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分类 > 教友生活 > 弥撒

十字架上的基督--圣周苦难述说释义

时间:2008-02-29  来源:  作者:Raymond E.Brown 点击:

十字架上的基督

--圣周苦难述说释义

---白朗 着|叶庆华译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苦难述说概要

第二章马尔谷所载的耶稣苦难

第三章玛窦所载的耶稣苦难

第四章路加所载的耶稣苦难

第五章若望所载的耶稣苦难

第六章十字架耶稣面面观

前言

多年来我都很有兴趣钻研福音的苦难述说(PASSIONNARRNTIVES),亦有计划为它写一部详尽的注疏,以配合我给幼年述说做了的注疏---“默西亚之死”(THE DEATH OF THE MESSIAH)与“默西亚之诞生”(THE BIRTH OF THE MESSIAH DOUBLEDAY, 1977)并观。研究这两个题目时,我的目标既是学术性,亦是牧民怀:我打算将现代释经方法和成果带到教会的服务上去,因为她要在圣诞礼仪中宣讲幼年述说;在圣周礼仪中宣讲苦难述说。圣诞节前的将临期和圣周前的四旬期,都是着重祈祷、反省的时候,也时常包括额外的讲道。我疏解幼年和苦难述说时,是希望为讲台上、下的人提供充分的反省材料,亦为使人知道,当代的圣经批判研究可以在牧民工作上有所贡献。

    很可惜,一部大规模的苦难述说注疏,说是每页紧密排印也不少于八百页,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完成。实际一点说,“默西亚之死”大概不会在一九九零年之前面世。我在做幼年述说和“默西亚之诞生”的工夫时,也遇过同样的时间问题。结果我找到个折中办法,说是将部分研究写成一系列普及的文章,每年在“崇拜”(WORSHIP)杂志的将临期/圣诞节专号里刊登。这些文章已结集成“圣诞节的成年基督”(AN ADULT CHRIST AT CHRISTMAS,LITURGICAL PRESS1978)。它为那全面性的注疏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易明白的导引。今次我也采用类似的步骤,在“崇拜”杂志每年的四旬期/圣周专号里发表关于福音苦难述说的文章。现在,我将这四编文章略作修订,编成一本书,并在前面加了个通论,这是节录自我替STANTHINOYS MESSENGER所写的一编苦难述说文章的。现时的出版形式意味着那些重要问题。如历史性、资料来源、非正典性的苦难材料,都只有留待全面性的注疏处理;但我希望这本小书可以使广大的宣道者、听众、读者有更充实的圣周。

我谨将这书献给新泽西州特伦顿(TRENTON)教区的若瑟·辛洛蒙席(MONSIGNOR JOSEPH SHENROCK)。他的六十上的朋友,多年来我实在得到他很多很多的关怀。晋铎后的神学教育,对合一运动的积极参与,丰富了他的堂区服务,亦构成了一种牧养的生活模式,使这件纪念品更形适合。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NYC10027

第一章                                      苦难述说概要

每个圣枝主日我们会听到根据玛窦(甲年),或马尔谷(乙年)

路加(丙年)所载的苦难述说,圣周五我们则听到若望所载的.于是在每 年圣周中,藉着一个短时间内要读两个不同的苦难述说,教会礼仪使我们接触到一个述说,所提供的耶稣十字架图书,无论在内容方面或角度方面都不一样。就让我们研究一个这个发现的重要性吧。

福音的传承一直被认为是“往后”形成的,即由耶稣的复活追溯至他的出生。诚然,早期基督徒宣教时是将注意力首要放在十字架和复活上。例如,宗徒大事录重复说:你们钉死了,但天主却举扬了他(2323653031103940)。此后,当基督徒反省那被钉的耶稣的早期事业时,关于他分开传教的记述始出现,最后才是其出生的记载(在玛窦和路加中)。故此十字架的基本的记叙,可能在福音形成的初期已具规模。(注一)

这样一个记述的成型,大概为事件的必然次序所助。被捕必等于审讯,必先于判决和行刑。结果在我们的正典福音中,就是一个情节发展的真正述说,不只追述耶稣,亦追述其他有关角色的行动和反应(诸如伯多禄、犹达斯、比拉多)。耶稣的命运对各种人的冲击被生动地描绘了,其悲剧性为形象鲜明对立的人物所逼显。在无辜被害的旁边,有个革命者巴辣巴,他虽然与耶稣相似的政治性罪名而被判有罪,却获得释放,在嘲讽取笑耶稣为默西亚、天主子的犹太人领袖旁边,有一个承认他为天主子的罗马士兵。难怪礼仪鼓励我们分角色高声演出苦难述说,每个苦难述说构成一幕简单的戏剧。

