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主日八分半(丙年)

常年期第十一至廿主日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真爱真情真生命

读经一:(撒下12:7-10,13):达味的悔罪
读经二:(迦2:16,19-21):人因信仰基督而成义
福 音:(路7:36-50):悔改的罪妇
中国文化:由“行仁义”,到“由仁义行”。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耶稣转身向着那妇人,对西满说:“你看见这妇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用水洗我的脚,她却用眼泪滴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亲吻我,但是,自从我进来后,她就不停地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她却用香液抹我的脚。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过都得到赦免,因为她爱得深切。那少得赦免的,爱得少。”(路7:44-47)

“她爱得深切”那句话,思高版本是这样说的:“她的那许多罪得了赦免,因为她爱的多。”牧灵圣经则这样翻译:“因她深厚的爱,她的许多罪都被赦免了。”

她深厚的爱、她爱得深切、她爱的多,这就是耶稣给那个在别人眼中被视为是“罪妇”的评价。

这个“城中的罪妇”,一个街知巷闻的罪人,听说耶稣在一个法利塞人家中吃饭。这个法利塞人在世人眼中,大概是个正直、热心、忠诚、道貌岸然的义人,他的家也必然是个令人起敬起畏、无限羡慕的家。这个罪妇,就在众目暌暌中,带着一个玉瓶,满盛香液,来到耶稣跟前,站在他的背后,挨近他的脚,哭泣起来。她的泪水沾湿了耶稣的脚,她就用她那代表女性温柔的长发(也许亦是她的宝贵资产之一),把耶稣的脚擦干了,并且还抹上香液,让满室生香。

这个“罪妇”的举动,当时就令许多人侧目,因为在当时的犹太人社会中,女性并没有地位,她们甚至不准进入会堂(这也许亦是因为她们没有这“本分”),而一个宗教领袖在公众场合中和女人谈话,也被视为不当。但耶稣一点也不介意和这个女人接触,任何的偏见,都不能阻挡耶稣去欢迎和接待一个悔改的人??即使她是一个受尽人们白眼的坏女人。

亦正因如此,有些女人、有些回了头的女人,就成了耶稣的好朋友,进入了耶稣亲密朋友的圈子中。她们有些人甚至比大多数的宗徒们都表现得更勇敢,一直陪伴着耶稣走苦路,侍立在耶稣的十字架傍,直到目送耶稣的去世。而她们也是最早接到耶稣复活消息的人(路24:1)。

她们都是那些爱得深、爱得浓、“爱得多”的人。

在众多“爱得多”的人中,还有保禄宗徒。虽然他曾百般地难为过基督的教会,但他已千倍地偿还了。在格林多后书第十一章中,保禄几乎在炫耀着自己如何为基督的缘故而受尽了千般的苦难。

今天所说的罪妇和保禄之间,有什么共通点呢?就是他们的悔改。他们完全的皈依了基督,因为他们已彻底地被基督的爱所征服。以致保禄毫不犹疑地说:“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我现今在肉身内生活,是靠我对天主子的信仰而生活;他爱了我,且为我牺牲了自己。我决不愿辜负天主的恩宠。”(迦2:20-21)

有人认为信了天主,就要守诫命、守四规,就有无限的义务、无穷的本分,以致许多教友都因此而整天地哭丧着脸。义务和本分确可以压迫人,使人透不过气来。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便主张人不要“行仁义”,而应学会“由仁义行”,即作一切都要发自内心、本于至诚、满怀喜悦地去为美好的生命而作见证。我们作为基督的门徒,也应由基督行,“穿上基督”,而不只是为听基督的命令,而强迫自己去作不愿意作的事。

其实,如果我们能一切出自内心,我们还可以活出一个更潇洒的生命,就好像保禄一样,连在困厄中也自得其乐。

清朝金缨在他的《格言联璧》中这样说: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
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
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生命能够由狭窄到宽广,由忙乱到悠闲,由险恶到和平,由忧愁到快乐,由软弱到刚强,这都是源于人的内心得到培养、滋润和调适的结果。而这正是在基督内的生命的特质。

为达到这目的,只需要一个条件,就是要回应基督的召叫,穿上基督、活在基督内、在基督内生活,并且要爱得深、爱得浓、“爱得多”。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掌握有涯的生命,追寻无涯的基督

读经一:(匝12:10-11):人们要瞻仰他们所刺透的那位
读经二:(迦3:26-29):凡信耶稣的都是天主的儿女
福 音:(路9:18-24):伯多禄明认基督
中国文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们说我是谁呢?……你们说我是谁呢?……凡愿意跟随我的,就该舍弃自己,天天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因为,谁要保全自己的生命,必会丧失生命;但是,谁为我的缘故牺牲自己的生命,必能保全生命。
(路9:18-24节录)

耶稣的问题有两个:他要门徒知道别人怎样看他或说他,他更想知道门徒自己又是怎样看他。

要传教、要为耶稣作见证,我们不能不认识我们要传的对象,尤其是我们周围的大气候、大环境。我们更不能不意识和醒觉到别人的所思、所感,他们所看到的、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和所领会到的。

福传,不单是我们要传什么、讲什么的问题,也是别人能够明白到什么、理解到什么的问题。不单是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工作的问题,也是别人看到、观察到我们在生活什么、作什么,或者是我们如何把所说的,变成所行的问题。

