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下载 > PDF专区 > 历史
子栏目导航:| 文献 | 神学 | 哲学 | 研究 | 圣经 | 历史 | 传记 | 灵修 | 辞典 | 其它 |
图书名称: 中梵外交史—两岸与教廷关系1912-1978 (怀仁丛书14)
   
整理时间: 2017-03-19
   
  本站所上传之PDF文件不见得都符合基督信仰,上传之目的乃为资料参阅或供学者研究。
下载说明: 若您不确定适宜阅读,请在有经验的人指导下下载相应的图书!
  ⊙若您发现所下载的pdf图书存在缺页、扫描模糊等现象,请立即通知我们,或者在评论里留言说明。
  ⊙本站提供的这些PDF文件,如果无意中侵犯了作者或出版社的利益,请尽快通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之内撤下。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图书简介:

原著:  陈聪铭
书号:  209035
库存:  有
定价:520 元


内容简介

教廷与两岸关系起起落落,始终牵动两岸政治与天主教教会发展,不仅广泛引起教内外人士关注的眼光,也引发国内外媒体的热烈讨论,显示出中、台、梵关系已超越纯宗教领域,而呈现出政治外交的外延效应。这种现象实与教廷外交的本质和运作有密切关系,但是一般民众或学者未必深入瞭解天主教会,也不甚明白教廷外交的传统与历史面向。
    本书以国际政治的视野,观察民国建立共和以来至1978年的中梵关系演变,笔者充分运用收集自教廷、台湾、法国和比利时等地官方文献馆之相关中、英 、法、义大利和拉丁文等第一手官方文献和参考资料,研究目的在于使本书内容以客观、公平的角度论述,充分反应教廷、当地教会、传教士、中国政府、两岸政府和相关列强的观点与立场。本书内容架构以中国肇建共和之后的各阶段政局发展为主轴,观察教廷对中国 (包括往后的两岸政府) 政治外交发展、政权分裂和地方教会问题所抱持的立场、因应措施与中梵互动过程。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适合关心此议题的一般社会大众、不同领域学者和历史研究者阅读,是学界中少见的融合中、西方文献,以教廷外交的角度深入观察这段期间中国内政外交问题,以及“两个中国”问题之中国与教廷外交史著作。

│ 关于光启文化 │

目录

韩序013

古序014

自序017

 

缩写一览表021

 

前言023

 

第一章 罗马教廷与中国关系之回顾:外交关系之酝酿期(1912至1933年)037

 

第一节 1844至1922年中梵通使计划窒碍重重038

“罗马问题”对教廷外交之影响039

十九世纪末梵、中尝试通使背景因素与过程042

廿世纪初教廷的新外交传教政策:理论、法制、架构和政策层面045

祟尚“宗教自由”的北京政府之对梵外交051

 

第二节 1918年法国的干预和教廷策略的转变055

 

第三节 法国和中国媒体舆论之反应061

法国媒体061

中国媒体063

 

小结068

图片071

 

第二章 1912至1933年间促进中梵关系:五位重要人士侧写083

 

第一节 民初重要传教士与信徒之看法与行动084

雷鸣远084

马相伯 089

光若翰 092

陆征祥 096

 

第二节 首任驻华宗座代表刚恒毅之贡献与影响(1922至1933年)098

梵法复交后教廷首任驻华宗座代表任命之风波 099

宗座代表启程与在法国保教权阴影下执行任务 102

“政教协定”之签订为中梵建交铺路? 110

 

小结114

图片116

 

第三章 1920至1930年代国共和战和中日战争时期教廷与中国关系129

 

第一节 1920至1930年代教廷对中日战争与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观察 130

教廷主要决策人士之背景简述  130

1920至193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以及国际“防共”与“反共”外交132

中国共产主义之初期发展 134

教廷对日本侵华军事行动的看法与立场 136

 

第二节 1934至1939年间国民政府的考量与努力139

中日两国加强对教廷的外交活动 145

法国的再次阻挠 148

 

第三节 驻华宗座代表蔡宁之角色152

教宗驾崩,北京追思弥撒事件154

战时“既不偏右,也不偏左”156

 

