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之痒:商业社会中如何做公益? 张兵武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
陈光标的“高调慈善”,曾引发争议。资料图片
在经历了或远或近的灾难之后,公益变成了社会之痒。捐款吗?捐物吗?捐给谁?谁能保障它们能提供给最需要的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才能最有效?李连杰的一基金、陈光标的公益行为等等,从来都是媒体和世人谈论的话题。近日,专栏作家张兵武的新作《公益之痒》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
该书作者接受本报专访表示,“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公益,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捐赠行为,是一种不求回报乃至不问结果的付出。但在急速变革的时代,多种力量的融合催生出了全新版本的公益——种种新思维、新方法、新模式,种种创新都致力于在善意、目的与能力、资源、投入之间建立良性循环,让公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本专题采写及图
本报记者 吴波
好事如何才不会做成坏事?
张兵武表示,新公益时代应该关心的重点不是大家愿不愿意做好事,而是能否真正把好事做好。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高估计了善意的力量,对于如何将善意转化成实际成果则缺乏关注。爱因斯坦曾说,这个世界最缺乏的,是力量与善意的结合;在公益领域,善意与力量也并未实现有效的结合。
善意首先需要善行,即要能够有效的执行。这就涉及到整个社会软环境的建设,包括制度的完善与人才的培养,在制度上激励有善意的人积极参与公益,也要提倡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公益事业要发展,需要更多懂经营、策划、财务的人进入这个领域,既懂公益又具备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人现在国内很缺乏。有了制度和人才的保障,善意才能真正转化为善行。
把好事做好,也意味着让愿意行善的人能够坚持,可以行之久远,这就需要“善法”即模式的创新。创办壹基金的李连杰认为传统的公益手法已经无法应对今天层出不穷且日益恶劣的问题。一种人人持续践行的理念更为重要,而那种寄希望于有钱人大笔捐钱尽早解决问题的想法过于乐观。因此李连杰的壹基金创新性地建立了以企业化的思维经营公益事业的壹基金,将一些商业机构捆绑进来,推广每人每月1块钱,一家人互相关爱彼此关怀的慈善互动模式,让大家在看电影、购物时都能够参与公益。模式创新的力量十分强大,这也使得壹基金能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公益机构。
对话张兵武:
微博、网络给公益插上了翅膀
不要将陈光标的
高调视为“洪水猛兽”
广州日报:一直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最近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舆论风波,媒体的质疑让这个“中国首善”感觉很受伤。就国内公益的现状,你如何看待这一事情?
张兵武:我并不反对陈光标的高调慈善,毕竟他的做法总比娱乐圈的高调作秀好。中国的公益事业处于起步阶段,意识启蒙也很重要,因此也很需要陈光标这种看起来有点“异类”的人,何况他还不是那种“只说不做”的高调。对现阶段国内的公益事业来说,参与很重要,宽容也很重要。事实上,陈光标的高调对公益事业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舆论用不着将他的高调视为“洪水猛兽”。
需要注意的是,陈光标的做法更多还是处于传统公益的范畴,他的高调也强化了公益就是捐钱的传统认知。但每个人只能承担某一部分的责任,不能求全责备。
新公益时代,
更强调“方便参与”
广州日报:你书中提到的新公益时代与传统公益最大不同在哪里?
张兵武:新公益时代更注重参与、执行,为每个人创造参与公益的“方便法门”。公益不仅易行更要持续可行,就像日常生活、工作一样成为人生有机的一部分。因此,很多创新性的公益项目,都注重建立容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如英国摇滚歌手波诺的“红色计划”,让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实施捐赠,不必另外投入时间与费用;美国的一个计算机工程师做了一个在线测验网站 “免费的大米”,答对一道题就可以给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捐出10粒大米,参与者只要动动鼠标就可以。
广州日报:未来的公益创新与商业能否找到交集?
张兵武:养生堂以前曾做过一项公益活动,每买一瓶水就捐出一分钱赞助北京申办奥运会,反响特别好,这种由企业发起的公益项目也启示我们,未来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用商业经营的模式与方法来做公益。例如“免费的大米”这一公益项目,就有机地融合了商业。网站所捐大米的资金由联合利华这些企业赞助,作为合作条件,网站页面下端会随机显示赞助商的广告链接。国内还有个做得很不错的公益项目“阿拉善”生态协会,致力于环保,参与者主要是王石等一批企业家。他们用经营企业的方式经营公益。退休之后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在探索将赢利和公益相结合的可持续性模式。
网络提升了
公益的执行效果
广州日报:现在很多创新都离不开网络,你认为网络对于新公益的创新有什么作用?
张兵武:最近看到一个报道,一份针对16个全球最大国家,2万4千名消费者进行的调查,发现网络爱好者,在现实生活中,也比其他一般民众更乐于助人,也就更可能当义工。我认为真实的原因应该是:网络为公益实践提供了方便法门,更容易汇聚善意的力量,并非上网的人更乐于助人。因此,网络就像给公益插上了翅膀,因为它为人们随时随地参与公益提供了互动平台。
另外,网络对提升公益的执行效果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做公益捐赠,实际上不知道到底哪些人真正需要,因此会很盲目,有时候会因重复捐赠造成浪费。“多背一公斤”这个项目就利用网络解决这个难题,网民出发旅游之前,可以上官网查询到底是哪些地方需要文具,有针对性地选择线路和捐赠物,这样无疑能够实现把好事做好的目的。
广州日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个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公益,你有什么建议呢?
张兵武:现在上网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还有自己的微博,因此最简便的参与方式就是,看到有关求助或者公益活动的信息,不妨动动鼠标转发一下。转发实际上也是一个善意传播和激荡的过程,对于活动的发起者也是一种无声的支持。国内的公益还处于启蒙阶段,任何个人一个小小的参与举动都是弥足珍贵的。另外一种有效的方式就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公益结合起来,国内有个企业家叫罗红是个摄影发烧友,他就将镜头对准企鹅这些可爱的生灵,用艺术的手段宣传环保的理念,反响也蛮不错。
现在很多公益项目也充分考虑了大众的参与性,像“多背一公斤”和“红粉笔”就是将个人的兴趣、能力、优势作为践行公益的重要元素,因此大家也不妨多多了解此类活动,寻求参与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