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主日八分半(丙年)

将临期第一主日--主显节


将临期第一主日:梦久不知身是蝶

将临期第二主日:颂天恩重在生活,迎主临莫如修身

将临期第三主日: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将临期第四主日:承行主旨,结乎天心

圣诞节:美丽的传信者,忠诚的证道人

圣家节:尽世间义务,作天地完人

主显节:朝朝暮暮追寻,快快乐乐奉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临期第一主日

梦久不知身是蝶

读经一:(耶33:14-16):由达味生出一枝正义的苗芽
读经二:(得前3:12-4:2):应活出所学的训导
福 音:(路21:25-28,34-36):应时时醒寤、准备
中国文化:一年之计在于春。梦久不知身是蝶。
《神马》:这匹马,当牠被人们当作神的时候,悲剧就开始了;当牠自己也以为是神的时候,就完全成了悲剧。

你们应当小心,不要使你们的心为贪吃、醉酒,和生活的挂虑所困扰,以免那意想不到的日子临到你们身上……所以你们应当时时醒寤祈祷,好让你们能应付即将发生的一切事,并能站立在人子面前。
(路21:34-36)

将临期的第一主日,是教会礼仪年的开始,就好像是教会的新年。如果“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我们很值得在这教会年历的开头,定出一个全年的“基调”,一个贯穿全年思想的正确调子。因为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今日的读经,明显要我们“醒寤”,即醒觉和警醒,不再沉沉欲睡。就让我们善用这个主题,去作我们来年生活的主要旋律。

在上述经文中,我想突出几个因素:一是贪吃、醉酒、生活的挂虑;二是困扰;三是醒寤祈祷;四是站立在人子面前。

这段经文的背景当然是世界末日和公审判。那时,“日月星辰将有异兆;在地上各国要因海涛的怒号而惊惶,世人也要因将临的厄运而失措。因为天上万象将要震动。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带着威能和极大的光荣乘云而降。”(路21:25-27)就是在这个时候,每个人都要“站立在人子面前”,即站在耶稣这位审判主的面前,向他交账、向他交代。

我们在一生中,要向许多人交代:在家中,做子女的要向父母交代,向兄弟姊妹交代;做父母的要向子女交代;在学校中,学生要向老师交代,老师要向学生交代;在民主社会中,做官的要向老百姓交代,做公仆的,要向广大的市民交代。在教会中,虽然大家都要向天主交代,但教会内的上、下人等,不论是作长上或作属下的,从教宗到主教,从本堂神父、牧职修女,到基基团中的最小一个平信徒,都无不需要彼此交代。

但在这所有的交代中,将有一个最后的交代,就是最后审判时,我们向基督的交代,交代我们整个的一生,交代我们在这一生中,是否时常都作了最好的、最完整的“交代”。

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无悔地,“站立在人子面前”,等待他仁慈的判决,和他热烈的欢迎,迎接我们到他的父家。

但是为要能站立在人子面前,圣经提醒我们要醒寤、祈祷。祈祷,是保持醒寤的重要方法。

要醒寤,因为实在有太多东西让我们困扰,使我们沉醉,把我们束缚住。这些东西包括今天圣经所说的“贪吃、醉酒、生活的挂虑”,或者说,是一切的贪婪、自我麻醉、过于执着而不懂得“放下”。这一切,都会令我们不够清醒。

贪婪,使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我们心想要看的东西,其它的一切都不会放在眼内;自我麻醉,更可使人失去一切的判断力;放不下,于是我们只能目光如豆、营营役役,为一些未必是最重要的东西而耗尽一生。这时,我们很难清醒,不够清醒就很难交代我们的生命,向别人不能,向天主就更加不能。

其实,不够清醒,也可以是源于我们做了太久的梦:在混混噩噩中做梦,在百无聊赖中做白日梦,在自我欺骗中作愚弄自己的美梦。于是发生了“梦久不知身是蝶”的现象,不知是人(庄子)梦见蝶,或者是蝶梦见人。总之是糊里糊涂的度了一生。

