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主日八分半(乙年)

复活主日


复活主日:空坟

复活期第二主日:超越证据

复活期第三主日:站在被告栏中的辩护律师

复活期第四主日:白首写苍生

复活期第五主日:一个大生命

复活期第六主日:爱主之道在爱人

--------------------------------------------------------------------

复活主日

空坟

读经一:(宗10:34,37-43):伯多禄为基督的复活作见证
读经二:(哥3:1-4):该求天上的事
福 音:(若20:1-9):坟墓已空
中国文化: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他俯身向里面望,看见殓布已放在地上。”
(若20:5)因为耶稣已不在了。福音书为这段经文写下的小标题是:“坟墓已空”。

故事是这样的: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还没有亮,玛利亚玛达肋纳来到坟墓那里,看见墓门的石头已经移开,就跑去告诉西满伯多禄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从墓中把主搬走了,不知道把他放在哪里。”(若20:1-2)

面对着至爱者的空坟,玛利亚玛达肋纳有什么感想呢?伯多禄和若望又有什么感想呢?

我对“情”颇有一些特别的体会,所以我或许能略懂他们见到空坟时的心情。

这种心情就是“空”,是一种心中空荡荡的、没有着落的、不踏实的感觉;是整个心“悬空”起来,不知道应该放在哪里的一种无明的感受。学生在等候放榜时,丈夫在等候妻子生产时,大概也有类似的感觉。

我曾多次到不同的地方讲学、讲避静、开布道会等,每到一处,一定有一个规律性的结局:就是临走前,我一定会感到心中若有所失,一种空空洞洞的感觉。尤其每次到中国大陆,都有一种未必再能回到香港的心理准备,因为我要每月乘搭飞机和长程汽车,而飞机和汽车这两样东西,你是无法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出事的。

等到安全、快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又到要离开的时候了。今日见到的人,下次还能见到吗?今日来和你诉心的人,将来能成功做神父或修女吗?这么幼嫩的一个教会,能经得起社会上的各种狂风巨浪的冲击吗?这些都是未知之数,这就会使你的心悬空起来。

在这种情况中,我的心头很快地便会涌起《长恨歌》的一句话:“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个世界毕竟是没有“长存的城”,何时相见,只好留待“天上人间”了!这也是一种心里“空”的感觉。

我在罗马念书时,有一位将要回印度的同学告诉我,他突然有了很浓的“思乡”情。我笑他,我以为他在开玩笑。对一个已经“弃俗精修”的人、已经四大皆空的人来说,还思什么乡呢?但曾几何时,在罗马四年都没有思乡的我,临回香港前却思起乡来了。而且越近香港,心情越是浓烈。真是名副其实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了。(宋之问:渡汉江)

门徒及耶稣的朋友已经和耶稣一起生活了三年,彼此的感情自是不同凡响。当大家同在一起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当耶稣受难的时候,也因为已被另一种悲情所笼罩,所以也不会感到有离情。

耶稣死了、埋葬了,一切都消失了、完了,彻底的完了。这是死别,也不是离情,只会带来悲伤,而不会产生那种心中不踏实的感觉。

空坟是什么的一回事呢?他们怀着万一的希望,记起耶稣所说复活的预言,在还未弄清楚那是什么一回事的时候,这个耶稣却不见了。

耶稣不见了,坟墓空了。生人不在,尸体也无存。

他,不是三天前仍在的吗?不是四天前仍在和自己同餐共桌吗?不是一周前曾风风光光地荣进耶路撒冷吗?他不是三年来曾经和自己一起攀过山、越过湖、上过船、讲过道、显过奇迹吗?他不是在群众的热闹中,和我们一起享受过五饼二鱼的丰盛,在朋友的促膝谈心里,表现出情恳意切的吗?自己的思想已经被他改变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内也恍似重生。但他现在在哪里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音容宛在,伊人何处?这能不令人深感惆怅、若有所失吗?

