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主日八分半(乙年)

常年期第十一至二十主日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只待新雷第一声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天主管什么?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藉信心觉醒、在天国重生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生命的刺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轻身上路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大和解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万众归一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真理的立体性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千里马与千里粮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分辨

------------------------------------------------------------------------------------------------------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只待新雷第一声

读经一:(则17:22-24):论默西亚的预言
读经二:(格后5:6-10):或生或死为讨主的欢心
福 音:(谷4:26-34):种子自长的比喻;芥子的比喻
中国文化: 立地以上承天,承天道以隆人。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为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生,日有所长;为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消。

“天主的国好像一个人把种子撒在地里,不论昼夜,当他醒着或睡觉的时候,那种子发芽生长……。天主的国也好像一粒芥子,撒在地里的时候,比地上的一切种子都小,但是,种下之后,生长起来,却比一切的灌木都大:长出粗大的枝条,甚至可供天上的飞鸟在它的叶荫下栖身。”
(谷4:26-32)

天主教有两个元素:超性的、本性的,天上的、地下的。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教会宪章》这样说:“教会是有形可见的而又是精神的团体;是人间的教会,而又是富有天上神恩的教会;包括着人为的与神为的成分。”(教会宪章8)

天上的、地下的,人为的、神为的,这就是我们的教会。强调了任何一端而忽略另一端,都不是正确的教会观。

西方的宗教观似乎十分强调宗教的神性和超越性;而中国的宗教观则偏向它的人性和落实性。唐君毅先生认为中国的宗教是“立地以上承天,承天道以隆人”,即从天人的合一,神人的合作,而达致“赞天地之化育”。我们要立定脚跟做人,牢牢把生命扎根在大地之上,然后仰体天心,去按天道办事,按上天的旨意去做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

孔子叫人“慎终追远”,确很宗教化,但目的却是为了“民德归厚”,十分的社会化和生活化!在孔子、中国知识分子和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宗教原是为生活而存在的。“慎终追远”,最终其实就是为了“民德归厚”,为了使民风和民俗趋于纯朴、敦厚!

我有一次参加亚洲主教团会议,在闭幕感恩祭中,那位主礼的主教公开的问:“如果梅瑟不答应天主的邀请,会不会有出谷纪?如果童贞女玛利亚不回应天主的召叫,天主圣子会不会降生成人?”

当时大家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不会”。

我们当然可以说:人答应不答应都不要紧,天主自有办法。梅瑟不答应,可以找亨利;犹太人的玛利亚不答应,不可以去找中国人的娟娟或芳芳吗?

对了,天主自有办法,有他上智的安排;但他一定要想办法去让人回应他。天主很少单独行事。

但无论如何,天主的计划是一定要实现的,天主的国一定要降到人间。这是我们最基本的信念。

尽管人间的一切,总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我们对天主、对天主圣意的实现,还是有十足和全部的信心。

天国的来临,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它的实现是必然的,尽管十分缓慢。它必会如种子的静静生长,生长于我们的不知不觉之中;它亦必会如芥菜种子一样,长起来比其它树都大。我想起了一副对联:
为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生,日有所长;
为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消。


天主的国要成长,天主的话也必要在人的心中开花结果。或许我们的经验是刚刚相反:邪恶嚣张,灾难遍地,人心不古,环境恶劣……。但对天国的信心,却可使我们“即使”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中,仍然保有坚强的信念,仍能不懈地奋斗。因为天国终将来临,天主一定会大获全胜。

但我们一定要与天主合作,和他一起去共同建设这个天国:赞天地之化育

种子的生长,本身也要阳光、空气、水分、肥料。当然还要有适当的土壤和合宜的气候。

我记起了张维屏的一首诗:“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新雷第一声,将会唤醒万物,让这个沉睡的世界,换上万紫千红的新装。这是我们的期待,也是天主的期待。

我们的期待是尽人力而听天命;天主的期待是他已做足了一切,只待我们去回应。

在天人合一下,在信徒和天主衷诚的合作下,天国一定要来临,天主一定会为王于世,而一切都必将按天主原先的计划而圆满地实现。

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这是基督的祈祷,也是我们的愿望。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天主管什么?

读经一:(约38:1,8-11):受造物显天主的智慧
读经二:(格后5:14-17):在基督内成为新造的人
福 音:(谷4:35-41):平息风浪
中国文化: 风雨晦明身外事,心中只有艳阳天。 至人无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们叫醒他,对他说:“老师!我们要死了,你不管吗?”耶稣醒来,斥责了风,又对海说:“不要作声,静下来!”突然,风平浪静了。耶稣对门徒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害怕?怎么还没有信心呢?”他们非常惧怕,彼此说:“这人到底是谁?连风和海都听从他。”
(谷4:38-41)

马尔谷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连续记载了三个耶稣显的奇迹,都是耶稣在人感到无助或无望的时候,运用自己的神力,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第一个就是今天福音的平息风浪,第二个是治好革辣撒的附魔人,第三个是治好患血漏病的妇人和复活雅依洛的女儿。