门徒给耶稣的回答很正面,他们告诉耶稣:有人说他是洗者若翰,有人说他是厄里亚,也有人认为他可能是“古代的一位先知复活了”。(路9:19)

其实门徒没有告诉耶稣的是:也有人说他不过是木匠的儿子;是个贪吃、贪喝的人;是靠魔王去驱魔的……。连有一位门徒(纳塔乃耳),在跟随耶稣之前,还是瞧不起耶稣出身的地方,因此他语带轻蔑地对斐理伯说:“从纳匝肋还能出什么好事吗?”(若1:46)

但无论别人说什么,耶稣更关心的,是门徒们怎样看他。于是伯多禄代表其他门徒回答他说:“你是天主的受傅者。”(路9:20)

受傅者就是受过傅油礼的人。犹太人古时的先知、司祭、君王等有崇高地位的人,便是受过傅油礼的人。承认耶稣是受傅者,就是承认耶稣有崇高的身分和地位。事实上,希腊文的“基督”,或希伯来文的“默西亚”,原来的意义就是指“受傅者”。

认识耶稣,认出他就是尊贵的受傅者、是我们的救世主,并不是容易事;从前不容易,今天也不容易。

例如,从耶稣驱魔这个事件来看,就有人看得出耶稣是从天主来的,却也有人看到他和魔王是一伙的!

生命十分复杂,真真假假有时也极难分辨。我们很多时都会把真当假,把假当真;把天使当魔鬼,把魔鬼当天使。我们自己会犯错,我们的朋友、家人、团体会犯错,我们的国家、民族、教会,甚至整个人类,都一样会犯错,都曾经犯过错。

要避免犯错,或更好说,要能够从错误中走出来,只有靠耶稣。今天福音给我们的一个提示就是:舍弃自己,天天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耶稣。

舍弃自己,就是不要把自己绝对化,而要对耶稣全部开放。只有耶稣是真理、道路、生命;我们不是,我们的国家、民族、文化、教会都不是。无论谁,若自以为拥有全部的真理,就注定要自绝于真理。何况,即使我们真的拥有全部的真理,我们对这些真理的了解,也未必是全面的。

在舍弃自己和对耶稣全面开放的生活态度中,我们要透过四个途径去获得真理:第一、我们自己会努力找寻真理,藉着思考和默想,也透过生活和行动;第二、我们也会聆听别人的经验,相信别人也在找寻真理,而且也可能找到真理;第三、我们会服从教会的训导,因为她是耶稣授权去捍卫真理的信仰团体,这个教会也在诚恳地、不断地找寻真理;第四、参考世界的智慧,因为天主也会把真理启示给世界。

上述四个因素??即个人、他人、教会、世界??并不是互不关联的,它们还该彼此互动,互相肯定、互相提升,也互相批判。我们更要不断的回顾我们所走过的追寻真理之路,以期在我们个人及团体生活的历史轨迹中,追寻那逐渐显露出来的耶稣和他的真理。

我们坚信耶稣——天主的受傅者,我们也坚信能走到生命的终极美善境界。但我们也怀着谦虚的心,以开放的态度,去和一切“怀善意的人们”,找寻这位天主的受傅者。

虽然我们认同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观点,但我们仍愿以有涯的生命,去追寻那无涯的基督,并相信只要有基督与我们同在,那么,在这个追寻的尽头,就一定是幸福无涯的永生。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回应主召义无反顾,追随耶稣奉献一生

读经一:(列上19:16,19-21):厄里叟被召
读经二:(迦5:1,13-18):应顺从圣神而行事
福 音:(路9:51-62):应无牵挂地跟随主
中国文化: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亦余心之所善兮,唯九死其犹未悔。不遭人忌是庸才。墨子服役者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立地以上承天,承天道以隆人。


有一个人对耶稣说:“你无论往哪里去,我都要跟随你。”耶稣对他说:“狐狸有穴,天空的飞鸟有巢,可是人子连栖身枕头的地方都没有……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要去传扬天主的国……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合进天主的国。”(路9:58-62)

古往今来,都有不少人要追随耶稣,但耶稣却毫不含糊的告诉他们,和他在一起究竟是什么一回事,要承担的又是什么样的后果。

上面的经文,还告诉我们,做耶稣的门徒该有什么特质。

第一、耶稣的门徒必须吃得苦、“捱得”、忍得,可以忍受连枕头之地都没有的、贫无立锥的艰苦生活条件,可以经得起“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的长期考验。

第二、耶稣的门徒必须以天国为优先,而且是绝对的优先,并且要懂得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把其他的所有东西都暂搁一旁:“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即是要让属世的人,去做他们属世的事。本来,我们都是“在世”的,而且也深爱着这个世界,因为基督徒绝对不应逃避这个世界,和我们在这世界中所应承担的义务。但我们却是“在世而不属于世”,因为我们负有更重要的任务。

第三、耶稣的门徒必须义无反顾的追随耶稣,无怨、无悔的和耶稣一起生活,一生坚持和耶稣一起并肩作战、共同奋斗,并具有屈原那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贞和至死不渝之心。

这是一段十分“硬磞磞”的经文,严肃、认真、绝对,没有妥协的余地,听起来有点无情和不可理喻,因为说这话的,同样是一个十分强硬的耶稣!他不要求门徒做到九十九分,他要求的是一百分!