即使他后来显现过,也只是若隐若现、来去无踪的;他已不再是旧日的他了。

往后,他们只能在回忆中,像砌图一样,把这个耶稣一点一滴地重新捕捉、塑造。他们只有在领圣事时,去和他接触,在服务他人时,去和他相遇,在作深沉的祈祷时,再听到他在世时的话语,荡在他们心灵的深处。

我想在他们心中,一定也会有这句话在回响:“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亦是靠着这种心思和意念,他们为这个耶稣,为他的福音而奋斗了一生。

 

复活期第二主日

超越证据

读 经 一:(宗4:32-35):信徒的共同生活
读 经 二:(若一5:1-6):人赖天主必战胜世界
福   音:(若20:19-31):耶稣复活后显现给门徒及多默
中国文化: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你因为看见了我才信吗?那些没有看见而信的,才是有福的!”
(若20:29)

这里说的“不见而信”并不是盲从,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超越证据、超越视觉、超越感官的信仰。

“看见”并不一定产生信仰。在耶稣的时代,“看见”耶稣的人并不少,但并不是人人都相信他,许多人还反对他。所以耶稣才会感慨地说:“吃过我饭的人,也举脚踢我。”(若13:18)

连见到耶稣显圣迹的人,也不一定对他有很深、很持久的信德。看看在欢迎耶稣入耶路撒冷城的群众中,及在高叫“钉死他”的群众中,有多少是相同的人?这边厢刚欢迎了耶稣,那边厢却高叫要钉死他。西方有一首名曲叫“善变的女人”,其实,善变的是人,是大部分的人,也许包括了你和我!

耶稣复活了,不信他的人还是不信他;他们并没有因为耶稣的复活而改变主意,反而贿赂兵士,叫他们散播谣言,说是耶稣的门徒偷去了他的尸体(参看玛28:13)。谁可以想象得到,人们的心竟然会因为有了确凿的“证据”而变得更硬呢!

所以信并不一定需要证据。在我们的生活中,便充满着超越证据、超越感官的“信”。

例如在婚姻盟誓中,那些说“无论环境顺逆、疾病健康”,都答应要和对方永远厮守的人,不也是有点豪气干云、义无反顾地甘心步入龙潭虎穴的味道吗?在孩子身上投下大量资源、时间、精神、爱心的父母,又有多少证据,可以证明他们会得到孩子的回报呢?在朋友推心置腹的交流中,他们又为什么不怕有一天可能会被出卖呢?

这一切都超越了证据,是确确实实的“不见而信”??不需要证据而相信。

如果我们对耶稣、对天主真的需要证据,这证据就在教会的团体中,也在我们的心中。

初期的信徒,大多是在教会团体中获得信仰:“全体信徒都同心合意、没有一个说自己的财物是专属于自己的,一切都归公用……。他们当中,没有人缺乏什么。”(宗4:32-34)

他们还时常团聚、擘饼、祈祷,怀着欢乐的心一起进食。这是一个快乐、积极、活泼的团体,一个因信仰而结合的团体,一个复活的团体。他们在其中经验到的,是复活基督的临在,一种真真实实的临在??尽管“看不见”他。

另外的一种证据就在我们心中。

本来信的人本身已有某种程度的信仰倾向,他们对生命欣赏,对大自然惊讶,对自己身为万物之灵的身份加以肯定,对精神界或灵界有一种微妙的直觉。

信仰要求的是他对这信仰作进一步的肯定和培养,努力去“激发”自己的信德。

当我们怀着欣赏的心情,花上长一点的时间去注视天空时,或当我们怀着深情去投入大自然时,我们不是感到主的临在吗?当我们以爱心去为人服务时,我们不是想到基督吗?当我们在理想和信仰的催迫下从事有意义的工作时,我们不是感到有主同在、为主工作吗?

在圣体前、在领主后、在读经中,只要我们肯多花一点时间去“激发”信德、相信主的临在,他的临在不是也会越来越显明吗?

有一次,匡地方的人因为误会而留难孔子,孔子却淡然地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如果老天爷要消灭中国的文化,我这个“后死者”就不会接触、明白和接受了这文化;但既然我已接触到、明白到、接受了这文化,那就是老天爷不要这文化消灭的具体“证据”。既然是这样,匡人又能奈何我什么呢?