这些都在显出,耶稣是宇宙之主、生命之主,他的权力远远凌驾在魔鬼及牠们的肆虐嚣张之上。

平息风浪故事的背景很简单。耶稣在做了一整天的传道工作以后,已经相当疲倦,于是提议门徒渡海到对岸。在途中,他们遇到大风浪,这种风浪十分猛烈,在加里肋亚湖常有发生。但耶稣却在船尾因为太疲倦而倚枕而睡,而且睡得十分浓、十分安稳;外面的风浪仿佛与他无关一样。

有些活得无罪、快乐、平安、潇洒而了无牵挂的人,他们真的可以达到“风雨晦明身外事,心中只有艳阳天”的洒脱境界。耶稣便是这样的人。

他心中只有天父和天父的旨意。每天,他都会尽善尽美地完成那些按天父的旨意而行的“功课”,其他的一切外在因素,管他是天蹋了下来,都不能扰乱、动摇他的心。这大概便是庄子所 说的“至人无梦”吧?所以他睡得真的安稳至极,比婴儿睡在母亲的怀中还甜!

相反地,门徒们却十分焦虑,他们要在危难中,努力和风浪搏斗;但一切都徒劳。就在这时,他们想起了耶稣。

耶稣是他们生平所遇到最特别的人。耶稣的谈吐、举止,他的待人接物,他的声音笑貌,无不令门徒们从心中折服。现在他们正处于危难中,很自然便想到他了。

有时,只有在灾难中,我们才会学习到坚强,在灾难中,我们才会想起天主。灾难,确实是天主化了妆的祝福!

人生不单好像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在忧患中,人才可以生活得丰盛、积极和进取,而在安乐中,人便会因缺乏挑战而慢慢委缩、死去。

灾难,更可以是信仰的来源,是我们投奔天主、全心倚赖天主的契机。

在灾难中,我们才会易于想到天主;在人力的尽头,全能大力的上主的形象,就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悠然而生了。

但我们的天主是什么都管的吗?

香港国籍司铎协会曾邀请一位物理学博士,给神父们演讲科学与宗教的问题。他指出,要科学家们相信神的存在并不太难。因为当科学家们看到宇宙的奇妙时,很难不联想到有一位智慧之神。

其中他提到的四个“宇宙常数”,便是人类无法明了的大奥秘。这四个宇宙常数是这样的精妙准确,其中的任何一个常数,只要相差亿万分之一,我们的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所认识、所活于其中的世界。

这位科学家说:我们无法相信这些都只是一个偶然。如果不是偶然,便一定需要有一位无限智慧的设计者??天主。是他设计了这个宇宙,是他制定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包括这四个精妙准确的常数。

令科学家们稍觉犹疑的,是这位掌管着天地万物的大智慧之主,是否也会管我们日常的琐事?对于这位无穷伟大的天主来说,“人算什么?”他为什么要管我们?我们有什么值得他费心去管的?

在有一千亿个银河系的宇宙中,银河系已经是毫不起眼,我们又如何可以在银河系中找到太阳系,并在太阳系中找到我们的地球呢?而我们每个人,在地球上却是连尘土都不如。

但天主确实在照顾着我们:“上主,你鉴察了我,也认清了我;我或坐或立,你全然认清了我……我或行走或躺卧,你已先知……你将我前后包围,用你的手将我荫庇。”(咏139:1-5)

对于这样的天主,对这位照顾我们无微不至的天父,我们除了赞美和感谢之外,又能作什么?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藉信心觉醒、在天国重生

读经一:(智1:13-15;2:23-24):天主愿意人生存不灭
读经二:(格后8:7,9,13-15):富裕的应与不足者分享
福 音:(谷5:21-43):治好患血漏的妇人,复活雅依洛的女儿
中国文化: 人穷则呼天。 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耶稣对会堂长说:“不要怕,只要信!”然后他拉着女孩的手,对她说:“塔里塔,古木!”意思是:“小女孩,我命令你起来!”那女孩就立刻起来行走,她那时已经十二岁了,他们都惊讶得目瞪口呆。
(谷5:36,41-42)

今天福音记载了耶稣显的两个奇迹??治好患血漏的妇人,和复活雅依洛的女儿。马尔谷是四福音中最短的一部福音,却有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是描写耶稣显的奇迹。

在过去几个主日的福音读经里,我们已经看到耶稣驱魔、治病、平息风浪;今天他更复活了一个死人。这四类奇迹,正是耶稣所宣讲的天国来临的标记。藉着这些奇迹,耶稣告诉我们:他所宣讲的天国,已经实实在在的来到了。

耶稣降生世上,他宣讲天国,也带来天国。他告诉我们,天主已经决定性地介入了人类的历史,与人同在、与人同行;救恩已经出现了,天主要为王统治一切、重整一切。

驱魔,代表因着耶稣的来临,世上黑暗的势力已经被彻底粉碎,魔鬼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魔鬼的一切阴谋、诡计,已经完全被击溃。天主的正义、仁爱、和平之国,已经决定性地要取代统治了人类多年的邪恶之国。尽管生命仍是支离破碎,黑暗势力仍然十分嚣张,但天主最后一定会大获全胜!