中国近代的一位作家黄瑞云说过一个寓言:《神马》,描写一只凡马被捧为神马,最后终于陷没在泥潭中,死了。

作者在文末中说:这匹马,当牠被人们当作神的时候,悲剧就开始了;当牠自己也以为是神的时候,就完全成了悲剧。

要活得清醒,其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祈祷,一种以天主为中心,又以双目注视着世界的祈祷。

祈祷,让我们在一个日趋非人化的世间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也有时间和天主在一起;祈祷,让我们可以进入我们自己的内心,接触我们自己的真实感觉和需要,聆听天主在我们心中所说的话;祈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天主的心中,和天主作最亲密的结合。

其实,当我们进入天主的心中时,我们就会以天主的眼睛去看世界,并以天主的心去爱世界。这是我们最清醒的时候。

让我们在来年,在主内保持这种高度的清醒。

 

 

将临期第二主日

颂天恩重在生活,迎主临莫如修身

读经一:(巴5:1-9):天主要把以民领回来
读经二:(斐1:4-6,8-11):要满渥真知,认识天主
福 音:(路3:1-6):若翰在约旦河一带传道
中国文化: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扬名声、显父母。

我每次祈祷,总是愉快地为你们各位祈祷。天主为我作证:我是怎样以基督耶稣的情怀爱你们众人。我所祈求的是:你们的爱德日渐增长,满渥真知灼见,使你们能体认至善之所在,为叫你们直到基督的日子,常保持纯洁无瑕,并藉着耶稣基督,满结义德的果实,使天主获得光荣和赞美。
(斐1:4-11节录)

保禄在这里的发言重点有三:

第一、他希望斐理伯教友能够度一种丰富而活泼的信仰生活,包括爱德增长,有真知灼见,体认至善之所在,结义德之果,终生纯洁无瑕。

第二、这种生活必须持之以恒,一生努力,坚持到底,直到基督再来的日子。

第三、活出这一切,都是为了天主的荣耀,使天主获得光荣和赞美。

将临期是一个准备的时期,是准备去迎接、等待基督来临的重要时期。今天的路加福音,要我们在这时期中“预备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径,深坑山谷要填满,大山小丘要铲平,弯曲的道路要修直,崎岖的途径要夷平。”(路3:4-5)为的是要除去一切的阻挡,扫除一切的障碍,好能迎接基督的到来,让基督进入我们的心中和生命中。

纵观上述引用的两段圣经,我们似乎看不到应该多念经、多祈祷、参加退省,或热心参与弥撒等传统教训。今天圣经里所说迎接耶稣降生的方法,重点似乎并不是放在传统的热心神功上!

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热心神功。所以,我们该怎样作呢?究竟热心神功与将临期有没有重要的关系呢?我们还需不需要以多祈祷或多作牺牲或多参与弥撒等,去准备自己,以迎接耶稣的来临呢?

圣经的教训是清晰的:我们要准备自己去迎接基督的来临;但最好的准备,是度圣洁无瑕的生活,即在基督内,被圣神所光照和推动,而按天父的旨意去生活。

我们对上主的“光荣和赞美”,也只能透过我们圣洁无瑕的生活去达成。

儿女成材,是父母的光荣;学生在社会中出人头地,才能为老师、为学校增光。如果你去国外旅行,你的一举一动,不单与你个人有关,人家还会把你和你的国家扯在一起,你行为不检,人家就会说:“这些中国人是怎么搞的?”

天主是生命的创造者,我们从天主而来,将来有一天,也要落叶归根,回到天主那里去。所以我们也应该用我们的生命去光荣天主。

拉丁文就有这么的一句话:Gloria Dei, Homo vivens,它的意译是:一个活生生的、活活泼泼的、生活得充充实实的人,就是天主的光荣。我们并不用口舌去光荣天主,我们只是用我们的生命,也只能用我们的生命去光荣天主。

这种活生生的人,当然不是指一个行尸走肉的人,而是指今日斐理伯书所说的:爱德日渐增长、对生命有真知灼见、追求至善、纯洁无瑕、能结出义德之果的人。

《曾子大孝》认为孝有三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曾子认为,最大的孝道是尊敬父母,尤其是藉着自己在社会中的成就,去光宗耀祖,即中国传统家庭所向往的“扬名声、显父母”,这是父母最大的光荣,也是子女对父母能够表达的最大孝心。

次一等的孝道,是从反面说的,即要能够不犯罪,不让父母蒙羞,不辱没父母,这也可以说是重要的孝道。至于供养父母、给父母的生养死葬,便只能算得上是第三等的孝道而已!(虽然这也是重要的!)

