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主日八分半(丙年)

四旬期第一主日-圣枝主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以壮士断臂之志,破群魔巧布之局

四旬期第二主日:英雄有泪不空流,只为天国哭教会

四旬期第三主日:勤恳耕耘,积善避祸

四旬期第四主日:荡子回头金不换

四旬期第五主日:慈悲化育万物,大爱超越公平

圣枝主日:至人无己虚而待物,神人无功仰体天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旬期第一主日

以壮士断臂之志,破群魔巧布之局

读经一:(申26:4-10):选民宣示自己的信仰
读经二:(罗10:8-13):心里信服,口中承认主的人必得救
福 音:(路4:1-13):耶稣禁食三退魔诱
中国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衣食足,然后知荣辱。

那时候,耶稣充满圣神,从约旦河回来,被圣神领到荒野里去,受魔鬼的试探四十天之久。(面对着魔鬼三次的试探)耶稣回答说:“经上记载:‘人不但靠饼,也靠发自天主口中的话而生活。’……经上记载:‘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单单事奉他。’……经上说:‘你不可试探上主、你的天主。’”
(路4:1-13节录)

在玛窦福音的记载中,耶稣最后还加上了一句驱魔式的、疾言厉色的、声如洪钟的话:“去吧!撒殚!”或译为“撒殚!走开!”(玛4:10)

“去吧!”“走开!”我们在读到福音的这个片段时,简直是如见耶稣其人,如闻耶稣其声。我们仿佛见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在正气凛然地把恶魔痛斥到抱头鼠窜。在“天主的人”面前,怎容恶魔肆虐!

“去吧!”这是一个决绝的斥责,一个没有妥协的拒绝。

“走开!”耶稣的声音具有雷霆万钧之力,蕴含着慑人的天威,迸发出天地之主对一切邪魔外道的鄙夷和震怒。

如果我们纯从耶稣的“人性”去看,我们更会看到一个中国古人梦寐以求的完人典范:人确实可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这是一个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腐化,贫贱不能动摇他的高洁操守,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变节的人,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

人原来也确有能力做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境界,即在任何环境中,无论是富贵、贫穷,或顺境、逆境,都能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作为一个百分之百的人,耶稣的外表一定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否则,他的同乡也不会拒绝他、轻视他,甚至胆敢“起来把他赶出城外,领他到了山崖上,要把他推下去。”(路4:29)因为在许多人的眼中,耶稣只不过是“若瑟的儿子”而已!(路4:22)

这个真真实实的、在各方面都和我们相似的人,现今在荒野里,已经在守斋、祈祷中渡过了四十个昼夜;他显然面容憔悴、饥肠辘辘,站起来时一定也是弱不禁风、摇摇欲坠的了。魔鬼见到这个牠不知来历、却又似曾相识的人,怎会不抓紧机会,要把这个人骗入自己的阵营,甚至收为己用呢?

管子所谓“衣食足,然后知荣辱”,即要在足衣、足食之后,才能谈理想、仁义道德和信仰等问题,这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颠扑不移的真理。所以魔鬼对这个饿到发慌的人的第一个诱惑,当然就是食物。

然后,虽然饱暖的人未必一定思淫欲,但衣食无忧之后,人跟着要追求的,可能便是权势、荣华了,最好还有神明的庇佑,使人行险而可以侥幸!这就是魔鬼对耶稣的随后两个诱惑--以权势、荣华去吸引耶稣;以对天主的信赖为名,而从圣殿顶跳下去,以博取群众掌声,去考验耶稣。

魔鬼对耶稣的诱惑还附有相当强的宗教理由,一些听起来十分堂皇的理由。至少,魔鬼不会一开始就露出狰狞的面孔,或用上一些不理性的、荒谬的理由;聪明的魔鬼当然懂得如何包装自己的邪恶:

“你若是天主子,你就有能力使石头变成饼!挨饿算什么圣德?人生活不单靠天主的圣言,还要靠饼呢!物质的丰盛不也是天主的祝福吗?天主在旷野中,在以色列子民饥饿时,不是也从天上降下玛纳,去养活他们吗?

“你不必害怕跳下去,因为天主的天使会保护你。跳啊!你不是属于天主的吗?你不是‘天主的人’吗?他会忍心让你的脚碰着石头吗?还有,请你看看这个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它将会属于你,因为我可以把它交给你!宝剑赠烈士,红粉赠佳人,你绝对是配享这个世界的荣华富贵的!来,朝拜我!”

