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升天节
对牛弹琴
读经一:(宗1:1-11):耶稣升天
读经二:(弗4:1-13):应保持教会的合一
福 音:(谷16:15-20):派遣宗徒往训万民
中国文化: 下学而上达。 公明仪为弹清角之操,牛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蝶躞而听。
你们到世界各地去,向所有受造物宣传福音,信而受洗的必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主耶稣对他们说了这些话后,就被接到天上,坐在天主的右边。门徒出去,到处宣讲福音,主与他们一同工作,并用神迹证实所传的道。(谷16:15-20)
圣经很少说“传教”,大多是说“传福音”。但传教和传福音,这两者是有分别的。
“教”指的是宗教,强调的是一个外在的、有形的组织;传教最好的结果当然是导人“入教”。
“福音”指的是基督带来的喜讯,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使人生机蓬勃的基督精神;结果是导引人在不同层次上,按基督的精神而生活。这可以是由对基督思想的初步欣赏,到完全的追随基督。
我们很容易把传教和传福音混淆起来,又多数是把传教当作是传福音;把人带进了教会,就算是传了福音。
在传福音时,我们更重要的,是为福音作见证。我们要把福音说给外教人听,也要活给外教人看,让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看到福音精神的可能性、可行性和真实性,也让他们看到福音精神的伟大、崇高和美丽。
我们也要在外教人身上,发掘出福音的种子,让他们看到,在他们身上也有基督的精神。天主放在他们生命中的一切,就是他们接受基督福音的起点。
一九八九年梵蒂冈公教教育部颁布的文件《天主教学校的宗教幅度》,曾对传教和传福音两者作过很好的分析。
文件认为公教学校的一切,都应该有“宗教幅度”,即是说要染上福音的精神,这包括学校的风气、生活和工作,亦即是包括读书、作业、考试、课外活动、师生关系、同辈关系……等等。用文件的话来说,就是“传扬福音是指向人性的内在转化和更新。”所以,传福音是指生命的转化。
文件继续指出,公教学校中的宗教科,不是要教授教会内的东西,因为“宗教科与要理讲授有显著的分别。”(节66-70)宗教科的对象是外教人、是那些非天主教徒的学生,宗教科的目的,也不是要他们都成为教友;要理讲授的对象则是教友。
这样看来,传福音的内容和范围确实是比传教大得多。传福音是传教的第一步,也是传教的最后一步。
传福音的目的,是使一切都浸染上基督的精神,让人间和人生的一切,都能按天主的圣意而运作。我们要先展现出生命原有的及应有的意义和深度,让人去度一个更丰盛的生命;如果是天主的圣意,他会入教。但入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要延续这个更丰盛的生命!
明显地,传教可以用教会的语言去传,因为是准备人入教;但传福音则要用外教人能懂的、有共鸣的语言,并要能回应他们生命中的需要,提升他们生命的层次,即孔子所说的“下学而上达”,达到生命的高峰。
曾有一位铎不久的新神父感慨地说:“我们学过的东西,人家从来都不会问;人家现在问的,我们却不会回答!”
传福音不单是要传我们想讲的,也是要传人们能懂的,和对他们有用的。
《牟子理惑论》说过一个故事,值得一切传福者借镜:“公明仪为弹清角之操,牛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蝶躞而听。”
这个故事就叫做“对牛弹琴”。对着一头牛,你即使能弹奏出最美妙的音乐,牛都不会欣赏;反而如果你能够弹奏出牛虻的声音、小牛的叫声,却能立刻引起牛的注意。
传福音,亦必须由受众能明白、能领受的,作为起点!