治病,正是象征人类在摆脱了罪恶的奴役以后,所获得的整全生命、和身心的健康。人类无论有一个多么易于朽坏的躯体,他已经可以无忧无惧地,在天主的爱中行走、迈向天国。

平息风浪,和类似的大自然奇迹,代表藉着基督的来临,连万物都蒙受了救赎;天主的神,已经更新大地,天主所创造的世界,已经重现生机、欣欣向荣。

复活死人,更是天国的最重要表征,是基督战胜死亡的光荣标志。人原是为永生而受造的,死亡绝非生命的终点。死亡纵然曾经因为人类的罪,而无情地统治、蹂躏过世界,但藉着基督的救赎,我们已经可以傲然无惧地向死亡挑战:“死亡,你的胜利在哪里?”(格前15:55)我们不再害怕,因为死亡已经不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为蒙恩的人通向永生的大门。

耶稣用说话来告诉我们:天国已经临近了。他更用奇迹显示给我们:天国已在人间。我们确实已经可以看到、听到、感觉到、触摸到天主的威能、天主的大爱、天主的临在。

回头再说耶稣今天显的那两个奇迹。当耶稣再出现时,一大群人包围着他。有一个会堂长,名叫雅依洛,求耶稣治好他患重病的女儿。其实,当时已有不少有权势的人,对耶稣十分敌视,甚或视耶稣为不学无术、招摇撞骗的神棍。雅依洛能这样推崇耶稣,并非易事,耶稣看出他的诚意,就跟他去了。

途中,有一位患血漏病的妇人,“她看过许多医生,受尽许多痛苦,花尽了她所有的一切,不但没有见效,病势反而日益加重。”(谷5:26)于是也来试一试,看能否在耶稣身上找到希望。

一个人在走投无路时,很易转向神,在所谓的“边际境遇”中,当人力已到了尽头的时候,便会转向天主。这和中国人所说“人穷则呼天”,道理是相同的。

她设法去摸摸耶稣的衣服,因为她想:“只要我摸到他的衣服,我的病就会好了。”(谷5:28)当时,就有一股力量,从耶稣身上出去,治好了她。但这力量并不是从耶稣的衣服来的,而是从耶稣本人来的,而更根本的原因是信德:“女儿,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吧!你的病好了!”(谷5:34)

那时,有人报告会堂长,他的女儿已经死了,已不再需要劳烦耶稣了;因为人死不能复生。于是耶稣说出了那句出名的话:“不要怕,只管信!”(谷5:36)信,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任何情况,我们都要对天主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心。

也就是这种对耶稣的绝对信心,成就了福音上第一个复活死人的奇迹。死去的人,在与生命之主相遇后,又重获了生命。

我们今天未必会看到死人复活的奇迹。但死亡有许多种,有肉身的死亡,也有灵魂、心灵的死亡;有个人的死亡,也有团体,甚至人类的死亡。

复活可以发生,可以经常发生,也应该不断的发生,直到我们可以面对面的和永生的天主团聚为止。

复活,代表我们可以再有一个机会、再来一次,重新安排我们的生活、活出全新的生命。那是庄子所谓的“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是陶渊明的“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为这一切,我们需要对基督有信心,“不要怕,只管信!”信基督的大能,信我们自己在基督内可以重生,可以更新一切。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生命的刺

读经一:(则2:2-5):厄则克耳先知被派往叛逆子民中去
读经二:(格后12:7-10):对软弱的夸耀
福 音:(谷6:1-6):耶稣本乡的人不信他
中国文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下学而上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有一根刺加在我身上,就是撒旦的使者来攻击我,免得我抬高自己。为了这事,我曾三次祈求主替我拔除这根刺,但是主对我说:“我的恩宠为你足够了,因为我的德能在人的软弱中正显得完美。”……因此,我为了基督的缘故,乐于忍受各种软弱、凌辱、艰难、迫害和困苦,因为我软弱的时候,正是我刚强的时候。
(格后12:7-10)

保禄在生命中有一根刺,我们每人都有一根刺,甚至是一些刺、一捆刺、一堆刺。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不是痛苦者对生命无可奈何的阿Q精神,为的只是在绝望中安慰自己。这是生命的现实,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

虽然保禄所说的“刺”可能是另有所指,不过无论如何,这该是他生命中一些难以面对的困难、一些改不了的毛病,甚或是一些难以挑起的重担。

因为难于面对,因为很难挑起,所以保禄才“三次求主使它远离”,免他受这“刺”之苦,就像耶稣在山园中也曾多次求天父免他喝那苦杯一样。(参看玛26:36-46)

但上主的答覆出人意表:“有我的恩宠为你够了,因为我的德能在人的软弱中才全显出来。

天主的答覆,不是要免除人的苦,拔去人心中、身上或生命中的刺,而是给人以丰富的恩宠、更丰富的恩宠,帮助人去面对生命之刺:勇敢而快乐地面对这根刺。

上主所赐恩宠的结果,是保禄得到极大的支持、鼓励和安慰,他甚至可以在其中经验到苦中之乐:“所以我甘心情愿夸耀我的软弱……。我为基督的缘故,喜欢在软弱中,在凌辱中,在艰难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

保禄是甘心情愿去面对他生命之刺的,他不是被迫无奈的接受。他并不屈从,他确实“喜欢”。

孔子认为无论是读书,求学问,或学做人,都要达到喜欢和快乐的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6:20)