其实,耶稣本来也是一个十分多样化的人,他有硬的一面,也有软的一面。

一方面,耶稣确是良善心谦的,对人充满了同情和谅解。他轻抚儿童的头,赦免罪妇的罪,显增饼的奇迹去让群众吃饱;他为朋友的死而哭泣,也为民族的苦难而流泪;他的临别赠言更是充满了期盼、温馨、爱意与柔情。在那个温情洋溢的晚餐厅中,他连自己的心、身体和宝血都留下来,作人们的食粮了。中国文化所推崇的温柔敦厚等美德,耶稣样样都有。

但在另一方面,耶稣也是一个革命家,一个挑战传统恶习的人,他甚至说过:“我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刀剑。”(玛10:34)西默盎就认定耶稣要“使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和复起,并成为反对的记号。”(路2:34)

在中国人的通俗智慧中,老早就有“不遭人忌是庸才”的感慨,而耶肋米亚先知的蒙召,也是要“执行拔除、破坏、毁灭、推翻、建设和栽培的任务”(耶1:10)。这大概也是所有有理想的人或先知们的任务和使命吧?

人间从来不会只有天天笑语盈盈的友爱共融,理想的团体也不会是只有一团和气的!耶稣来到世上,不只是要建立一个友爱共融的教会,他更是要找寻一群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去为天国的理想而作艰苦的、长期的奋斗!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子,就曾经为了兼爱、和平、非攻的理想,而建立了一个墨者团体。这个团体内的所有人,都有耶稣所要求的那种刚强、坚忍、有耐力的性格。所以在墨子的这个团体中,就有许多连死都不怕的人,即所谓“墨子服役者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

化之所致,即教化的结果,就是中国古人所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觉醒。文化本来就是一种力量。圣贤书教导我们要为圣为贤,要活得崇高而伟大,要“立地以上承天,承天道以隆人”。这一切,本身就有非凡的吸引力。

跟随耶稣本身也有非凡的吸引力。在耶稣内,我们完成自我、成圣成贤;在耶稣内,我们活得快乐,活出一种充满天上神恩和平安的快乐;在耶稣内,我们可以把福音传遍天涯海角,使天国临现人间。

这样,我们又哪会为自己选择了耶稣而反悔,又何须频频回头,去留恋我们曾经弃之如敝屣的污浊之物呢?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天主需要我们,福音不靠势力

读经一:(依66:10-14):天主要赐耶路撒冷和平与安慰
读经二:(迦6:14-18):要成为新造的人
福 音:(路10:1-12,17-20):派遣七十二门徒传教
中国文化: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那时,主选出了另外的七十二人,派遣他们两个两个在他之前,先往他将要到的各城各地去。耶稣对他们说:“庄稼多,工人少,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人,派遣工人来收他的庄稼。你们去吧!我派遣你们去,如同派遣羔羊到狼群中。你们不要带钱包,不要带行囊,也不要带鞋……要对他们说:天主的国已经临近你们了。”(路10:1-4,9)

“天国”已经临近,天主已经决定要重整历史,恢复上主创世时世界原有的秩序。

我们的天主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等待人们去膜拜的神。我们的天主关心人类,他亲自进入了人类的历史,分享和参与了我们的一切。

但他不会直接管理世界。他透过父母使子女明白什么叫爱,他透过老师去教导学生如何做人,他透过大自然去让人看到他的美善,他透过时代的征兆,去告诉我们他的圣意、他的计划,和他要我们如何成为世界的光、盐和酵

天主需要我们去和他合作,以执行他的救世计划。为了传扬福音,他更需要我们。

所以他找了十二位宗徒,又另外选出了七十二人,“派遣他们两个两个在他之前,先往他将要到的各城各地去”,为他的亲身来临作好准备。

这十二人和七十二人,都是上主所召选的人,是一群和基督志同道合的人。他们被基督的说话吸引,受基督的人格感召,因上主的圣宠而感动;他们就好像保禄一样“身上带有耶稣的烙印”(迦6:17)。

当基督离开世界以后,他们就是基督在世的“口”,用来宣讲的;是基督在世的“手”,用来祝福的;是基督在世的“身体”,因为他们已穿上了基督。保禄甚至说:“如今我在为你们受苦,反觉高兴,因为这样我可在我的肉身上,为基督的身体??教会,补充基督的苦难所欠缺的。”(哥1:24)

基督在世时需要助手,基督今日也需要助手,尤其当“庄稼多,工人少”的时候,基督更需要有更多人去回应他的召唤,收割上主的庄稼。

但这些蒙召的人,这些基督的助手们,他们要具备什么条件呢?他们需要有什么装备呢?