的确,若望的耶稣受审记述足以提供舞台指示:大司祭和“犹太人”小心地被置于总督府外,而耶稣则单独在里面。比拉的内外奔走演活了一个企图寻求中立的人,协调他所认为极端的而不站于于任何一方。然而事实在更深的意义上却恰好相反,真正被审问的不是耶稣,而是比拉多,他被夹于光明与黑暗、真理与错谬之间。耶稣向他晓以真理,(若1937)但他语带讽刺回答“什么是真理?”这是对错谬的抉择。若望要向读者提出警告,当人站在耶稣面前,没一个可以避免审判。

(甲)       观众被邀请参与

苦难剧中不同角色类的人格化,有一信仰目标。我们读者或听众是要参与,要问自己假使置身现场,我会对耶稣的审判和被钉持什么立场。我会将自己当作是述说中的那一个角色?在圣堂中分发圣枝的做法,可能太早使我以为我会在欢迎耶稣的人群中,我会否更可能是在危难时逃走,撇下耶稣不顾的门徒里面?或者会几何时,我又饰演过伯多禄的角色否认耶稣,甚至演过犹达斯,出卖他?我会否发觉自己好象若望中的比后多,设法避免在善与恶间作出抉择?又或者我会否像玛窦中的比拉多,做了个坏决定后便洗手,以保持自己无可指责的纪录。

也许,最可能的是,我会否在那群责难耶稣的宗教领袖中?若这可能性看似很微,是因为很多人对耶稣对头人的动机了解得太肤浅。真的,马尔谷所载,由大司祭和犹太公议会主持的耶稣审讯,刻划了早有预谋的不诚实法官,竟寻找假证据来对付耶稣。可是我们得承认福音是带有护教色彩的。要记得我们正式的公教和福音写成的过程中,对耶稣在世时所发生的记忆,是受到当地基督徒团体的生活善所影响的。

前面所说的护教色彩,其中一个因素出于一项需要,就在给在罗马法律下生活的耶稣,一个平衡的描绘,达志都(TACITUS)、一位罗马历史家,曾轻蔑地记述耶稣是被犹太总督比拉多当罪犯处死的。基督徒可能为要抵消这种负面的态度,而利用比拉多作为无辜的耶稣的发言人,如果你依次看马尔谷、玛窦、路加、若望的记述,会发现比拉多的愈来愈贯彻地被描写成一位公平的法官,他在关乎政治的问题上,承认耶稣是无罪的。福音的罗马听众遂得到比拉多保证:耶稣不是个罪犯。

另一个因素是早期教会与犹太会堂间的恶劣关系。所谓“众”犹太宗教领袖持的态度(271)可能只属于他们中的一些而已。要是说在与耶稣周旋的犹太领袖中,并无腐败的“教会”政客,想除去动摇他们地位的危险,将是令人诧异的。(盖法所属的亚纳斯大司祭家族在犹太历史中便是声名狼藉。)如果说占大多数的不是信仰真诚的人,以为除掉像耶稣这样一个找麻烦的人,是侍奉天主,亦同样叫人惊讶,(见若162)。在他们眼中,耶稣可能是个假先知,他对安息日和对罪人的宽松态度,误导人民。在公议会的审讯后,犹太人对耶稣的嘲笑亦是以他为先知作话柄的(谷1465)。根据申命纪法律(申1315)假先知应被处死,免得他引诱,以色列离开真天主。

前面我曾提过,当我们将自己代入苦难故事时,可能发现我们中有些是在耶稣的对头里面。这是因为福音读者很多时都是虔诚的人,对他们的传统紧抱不放。耶稣正是个对宗教传统主义者的挑战,因为他计划他们传统中人为元素──个常被当作是天主旨意的元素(见玛156)如果耶稣被与他同时代头脑肤浅的虔诚民俗,即犹太人,严厉地对待;他同样可能会被我们这时代类似的虔诚民众,包括基督徒,严厉地看待。对耶稣的反应,基本成份不是犹太背景而是宗教心态。

(乙)耶稣之死的因素

犹太当权者在耶稣之死的确切参与情形是件复杂的事。早期犹太传统坦然承认在逾越节前夕“悬起”耶稣的责任,因为“他引诱以色列,领他偏离正路”(BABYLONIAN TALMUDSANHEDRIN 43a)。然而现代的犹太学者则局部或全部否认犹太人在十字架事件中的参与。一个常见的论据是:福音所描写的公议会法律程序,并不跟在  MISHNAH中所展示的犹太法律吻合,故此不符合事实。NISHNAH完成于公元二百年,则法利塞口头法律成文本,但在耶稣时代控制公议会的不是法利塞人,却是撒杜塞司祭,而他们并不接纳口头法律,声称只依据卓绝的成文法律。福音所叙述的耶稣审讯并没有跟成文法律的条文冲突,所以,有关犹太人有份参与的讲法不能因技术理由而推翻。(注二)这一点提醒我们,虽然在耶稣传教期间,他曾跟法法利塞人争论过,便最直接过滤于耶稣之死的犹太人却是司祭们,可能是忿于他对圣殿活动的抨击。

