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谈,建立爱与和平的文明 1. 在新的千年之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可望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理想的启发,而充满希望。除非大家都心怀这样的理想,否则就很难确保稳定的和平。从许多讯号可以看出,此一信念愈来愈深入于人心。《人权大宪章》所揭橥的兄弟情谊的重要性,已具体表现在主要的国际组织中,尤其是联合国;这也是全球化的过程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要求,因为全球化使得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上逐渐地走向合一。至于各不同宗教的信徒,也更意识到与唯一天主,全人类共同大父的关系,不能不增进人类兄弟之情,使人类更友爱地生活在一起。天主在基督身上启示出自己,彻底地表达了这个原则:“那不爱的,也不认识天主,因为天主是爱”(若壹四8)。 2.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有时浓厚的乌云遮蔽住这些光明的希望。人类历史带着仍未愈合的伤口,展开这新的一页。许多地区饱受痛苦和血腥的冲突困扰,也努力维持住在同一领土内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团结和谐,但是所遭遇的困难却是有增无减。我们都知道,不同派别之间若存在着难以解决的宿仇和严重问题,而产生一种愤怒的氛围,要弭平这些差异是多幺困难的事。此外,由于许多国家移民情形日渐增多,使得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人民必须同居共处,而有关当局却无力明智地解决此一新的社会结构所产生的问题,这种现象也同样危及世界未来的和平。 3. 因此我认为,力邀基督信友与所有善心人士,一起思索“不同文化及不同传统”之间的交谈,是一件当务之急。为建立一个能恢复和好的世界,一个能以安详宁静的态度来看自己未来的世界,这样的交谈是必须走的道路。为追求和平,此一反省主题非常重要。我很高兴联合国唤起世人注意此一迫切需要,宣布二○○一年为“国际文明交谈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当然,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并不认为我们有轻易或现成的解决方法。光是分析情势已经够困难了,因为情势在不断的变动,以致于无迹可循。让不同的原则和价值观结合也非易事,不论在理论上是如何相容,但在实际应用时,总会发现难以整合。此外在人们内心深处,还有伦理道德观念所加诸于个人的要求,因为人们常被自私自利之心以及人的限度所捆绑。 但也正因此一缘故,我更加明白共同思考这个问题的好处。怀着这样的意向,我在此仅提出一些指引,并聆听天主圣神在此一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向教会(参阅默二7)以及向全人类所说的话。 人类及各个不同的文化 4. 在思索人类的处境时,我们常会为人类文化的复杂和多样而深感讶异。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历史演进,产生各自的特色,因而有了独特原创的结构,并自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是个人及社会群体在通过历史之旅中,一种自我表达的形式,因为人不断受到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的驱使,去“培育人性优点及价值”[1];以一种更崇高、更有系统的文化整合把他对人生各方面的基本认识加以融会贯通,特别是有关社会和政治生活、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部份;培养存在性的价值和观念,尤其是在宗教领域中的,促使个人及团体生活以真正人性的方式发展[2]。 5. 每一个文化总是有一些稳定和持久的成分,也有不断改变和偶发的特性。观察某一文化时,乍看之下,我们最容易受到那些与我们文化不同的层面所冲击;这些不同的层面使每一种文化有它自己的面貌,像是由许多不同成分组成的混合体。在大部份的情形中,每一个文化会在一个特别的地点发展,这地点的地理、历史和种族的成分,以原创而独特的方式结合。每一个文化的“独特性”,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那些带有这文化的个人身上,个人不断受到他们文化的影响,然后按照他们不同的能力和天赋,把自己所拥有的贡献出来。不论如何,一个生而为“人”必须生活在一特定文化中。透过家庭和社会、教育和环境所产生的最多样的影响,透过跟居住地方的关系,日日耳濡目染,而在身上显露出一特定的文化。