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2001年 - 丙年 |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 (2001/9/16) 读经:出谷纪三二章7~11,13~14节; 致弟茂德前书一章12~17节; 圣路加福音十五章1~32节。 主题:宽恕。 讲道摘要: 从佛教传入中国後,在民间影响最大的,莫非就是因果报应,坊间所有的善书,莫不充斥着许许多多「报应不爽」的故事,寓言和善语,而今日之媒体更是如此。因而也产生一些思想交错混淆,莫衷一是的象:譬如,素食问题,衍生於戒杀生,又因动物、野兽、家畜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因轮回的问题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禁忌,又因报应的观念,甚至产生「对动物比之对人更加善待」。如对待流浪狗之热诚关切,比之对邻屋的孤独老人之关心,就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有一次药惠法师在答覆一个孕妇,因她在怀孕期间,因病而未经医师诊断处方,私自服用成药,因而怀疑可能会产生畸型儿,她询问药惠法师,她是否要堕胎,药惠法师就要她遵循医师建议把孩子拿掉。对浪浪狗之安乐死,认为是不仁道,违反杀生,但对堕胎和所谓「人的安乐死」之问题,却认为是优生与保健,更指为那是提升人性生活品质的必经途径。这些自相矛盾,充满乖谬言论却造成了人们不慕真理,只凭「我之所是」之主观心志,作为其善恶之标准,社会之混乱败乱,其来有自,我们可不能不加以沈思,以挽救人之基本价值啊! 由於「因果报应」的观念深植人心,人对於他人的态度常是冷漠和诅咒,鲜有所谓「宽恕」的心,特别当我们受到任何形式之暴力所害时,我们不但不会如同耶稣一样地宽恕加害他的人:「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麽。」(路廿三,34)或者,如同斯德望殉道所说的:「主,不要向他们算这罪债!」(宗七,60)而且诅咒那些加害人早日得到报应。诅咒他人得郅报应或抱幸灾乐祸的冷漠心态,使得我们的社会无法接受基督的福音,也正如「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进入这世界;他已在世界上,世界原是藉他造成的;但世界却不认识他。他来到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人却没有接受他。」(若一,9~11)「光明来到了世界,世人却爱黑暗甚於光明,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邪恶的。的确,凡作恶的,都憎恨光明,也不来就光明,怕自己的行为彰显出来。」(若三,19~20)。 「宽恕」是要如天主般的「宽恕」。如同福音中家主(君王)宽恕那位欠他一万塔冷通的一样(参阅玛十八,21~35),,并且要宽恕到七十个七次即永远的宽恕(参阅玛十八,21~22)。天主宽恕人类的罪,是从起初就确定了:当人类背命吃了禁果,他虽然把我们赶出乐园──幸福的园地──,使我们的饱食需终日劳苦,甚至须受大地的反扑之苦──,地要给你生出荆棘和疾藜,吃田间的蔬果则须汗流满面(参阅创三,17~19),但他不但宽恕我们,也许给我们战胜恶魔的势力,使我们嫉恶如仇:「我(天主)要把仇恨放在你(魔鬼的势力)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之间,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头颅,你要伤害他的脚跟」(创三,15)。而今天读经一,出谷纪描述以色列子民,在天主拯救他们出离埃及,出离为奴之身而获自由,而他们不但不感谢天主,敬拜天主,反而为他们自己铸了一只牛犊,向它跪拜,向它祭献,并且说:「以色列,这就是领导你出埃及的神明。」(参阅出三二,7~11)如圣咏一一六篇上所说的:「他们在曷勒布制造了牛犊,竟崇拜了金铸的一个神偶;将自己的光荣天主,变成了吃草的牛犊;竟将拯救自己的天主忘记;他曾在埃及地显示了奇事」(咏一一六,19~21)。天主常把他与人类的关系,比作新郎与新娘──即夫妻关系,这是表示他对人类信诺的忠贞,他也要人类对他的信诺表现忠贞。因此,此一忠贞信实是不容破坏的,犹如夫妻的永不可拆散性之不可被破坏。因此,当以色到子民背离天主,进而崇拜偶像,这一种破坏对天主信诺的忠贞,犹如在人间,夫妻间任何一方破坏了婚姻的忠贞信实一般,是难以宽恕的。但天主却也宽恕了。这实在是一项无上的爱,犹如保禄宗徒所说的:「为此,我为蒙选的人忍受一切,为使他们也获得那在基督耶稣内的救恩和永远的光荣。这话是信实的;如果我们与他同死,也必与他同生;如果我们坚忍到底,也必与他一同为王;如果我们否认他,他也必要否认我们;如果我们不忠信,他仍然是忠信的,因为他不能否认自己。」(弟後二,10~12)。 天主要我们谨记:如果我们能悔改,他必定宽如我们,因为「一个罪人悔改,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乐,比为九十九个无须悔改的义人欢乐更大。」(路十五,7)因为那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参阅路十五,11~32)。不但如此,天主更派遣我们成为天主对人的宽恕大使:「天主曾藉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并将这和好的职务赐给了我们:这就是说:天主在基督内使世界与他和好,不再追究他们的过犯,且将和好的话放在我们口中,所以我们是代基督作大使了。」(格後五,18~20)保禄宗徒更以他自己的经验作为见证,表明他原迫害过基督,教会,但天主仍认为他是忠信的,而委派他为他服役,作外邦人的导师(参阅弟前一,12~17)。天主爱了我们,我们应彼此相爱,天主宽恕了我们,我们更应彼此宽恕,因为我们的祈祷正是「求天主宽恕我们的罪过,正如我们宽恕别人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