让我们再进下一步探索,追问究竟司祭们和公议会透过什么途径,对参与的程度有多深。一位杰出专长于研究耶稣受审的犹太评论家保罗·云特,看重路加所载对耶稣的控诉程序,因为,路加与马尔谷和玛窦不同,他没有犹太人判耶稣死罪。可是,没有提及死罪大概不等于说,在路加心目中,犹太领袖们对耶稣之死毫无责任,因为在别处他强调了犹太人在此事上的积极角色。(宗二36,四10,五30,七52,十39,十三27—29)虽然如此,在路加中记录的是早上不那么正式的公议会对耶稣的问话,有别于马尔谷和玛窦所载晚上的正式公议会审讯(玛窦更指明大司祭是盖法)。若望没有记载耶稣被捕后的公议会聆听,只有一段由大司祭亚纳斯主持的警察问话(若十八19—24)。进一步使人混乱的是:若十八312指出在拘捕耶稣的人中不只有由大司祭派来的犹太警察,也有罗马兵和他们的长官。罗马兵若非有上级的准许或命令,不会参与其中;因此,如果若望的资料是史实,则比拉多事前已知耶稣的被捕,甚或是他下令执行的。

既已听过关于耶稣是默西亚的传言(犹太人众所期待,达味家的受君王),比拉多有可能要公议会的犹太权贵去调查他,并协助逮捕他。这些权贵中不少对耶稣有宗教性的顾虑和反感(例如:作为假先知)。然而,他们可能告诉自己,他们只是执行命令,将耶稣交给罗马人,以作进一步行动,因为在问话中他并没有否认他是默西亚。(注意:我说“没有否认”,因为耶稣对关于他是否默西亚的问话所作的回应,各部福音所载的都不同:在马尔谷是“我是”;在玛窦是“你说的是”;而路加是“即便我告诉你们,你们也不会相信”;参阅若102425)古今信众,利用世间权势要达到本身目的的机会,实现了他们所想要的。

这种曲折事态必须受到注意,不然,礼仪诵读中的苦难述说便会使人对杀害耶稣的罪行,有过分简化的指控。正如在论及个别苦难记述时将会指出的,玛窦在2725的‘全体百姓’和若望通篇的‘犹太人’将敌意普遍化,以致参与处决耶稣的人竟扩大至犹太领袖以外的犹太人。一些有名的基督徒神学家(奥斯定、金口若望、多玛斯·阿奎纳、马丁路德)就曾写过基督徒有责任去憎恨和惩罚犹太人,因为他们杀死了主。故此现代人恐惧苦难述说会引起反犹太倾向,并不是无根据的。一个曾被倡议的解决办法是从圣周礼仪的苦难读经中删去反犹太章节,一派“恶勿言;恶勿视;恶勿听的对策。但删除恶意章节是个危险的做法,会导致修正本的听者毫不思索地接受圣经中的所有东西。删剪改善过的叙述会将两个谬误延续下去:其一是以为凡人在圣经中听到的皆须仿效,因为那是天主所〖启示〗的;其二是圣经作者所采取的每个立场都是无误的。依我看来,真正的对策是继续未经修改的圣周苦难记述,不自作聪明去删剪——但一读到那些地方就要尽力地指出,这种基督徒和犹太人间的敌意今日能再继续,它跟我们对基督信仰的基本理解相违背。早晚基督信众都要跟由写作处境加于圣经上的限制挣扎。他们要被带引去体认,圣经中的一些态度,尽管在其源出的时代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在今天重演,则将是错误的态度。天主是在人的说话中作启示的,他们必须考虑到这事实的内在含义。除非清楚指出,否则圣周中聆听苦难布道的信友们不会意识到。保留有反犹太意义的章节而不加以注解是不负责任的宣讲,会使人偏离对主的死的成熟理解。

(丙)耶稣如何看他的死亡

除了反省耶稣之死对我们的意义外,我们也可问它对耶稣的意义。罗425告诉我们:耶稣是为我们的罪而死的,但耶稣自己可会用这种语言吗?他是否预见其死亡和胜利的确实形态?在马尔谷(831931;103334,以及在玛窦和路加的有关章节)处,有人子对其命运的三次预言,一次比一次详细。然而,当我们记得天主教会的正式训导,即:耶稣所讲的说话,在收入福音前已为宗徒布道者所扩展和演绎,我们便有权有责去问,这些预言是否因事后之所见才变得这么准确?里面的细节,是否由事后知道耶稣遭遇的人所加进去?若望曾三次(3148281232,34)谈及人子的被“举起”,这种对十字架和升天的讲法就笼统得多了!如此看来,耶稣可能就他的苦难、死亡确曾一普泛的的预感(从先知们的悲惨遭遇可知一二),同时,他亦深信天主必使他获胜(但并不确实知道方式)。