孔子的所谓“下学而上达”,是指在人生的各种历炼中,能每经过一个难关,就上升到人生的另一个新境界。上述的知、好、乐三种境界,就是由知到好,由好到乐;即由认识到喜欢,由喜欢到感觉快乐。亦即是说,要做到在实践起来或生活起来的时候,时常都感到快乐。人生,就是要活得痛快、活得快乐。

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下),其实,连信仰也是在忧患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在生命的“边际境遇”中,在我们不能掌握自己,在感到完全无助的时候,才能更易接触到天主。

圣经中有些话,例如我们最熟悉的圣咏廿三首:“纵使我走过阴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险,因你与我同住。”(咏23:4)这句话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教堂的灯烛辉煌之中,在我们生命十分安全而又毫无挑战的情况里,又如何可以对我们产生作用呢?我们又如何可以明白它的深意?如何能有切身的感受呢?

保禄由于已经为基督而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并且就在这些困难中经验到天主的临在、天主的恩宠、天主的德能,所以他在格林多后书十一章中,对自己一生坎坷的遭遇,才能像如数家珍地娓娓道出:“论劳碌,我更多;论监禁,更频繁;论拷打,过了量;冒死亡,是常事……又多次行路,遭遇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由同族来的危险、由外邦人来的危险、城中的危险、旷野里的危险……劳碌辛苦,屡不得眠;忍饥受渴,屡不得食;忍受寒冷,赤身裸体。除了其余的事以外,还有我每日的繁务,对众教会的挂虑。谁软弱,我不软弱呢?谁跌倒,我不心焦呢?”(格后11:23-29)这是一位大宗徒的遭遇,也是任何一位有理想者的遭遇。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保禄圣德的芬芳,正是源自他在生命中,曾经有过“寒彻骨”的、刻骨铭心的悲惨遭遇;而他在基督内,却都一一逾越和战胜了。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轻身上路

读经一:(亚7:12-15):亚毛斯先知被放逐
读经二:(弗1:3-14):基督为万物的元首
福 音:(谷6:7-13):派遣十二宗徒出外传教
中国文化: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耶稣召集那十二人,派遣他们两个两个出去,并赐给他们制服邪魔的权力,嘱咐他们在路上只可带手杖,此外什么也不要带:不要带食物,不要带行囊,腰袋里也不要带钱;但要穿上鞋,又不可穿两件衣服。
(谷6:7-9)

在这段经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插曲,就是马尔谷的记载,和玛窦、路加所记载的,有一点小小的差异。

马尔谷说的是:“除了一根棍杖外”,什么也不要带。玛窦和路加却说,连棍杖都不要带(玛10:10; 路9:3)。

究竟耶稣原来的话是怎样的呢?是要他们带棍杖?还是不要他们带棍杖?

有一位圣经学者认为,马尔谷是伯多禄的徒弟,而伯多禄按当时的风俗,应是经常带有棍杖的,他甚至在讲道时也会手持棍杖。而手持棍杖的伯多禄,却毫不犹豫地复述耶稣的话说:“也不要带棍杖!”

马尔谷在听道时,也同时在看着讲道的人。等到他后来要把所听到的道理记下来时,他明明记得自己的老师伯多禄是常常带着棍杖的,所以就把那句“也不要带棍杖”的话,改为:“除了一根棍杖外”,什么都不要带了。

这虽是一个无关宏旨的注释,但也可以从中看出,宗徒们无论是在听耶稣的道理,或在复述耶稣的道理时,他们要吸取的是道理的含义、精神和教训,而不是道理的表面字眼。斤斤计较于文字的表面意思,从来都不是天主教释经的传统。

圣经的真实无误不在于它的咬文嚼字,而在于它的“中心讯息”,或者“核心思想”,那是天主要透过文字告诉我们的人生真理。

圣经要告诉我们的,不是科学上的真理,也不是历史、地理、哲学、文学上的真理;它讲的是人生的真理,尤其是人生的终极真理。例如:人生的意义;生从何来,死后何往;我们应如何看人生、看宇宙;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等等。

所以,今日经文的讯息绝对不是“棍杖”的问题,而是在传福音时,传福音者应有的“态度”和心理状态的问题。

伯多禄就知道耶稣不是在说棍杖,所以他可以手拿着棍杖而说:“也不要带棍杖”;而马尔谷亦可以在听到伯多禄说“也不要带棍杖”时,却记录了:“除了一根棍杖外”,什么也不要带!