只说世风日下,或不断认为今世已是邪魔当道,也许是太过骇人了。但对邪恶势力的嚣张掉以轻心,也同样是不智的。

面对着可能有的邪恶势力,和那个随时可让我们陷于诱惑的环境,我们需要学习耶稣,怀着大无畏的精神,以壮士断臂的勇气,断然地向魔鬼说“不”;不需讨论、不必理由,只需否决和驱逐。

让我们紧紧追随耶稣,还天地以正气,作古今之完人!

 

 

四旬期第二主日

英雄有泪不空流,只为天国哭教会

读经一:(创15:5-12,17-18):天主与亚巴郎立约
读经二:(斐3:17-21;4:1):保禄为信徒的行为忧心
福 音:(路9:28-36):耶稣显圣容
中国文化: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百姓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弟兄们:你们全体要效法我,也要注意那些按照我们的榜样而生活行事的人。我曾多次对你们说过,现在又含着泪说:有许多人,行事为人,是基督十字架的敌人;他们的结局是丧亡,他们的神是自己的肚腹,以羞辱的事为光荣,只思念俗世的事。但对我们来说,我们的家乡是在天上。
(斐3:17-20)

这段话是教会中的一位大宗徒,对他所热爱的教会中部分人士的大控诉,而且是“含泪的”控诉,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肺腑之言、血泪之音。

我们习惯称我们的教会做“圣教会”,这是对的。因为我们的“教主”、那位建立教会的基督是圣的;我们的教会有滋养我们灵性生命的“圣事”,有导引我们升天的“十诫”,有使我们进入圣域贤关的“各种方法”。但教会在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之后,也懂得称自己是“罪人的教会”,因为,即使这个教会是圣的,但组成这个教会的,却是罪人。

教会对罪的自我意识,可从下面的例子看得很清楚: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曾于2000年这个千禧年的四旬期开始,发表了一分文告,名为《回忆与修和:教会与过往的错误》,并在圣伯多禄大殿主持了一个历史性的礼仪,为教会在过去二千年所犯的错误,向上主公开求恕,亦公开向全世界忏悔。其实,教会在所有弥撒之前,都必定举行忏悔礼,可见教会很清楚自己那有罪的本质。

正是面对着这些罪:教会的罪、教友的罪,保禄宗徒作出“含泪的”控诉。

世上有很多至情至性的人,他们胸怀天下、背负苍生;他们古道热肠,有大慈大悲的心愿;他们常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但亦因此而饱尝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刺骨之痛。

所以在中国历史中,就有为了国家的兴亡而忧心忡忡,以致“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有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让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而甘心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也有因为关心人民的命运,同情他们生活的坎坷,而被誉为“百姓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大诗人杜甫。

大抵人愈是有情、有心,便愈会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人间的疾苦和疼痛。心理学家亦发现:一个人是否成熟、成长,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他是否懂得为自己、为别人、为国家民族而担忧,是否能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去背起历史的重担。

今天的保禄,就尽显了这一特性。他为了天主、为了耶稣、为了教会、为了信仰的理想而忧心如焚;他面对着那些在信仰上毫不长进、甚至在信仰上作了相反见证的人,只能多次地,甚至“含着泪”去作苦口婆心的劝告。

保禄加入的教会,原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教会。耶稣降生成人,本来就是为了建设天国,使天主的旨意得以实现在人间,如同在天上;而教会即是这个天国的工匠,是建设天国的工人。所以信徒本身便应是一群有理想、有信仰、有基督精神的人。教会绝不是一个同乡会或一个俱乐部;信徒也不是一群登记了的会员,更不是一些争名逐利、结党营私的俗人。

但在保禄的眼中,他所看到的一些教会人士,竟然是“基督十字架的敌人,他们的神是自己的肚腹,以羞辱的事为光荣,只思念俗世的事!

作为一个终身为基督而奉献的人,保禄也像孔子一样热爱人间、关切世运;他希望自己的教会是一个完美无暇的教会,希望自己的同工,都是一些活力充沛的人。但摆在眼前的残酷事实,却是有些表面上和他有相同信仰的人,却在做一些和自己的信仰完全格格不入的事。他怎能不为此而忧心忡忡呢?