希伯来书578: “当他还在血肉之身时,以大声和向那能救他脱离死亡的天主,献上了祈祷和恳求,就因他的而获得了俯允。”耶稣曾向人宣讲,当人承认自己对天主的依靠时,天主的国很快便会实现。在这国度中奉为的典范的,不是征服他人的势力,而是小孩子的无助。我们这些凡人面临死亡时,肯定要经历自己的无助。可是,耶稣,天国的宣布着自己,也须在天国藉他及在他内实现前,一尝死亡的滋味?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曾提到天国的来临(路221618),所以他曾用“天国”语言来表达他对自己的的理解,是极有可能的。天国的来临包括魔鬼势力的彻底毁灭,而几个苦难述说皆有点出耶稣以困厄时跟撒旦对峙(谷1438;路2253;若1430)。这对峙可使人明白耶稣在难前的忧苦;而他信赖天主的力量战胜撒旦,大抵就是新约作者所言,他为除免世罪而死的意义。

(丁)早期基督徒对耶稣之死的看法

最后,我们要借助福音,谈谈对新约时期的基督徒来说,耶稣的苦难到底有什么意思。直得留意的是后世艺术家和作家所描写的,譬如忧愁和激动的情节,苦痛的特写,很多在福音中去都付之阙如。福音作者只精简地说:“他们钉死他”,而没有描述其状况,尽管如此,他们却特别留意人们公分他的衣服,以及跟耶稣一齐被钉的罪犯的确实位置。这些细节对早期基督徒是重要的,因为它们给旧约圣咏和先知书预见了。那决定什么事件要记述的,不是史料,即是神学,而旧约正是当时的神学实践。(这种讲法比认为基督徒为汇合旧约而自创耶稣苦难的细节,更为可能。)圣史强调的是天主曾透过以色列的圣经,训示过关于其子的事。这种亦有一点针对犹太人的护教意味,犹太人之所拒绝接受被钉的耶稣,正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他满全了圣经(旧约)的期望。

看过四福音共同的苦难神学后,现在是研究各个别记述的独特处的时候了。本书的以后部分会逐一探索每个记述,到总结时,我会做个简单的整体比较。正如我在前言说,本书要达到的目标是希望大家在圣周中,能在各苦难叙述上有更丰富的宣讲、更深刻的反省,但是,在讲到圣枝/苦难主日和圣周五的苦难述说时,一些学术性考虑驱使我要谈谈以下两点题外话。

第一,礼仪选经是由最后晚餐到埋葬。(注四)事实上,苦难述说该从哪处开始,在哪处结束,学者们仍有争论(不管你当它是在福音成书前已出现的一个独立记述,还是当它是个别福音作者自己写的)。它是否由最后晚餐中,保禄提过两样流传资料,一样是关于“耶稣在被交付的那一夜”,涉及圣经的说话和行动的(1123)。另一样是有关基督死亡、埋葬、复活及显现的(153)。也许,在保禄以前,已经有一个由建立圣体到坟墓的记述。在路加心目中,最后晚餐、逮捕、苦难、死亡、埋葬以至访墓各节明显构成一个单元。(他将预言伯多禄背主的部分放在最后晚餐里头,使晚餐与以后所发生的事更紧扣在一起;同样在他笔下,耶稣给埋葬后,妇女们即预备香料,等主日带去坟墓。)马尔谷的苦难则可能是由来自不同传承的晚餐、苦难(由山园祈祷开始)、空墓等片段组合而成。至于玛窦的,学者往往会将它再细分,以致苦难部分会由261,或2630,或2636开始!然而在圣周处理苦难叙述时我们得切实点。从学术观点看来,福音的最后晚餐部分(包括圣体圣事的建立)和复活部分都是极其复杂的。即使在我打算要写的一个较详尽的注疏中,亦不可能在一册书内将这些问题完全解决。,按照一般对礼仪主题的理解,最后晚餐是在圣周四讲的,复活则属于复活主日及其后的日子。人们很少会将之放在圣枝苦难主日和圣周五,当作苦难题材来讲。,所以,本书会采用一个较方便和易明的定义,即将苦难述说界定为山园祈祷至坟墓。(在我将要写的“默西亚之死”中亦然)在讨论每个苦难述说时,我会尝试将它放回个别福音的整体脉络中看,以免忽略福音作者的原意和思路。

