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廿一主日:我的耶稣是谁?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生经白刃头方贵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责善与谏诤之道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无限量的宽恕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机关算尽太聪明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信行合一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善用机会与创造机会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普世救恩与个人救恩
常年期第廿九主日:凯撒也要归于天主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爱主爱人的统一
----------------------------------------------------------------------------------------------------------
常年期第廿一主日
我的耶稣是谁?
读经一:(依22:19-23):上主召厄里雅金作他的仆人
读经二:(罗11:33-36):有谁知道上主的心意?
福 音:(玛16:13-20):立伯多禄为教会的磐石
中国文化: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一次耶稣问他的门徒说:“人们说人子是谁呢?”他们说:“有的说是洗者若翰,有的说是厄里亚,也有的说是耶肋米亚,或先知中的一位。”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说我是谁呢?”西满伯多禄回答说:“你是基督、永生天主子。”(参考玛16:13-16)
“人们说我是谁?”我们听过很多不同的答案。有些人相信耶稣,有些人不相信耶稣。在香港,有些人将“讲耶稣”当作是“讲废话”、讲与生活脱节的话。耶稣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称呼,有不同的价值。
门徒最先是重复别人的话。他们说:有人“说”是洗者若翰,有人“说”是厄里亚,有人“说”是耶肋米亚或先知中的一位。
门徒大概已算给足耶稣面子,因为其实也有人说,这个耶稣是靠魔王贝耳则步驱魔的,他是一个罪人的朋友,一个贪饮贪食的人。但门徒没有复述这些人对耶稣的称呼。
耶稣不满意这些答案。因为耶稣想问的,不单是别人说他是谁;他想知道门徒怎样看他。
于是伯多禄回答说:“你是天主子”。这个伯多禄曾经听过耶稣讲道理,见过耶稣行奇迹,和耶稣一起在惊涛骇浪中,步行海面。这个伯多禄也曾经亲自听到过耶稣的召叫:“从今以后你要做渔人的渔夫”。
“你是天主子”是伯多禄用口头去讲的话,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答案,一个标准答案??连小孩子都会回答的答案。
直到圣神降临后,伯多禄才在藏身的晚餐厅中,突然间勇敢地站起来,充满圣神,公开宣讲耶稣从死者中复活。
从那时开始,伯多禄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宣讲。直到他经历了千辛万苦,跨越了重重的挫折和风波,走到人生旅途尽头的时候,他更用了自己的血为基督作见证。
传说他是被钉在十字架上致命的。当时他对刽子手说:我不配像耶稣一样钉在十字架上,如果要钉我的话,请你把我倒转来钉。这就是伯多禄血的见证;他用血去宣讲。
同样的宣讲,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是口头的宣讲,一个是生命的宣讲,一个是血的宣讲。
佛教徒有个很特别的说法:“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当他第一次见到山时他会说:“这是山”。但当他慢慢去默想、探究真道的时候,便会发现山的定义开始模糊,山与非山之间的分别,并不明显,因此他会发现:“见山不是山”。等到他真正悟道之后,他将这个山变成有生命的实体,并与自己的生命连系上,这时他会发现:“见山又是山”。
第一个山和第三个山,是完全不同的山。第一个山是思维上的、感官上的山,第三个山是一个已有生命的山,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一个有生命的山,我们可以对它生出感情的山。
标准答案容易回答,但是用生命去了解的答案,用血去证实的答案,才是真实的答案,属于我们的答案。
对你来说,耶稣又是谁呢?如果你说耶稣是“主”,你有没有听耶稣的话,按他的话去生活呢?你有为他的话而受过苦吗?你经验过在听他的话时那种快乐和狂喜吗?
你说耶稣圣体是食粮,是旅者之粮。你是否时常领受他?好好珍惜他?你是否时常朝拜圣体,与他交谈呢?
你说耶稣是救主。你有没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整个的生命:肉身的、灵性的、现世的和永恒的生命呢?你有没有珍惜自己的和别人的生命,有没有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呢?
你说耶稣给你带来希望。但你对政治前景,对香港、中国,对你自己的前途是否怀有希望呢?你说耶稣是历史的主宰。但你相信一切都在上主手中吗?你能不能在面对未来时,可以无恐无惧,如同一个婴孩睡在母亲的怀中?
你说耶稣是主、是食物、是救主、是希望、是历史的主宰,这些都是你在“说”;但你能够用生命去证实你说的话吗?你能用你自己的血在你的话上盖上一个印吗?
