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2001年 - 丙年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2001/10/07)

读经:哈巴谷先知书一章2~3,二章2~4节;
   致弟茂德前书一章6~8,13~14节;
圣路加福音十七章5~10节。

主题:如果你有芥菜子那样大的信德

讲道摘要:
今天福音的章节一开头就描述,宗徒们对耶稣说:「请增加我们的信德罢!」耶稣说:「如果你们的信德像芥菜子那样大,即使你们对这颗桑树说:连根拔起来,移 到海里去吧!它也会服从你们的。」(路十七,5~6)有一点信心(信德),我们似乎可以做到一些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如果有像中国寓言中的「愚公」之信心,移山的工程,终究是会达成的。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将桑树抛到海中,或将门前大山移开,只要有毅力,有时间,有工具,终究可以做到,因为言些程每日都可看到其成果,也较容易建立信心。但「本性」,虽可定下志向,抱持信心,但却难以见到成效,因此,常令人感到无力感,甚至丧志而失去信心。

「本性」真的是难移吗?天主的旨意不就是要我们成圣吗?(参阅得前四,3)他造我们的目的,不就是为将他的灵光放在我们心中,为将他自己伟大的工程,显示给我们,好使我们能赞他的圣名。和我们立了永久的盟约,使我们认识正义和他的法令。要我戒避一切不义,并吩咐我们关心别人。(参阅德十七,1~12)保禄宗更要求我们,献上我们的身体当作生活,圣洁和悦乐天主的品;不要与此世同化,反而应以更新的心思变化自己,为使能辨别什麽是天主的旨意,什麽是善事,什麽是悦乐天主的事,什麽是成全的事。(参阅罗十二,1~2)

然而,我们的经验却非如此。我们不太相信天主,我们没有信德,我们常如多默宗徒一样地说:「我除非看见他手上的钉孔,用我的指头,探入钉乳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膀,我决不信。」(若廿,25)我们不相信上主天主给人下令的话:「乐园中各树上的果子,你都可吃,只有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那一天你吃了必定要死。」(参阅创二,16~17)反倒相信诱惑者的话:「你们决不会死!你们那天吃了这果子,你们的眼就会开了,将如同天主一样知道善恶」,并认为那棵果树实在好看好吃,令人羡慕,且能增加智慧。(参阅创三,4~6)

相信因果报应,而在报应未到时,或看到恶人脑满肠肥,一脸福泰,就嫉妒抱怨而埋怨天主:「上主,我向鶣求救,鶣不要垂听,要到何时呢?我呼求鶣消除强暴,鶣也不来救助。为什麽鶣使我看见邪恶,人受压迫,而鶣竟坐视不管呢?在我面前,尽是迫害和残暴,争吵不休,辩论迭起(哈一:2~3)。」而不相信「天主决不喜欢恶人丧亡,但却喜欢恶人归正,离开邪道,好能生存。」(则三三,11)也不了解:「天主怜悯众生,因为他是无所不能的,他假装看不见人罪,是为叫罪人悔改。他爱一切所有,不恨他所造的,如果他憎恨什麽,他就不会 它。」(参阅智十一,24~25)。但他也说:「谁犯罪,谁丧亡」(则十八,4)

总之,信德主要的是宣认「天主是爱」,天主要我们回应他的爱,而能悔改而得生存。但要能悔改就是要能谦卑自下,要自认自己是「无用的仆人,我们都只做了我们分内的事。」(路十七,10)相信「天主所赐给我们的不是怯懦的神,而是大能,仁爱和慎重的神。」(弟後一,7)而一切都是属於天主的,在他内「没有不能的」(路十八,27)。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悔改是在於天主的助佑。只因为我们的自高自大,我常会以「只要我高兴」所造成自己和对他人的伤害,是何等的大;只凭已力和骄傲,人们都无法避开诱惑,深信自己可凭已力退诱,其结果却都是在「又好吃又好看」的诱惑下,迷失了自己;并在自己财富的夸耀下,不知死之将至──我今夜就要收去你的灵魂。而更可怕的更无视於穷人存在的冷漠。

有人更说「我改不了我的个性」,因为「本性难移」,不愿改的人,就是自负的人,而「自负为智者,反而成为愚蠢,将不可朽坏的天主的光荣,改归於可朽坏的人、飞禽、走兽和爬 形象的偶像。他们将虚妄变作天主的真理,去崇拜事奉受造物,以代替造物主。他们既不肯认真地认识天主,天主也就任凭他们陷於邪恶的心思,去行不正当的事,充满了各种不义、毒恶、贪婪、凶残、满怀嫉妒、谋杀、斗争、欺诈、乖戾。」(参阅罗一,22~32)如果这样,明显地,我们是无法悔改的。但如同今天福音所说的:「如果我们的信德像芥菜子那麽大。」(路十七,6)如果我们能自谦自卑,而自认是个「无用的仆人。」(路十七,10)我们即可如保禄宗徒一样:「但为我自己,除了我的软弱外,我没有可夸耀的。」「我甘心情愿夸耀我的软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在我身上。为此,我为基督的缘故,喜欢在软弱中、在凌辱中、在艰难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为我几时软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时候」(格後十,5,9~10)。因此,我们确信,我们只有在基督耶稣内,以基督的德能,才能悔改而得生存。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