我们的祈祷、退省、参与弥撒,或其它热心神功,本身并不能光荣天主,除非这些宗教行为,能帮助我们活得更丰富和更有深度。又或者,正因为我们的热心神功,我们接触到生命之源的天主,因而使我们的生命,也变得充满生机,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的热心神功,也能光荣天主。

就让我们虔诚地以圣善的生活,去准备迎接基督的再来,以光荣我们的在天之父。

 

 

将临期第三主日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读经一:(索3:14-18):上主要因以色列民而喜乐歌唱
读经二:(斐4:4-7):以喜乐之心依靠上主
福 音:(路3:10-18):应改变生活以配合受洗
中国文化: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择善固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其不可而为之。

群众问若翰说:“我们该做什么呢?”他回答说:“有两件衣服的,要分一件给那没有的;有食物的也该照样做。”有税务员也来受洗,问他说:“老师,我们该做什么呢?他对他们说:“除了规定的以外,你们不要多征收!”有些军人也问他说:“我们该做什么呢?”他对他们说:“不要勒索,不要敲诈:对你们的粮饷应当知足!”
(路3:10-14)

“我们该做什么?”这是群众听了若翰洗者的宣讲之后所问的首要问题。

他们愿意信、愿意悔改,甚至愿意接受象征悔改的洗礼。他们也清楚知道,要接受若翰的洗礼,就要先接受洗礼的条件,即信仰的实践,和生命的转变。所以群众要先知道“该做什么”,以符合受洗的要求。

原来若翰曾向他们强调:要“结与悔改相称的果实。”因为悔改不单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也是一种行为。而“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必被砍倒,投入火中。”(路3:9)

我们惯常称人们为“信徒”,他们有“信仰”,他们“信”教。这类用字很容易引起误会,以为信仰的重点是一些脑筋和思想的问题,或归根到底只得一个“信”字。

其实,如果我们称他们为“活徒”(或如佛教所说的“行者”),那么,重点就会变成了要“活出”信仰,这样,我们便可省却不少信仰与生活脱节的问题了。

教会内有所谓“共融”。这共融原来有三个层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爱德的共融,其次是信德的共融,再其次是制度上的、纪律上的共融。

基督在最后审判时给我们定下信仰和得救的标准,也是只剩下一个“爱”字。若望一书也认为:“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天主;哪里有天主,哪里就有爱”。(参考若一4:7-21)教会里有一首很流行的圣歌,歌词就这样说:“何处有仁,何处有爱;何处有仁,天主必常在。”其实,它是源于一首很古老的拉丁文圣歌:Ubi caritas et amor, Deus ibi est.

这也是若翰心目中最原本的信仰:要用生活去活出来的信仰;要以行动、以爱德、以公道的生活、以正直的人生、以分享来表现的信仰。

在这个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若翰提出了两对、四个原则: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知不足,所以要充实自己,要问道、慕道、寻道;犹太人从耶路撒冷派遣了司祭和肋未人,到若翰那里问他:“你是谁?”或者,当群众问:“我们该作什么呢?”这些都可以算是问道的一种。

知足,所以要欣赏、享受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作非分之想:“对你们的粮饷应当知足!”

有为,所以要和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有两件衣服的,要分一件给那没有的;有食物的也该照样做。”

有不为,所以税务员不要多征收,军人不要勒索、也不要敲诈。

其实,这两对、四个原则是互为表里、互相支持的。知足的人才能知不足,知不足的人才能知足;有为的人才能有不为,有不为的人才能有为。所以孟子才说:“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

世上有些大是大非的东西,我们一生都会坚持;不该做的,我们不会为,也不屑为。孔子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属于这一类。虽然富与贵,是人人都追求的,但孔子认为,如果一定要以不义的方法去获取,他就宁愿放弃;他只会把这样得来的富贵,当作过眼云烟。