伯多禄用口开始,用生命去完成,用血盖上了一个印。
我们也必须用耳朵开始,在听了耶稣是谁之后,就用口去宣讲,再用生命去印证,直至用血去写出:“耶稣,你是我的主,我要为你而生,为你而死!”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生经白刃头方贵
读经一:(耶20:7-9):耶肋米亚先知无法拒绝代天主发言
读经二:(罗12:1-2):作悦乐天主的祭品
福 音:(玛16:21-27):首次预言受难和复活;背十字架的必要
中国文化: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生经白刃头方贵,死葬黄花骨亦香。
耶稣开始对自己的门徒说:“谁若愿意跟随我,就该舍弃自己,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谁若愿意保存自己的生命,反而会丧失生命;但是,谁若为我的缘故,丧失自己的生命,反而会得到生命。人即使赚得了全世界,却丧失了自己,有甚么益处呢?人还能付出甚么代价来换回自己呢?”(玛16:24-26)
生命有本、有末,有重要的、有次要的,我们一定要回到本源,找到最关键的东西。
有许多人曾经谈论过金钱能够做到和不能够做到的事。例如:金钱可以买到化妆品,但买不到青春;可以买到舒服的床,但买不到甜蜜的睡眠;可以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情;可以买到大屋,但买不到温暖的家。金钱甚至可以买到一大群酒肉朋友,但买不到知己良朋,买不到生死之交、莫逆之交。
在人生的本末中,青春是本,化妆品是末;睡眠、爱情是本,那张床和婚姻是末;友情和温暖之家都是本,而那些酒肉朋友,或者房子的大小,都不是绝对重要的。
“人即使赚得了全世界,而丧失了自己,有甚么益处?”传说有一位圣人听到这句话,于是舍弃了世界的荣华富贵,跟随耶稣、进了修道院。
生命很快完结,虽然这个生命很真实、很可爱,但到底亦不过是一个短暂的生命。近代一位诗人在纵论世间豪杰时,曾这样描写:不论是秦王、汉武,或唐宗、宋祖,或者是名震天下的成吉思汗,一切都“俱往矣”,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充满豪气。它认为一切历史上的伟人,都消逝了;今日能够为历史掌舵的,就只有我,只有我们这一群人。
不过,无论写词人当日多么意气风发,今日在我们再读这首词的时候,在芸芸“俱往矣”的人中,不是也包括了诗人自己吗?
苏轼另有一首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论是甚么风流人物,一样会被浪花淘个净尽。
有一次,我返回出生之地大澳。晚上,我走到海边,看着大海,看着高山。多少年来,这个海、这个山,曾经见过多少兴亡,多少悲欢离合,但青山依旧,人物已经完全不同了。如果你有机会到坟场去,你会见到无论是王侯将相,或者贩夫走卒,一律都会变成荒烟野蔓,走磷飞萤。
生命很快会过去。我们如何活这个生命,如何为我们的生命留下一些宝贵的记忆,使我们回忆时也会感到开心,感到不枉此生、无悔今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副黄花岗的对联这样说:“生经白刃头方贵,死葬黄花骨亦香”。若我们能够好好地生活,甚至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国家民族,以致连头也曾经被利刃砍掉了,这个头才是尊贵的。能够葬在黄花岗里,为革命而死,这副骨头也会发出特殊的芳香。
有人曾经问过我:“神父,假如你活到八十岁的时候,忽然发现并没有天主、没有永生,你会不会后悔竟然信了八十年,并为一个不存在的天主而奉献了自己呢?”
我当时毫不犹疑地回答:“不会后悔”。
因为这个信仰生命本身,或更具体来说,我在信仰中而度的这个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积极、有意义和多姿多采的生命。我活得比不少的人更充实、更灿烂;有没有神,有没有永生,并不影响,更不取消我这八十年来璀璨的生命。我会很高兴没有白白地活了这八十年,我已经可以无悔今生。
何况,在这生命道路的尽头,我知道有永生在等着我,正如圣保禄宗徒所说:“这场好仗,我已打完,这场赛跑,我已跑到终点。从今以后,正义的冠冕已为我预备下了。”(参考弟后4:7-8)
无数圣人告诉我们,当我们在跟随耶稣时,会遇到困难,会遇到十字架。但如果我们能够舍弃自己,背着十字架跟随耶稣,甚至为了耶稣基督而丧失自己的生命,我们反而会得到生命,一个更加丰盛的生命、永恒的生命。
主耶稣,求你帮助我明白甚么叫做生命。在这个短暂的生命中,在我只能活一次的时候,求你教我如何去活这一次,怎样好好地去活这一次。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责善与谏诤之道
读经一:(厄33:7-9):要警告别人的错误行径
读经二:(罗13:8-10):爱是法律的满全
福 音:(玛18:15-20):兄弟规劝之道
中国文化: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责善,朋友之道。
“如果你的弟兄得罪了你,你要趁你和他独处时,纠正他。如果他听从你,你便赚得了你的弟兄。”(玛18:15)
兄弟的规劝之道,要注意的是找寻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坦诚地、谦虚地向他讲出你的心里话。圣经说的“独处时”,就是说不可在大庭广众中,让他丢脸。
厄则克耳先知也说:“上主说:人子,我现在立你做以色列家的警卫;你听了我所说的话,要代我警告他们。当我告诉恶人说:‘恶人,你必会丧亡!’你若不发言,警告恶人离开他的邪道,那恶人必因自己的罪而丧亡,但是我要向你追讨他的血债。你若警告恶人,叫他离开他的邪道,而他不肯改邪归正,他必因自己的罪而丧亡,而你却救了自己。”(则33:7-9)
我们要负责我们兄弟姊妹的得救。如果我们不作声,不去警告,那他的丧亡,我们是要负责的。我们再不能够好像加音对天主说:“难道我是我兄弟的看守者?”