但这些事在一个“罪人的教会”中,是一定会发生的,而且永远都会发生。唯一的面对之道,是相信“我们的家乡是在天上”。我们要学会在世而不属世,要肯定世界而又超越世界,要牢牢地扎根在尘世之中,而坚定地注目永恒、放眼天上。

或许,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协调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方法,也可以让我们在这无奈之中,给我们以永不熄灭的心火,和永不动摇的盼望。

 

 

四旬期第三主日

勤恳耕耘,积善避祸

读经一:(出3:1-8,13-15):梅瑟被召
读经二:(格前10:1-6,10-12):应以以民的不信为鉴
福 音:(路13:1-9):悔改的必要
中国文化: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祸患常出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有一个人在自己的葡萄园里,种了一棵无花果树;他来看这棵树有没有结果实,却没有找到,便对园丁说:“你看,三年来,我一直在这棵树上找果子,却没有找到,砍了它罢,何必让它白占土地呢?”园丁回答说:“主人,再留它一年罢!等我把它周围的泥土掘松,加上肥料;将来如果结果实便算了;否则,我才把它砍掉。”
(路13:6-9)

种果树的人,都希望果树能结果子,不能结果子的树,便再没有任何用途,它只是白占土地而已;被园主砍掉,是它唯一的命运和收场。

但园丁却要求园主给这棵暂时不结果子的树一个机会。不过,园丁并不是白白地等待这棵树去结果,他努力地、勤恳地作翻土和施肥的工作,增加果树结果的机会。世上没有不劳而获这回事。

今天的福音还说了另一个故事,很值得我们警惕。

犹太人普遍认为,一切的灾难和不幸,都是天主的惩罚。那些在奉献祭品时被比拉多屠杀的加里肋亚人,和那十八个被史罗亚塔倒下来压死的人,表面上似乎都是因为他们恶贯满盈,才招致这样的死于非命。但耶稣的话很清楚:“你们以为这些人的罪比其他人的罪都大吗?我告诉你们:如果你们不悔改,也都要同样丧亡!”(路13:2-3)

耶稣的意思是: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是罪人、有缺失的人,如果我们遭到什么灾祸,那都是我们罪有应得,我们的罪恶一点都不比那些加里肋亚人或那些被压死的人轻。没遭大难,只是由于天主的慈悲,未忍即时惩罚我们罢了。

我们只有一个选择:悔改!

所谓恶、所谓罪,并不只是指一、两个偶然而独立的恶行为,而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存在、整个生活方式、整个人生方向。我们犯罪,是因为我们背叛天主、走向邪恶之途、向堕落下滑;我们背道妄行,我们正走在一条背离天主的单行道上,越走越远。

而耶稣要求的悔改,也不只是要求人改掉一、两个恶劣的行为,而是要求一个人彻底的皈依,整个的改变,回过头来重新走上正路,向着天主走去。

我们有时会把天主当作是一个执行刑罚的刽子手,其实,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我们自己在惩罚自己。

荀子说:“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意思是,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顺应天道就会吉利,背离天道就有灾殃;祸福和吉凶治乱,都是我们循道而行或背道而驰的自然结果,我们自己要负上全部责任。荀子甚至认为,如果我们能按生命和大自然的规律去办事,连老天爷也不能给我们降灾,但如果我们逆天而行,就是老天爷也不能保住我们。

苏东坡在他的《管仲论》中也说:“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任何的成败得失、祸福善恶,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一个人长期生活,及以许多大大小小的行为累积起来的结果。成功固然有起因,祸患也有它的预兆。一不小心,便会大祸临头,这就是所谓的“祸患常出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即是说,一切的大祸患都是由小疏忽而引致的,即使是大智大勇的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小毛病而失足、跌倒。

待我们的毛病养成了,恶行昭彰了,一切的坏后果都出现了,我们好像是“受罚”了,这时,我们便应知道,这不是天主在罚我们,也不是世界、恶魔或其他什么的在害我们,我们其实是一直在自己害自己!

即使我们没有害自己,我们又做了什么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呢?主人要在我们这棵果树上收集果子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呢?我们不是应该及早在我们的生命中,勤勤恳恳地,“掘松周围的泥土,加上肥料”,好让我们的生命能结出善果吗?