反过来说,有不为的人,才有勇气和余力去作该作的事。所以孔子在一切的困苦和艰难之中,仍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和担当,这就是中庸所说的“择善固执”;即是说,只要是孔子认定是该作的事,他就会坚持到底,明知做不到的,也会努力去试一试。

让我们在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之间,去切切实实的准备自己,以迎接基督的来临。

 

 

将临期第四主日

承行主旨,结乎天心

读经一:(米5:1-4):有一位将从犹大出生
读经二:(希10:5-10):新的祭献:承行主旨
福 音:(路1:39-45):圣母往见表姐依撒伯尔
中国文化:乡愿,德之贼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牺牲和素祭已非你所要,所以你给我预备了一个身体;全燔祭和赎罪祭,又非你所喜悦,于是我说:看,我来了!天主!我来是为承行你的旨意。
(希10:5-7)

“我来,是为承行你的旨意”,是的,承行天主的旨意,是基督一生奋斗的目标,也是基督徒一生要走的路。

但这条路并不容易找得到,也不好走。当人人都说要找寻天主旨意的时候,有时“天主旨意”已成了一个口号,或者,成了一些人偏见的护身符:明明只是他们个人的私见或偏见,却说成是天主的意愿。

物质和精神,外表和内心,永远是宗教问题要探讨的核心点。究竟怎样才能找到天主的旨意,怎样才能把天主的旨意,实践在我们的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与信仰结合起来呢?这是我们日夕都要关注和追求的答案。

我们十分惋惜那些在宗教上热心,在生活上却并不相应积极的信友。我们甚至看过有些外表虔诚的人,内心却是十分的龌龊。

同样的,我们也很为那些在生活上过得很好,而却放弃了宗教生活,甚至不珍惜人神关系的人而惋惜。

在粤语残片中,经常有描写一些手执佛珠的婆婆,对媳妇极端刻薄;而有些外表十分慈祥的人,却一直在做着一些十分残忍的事。

拿着同一本圣经,天主教和基督教朋友也有争持不下的趋势;而那些用圣经去硬要“证明”天主教是“邪教”的基要派分子,就只能更加使我们感到无奈。

有时,连善意、好心也会出问题的。孔子曾说过:“乡愿,德之贼也。”孔子的这句话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发人深省,所以后来孟子也引用了。

两位先贤感到慨叹和无奈的是,那些所谓乡愿,其实都是一些好好先生、一些老好人,或一些在宗教上很热心的人,他们本来是一个国家的脊梁,一个社会的中坚分子,一个宗教的骨干。可是,在孔子和孟子的眼中,他们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之间,不幸地成了残害道德的“贼”。主要是因为他们太好了,如果由他们去支持和保护一个过时的传统,那么,一切新生的事物便都会难产。于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或这个宗教要迈向新生,便会分外困难,甚至举步维艰。

为了找寻天主的旨意,天主教有一些辅导个别人士去“辨别”天主旨意的方法。其实天主教的领导层,也在不断的学习去分辨,分辨出天主的旨意在哪里。

天主教在梵二以后,肯定教会是天主的子民,强调神职人员要与平信徒共融在一起,这是一个多元化的天主教会。梵二的《教会宪章》更肯定“在天主子民中有信仰意识及奇恩”,而“辨别奇恩的真确性及其合理的运用,是治理教会者的责任。他们应特别负责不使神恩息灭,却要考验一切,择善固执。”(教会#12)

要注意“不使神恩息灭”,是因为领导者也有把异己者看成是异端者的倾向和危险!父母和教师们,不是有时也把子女、学生的一些善良行为,或至少是中性的行为,看作是背道离经,只因为自己对他们看不顺眼吗?

方孝孺有一篇《深虑论》,指出了做人要有更深的智慧,就是要“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他认为人的智谋是有限的,所以感到“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即是说,祸患常常是由于自己的疏忽,而混乱却是源于那些引不起我们怀疑的事。在我们太过安逸的生活中,祸乱就出现了。所以只有用自己善良的行为,配合至诚的用心,在虚怀若谷之中,才能回应上天的安排,取得老天爷的欢心,获得上天的怜悯。这样,在国家言,便是长治久安,在个人言,便是深谋远虑。

