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天主教历史浅谈(下)

15.杨森异端


 


十六世纪因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教会分裂之後,天主教会内部所发生的最严重的异端该数"杨森"异端了(GIANSENISMO)。所幸,这个异端只在教会内部制造了一些纷扰,没有造成真正的分裂,顶多是极少部分的人至今仍然坚持昔日杨森的思想而已。虽然如此,这个异端还是值得我们了解一下,因为异端的中心思想很微妙,任何时代的人都可能引发同样的疑问。这个疑问就是:圣宠和人的自由这两件事在人的得救上各占有什麽份量?换句话说:人的得救,获享永生,到底完全得力於天主白白赐给人的圣宠神恩呢?或是人的自由意志努力行善立功也有助於人的获得救恩呢?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没有什麽重要性,尤其对一般人来说,不显出它的特殊价值。其实,从教会和训导来看,这是牵涉到神学和哲学的核心问题,非同小可。理由在於:如果人的永远得救完全取决於天主所赐的圣宠,则人在现世今生的努力修德、行善、立功便毫无意义。反过来说,要是人必须努力修德、行善、立功,才能获得永生,则天主藉着圣子耶稣基督的受难和牺牲而为人类赢得功劳,就不是教会所强调的具有无限的价值。

从这个简要的说明,我们马上看到问题的微妙和极端重要性。杨森异端所引发的就是教会信仰上的这个关键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来自宗教改革运动所引发的神学争论。过去我们曾经谈过马丁.路德主张"信德使人成义"的理论,他以为人的永远得救完全在乎人对基督的信仰,而不在乎人类自己的努力,因为人已经因为原罪而完全腐败,根本没有能力行善立功,恢复自己的义人身份。但是人只要信赖基督,则基督必定赐给人得救的圣宠。

比马丁.路德小二十六岁的加尔文则更彻底地以为:人的永远得救 否,天主早已经注定好了,人即使努力,也改变不了天主原来的决定。

由此,我们看到杨森异端的思想实在和马丁.路德及加尔文两人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杨森异端是怎麽发迹的呢?十六世纪中叶,比利时鲁汶(LOUVAIN)大学神学教授巴尤斯(BAIUS,1513-1589)把宗教改革运动时期誓反教所提出来讨论,但已获得特里腾大公会议裁定的问题,又掀起来。这个问题是天主给人的圣宠和人的自由意志这两个力量在人是否得救这件事上所发生的作用。当时誓反教主张人的得救完全在乎天主的圣宠,人的意志发生不了作用。但是特里腾大公会议裁定说:人为了得救所立的功劳,是天主的圣宠和人的自由意志共同合作的成果。鲁汶大学巴尤斯教授旧事重提,主张人的得救完全得力於天主的圣宠,而且人是否得救,天主早已预定好了。巴尤斯这位神学教授的理论和加尔文的思想很相似。他的理论曾在一五六七年和一五七九年两度被罗马宣判为错误。巴尤斯虽然也接受罗马的宣判,但他的思想已渗透到比利时的神学界中了。巴尤斯这位神学教授的理论和加尔文的思想很相似。他的理论曾在一五六七年和一五七九年两度被罗马宣判为错误。巴尤斯虽然也接受罗马的宣判,但他的思想已渗透到比利时的神学界中了。

没料到巴尤斯死後五十年,比利时伊普尔(YPRES)教区主教杨森(JANSEN,1585-1638)在他死後两年才出版的一本名叫"奥思定"(AUGUSTINUS)拉丁文巨着中,又再次提出巴尤斯曾经理论过的老问题。杨森主教特意强调奥思定的某些思想,主张人已经被原罪彻底破坏无遗,无可救药。他以为:天主固然把圣宠赐给每个人,但并非人人都能得救。对那些天主早已注定要拯救的人,天主会赐给他们无法抗拒的圣宠;对那些天主不愿拯救的人,无论他们作什麽,总也无法得救。杨森还认为:对天主的抉择,我们不能置评;天主所拯救的,纯粹出於他的仁慈;天主所惩罚的,是基於他的公义,因为天主不欠人什麽。

杨森的这种思想使教会成为一种恐怖的信仰,天主成了严厉的法官,而不是爱人的救世主。从他的思想可以归纳出两个基本的错误:一个是他否定了有自由意志来行善避恶,以争取到永生;另一个是他断定天主不愿意人人得救,所以耶稣也不是为拯救全人类而牺牲自己。

正因为这些基本上的错误,所以乌尔巴诺八世教宗在一六四二年把杨森死後两年才出版的书刊列为禁书。这本取名"奥思定"的书是遭禁止了,但是反对和拥护杨森思想的人却继续不断地争论其中的是非。反对派者以耶稣会士居多,也最剧烈,这些人士把杨森的思想归纳为五点理论,呈进罗马。一六五叁年依诺增爵十世教宗把杨森的思想理论判为异端。支持杨森思想的人以为教宗宣判的五点异端是对的,但他们认为这五点思想并不存在杨森的理论中。当时极为着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巴斯葛(BLAISE PASCAL,1623-1662)甚至挺身而出,为杨森思想辩护,指责耶稣会士的道德观念过於松弛。

此後几十年,杨森异端处在经常遭处罚的状况中,而异端的支持者也无意公开进行论战,他们表面上都屈服,接受谴责,但心中都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事件也就如此平息下来。

不料,十七世纪末叶,法国祈祷会(ORATORIO)会士凯内尔(PASUIER QUESNEL,1634-1719)出版了一本名叫"对新约圣经的道德反省"的书。在这本书内,杨森的思想又死灰复燃。这种思想的拥护者又被视为政治上的反对者,导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在一七零九年令人摧毁杨森思想的大本营,离巴黎不远的罗亚尔港(PORT-ROYAL)的熙笃会女隐修院,并把不少杨森异端者加以逮捕下狱。这些异端者的领袖们不得已避难荷兰,在那里的乌特勒支(UTERCHT)找到安身之处,自己形成一个自认为是唯一真正的天主教会的小团体。至於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他又催促当时的克莱孟十一世教宗一七一叁年发布一道名叫"天主唯一圣子"的谕令,谴责凯内尔所写的"对新约圣经的道德反省"这本书有一百零一处错误。

杨森主教的思想和异端所激起的纷扰,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引发後,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异端的主要人物避居荷兰乌特勒支教区时,至少表面上才安静下来。虽然这个异端没有给教会带来重大的分裂,但在一百年过程中耗费了教会许多的力量,对比利时、荷兰 法国教友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尤其深重。更由於这个异端对罗马的裁定总是抱着阳奉阴违的态度,致使教会中亲者恨,仇者快的不和睦气氛有增无减。无形中助长了日後无神思想的漫延。今天,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地区的部分教会人士经常在教义和信仰生活伦理上出现怪异的论调和行动,杨森异端恐怕不能辞始作俑者的罪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