 

 

四旬期第四主日

荡子回头金不换

读经一:(苏5:9,10-12):以民进入了福地过逾越节
读经二:(格后5:17-21):天主藉基督使人与他和好
福 音:(路15:1-3,11-32):荡子的比喻
中国文化:惜缘、惜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为你的儿子了!”父亲却吩咐仆人说:“你们快拿出最好的衣服来给他穿上,给他戴上戒指,穿上鞋,宰了那只小肥牛,让我们吃喝欢乐吧!因为我这个儿子死而复生,失而复得。”……大儿子就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孩子!你常和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现在,你的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我们应该欢乐庆祝!”
路15:11-32节录)

荡子回头的比喻,是福音中最温馨的一个比喻。

那个不肖子的思想和行为,确是令人遗憾,甚至令人发指的。好好的在家享福,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没有珍惜他所拥有的一切,我们今天所说的“惜缘”、“惜福”,对他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废话。

说他是要去闯荡江湖、流浪一番、寻回自己嘛,他又似乎是对这个大千世界一无所知,对人间的凶险更是毫无印象,对自己的前途也不似有任何企盼。他也不像是个有充足准备,可以在人生的领域中勇闯前程、开拓新天地、干一番大事业的人。

也许,他只是和许多今日闷到发慌的青年人一样,不过是想尝一尝什么叫做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吧?想做就去做的生活,是多么的浪漫,多么的写意?欧阳修在他的绝句《画眉鸟》中不是也说过,关锁在金色笼里的小鸟,无论生活多么安稳、富足,怎么也“不及林间自在啼”吗?

无论怎样,他最后是离开家庭,走了;他去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但对一个没有理想、毫无准备的青年人来说,大量的金钱,只能带来堕落。他果然堕落了,而且是彻底的堕落。他“在那里荒淫度日,浪费钱财”,把所有的一切都挥霍净尽。

在穷困潦倒中,他迫得要替人养猪,但在饥肠辘辘时,却是连猪吃的豆荚也无法得到。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从俭朴的生活进到奢华的生活中,这是毫无困难的;但要从奢华的生活回归到俭朴的生活中,就很困难了。

对一个曾经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来说,佣工的、养猪的粗活,又怎是他的身体和精神所可以承受得了的?何况,在他的宗教信仰中,猪还是一种他碰不得的禁忌,现在他却要日夕与猪为伍!这又怎么可以用一个“苦”字去说得清、说得完?

人在最痛苦、最失望时,或是会想到神明,或是会想到父母。这个荡子现在想起的,就是他的父亲,这个一直在爱着他的父亲。

在他真心悔改,决心踏上归家的路途时,圣经说:“他还在远处,父亲就看见了他”。这个父亲一定是自从儿子走后,日夕倚门而望。从那时起,他已不知渡过了多少个无眠的夜晚,多少个充满期盼和等待的白天黑夜,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总算是盼到爱子归家了。

故事的后半部,我们都知道是大团圆结局。美中不足的是大儿子的生气和执着:“你看,这些年来我服侍你,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可是你从没有给我一只小山羊,让我和我的朋友一同欢乐;但是你这个儿子,同娼妓在一起,耗尽了你的财产,他一回来,你倒为他宰了那只小肥牛!

父亲的回答我们也都知道了,但他回答的理由,也许是他这个要求“公道”的大儿子所无法完全明白的:“因为你的弟弟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所以应该格外欢乐、大事庆祝。这是合家欢腾的大事啊!

我想起了庄子在《大宗师》里所描写的境界:“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鱼必须活在水中,而人必须在和乐、友爱、共融的环境中,才能快乐。在没有水时,两条鱼会彼此用口水来互相润湿,以解干渴;在世道昏乱时,两个人会互相扶持,以行善互助。但在江湖大海之中,鱼又怎会需要对方的口水呢?在大同和真善美的世界里,或在天国的境界中,人又怎会需要互相救援呢?

一个儿子死而复生了、失而复得了,一家人又可以再次团聚、其乐融融了,这才是一等一的大事,为什么不热烈庆祝呢?谁有多少功劳,谁配得到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呢?