第二,在甲、乙、丙年的安排中,圣枝/苦难主日读对观福音苦难述说的次序为:玛窦、马尔谷、路加。玛窦比马尔谷早一年读。虽然些学者仍坚持声称马尔谷是依据路加皆取材于马尔谷。特别在苦难述说部分,玛窦是极相似马尔谷的,根本无必要说沿用别的资料来源。看来玛窘福音的作者,是先将从马尔谷的材料编辑整理,再加上一些传说和有早期基督徒护教色彩的细节。例如:犹达斯之死、比拉多洗手、比拉多妻子梦知耶稣无辜、看守坟墓的卫兵。各福音的苦难记述彼此间关系不是本书目的重点,我关注的是各记述的特点,而不是它们的资料来源。可是,我会采用由马尔谷开始的次序,相信这会使读者在依次看这四篇论福音的文章时,对耶稣苦难有更清晰的。我用马尔谷、玛窦、路加、若望这个先后次序来写,大抵只会有所得而不会有所失。

注一:大部分学者都持这个意见,但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派却认为马尔谷结集了第一个连贯性的苦难记述。这见解夸大了马尔谷“创作”福音形式的原创性,忽略了旧约先知“生命”的影响,譬如耶肋米亚的生命就结合了公开行动、言论、以及苦难、马尔谷的苦难记述,未必直接依据一个较早写成的苦述说。

注二:其他企图为犹太宗教领袖开脱的解释提出两个公议会的说法。例如:一个属政治性的,跟罗马人一直工作(他们认为耶稣有罪);另一个则属宗教性(与耶稣无关或并不反对他)。可是,并没有足够证据有这样不同的组织,有分塑造初期基督徒传统的人(他们中肯定有些熟悉巴勒斯坦的情况)也没有作此区别。现存最早期的基督徒作品(约公元50年),得撒洛尼人书,直接地说:“那些犹太人杀害了主耶稣”(21415,这段相信是保禄的可靠作品,尽管有人当它是后期经师编订本)。这样激动也许会的一竹干打进一船人之嫌,但未始不是没凭据的。

注三.梵二(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第11号)在界定无误性时就谨慎得多了:“理当承认圣经是天主为我们的得救,而坚定地、忠实地、无错误地、教训我们的真理。”

注四.这是“长式”的范围,也有短式(在弥撒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但那些略去的部分对全面耶了解苦难是重要的。

  

第二章                                      马尔谷所载的耶稣苦难

在礼仪选经中,乙年的常年斯主日读经是采用马尔谷福音的,他所载的苦难述说,亦放在同一年的对枝苦难主日宣读。教会之所以这样安排,将马尔谷所写的放在一起,是察觉到作者是写耶稣的公开传教活动时,已留下伏笔,写他的死亡。马尔谷福音一开始,若翰洗者就已交在黑落德手上(114)。其后黑落德屈服于其他人的奋压力而杀死了这位先知(626)。面对着“耶稣是谁”的问题,黑落德想起了若翰的惨死:“是我斩首的若翰复活了”(616)。当耶稣在加里肋亚的传教工作刚开始,马尔谷即告诉我们,法利塞人和黑落德党史人商讨要除灭他(36)。耶稣曾三次预言自己的惨死(831931103334),但他的门徒却不明白。这一切危机的高潮,出现于耶稣抵达耶路撒冷的时候,他洁净圣殿,声称那是万民祈祷之所的言行,触发耶路撒冷的司祭和经师要设法除掉他(111718)。在这可怕的时刻,一个仰慕耶稣的女人为他抹身体,预备他的死亡与埋葬(1439)。然而另一方面,他的十二个亲信中,有一个图谋将他交在众司祭,即他的敌人手上(14112,1011)。纵然知道这事(1421),耶稣仍在最后晚餐中,表示愿意为大众倾流己血,作为天主与他人民所立的新约的标记(1424)。

(甲)革责玛尼:祈祷和被捕(142652

这样,耶稣就离开了晚餐厅,跟他的门徒一起往橄榄山去,(注一)他已知道在天国来临前,他必须受若和死去的命运。可是,在马尔谷眼中,门徒们尚未体认这现实。因此之故,了解到对他们讲的话散发着悲哀的讯息:全部都要四散(1427),伯多禄虽然否认,却换来耶稣跟他说,他将是很不忠的,会三次不认耶稣。马尔谷笔下的苦难,就由耶稣这一语哀愁开始,要加剧,直到翌日他呼出最后一口气为止。在那整个时刻,过去曾跟从他的,没一个支持他,他将要孤独地死去。这悲剧耶稣自己也似乎受不了。离开了较大的门徒团体,接着再跟伯多禄、雅各伯、若望分开,耶稣坦言:“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此时马尔谷的耶稣比在其他福音中更热切预言伯多禄会不认他,却因伯多禄不能为他醒寤一个时辰而气愤。虽然天主没有对耶稣的祷告作出直接的回应,拯救他,耶稣最后仍站起来,决意和那出卖者相见。这使人感到他已明白天主的回答,是要他喝这杯,面对即将来临的时刻。

