些说“主啊!主啊!”的人便能进入天国。只有那些听了耶稣的话而又实行的人才可以进去。

所以玛窦福音继续说:“凡听了我这些话而又实行的,就好像一个聪明人,把房屋建筑在磐石上:风吹雨打,洪水冲击,那座房屋仍屹立不倒,因为是建筑在磐石上的。”(玛7:24-25) 听、信而又实行,三者结合,这才是稳如磐石的信德。相反地,“听了我这些话而没有实行的,便好像一个愚昧人,把房屋建在沙土上:风吹雨打,洪水冲击,那座房屋很快便会倒塌下来,而且塌得很惨重。”(玛7:26-27)

在脑海中相信天主,十分容易。如果在布道会中,向前走一步,说句“相信”,便能升天国,那实在是太廉价的救恩了。反过来说,很多人因为不肯往前走这一步,不肯因某个布道家的宣讲而点头相信,就判断那些人不会得救,这种信仰思想也是太狭隘了。

得救,并不在乎我们有没有向前踏一步,有没有点头,而是在乎我们所走的那一步,是不是代表我们准备继续走无数步。换句话说,当我向前踏一步时,那一步是代表一个正确的方向、信仰的方向。以后,我一生便要跟着这一步的方向去走无数步,走基督要我走的路;这样我才可以得救。

又当我点头,或者说“信”的时候,我是接受整个的基督,而不只是接受他的“救恩”。而接受整个基督,就是接受他的话、他对我的要求、他给我的召叫。而他的话,可能是很难明白、很难入耳的。

梅瑟训示人民说:“你们要将我这些话铭刻在心中,系在手上当作标记,戴在额上当作徽号。”(申11:18)这个“徽号”,是我们走向天主的标记,是坚信和实践的象征。

宋明理学家说:“力行方有真知。”我们也可以说:“力行方有真信。”不经过实践的,不是真知识;不经过实践的,不是真信仰。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信仰的重要标准。

申命纪继续说:“你看,我今天把祝福和诅咒放在你们面前:如果你们听从上主、你们天主的诫命,就是我今天吩咐你们的,你们就蒙祝福;如果你们不听从上主、你们天主的诫命,离弃我今天吩咐你们应走的道路,而跟随你们不认识的其他神明,你们便会受到诅咒。”(申11:26-28)

相信天主,便要按照他的话去生活,对他完全服从。

在“亚拉丁神灯”这个故事里,巨人惯常对神灯的主人说:"Master, your will is my command!" 意思是:主人,你的意愿就是我的命令。这才是信。信的人会完全服从。

中国人认为最好的孝子要“先意承志”,就是要能及早觉察到父母的意愿,让父母在未开口要求前,便做了他想我们做的那件事。这也就是刚才“亚拉丁神灯”的那个巨人对亚拉丁所说的话??“你的意愿,就是我的命令。”

当我们今天说信耶稣、信天主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先意承志”呢?我们能不能觉察到天主的圣意,在他还没有命令我们前便做了呢?我们会不会像“亚拉丁神灯”里的巨人一样,向天主说:“上主!你的意愿就是我的命令。你只要轻微的授意,我就会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快乐的去做。”

不少人会拒绝去相信天主,拒绝去服从天主,他们甚至在上主面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实只要我们能走进我们的内心,翻开圣经,以开放的心怀去祈祷,我们就能像小撒慕尔说:“主,请你发言,你的仆人在这里静听。

上主,请看我的生命已经为你敞开,我的将来完全由你的圣意来决定。我没有自己的未来,因为你的圣意就是我的未来。我没有未来,因为我的家庭,我的社会,我的民族,我的教会,他们的需要,就是我的未来。我没有未来,因为我邻人中最小的兄弟姊妹,他们的需要,就是我的未来。

我愿意在教会中侍奉你,在家中侍奉你,在帮助我最小的兄弟姊妹时侍奉你!