孔子不需要证据去让自己为国为民而奋斗,他的人格和学养,本身就是上天给他的证据。“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他所学到的,正是他在受教养时来自于师长、受自于上天的大道;他自觉要去继承和传扬的,也正是这些上天交给他的文化遗产。

我们的心灵确有超乎我们想像的力量,让我们刻意去发展它吧!

复活期第三主日

站在被告栏中的辩护律师

读经一:(宗3:13-15,17-19):众人都参与了迫害耶稣
读经二:(若一2:1-5):耶稣成为众人的辩护者
福 音:(路24:35-48):耶稣显现给宗徒
中国文化: 天人交战。 胜山中贼易,胜心中贼难。

“我给你们写这些事,是叫你们不要犯罪;但是,谁若犯了罪,我们在父那里,有正义的耶稣基督做我们的辩护者。他为了我们的罪,自己成了赎罪祭,不但为赎我们的罪,而且也为赎全世界的罪。”
(若一2:1-2)

天主教会有告解圣事,这是上主给我们显示仁慈、宽恕的圣事。在这圣事中,我们即使犯了罪、是罪人,也可以获得赦免,并在教会内,与主与人重新修好。

这也是我们的“宗徒信经”中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我信“罪过的赦免”。

所以告解圣事也被称为修和圣事、修好圣事,或和好圣事。这是一件修补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裂痕,使人与人、人与神再次共融合一的圣事。“天人合一”不再是我们中国人祖先的梦想,它可以变为事实。

但我们不幸地有时也会听到有人滥用这件圣事,以为我们可以随便犯罪,因为反正天主会宽恕我们!

然而圣经的讯息是十分清楚的:我们不要犯罪,更加不能随便犯罪!我们在意识上不犯罪,也不纵容自己犯罪,也不因为天主会宽恕我们而对罪恶掉以轻心。

圣经接着说的“谁若犯了罪”,意思是指,当我们发现自己“是”罪人的时候,我们要承认自己拥有的是一个会犯罪的生命,我们是软弱的,我们有犯罪的倾向。我们不是完全自由的,我们的脑袋也不是常常百分百的清醒。我们会不幸失足、跌倒、犯罪。

保禄宗徒由于他过去无理地迫害过教会的经验,所以对罪恶的现实和性质都有很深的认识,他说:“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么:我所愿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罗7:15)他还嫌描写得不够全面和彻底,所以在接着的第十九节中,他继续说:“因此,我所愿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却去作。

这大概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天人交战”吧?在这场大战役中,王阳明先生的经验是:“胜山中贼易,胜心中贼难”。即是说:战胜别人、战胜环境都不太难,但要战胜自己就真的很不容易了。

传说教会内一位大圣师,即《忏悔录》的作者奥斯定,他曾经说过:“当我听到‘义人每天七次跌倒’这句话时,我就感到很安慰。因为只有义人才会每天跌倒七次,因为他每次跌倒后,都会努力挣扎着爬起来;肯爬起来,才会再跌倒。而不义的人只会跌一次,因为他不愿意重新爬起来,所以就不会再跌第二次!”

义人承认自己是罪人,但他从来不纵容自己。他奋斗、他挣扎,他不断和自己交战。无论他跌倒多少次、失败多少次,他都努力挣扎着爬起来。因为他相信,“我们在父那里,有正义的耶稣基督做我们的辩护者。”他为我们祈求,他给我们庇护,他为我们向天父求情。他代表的是我们的权益!

不只如此,“他为了我们的罪,自己成为赎罪祭。”意思是,他亲自在这个事件中,把自己的生命献上:他彻底地站在我们这一边。他好像世上那些充满爱的父母、可歌可泣的伟大爱情故事:用自己的身体去挡住来犯的敌人,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所爱者的生命。
我少时住在香港的大澳,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乡村。在那里我见过老鹰捕小鸡。很奇怪的现象是:每当老鹰出现时,母鸡都会大声叫唤小鸡回来,然后牠就张开双翅,让小鸡都在牠的翅膀下躲避逃命。母鸡就这样地保护了小鸡。

我在想:为什么母鸡就不怕老鹰呢?这不就是母爱的天性,使母亲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子女的生命吗?