不错,我们都是我们兄弟的看守者,这是爱德的任务。保禄宗徒在罗马人书这样说:“弟兄们,除了彼此相爱外,不应对人有任何亏欠,因为谁爱别人,谁就履行了法律。其实‘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等诫命,都包括在‘爱你的近人如同你自己’这句话里。爱不作损害别人的事,所以,爱满全了法律。”(罗13:8-10)
在这段圣经里,我们也很清楚看到天主教信仰,已渐渐由只着重神,转到也着重人。
在圣经启示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强调的是爱天主。但当人问耶稣哪一条是第一条诫命时,耶稣就已经将人和神并列:“爱天主在万有之上、爱人如己”。人问他一条法律,他答了两条。在耶稣心中,这两条法律原本就是一条法律;或者说,这两条法律,只是一条法律的两面。
到了保禄宗徒的时代,他甚至只讲一句话,即所有诫命都包含在一条诫命里:“爱你的近人如同你自己”,而互相规劝,正是爱的一种形式。
孔子说:“责善,朋友之道”。这句话尤其值得我们中国人思考,因为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含蓄,讲话比较喜欢转弯抹角。当我们要拒绝别人时,我们不会立刻拒绝,我们会讲一大堆理由,使人意会到我们在拒绝。
“责善”是更加尴尬的一回事,我们很难开口说出别人的错处。但圣经和中国文化都叫我们责善,“要趁你和他独处的时候”,选一个适合的情况和环境,去矫正他。
其实在中国文化里,不只朋友要互相责善,甚至子女对父母也要责善。在《孝经》里,曾子问孔子:“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子女听从父母的命令,是不是就叫做孝呢?”
孔子的答覆是:“是何言予!是何言予!”你在讲些甚么呢?以往“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即是说,以前做王帝,如果有七个肯谏他的臣子,他虽无道,仍不会失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诸侯如果有五个谏他的人,虽然做得不好,也不会亡国。“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如果做父亲的,有一个能谏他的儿子,他便不会陷于不义。
孔子的结论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即是说,若有不义,我们不可以不向父亲提出来,臣子亦不可以不向君王提出来。有不义就要诤、要谏,光是听话、顺从,怎么可以叫“孝”呢!
后来《大礼记》的“曾子侍父母”,就称这种责善精神做“以正致谏”,所谓“从而不谏,非孝也”,即是说,若只顺从而不懂得去谏,便不算得是孝子。而这种能谏诤父母的孝子,又叫做“诤子”。
在我们整个生活中,我们要注意的是正义,“当不义,则诤之”,有不义,就要诤,有不妥,就要谏;朋友有不对,就要责善。
当然,这一切都不应以自我为中心,不是说我觉得你不对,就骂你、指责你。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真理去光照自己,用信仰去判断自己。
其实最后的判官,应该是我们的天主,是耶稣基督和他在圣经里面的启示。只有当我们活出信仰,时常按照真道而行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格去谏诤别人、谏诤父母。
慈爱的天父,请帮助我们时常按照你的话去生活,让我们能彼此常用真理去互相规劝,努力活在真理的光辉中。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无限量的宽恕
读经一:(德27:33-28:9):不要怀恨,但要悲天悯人
读经二:(罗14:7-9):为主而生,为主而死
福 音:(玛18:21-35):宽恕之道
中国文化: 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今次的圣经告诉我们一个天主教十分重要的道理,就是宽恕。宽恕是很困难的事,在圣经里,宽恕的道理是逐渐启示出来的。
古经记载,最先人类的复仇是无限制的(创4:24)。在无限复仇的背景下,上主对人说:你的复仇最多只可以到七次或七倍,不可以超过。然后慢慢进展,在七倍复仇的背景中,圣经说:你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亦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伯多禄来问耶稣说:“主呀!如果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应该宽恕他多少次呢?七次够不够?”
在以牙还牙的背景中愿意宽恕七次,实在是十分慷慨。但耶稣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不是说,你要宽恕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
“七十个七次”是代表无数次、无限次。“七”这个数目字,在圣经中代表圆满、极多;七十个七次更是代表一个最圆满的数目、一个无穷无尽的数目。即是说,我们要无限地宽恕。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宽恕。
耶稣讲宽恕时,同时讲了一个令我们很震撼的比喻。有一个人欠人许多钱,圣经说是一万金币,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人无可能偿还的一笔钜大的数目。所以圣经说他没有钱可以偿还。主人就下令将他和他的妻子、儿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拿出来变卖去还债。但即使卖掉一切,他都不可能还清债务。这仆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主人说:“主啊!宽容我吧!我一定会清还给你的。”主人就动了怜悯之心,将他释放了,且豁免了他的债务。
怎知这仆人一出门,便遇到一个欠他少少的一百银币的同事,他就扼住他的喉咙说:“还清你欠我的债!”这个欠他一百银币的同事,也好像他一样,跪在地上哀求说:“你宽容我吧!我一定会清还给你的!”但这个人不肯,反而将他关在监狱里面,直至他还清了所欠的债。
其他的同事看见这一幕丑事,非常悲愤,就将这事告诉主人,于是主人就叫了这仆人来对他说:“可恶的仆人,你哀求我,我就全部免了你所欠的债;难道你不应该怜悯你的同事,好似我怜悯了你一样吗?”主人十分愤怒,于是将他交给狱吏,直到他还清全部的欠债为止。
耶稣的结论是:“如果你们不从心里宽恕你们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参考玛18:21-35)
在德训篇中,天主也曾这样说:“你要宽恕你近人的过错;这样,你在祈祷时,你的罪也会得到赦免。如果你对他人怀恨在心,怎能求上主治疗呢?如果你对自己的同胞毫无怜悯,怎能为自己的罪过求宽恕呢?”(德28:2-4)
德训篇继续提醒我们,如果要宽恕,就要记着几件事。第一、要记着最后的结局,而停止仇恨。第二、要记着人必会死亡和腐朽,并遵照诫命去生活。第三、要记着天主的诫命,不可向人发怒。第四、要记着至高者的盟约,宽恕别人的过失。(参考德28:5-9)
圣经提醒我们,我们要记着人生总有一死,合了双眼,伸直双脚,便一切都完结了,所有的恩恩怨怨还有甚么意义呢?你将你所恨的人由坟墓里拿出来鞭尸,难道他会痛吗?即使他痛了,对你又有甚么好处呢?