“什么也不要带”的中心讯息是:耶稣要求传福音者不要依靠外力,尤其不要依靠外在的势力或压力,唯一要依靠的是天主,和依靠福音本身的生命力。

换句话说,传福音者要轻身上路;教会也要轻身上路。我们不必靠粉或其他救济品,不必靠学校、坟地,也不必靠任何的身分和特权去传福音。

传福音者要做的,是忠实的说出和活出天主的话,并要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那么,天主的话本身就会在世界上、在人心中产生惊人的效果,结出丰硕的果实。

譬如雨和雪从天降下,不再返回原处,只有灌溉田地,使之生长萌芽……同样,从我口中发出的言语,不能空空地回到我这里来;反之,它必实行我的旨意,完成我派遣它的使命。”(依55:10-11)

一句简单的话,若说得适当,有如在银盘中,放上金苹果。”(箴25:11)

我们要信赖福音本身的力量。连在我们自己读圣经时,也应该持有这种态度。就是说,我们要天天读经、不断读经、一生读经,但要以欣赏的心情去读经,而不必太刻意去研究它、或完全明白它。如果我们持之以恒,圣经的话语自会在我们心中不知不觉地扎根、生长,使我们的生命产生彻底的变化。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8)天主圣言的力量也好像水,它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绝不强迫。但在它的滋润下,万物都一定会欣欣向荣。这也是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所说的境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传福音者只要诚心活出天主的话、说出天主的话,它自会进入人心、改变人心、滋润万物、圣化世界。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大和解

读经一:(耶23:1-6):上主要集合各地的羊
读经二:(弗2:13-18):基督摧毁了仇恨,造就了和平
福 音:(谷6:30-34):群众从各地来听耶稣讲道
中国文化: 天地有曲全之仁,雨露无不被之泽。

基督是我们的和平,他使双方合而为一;他以自己的身体,拆毁了中间阻隔的墙壁,就是双方的仇恨;并且废除了法律的规条,使双方在他内成为一个新人,造就了和平。基督以十字架消除了仇恨,也用十字架使双方合成一体,与天主和好。”
(弗2:14-16)

基督带来的救恩其中一个重要效果,就是大和解:是人与天主间的大和解,是人与人之间在主内的彼此大和解。

在保禄的时代,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分别,比我们现在任何两个党、任何两个阶级、或任何两个民族之间的分别都要大。犹太人排斥外邦人,比许多今日的基要派或原教旨主义者对别人的排斥,还要起劲得多。

保禄在今日选经的再前两节中,所描写的外邦人,具有三重缺撼:

第一、在肉体上,他们没有古老的立约记号,因为他们是“未受割损的人”,和默西亚没有血统的关系;(参看弗2:11)

第二、在政治上,外邦人不属于以色列社团,所以“对恩许的盟约是局外人”;(参看弗2:12)

第三、在属灵生命上,他们由于没有天主,所以“在这世界上没有希望”(参看弗2:12)。

保禄宗徒被称为“外邦人的宗徒”,对外邦人本来有特别的好感,但仍然对外邦人有这样负面的看法,何况是当时的犹太人呢?

但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外邦人,无论人与人之间的分别有多么大,无论阻挡人间友爱的围墙有多么厚、多么高,保禄都认为基督要“拆毁中间阻隔的墙壁”。

基督已为全人类降生成人,为全人类的得救而被钉在十字架上,并为了全人类的成义而战胜死亡、复活升天。因此天主已经进入了所有的人中,进入所有的文化里,并在所有的人间制度内,施行了圣化和救赎。

没有人可以独占天主,没有人可以筑起围墙,限制上主,阻挡上主的救恩普施济众、泽被苍生。基督的教会尤其应和基督一起,协助捣毁这座高墙。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文献中的《教会宪章》,认为“教会在基督内,好像一件圣事,就是说,教会是与天主亲密结合,以及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和工具。”简单来说,天主教的使命就是大和解,要致力促进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和解, 达到彼此的共融和合一。
保禄看出来,这阻隔的墙壁其实就是双方的仇恨。

个人或团体由于利益的冲突,慢慢便会变化为文化上的差异,再演变成政治上的对抗,再由宗教教义加以巩固和合理化。人们有时甚至也会把神拉下来,作为人间仇恨和冲突的助拳人!

所以我们在各种惨绝人寰的战争中,还会加上一种叫“宗教战争”的怪异现象。很不幸的是,有些人却会叫它做“圣战”!

其实,宗教战争本身已经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尤其这些战争如果是发生在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国家之间。因为他们大家都相信同样的神,所以在战争中,他们就会呼求这同样的真神,去消灭这个真神所爱、所救赎的其他子民!

保禄认为仇恨的消灭,是为了建立和平、使大家合成一体,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与天主和好”之上。

天主其实是一个大慈大悲的天主。今天的福音记载:“耶稣一上岸,看见一大群人,见他们好像没有牧人的羊群,便怜悯他们。”(谷6:34)

怜悯人是天主伟大的属性,所谓“天地有曲全之仁,雨露无不被之泽”。若望更明言“天主就是爱”(若一4:8)。我们的天主,本来就是一个大慈大悲的神,一个爱我们无微不至的好父亲。所以我们在天主经中,都这样说:“我们的天父”。

我们的这位天主已经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一位有情有心、“富于仁爱”的慈父。

如果我们真愿意与天主和好,我们就一定要学习天主的爱和怜悯,培养一颗大慈大悲的心,去和所有人相处。那么一切人间的阻隔,便一定会消弭于无形的了。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万众归一

读经一:(列下4:42-44):增饼奇迹
读经二:(弗4:1-6):应保持教会的合一
福 音:(若6:1-15):增饼奇迹
中国文化: 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身体只有一个,圣神也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受召叫是为了同一个希望一样。只有一个主,一个信仰,一个洗礼;只有一个天主,他是众人之父。他超越一切,贯通一切,且在一切之内。”
(弗4:4-6)