也许,这亦是基督徒找寻天主圣意的一个好途径吧?至诚、大德、天心、不敢疏忽等,都是我们找寻天主圣意的必要条件,那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只有一生一世的本于至诚、修养大德行、以天心为心,并在生活中不敢疏忽大小事情的人,才能真的找到天主的圣意。

 

 

圣诞节

美丽的传信者,忠诚的证道人

读经一:(依52:7-10):全球看见了天主的救恩
读经二:(希1:1-6):天主藉圣子对人说话
福 音:(若1:1-18):圣言降生成人
中国文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风雨晦明身外事,心中只有艳阳天。

太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圣言在太初就与天主同在,万物是藉着他而造成的。在他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

曾有一个人名叫若翰,是天主派遣来的;他来是为作证,是给光作证,为使众人藉着他而信。

那普照世人的真光,正在进入这世界。他原来已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是藉着他而造成的,但是世界竟不认识他。于是,圣言成了血肉,住在我们当中,充满恩宠和真理。
若1:1-18)

以上是若望宗徒对那位不可名传的崇高的天主的一种传述,对那位不能被准确描写的至上真神的一种描写。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得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万物的本源天主原来就是永恒的道,他无形无相、无始无终、不死不灭,他是无限而绝对的真、善、美、爱;他的存在,他的本体,远远超越我们的感官、视野、思想、理智、思维和智慧。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可能完全认识这位天主,这位至高无上的真神。

关于对神的认识,让我们先以一个自然的现象作比方。如果你从未见过茶杯,那你便绝对不可能从茶杯的影子里,去认识茶杯,例如,你不能从茶杯的影子知道茶杯的大小、重量、质地等,因为茶杯的影子是“两度空间”中的事物,而茶杯是“三度空间”中的事物;茶杯影是平面的,茶杯是立体的。

永恒的道、无穷的天主不属于二度空间,不属于三度空间,他甚至不属于四度、五度、六度、千度、万度,或任何度的、任何的空间,我们这些在空间中的人,被我们的经验所影响、限制和局促的人,绝不能真真正正的认识这位超越一切空间的、无限的天主。对神的认识,我们比坐井观天,或比管中窥豹的限制更大。

能以人间的语言说得出来的、描写得到的天主,就不是那永恒的、无限的天主。

但正正就是这位无限的天主,今天降生成人,成了血肉,住在我们中间,乐于与世人同居共处,经验人间的疾苦、品尝人生的烦恼、分担我们众人的重担。

天主教不单重视来世,也重视今生;不单肯定快乐有意义,也肯定痛苦有意义;不单接受生命,也接受死亡。最基本的原因,是因为天主自己亲自接受和祝福了这一切。

这就是喜讯。依撒意亚先知这样说:“那传播喜讯者的足迹是多么美丽!他宣布和平,传报佳音,宣扬救恩。耶路撒冷的废墟啊!你们要兴高采烈,一起欢呼,因为上主安慰了他的子民,救赎了耶路撒冷。”(依52:7-10节录)

喜讯的根基是基督,他来了,他投入了人间,他祝福、肯定、转化和提升了人间的一切,包括我们那些支离破碎的生命。连耶路撒冷的“废墟”也可以兴高采烈,因为废墟已非废墟、黑暗已非黑暗、痛苦已非痛苦、死亡已非死亡。因为“风雨晦明身外事,心中只有艳阳天”,因为基督就是我们生命的“艳阳”,他来了,他驱逐了一切的黑暗。

基督的来临,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向我们说话。“在古时,天主曾多次并以各种方式,藉着先知对我们的祖先说过话;但在这末期,他更藉着自己的儿子对我们说了话。”(希1:1-2)他说出宇宙和生命的秘密,他宣告生命的丰盛和姿采、生命的奥妙和深沉,他告诉我们怎样活得快乐,怎样按天父的计划去建设一个以天国为模型的人间乐土。

我们今天庆祝圣诞节,除了兴高采烈、大事“庆祝”外,也应好好地去默想一下,作出深刻的反省:上主给我们的恩典,我们应如何报答?