有些人记仇,会一直延伸到他进入坟墓里;甚至还要子孙们世世代代去复仇。这是真真正正的冤冤相报何时了。
我们要记着天主的诫命,天主叫我们宽恕,不可向人发怒。如果天主宽恕我们,如果他无条件地宽恕我们,我们又有甚么理由怀恨在心呢?所以要宽恕,要无限量地宽恕。
耶稣不单讲宽恕之道,他自己也实践宽恕之道。当他悬在十字架上时,他戴着茨冠,不能抬头向天仰望,他只能望着在十字架下,咒骂他、讥笑他的人。但他一点也不怀恨在心,他只是温和的说:“父!宽恕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作甚么。”
耶稣也叫我们效法他慈悲的天父,一个无限包容的天主,他好像太阳和雨露,不分彼此地,光照和润泽所有人。
中国人很少讲宽恕,但却讲包容,例如这副对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能包容的人,便可以较易去宽恕了。
耶稣还有一些话值得我们警惕:如果我们不能从心里宽恕我们的兄弟,天父也要这样对待我们。天主经也提醒我们:“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
我们每个人不免都会得罪别人,我们必须培养一种文化,一种信仰的氛围,就是我们可以彼此宽恕、愿意彼此宽恕,使一切都有重新开始的可能。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机关算尽太聪明
读经一:(依55:6-9):天主的行径不是人的行径
读经二:(斐1:20-25,27):或生或死,总要叫基督受颂扬
福 音:(玛20:1-16):雇工的比喻
中国文化: 华子健忘。 机关算尽太聪明。
今天耶稣讲了一个招聘工人的比喻。
比喻描述天国好像一个家主,清晨一大早就出去为自己的葡萄园招聘工人。他在起初时给工人议定了一天的工资是一个“德纳”。稍后于第三时辰,第六、第九和第十一时辰,他都同样出去招聘工人,并许下要给他们公道的工资。
到了傍晚,家主就给工人发工资,由最后的开始派发。他们全部都得到一个“德纳”。轮到清晨最先招聘来的第一批工人,他们以为自己可以多得一些,怎知所得的,仍是预先约定的一个“德纳”。他们就对家主的所为十分不满,并抱怨家主亏待了他们。
家主就对他们其中的一个说:“朋友!我并没有亏负你,你不是和我议定了一个“德纳”吗?拿你的走罢!我愿意给这最后来的和给你的一样。难道不许我拿我所有的财物,行我所愿意的吗?或是因为我好,你就眼红吗?”
耶稣藉着这个比喻,要给我们介绍的,是一个慈悲、慷慨的天主,一个从来不斤斤计较的天主。
依撒意亚先知书第55章引述上主的话说:“我的思想不是你们的思想,你们的行径也不是我的行径。正如高天超越大地,我的途径也超越你们的途径。”(依55:8)
我们很多时候,好像要作天主的秘书或管家。我们想规范天主,甚至祈祷时也要“教”天主怎样做。例如有些人在信友祷文中为社会祈祷时会说:“上主,求你祝福我们的社会,帮助我们的社会安定繁荣,使人人能够安居乐业。求你帮助那些老板不可剥削工人,帮助工人能够好好地善尽责任”等等。我们会将一大串我们心中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变成祈祷,并要天主去遵守,希望天主能照样做。
那是名副其实的“我旨承行”,“愿我的旨意奉行在人间”,而不是“尔(天主)旨承行”!
我们忘记了,其实天主爱我们,多过我们爱我们自己;天主认识我们,也比我们认识我们自己更深。圣奥斯定有句拉丁名言说:“Deus est intimior intimo meo”,意思是说,天主(Deus)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比我们的五脏六腑(intimo)和我们的关系更加密切(intimior)。
是的,全知的天主确实知道我们整个生命、整个社会的需要。天主明白我们的过去,看到我们的未来,看到我们的、社会的、宇宙的一切。只有天主才知道甚么为我们最好。
《列子》里有一个叫做“华子健忘”的故事:宋国的华子患了健忘症,一出门便忘记回家,现在又忘记以前的事。他常常问:“我现在在哪里?”人答说:“这里便是你的家呀!”有时,他会对着他的太太说:“你好漂亮呀!你叫甚么名字?”她说:“我是你的太太啊!”