不要带钱包,不要带行囊,也不要带鞋”,这是耶稣的吩咐。玛窦福音说得更彻底:“你们不要在腰带里备下金、银、铜钱;路上不要带口袋,也不要带两件内衣,也不要穿鞋,也不要带棍杖。”(玛10:9-10)

我们可能听过这句俗语:“金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金钱,就万万不能。”这句俗语有点夸张,但耶稣的话也同样有点夸张,因为他要用夸张的语气,才能使我们明白:传福音不必靠金、银、铜钱,或其他类似的任何势力,尤其是世俗的权势。因为福音本身就有力量。

传福音者也不必带行囊、内衣、棍杖,或其他类似装备。因为传福音者大可轻装上路,“用真理作带,穿上正义作甲,以和平的福音作鞋,拿起信德作盾牌,戴上救恩当盔,拿着圣神作利剑。”(参考弗6:13-17)

孔子在乱世中传道,他的信念来自上天的荫庇,也是来自他对上天给他某种使命的意识,因此,他认为如果“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即是说,如果老天爷要让中国的文明丧尽,他这个仍然在生的“后死者”就不会接触到这个文明了,由此可知,老天爷是不愿这个文明丧尽的;而如果老天爷不欲中国的文明丧尽,匡人或其他任何想迫害孔子的人,又怎能奈何得了孔子、阻挡得了孔子呢?

修会会士发神贫、贞洁、服从三愿,一切神职人员也要具备相同的精神,无非也是为了使自己不被任何人和物所占有,也不占有任何人和物,以能潇洒地与造物者游,潇遥地活在天地之间,为福音作最真诚、最全面而彻底的见证。

但这些人都需要有孔子的意识,醒觉到自己的生命,就是上主的恩赐;自己的力量,必须要为上主所用;自己看到的“时代讯号”,就是上主的话;自己对人、对世界、对教会的认识和担忧,已经是上主的召叫。上主需要我们!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四海皆兄弟,万众共一心

读经一:(申30:10-14):诫命就在人心里
读经二:(哥1:15-20):藉基督人可达致圆满
福 音:(路10:25-37):善心的撒玛黎雅人
中国文化:荀巨伯舍命全交;胡人军官说:“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那人对耶稣说:“谁是我的近人呢?”耶稣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到耶里哥去,遇到了强盗;他们剥去他的衣服,把他打得半死,丢下他就走了……有一个司祭……一个肋未人……一个撒玛黎雅人……你认为这三个人中,谁做了那个遇到强盗者的近人呢?”他答说:“是怜悯他的那个人。”耶稣就对他说:“你也照样去做吧!”(路10:29-37)

这是圣经中一个很出名的故事。有一个法学士问耶稣:“师傅,我该做什么,才能得永生呢?”他这样问,明显只是为了试探耶稣,因为这个法学士从自己的传统中,老早已经获得了他以为是绝对正确的答案:即凡严守梅瑟法律的人,都将复活而得永生。

但耶稣反问他:“法律上怎么说?我的意思不是请你告诉我,一般人如何说,而是请你深入的反省一下,天主所颁布的法律,它本身记载了什么?”法学士不敢怠慢,把自己从法律上学来的东西,据实回答:“你要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且要爱近人如爱自己。”(路10:27)这是一种全面而绝对的爱,对象包括天主,也包括人。

其实,我们和那位法学士都同样相信爱主、爱人的意义和价值。但如果我们在“爱人”这方面,再深入一点去问一个所谓“六何”的问题,即何人?何事?何地?何时?如何?为何?我们就觉得问题并不简单了。至少,我们要弄清楚:谁爱?爱谁?如何爱?“我”愿意去爱吗?“我”愿意为爱而付出代价吗?

所以法学士才有第二问:“究竟谁是我的近人呢?”这就引出了耶稣所讲最出名的其中一个比喻——慈善的撒玛黎雅人比喻。

比喻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受了伤,躺在路旁,亟需别人的救助。有两个他同族的人,其中一位还是司祭,他们都只是在他的身旁经过,没有救他。后来有一位和他不同国家、种族和信仰的人,即一个被犹太人视为“外邦人”的撒玛黎雅人,一个与他无亲无故的陌生人,却主动伸出援手。这个陌生的外邦人的爱相当周到,他不单对他动了怜悯的心,还很彻底的帮他解决问题。

首先,他帮他渡过目前的困境,在他的伤处倒上油和酒,而且包扎好。然后,他带他到一个安全的客栈,悉心照顾他。最后,他还谆谆的吩咐店主,要给他好好的照料,所有的花费,他都会全部承担和支付。

我想起了《世说新语》中一个“舍命全交”的故事。

荀巨伯到远方探朋友,刚好遇到“胡贼”来攻城(这里的“胡贼”大概即等于圣经中的“外邦人”)。朋友们都劝巨伯赶快逃跑。巨伯说:“为了贪生而败坏做朋友的义气,这是我荀巨伯会作的事吗?”他于是留下来照顾朋友。胡贼入城见到荀巨伯,就对他说:“全城的人都逃光了,你们两人好大的胆子,竟敢独自留下!”巨伯说:“朋友病重,我不忍心舍他而去,宁愿牺牲自己,来换他活命。”胡贼就很感叹地说出下面的名言:“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于是撤军离去,全城得以保全。

“胡贼”本来被所谓“礼义之邦”的中原人视为野蛮人,既不文明,又没有文化。现在,这些“野蛮人”竟然可以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懂得欣赏对头人的优点!这就有点像耶稣所说的,不信天主的“外邦人”,竟然比信天主的“选民”更有信仰的意味。

民族感是好的,但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的排他性民族感,却非天主的圣意。所以耶稣经常提醒他的同胞:天主爱一切人,连犹太人所不喜欢的外邦人,也有可能得到天主的祝福,他们甚至可能比天主的选民有更大的信德和爱德。