 

 

四旬期第五主日

慈悲化育万物,大爱超越公平

读经一:(依43:16-21):天主要创造一件新事
读经二:(斐3:8-14):以认识基督耶稣为至宝
福 音:(若8:1-11):怜悯罪妇
中国文化: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于其厚者薄,则无所不薄矣。

那时,经师和法利塞人带来一个犯奸淫时被逮捕的妇人,让她站在中间,然后对耶稣说:“师傅!这妇人正在犯奸淫时被逮捕;这样的妇人,梅瑟在法律上命令我们用石头砸死;你有何高见?”……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当中谁没有罪,就先向她投石罢!”他们听了这话,就从年老的开始到年幼的,逐个静悄悄地离去。
(若8:1-11节录)

我并不以为我成功,我只顾一件事,就是忘尽过往,只向着前面的目标奔驰,为争取天主在基督耶稣内召我向上勇夺的锦标。(斐3:13-14)

上面引用的第一段圣经,来自一个十分出名的“投第一块石头”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我们这个事事讲正义、时时讲理性的时代中,有它不可取代、不容忘怀的意义和价值。它教导我们该当如何面对罪恶和罪人,又怎样区分对待罪恶和罪人。

故事是说有一个女人在犯奸淫时被捉住了,经师和法利塞人把她带到耶稣跟前,看耶稣怎样处置她。圣经在这里还明言,“他们说这话是要试探耶稣”。

有时,人们在祭出的最堂皇的旗帜的背后,或在最漂亮的言语的背后,隐藏着的,不过是各色各样的、或明或暗的权力斗争而已。

在这事件中,经师和法利塞人为耶稣设下的陷阱是这样的:耶稣如果要释放这个公然犯奸淫的妇人,便是轻蔑梅瑟的法律,也就是把天主的法律视为无物;耶稣如果要用石头砸死这个妇人,那耶稣平日不断强调的仁爱、慈悲和宽恕,都会沦为笑柄,甚至被人视作是空洞无物的废话。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无论耶稣怎样回答,怎样决定,都会落入对头人的圈套中。

公平和理性无疑都是良好生活的重要支柱,是一个健康社会的根基。但生命的崇高和伟大,自有它超越公平、超越理性的部分。这种超越是来自人的心,和人心里的慈悲和深情,以及对生命的无限崇敬,和无条件的拥抱和宽恕。

在中国近代史中文化大革命的那个荒唐年代,父母子女之间有时也会出现彼此控告的情况,且被视为是“大义灭亲”的正义行为,在政治上被吹捧成是火红而正确。纯从理性来说,我们确找不到反对这些行为的理由,但孔子却宁可教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是说,如果自己的父母或子女犯错,就让社会和法律去裁决好了,我们是用不着亲手去把至亲的人置于死地的!这种亲手置亲人于死地的人,不是“理性”有问题,而是“心性”有问题。

古人认为“于其厚者薄,则无所不薄矣。”意思是:一个人能够这样无情地对待他生命中最亲爱的、最厚爱的人,又怎能避免不更加无情地对待其他的人呢?

耶稣邀请那些“没有罪的人”首先拿起石头投过去。这不是晓以大义,而是动以真情。按理来说,这个女人有罪就是有罪,有罪就该受罚,别的人有没有罪又有什么关系呢?但那些听到耶稣的话的人,都开始认真地面对自己,面对那个真实而有罪的自己,于是他们“从年老的开始到年幼的”,都静悄悄地溜走了。他们无颜面对自己,也就没有资格去惩罚这位罪妇。这不是理的反思,而是情的触动。说到底,我们哪个不需要同情、仁慈和宽恕呢?我们哪个在跌倒后不渴求有再多一次的机会呢?这不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吗?
我在中国大陆从来不判断那里的人和事,更不会、也不敢定任何人的罪,因为我没有资格,我的手拿不起第一块石头;我在认真的问我自己:如果我那时是真的在他们的处境中,我会全身而退吗?我一定会比他们做得更恰当、更好吗?

不过,耶稣的宽恕绝不等同于姑息或纵容,他严肃地向那位获得宽恕的罪妇说:“我也不定你的罪了;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宽恕绝不能成为可以随便犯罪的藉口!