对于华子这种病,她的太太觉得很焦虑、很伤心,于是就许下,谁若能医好华子的健忘症,便给他一半财产。
有一个人想尽了所有的方法去医华子的病,果然华子的病好了。但结果是华子变得很冲动,常常发怒,且将妻子赶出门,对儿子任意打骂。
别人就问:“你的病好了,为甚么会变成这样?”华子说:“以前当我健忘的时候,我坦坦荡荡,连天地有无都不放在心头。而今我恢复记忆了,生死、得失、喜怒、哀乐全都涌现出来,我想暂时忘记生活的重担都不可能。所以我觉得更加烦恼。”
为甚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的纷争?因为我们的记忆力太好。为甚么那些工人不开心?因为他们记得:如果早晨来的要得一元,那么晚些来到的就该少得些。而这些晚来的工人居然和我这个“整天受劳受苦的”享有同等的待遇、领取同样的工资,那就是不公道!
心里面有太多的是非、太多的分别,是因为有太多的计谋和计算。我们计算得很精、很全、很尽,是真真正正曹雪芹所说的:“机关算尽太聪明。”而机关算太聪明的结果,恐怕会是“反误了卿卿性命”,即是使我们自己不开心,别人也难过。
但是天主并不如此,天主并不要和我们计算,他是一个慷慨为怀,大方对待万物众生的天主。
让我们求天主赐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慈悲、慷慨大方的心,去面对世情、处理世事。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信行合一
读经一:(厄18:25-28):恶人改过可得生命,义人作恶反而丧亡
读经二:(斐2:1-11):效法耶稣友爱谦下
福 音:(玛21:28-32):二子的比喻
中国文化: 滥芋充数
今天耶稣所说“两个儿子”的故事,里面的大儿子说要“做”,却不去做,而小儿子虽说“不做”,却做了。这明显是针对当时的司祭长和民间长老说的。
在耶稣的时代,他最感难受的,是面对那些司祭、长老等人;他们热心、忠于宗教,是选民中的表表者。但天主亲自派遣自己的独生子来到世上,他们反而不肯相信,还加以排斥,甚至杀害。
厄则克耳先知也有这样的预言:“义人若离弃正义而作恶,因而丧亡,他是因自己所作的恶而丧亡。恶人若远离他所做的恶事,而实践正义和公道,他必能保全生命。”(则18:26-28)
恶人可以得到生命,义人反而丧亡,这是何等的讽刺!名字要来作甚么?身份有甚么用处?基督所讲究的是具体的生活实践、真实的生命。
《韩非子》有一个“滥芋充数”的故事,他说:在齐宣王时代,有一群人吹芋(一种吹奏的乐器),每次多达三百余人。有一位南郭先生也申请加入吹芋的行列,齐宣王很高兴地接受了他。齐宣王死后,闽王即位。闽王喜欢独奏,希望能一一地欣赏每位乐师的技艺。那位南郭先生一知道后,就逃之夭夭了。
为甚么他要逃跑呢?因为他不懂得吹奏,他只是站在三百人中,装模作样。
名与实必须相符。有一次,我见到一位中年太太,我问她为何不加入一个专门为中年妇女而设的善会,她用一种十分不屑的神气加以拒绝。我问她为甚么。她说:“这群人每主日弥撒后就去打麻将。不止这样,她们有些人还放高利贷!”
我也碰到另外一位女士,她常到圣堂,但不肯领洗,我问她为甚么?她回答说:“我知道教会是不准节育的。等我生了两个孩子,做了结扎手术之后,我就会入教了。”
看到这两个人,我感到有点不是滋味,究竟信仰对她们来说,是甚么一回事呢?它只是为获得一个基督徒的名字吗?或者它只像某些基督教徒所强调的,为了“信耶稣得永生”这类廉价的救恩?
耶稣在传教的时候,一次有人高声向他说:“怀过你的胎,哺过你的乳,真是有福。”即是说,做耶稣的母亲,真是有福。但耶稣却回答说:“听天主的话而实行的人,更是有福。”
有些基督教朋友,将这段圣经解作耶稣不承认、不尊重自己的母亲。这恐怕只是断章取义的解释而已。耶稣的意思是:在他的心目中,任何身份都不足恃,连做耶稣的母亲这个身份,都不足恃。真正有价值的,是听天主的话而实行。
如果我们稍为认识圣经,我们就知道圣母玛利亚正是一位最听天主的话而实践的人。她从领报“看!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罢!”开始,直到生命的终结,一生所实行的,不外都是天主的圣意。所以圣母值得我们尊敬,并不单单因为她是基督之母,更因为她是最承行天父旨意的人。
所以我认为“信耶稣得永生”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信耶稣只不过是一个开始;爱耶稣、按耶稣的话生活,才是得到永生的条件。
圣洗圣事被称为“入门”圣事,因为透过这件圣事我们进入教会的大门。在这个大门里,我们学做人,我们不断悔改、更新。圣经学者黎俄内认为:“教会是为接受信仰的奥迹所作的一个准备。”因为教会本身不是目的,她只是一个方法、一条路,她帮助我们经验信仰、接受基督、活出信仰的生命。
我们必须做个名实相符的教友,即思想像基督,生活像基督,并以福音精神,作生活的准则。
耶稣说:“如果你们彼此相亲相爱,人们‘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所以不是领洗纸、不是基督徒的名字使我们成为基督徒,而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爱的精神使我们成为基督徒。
让我们祈求天主,使我们能信、行合一,使信仰和生活能结合在一起,使我们能活出一个更丰盛的生命。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善用机会与创造机会
读经一:(依5:1-7):葡萄园的寓言
读经二:(斐4:6-9):思念正义之事,可享平安
福 音:(玛21:33-43):园户的比喻
中国文化: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见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惜福、惜缘。
我的爱人有一座葡萄园,位于肥沃的山冈上;他翻了泥土,除去石块,种了精选的葡萄树;还在园中筑了一座了望台,和掘了一个榨酒池。他原希望葡萄园出产好葡萄,它却出产了野葡萄。(依5:1-7)
这个葡萄园的故事,是一个辜负天主恩典的故事:上主“原希望葡萄园出产好葡萄,它却出产了野葡萄。”
依撒意亚先知对这故事的解释是:万君上主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族,可惜的是,“上主原本希望正义,看,竟是血腥;他原本希望公平,看,却是哀号!”