小结160

图片161

 

第四章 中日战争时期中、梵正式建交与公使黎培里到任171

 

第一节 中、日外交竞赛与中国单方面使梵171

中日之外交竞赛176

日梵建交后,日本对中国的外交攻势180

 

第二节 教廷面对分裂的中国之权宜做法:“代表的代表”184

天津代牧文贵宾和重庆代牧尚惟善185

 

第三节 首任驻华公使黎培里到任与中国教会的问题190

教会圣统制的成立 190

教廷驻华公使黎培里的履新192

 

小结196

图片198

 

第五章 冷战下的教廷外交:国际共产主义扩张和“两个中国”难题205

 

第一节 战后教廷面对国际共产主义快速扩张的立场与策略206

揭开冷战序幕208

教廷对共产主义的防备211

教廷“宗教自由”底线vs.共产政权215

 

第二节 关键的1949年──中共初期天主教会政策218

 

第三节 陷入模糊与混沌状态的1949至1951年:“两个中国”问题的形成与纠葛223

教廷与黎培里对中国新政权的外交策略与折冲225

台北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反应  228

 

小结232

图片234

 

第六章 1950年代两岸对峙下的教廷外交:三角难题的确立239

 

第一节 中共对天主教会立场的成形240

“三自运动”的推展242

天主教会对“三自运动”的驳斥 244

 

第二节 黎培里遭中共驱逐出境前往香港246

低调寓居香港的黎培里248

台湾舆情与教士的反应250

台海两岸局势的演变252

 

第三节 梵、台、中三角难题的转变253

黎培理决定赴台“间接”设公使馆255

公使离港赴台257

谢寿康公使的回任259

 

第四节 教廷、黎培理与台湾神职人员的关系261

于斌之经历与言行261

田耕莘枢机和于斌总主教被迫滞留美国265

黎培理与台湾教士之关系和互动269

庇护十二世晚年通融做法与若望廿三世教廷的转变272

 

小结275

图片278

 

第七章 大陆教会自选自圣主教争议与梵二前后的教廷外交政策演变(1953至1975年)299

 

第一节 1950年代教廷对大陆教会的观察与立场:三自运动与“裂教”之争议301

“自选自圣”的开端:“裂教”? 304

比利时大使波斯伟克对“自选自圣”的看法 308

教宗庇护十二世的反应310

教廷态度转变之迹象:若望廿三世311

 

第二节 若望廿三世时期局势的缓和与梵二会议的诉求313

国际政治的新气象:“和平共存”与“低荡”314

梵二会议的筹备和若望廿三世的“和平对话外交”316

梵二会议之召开与来自共产国家的观察员 321

 

第三节 梵二会议与两岸教会的参与和缺席324

法国与中国建交之效应326

 

第四节 1965至1975年教廷的国际视野与外交新路线327

西德的“东方政策”与两德问题的进展 329

欧安会议的召开与教廷外交 331

梵二以后教廷与苏联之对话332

梵二后主教任命方式之调整334

“东方政策”的推动与成果335

“东方政策”辉煌成果背后的另一面338

 

小结343

图片345

 

第八章 1965至1978年间“两个中国”问题之转化以及教廷与两岸之互动355

 

第一节 联合国“两个中国”问题之浮现与教廷驻华使馆升格356

保禄六世在联大的演说357

教廷驻华使馆升格 358

保禄六世抵达香港演讲  365

 

第二节 教廷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入联前后局势之观察与应变措施368

辅大易长风波368

中共入联有助于中(共)梵建交?370

教廷对驻台北大使馆的盘算374

中国(台湾)主教团的努力379

 

第三节 后蒋、毛时代的教廷与两岸之关系(1975至1978年)383

文革后的中国大陆教会之前景规划 385

 

小结390

图片394

 

结论399

 

征引书目407

名词索引433

南怀仁研究中心449

下载地址: [ 中梵外交史—两岸与教廷关系1912-1978 (怀仁丛书14). ]  (用鼠标左键直接点击下载地址)  下载次数:
   
相关图书: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