这个比喻除了教我们如何去爱“近人”外,也应使我们意识到“谁是我们的近人”,因为爱可以打破一切人间的阻隔,把一切人看作近人,使所有人变成近人。

所以,近人并不单是指在我们身旁的人,也不限于我们的家人或朋友。我们主动接触谁,谁就是我们的“近人”,他们可以远在千里之外。其实,只要我们肯张开双手,敞开胸怀,天下的人,都是我们的“近人”。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以工作热诚灵修,以灵修精神工作

读经一:(创18:1-10):亚巴郎接待了天主
读经二:(哥1:24-28):宗徒所宣讲的道即基督
福 音:(路10:38-42):玛尔大和玛利亚
中国文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偷得浮生半日闲。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不必靠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


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名叫玛尔大的女人,把耶稣接到家中。她有一个妹妹名叫玛利亚,坐在主的脚前听他讲道。玛尔大因为要做的事情很多,而心绪烦乱……耶稣对她说:“玛尔大,玛尔大!你为了许多事操心忙碌,其实需要的只有一样。玛利亚选择了那最好的一份。”(路10:38-42)

这是一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文,有些人用这段经文去说明,精神优于物质,祈祷优于工作,灵修优于从事“俗世”的事务等。

其实,生命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好像人有两条腿,鸟有两张翅膀,因此并不存在优劣、轻重、偏废等问题。圣经上有些讲法,例如“施比受更有福”;“人生活不单靠饼,也靠天主的圣言”等,其用意原来都不是为了在两者间作出比较,而在于突显那被人忽略了的一部分,从而加以彻底地把它矫正过来。

例如:在一个功利的、贪婪的和讲求霸占的社会中,我们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做分享和施与,所以才要突出“施”的重要;在一个只看到肉身需要的处境中,人已经忘记了天主和一切属灵的事物,所以才要强调“天主的话”比食物更重要。其实施和受都是有福的,永远施而不受,并不能使人快乐;我们固然需要天主的话,难道就不需要食物吗?

今天圣经中玛尔大的问题并不是指工作的本身,而是指她在工作时的态度出现了问题。她虽然埋首工作,却不懂得享受工作,所以她的工作才使她“心绪烦乱”。换上了孔子,他就可以在一生的工作和奋斗中,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他的《工作通谕》中,曾经在第五章里提出了“工作灵修”的重点,他认为“教会应发展工作灵修,好能协助人透过工作更加接近天主,参与他的救世计划,履行基督的司祭、先知和王者的使命,加深与基督的友谊关系。”(工作通谕24)

玛尔大当时的问题不是工作,而是不懂得如何工作,不懂得欣赏和享受工作,亦未能在工作中实践“灵修”。

人生有如一首交响曲,有大声、细声;有快板、慢板、行板。这一切加起来,才能构成一首多采多姿、抑扬顿错、扣人心弦的交响曲。

我们的生命也有肉身和灵魂、物质和精神这双重要素,有工作和祈祷的不同活动,有个人独处和与人共融的时刻等等。我们虽然要对生命十分认真,但有时也要懂得如何去“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好像有关布袋和尚那首诗:“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我们有劳碌的生命,也有自在的生命,这一切加起来,才能构成一个耶稣所说的“更丰盛的生命”。

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做得到呢?如何才能使这一切和谐地并存于我们的生命中呢?

画龙点睛的成语告诉我们,整条龙如果缺少了眼睛,便了无生气;一有了眼睛,就能腾飞了。龙的身体不能没有眼睛;龙的眼睛也不能没有龙的身体。

如果玛尔大多和耶稣接触,多一点获得耶稣的精神,能用耶稣的眼睛看世情,以耶稣的心爱世物,她就可以有一个更丰盛的人生,可以在生命的各种辛劳中甘之如饴,那又怎么会抱怨妹妹不来帮忙呢?

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写过一首诗:“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不必靠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在三伏时节的大热天里,房子上面又无松竹的遮荫,正是闷热难当的时候,又如何可以静心参禅呢?不过,假如我们能把心头的杂念摒除,完全放松自己,进入空无的境界,那就即使是身处火热之中,亦能爽心如意了。

“灭却心头火亦凉”,火亦凉,这是一句多么发人深省的话。假如玛尔大能做到这点,她又何致于“心绪烦乱”、操心忙碌、遑遑不可终日地,连侍奉耶稣、为耶稣做多一点点的工作,也感到深受委屈呢?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顽强的信赖,不断的恳求

读经一:(创18:20-21,23-32):亚巴郎为索多玛求情
读经二:(哥2:12-14):洗礼中与基督一同埋葬一同复活
福 音:(路11:1-13):应当怎样祈祷
中国文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姮娥影,空留明月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告诉你们:你们求,就必给你们;你们找,就必找到;你们敲门,就必给你们开门。因为凡求的,就必得到;寻找的,就必找到;敲门的,就一定给他开门……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自己的儿女,何况在天之父,岂不更会将圣神赐给那些求他的人吗?
(路11:9-13)

耶稣用了六句不同的话,六种不同的讲法,重重复复的向我们说出一个重要的事实:我们的祈祷是有效的,天主乐于俯听我们的祈祷。

信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有移山的信德(谷11:23),如果我们因基督的名字而祈求(若14:13),我们的祈祷是一定有功效、有结果的;天主一定会答应我们的祈祷、满全我们的愿望。

如果我们得不到所求,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我们“求的不当”(雅4:2-3);第二、是我们所求的对我们无益,甚至对我们有害,好像小孩子向父母求一柄利刀或一些危险的玩具,父母又怎会给他?