玛窦福音说得更令我们警惕:种葡萄的佃户不单不肯交租,还杀死收租的人,甚至杀死葡萄园主人的儿子。因为当他们见到园主的儿子亲自来收租时,他们竟说:“这是继承人,来!我们杀了他,就能得到他的产业。”(参考玛21:33-43)
耶稣说这个比喻时,显然是黯然神伤的。这个比喻,玛窦福音特别声明是向民间的司祭长及长老们所说。这些司祭长和长老们原本都是宗教的护卫者,亦是以色列民族的支柱。而以色列人民又是天主的选民,天主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准备他们迎接基督的降生。
但基督来了,拒绝他,甚至杀害他的,反而是天主的选民!
在这里,基督说了一句很伤感的话:“匠人弃而不用的石头,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所以他不得不向那群舍弃他的,和将要杀害他的人说:“天主的国一定要从你们手中夺去,而赐给那些结果实的外邦人。”(参考玛21:42-43)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惜福”和“惜缘”这两个词语。惜福就是珍惜福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物质;惜缘就是珍惜缘份,珍惜我们所碰到的所有人,这里特别指的是基督的临在。因为这一切都是上主赐给我们的恩典,是独一无二、一去不回的恩典。
陶潜有首诗,其中有四句写得很好:“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盛年、壮年,能够工作、能够绷绷跳跳的日子,是不会一次又一次地再来的。每一日只有一个早晨,不会再有另外一个。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努力,不断自我勉励。因为如流水般的岁月,不会无了期地等待我们。
另有一首诗写得更好,它鼓励青年人要珍惜光阴,把握机会去读书、追求学问。它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见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意思是;小孩子很快便会衰老,但学问却很难成就。所以一点一滴的光阴都不可轻忽、不可浪费。你看,时间过得这么快,春天池塘的草还未全绿,转瞬间,门前的梧桐叶已染上金黄的秋色了。
春天刚开始,秋天已经跟着到来,这就是“未见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上主赐给我们无数的恩典。他种了很好的葡萄树,在周围围上了篱笆,为我们做尽了一切,我们必须结出好的果实,以报答上主的栽培。
但很多人拒绝了上主的恩典、拒绝了耶稣的亲临。他们浪费了时间,放弃了机会。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刻的反省。否则,我们必定会听到这句话:“天主的国必定会从你们的手中夺去,一切的机会也会从你们的手中抢去。你们的青春和你们的时间,亦会从你们的手中溜走,而赐给那些结果实的外邦人。”
不要自恃有青春,不要自恃有基督徒的名份,不要自恃有天主给的时间;这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必须好好的善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要像司祭长和民间长老那样拒绝基督。
我们有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拒绝基督,拒绝他给我们的一切,拒绝天主的恩典。
有人说:愚蠢人放弃机会,聪明人掌握机会,有智慧的人创造机会。你又是属于哪一种人呢?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普世救恩与个人救恩
读经一:(依25:6-10):上主要施恩于普世万民
读经二:(斐4:12-14,19-20):知恩知足
福 音:(玛22:1-14):婚宴的比喻
中国文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
耶稣把天国比作是一个国王为儿子摆设婚宴。但被请的人或是拒绝,或是杀死来请的人。国王只好转而邀请所有大街小巷里的人来赴宴。
玛窦福音这样说:那时候,耶稣又用比喻对司祭长和民间长老说:“天国好比一个国王为儿子摆设婚宴。他派遣仆人催促被请的人来赴宴,他们却不愿意来。他又派遣另一批仆人去,说:‘你们对被请的人说:我已经预备好盛宴,宰杀了肥美的公牛和家畜,一切都齐备了。请你们来参加婚宴罢!’他们却不理睬便走了:有的去耕田,有的做生意去了,其余的捉住仆人,凌辱后杀死他们。”(玛22:1-14)