 

 

 

常年期第十主日

失望而不绝望

读经一:(欧6:3-6):天主喜欢仁爱胜过祭献
读经二:(罗4:18-25):亚巴郎为信德之父
福 音:(玛9:9-13):玛窦被召为徒
中国文化: 知其不可而为之。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那时候,耶稣看见一个名叫玛窦的人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跟随我吧!”他就来跟随了耶稣。耶稣在屋里用膳时,有许多税吏和罪人也来同耶稣和他的门徒一起用膳。法利塞人看见了,就对他的门徒说:“你们的师傅为甚么同税吏和罪人一起用膳呢?”耶稣听见了,就说:“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有病的人才需要。你们去研究一下‘我要的是仁爱而不是祭献’是甚么意思;我来,不是召唤义人,而是要召唤罪人。”(玛9:9-13)

税吏是为征服者罗马人向犹太人收税的人,在犹太人眼中,这些税吏是罗马人的“走狗”。当耶稣向玛窦说:“跟随我!”的时候,这“召叫”就是我们的信仰。

我们的信仰,基本上是召叫和回应。天主召叫人,每一个人和所有人,不分种族、阶级和职业。我们有时会说:“信甚么也一样,因为所有宗教都不过是教人为善,或给我们心灵寄讬,或者是给我们求神问卜、祈福免祸的机会吧了。”

天主教当然也教人为善,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寄讬,可以藉向上主祈祷而获得垂允。但这些都不是天主教信仰的核心。天主教最核心的,是召叫和回应。“跟随我吧!”这就是天主教。

天主教以天主为中心。我们的生命,自信主以后,已经不再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是属于天主的,并要成为天主要我们成为的那一个。我们深深知道,天主为我们的生命已有一个计划、一套计划。他不断地召叫,我不断地回应。我要向天主开放,我要好像小撒慕尔那样说:“主!你的仆人在这里,请你说话吧!”这才是天主教。

天主召叫所有人,甚至包括罪人;没有人被排斥在天主的爱顾和关怀之外,每一个人都不用自卑和害怕。耶稣说,他不是来召唤义人,是来召唤罪人。正因为我们有罪,正因为我们有不妥善的地方,所以我们更加需要回应天主的召叫。如果天主爱了我,我就要爱我自己;如果天主肯定我,我便没有理由不去肯定我自己。因为天主比我大。

既然天主召叫我,我就要回应天主。无论我觉得自己是怎么样,也要对天主满怀信心。满怀信心就是保禄宗徒在罗马人书第4章所说的亚巴郎的特质。

罗马书这样说:亚巴郎在绝望中仍怀着希望而信了,因此便成了“万民之父”。天主曾向他预许:你的后裔要像天上的星、地上的沙那么多。他虽然年近百岁,明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衰老,撒辣亦已经超过了生育的年龄,但他的信心却没有衰弱,对于天主的许诺,总没有因不信而怀疑,反而坚信不移。他清楚知道,天主所应许的,天主必能实践。因此,天主就以此算为他的正义。(参考罗4:18-25)

亚巴郎的一生,是信仰的一生、希望的一生。当他年青时,天主召叫他,向他说:“你去,去我指定的地方。离开你的故乡,离开你熟悉的环境,离开给你有安全感的地方,让我成为你的安全感,让我成为你的一切,让我成为你的依靠。”亚巴郎便起身,去天主要他去的地方。

他没有子女,但他相信天主的话:“你的后代,将会像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沙粒那么多。”他不知道怎样才可以满全这个许诺,但是他相信这许诺必要实现。不久,他获得了一个儿子、一个独生子,依撒格。但更大的考验来了,天主要他把依撒格祭献给他。

他感到很困扰。有一出电影描写他听到这吩咐后,十分愤怒。他去到帐幕门口的一块大石前,用力地捶向那块大石。他完全不明白为甚么这个天主、这个曾经许诺过,说他的后代要如地上的沙、天上的星那么多的天主,竟然要他独生子的死亡。但他到了第二天,还是完全顺服地,按照天主的话去做了。他在绝望中仍然怀着希望而相信。

我们要回应天主的召叫,就要好像亚巴郎一样,在希望中满怀信心。即使在绝望的时候,仍然怀着希望而相信。因为我们清楚知道以下的真理:“如果天主关了一扇门,他一定会为我们开一个窗。

孔子不是基督徒,但许多人都知道他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和毅力。人们迫害他,他亦只是淡淡的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上天赋予我这种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他有的,是对国家、民族,和对自己的信心、寄望和抱负。

我们相信,给了亚巴郎信心和希望的天主,也同样给了孔子面对人生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