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主日八分半(丙年)

耶稣升天节--主受洗节


耶稣升天节

传信者宣讲喜讯,见证人活出救恩

读经一:(宗1:1-11):耶稣升天
读经二:(希9:24-28;10:19-23)耶稣亲自在天主面前为我们转求
福 音:(路24:46-53):耶稣升天
中国文化:先行其言,然后从之。


默西亚必须受苦,第三天要从死者中复活;并且必须因他的名把悔改和赦罪的信息,从耶路撒冷开始,传遍万国。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人。(路24:46-48)

我们在教会内常听到“见证人”三个字,我们说基督徒要为我们所信的一切作见证,为基督作见证,为基督的复活作见证,为信仰作见证等等。

究竟“作见证”的具体意义是什么?见证人又是什么样的人?那些在街头,甚至进入人们的家庭,不断要人信主的人,他们是不是上主的见证人?神父、修女、传道员,他们经常讲道、办要理班,不也是见证人吗?

耶稣自己对宗教、对天父、对精神世界的态度,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有关何谓“见证人”的启示。他有一次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他没有说,我给你们介绍一条路,给你们说说真理,带你们看看生命。他说: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我就“是”生命;在我身上、在我的生命中,你们要看到什么叫道路、真理、生命。

耶稣不讲虚无缥缈的东西,不说抽象的理论;他讲自己。他说给人听,活给人看;他给人讲理论,也给人立表样,让人知道如何可以具体地把这些理论变为生活。

孔子认为伟大的导师应该“先行其言,然后从之”,即是说,他应该把将要讲的道理,先实践出来,才讲出去。耶稣在最后晚餐时为门徒洗脚,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他先给门徒洗脚,洗完脚以后,才坐下来对他们说:“你们明白我给你们所做的吗?你们称我师傅、主子,说得正对:我原来是。若我为主子,为师傅的,给你们洗脚,你们也该彼此洗脚;我给你们立了榜样,叫你们也照我给你们所做的去做。”(若13:12-15)

在某个程度上,我们基督徒也必须“是”信仰,“是”真理,“是”生命,“是”复活。我们也必须像孔子、像基督一 样,“先行其言,然后从之。”

在晋铎或升神父的典礼中,主教对将要晋升司铎的人的重要训勉,其中就有这样的几句话:“你要宣讲你所相信的,生活你所宣讲的。”神父不能只作一个“录音机”,只是不断的重复着基督的话,自己在生活中却远离基督的教训。

圣奥斯定认为只有两种人有资格宣道,首先当然是那些“先行其言,然后从之”的人,即那些信了,又生活了,然后才去“传”的人。其次,就是那些能够“为了自己的宣讲却未能实践而痛哭的人”,他们也有资格宣道。

我们很难时时刻刻都做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但我们一定要学到和做到,去为自己达不到自己所宣讲的福音的要求而痛哭。其实所有宣讲者的首要对象就是自己,他是首先向自己宣讲,他也应该首先要求自己能实践出来。

基督的福音原来并不是抽象的“道理”、不是思辨的真理、也不是学术研究的成果,而是人生经验的精华,信仰生活的结晶。教会和她的信徒有了生活的事实,才能从中整理出一套有关生活的理论,并在这理论的框架和指导下,再去发展和深化自己的生活。这就是神学,基督徒的神学。这神学的具体内容,就是教会自己信仰生活的反省和整理。

今天的读经告诉我们,基督徒首先要见证的,是基督的复活。这个“复活”包含双重意义:第一、是相信二千年前的一个“死人复活”的奇迹;第二、是相信和肯定耶稣——这个由死者中复活的人,是一直活到现在,活在信仰他的人心中,活在信徒们的生命里。

正是由于基督在信徒们生命中活生生的临在,他的德能渗透了信徒们的生命,所以这些信徒们悔改了、重生了,并因为获得了罪过的赦免,而从死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信徒们要宣讲的就是这个信息,并要为这信息作见证。他们必须让人看到,让人惊讶地感受到,在他们身上就有复活的基督;亦正因为有复活的基督在他们身上,他们的生命才发生了悔改、罪赦和重生的事实。