这并不是决定性论,而是个人受到的制约的力量与人类自由的运用,这两种力量之间不断互动辩证式的作用。 人在文化内的陶成发展 6. 人需要接受自己的文化,做为构成人格的元素,尤其是在生命的初期阶段,这件事实是一种普世性的经验,其重要性绝对不容小觑。如果不在一定的“土壤”中坚实札根,每一个个体很可能在其还很脆弱的年纪,就受到过多相冲突的外在刺激,而损及平静且均衡的发展。也就是基于与自己的“出身”不可或缺的关系--这出身包括家庭、土地、社会及文化,使人们得到一种民族认同感,使不同地方的文化,多少呈现出一种“民族性”的轮廓。天主之子降生成人,除了有了一个属人的家庭之外,同时也有了一个祖国。因此他永远是纳匝肋的耶稣,是纳匝肋人(参阅谷十47;路十八37;若一45;十九19)。这是一种自然过程,在这过程中,社会与心理的力量相互影响,而其结果通常是正面且有建设性的。因此,爱自己的国家是一个值得鼓励的价值观,但不得心地狭隘,却要爱整个人类大家庭[3] ,同时要尽力避免把归属感扭曲变成自我陶醉、排斥差异性,以及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厌恶外方人等病态表现。 7. 因此,我们固然一方面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必须承认,一般来说,每一种文化都是属人的,也是受到历史制约的实体,必然有它的限度。为了避免对某一特定文化的归属感变成自我的孤立,我们有一帖有效的解药,那就是平心静气、不怀成见地去认识其他文化。何况,在我们仔细认真地研究其他文化时,会发现这些文化的外在容貌或各不相同,但在其深处却有着重要的共同成分。从文化和文明的历史延续中也看得出这个特质。基督向人类启示了自己[4],教会仰赖基督,同时吸取教会两千年来的经验,而深信“在一切演变之下,潜在着许多不变的事物”[5] 。这个连续性的基础就是天主对人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与普世性的特色。 因此,文化的差异性应该从“人类一体”的这种较宽广的眼光来了解。这样的一体性实际上构成了原始的历史和存有论的论据,根据这论据,可以了解文化差异的深刻真相。其实,只有以整体的眼光来看相异和相同的成分,才可能了解并解释每一种人类文化的全部真相。[6] 文化差异和相互尊重 8. 过去,文化的差异往往是各民族间误解的来源,也往往会引起冲突和战争。令人难过的是,即使现在,我们仍然在世界上各个地区,看到某些文化以攻击性的态度来反对其他文化,而且情况愈来愈令人忧心。长远来说,这样的情况到头来总会造成重大的紧张和冲突,至少会使那些属于少数的种族和文化者的处境更加艰难,因为他们生活在属于多数且与他们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对他们怀有敌意以及种族歧视。 有鉴于此,善心人士都必须仔细分辨,成为一特定社群的文化经验之所拥有标志的基本伦理方向。文化,正如创造文化的人民一样,也被那在人类历史中活动的“罪恶的阴谋”(参看得后二7)所影响,所以文化也需要净化和救恩。每一种文化的真实性及其基本伦理特质的健全性,换句话说,就是其道德方向的正确性,多少都可以从这文化对人类的奉献,以及这文化在各个层次、各种环境下促进“人性尊严”的能力来衡量。 9. 身份认同的偏激化,使得文化抗拒任何外来的有益影响,这已够令人忧心了;而同样危险的,则是盲目顺从西方世界的文化模式,或至少在某些主要观点上。这些模式往往脱离了基督宗教的根源,而表现出近乎无神论的世俗化观念,以及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受到强势媒体的С郑酝即ジ髦稚罘绞健⑸缁岷途没疃楦徼埽蚴俏家恢止惴旱氖澜绻郏幽诓扛雌渌屑壑档奈幕臀拿鳌N鞣轿幕哪J礁挥忻匀说挠栈罅Γ蛭哂忻飨缘目萍继厣钊艘藕兜氖牵灿杏从嗟闹ぞ葜っ鳎鞣轿幕谌诵浴⒕窈偷赖律先涨髌斗Α2庵帜J降奈幕厣褪窍胍鹬辽频奶熘鳎粤ΡH死嗟暮么ΑH欢玷蠖蠊嵋榈木妫骸甘茉煳锒拊煳镏鳎票氐扔谛槲蕖梗7] 一个不再以天主为指标的文化,会失去它的灵魂,失去它的道路,成为一个死亡的文化。廿世纪的许多悲剧事件已足以证明,而今西方世界一些著名圈子里所存在的虚无主义,也是很显著的证明。 文化之间的交谈 10. 就像人的成熟是透过对他人开放,接纳他人,也透过慷慨地给予自我而达成的;文化也是这样。文化是人所创造,也为人效劳,必须以人类大家庭原有及基本的一体性为基础,透过交谈和共融而臻于完美,因为人类都是来自天主之手,“他由一个人造了全人类”(宗十七26)。 从这个观点来看,文化交谈--这正是今年和平日文告的主题--是出于人性内在的需求,也是出自文化本身的需求。这交谈应能保障文化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即是历史上的、创造性的表现,即人类大家庭最根本的一体;这交谈也能维持文化之间的了解与共融。共融的概念来自基督的启示,并在天主圣三中找到最崇高的典范(参阅若十七11、21),共融的概念,绝不是一种模糊的一致性,也不是强迫均匀化或同化;而是多样化的的趋于相同,因此是一个丰富充实的标记,也是成长的保证。 