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
欧洲中世纪晚期《圣经》翻译与基督教传播王宗华 【摘要】: 中世纪晚期(约14-16世纪),欧洲进入了一个大震荡、大调整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瘟疫流行,灾害频发,欧洲庄园和农奴制遭到破坏和瓦解,封建经济逐步走向衰落;然而,广大农奴的解放和自由化为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创造了有利的劳动力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初步发展,不仅为王权的加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而且培养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的政治力量---市民阶级。在市民阶级的支持下,各国王权日益强大,民族意识也因此不断增强;到了15世纪末, 英、法、西班牙等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教会也都在王权的控制之下;德国和意大利虽还没有完成统一,但国内不断增强的市民阶级力量以及教会的日益腐败促使两国与罗马教廷越走越远。而与此同时,罗马教会这一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却日益腐化,不断加重对各国人民的剥削;罗马教会的贪婪、腐败、虚伪、欺诈与反动遭到天主教内部有识之士和欧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教权逐渐衰落。 文艺复兴,特别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与传播,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和来世转向人间与现实,把人们的思想从神学的枷锁和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以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宗教改革,则直接指向贪婪腐化的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打破了长期以来天主教大一统的局面,永久地摧毁了罗马教廷这一凌驾于西欧各国政权之上的国际法庭。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初步发展对天主教神学体系和经院哲学提出了全面的挑战,不断揭露罗马教会的种种虚假、欺骗的说教;造纸与印刷等生产技术的进步加快了科学知识和新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欧洲人民改革和反天主教会运动的进程。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打开了欧洲人的视野,使欧洲从此不再封闭;而且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激励了人们由专注于神学转向对未知科学领域的积极探索。 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宗教改革运动的展开、市民阶级的壮大以及民族意识的增强,“圣经具有最高权威”、“每个人都可以研读圣经并与上帝直接对话”等基督教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了使更多的老百姓有机会直接阅读《圣经》,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领悟《圣经》的真谛,直接获得上帝的救赎与恩宠,欧洲各国民族语译经活动日趋活跃。然而,《圣经》的民族语翻译,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圣经》是基督教的教义经典,为了扩大信教群体,各级教会的宣教人员必须向广大百姓宣传和讲解《圣经》中有关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信仰和伦理观念。但是,在中世纪,罗马教会垄断教育,教士是唯一的知识阶层,拉丁语是唯一合法的《圣经》语言;广大普通信徒既不懂拉丁语也不许直接阅读民族语《圣经》,只能听从教士的宣讲。把持对《圣经》的解释是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显著特点; 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与宗教利益,教会当局往往对《圣经》妄加解释。教廷认为,民族语的词汇比较贫乏,不足以用来翻译、解释《圣经》,反对用民族语翻译《圣经》;广大普通百姓没有受过教育,不能完全理解经文,易导致宗教异端,反对百姓自己研读和传播《圣经》。对于那些未经教会许可的民族语译经行为往往遭到天主教会的强烈反对;有的译经者遭残酷迫害,甚至惨遭火刑。然而,教廷的反对与镇压始终没有能够抑制广大百姓渴望阅读民族语《圣经》的强烈愿望。中世纪晚期,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波希米亚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民族语圣经译本仍不断问世。这些民族语译本普遍用词浅显,通俗易懂,因而流传甚广,使更多的老百姓有机会直接阅读《圣经》。广大百姓以《圣经》原文的章句为最高信条,顺着其章节仔细研读,用心去理解和感悟上帝的箴言,并找到了反对教会种种虚假说教和世俗统治者一切不合理要求的思想理论武器。 14世纪下半叶,为了让英格兰人民更多了解《圣经》,英国著名神学家威克利夫首开整部《圣经》民族语译本的先河,形成了威克利夫《圣经》。16世纪初,宗教改革领袖路德受威克利夫和胡斯革新教会活动的激励以及伊拉斯谟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德国发起了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为还《圣经》本来面目于民众,进一步揭露天主教会的欺诈,路德抛弃以往其他译者通常以教廷官方的《武加大圣经》译本为参考的做法,而溯源于希腊语的《新约》和希伯来语的《旧约》,以它们为底本,将《圣经》翻译成浅显易懂的德语,形成路德《圣经》。威克利夫《圣经》与路德《圣经》是中世纪晚期民族语译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译本。这两部圣经译本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各自国家民族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以及国内广大民众直接研读圣经,而且影响和推动了欧洲其他民族语译经活动的广泛开展,加快了宗教改革的进程和新教思想的传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通过对以上欧洲中世纪晚期社会历史背景的回顾和这一时期大量的民族语译经史实的深入考察,特别是对威克利夫译本与路德译本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圣经》翻译与基督教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圣经》是基督教的载体和教义经典,随着基督教的传播流传于世界各地;在这一过程中,《圣经》不断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或信仰基督教,《圣经》被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文字。这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原有的信教群体,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基督教的传播进程,不断扩大其传播范围。可见,《圣经》的翻译工作非常重要,它是基督教传播的一项基础性重要工作。欧洲中世纪晚期《圣经》的主要民族语译本都是在基督教革新思想影响和指导下完成的,通过抄传或出版发行,以通俗易懂的民族语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信仰和伦理观念广泛传播到欧洲各国,大大促进了基督教在这些国家与民族内的传播。可以说,《圣经》的翻译发展史就是一部基督教的传播史。【关键词】:欧洲 中世纪晚期 民族语言 《圣经》翻译 基督(新)教传播【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78 【DOI】:CNKI:CDMD:2.2008.190434 【目录】: * 中文摘要8-11 * ABSTRACT11-14 * 导论14-19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资料来源14-15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15-16 * 一、学术意义15-16 * 二、现实意义16 * 第三节 相关学术研究综述16-19 * 第一章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历史背景19-36 * 第一节 欧洲封建经济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19-21 * 一、欧洲封建经济的衰落19-20 * 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20-21 * 第二节 王权的强大与教权的衰落21-25 * 一、王权的强大21-23 * 二、教权的衰落23-25 * 第三节 文艺复兴及其影响25-28 * 第四节 宗教改革及其影响28-30 * 第五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基督教的冲击30-33 * 第六节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33-36 * 第二章 欧洲中世纪晚期《圣经》翻译36-62 * 第一节 欧洲中世纪晚期《圣经》翻译概况36-45 * 第二节 约翰·威克利夫及其英译《圣经》45-52 * 一、十四世纪英国社会历史背景45-47 * 二、威克利夫其人其事47-48 * 三、威克利夫的“神恩统治论”及其英译《圣经》48-50 * 四、威克利夫《圣经》的影响50-52 * 第三节 马丁·路德及其德译《圣经》52-60 * 一、十五十六世纪德国社会历史背景52-53 * 二、路德其人其事53-55 * 三、路德译经原则55-57 * 四、路德《圣经》的影响57-60 * 第四节 欧洲中世纪晚期《圣经》翻译的特点60-62 * 第三章 欧洲中世纪晚期基督(新)教的传播62-68 * 第一节 威克利夫新教思想的传播62-64 * 第二节 路德新教的传播64-68 * 结论68-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