世界或许也缺乏伟大的布道家,但更缺乏的是基督的见证人。教会不是要人听到有关基督的教训,而是要人看到基督的临在:临在于信徒中,临在于教会中。正是这个生活的、仍然活着的基督,藉信徒和教会在作着他未完成的工作。

 

 

五旬节

圣神教导得鱼忘筌,教会学习得精忘粗

读经一:(宗2:1-11):圣神降临
读经二:(罗8:8-17):在圣神引导下,我们成为天主的儿女
福 音:(若14:15-16,23-26):圣神教导我们一切
中国文化: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你们已不属于肉性,而是属于圣神,因为天主的圣神住在你们内。(罗8:9)

那护慰者,即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来的圣神,必要教导你们一切,并且使你们记起,我对你们所说过的一切。(若14:26)

五旬节是耶稣死而复活后的第五十天,这天圣神降临在宗徒们身上,他们就充满了圣神的恩典,充满了从天上而来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开始勇敢地面向群众,无惧当时犹太人传统宗教的猜忌和攻击,明明白白地宣讲基督的喜讯。

就这样,基督的教会公然成立了,她成了一个“传信者的教会”,一个不断宣讲、不断为基督作见证,当然也是不断在扩展的教会。

今日的教会常把牧民工作放在第一位,把绝大部分的精神和力量都投放在礼仪、圣事、管理教友、从事教会的内在事务之上。毫无疑问,牧民工作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但这却不是教会使命的全部;教会还有一个“传福音”的使命,要成为一个“传信者的教会”,在世界面前作基督福音的见证人,向所有人介绍这位降生救人的基督。

所以教会有必要把适当比例的资源和力量,投放在福传或向外教人传福音的事工上,她甚至要重新调整在她的使命中“牧民”和“福传”两者之间的比重,在从前几乎是一面倒的关注内部的牧民工作中,加重福传的比例,使福传和牧民,能成为教会的“两条腿”,获得健康而平衡的发展。

但如果要全面地福传,要渗透世界、深入千家万户地去福传,就要有教友的通力合作,要发动全体教友的参与,要引发所有教友的力量。教会宪章甚至认为教会要“靠教友”,才能真正的“从内部圣化世界”。(教会宪章#31)

不过,无论是牧民或福传,教会都要注意“形”和“神”这两个元素。形就是信仰的外形、外表、标记,那是信仰的物质部分和看得见的部分;神就是信仰中那些内在的、精神的、看不见的、充满圣宠和神恩的部分。

天主教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制度和组织,也就是较重视了信仰上“形”的一面,所以我们的宗教礼节井井有条,我们的教会管理有条不紊,整个教会由普世性的组织,至教区性、堂区性、善会性等等的制度和规模,都发展得十分完备,层层下达,如臂使指。连我们的圣乐和圣艺,都可以说得上是人类艺术文明的奇葩。梵二以前,我们甚至很自豪地认为天主教会是“人间最完美的社团”。

在这个背景下,适当地强调“神”的元素,使过去向“形”方面的倾斜,转移到向“神”方面的强调、强化和关注,是有必要的。说到底,天主教毕竟真的是一个“属神的”、“属灵的”、“属于圣神”的教会。耶稣不是也说过:“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吗?(若4:24)

一个属神的教会,是一个重视神恩、向往精神生命的需要、接受圣神教导的教会。关于这位圣神,耶稣曾说过,他要“教导你们一切,并且使你们记起,我(耶稣)对你们所说过的一切。

耶稣复活升天后,当教会遇到问题时,她已经没有耶稣在身旁,耶稣再也不能直接帮助教会去面对这些问题,于是教会只能回忆耶稣的话,从耶稣的话中去找寻灵感和力量。

但当教会这样“记起”耶稣的话时,耶稣的话已经在教会中起了微妙的变化,那是教会对耶稣的话的再诠释。那时,教会已能找出耶稣说话的原有精神,并将之应用在新的情况中。这就是“神”,是耶稣的话的“精神”,这就是圣神在教会中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甚至能发展、丰富耶稣原来的话,并使这些话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是:筌这种捕鱼工具是为了捕鱼的,捕到鱼就可以忘记筌了;言语是用来传达思想和情意的,领会了别人说话的精神,就可以把原话忘掉,而不必再执着于这些言语。