其实,最好的报答是“传扬”这喜讯,我们要喜乐的、如实的告诉别人:天主向我们说了话,基督提升了我们的生命。但这必须真的是我们的经验:我们已经亲耳听到了天主的话,我们正在努力活出基督所赐给我们的丰富而快乐的生命。

让我们在这个快乐的时刻,也向上主决志:我们要做一个快乐的传信者,做一个忠诚的证道人。

 

圣家节

 

尽世间义务,作天地完人

读经一:(撒上1:20-22,24-28):亚纳献撒慕尔
读经二:(若一3:1-2,21-24):我们都是天主的子女
福 音:(路2:41-52):耶稣初次显示天主性
中国文化: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耶稣就同他们下去,回到纳匝肋,接受他们的管教。他的母亲把这一切都牢记在心中。耶稣在智慧和体格上,渐渐增长,深得天主和人的喜爱。
(路2:51-52)

耶稣在他的尘世生命中,究竟有没有成长这回事呢?如果有,他又是怎样成长的呢?他不是一生下来,就完全知道自己是天主的吗?他对自己“神性”的意识,是否一生都是处在同一的水平--至高的水平呢?

许多神学家认为,耶稣是有“成长”这回事的,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已经知道了自己使命的全部内容,或已到了做人的最高峰。
耶稣固然是真天主,但也确确实实是真人,一个百分之一百的人,有成长这回事,和可以成长的人;他居住的是人间,走的是人的路。亦正因为他尽了世间的义务,所以他才作了天地间的完人。

他正如保禄所说,是一个和我们完全相似的“人”,只不过没有罪。意思是,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他都曾经亲身经历过。他和我们不同的地方,是他在所有的经历中,都表现得恰如其分,他做的常常是最符合天父旨意的事。

今天是圣家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家是“圣家”:家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我们也会热切地祈求天主,使我们的家成为圣家。我们记得耶稣讲过的说话:“你们求,就必给你们。”(玛7:7)我们真的好想得到天主给我们恩宠,使我们的家自动成为圣家。

但也许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即耶稣也有求而不得的时候。耶稣的一切,其实都是经由努力和奋斗而获得的。

在山园祈祷中,他实在不愿喝那个苦杯,但天父偏要他喝。他在十字架上,甚至发出了悲绝的哀鸣:“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谷15:34)

事实上,耶稣一生都在学习,学习对天父的服从。而他服从天父的最高峰,是发生在他生命的最末一刻,那是他在十字架上说“完成了”的时候。(若19:30)

他学习了,也成功了、完成了。他完全承行了天父的旨意,成长为天地间的完人。

耶稣在成长,“圣家”也不是一天便建成的,那是耶稣、玛利亚和若瑟三圣同心协力,一起长期建设的成果!

今天福音所说耶稣十二龄讲道的事件,给我们透露了一点点圣家是如何建设起来的秘密:即他们是如何面对了所有家庭都会有、都会发生的误会。因为误会也曾经发生在耶稣、玛利亚和若瑟的圣家中。

在圣母和若瑟发现不见了耶稣的时候,两人的焦急和忧心是绝非笔墨所能形容的。最后,虽然他们终于见面了,圣母坦白地说出了自己的忧心,也许还带点抱怨和责备的口气。耶稣也真诚地说出了自己为什么“走失了”三天的理由。但误会并没有因为真诚的分享而解决:“他们却不明白耶稣所说的话。”误会还在持续。

生活不会完全没有误会,也不必完全没有误会;没有误会的家庭生活,也未必是家庭生活的最高境界。

圣家三口面对误会的办法,就是继续一起生活:玛利亚、若瑟这两位做父母的,继续尽父母的责任,耶稣这位做儿子的,继续尽儿子的责任。所以路加福音说:“耶稣就同他们下去,回到纳匝肋,接受他们的管教”。

这事件还有另一个关键,就是玛利亚的态度:“他的母亲把这一切都牢记在心中。

人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要学会面对问题,尤其要学会如何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有些环境中,我们只能以无限的敬意,把一切默存心中,静待天主的眷顾。

清朝金缨在他的《格言联璧》中这样说:“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也是这个意思。

以活得潇洒见称的庄子,更进一步要做到“安时处顺”,并认为这样才可以达到“哀乐不能入”的无忧无虑的境界,进而能够完全的顺服生命,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就好像四时的自然运转,就好像园中的花开花落、天上的云卷云舒。

在这点上,玛利亚和圣家都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榜样。

 