愿意进教或真正进教的人不会很多;二千年来,信教的人亦从未占过人类的半数。或许天主的圣意,也不是要让全体人类都进教。但我们却肯定要让这个世界浸染上基督的精神、充满着福音的活力,并成为一个正义、仁爱、和平的世界;不管人们信的是什么。
这就是传福音,而且要传到天涯海角。
五旬节
圣神的教会
读经一:(宗2:1-11):圣神降临
读经二:(迦5:16-25):应按圣神的引导行事为人
福 音:(若15:26-27;16:12-15):圣神指引信徒明白真理
中国文化: 凡学问之法,不患无才,难于拒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我还有许多事要告诉你们,但是你们现在不能承担。当那一位真理之神来到时,他要指引你们明白全部真理。(若16:12-13)
圣神是真理之神,他来,是为了让我们能明白真理、接受真理、活出真理。
为了让圣神早一点来到门徒中,耶稣甚至说:“我去为你们‘有益’,因为我若不去,护慰者便不会到你们这里来。”(若16:7)
耶稣和门徒一起生活已经三年了,该是离开门徒回归父家的时候了,也该是圣神来作他的化工的时候了。
如果耶稣继续和门徒在一起,门徒们是比较难于成熟的。
在我九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带着七岁的妹妹,由大澳这个小乡村,往香港这个大城市去,要去九龙深水?九江街探访我的姑母。我们迷了路,大家都很惊慌。我本来就想哭,但我的妹妹却首先哭了起来,我便不能哭、也不敢哭,还要强作镇定。因为我虽然没有靠山,但却有一个人要靠我!
从那天开始,我踏上了一条靠自己的路,踏上了一条要保护别人的路。我要自立、自强,我再没有父亲可以依靠。早年丧父,就这样成了天主给我的一种祝福,帮助我在小小的年纪时,已经知道要培养出坚强的性格。
当基督在世的时候,门徒一遇到问题,就可以问耶稣、靠耶稣。因为在耶稣身上有最好的、最圆满的答案。
但可惜的是,这些都不是门徒们的答案!他们很难把这些答案运用在自己身上,更未必知道如何才能够举一反三,在不同的环境中加以变化、变通,而灵活地运用这些答案。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也可以投奔耶稣;耶稣会安慰、鼓励、支持他们。但当耶稣不在跟前时,他们便可能不知道如何安慰自己、鼓励自己,或者如何彼此安慰、彼此鼓励;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慰、鼓励、支持别人。
以基督为中心的教会,主要是一个有形的教会。这个教会二千年前有耶稣,今日有教宗、主教、神父;他们都成了教友的靠山。二千年前的门徒在耶稣前很难成长,二千年后的教友在神长前,要成长也不容易。因为有靠山!
当耶稣不在时,门徒再不能靠谁了,便只有靠自己,只有彼此依靠。所以当他们遇到信徒应否行割损礼这个大难题时,他们就召开了教会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公会议。他们要在圣神的引导下,自己去解决问题(宗15章)。
耶稣也曾这样对他们说:“我还与你们同在的时候,给你们讲论了这些事;但那护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遗来的圣神,他必要教训你们一切,也要使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若14:25-26)
圣神要教训我们一切、启示我们一切;他也要使我们‘想起’耶稣所教训的一切。
当我们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基督精神的启发,和在圣神的推动下,去考虑、判断、决定,并愿为此而承担责任及后果时,耶稣的教训便变成了我们的思想信念和处事方法。原来属于耶稣的东西,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东西。
我们成长了!
我们的教会是一个以耶稣为中心的教会,也是一个以圣神为动力的教会,我们要在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王充在《论衡》中说:“凡学问之法,不患无才,难于拒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拒师就是和老师辩论;核道就是要将所学到的“道”加以考核;要用事实、生活去验证这道的具体内容。
孟子也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意思是说,那些木工师傅,他能够把规矩准则教授给你,却无法使你成为一个有高超技巧的木工师傅。要有高超的技巧,是必须在实践中,慢慢学习和浸淫的。
耶稣能教给我们规矩准则,但只有圣神才可以使我们成为能工巧匠!
