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天主教历史浅谈 |
21. 亚略异端的兴起 |
耶稣基督创立教会之後,基督信徒并没有立刻建立一套完整的哲学和神学来维护并阐明教会的教义,可是初期的基督信徒仍然信心坚定地为耶稣基督和他所宣讲的福音作证:耶稣基督向当时的人宣讲旧约圣经所启示的天主乃是普世众人的父亲。'宗徒大事录'第二章二十四节及叁十六节记载:耶稣後来虽然死了,天主却使他复活,并立他为主,为默西亚。所谓'主',在圣经中是对天主的尊称,所以,天主的确给他的儿子耶稣基督自己的名号。这一点,圣保禄在'斐理伯书'第二章六到十一节中有非常明确的说明。从字面上来看圣经的这些章句,我们可以发现耶稣'默西亚'至少是接近天主、甚至相似天主的人。早在耶稣诞生之前,旧约圣经'箴言'第八章就已经指出耶稣本来就与天主同在,是天主的智慧,这个智慧参与了天主的造化工程,就如圣保禄在'哥罗森书'第一章十五节到十七节中,指着耶稣基督所说的:「他是不可见的天主的肖像,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因为在天上和地上的一切,可见的与不可见的...都是在他内受造的:一切都是借着他、并且是为了他而受造的。他在万有之先就有,万有都赖他而存在」。圣若望福音开宗明义便说:耶稣是降生为人的天主圣言,这个圣言创造了万物。 圣经上有关天主圣言和这个圣言所影射的耶稣基督这个人的文字,表面很简单,但内容很不容易懂。好在古希腊哲学家们也有类似圣言(Logos)的观念,他们的圣言就是思想或神的理智的意思。我们至少可以借助希腊哲学的思想,来了解天主、天主的圣言、天主的智慧和耶稣基督之间的奥秘关系,因为这些关系是基督信仰的基本。 我们都知道基督信仰教义的整个内容精髓都涵括在'信经'里面。信经的起源很早,最早的是出现于第二到第四世纪之间的'宗徒信经',然後是第四世纪的'尼西亚-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信经'。不过信经的雏型早在圣保禄的'格林多前书'第八章第六节里面已经呈现出来了,书中这样写:「为我们只有一个天主,就是圣父,万物都出於他,而我们也归于他;也只有一个主,就是耶稣基督,万物借他而有,我们也借他而有」。这条信经当然是比'宗徒信经'和'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为短。 那个时代,教会在举行圣洗圣事和弥撒圣体圣事礼仪的时候,全体参礼的信友就都必须宣认自己的信仰,而宣认信仰的格式就是圣经所提供的雏型的信经。不过,就像方才说的,信经的文字并不难,可是它所蕴含的内容非常深奥,身为教友的人不但自己必须懂,也需要设法让他们生活周遭的非基督信徒了解,所以他们必须向教外人士解释说明乍听起来无法了解的信经。比方说:天主如何能够只有一个,却同时又是圣父和圣子呢?一个既然诞生、生活、又死亡的人如何能够是全能、永生、决不改变的天主呢?为了答覆这些极为自然的疑问,便产生了基督信仰的神学。不幸的是当时大家在反省思考这些神学问题的时候,却发生了无法协和共存的歧见,而且彼此争执不下。面对这样的局势,只能召集领导整个教会的主教们来解决分歧。 早在第二世纪的时候,教会人士便从多方面开始思考,如何能够维护圣经所揭示的一神论的思想以及圣洗圣事所宣认的对天主圣叁的信仰。当时部分人士以为:天主既是圣父,也是圣子,因此,圣子耶稣受难时,圣父像圣子一样受苦;另有某些人以为:圣父与圣子或圣言有别,圣子固然是天主,但与圣父之为天主有别,因为圣子从属于圣父,圣子耶稣只是被神性化、并被天主收养的一个人而已。主张这个论点的人甚至引用圣若望福音第十四章二十八节话来支持他们的思想,那段福音记载耶稣向宗徒们说:「你们如果爱我,就该喜欢我往父那里去,因为父比我大」。 我们知道,初世纪那个时代很多论者都引经据典来为自己的论点作证,但是圣经有用希伯来文写的,也有用希腊文写的和翻译的,後来又有拉丁文译本。这些文字的应用和翻译彼此之间常有或大或小的出入,而且也不能死板硬性地照字面翻译和解释。但是为了教会信仰的观念而争论的人士,往往按照不同的原文和译本据理力争,这就是对教义的解释和了解产生混乱的根源。 这种混乱的现象,在公元叁百一十叁年之前教会尚未获得自由太平的时代,还只限于地方性质,可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颁布帝国境内宗教自由以後,混乱的风波很快便漫延到帝国全境。当时埃及亚历山大城有一位很受尊敬、生活也很淡泊有节的本堂神父,名叫亚略(Ario,256-336),他像很多在他以前的人一样,愿意维护天主永恒和独一无二的尊严。这位亚略神父认为:如果天主是父亲,则他必定在某个时刻生了儿子。因此,他的儿子的存在必然有个开端,决不会像他一样无始无终,也因此,他的儿子不能完全像他一样,拥有身为天主圣父的一切本性本质。 亚略的理论并不是捕风捉影或道听途说的,他用旧约圣经'箴言'第八章二十二节和圣若望福音第十四章二十八节的话作他的理论後盾。'箴言'说:「上主自始即拿我作他行动的起始,作他作为的开端」;圣若望福音则记载耶稣对宗徒讲的话说:「如果你们爱我,就该喜欢我往父那里去,因为父比我大」。从旧约和新约圣经这两段文字,亚略肯定天主圣父的儿子必然隶属于圣父,而作为圣父的儿子的耶稣,为能拯救世人,非要求人跟随他的表样不可,因为只有这样,人在末世才能和他一起享受光荣。 亚略神父的神学理论并没有受到他的主教亚历山大(Alessandro)的欣赏,这位主教强调:天主圣父的儿子就是天主圣言,天主圣言和天主圣父一样,是永恒存在的。如果天主圣言不是完完全全的天主,人就无法完全获得神性,因为并不是天主降生到某一个人身上,而是天主取了人性和人的形象而进入世界的,否则人就无法得救享永生。 亚略引起的神学争论开启了一场无止无休论战。公元叁一八年,亚历山大城召开当地的教务会议,把亚略和他的十几个支持者都开除教籍。亚略当然不服气,便和东方很多赞同他的人来往,这些人都以为亚略的论点合乎传统。事件闹得越来越大,各方支持的群众越来越多,彼此在大街小巷针锋相对地谩骂,亚略这位有才华的神父甚至以他优美的文笔写文章,谱歌曲,来宣扬他的神学观点。亚历山大城终於陷入混乱的危机,这个危机又很快地从一座城市扩展到帝国东部半壁江山。 当时统一东西罗马帝国定于一尊的君士坦丁皇帝不愿再看到帝国境内骚扰的现象,于是呼吁对立的各方节制,各退一步,彼此和好。在君士坦丁皇帝看来,这些神学上的争论只不过是文字方面的争执而已,没有其他的意义。岂知虽经他的劝告,社会动荡不安的现象并没有缓和下来。不得已,皇帝决定召集帝国境内所有的主教举行会议,共商大事,地点设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南边的古城尼西亚(Nicea),时为公元叁百二十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