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
前段时间,国人的礼貌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其中,“宽容”一词备受关注。一位朋友对记者说,现在的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很容易生气”,明明笑笑就能过去的事,非要吵起来。在11月16日的“国际宽容日”到来前,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长期从事社会心理研究的聂品谈了自己的看法。
有些人“点火就着”
聂品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整体来说,中国是宽容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也倡导宽容。面对“外人”时,中国人往往能体现出很强的包容心;但是“对内”,“宽容”一词却被很多人抛诸脑后。“在我们身边,容易激动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大街上碰着了一点就开吵,上车为抢一个座儿发生争执,家人朋友意见不统一就发脾气……
但是,“宽容”却恰恰是每个人的追求。在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今年的北京市民社会公德抽样调查中,礼貌平和、与人为善、胸襟大度分列第五、六、十五位,可以看到老百姓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也能发现人们在这方面存有改进空间。
不宽容来自压力
为什么“点火就着”?聂品认为,压力太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她表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为了各种目的,需要“忍气吞声”的地方太多。她们每年进行的压力调查发现,人们就业、收入、工作,甚至人际关系压力都在逐年上升。各种压力聚集起来,总要找个“突破口”。这时,身边最亲的人和最不熟悉的陌生人就成了最好的出气筒。
另外,资源有限而人口多和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也导致宽容缺失。比如由于公交站台管理混乱,人们都急着上车,又缺乏必要的秩序,争执就很容易发生。
宽容的另一种方式
宽容是一种胸襟和气度。由生活、社会压力造成的不宽容是外来的,而自身带来的不宽容,却往往被忽视。
“我们常听人说‘这都是外地人太多闹的’,或者‘这人跟大伙儿想的怎么老不一样’等等。”聂品说,这其实是不宽容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表现:看不惯跟自己不一样的人、喜欢否定自己不熟悉的事、不能冷静思考不同的意见……“这种不宽容,往往是由于生活面、知识面太窄,对他人不够关心造成的。”
如何学会宽容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学会宽容?聂品认为,宽容的关键在于关心他人,尤其是身边最亲的人和陌生人。
聂品认为:“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压力,需要发泄。但我们不能将其无限倾倒,哪怕是街边的陌生人。”
对于理解,她这样看:“世界很大,不是只有你这一种思考方式。”作为一种社会美德,宽容有它“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一面;但很多时候,它也和个人的努力息息相关。她希望更多地呼吁民众,对人对事都多些包容、礼让,这样整个社会也更加和谐。(来源:生命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