对马尔谷而言(此处他跟其他三位圣史不同),耶稣对自己命运的接受,可见于他对吻他的犹达斯,和拔剑砍掉大司祭个人耳朵的旁观者皆没反应的表现。如果那时刻和那杯不能免去,一如耶稣较早前所祈求的,就让天主的旨意成就罢。所以,当耶稣被捕时,他最后的说话是:“让经上的话就应验吧。”门徒看见他这样,便撇下他逃跑了。

马尔谷另一样跟其他圣史不同的地方,是他爽切地突出耶稣被舍弃的整个处境。一个少年人本来打算跟随耶稣,但当他如耶稣般被抓着时,这位准门徒撇下他下衣服脱身,赤条条的跑掉了。学者们多方尝试找出这人物的寓意。有些将之与耶稣复活后,那坐在空墓中,穿着白衣的少年人相比。亦有人以为那是个标记:基督徒赤裸裸地走进洗礼的水,为同耶稣一起死去而穿着白衣上来。不过,这种标记说恐怕不是马尔俗的原意。其实,那门徒赤裸的逃走只表示耶稣被他的门徒完全舍弃。首批被召的门徒抛开鱼网、家庭(118,20)丢下一切(1028)跟随他;但这位最后的门徒,虽然初时想要跟随耶稣,终于却是放下一切,离开他。

马尔谷对革责玛尼里的耶稣这种凄酸的描写,公认是无论对信徒或非信徒都是难理解的。好意的宣道去向不明和作家认为,耶稣并非因面临死亡而忧愁,他没有要求免去痛苦,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预见世上一切的罪,想及这么多罪恶而恐惧。反基督宗教者则敏锐地察觉到,马尔谷确是要描述种对死亡的反应,但他们质疑,一个这么害怕的耶稣怎会是神圣的?同时,一个对天主这么诚心的人,怎会一方面向人宣称十字架是必须的,而另一方面自己又祈求能将之免去?即使在近代,人们亦常把耶稣和苏格拉底的形象作对比:一个愁肠百结,祈求得救;另一个则从容就义,以死为由此虚幻世界解脱,而进入一个更好的世界之途。所以这些都忽略了由旧经圣经遗留下来的对死的基本看法。根据创世纪的神学,人的被造是为享受与天主同在的生活,而不是为死亡。临于亚当、厄娃身上的死亡是一件恶事(EVIL)逐渐在以色列人心中,变成是与天主异离的境地。在新约中,即使在耶稣得胜后,仍说最后要征服的敌人是死亡(格前1526)。对耶稣而言,跟死亡的挣扎是末世诱惑、考验的一部分,故此他叫门徒祈祷免陷于诱惑,是他忠于犹太传统的表现(1438)。他们最大的危险,考验会在他们没有预期没有提防的时候来临(133437),所以耶稣警告他们要提防。不管是古代的或是现代的人,若带着柏拉图的观念看耶稣的态度,才会认为那是无足景仰的(译者按:柏拉图二元论将世界一分为二,感官世界和永恒的理念世界;前者只为后者的影子,不值留恋,人藉死亡可摆脱现世藩篱,返回永恒世界)。基督徒的回答不在于低调处理耶稣的恐惧,而在强调此世生命的重要,以致死亡不被视为可庆幸的解脱,而是一种扭曲,一个敌人,尽管因为耶稣的胜利它已不能征服我们,但始终是个敌人。一旦人认识他所遇到的敌人是何等可怕,耶稣对天父旨意所表现的服从,以及由此而要求于他的信赖,就会显得震人心丝弦了。

()公议会审讯;伯多禄不认主(145372

讲完在革责玛尼的事后,马尔谷写了两句话,每句都提供了一个在该晚发生的片段。第一句(1453)写耶稣被带到大司祭、长老和经师──即犹太公议会面前,一个就算在罗马政权下,仍具一定管辖和司法功能的机关。第三句写伯多禄跟着耶稣进入大司祭的庭院,在那里他同卫兵坐在一起,生火取暖。耶稣在公议会前被问话,伯多禄则在庭院中被问话,二者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两个夜间片段中,第一个是耶稣受审,结果是他被判死罪。这次审讯由一些马尔谷强调是互不相符的假证据开始。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马尔谷将他们连关于拆毁圣殿的证据也不相符合的事,留给读者玩味。的确,他没有解释,在“我将要拆毁这用手建造的圣殿,三天内另建一座非用手建造的”这句话他们称是耶稣所说的话中,到底有什么错谬。是否耶稣从未说过这种关于圣殿的话?或是他曾说过的话,但不是用那些证人所用的语气?会不会是他有预言拆毁和重建,即没有说是由他自己去拆(参阅若219)?抑或有关这段话的发展其实更复杂?例如:虽然证人们歪曲了耶稣这句话的意思,马尔谷却藉讲清楚“手造的”和“非手造的”的分别,来点出正确解释这话的关键。这对一正一反的希腊形容词(只见于马尔谷)是非常难转回闪族语言的。这对形容词,更可能是代表一种后期基督徒的解释,认为圣殿要被教会所取代。