交谈使人承认差异性的丰富,也开放心胸,能按照人类大家庭一体的基本召叫,彼此接纳,真诚合作。这样,交谈是一种不二法门的方式,以建立爱与和平的文明,我可敬的前任,教宗保禄六世曾指出,这是在我们这时代激发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理想方式。值此第三个千年的开始,急需向这个充满过多冲突及暴力的世界,这个有时令人沮丧、看不到希望与和平的世界,再次提出交谈之道。 全球通讯的能力及风险 11. 由于新的传播科技对个人及民族生活的冲击,今天我们特别需要不同文化间的交谈。这个时代是全球通讯的时代,正按照新的文化模式来塑造这社会,而新的模式与过去的模式多少有所不同。至少在原则上,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可以得到正确及最新的资讯。 影像及言论可以自由在全球流传,此现象不但改变着人民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甚至也改变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它开启了一片迄今无法想像的可能性,但它也有某种负面和危险的情势。少数国家独占了这些文化“产业”,并把他们的产品送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侵蚀文化特性的强力因素。这些产品包括并传送隐含的价值体系,因此那些接受这些文化的,会被剥夺并失去了他们原有的文化特性。 移民的挑战 12. 谈到复杂的移民问题时,交谈的风格及文化就特别重要。移民问题是我们这时代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现象。大批人民从地球上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来说,常是一种可怕的长期流浪,并带来不同传统和习俗的混杂,而对所来自的国家及要定居国家的人民,也都会有很明显的影响。移民在接受移民国家受到怎样的接纳、和他们融入新环境的程度,都是不同文化间交谈有多大成效的一种指标。 文化融合是目前颇有争议的问题,要详细明白地指出,以何种均衡、平等的方式,才最能保证新移民与接受国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并不是一件易事。历史上有各种形式的移民,也都产生不同的结果。移民给许多文明带来新的成长,并使其丰富充实。在另外一些情形中,当地人民和移民一直保持各自的文化,但又能共同生活,彼此尊重,能接纳或容忍习俗的差异。然而遗憾的是,仍有许多地方,不同文化相遇一直不能和平共处,因此而造成的紧张,也就成为定期爆发的冲突的原因。 13. 对于这幺复杂的问题,并没有神奇药方;但我们仍必须指出一些基本的伦理原则做为参考点。首先应记住一个原则:移民都应受到尊重,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人性的尊严”。至于控制移民潮一事,虽然应以众人共同的益处为考量,但也不应忽略上述的原则。此事对我们的要求是,对每一个人都给予应有的欣然接纳,特别是对那些有困难的人,同时也要考虑到如何才能使当地居民和新来者过着有尊严且平安的生活。新移民所带来的文化习俗,只要不违反根据自然律所产生的普世性的伦理价值,也不抵触基本人权,都应该受到尊重及接纳。 尊重各种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 14. 移民者文化的特殊习俗,也许不与多数公民的习俗相容,要决定移民者的习俗应享有多少公众法律上的承认,更是困难的事。这问题的解决之道,是要在真诚开放的气氛下,实际去评估在历史上其一特定时期,其一特定地方及社会环境下的公众利益。最重要的是,人们是否能不屈从“冷漠主义”的价值观,但怀着开放的精神,同时将人们对身份认同的关切与从事交谈的意愿相结合。 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我们不可低估一个地区的特有文化,能蕴育出均衡成长的人,特别是在生命的初期阶段。从这个观点来看,合理的做法是以主导该地发展的文化为参考,确保每一地区一定的“文化和谐”。这样的和谐,即使在接纳少数族群,并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时,也能让此特有的文化面貌继续存在、发展,在这里我指的是语言、传统和价值的基本传承,那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民族认同感所不能分开的部分。 15. 然而,确保一地区文化面貌的和谐,并不能单靠立法来解决,因为除非建基于人民的精神特质中,一切都是徒劳。一个文化,一旦失去了激励一个地区和民族的能力,只成为保存在博物馆或存在于艺术品和文学作品中的遗产,那这文化就无可避免地要遭到改变的命运。 事实上,一种文化,只要真正有生命,就不用担心会被取代。而如果这文化已在人民心中死亡,任何法律也无法使它起死回生。