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在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失衡也最严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郑真真在接受搜狐公益频道访问时表示,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而在中国最严重。
中国生育总趋势仍是偏好男孩
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是生育率下降后受到生育数量“挤压”而产生的性别选择,尽管也有研究显示性别选择有追求“儿女双全”的倾向,即没有儿子的选择男孩,没有女儿的选择女孩,但是总的趋势还是对男孩的偏好:至少要有一个男孩。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偏离正常范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05年四次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结果分别为108.5、111.3、116.9和122.0,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尽管与2005年相比,2010年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结果的出生性别比为118.1,似乎有所下降,但这个值离105±2的正常范围相差甚远。
根据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出生性别比虽然仍呈现农村高于城市、二孩性别比远高于一孩性别比的趋势,但是一孩出生性别比和城市出生性别比也开始升高,按户口性质分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21.97和113.24。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在80年代始于安徽、河南、广东、广西四省的部分地区,至2005年已蔓延至除西藏外的所有地区(事实上西藏的汉族人口中出生性别比也有偏高的趋势)。
出生性别比问题很难短时间解决
出生性别比偏高是在强烈的男孩偏好下,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选择胎儿性别造成的后果。而育龄夫妇的男孩偏好是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家庭需求和个人观念等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对男孩偏好有独立的影响,各部分之间也有相互联系。出生性别比的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影响因素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很难将它们分割处理。因此,要解决问题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如果只解决一个问题,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没有改变,则不会收到显著的效果;如果所有的因素都在朝着弱化男孩偏好、促进性别平等的方向变化,将有利于问题的尽快解决。因此,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只有采取综合措施,同时改变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能比较有效地遏制出生性别比的偏高趋势。在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可以在短时期内通过干预改变,有些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改变。
韩国是公认成功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的范例
中国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忧虑,尤其是邻国对未来中国单身男性对新娘需求的担忧。较为乐观的观点则认为有韩国经验在先,其出生性别比从80年代上扬后在1990年达到116.5的高峰,此后在5年间回落至接近正常(不过韩国全国的三孩出生性别比和个别地区的出生性别比依然偏高)。韩国被公认为成功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的范例,国内外学者也曾认真研究了韩国解决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的主要措施,总结韩国在关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倡导方面的各种努力,在提高妇女地位、改变男性偏好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变革,在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定方面的严格管理和处罚,通过综合治理的模式,短期和长期手段相结合,改变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的观念,从而通过社会规范作用于个体行为,促成了韩国出生性别比的下降。不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韩国在90年代以后城市人口比例已经占全国人口的80%,显然社会经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城市化改变了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家庭居住安排等,也改变了儿子和女儿在家庭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