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互联网公益日的腾讯配捐如同一阵旋风,把各路公益组织吹得飘飘欲仙。等风力停止时,公益还要露出它艰难的一面,让半空中飘着的一众草根机构噼啪落地——公益不好做。
在人人可公益的时代,受前辈几个公益人做得风声水起、名气大噪的影响,又受“互联网+”政策的鼓励,一拥而上的公益项目把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几乎都铺到了。慈善事业虽然只叹奉献、热血和激情,不谈票子、房子和位子,但从事的人却越来越多了。不要说希望工程、美丽乡村、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等,诸如关注留守儿童的、空巢老人的、失独家庭的、蓝嘴唇……不一而足。
中国其实真的很需要公益,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大转型时期,社会问题极多,政府正在忙着搞政治和经济,很多“边边坎坎”的民生问题无暇顾及,这就给了公益从业者很大的空间和机会。互联网对公益好比干柴遇到烈火,微博与微信的快速传播更是非常适合国情。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吃喝玩乐基本上赶上美国,但公益从业人员仅占总人口的0.2%,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就达到了8%-10%,你说公益有没有前途?
但是,公益仅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补充,所以体制不会敞开胸怀来拥抱,公益必然是零散而且贴金的。只是公益人已经闻风而至,不少人还想着拯救全人类。但我认为,近年来起步的一些草根组织,在互联网时代首先是要生存下来。
做得早的机构虽然当年缺资金、缺人才,但因为抱得着政府的大腿,听得懂政府的话,也没有一窝风似的竞争和排挤,所以现在“生活”得很好。
现在公益从业环境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信息透明。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让项目一夜暴富,也可能身败名列。郭美美的一个微博,就搅了公益圈一个天翻地复;一句“饭做好了,妈妈死了”,就让网友瞬间感动,爱心喷涌。
其次,抄袭成风 公益项目在设计、运营方式甚至活动特色上都互相抄袭,没有法律保护,很难有“特色”,关爱留守儿童、救助患病儿童等的做法都没啥区别,很多项目不提名字会就不清楚是谁做的。
再次,狼多肉少 目前真正投入公益的企业和个人就那么多,同类项目却大多类似。过去一个报告递上去,领导一看感觉不错,政府采购的钱就批下来了。现在虽然政府购买多了,但“狼”也多了,没点样子,你的项目书人家都懒得看。现在掏钱的人就像皇帝,公益项目就像它的妃子,被看一眼就很不错,有翻牌机会的就那么几个。
第四,企业觉醒 现在一些基金很不靠谱,做的项目让拿钱的企业很不爽。同时,在必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和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自己成立基金会,请职业公益人来做项目。我们可以预计,当更多的企业把资金转到内部来做公益时,你的草根组织还有机会吗?
最后,市场压力 现在做公益不比以往,社会和个人的市场化观念越来越重,人家都走上公益市场化之路了,你还在做着悲情公益,靠眼泪指数来收买人心,而又舍不得花钱来做筹资,做传播,你不出局谁出局。
这样的环境下,你如何“燎原”?
对于草根公益组织来说,有用户、有资金、有能力是活下来最大的保障。每个公益组织在目前环境下,要在互联网公益日过后给自己做个体检,即从服务需求、项目设计、透明度、等角度来审视。
第一步:“找需求”
虽然每个公益机构都自称找到了千年一遇的需求,或者是痛彻社会心扉的痛点。但不少级机构往往缺乏营销思维,并未迈开双腿深入到服务对象中去,最后所谓的需求不过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并不接地气。最后不是没有效果,除了满足自己,于服务对象毫无是处。要不就是撑不下去,只好夹起背包走人。
真伪需求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徐本亮老师认为,“现在有些社会组织在需求调研时存在教条主义、一刀切的现象,不管什么项目都要问卷调查,都要访谈,这样可能导致成本很高,但并不一定能了解到真实需求。”这话是说到了点子上。比如,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曝出多起14岁以下女童遭遇性侵案例,很多受害者是农村留守儿童,且受侵害女童的年龄越来越小,让人感到非常痛心。“女童保护”项目就很好的抓住这一个社会需求。
第二步:“定项目”
很多项目并没有明确的使命和服务对象,或者与服务对象的需求差之千里。有人说,公益项目能否可持续发展,80%来自前期设计,20%来自后期执行。一个好的公益项目必定是周密、严谨的。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项目必须考虑到政府政策导向、机构自身优势、 资源整合难度、操作可行性、机构退出机制等几个方面。比如,中国妇女基金会的“母亲水窖”项目通过捐赠一口水窖进而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特别是妇女摆脱因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项目操作十分简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再比如,中脉联合中国关工委共同发起的 “朝阳计划——青少年健康守护行动”立项之初,就确定了退出机制,即力争用五年时间,推动国家关于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医务室建立相关政策的完善与落实,在国家全面接手解决这一问题后,中脉项目即完成历史使命,终止执行。
第三步:“透明度”
公益必须装进“玻璃口袋里”,透明才有公信力,公众才会捐款给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网络公益组织往往没有完备的信息公示制度,组织人员尚未能深刻认识到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对于社会公众希望检查组织财务状况的要求也常常显露出不欢迎的态度。在这方面,红会是个大教训,近日发生的“星光基金”也是因为不透明才被人抓了小辫子,不管有事没事,公信力都会大打折扣。
这方面,公益组织可以向真爱梦想象基金会、免费午餐等项目学习,在透明上一点也不含糊,花多少就是多少。公信力高,大家捧场,才能健康的、可持续的走到今天。
第四步:“专业性”
术业有专攻,项目执行的重要性从未低估,这就要求公益机构有很强的专业性,即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还要与公众有良好的沟通,不能仅靠一腔热血了,否则不是做不好就是做不长,越不专业死得越快越惨。
除了专业性,公益机构的管理能力也极其重要。卢咏认为,“公益机构还需要建立组织内的自律,加强治理能力,创造一种公平、可信和有效的机构形象。专业的管理过程才能带来“善款必能善用”的公信,为希望参与公益的人提供基本的信心和行动指南,人们才可以放心地捐钱。”
第五步:“求合作”
公益机构都在探索,环境不好下单打独斗肯定生存困难。公益机构不仅要借鉴商业公司的一些最佳管理实践,还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总结出属于社会部门的管理方式,与某些大基金会或机构进行合作。
公益机构是否可持续,关键不在于筹款,而在于筹人。有多少人支持你的公益项目将决定你能走多远,如果有50万人看好你的项目,这50万人每人给你一元钱,就是50万元。所以,抱谁的大腿也不如抱公众的大腿,人人公益是未来趋势,人们的爱心需要出口。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我国公益环境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未开始”(王名语),公益事业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才开始还难言谁胜谁负,更谈不上有模式能注定成功。就如很多人断言没了政府购买和基金会资助90%的公益机构最终都死,你还是可以在乏味的拜金世界里收获到温暖和感动,以及创业的乐趣,而不会有所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