在文化交谈时,不得阻止任何一方向另一方提出它所相信的价值观,只要提出的方式能尊重人民的自由与良心。“真理只能藉真理自身的力量来使人接受,它温和而坚强地渗透人的心灵”。[8] 承认共同的价值观 16. 不同文化间的交谈--一种不二法门、建立爱的文明的方法--奠基于承认所有的文化都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因为那是植根于人的天性。这些价值观表达出人类最真实、最卓越的特性。我们必须把意识型态的成见和自私的利益放在一边,唤起人们对这些共同价值观的觉醒,才能培育本质上属于全球共同文化的“土壤”,使建设性的交谈得以结实累累。各个不同的宗教能够也应该对这过程提供明确的贡献。我曾多次与其他宗教的代表会面,我特别记得一九八六年在亚西西的会议,以及一九九九年在圣伯多禄广场的聚会。这些会面使我更确信,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间相互的开放,大大有助于增进人类大家庭的和平及共同的益处。 同舟共济的价值 17. 面对世界上愈来愈不平等的现象,必须广为宣导的首要道德价值观肯定就是“同舟共济”的精神。任何一个社会,人际基本关系的建立,其发展的范围比过去都广--从家庭到其他的中介社会团体,到整个民间社会,以至于到全国性的团体。国家也别无选择,必须彼此建立关系。目前全球相互依赖的事实,使我们更易于重视整个人类大家庭的共同命运,也使所有深思熟虑的人士,愈来愈重视“同舟共济”的精神。 同时我们也要指出,愈来愈互相依赖的现象,也暴露出许多的不平等,例如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每一个国家内,在生活富裕者,及那些因缺乏生活所需而尊严受到损伤者之间所产生的社会不平衡;由于不负责任地耗用自然资源,而造成并加速人性及环境的堕落。在某些地方,这种社会不平等、不均衡的现象愈来愈严重,有些赤贫国家甚至已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 因此,真正“同舟共济”的文化,应以“促进正义”为中心。促进正义并不仅仅是把自己多余的施舍给有需要的人,而是“帮助那些目前尚被排除在外,或身居边缘的人,得以进入经济和人类发展的领域中。要做到这点,只靠世上因大量生产而剩余的物品是不够的。在一切之上,最要紧的是生活方式、生产与消费模式,以及治理今日社会的现存权力结构等方面的改变”。[9] 18. 同舟共济的文化,与和平的价值密切相关,“和平”是每一社会、每一国家和国际生活的主要目标。然而,在走向民族之间更加了解之路上,仍有许多世人必须面对的挑战:这些挑战就在每个人眼前,我们必须有所选择,不容拖延。令人忧心的武器增加,加上停止核武的承诺不再有进展,这都有增进和扩大“竞赛和冲突的文化”之虞,这文化不仅涉及各个国家,也涉及非公共机构团体,例如准军事团体和恐怖份子组织。 甚至到今天,世界仍在处理过去及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后果,以及有杀伤力的地雷,使用恐怖的化学和生化武器等等所造成的悲剧后果。至于长期存在的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某些国家内部的内战,广为蔓延的暴力,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对此似乎都无能为力,对于这种现象又该怎幺说呢?面对这样的威胁,每个人都应该有道德责任感,以具体、及时的行动来促进和平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了解。 生命的价值 19. 不同文化间真正的交谈,除了培养相互尊重的感情外,还一定会培养出对生命价值本身的活沛感受。人的生命不能被视为是一件任我们使用的物品,而是这世上最神圣、最不可侵犯的实体。当此一最基本的“善”未受到保障时,就不能有和平。我们不可能一方面呼吁和平,另一方面却蔑视生命。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看到许多慷慨献身为生命服务的芳表,但也有令人悲哀的景象,就是有上亿的人,因为残酷和冷漠,而陷入痛苦艰难的命运。我说的是不断上升的悲惨死亡,包括谋杀、自杀、堕胎、安乐死,以及肢刑,身心的折磨,各种不正义的压力,任意的监禁,不必要的死刑,驱逐出境,奴役、嫖妓,将妇女和儿童贩卖。此外我们还要加上一项,就是不负责任地行使“基因”工程,例如复制胚胎,以及用人类胚胎来做研究,而且假藉自由、文化进步、人类的提升等不合法的诉求,来使其正当化。当社会上最弱小、最不能自卫的成员遭到这样残暴的对待时,本是建立在人的价值、信任、尊重和相互支持上的人类大家庭的理想,正惨遭腐蚀。立足在爱与和平之上的文明,必须反对这些实验,因为那与人的身份不相称。 教育的价值 20. 为建立爱的文明,文化交谈必须致力于克服一切超越种族中心的自私,因此而能调和关心自己身份认同与对其他人的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责任。