无论如何,证人笨拙和耶稣的沉默都使大司祭感到气愤。耶稣的沉默,基督徒发现已在依撒意亚的上主受苦个人图像中预示了:“你是默西亚,那应受赞颂者的儿子吗?”在耶稣受洗(谷111)和显圣容时(谷97)天主曾宣告耶稣是他的儿子;伯多禄曾宣告耶稣为默西亚(829);所以耶稣给予肯定答复,并不出奇。然而他却继续解释他不只是要建立王国的达味受傅王子,更是末日要由天主处来审判世界的人子。他对大司祭的警告:“你要看见,乘着天上的云彩而来”显示耶稣深信他的敌人会被逼承认他的胜利。结果这项警告没有被接纳。耶稣声称是人子,要坐在大能者的右边的话,大司祭史觉得是亵渎的言辞,于是他逼所有法官判定耶稣该死。没有一个声音为他辩护。审案过程背后的恶毒意图,进一步见于部分公议会成员向耶稣吐唾沫的事上。他们蒙起他的脸,打他,叫他作预言。基督徒读者再一次听到依撒意亚上主受苦仆人(依506)的回响:“对于侮辱和唾污,我没有遮掩我的面。”

这次审讯结合了拆毁圣殿和承认耶稣为默西亚-天主子两主题。这些在马尔谷之耶稣以开传教记述中已出现的主题,会在苦难结束前重复再次;最后耶稣被公议会嘲笑的先知任务,会等到证实。

如果耶稣并没有屈服于大司祭的质问,则伯多禄在被大司祭的随从质问时的表现,便很不同了。主承认,门徒否认。伯多禄第一次否认时,是对着一个使女,他假装不明白。接着,他企图离开那庭院,避开公众的注意。但那使女锲而不舍地跟着他,故伯多禄要被迫否认他的门徒身分──他不是跟耶稣一起的人。第三次否认倍添羞耻,因为伯多禄现在要发誓:他根本不认识耶稣。当伯多禄一面说这话时,一面发出诅咒。假如马尔谷的意思(正如很多学者的想法)是指他诅咒耶稣,则伯多禄已丧尽他的门徒操守了──日后不少马尔谷的基督徒读者要面临殉道,而非否认或诅咒耶稣。正好在此时伯多禄记起耶稣的关于自己三次不认他的预言,就感动得哭起来。由此看来,马尔谷并没有在伯多禄的描绘中,漏掉救恩的一触;毕竟同一个曾预言伯多禄背主的耶稣亦曾许下:“我复活后,要在你们以先,到加里肋亚去。”(1428)若果真大家想到将来的殉道者,伯多禄的事迹可为那些曾跌倒、否认过耶稣的人带来希望。在这段结束时,读者切勿忽略那讽刺的事实:正当耶稣被公议会的人嘲笑,要他作预言时,他的预言就应验了。

(甲)        罗马人的审讯

从犹太人的审讯到罗马人的审讯期间,马尔谷提到早上的一个公议会全体会议(151)。我们并不清楚,到底他是要写这机关的第二轮会议,还是要在讲伯多禄背主后,再回过头来为晚上的那轮会议作结。马尔谷亦没有讲清楚,何以当公议会裁定耶稣该死后,他们不执行这判决,而要绑起他,送他去比拉多处。(这逻辑上的困难,在福音作者中只有若望提及,若1831)马尔谷似乎是在讲述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而无暇顾及细节的连接。譬如当比拉多见到耶稣时,竟没有人告诉他现在到底发生什么事,或那犹太法庭正处理的是什么案件。没一点关于圣殿或默西亚-天主子的事被重提。问题立即由宗教的转为政治的:“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吗?”(谷152)。──一个耶稣在此以前从未被人(朋友或敌人)问过的问题,故此很可能反映了罗马人所关注或所恐惧的事。