耶稣的教会要我们聆听,圣神的教会要我们思想。两者加在一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健康的、成熟的教会。
圣三主日
承先启后
读经一:(申4:32-34,39-40):上主是唯一的神
读经二:(罗8:14-17):信徒是天主的儿女
福 音:(玛28:16-20):吩咐门徒因圣三之命施洗
中国文化: 先意承志。
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全交给了我,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施洗,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18-20)
门徒在这里接受的是一种“完全的”任务,即要使“万民”成为门徒,不分种族、肤色、国籍、性别、阶级,也不论智、愚、贫、富。总之,是要使“万民”成为门徒。
他们从前也曾被耶稣差遣,不过那是一种“有限度”的任务,只限于向以色列人传报喜讯。耶稣甚至曾经吩咐过他的门徒:“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黎雅人的城,你们不要进。”(玛10:5)。
其实当时连耶稣自己的任务,也有一段时期是有限度的:“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玛15:24)
今天,耶稣在世上的任务已经完成,他就要回到天父那里,向他的父覆命了。到了这时候,耶稣的权柄已经是绝对的和普遍的,因此他交给门徒的任务,也是普世性的,再不局限于以色列,而是要使普世的“万民”,都成为门徒。
传福音、向普世传福音,必须超越一切种族和疆界;这是耶稣交给门徒的任务,也是交给整个教会的任务。教会要向普世万民,传播福音的喜讯。
在耶稣的最后交讬中,除了“万民”这个普遍的特质外,还包含了三个重要因素:
一、成为门徒;
二、施洗;
三、遵守耶稣的教训。
教会除了遵照耶稣的命令给人施洗外,最重要的不是使基督徒成为“信徒”,而是要使他们成为“门徒”。
“成为门徒”象征他们因为景仰师傅的一切,而愿意追随师傅,观察师傅的为人,聆听师傅的训导,并要效法师傅,和师傅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奋斗。
耶稣召叫最先的那两个门徒,就是因为接受了耶稣的邀请:“你们来看看吧”,所以便和耶稣一起生活,一起“住下了”(参看若1:35-39)。
耶稣的门徒和耶稣一起生活,传播福音;孔子的门徒和孔子一起周游列国,传扬仁爱;墨子的门徒和墨子一起,度一种十分刻苦的生活,推广兼爱;在各种武术的传承中,徒弟们都是因为和师傅相处久了,而能够继承和发扬师傅的武功。
这些都是门徒,而不单单是信徒。
有些门徒甚至可以透过高度的专注,和艰苦的锻炼,而青出于蓝、胜于蓝。光耀了师门,发扬了道统。
门徒的另一特质,是要专心聆听师傅的话,全心按照师傅的吩咐去生活:“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
童话故事阿拉丁神灯中的那位巨人,一显现出来就会向神灯的“主人”恭敬地说:“主人,你的意愿,就是我的命令!”(Master, your will is my command!)
孔子认为最好的孝子要“先意承志”,即是说,要有能力在父母未表达意愿以前,便已按照父母的意愿去执行。
按师傅的话去生活,这是做门徒最重要和最必要的条件。
我们弥撒的前半部是圣言的宣读,这要求我们专心去聆听上主的话,以了解他的圣意;后半部是祭祀的举行,这要求我们以生命去作奉献,不单奉献我们自己,也奉献我们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的时间、金钱、才能和爱心,以表达我们对上主至高无上的钦崇。
没有聆听和对天主圣言的实践,也就没有对天主的敬礼和钦崇。不按耶稣的话去生活的人,也不能做耶稣的门徒。耶稣并不需要口头的侍奉,或是嘴巴的敬礼。
我们先要自己做了耶稣的门徒,按耶稣的教训而生活,然后才能使别人也做耶稣的门徒,按耶稣的教训而生活。这就是信仰上的承先启后。