在上述的经文中,耶稣也好像要向天父说:“如果你要罚他们,就罚我吧!”这真是一位要和犯人一起站在被告栏中的律师,一位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我们生命的救主!

恐怖分子会胁持人质,使对方不敢贸然出手;耶稣基督却是甘愿走进我们这群“恐怖分子”的中间,让上主不会出手。

如果我们再辜负这位救主的恩情,把他赶走,我们岂不是自寻死路吗?

复活期第四主日

白首写苍生

读经一:(宗4:8-12):除耶稣基督外再无救恩
读经二:(若一3:1-2):因父的慈爱,人称为他的儿女
福 音:(若10:11-18):耶稣是善牧
中国文化: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 盘。 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治于神者,众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杜甫:百姓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铁肩担道义,白首写苍生。

“我是善牧,善牧为羊舍命。佣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见狼来了,就抛弃羊群逃跑了,狼就抓住羊,把羊群赶散;因为他是佣工,对羊漠不关心。我是善牧,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
(若10:11-15)

圣经多次称天主为“牧者”,著名的圣咏廿三篇第一句话就是:“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实在一无所缺。”依撒意亚先知也说:“上主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把牠们抱在自己的怀中。”(依40:11)

当然,并不是所有看羊的都是好牧者,耶稣就说过:“佣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见狼来了,就抛弃羊群逃跑了;因为他是佣工,对羊漠不关心。

这些都是伪牧者、假牧童。对他们,厄则克耳先知用十分严厉的话加以责斥:“祸哉以色列的牧者!你们只知牧养自己。你们吃羊奶,穿羊毛衣,宰肥羊,却不牧养羊群。瘦弱的,你们不扶养;患病的,你们不医治;受伤的,你们不包扎;迷路的,你们不领回。因为没有牧人,羊都四散了;羊四散后,便成了一切野兽的食物。”(则34:2-5)

真正的善牧又是怎样的呢?厄则克耳先知这样形容:“我要亲自去寻找我的羊,我要亲自照顾我的羊。我要把那些曾在阴云和黑暗之日四散在各地的羊,从那些地方救回来。……失落的,我要寻找;迷路的,我要领回;受伤的,我要包扎;病弱的,我要疗养;肥胖和强壮的,我要看守;我要按正义牧放他们。”(则34:11-16)

在真真假假的善牧之间,耶稣是真正的善牧,而且更是善牧之最:“我是善牧,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若10:14-15)

耶稣把自己与羊的关系,比作自己与天父的关系,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极亲密关系。亦因为有了这种关系,所以耶稣甘心为羊舍生。所以他说:“谁也不能夺去我的生命,是我甘心情愿舍弃的。”(若10:18)

说到肯为别人而牺牲的人,在中国除了孔子外,我想到了墨子。

有一次,强大的楚国因公输盘的帮助,要建造云梯攻打弱小的宋国。“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墨子:公输)为了帮助宋国,他行了十日十夜,可谓任劳任怨之至。终于他成功地“止楚攻宋”,让宋国逃过了一场大灾劫。

这个墨子是一个实行家,他以具体的行动去说明他对世界、对人民、对苍生的爱。为了人民的福祉,他什么都肯作。他是一个“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人,他的精神与为羊舍生的善牧,不遑多让。

这个止楚攻宋的故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结尾。当墨子做了这样的一件大好事之后,要回去,路过宋国??这个被他在无形中拯救了的宋国??宋国的守门人却不让他进去。墨子就感慨的说:“治于神者(无形中建立神奇功迹的人),众不知其功;争于明者(表面上做了一些事,斤斤计较声名的人),众人知之

像墨子这样的人,他的功劳别人都不知道;不过,即使他的功劳并非写在史册上,也未必被众人知晓,但其实,一切已经是写在他的整个生命上。

有人这样形容诗圣杜甫:“百姓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的一生,就是“铁肩担道义,白首写苍生”,他写的是别人,他写的也是他自己。他自己就是一部书:一部毕生作人民喉舌、为人民请命的书。