这就是《列子》所谓“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工夫,这就是圣神的化工。藉着圣神,教会已经能再次和耶稣结合在一起,就好像昔日天主圣子曾藉圣神而降生成人,居我人间一样。

 

 

天主圣三节

圣三各异而共融,万象分殊而归一

读经一:(箴8:22-31):天主的智慧存于一切之先
读经二:(罗5:1-5):藉基督与天主和好,赖圣神满有圣爱
福 音:(若16:12-15):父所有的一切都是子的
中国文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所以我说:他(圣神)要把从我所领受的,告诉你们。(若16:15)

今天是天主圣三节,在谈论圣三道理之前,让我们简略地回顾一下我们的信仰。

首先,在相信神与不相信神之间,我们选择了“信神”,而不作“无神论者”。其次,在相信多神与相信一神之间,我们选择了相信“一神”,而不相信佛教、道教或中国的民间宗教。然后,在相信基督所宣讲的一神与其它的一神之间,我们选择了以基督的启示为核心的“一神”,而不相信伊斯兰教的或犹太教的“一神”。最后,在同样相信基督的启示的宗教间,我们选择了信天主教,而不信基督新教。

我个人选择了相信天主教,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天主教自梵二以后,已确立了一种很开放、很有包容性、很整全、很全面、很平衡的信仰观,它既能符合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也能很有机地把信仰和生活结合起来。在讲天主圣三道理时,这种结合尤其显得突出。

天主圣三是教会所信的一项最基本的真理,我们相信世间只有一位至上神,他就是三位一体的天主。这个天主包含有三位:即圣父、圣子、圣神。我们每次“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划十字圣号,或唸“愿光荣归于父、及子、及圣神”这首圣三光荣经时,就是在宣认“三位一体”的天主的奥迹。

我们一向称“圣三”为奥迹,因为这不是我们的理智可以明白的,因为三就是三,一就是一,不能同时又是三又是一。但天主确实是同时又是三又是一的,因为在这个“唯一”的天主之内,就存有截然不同的“三位”,就好像我、你、他是三位,但我们三位加在一起,又是只有一个一样。当然,这是谁也说不清的“奥迹”。

但用理性说不清的东西,也许用诗人的眼光却可以“看”得出或感受到一些端倪。

杜甫有一首诗这样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说:从那四四方方、空空洞洞的窗框看出去,西岭美丽晶莹的千秋雪,已成为窗的一部分,并且和窗合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而在这个一无所有的门口,却泊了东吴地方长近万里的无数船只,也同样构成了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山水画。

这就是中国园林中的“借景”艺术,它能把远方的景物拉到眼前,收为己用,并借大自然的化工,点缀自己生存的有限空间。

窗和千秋雪都是分殊的两件实物,加在一起却成了一幅别具生趣的图画;门和万里船也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却形成了一幅很有韵律的“动画”。

如果我们能达到郑板桥赏景的境界:“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我们更是把远景、近景,和赏景的人都融合为一了,这不是很有“圣三”的味道吗?

当然,这也决不能说明三位一体是什么,它只是给我们带出一点三位一体的味道而已。梵二的《教会宪章》却是由另一种角度去看三位一体,尤其突出圣父、圣子、圣神在救恩史中的角色。

圣父创世,圣子救赎,圣神圣化:这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对圣三的描写,其中所带出来的讯息,我们也有必要在生活中活出来。

例如:如果世界是天父所创造的,它就是属于天主的,我们不过是世界的管家;如果圣子降生为人,活过人的生命,走过人的路,我们也应走人的路,做个百分之百的、堂堂正正的人;如果圣神圣化人心、圣化生命,我们便应随时掌握圣神的临在,并经常进入内心的深处去与圣神会晤,并张开眼睛、去辨认圣神临在的足迹和时机。