我们无论是作神父的、作修女的、作父母的、或作老师的,都有承先启后的责任。用信仰去启发信仰,用生命去引起生命。教会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基督圣体圣血节
完全牺牲手册
读经一:(出24:3-8):盟约的血
读经二:(希9:11-15):基督的血洁净人心
福 音:(谷14:12-16,22-26):耶稣为人类献出体血
中国文化: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进餐时,耶稣拿起饼,祝谢后,把饼分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去吃罢!这是我的身体。”然后又拿起杯来,感谢后,递给他们,他们都喝了。耶稣说:“这是我的血、盟约的血、为大众所倾流的。”(谷14:22-24)
我们的生命是一部书,基督的生命也是一部书。如果我们懂得欣赏,连这个世界也会变成一部书、一部大书。
张潮的《幽梦影》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意思是:我们可以从文章去看到地上的山水,我们也可以把地上的山水、田园、风物,当作一篇文章去看,看出造化的神奇,参透宇宙的秘密。
如果基督是一部书,我们在这上面可以读到什么?我们读到的是他的爱、他的伟大、他为人类而作的牺牲。
他为爱而牺牲,为我们而牺牲;他完全的爱,导致他完全的牺牲。他的整个生命,就是一部显示他如何为人而完全牺牲的《完全牺牲手册》。
耶稣以天主之尊,降生而成卑微的人。神人之别,比起人禽之别还要大无数倍;但是他选择了做人。这是第一重牺牲。
他进入世界而又选择了一个弱小的民族、一个细小的国家,并要成为一群亡国奴的一员。就连他的家乡也特别受人歧视,以致竟然有人说:“从纳匝肋还能出什么好事吗?”(若1:46)这是第二重牺牲。
他降生成人而又选择做穷人。他的养父是木匠,他的母亲是个朴素之极的乡村姑娘。这是第三重牺牲。
他的门徒多是不学无术的渔夫;和他交往的人,也多半是社会上的边缘人和低下层的人士。出身不好,交游微贱。中国人说:“未观其人,先观其友。”看到耶稣的朋友,怎么还会有人瞧得起耶稣这个人呢?这是第四重牺牲。
他的生活本身也很清苦,他对自己的形容是:“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路9:58)说自己是拥有整个宇宙的天主,但竟然是居无片瓦、贫无立锥!这是第五重牺牲。
当他身悬十字架的时候,他上不到天,下不到地,群众舍弃了他,门徒躲了起来,连他天天挂在口边的至爱的天父,也隐藏不见、静默无声。唯一支持他,而又爱莫能助的,只有十字架下悲痛欲绝的母亲,和十二人中的“一个”门徒。这是第六重牺牲,也是一个人能作到的最后而完全的牺牲。
他还可以牺牲什么?中国人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因为当一个人连死都不怕时,他便可以什么都不怕了,因为死亡是最终的结局。死了,就什么都完了。
但耶稣的牺牲却是超越了死亡的界限,死亡没有让他完全自由、解脱;他在完全牺牲以后,还在继续牺牲。
他建立了圣体圣事!
“你们大家拿去吃!”他成了人们的食粮,他把自己放在我们的手中,在所有人的手中:好人、坏人,堪当的、不堪当的,善人、恶人,信徒、非信徒……。
他怎样才能保护自己?他不需要保护自己!他是最强大的,却成了最柔弱、最易受伤的。他成了一个最易受伤的人、一个最易受伤的天主。
这不是一次过的行动,而是永久的赠与。只要那里有人,他便会毫无选择地??或更好说,他已经作了这样的选择??作他们的食粮,进入他们的心中。
我们呼之,他就来,挥之,他就去。他属于我们,完全属于我们。他已经豁出了。
他的血也注定要为大众倾流、流到尽。他没有想过他流的血有没有用,因为这不在他的权下,而完全在我们的权下。
只要我们不愿意,他不能拯救我们;我们绝对可以使他的血白白的倾流净尽!如果我们真的能狠起心肠,对着他的大爱冷笑,他便只能在那里无助地颤抖、幽怨地长叹。
但为什么竟会有人让这个完全牺牲的天主,白白牺牲、白白流血呢?你又会如何回应这个完全为你牺牲、作你食粮的天主呢?