但无论如何,天主一定会将最好的恩典、最适合我们的恩典,赏赐给我们。

所以基督徒的祈祷一定要像耶稣一样,以承行天主的旨意为依归,他在山园祈祷时就说:“不要随我的意愿,惟照你的意愿成就罢!”(路22:42),这也是圣母玛利亚的祈祷:“看!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罢!”(路1:38)

对于恒心祈祷的人,结果就像经上那位半夜求饼的人一样,一定会获得所求的一切,因为“那人即使不是为了他是朋友,也会因为他厚着脸皮一直请求,而起来把他所需要的一切拿给他。”(路11:8)

恒心祈祷是我们爱上主的表现,是对天主诺言的坚信,和对上主不可动摇的信赖的一种行动。

在充满爱的家庭中,子女对父母一定有最强的、无条件的信赖;在真诚的友谊中,朋友一定会坚信对方的承诺。而在这些信赖和信任的背后,人们还会相信在冥冥中,有上主的照顾、祝福和支持。

耶稣在面对自己的苦难时,虽然看不到前景,但在极度痛苦中,仍然表现出对天父有顽强的信赖。圣妇莫尼加虽然看不到她的儿子奥斯定何时会回头,还是不断的为他祈祷,坚信上主自有助他改过之日。

我们有没有为一件事、为一个人、为一个理想、为我们所关怀的世界,而不断的祈祷、天天的祈祷、热切的祈祷、一生的祈祷呢?我们有没有真的以不可动摇的信心,去恳切的祈求那“有求必应”的上主,把一切都交讬在他的手中呢?

中国有个“破镜重圆”的故事,说的也是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执着,当中包含了对上天安排的坚决信赖。

话说南朝时的徐德言在战乱中,知道自己美丽的妻子乐昌公主一定会被人俘虏,于是预先把一面镜子敲成两半,各执一半,期望以后可以藉镜子的复合而重聚。战后,徐德言拿着自己的那半面破镜到市场去,果然看到有人正在卖破镜,他于是拿出自己那半面破镜,和那人的破镜合起来,刚好是天衣无缝。他于是在镜上题了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姮娥影,空留明月辉。”乐昌公主见到这面重圆的镜子,终于和徐德言相认和复合了。

对生命的无限执着,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对未来充满信心,再加上对照顾一切的上主的顽强信赖,坚信他所许必践,因而不断向他倾诉、恳求和耐心的等待,这就是今日耶稣所说祈祷的深意。

我有一位朋友,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当遇到问题时,他会故意不去想这问题,而是首先放下一切,先去朝拜圣体、祈祷,然后才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他的理由是:他不要自己单独去面对问题,他选择了要和天主一起去面对!

也曾听说过,有一些以团队形式出现的培育小组,每当其中一个组员去作培育的工作,例如演讲,或作工作坊时,例必有另一组员在朝拜圣体,为那位正在工作中的组员祈祷。我们可以不断的努力,但毕竟感化人、感动人的却是天主。这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最好注脚。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死生本无常、钱财如粪土

读经一:(训1:2;2:21-23):万事皆虚
读经二:(哥3:1-5,9-11):应追求天上的事
福 音:(路12:13-21):戒贪世物
中国文化: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你们要谨慎,远离一切贪婪;因为人的生命并不在于他拥有丰厚的财产。……天主对富翁说:“糊涂的人啊!今天晚上,我就要索回你的灵魂,你所储备的一切,将会留给谁呢?”那些只为自己积蓄财产,而不在天主面前致富的人,也是这样。(路12:15-21)

今天圣经的故事很奇突:忽然有一个人来到耶稣跟前,要求耶稣为他分家产!

我们可以说很多话、作很多事、传递很多我们自以为是很清楚的讯息,但其他人所听到的,可能都不一样。他们所明白和吸收到的,与我们所愿意传达的,有时会大不一样。人尤其会从最实际的角度,从对自己最有利的角度去聆听、去领会。

有一个人在听耶稣讲道时,感到耶稣的话十分吸引,耶稣的人品和气质,也很令他折服和感动。他在想,这真是一个可以信靠的、有智慧的人,公正、无私、明察秋毫。这个人已经忘了耶稣讲的是什么,他只是在想:耶稣也许可以帮助他解决他的一个私人问题--帮忙他分家产。所以他大声向耶稣说:“师傅,请吩咐我的兄弟和我分家吧!”(路12:13)