耶稣曾说:“父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圣神要把从我所领受的,告诉你们。”这话似乎在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圣神的位置十分重要。因为在子内有父的一切,而圣神则把子的一切告诉我们。意即如果我们服从圣神的领导、听从良心的声音、抓紧圣神的临在,我们便可以让圣三活在我们的心中,而我们也活在圣三之内了。

 

圣体圣血节

天上自是有情痴,长留圣体待痴儿

读经一:(创14:18-20):默基瑟德的祭献
读经二:(格前11:23-26):领受圣体圣血即宣告主的死亡与再来
福 音:(路9:11b-17):增饼的故事
中国文化:一年将尽夜,风雪夜归人。挑灯夜未央。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主耶稣在被出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感谢了,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是为你们而舍的。你们要照样做,来纪念我。”晚餐后,又同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次喝,应这样行,为记念我。”的确,直到主再来,你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你们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11:23-26)

耶稣是在最后晚餐时建立圣体圣事的,那是他“被出卖的那一夜”。那一夜,耶稣心事如潮涌,充满了别绪和离情,可以说那是耶稣柔肠寸断的一夜。那一夜,他和门徒谈了很多话,也向他的天父作了一个相当长的祷告。也就是在这一夜,耶稣留下了他的身体和宝血,作为我们生命的食粮。

这是救恩史上一个很突出的夜晚。

“夜”这个字,在我们的脑海中,是否也会勾起一些特别的感觉,或一种意在言外的感慨或感怀呢?

旅行人在年关临近之时,风雪交加之夜,急忙赶着要回到温暖的家去和家人团聚,我们说这是“一年将尽夜,风雪夜归人”。那是一个融和着心内的热和身外的冷,交织着挣扎、焦急、期盼和奋斗之夜。他急着要和家人会晤,很想知道亲爱的人是否平安;但他现在又是多么的举步维难!

文天祥在他从容就义前的那天晚上,在监狱中熬夜到天明,等待着那不义的判决,和他那“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的时刻的来临。天明前的那一刻,他在《除夜诗》中所流露的感慨是“挑灯夜未央”。这是一个长夜将尽未尽之际,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生命中有凄凉、坚忍中有悲壮之夜;我们见到一个英雄和烈士的生命已到了尽头,却仍企盼自己的浩然之气能长留世间,使薪尽而仍能火传。

爱儿要远行了,不知何日是归期,慈母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她只能用她那慈母手中的线,去道尽心中的情。她在为爱儿“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之际,期望的是在寒风的凛冽中,爱儿能感受到远方亲娘的拥抱、爱心和温暖;而慈母缝呀缝呀的,大概也要缝到深更半夜吧?

这些都是世界上有情、有心的夜。耶稣在要离开世界、吻别宗徒们前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夜呢?

耶稣在他三年的传教生活中,讲了很多道理,但令我们读起来特别感动的,也许要算他在“被出卖的那一夜”所说的长长的训话——临别赠言了。

这一夜,耶稣讲的话特别具有深意,也充满了深情,因为过了这一夜,他就要“回归父家”了。但他归家的方式不只是要经历“风雪夜归”的艰难,更是要历尽从容就义的壮烈。

他最后是要离开世界了,但他用了三十三年与人类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又怎样延续和维系呢?

慈母能做的一切,是把全部的情和爱都贯注到那件衣服上。而耶稣呢,他却想到了一个旷古绝今的方法,把自己的整个而完整的生命,都投放在一件他自己发明的“圣事”中:“这就是我的身体,是为你们而舍的。”“这一杯就是我的血,新而永久的盟约之血,将为你们而倾流,以赦免罪恶。”(弥撒经文 )

这就是耶稣在若望福音中早已预示了的圣体圣事:“我是从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粮;谁若吃了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我所要赐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肉,是为世界的生命而赐给的。我的肉,是真实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实的饮料。”(若6:51,55)

耶稣建立了圣体圣事,他的身体为我们而舍,血为我们而流;他舍了自己的身体和宝血,是为了成为世人的食粮。

这是一个为世人而存在的耶稣,他真是一个多情的神,一个情深一片的天主。我们一向口口声声说要为天主而辛劳、为天主而奉献,想不到我们的天主却是心心念念地只顾为人而牺牲、为人而舍命。

顾炎武先生想知道那只要去填平东海的精卫鸟,为何这样痴情。他这样问:“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精卫鸟坚决地回答:“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我们的天主不是更痴心吗?他这样坚决地爱人类,我们又要怎样对待他呢?我们也能对他深情无限、痴心一片吗?