主受洗节
做个百分百的中国基督徒
读经一:(依55:1-11):上主是生命之源,他的言语必实践
读经二:(若一5:1-9):天父为耶稣作证
福 音:(谷1:7-11):耶稣受洗
中国文化: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耶稣一从水里上来,就看见天开了,圣神宛如鸽子,降临在他身上,又有声音从天上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因你而喜悦。”(谷1:10-11)
玛尔谷福音用这故事拉开了耶稣公开生活的序幕,这个来自天上的声音,就等于是天主圣父在天主圣神的作证下,亲自介绍他的独生子出场了。
若望相信耶稣是天父的独生子,因为他接受了天主为耶稣所作的见证:“我们既然接受人的证据,天主的证据当然更有力,因为天主的证据就是他曾亲自为自己的儿子作证。”(若一5:9)
天主教不是一个单单教人做好人、教人为善的宗教,做好人未必一定要做天主教徒,我们有时也会见到一些天主教徒不那么好。
天主教是和天父、耶稣、召叫等等有关的。天主教基本上是一个启示的、由天主而来的、以天主为中心和主导的宗教。
耶稣是人中之人、百分之百的人,一个完全中悦天主、按天主的旨意去做人的人。他是做人的典范,也是“人”回应天父的最完美楷模。在回应天主上、在承行天父的旨意上,没有人比耶稣做得更完美。
这个百分之百的人首先也是以色列人,一个完美的以色列人;他是在做百分之百的以色列人时,才成为百分之百的人。
他本来毋须受洗,事实上,当他到若翰前要接受若翰的洗礼时,若翰便说:“我本来应当接受你的施洗,你反而来就我吗?”(玛3:14)但耶稣对他说:“我们应该这样做,以完成全部正义。”(玛3:15)
“完成全部正义”这句话告诉我们,耶稣就是这样的一个忠实的、完美的以色列人,他在自己的文化、信仰传统中,只要是对的、好的、合理的,他都全部遵行、一丝不苟。
既然受洗是代表悔改、皈依,而他也是悔改和皈依上主的完美模范,所以他接受洗礼??天主子在一个凡人的手中接受洗礼!为的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叫悔改和皈依。
所以他后来说,自己来是为完成法律,而不是为废除法律(参看玛5:17)。
一个人如果首先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很难成为一个完美的基督徒。而人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避免文化、肤色、国籍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问我做人、做中国人、做基督徒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我会说:做中国人是我的主体、我的出发点。我做基督徒正是为了要做百分之百的中国人,而正是在做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时,我成为百分之百的“人”,成为基督徒。
如何做人、做中国人呢?今日的依撒意亚先知书告诉我们:要到上主的水泉去,要细心听从上主、侧耳倾听、寻求上主。中国基督徒要在上主内成为人,并按照上主的旨意和计划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但“我的思想不是你们的思想,你们的行径和我的也不同。天离地有多么高,我的行径和你们的行径也有多么远。”(依55:8-9)所以我们不是按我们的思想去做人、做中国人,而是要按照天主的思想、天主的计划去做。这就是基督徒??一个按照天主的计划去做中国人的基督徒。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远在一九八一年时,便曾向中国的人民和中国的天主教徒说:“如果各位在生活上服膺基督的信德,并坚守中国特有的道德传统,各位必定成为杰出的、名副其实的华人基督徒,使普世教会大受其惠……。我深信贵国每一位天主教徒一定会为中国的建设作出贡献,因为真正而虔诚的基督徒,也一定是良好的公民。”
当宋朝的文天祥为保家卫国而鞠躬尽瘁时,他经过山西的皇恐滩,很自然便想到滩险、国亦险;在经过广东的零丁洋时,更感到自己的身世,与千万生灵的身世,同样是孤苦零丁。所以他说出了下面的名句:“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都难免一死,只要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自然便能求仁得仁,以忠魂报国,以丹心照青史了。
文天祥不是基督徒,但中国的基督徒如果按照教宗的讲法,也一定会是另一个文天祥。让我们效法基督,做一个百分百的人,也做一个百分百的中国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