罪就这样成了恩宠:我们为了报答所获得的宽恕,要从今以后,“忘尽过去”,思高版圣经译为“忘尽背后”,即是把背后的、过去的沉重包袱放下,给已经发生的一切勇敢地划上一个清晰的句号,揭开生命中的另一新页,向着前面的目标奔驰,向着理想奋勇前进。

我们更要小心谨慎,以忏悔的爱,怀着新生的希望,用尽余生的精力,去善度余下的生命,“为争取天主在基督耶稣内召叫我们向上勇夺的锦标。”

 

 

圣枝主日

至人无己虚而待物,神人无功仰体天心

读经一:(依50:4-7):上主的仆人
读经二:(斐2:6-11):贬抑自己听命至死
福 音:(路22:14-23:56):耶稣基督的受难始末
中国文化: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上善若水。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恶乎待哉?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我主上主每天清晨唤醒我,使我像学徒一样悉心聆教。他开启了我的耳朵,我没有抗拒,也没有退避。人击我背,我就迎之以背;拔我胡须,我就迎之以腮;辱我唾我,我也没有遮掩我的脸面。由于我主上主的支持,我不怕蒙羞;我面不改容,像一块燧石,因为我知道我不会受辱。
(依50:4-7)

依撒意亚先知在这里所说的是“上主的仆人”。教会一直都把这上主的仆人当作是默西亚,也就是耶稣基督。今日的读经清楚告诉我们,这个“上主的仆人”也要学习,他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学习承行天父的旨意,学习更贴近天父的旨意和要求去生活。

在他的学习中有两个元素:一个是上主,另一个是他自己。是上主在呼唤他、唤醒他,但也是他在回应上主的呼唤,使他一生警醒、悉心受教。是上主开启了他的耳朵,但也是他自愿回应上主,打开自己的耳朵、敞开自己的心灵,让上主占据、让上主引导;他努力要做到的是服从天父,绝不抗拒、绝不后退、绝不逃避。

他还把所学到的付诸行动,或者更好说,他边行动、边学习,边学习、边行动;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

这个上主的仆人、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学习的结果是空前绝后的,没有任何人可以达到他的境界:他学到完全空虚自己,完全与他的天父心意相通,完全按天父的旨意生活。

保禄说:“耶稣基督虽具有天主的形体,但并没有坚持与天主同等的地位,反而空虚自己,取了奴仆的形体,降生成人,与人相似,形态上完全与人一样,谦抑自下,服从至死,死在十字架上。”(斐2:6-8)

耶稣本是天主。但他的一生,却是由天主、到空虚、到奴仆、到谦抑、到服从、到死亡、到十字架的路。这是一条多么伟大的方程式,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不可思议的过程!这确是一个完全自空的过程,是绝对彻底的、毫无保留的自我倒空、掏空、挖空。

中国名著《菜根谭》有句名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有人将它变为一副七言的对联:“宠辱去留无惊意,庭前天上看花云”,别有一番韵味。它告诉我们,人生中的宠、辱、去、留,不过都是如花、如草、如云、如烟,并不值得太过执着和眷恋。这种把成败得失都看得淡淡的人生,确是潇洒,但这仍是含有一点点被动的和逆来顺受的意味。

至于老子所谓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不过是因为看透了世情,不以人生的祸福为意。“上主的仆人”则不单有老子那“上善若水”的完全可塑性,他的“迎”之以背、“迎”之以腮的大无畏精神,简直就是对天主旨意的完全翕合,和绝对而快乐的主动配合。

庄子在他的《逍遥游》中,有一段描写伟大人物心胸的精彩说话:“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恶乎待哉?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我们不知道庄子心中的至人、神人、圣人是谁,但耶稣基督却可当之无愧。

他上体天父的心意,完全空虚自己以接纳天父的绝对安排;他认识生命、进入生命、活出了最圆满的生命,正是“乘天地之正”。他有最完全的天主性,也是一个最完全的人,他是人中之人,故能潇洒地驾御“六气”的变化,从容地面对人间的一切变幻和人生的各种遭遇。他不需要任何的凭藉和依傍,便可遨游于天地之间,逍遥于无穷之境。

他是至人、是神人、是圣人,因为他无己、无功、无名。无己,因为他忘我;无功,因为他心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无名,因为他从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他空虚自己、顺服生命,并以大无畏的精神,迎向生命中的一切。他达到了绝对的神贫、绝对的空虚,所以他能让天父完全地、绝对地、无间地进入他的生命、占有他的生命。

他的一生,就是他所说“神贫”的最佳注脚:“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5:3)因为天主是他们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