耶稣是一部书;墨子、杜甫也是一部书。在今天为圣召祈祷时,让我们也为一切献身于事主爱人的人祈祷,期望所有的圣召追随者,本身都是一部书,让我们读到:人如何可以为别人而存在,人如何可以做善牧。

我们希望所有善牧脸上的皱纹,都成为可阅读的文字,并让他们的白发,写出了他们作善牧的一生。

 

复活期第五主日

一个大生命

读经一:(宗9:26-31):扫禄加入门徒的行列
读经二:(若一3:18-24):在天主内守诫命
福 音:(若15:1-8):葡萄树的比喻
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条;谁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他就结许多果实,因为离开了我,你们什么也做不成……。只要你们多结果实,成为我的门徒,我父便受到光荣。
(若15:5-8)

我很想构思一下、想像一下,耶稣在我们所有人之内,我们所有人又都在耶稣之内,那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们所有人的关系,又会是怎样的呢?

我认为耶稣在这里说的“葡萄树”,并不只是一个比喻;他也不只是要藉此而夸张地描写人类友爱的深度和广度。他说的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命的真实境况,一种全人类的大联系,一个大生命。

当然,这个大生命的泉源就是天父,而中心就是基督耶稣:“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园丁。”(若15:1)

如果我们要生活在这个大生命中,就必须和耶稣连结在一起:“枝条若不连接着葡萄树,靠自己就不能结果实;同样,你们若不住在我内,也不能结果实。”(若15:4)

这种连结不只是对耶稣有表面的“信”,因为耶稣说过:“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玛7:21)耶稣说得很明白,单单倚靠外表的“信”,并不能和耶稣连结在一起,也不能和他一起共享这个大生命。

今天的读经若望一书也说:“我们要以行动和真诚去爱人,不可只用言语和口舌。……天主的命令,是要我们信他圣子耶稣基督的名,并按照他的吩咐,彼此相爱。谁遵守天主的命令,就住在天主内,天主也住在他内。”(若一3:18-24)

若望的意思是,在“信耶稣”的同时,还要加上“按照他的吩咐,彼此相爱”。这才是基督徒的信仰。

耶稣的吩咐、天主的命令、整本圣经的最重要精神,都可以归结在一个“爱”字之内。若望一书甚至说:“天主就是爱”,而存留在爱内的人,就存留在天主内。(若一4:7)

爱不是基督徒的专利,天主也不只是基督徒的天主。

天主在创造人时,已在他心中植下了生命的、爱的种子;天主在创造人时,已决定了要救赎人,救赎一切的人;当然,这是全靠基督的救赎之功。有些人的得救是在信仰上回应了上主,有些人的得救是在生活上和良心上回应了上主。但上述两种人都要用爱去回应,以真实的行动去爱人,“按天主的命令、照天主的吩咐”去爱人。

是爱把我们和耶稣这株真葡萄树连在一起,也是这个爱使我们彼此之间连在一起。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怀善意的人”,无论他们是否基督徒,都可以连在耶稣这株葡萄树上,而大家也可以在耶稣内彼此相连、共融、团结。

中国的古圣先贤追求天人合一,向往民胞物与,他们认为人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和古人神交,“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就是其中的一种境界。

在葡萄树的意象中,我们要同时想到两件事。首先当然是耶稣,以及我们和耶稣的联系。但我们还应想到在耶稣内,我们和所有人的联系,以致整个世界中宇宙万物间彼此的联系。

所以基督徒在大自然和在人群中,要感受到天地万物和所有人,都是同属一个大生命。人在宇宙中,宇宙在人内;自己在别人中,别人在自己内。在天主内、在基督内,人人都有一种生命的、血缘的、唇亡齿寒的、忧戚与共的关系。因此人人都是我们爱的对象。我们要张开怀抱、打开心窗,把手伸向旁人,让我们的心,关爱一切。

如果我们有机会站在高山顶上,我们要尝试深情地注视一切,环顾周围、眺望远方,并在肃穆静默的凝视中,深深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家,是天主给我们的礼物。在和风轻拂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天主在我们身旁嘘气如兰,而我们正陶醉在天主的、人类的、宇宙大生命的大爱怀抱中。