在圣经中,很少有像上述的经文,有那么多的“一”字连在一起,可见保禄很重视合一的问题。

中国人向往大同,相信整个世界都是为所有人和每一个人而存在的。所以总是梦想着有那么的一个国度、一种境界,那里人人可以人尽其才、事事可以物尽其用。并希望无论是男女老少,健康的、病弱的,都得到适当的爱护和照顾,直至养生送死都无所憾。那里没有阴谋诡计,没有鼠魔窃贼,真是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世外桃源。

用《大同篇》原来的说话就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但大同的基础是什么呢?天下诸色人等彼此之间的差异是那么的多,智愚贤不肖之间的分别又是那么的大,这个大同梦又怎么可以梦境成真呢?

保禄提出了一个坚定而永久的答案:天主;只有在天主内,世界大同才有可能。

人间存在着分裂,那是铁一般的事实,就连在基督的教会内,也免不了时有分裂的悲剧。教区与教区之间、修会与修会之间、善会与善会之间、神职人员与神职人员之间、教友与教友之间……,谁知道究竟存在着多少的竞争、猜疑、不睦、勾心斗角?

为了钱、为了权、为了名誉、为了面子、为了争取教友、为了意识形态的差异,甚至为了信仰上大多数人都自以为是的“正统性”,多少教会内的好朋友会因此而反目?

我就曾经听过一位基督新教的教牧,因为在某个中国的问题上,和另一位教牧闹翻了,而从最好的朋友,变成了陌路人。他曾经为此而感慨万端地说:“原来所谓在基督内的兄弟情,竟然是这样的脆弱!”

保禄一定也看过,甚至亲身经验过这种脆弱的兄弟关系,所以他才说:“我这在主内为囚犯的恳求你们,行动务要与你们所受的宠召相称,凡事要谦逊、温和、忍耐,在爱德中彼此担待,尽力以和平的联系,保持心神的合一。”(弗4:1-3)

有基督徒的名,就要有基督徒的实,“行动务要与我们所受的宠召相称”。而基督徒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教会、为世界谋求合一。
合一绝对不易达到,但基督徒一定要为此而努力,为此而作见证。条件就是必须要有内心的谦虚,有爱德的修养,尤其要“彼此担待”,并要努力去为合一创造条件。

保禄在这里没有提出方法,但他突出了六大合一的理由:因为我们只有一个身体、一个圣神、一个希望、一个主、一个信德、一个洗礼。

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比这六大点更大、更重要的呢?是礼仪之争吗?是六四之恨吗?是不同的意识型态吗?是不同的阶级、国籍、文化吗?是开放或保守思潮的差异吗?是民主、自由、人权、公义的定义和内容吗?

如果我们相信天主是众人之父,是我们所有人的父亲,为什么我们竟不以兄弟姊妹之情,彼此相待呢?如果天主超越一切、贯通一切、且在一切之内,为什么我们却看不到在别人身上的天主呢?为什么我们不相信,别人也跟我们一样,都是满怀善意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在天主内化解一切?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让我们的矛盾,在天主内成为我们每人的挑战,好让我们大家都能互相学习、彼此改变、互相丰富呢?

世界大同、万众归一,这是基督徒的坚持,也是中国人的梦想。让我们为此而祈祷,也为此而努力!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真理的立体性

读经一:(出16:2-4,12-15):天主降下玛纳
读经二:(弗4:17,20-24):脱去旧人,穿上新人
福 音:(若6:24-35):生命之粮的言论
中国文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真理在耶稣内,如果你们真的听过他,在他内受过教导,那么,就该改变你们从前的生活,脱去你们的旧人,即被私欲所迷惑而败坏的旧人。要更新你们的心思念虑,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实的正义和圣善的新人。
(弗4:21-24)

真理在耶稣内,信耶稣的真理的人,就要改变生活,除旧更新,穿上基督。

我在写这篇讲道词时,曾参考过一本圣经注释。该书在注解这段经文时这样说:“基督的真理是绝对的真理,而并非要与孔夫子的教训作一比较的所谓真理。”

用“所谓真理”一词去形容孔子,道尽了大部分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那种唯我独尊的真理霸心态。

传说回教徒在要焚毁亚力山大图书馆内的所有书籍时,所根据的逻辑是:“如果这些书的真理和《可兰经》相同,就毋需存在;如果它们和《可兰经》相反,就不该存在。”

在“真理霸”的心态上,所有大宗教、大文化、大民族、大国家,都是难兄难弟!他们都是要主宰世界、独天下。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基督教与儒家交谈”研讨会,会中一位基督教神学家坚持,儒家的真理尽管有其美好和合理的部分,不过仍然是相对的、有限的;只有圣经对人生有终极的关怀,只有圣经有绝对的、全面的、无限的、无误的真理。

那天午餐时,我刚好坐在一位参加会议的新儒家学者旁,他毫不客气地对我说:“徐神父,你是天主教的神父,我绝对尊重你们的信仰,和你们对信仰的坚持。但恕我不客气的说一声,你们太自我中心、太自以为是了。