很可能,这个人受到兄弟的欺负,有?无路诉,所以要求耶稣为他主持公道。

耶稣没有卷入他的家庭纠纷,却给他指出了解决家庭纠纷的办法;正如耶稣也没有卷入政治的旋涡,却指出了应该用什么精神去面对政治的挑战。

他教导这个人,在处理家产时要记住一个原则:“远离一切贪婪”,并要知道,“人的生命并不在于拥有丰厚的财产”。

提到争家产,我想起中国某地方有个争土地的故事。原来有两个相邻的家庭,为建屋而互相争夺一墙之宽约三尺的地方。其中一家有人在朝上做到吏部尚书的大官,他们就写信给这个大官,请他向邻居施加压力。怎知这个吏部尚书却给家人回了一信:“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希望家人不要为区区三尺之地,而与邻人闹至不和,因为即使是争胜了,也是没用的;当年威风八面的秦始皇,今天又怎样呢?家人果然照他的吩咐做了,让了三尺之地给邻人;邻人受到感动,也让出了三尺。这六尺之宽的地方,就建成了一条巷,后人称为“仁义巷”。
其实,在“不争”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哲理,就是即使争到了,也没有用。

今天福音上的那位富翁,以为拥有大量的财产,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他很高兴、很陶醉地对自己说:“我的灵魂啊!你拥有大量财物,足够多年享用了,你吃喝玩乐,享受人生吧!”(路12:19)天主却向他说:“糊涂人啊!今天晚上,我就要收回你的灵魂,你所储备的一切,将会留给谁呢?”灵魂丧失了,生命毁灭了,精神颓废了,理想幻灭了,年华老去了,我们即使能得到了全世界,又有什么用处呢?

所有人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绝对没有人可以例外。我们两手空空的来到这个世上,绕了一个圈,又要两手空空的离开这个世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说:“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明朝有一首“万空歌”也同样说:“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耶稣的结论是:“那些只为自己积蓄财产,而不在天主面前致富的人,也是这样。”最后只得一场空。

所以最聪明的办法,是“在天主前积蓄永恒的财产”:为社会留下一些功业,为别人留下一些爱德,为家庭留下一些福荫,为子孙多积一些阴德,为自己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记忆,在世上留下一些值得自豪的事。其他都不必太过执着。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清醒面对死亡,精明管理世物

读经一:(智18:6-9):以民坚信得救
读经二:(希11:1-2,8-19):信德指引人渴望天上的家乡
福 音:(路12:32-48):真正的宝藏,醒寤的劝言
中国文化:天诏须来,咸返其本;灵魂归去,长依厥亲。

小小的羊群,你们不要害怕!因为你们的父乐意把天国赐给你们。该变卖你们所有的去赒济穷人,为自己预备永不损坏的钱囊,在天上积蓄用不尽的宝藏;在那里,没有贼偷,没有虫蛀。你们要束上腰,点着灯,好像仆人等候主人由婚宴回来,主人一敲门,就立刻给他开门。主人进来,看见那些仆人还醒着,他们真有福了。究竟谁是那忠信而精明的管家呢?主人来到时,看见他这样行事,那仆人真有福了。
(路12:32-43节录)

今天的福音说了两次“真有福了”。但谁才是真有福的呢?是那些懂得“投资”、在天上积蓄宝藏,生活清醒、办事精明的人,他们才是真有福的。

生活清醒,就是一生保持高度的警觉,直到主召回我们的时刻;办事精明,就是做好一切事情,尽忠职守,谨小慎微,做个好管家。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晚上都把腰带解开而把灯点亮。第二天,他们起床,束起腰,准备去田间工作,才把灯关上。

束腰是白天的警醒,点灯是黑夜的警醒。束腰、点灯,就是指一个人在白天或黑夜,都同样保持高度的警醒。

警醒,因为要等待,等待主人的到来,即等待死亡时天主对我们的召叫。

有一个坟场,门口有一副这样的对联:

天诏须来,咸返其本;灵魂归去,长依厥亲。

但“天诏”何时来呢?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主人什么时候要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从人间把我们召回到他身边。他随时都可能来。我们做仆人的,必须在主人来时仍然醒着。“无论他深夜回来或黎明前回来,如果看见他们仍然醒着,那些仆人真有福了……你们也应当准备好,因为在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路12:38-40)

在今天的福音中,似乎很强调这个“想不到”的因素,所以耶稣后来又再重复的说:“如果那个仆人心里想:‘我的主人不会很快回来’,便动手殴打男女仆人,只顾吃喝酗酒。在他料想不到的日子,也不知道的时刻,主人就回来了。”(路12:45-46)

我自九八年起,便每个月都往中国大陆,为那里的教会作点事。我每次坐长途汽车,都会看到车祸;真不知哪一次的祸事会临到我身上。因此我每次去大陆,都想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所以,我也要每次都准备好,不让我在遇到意外时,留下一些应完成而未完成的事。

传说有一天,年轻的圣类斯在打球时,有人给他开玩笑:“类斯,假如天主今天晚上就要收回你的灵魂,你现在要做什么呢?”“我要继续打球!”类斯平静地说。

是的,要继续打球!因为我们应该在天主内完成所有应该做的事,无论是吃饭、睡觉、祈祷、工作、游戏,无论是家庭的琐事,或者是社会的责任,都要在天主内完成。这一切都是准备我们去见天主的工作。

作为一个好管家,我们就要做好每一件事、吃好每一口饭、唸好每一句经、睡好每一个觉,而且要专注、投入、用心、付出感情,还要快快乐乐的去作。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而无憾地去见天主。