复活期第六主日

爱主之道在爱人

读经一:(宗10:25-26,34-35,44-48):圣神倾注在外邦人身上
读经二:(若一4:7-10):爱主之道在爱人
福 音:(若15:9-17):彼此相爱的命令
中国文化: 画鬼易;画犬马难

“凡是爱人的,都是天主所生,也认识天主。那不爱人的,就不认识天主,因为天主是爱。”
(若一4:7-8)

“凡是”爱人的:即是说所有爱人的人,或每一个爱人的人,不分性别、阶级、国籍、宗教,都是天主所生的,都是由天主来的,都是属于天主的。

传说圣若望在老年时,已没有精力讲长篇大论的道理,他只是不停断说:“小子们,要彼此相爱!”“假如你们能够彼此相爱,就够了。”

他的门徒听多了便感到有点不耐烦,有人就问他为什么来来去去都是只讲一个“爱”字。他就告诉他们:耶稣的全部宣讲,不过也是只得一个“爱”字而已!

事实上,耶稣在他的临别赠言中,也是这样向门徒说:“这就是我的命令:你们要彼此相爱,就像我爱了你们一样。人若为朋友付出生命,就再没有比这更伟大的爱了。你们如果遵守我的命令,你们就是我的朋友。”(若15:12-14)

耶稣说得十分对,爱人就是诫命的全部。所以保禄才说:“因为全部的法律包括在这句话内: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迦5:14)

作为一个天主教信徒,我们很易明白要爱天主,要“爱天主在万有之上”,事实上,我们的整个宗教陶成,也是在努力去学习爱天主。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我们细读耶稣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耶稣最挂心的倒不是我们能否爱他,而是我们能否彼此相爱。真像一个在病危中的爸爸或妈妈,他或她最最关心的,不是子女们能否爱父母、孝顺父母,而是子女们能否彼此相亲相爱。

如果耶稣是我们,他大概会说:“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要爱我。”他要说这些话,本来也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他绝对值得我们以爱还爱、以心体心。

但他没有要求我们爱他,他要求的是我们彼此相爱!今天我们口口声声说要爱主,但我们的主却心心念念要我们爱人。这个主的心不是比我们的心大无数倍吗?

说真的,“爱天主”确是比“爱人”容易一点。在爱天主上,我们能做什么呢?不是唸唸经、去去教堂便算了吗?但爱人就不那么简单了,尤其如果要我们去爱一个不大可爱的人,或爱一个我们不大喜欢的人,就更不容易了。

中国就有一则“画鬼易”的故事。有人问一个画家,画什么比较容易,他说:“画鬼易”,因为没有人见过鬼,你随便怎么画,别人都没有资格批评。但画犬画马就不一样了,你画的跟人人见过的犬和马不一样时,人人都会说你画得不像。所以他说“画犬马难”。

如果爱天主只是指做一些宗教行为,那确是十分容易的事。但如果要我们去爱人,去和那些不易相处的人相处,那就很不容易了。

在爱人上,今天的福音还进一步告诉我们一些基督徒爱的特点。耶稣说:“父怎样爱了我,我也怎样爱了你们;你们要存留在我的爱内。”(若15:9)

基督徒的爱是有源头、有根据、有中心,并且是一脉相承的。圣父爱圣子,圣子爱我们,我们在父和子的爱中彼此相爱,这就是一脉相承;而且我们还要仿效耶稣的表样、按照耶稣的标准去爱:“就像我爱了你们一样”。

我们不只是爱人,我们要像耶稣一样爱人。天父和耶稣的爱给我们指出了方向,也提高了我们爱的素质和层次。

天主的爱给我们指出方向,因为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或在任何环境中,我们都要爱,都要努力去爱、学习去爱。这是天主给我们的命令。

天主的爱提高我们爱的素质,因为我们要以天主的标准去爱:那就是完全的、无条件的爱。因为耶稣爱我们并不在于我们可爱,因为他在我们是罪人时便爱我们,因为他为爱我们甚至死在十字架上:“没有比这更伟大的爱了”。

这就是我们要做到的爱,这就是基督徒爱的素质。我们要在爱人时爱天主,我们要在天主内爱人,爱得更真诚,爱得更彻底。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