你们基督徒创造了一套术语和‘思想架构’,在这架构中,你们的信仰思想自然显得最恰当、最圆满;而我们的儒家思想相对来说,则显得有缺憾了。其实,在我们的儒家思想系统中,我们一样也可以使你们的东西显得有缺憾,而我们的学说显得圆满。”

说了一大堆,看似很啰苏,其实这正是我们在追寻真理时,所必须警惕的一种态度??不要做“真理霸”。

在平面的人生或平面的信仰中,我们很难接触到全面的真理。真理是立体的,它要在生命的所有层次中??宗教、生活、精神、物质、内心、外表、不同文化、不同传统……,才易彰显出来。

基督是真理之源,但教会不是,神学家也不是。圣经有终极的真理,但我们无人能完全明白和掌握这些真理,更未必能完全活出这些真理,成为“新人”。我们享受着丰盛充足的太阳、空气和大地,但谁又可以完全拥有太阳、空气和大地?

我们认识天主,甚至“享有”天主,但我们不能“独霸”天主,更无权把天主视为我们的囊中之物!

永恒的真理是无限的,它不是、也不必和其它的真理对立;相反地,它包容一切真理。在孔子的生活和言论中所流露出的真理,或其它宗教的真理,如果是真理,也是基督真理的一部分,并彰显著基督的真理。

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基督是真天主又是真人,他胸怀天下、吞吐宇宙。他的真理比天更高,比海更大、更深;基督和基督的真理,都有无限的包容能力,那是我们心胸狭隘的人无法可以想象得出来的。我们千万不要拿基督去和人对立,也不要使基督的真理和人间的真理对立起来。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天主的爱和他的救恩,当然也绝非基督徒的囊中物,我们也不要以为天主只是爱我们,或只把真理启示给我们。

在基督徒的“除旧人、着新人”的蜕变行动中,我们要学会在生命的各个层次和全部活动中去找寻上主。睁开我们的灵性眼睛,也睁开我们的肉体眼睛,我们要看到,这个上主也在人类找寻神(或追求至善)的努力中。

而在努力找寻神或追求至善的人中,当然也包括我们民族中的先圣先贤如孔子等等在内。

圣经提升文化,文化印证圣经。无限的真理“降生”了,就成为人间的真理;人间的真理和圣经配合起来,就成为立体的真理。这真理开花结果了,就是更丰盛的生命和更充实的生活,成为新人。这是我们在世上所能找到最接近圆满的真理。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千里马与千里粮

读经一:(列上19:4-8):厄里亚靠着天主的食物,直往曷勒布山去
读经二:(弗4:30-5:2):应避恶行爱德
福 音:(若6:41-51):耶稣是生命之粮
中国文化: 哀莫大于心死。 五十而知天命。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安求其能千里也!

上主的使者第二次又来拍醒厄里亚说:“起来吃吧!因为你还要走一段很远的路。”他就起来,吃了喝了,赖那食物的力量,走了四十天四十夜。
(列上19:7-8)

厄里亚在经历了重重的人生波折后,感到十分疲倦,他于是向天主求死说:“上主啊!我已经受够了!现在就收去我的性命吧!”(列上19:4)

上主的先知求死,可能吗?一个有深沉信仰的人,也会有失望的时候吗?他们不是坚信,他们的天主是全能大力的上主,可以救他们脱离一切厄困的吗?千里马也有倒下来、走不动的时候吗?

厄里亚不久前,曾在和巴耳先知的决斗中,打 了一场漂亮的仗,大获全胜。因为他曾成功地呼求上主,降火去焚烧和悦纳他献上的牛犊。

他还成功地为当地经历了三年的旱灾,而求得苍天沛降甘霖,以“上主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个人”(列上18:22)的孤单,而战胜、诛灭了巴耳的四百五十个先知。

他曾经感受过胜利的欢愉,也确实有过和上主交往的丰富经验。他曾在百姓前昂然矗立,高举双手向上主祈祷,而又竟然获得应允;在万众的欢呼声中,这虽是天主的荣耀,但又怎能说不是一位蒙主特选者的殊荣呢?

不过,这一切并未能使他免于遭受迫害的厄运,也没有使他摆脱不受失望之苦。他竟然要求上主让他死去!因为膜拜巴耳神的王后依则贝耳决意杀害他,他终于也要无奈地开始他的流亡生活。

中国有所谓“哀莫大于心死”的成语。其实,圣经和教会里的不少大圣大贤,在他们一生的崎岖旅程中,也曾有过不少“心死”的时候。

连孔子这样豁达的人,也有五十而知天命的体会和无奈。他一生坎坷的经历,使他彻悟到才不可终恃,力也不可终恃的真理,也知道人生确有许多限制。我们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原来是极之有限的,这就是“天命”;天命就是限制。

我们不是也曾见过有些心理学家,他们在帮助了许多人从自杀边缘回头后,自己却免不了最终踏上自杀之路吗?

我们有时也会看到某些社会上的风云人物,背后原来有个破碎的家、有一段无以为继的婚姻、有一群教而不善的子女。

我们不是也试过在病中连走一步路也觉得很困难吗?不是也试过在牙痛到极点时,竟然也曾想到以一死去求解脱吗?