依撒意亚先知也说同一的故事。他说:在熙雍山上,万军的上主要为万民摆设盛宴,备有丰美的食物和香醇的陈酒:食物是精选的,陈酒是上等的。他要在这座山上揭去遮住万民的头巾,和掩盖各国的帐幔。他要永远消灭死亡,我主、上主要从每个人的脸上抹去眼泪,要由整个地面除去他民族的耻辱。(参考依25:6-8)
在天主的圣意中,全世界是一个国度,整个人类是一个大家庭,不再有疆界,不再有你、我、你们、我们的分别,不再有宗教上、种族上、文化上、性别上的区分。
在这个故事的背后,圣经还有一段小插曲。当所有的人坐满之后,国王进来看见一个没有穿婚宴礼服的人,便对他说:“朋友,你没有穿婚宴礼服,怎么就到这里来呢?”这个人无言以对。国王便叫仆役把他的手脚绑起来,抛到外面的黑暗中。(参考玛22:11-13)
接着,耶稣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被召的人多,被选的人少。”(玛22:14)
上主请了所有人,这是普世救恩。但我们需要回应,这是我们的个人救恩。
看看我们的教友团体,我们会发觉,蒙召的人、领洗的人相当多。但继续相信,坚持度相称基督徒生活的人,却越来越少。如果我们要坚持信仰,我们一定要像保禄宗徒今天所说:“我能忍受穷困,亦能适应享受;在任何际遇和环境中,不论是饱是饿,是富是贫,我都得到了一个秘诀:仰赖使我坚强的那一位,我甚么都能面对。”(参考斐4:12-13)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的礼服就是一种相称的生活,在任何际遇中,都坚持自己的信仰。好像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一个小故事,讲述一个将军向一个很有道行的人探究是否有天堂和地狱。有道行的人对他说:“你是干甚么的?”他说:“我是一个将军。”那个有道行的人说:“我真不知你是怎么作将军的,你的样子只像一个屠夫吧了。”将军听了十分愤怒,举起刀来要杀他。这个很有道行的人便说:“地狱的门从此便要打开了。”将军听了,立刻向他道歉。这个很有道行的人再说:“天堂的门亦由此而打开了。”
天堂和地狱,并不只是在死后,而是现在已经出现。在一念之间,天堂或地狱的门便会为你而开。也是在一念之间,我们决定是否接受天主的邀请。
刘海粟先生在香港时,赠给记者们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记者中有人将这两句话改成:“宠辱去留无惊意,庭前天上看花云。”对联的意思是:你无论喜欢我或不喜欢我,我都不会惊慌,我会把它视作门前的花开花落;你重用我或不重用我,我亦无所谓,我会把它看成是天上来去不定的浮云。
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境界,也就是保禄宗徒刚才说的境界。
我们要有决心,接受上主的邀请。基督是我们生活的中心。如果我以基督为动力,我便甚么都能面对。在这样的生活中,天堂的门已经大大的为我敞开了。这就是为一切人的救恩,也是为我而预备了的救恩。
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凯撒也要归于天主
读经一:(依45:1,4-6):居鲁士也属于天主
读经二:(得前1:1-5):得撒洛尼信众以信望爱坚守主的训导
福 音:(玛22:15-21):纳税的问题
中国文化: 螳臂挡车: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敌。
在本主日福音中,有一句时常被人引用,甚至被外教人引用的话,就是:“凯撒的归凯撒,天主的归天主”,并认为这话是要求教会“政教分离”。
故事的起因,是法利塞人正商讨要怎样在言论中陷害耶稣。他们派门徒去问耶稣:“是否应该给凯撒纳税?”
这里说,法利塞人要设的是一种布局、一个陷阱,要在耶稣的言论中,去找出陷害耶稣的话柄。
“应该纳税给凯撒吗?”耶稣很难回答。他不可以说必须给凯撒纳税,因为犹太虽亡于罗马,但公然主张向一个帝国主义者纳税,毕竟是一件让犹太人感到十分羞耻而屈辱的事。他这样说会大失人心。但如果耶稣说不应纳税,他们就会说他明目张胆背叛凯撒、背叛罗马,这可真是一条叛国的死罪。
耶稣并不直接回答,却反问他们,这个用来纳税的银币,上面的肖像和名号究竟是属于谁的?他们回答说:“是凯撒的。”耶稣就说:“那么,凯撒的就该归还凯撒;天主的就该归还天主。”
很多人就根据这话,说教会不应参与政治。
但假如我们细心看看今天的依撒意亚先知书第45章,我们会比较清楚知道耶稣在说甚么。
依撒意亚这样说:上主牵着他的受傅者居鲁士的右手,使他征服他面前的列国。上主对他这样说:“虽然当时你还未认识我,我却指名召叫你,给你起了一个称号。我是上主,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神;虽然你还未认识我,我却武装了你,使从东到西的人都知道:除我之外,再没有别的神。我是上主,再没有另一位。”(依45:1,4-6)
“凯撒的归凯撒,天主的归天主”。甚么该归还给凯撒呢?是钱币。因为这个钱币既然刻有凯撒的肖像,就归还给凯撒吧;但是天主的便要归还给天主!