有人说,人生好像是走在一条单行道上,这条路的尽头就是死亡。我们愈老,身体就愈衰退;我们正在面对着生命的、尤其是肉身的“解体”!但我们除肉身之外,还有一个更宝贵的灵魂!这个灵魂不是肉体所能完全规范的。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们的肉体已经油尽灯枯了,但我们的心灵仍然可以十分清醒,并能以平静、欣悦、无愧的心,去接受天主的安排。这就是“善终”。

人生的尽头,也应是生命的顶峰。这时我们特别需要天主与我们同在。病人傅油圣事,就是基督陪我们走过人生最后一程的时刻。只要我们一生清醒地走过,忠信地作过好管家,我们将会在生命的尽头,看到和进入那永恒的光明、真福之境。

那时,我们还会带着我们一生的“投资”,去向天主交代。在那个天主的国里,我们将获得的是“永不损坏的钱囊,用之不尽的宝藏”,而且,在那里我们的宝藏十分安全,“没有贼偷、没有虫蛀”。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爱火如焚拯万世,忍对分裂创共融

读经一:(耶38:4-6,8-10):耶肋米亚先知被迫害
读经二:(希12:1-4):应依靠基督对抗罪恶
福 音:(路12:49-53):耶稣是人反对的对象
中国文化: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

我来是要把火投在世上,我是多么切望它已经燃烧起来!我有一个应受的洗礼,我是如何焦急等待它的完成!你们以为我来,是为给世上带来和平吗?不,我告诉你们:是带来分裂。 从今以后,一家五口的,将要分裂:三个反对两个,两个反对三个。
(路12:49-52)

在每一个伟大的人物心中,都有一种“火”,一种深不可测的大慈悲,一分无可遏止的深情,一种无法完全满足的渴望,一种越烧越旺、永不熄灭的熊熊之火。他或是爱苍生、爱百姓,或是爱国家、爱民族,或是爱理想、爱事业,或是爱朋友、爱家庭、爱教会、爱信仰。

这种“火”是情和爱的结合,是在大爱之中,包含着深情、浓情和激情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欧阳修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的情,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情。

若望一书说“天主是爱”,而他的教会,也是一个爱的教会,一个上爱天主、下爱世人的团体。这是一个充满爱火与浓情的教会,所以她的创始人--基督,也就更加不能不是一个充满了爱火与浓情的天主、充满了爱火与浓情的人。

所以耶稣才说:“我来是要把火投在世上,我是多么切望它已经燃烧起来!”切望,就是恳切的期望、热切的盼望,像大旱之望云霓,像疲乏的游子盼望着回到温暖而安全的家,那是多大、多浓、多深的爱和情!

耶稣投下的,是他自己心中的火,要燃烧的,是世人冰冷的心。他要用自己生命的火,加上他点燃在教会心中的火,去燃点起这个无情的世界,驱除世上的一切冰冷,烧尽人间的一切污秽,焚尽世上的一切罪恶、阻隔、冷漠、无动于衷、不思进取,和不冷不热。

耶稣不单心中有火,他还急着要让这火燃烧起来:“我是如何焦急,等待它的完成!”他本来早已知道他要完成的是什么,那就是为人类而自我牺牲。他要在爱的祭坛上,奉献自己整个的生命,完成一个血的洗礼。这不是一个浪漫的洗礼,他将为此洗礼而惊恐至“汗下如血”(路22:44)。但是他竟渴望着它的到来!这也许亦是文天祥“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的那种视死如归的心境吧?

为了爱,为了心中的那个“火”,人竟然可以用渴望的心情,来迎向一切的逆境和灾难!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当她要生第一个孩子时,她选择了自然生产,而拒绝那种“无痛分娩”,因为她说,如果她经历了那种人间最大的分娩之苦以后,她会更爱由她生下来的孩子。她本来很怕痛,任何的小小疼痛,都会令她呱呱大叫。但为了孩子,她什么都愿意尝。这就是“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的家庭版。

有了至大的理想,便会有至大的对立;正因为耶稣有至大的爱、至高的理想,所以他才招致了最大的反对和迫害。他的生命本身,最终亦成了一个分裂的记号。这也是西默盎在耶稣献于主堂时,老早已经预言了的。

但耶稣并没有真的带来分裂,分裂并不是他制造出来的,他也不想人间有分裂。他本来是“奇妙的谋士、强力的天主、永恒之父、和平之王”(依9:5),他出生时,天使还为他高声欢唱:“天主受享光荣于高天,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路2:14)

但分裂却是任何一个有理想的人,在一个没有理想的世界里必然会遭到的命运;而他的行为也必然会带来分裂的后果。

也有一些时候,追求理想本身,已经足以令人感受到“分裂”之苦。明朝袁崇焕将军为了守护边疆,便曾经慨叹说:“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为了国家民族,袁崇焕没有时间孝顺父母、没有时间爱护妻儿,他不得不自嘲是明朝境内的一个“亡命之徒”。这就是理想的代价!
当然,我们也要小心,因为分裂并不一定是由“理想”而来的。我们有时是为了耶稣的缘故而经验到分裂,有时却是自己用了耶稣的名字而制造了分裂。

让我们一起为人类的分裂而忏悔。我们不怕为基督而忍受迫害、分裂之苦,但我们也要小心,不要以基督的名义迫害别人,不要在这个已经四分五裂的世界中,再制造多一些分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