 

主显节

朝朝暮暮追寻,快快乐乐奉献

读经一:(依60:1-6):万民奔赴上主的光明
读经二:(弗3:2-3,5-6):众人分沾天主的恩许
福 音:(玛2:1-12):贤士来朝
中国文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不远人。

黑落德为王时,耶稣诞生在犹大的白冷,有几个贤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询问说:“新生的犹太人君王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出现,特来朝拜他。”……他们看见那颗星,喜出望外,走进屋内,看见了婴儿和他的母亲玛利亚,就俯伏在地朝拜他;然后打开宝盒,拿出黄金、乳香和没药,奉献给他。
(玛2:1-2;10-11)

在贤士们所奉献的礼物中,金光闪闪的、贵重的黄金,是尊贵的象征,代表贤士们相信耶稣是君王;由燃烧乳香而产生的袅袅轻烟,是人类的祈祷上升到天主台前的象征,代表贤士们承认耶稣是真天主;没药用来敷抹死人的尸体,使尸体不易腐朽,代表贤士们相信耶稣是人,是和我们相似的、有生老病死的真人。

除了这三种礼物外,圣经还描写了贤士们的行动:看见、喜欢、走进、朝拜、奉献等,这都是他们和耶稣相遇,及他们皈依的过程。
“看见”是指最初的接触、相遇和认识;“喜欢”是把初步的接触和相遇,变成心中的信念和喜爱,并很珍惜这个相遇;“走进”是进一步把喜爱化为行动,使信念能落实于生活之中,并且还加以深化;“朝拜”是把行动和生活再升级为信仰和皈依,让自己整个人和整个的生命,都降服在天主的面前;“奉献”则是象征一个人在降服之后,承认自己和自己的一切,都属于上主,今后要为上主而奉献、而生活。

在这个“看见、喜欢、走进、朝拜、奉献”的过程中,喜欢是一个很重要关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件好事情,你接触、你知道、你认识,这都是重要的,但都不及你珍惜它、爱它;你珍惜它、爱它,但都不及你喜欢它。“好之者、乐之者”就是喜欢,喜欢一件事,喜欢去作这件事。有些人知道要读书,明白读书的益处,但却不喜欢读书;有些人知道要帮助人,也相信在帮助人时,就在帮助耶稣,但他们在爱德的实践中,却未必一定尝到快乐。这些人都不会长久的去做这些“好”事。因为他们不快乐。

我们或许会在脑袋中,承认信仰是好的、正确的、需要的,但我们更需要喜欢自己所拥有的信仰,并为自己的信仰而自豪。

基督徒在脑袋中“相信”福音是喜讯。但如果我们留心看一看每主日到圣堂的教友的面容,我们未必看得出他们正在接受喜讯,或正在去一个兴高辨烈的宴会。那些不去圣堂的教友,我们就更无从判断他们是否乐于相信了。

贤士们是当时犹太人所谓的“外邦人”,他们不是天主的“选民”,他们没有犹太人的信仰。他们也许是些占星学家,或者是一些在内心追求信仰和生命深度的人。他们有一些特点:就是他们很留意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一切;天象正是他们关怀的一部分。

他们关心环境,他们追寻真理;也许他们天天都在研究和探索,上究天文,下察地理。他们亦如司马迁所说,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的是要找到生命的秘密。他们就是屈原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那种人。

从来“道不远人”,探求生命之道的人,“道”和他们不过近在咫尺。天主更是在找寻他者的身旁。

他们终于“看到了”异星!

但看到了又怎样?看到异星的人也许成千上万,但喜欢、追随异星指引的人,只有几位而已。这几位也许不是传统所说的三位,但决不会是许多人。

从认识到行动,从信仰到生活,是一个重要和必要的过程,我们需要强大的推动力,还要坚毅的持续力、后续力。

这推动力和持续力的最后来源当然是天主,但近因却可能是一些“人性”的因素:如良好的教育,朋友的鼓励,宗教的启发,别人的榜样,良好的书本所带来的正确知识,及信仰团体的互相支持等。

而行动的最高峰当然便是全人的奉献、一生的奉献、快快乐乐的奉献;献出我们最宝贵的东西,献出我们的一切所有。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