教育必须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根,并提供有据可查,让他们清楚自己在这世界上的位置。同时还必须教导学生尊重其他文化。我们的眼光需要超越个人直接的经验,要能在他人的历史中、在他们的价值观中,看到其中的富饶而能接纳彼此的不同。 以合宜的批判能力,并在坚实的伦理架构中,去认识其他文化,就能更深入地注意到自己文化的价值和限度,同时也揭露出全人类共同继承的祖产。正是由于这更加宽广的眼光,在建立一个更和谐、更和平的世界中,教育占有其特殊的角色。教育有助于肯定完整的人文主义,乐于接纳生命中的伦理及宗教幅度,懂得赏识了解与尊重其他各种文明所呈现的文化与精神价值的重要性。 宽恕与修和 21. 在耶稣降生两千年之后的大禧年中,教会对于“修和”此一具挑战性的要求,有了深刻的体验。在文化交谈这个复杂问题中,修和的要求也有重大的意义。交谈其实常是困难的,因为战争、冲突、暴力和仇恨等仍深深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影响着交谈的进行。为要打破由于互不沟通所造成的障碍,我们应走的道路就是宽恕与和好之道。许多人以理想幻灭后的现实主义之名,认为这是一个乌托邦、是太过天真的道路。然而从基督徒的眼光,这是达到和平的唯一道路。 信友的眼光注视着被钉十字架的那一位的形象。耶稣在去世前不久曾说:“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幺”(路廿三34)。在耶稣右边被钉的凶犯,听见了将去世的救世主的话,就敞开心胸,接受了悔改的恩宠,欣然接纳宽恕的福音,也接受了永远福乐的保证。基督的例子使我们肯定,阻隔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谈的许多障碍,其实是可以破除的。当我们注视着被钉的那一位,使我们充满信心,相信宽恕与修和能成为每天的生活、每一个文化中的习以为常的事,因此是建立人类和平及未来的真正机会。 怀着大禧年中净化记忆的重要体验,我愿向基督徒提出一个特别的要求:成为宽恕与修和的见证人及宣导者。这样,透过他们积极向和平的天主祈求,可加速依撒意亚美妙预言的实现,这预言可应用在世界所有人的身上:“到那天,将有一条大路,由埃及通至亚述:亚述人要到埃及去,埃及人要到亚述来;埃及和亚述将共同敬拜上主。到那天,以色列将属第三,联同埃及和亚述成为大地上受祝福的,因为万军的上主曾这样祝福说:‘我的百姓埃及,我双手的工程亚述,我的嗣业以色列,是应受祝福的!’”(依十九23-25)。 对年轻人的恳求 22. 在和平日文告的最后,我愿意向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提出一项特别恳求。你们是人类的未来,也是建立“爱的文明”的活基石。我心中珍藏着今年在罗马举行世界青年日时与你们见面的记忆,那是满溢着感情与希望的会面。你们的参与既喜乐、真诚,又令人鼓舞。从你们的精力与活力,从你们对基督的爱中,我看见这世界的未来会是更加和平,更加富于人性。 由于感受到你们与我的亲近,我深深地感谢天主,祂赐给我恩宠,让我能透过你们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以及思考方式所组成的彩色镶嵌画,默观到教会的普世性、大公性,以及教会合一的奥迹。透过你们各位,我能欣赏在同一信、望、爱之下,许许多多的“不同”能奇妙地聚合在一起。这明白地表现出教会令人惊叹的真相,是基督拯救世人,使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和工具[10] 。福音召叫你们重新建立人类大家庭原有的合一,而合一的起源就在圣父、圣子及圣神内。 亲爱的年轻人,各位不同语言及文化的年轻人,一项崇高又令人振奋的任务等着你们:要成为能与人同舟共济、和平相处、热爱生命的人,并且尊重每一个人。要成为新人类的巧匠,让弟兄姊妹--同一家庭的所有成员--最后都能生活在平安之中。 二○○○年十二月八日 发自梵蒂冈 注 解 1. 梵二大公会议文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53号。 2. 参阅若望保禄二世,向联合国演说词(1995年10月15日) 3. 参阅梵二大公会议文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75号。 4. 参阅同上,22号。 5. 同上,10号。 6. 若望保禄二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说词(1980年6月2日)。 7. 梵二大公会议文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36。 8. 梵二大公会议文献,《信仰自由宣言》,1号。 9. 若望保禄二世,《一百周年》通谕,58号。 10. 参阅梵二大公会议文献,《教会宪章》,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