但甚么是属于天主的呢?不是一个钱币,不是某些东西,而是普天下所有的物、所有的人,包括认识天主的、或不认识天主的,选民、或外邦人,以色列的君王、巴比伦的君王、或亚述帝国的君王,不论是达味、撒罗满、或居鲁士,甚至连凯撒自己,全部都是属于天主的。
所以这段经文并非讲述政教的关系,而是耶稣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去回避一个两难的问题,去解决别人对他的陷害。不过耶稣的说话仍然是十分清楚的:凯撒的归凯撒,天主的归天主。
这两句话并不是平行、平等的。因为归于天主的,也包括凯撒和凯撒所有的一切。凯撒绝不能和天主并排、相比!依撒意亚先知认为,连威名远播的居鲁士也是属于天主的。
在《淮南子》中,有一则螳臂挡车的故事。故事说在齐庄公出猎时,有一虫正举着牠的前足,要挡住齐庄公马车的去路。庄公很奇怪,就问那是甚么虫?驾车的人就告诉他:“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敌。”
螳螂和马车,是绝对不同类、不同比例、不同世界中的两码子事,这正如凯撒和天主,跟本也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两码子事。认为“凯撒归凯撒,天主归天主”这话,意味着政教分离,就等如说“螳臂可以挡车”一样的可笑。
不过,既然大家都把这两句话当作有政治的含意,那么,我们也不妨顺便谈一谈天主教对参与政治的看法。
天主教认为教友应该参政,因为教友也是公民,是天国的子民,也是现世的国民。
作为教友,他拥有全部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他可以投票,参与公职,可以属于不同的政党。
但是作为教会,尤其是教会组织、教会当局(包括主教和神父),教会要和政治、政党保持距离,不应该牵涉党派政治或党争。如果教会和社会的权势能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教会就能成为社会及国家的诤友,亦可以客观地按照福音的准则和理想,说出福音对社会、对国家的要求。
既然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包括凯撒在内,都是属于天主的,我们便要使我们的国家成为天国,一个正义、仁爱、和平的天国,让所有人都能活在一个天父的大家庭里,无恐无惧、相亲相爱地生活。这是信徒参政的最终目的。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爱主爱人的统一
读经一:(出22:20-26):天主厌恶不义
读经二:(得前1:5-10):得撒洛尼信友的信德传遍各地
福 音:(玛22:34-40):最大的诫命
中国文化: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以孝治天下。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有一个法学士问耶稣,哪一条是最大的诫命,耶稣对他说:“你应全心、全灵、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这是最大的,也是第一条诫命。第二条和它相似:你应当爱人如己。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系于这两条诫命。”(参考玛22:34-40)
爱主、爱人本来是两条诫命,但在耶稣的心目中,却只是“一条”诫命。
所有宗教的重点一定是爱神,但圣经却十分注重爱人。
出谷纪第22章认为恭敬天主的人,一定要爱人,理由是因为我们亦需要别人的爱。出谷纪这样说:“对于外籍人士,不可苛待压迫,因为你们也曾侨居埃及。对孤儿寡妇,不可伤害;如果伤害了任何一个,他向我呼求,我必听允,必要发怒,用刀杀你们:这样,你们的妻子也要成为寡妇,你们的儿子也要成为孤儿。如果你借钱给我子民中一个与你同住的穷人,不可像债主一样,向他索取利息,若是你拿了别人的外衣作抵押,日落以前,应该还给他,因为这是他唯一能盖身的外衣;没有外衣,他怎能睡觉呢?他若向我呼号,我必听允,因为我是仁慈的。”(出22:20-26)这是出谷纪的“推己及人”精神。
其实,在孔子的思想中,生活和信仰也是要结合起来的。我们都知道孔子说过“慎终追远”这句话,但我们多数会忘记这句话的后面,还有“民德归厚”四个字。孔子的意思是,当一个民族能“慎终追远”时,他们的社会风气也一定会变得更好、更敦厚,这就是“民德归厚”。
孔子也认为,我们对父母要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并要做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要对生者和死者都尽孝。孔子更相信,若我们连对死者都能尽显孝心,对生者又怎会不克尽孝道呢!
所以“慎终追远”的目的,就是为了“民德归厚”。这是中国人的信仰与生活的统一与结合。
我们的信仰也强烈要求我们,生活与信仰必须统一。圣经有时讲来世的生命,但目的是为帮助我们度现世的生命。我们信天主,是为了使我们能信人、信自己、信生命。我们爱天主,亦是为了帮助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充满爱心和充满希望。
信、望、爱是立体的,一方面是天主,另一方面是自己,第三方面是各种人和事。我们对自己、别人和天主,都应该同时充满信、望、爱。更好说,对天主充满信、望、爱,可以扩展而使我们对人、对自己和对万物都充满信、望、爱。
宗教信仰时常叫我们光荣天主,我认为我们只能用我们的生命去光荣天主。一个更准确的比喻是,子女的成材是父母的光荣,学生的成材是老师的光荣。天主既是生命的主宰,如果我们能活出更丰盛的生命,能管理好这个地球,这便是天主的光荣了。
这就是拉丁文所说的Gloria Dei, homo vivens.(活生生的人,就是天主的光荣)。所以我们要在天主内爱人,在爱人的时候爱天主。
关于这点,我们耳熟能详的圣经章节有:“你对我最小的兄弟姊妹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25:40)“纯洁无瑕的虔诚,就是照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和寡妇。”(雅1:27)“你若不能爱看得见的兄弟,又怎能爱看不见的天主呢!”(若一4:20)
我们必须在天主里学习去爱人,亦在天主里,爱人爱得更纯洁、更全面、更彻底。而在爱人的时候,我们便是落实了对天主的爱。
让我们一生时常实践耶稣的话: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的去爱,尽心、尽性、尽情的去爱;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并且爱人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