 

主受洗节

人间满安慰,天上乐融融

读经一:(依40:1-5,9-11):安慰书
读经二:(铎2:11-14;3:4-7):天主的爱与救恩已显示出来
福 音:(路3:15-16,21-22):耶稣受洗
中国文化: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垄头云;归来偶过桃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


你们安慰、安慰我的百姓吧!你们要向耶路撒冷说宽心的话,向她宣告:她的奴役已经结束,她的罪债已经清偿,因为她为了自己的一切罪过,已经从上主手中承受了双倍的惩罚。(依40:1-2)

这段经文是依撒意亚先知“安慰书”的开场白;韩德尔在他的《默西亚》(The Messiah)神剧中,第一首独唱曲也是引用了这段经文。
这是令人很感兴奋和安慰的一段话,尤其是对于处在逆境中的、已经国破家亡的、以为是被天主舍弃了的犹太“选民”来说,这无疑更是一个莫大的喜讯。

基督徒喜欢谈罪,认为人应该谦卑,要忏悔、认罪,要皈依、回头。并认为我们都是罪人,必须在基督内重生,才有可能获得救赎。所以我们在教会中,尤其在基督新教中,经常听到的就是罪、罪、罪。

天主教在口头上,并没有像基督教那么的强调罪,但天主教的修和圣事或告解圣事,或者在每台弥撒前的忏悔礼,本身即已在强调罪的存在。

“罪”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成了基督教会道理的主要调子、基本内容和旋律。

中国文化则很少有基督徒式的罪的观念。儒家更认为人有无限向上的潜能,认为人人都可以“向里用力”,努力修身,以达人生境界的极致;因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都可以成为圣人,都可以登上生命的颠峰。所以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

中国人为教育下一代,有三本所谓的“训蒙”读本,其中的《幼学诗》开头便有这么的两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易经》也教人要效法天而自强,它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佛教思想较易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生根,是因为佛教也有“向里用力”的倾向。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学说,就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明心”就可以“见性”,“见性”就可以“成佛”。这便是所谓的“自力”的宗教。

这篇短短的道理并不企图解决这些思想上的分歧和纷争,只是想尝试指出这些问题的一个关键。这个关键就是:天主教说的是最后的、最终极的问题,而中国文化要面对的,则是今世的、现实的生命。

我曾看过一幅天主教海报,上面有句标语:“如果天主不向人伸手,人不可能接触到天主。”这是完全正确的神学观,这也是天主教神学一向肯定的真理:一切恩宠都是来自上主,没有他,我们连“称耶稣是主”都不可能!

但热爱全人类的天主,他有不向人伸手的时候吗?如果他的爱广被宇宙,他的救恩达于地极,他从来就未曾把他的手、他的爱收回,那么,剩下来该说的,就是:“天主已经向一切人伸出了他仁慈和援助的手,人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天主。 ”

毫无疑问,救恩确是来自天主的,但这位天主已经来了,人类已经沐浴在上主大爱的汪洋里。我们要强调罪,还是要强调救恩呢?我们要对天主的慈爱满怀安慰,还是仍要永恒地汲汲于自己的罪性呢?

在今天耶稣受洗节的福音中,路加说:“天开了;圣神藉着宛如鸽子的形象降临耶稣头上;天上有声音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因你而喜悦。”(路3:21-22)

这是一幅多么充满快乐、温馨、喜气洋洋的图画!连天都开了,中国人新年中所有的颂祝和贺词,加起来也不足以表达这种“天开了”的盛况!

世界从此已经充满了光明和希望;默西亚的时代、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天国已经悄然降到人间!

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垄头云;归来偶过桃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小诗说出春天已到人间,这不是人自己制造得出来的。我们应该学会去发现春天、享受春天,就如同我们应该回应上主的呼唤,快乐地享受他所赐给我们的救恩一样。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