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2001年 - 丙年

复活期第三主日


复活节第三主日 - (2001/4/29)

读经:宗徒大事录五章27~32节,40~41节;
   若望默示录五章11~14节;
若望福音廿一章1~19节。

主题:你爱我吗?

讲道摘要:
  今天的福音记载,当西满、伯铎和多默以及纳塔乃耳和载伯德的两个儿子──雅各和若望,一起到海边(加里肋亚海)去捕鱼,耶稣又显现在他们面前。吃了早餐後,耶稣曾三次问伯铎说:「你爱我吗?」而伯铎也三次回答耶稣说:「主,是的,鶣知道我爱鶣。」耶稣又以三次不同的口吻对他说:「你喂养我的羔羊。」「你牧放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群。」(若廿一,15~17)。

  耶稣三次的询问和伯铎三次的回答,在每次的答案之後,耶稣赋与西满、伯铎的责任是有所不同:首先他说:「你喂养我的羔羊。」旋而又以「你牧放我的羊。」再用「你喂养我的羊群。」圣经专家的解释是说:耶稣将他的牧职托付给西满、伯铎。正如在路加福音中,耶稣曾对西满、伯铎所说过的:「西满,西满,我已为你祈祷,使你不至丧失信心,将来你回头後,要坚定你的弟兄们。」(路廿二,32)可见耶稣将他的牧职托付给西满、伯铎,并不是丢给他而不顾,而是与他一起来治理教会的。但西满、伯铎的这项牧人的职务,是全面性的,有维持教会合一的功能,负有保护和维护基督福音真理的完整的功能和义务。因此,全教会应在伯铎宗座领导之下,在基督福音真理的薰陶下,共同建造天主的国。

  但基督问西满、伯铎的这句「你爱我吗?」的话,显然是对整个教会讲的,因此,也必然是对着我们每一个基督信徒讲的。他今天也一样地问我们每一个人:「你爱我吗?」如果我们的答覆是与西满、伯铎的一样的话,他也同样要将他的牧职委托给我们而说:「你喂养我的羔羊。」也就是你要将他的福音、他的教训,调成食物一般,用来喂养那些初生之子,即那些在心智上仍无法自行进食的孩童。「喂养」意是犹如母羊喂养羔羊,因此,要提供奶水的我们,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营养,亦即我们个人需要对耶稣的福音和教训,有深厚与坚固的体认,正如所谓「没有人能把他所没有的给别人」,如同主教在劝勉领受司铎圣秩者时所说的:「你要默想主的诫命,信仰你所读的圣道、教导你所信仰的,实践你所教导的。」(授秩礼典10页)而我们每位基督徒也与司铎一样,共同「各以其特有的方式,分享基督的同一司祭职。公务司祭以其所有的神权,培养管理有司祭职务的民众,代替基督举行圣体祭,以全体民众的名义奉献给天主;信友们则藉其王者司祭的职位,协同奉献圣体祭,在恭领圣事时、在祈祷感谢时,以圣善生活的见证、以克苦和爱德行动,来实践他们的司祭职务。」(梵二、教会10)。

  而「你牧放我的羊」,首先是要走在羊前,率领羊群到达营养丰盛的草场,使羊得到饱饫。不但如此,也要维护羊群不受豺狼的肆虐。意即要维护信友们的信仰,使之不为外界俗世诱惑和错谬所支配或伤害。如「信友们因坚振圣事,而与教会更密切地连结起来,享受圣神的特别鼓励;身为基督的真实见证人,更有义务以言行去宣布保卫信仰。家庭犹如一个小教会,父母应以言以行,作子女信仰的启蒙导师,用心培养他们每人的前途。而有了如此众多而丰富的得救方法,无论何等身份与环境,每位教友都被天主召唤,遵循个别的途径,走向成全的圣德,勉效天父的成全。」(梵二、教会11)。

  「你喂养我的羊群」,需要喂养则表示羊群比较嬴弱,需要特殊的照料。人类的病弱,在於罪恶与软弱和衰弱。因此,和好圣事与病人傅油圣事之领受,正是使我们再度痊愈健康的良方。正如梵二教会宪章中所说的:「信友领受和好圣事,由天主的仁慈获得罪恶的宽恕,同时与教会和好,教会以仁爱、善表和祈祷帮助他们悔改。在为病人傅油,教会为病人祈祷时,同时向受难而胜利的基督为病人求托,求基督抚慰救助他们,并且劝导他们和基督的苦难甘心合作」(同上11)。

  总之,教会在人类的历史中,常以实际行动作人类得救的中流砥柱。它关怀穷人,尤其是心志贫乏的人,以天主的仁爱与义德来爱护天主所援救的人(他愿意人人都得救),无论是在心灵或在肉体上,他都要拯救。因此,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先知性的圣人,他们以实际的工作,见证了基督拯救人类人性的福音,如十九世纪的圣鲍斯高神父,他看到了在街上游荡的孩童,就创立了慈幼会,以帮助、教导并爱护儿童和青少年,使他们成为基督的勇兵;廿世纪的印度加尔各答的德蕾莎修女,只因为她有一年要去作避静时,在加尔各答的车站,看到一位乞丐向她乞讨说:「我渴!」她立即看到是基督在这位乞丐身上向她说:「我渴!」也因此,她就以耶稣在十字架上临终七言中的「我渴!」作为她修会的宗旨,成立了加尔各答仁爱修女会,愿意让任何濒临人生终末的人,都能体验「人性尊严」而完成人生旅程。「你爱我吗?」我们要如何回应基督的这一句质问的话呢?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