如果连先知,这些“天主的人”,也有想到求死的时候,我们又是什么呢?即使我们正处在痛不欲生的边缘、对生命感到无比的厌倦,那又算什么呢?

但一切都因上主而有了转机。这就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还要走一段很远的路”,你不能以死去解决问题。所以“你要吃”!吃什么?吃上主给的食物。就靠这食物,厄里亚走了四十天、四十夜!

我就是生命之粮”,耶稣说:“你们的祖先在旷野中吃过玛纳,仍然死去”,他们走不了多远。“然而,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食粮,为使吃了的人不会死去。”(若6:48-50)

这食粮是什么呢?“我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生命之粮,谁若吃了这食粮,必要活到永远。”(若6:51)

这食粮会帮助我们走,一生的走;走到人生的尽头,走到地老天荒,走到生命的无穷深处。

天主所创造的我们,每一个人和所有的人都是千里马;因为全能、全善的天主,绝不会在世间创造废物!我们可以走,走千里。

然而,“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没有千里之粮,又怎么可以走千里之遥呢?

我们为什么不多吃这“生命之粮”,好使我们能日行千里,能够一口气地走他个“四十日、四十夜”,一直走到永生的彼岸呢?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分辨

读经一:(箴9:1-6):天主邀请人追随智慧
读经二:(弗5:15-20):要明白什么是天主的旨意
福 音:(若6:51-58):人子的血肉是信友的饮食
中国文化: 非名山不留笔迹,是真佛但说家常。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你们应细心观察自己怎样生活;不要像愚昧的人,却要像有智慧的人。应把握时机,因为时代险恶;因此不要做糊涂人,却要明白什么是主的旨意。
(弗5:15-17)

“主的旨意”是基督徒生活的核心,我们都应该按照主的旨意去生活。因此,找寻主的旨意,是我们灵修生活的重要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灵修生活的“组成部分”。

圣母玛利亚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就是愿意按照主的旨意生活:“看!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路1:38)

连基督自己,也是以主的旨意为生活和行动的依归:“父啊!不要照我所愿意的,而要照你所愿意的。”(谷14:36)

因此,我们会毫不奇怪,为何“主的旨意”会常挂在热心的基督信徒口边,尤其是那些从事宗教活动、献身事主的人,例如天主教的神父、修女,或者是基督教的宣教师、布道家等等。他们每天唸的天主经,也在不断的重复:“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

他们哪一个会承认,自己的行为是不合乎主的旨意的?

为了找寻主的旨意,有些人祈祷、默想、作避静,有些人一生苦修,有些人找神师去帮忙“分辨”。

天主教的传统更发展出一套“辨别神类”的方法,帮助人找寻上主的旨意。

但历史和今日的事实都告诉我们,“天主的旨意”有时也可以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甚至可以被人随意滥用。

在耶稣的时代,他的死便是当时的宗教领袖们要替天行道,而将耶稣判刑的!而耶稣预言门徒将受迫害的原因也是:“凡杀害你们的,还以为是尽恭敬天主的义务。”(若16:2)

二千年的教会历史,让梵二的神长们谦虚地承认自己是“罪人的教会”,这个教会仍是在“旅途中”,还需要不断的“净化”。

所以整个教会仍在不断的找寻天主的旨意,上述天主经中所说的“尔旨承行”,就是整个教会永恒奋斗的目标。

但天主的旨意如何去找呢?我们怎么可以肯定什么是天主的旨意?当不同的宗教人士说出不同的话,又宣称那是天主的旨意时,我们又如何可以“分辨”孰是孰非呢?

保禄今天提醒我们“应细心观察自己怎样生活”,还要“把握时机”。意思是,要在整个生活和全部生活中去找寻主的旨意;还要不断的作抉择、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悟到主的旨意。

“整个生活”当然包括了宗教生活、灵修生活和俗世生活。

找寻天主的圣意要在圣经中、在圣事中、在生活中、在文化中、在真善美中、在大自然中、在神学著作中、在人生的生老病死和成败得失中、在教会的训导中、在平凡人的经验中……。我们要在这一切中去找寻,并且要“细心观察”、见微知着,观察自己的整个生活是否符合天主的旨意。

我们尤其要学习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天主的圣意,这就是所谓的“平常生活是道”。有一副对联这样说:“非名山不留笔迹,是真佛但说家常。”在“家常”中就有道,在那里就有天主的圣意。

我们还要把握时机去实践,就是要把所认识的、所相信的去实行出来;再在实践中检验所信的真理。

换句话说,我们要在自己个人的经验,甚至要在整个教会、整个人类的历史回顾中,去追寻上主的足迹。要在心里相信和外在实践的交替中,使信仰变得更丰富和更有深度。

但分辨并不容易,我们很易受蒙骗。《吕氏春秋》在“疑似”中这样说:“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玉匠认为最麻烦的,是极象玉的石头。国家亡掉之前,又怎知这些国君和臣子都是昏庸无能之辈?许多假的道理,不是也象极了真理吗?

所以保禄在教人分辨时,还要在消极上“不要醉酒”,在积极方面更要“充满圣神”。(参看弗5:18)能够做到这样,我们才可以较易达到真正的“分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