耶稣含糊的承认:“你说的是”,比拉多当他并没有回答过(谷154),于是耶稣在拘禁他的人面前缄默不语的特色,继犹太人的审讯后(1461),再一次出现于罗马人的审讯。一如众邦国惊异于没受荣耀的上主受苦仆人(依5215,七十贤士译本),比拉多亦惊异于耶稣(谷155)。在马尔谷笔下,司祭长虽不能使比拉多定耶稣的罪,却成功地唆使群众,要求在节日释放一个囚犯的。比拉多明白那些司祭长是出于嫉妒才这样做,故向群众提议释放耶稣,被控的“犹太人的君王”,但司祭长说服了他们,宁愿释放一个叛变杀人的囚犯巴辣巴,(注二)也要钉死耶稣。比拉多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他作了什么恶事?”点出了这班本该对他们的“王”热情殷勤的群众,是等粗暴无理地对待了耶稣。唯一能满足他们的,是让他们鞭打、钉死耶稣。

这样写司祭长和群众对耶稣的迫害,无可避免会有一种反犹太的意味的。不过,跟其他福音比较,马尔保对比拉多的描绘较为简单,亦较为冷漠,所以跟犹太领袖的对比并不强烈。在马尔谷中,比拉多并无出力维护耶稣,为免失心他很快便顺从了民众。于是,予人的印象便不是:善心的罗马人与恶毒的犹太人,却是一个失去所有支持的耶稣、这再被中途介入的罗马兵那些横暴行为所加强,他们拿“犹太人的君王”这名号来轻蔑他,又打他,向他吐唾沫。再次审讯都以嘲讽作结:在犹太审讯是笑他为先知,在罗马审讯是笑他为君王。无论对犹太人或是罗马人,耶稣死去并不够,他所宣称的更要被推翻。在犹达斯将我给司祭长(141011),司祭长将耶稣交给比拉多(151),比拉多将耶稣交去钉十字架(1515),这整个过程中,门徒、犹太领袖、罗马首长皆难辞其咎。

(丁)十字架、死亡、埋葬(152147

虽然在四福音中,马尔谷的十字架记述是最短的,但他对每个细节的处理,却是非常精到的。去钉十字架的路上,马尔谷藉着亚历山大和鲁富点出他们的父亲基勒乃人西满,大概这些人是马尔谷的读者(团体)所熟悉的人吧。在其极精简的十字架描述中,马尔谷突出了两个有趣的细节:人们递没药调和的酒给耶稣和年爪分的衣服,这些都是受到圣咏69222219所影响的,具象征意义,以后的福音作者会加以说明。(注三)

马尔谷的艺术性最见于他以“三”为本的结构法(已很成功地用于耶稣在革责玛惯性的三次祈祷和伯多禄的三次背主)。马尔谷铺陈了一个三时辰、六时辰、九时辰(早上九,中午,下午三时)的时序模式。在第三时辰和第六时辰间,有三班人嘲弄耶稣。第一班是路过的人,在犹太审讯中提到的关于拆毁和重建圣殿的事,再被他们拿来指耶稣亵圣;他们摇着头,笑他该救救自己。马尔谷这处是呼应咏2289的,稍后玛窦会将之加强。第二班是司祭长和经师,他们拿犹太审讯中的另一题材来讥笑耶稣,指他是假冒的默西亚、以色列的君王。第三班是和耶稣一起被钉的罪犯,他们也羞辱耶稣。

虽然在头三个时辰中,没一个人向耶稣表示同情,但大自然却投入黑暗中,并在第六时辰至第九时辰笼罩着大地,马尔谷可能想在这里重提亚89的警告:太阳在中午落下,大地白昼变为黑暗。

最后,在第九时辰,耶稣大声喊出了马尔谷唯一记下的说话。有感于三个时辰的任人嘲弄,三个时辰天地昏暗,产了圣咏第廿二篇开首的那句话:“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这呼号不应被软化,(注四)一如耶稣在革责玛尼恳求天父的话不应被软化,奇怪的是,这呼号是用阿拉美语引述的,阿拉美语是耶稣的母语,倍添亲切。不过在这里,耶稣却第一次称雅威为“天父”,而不是“父亲”。马尔谷直接而现实地说出:尽管这绝望的哀求使一些人给耶稣酒喝(译者按:思高本圣经此处为“醋”),亦导致另一些人以厄里亚的救助来讥讽他,这些讥讽成了耶稣最后听到的说话──但厄里亚却没有来拯救耶稣,洗者若翰以厄里亚的角色而来,不是为拯救耶稣,而是要以身殉道,并指示怎样的惨死在等候着耶稣(91213)。马尔谷所记述的耶稣传教工作中,当邪魔遇到天主子时,曾高声叫喊。在这黑暗时刻,耶稣与撒旦斗争时,却是天主子在呼出最后一口气时再度高声叫喊。这默示性的景象使人想起岳21011416说的话:“日月为之昏暗……上主在他的军旅前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上主从耶路撒冷发出自己的声音,天地为之震动,但上主却是自己百姓的避难所。”

马尔谷形容上主天主对其子的呼号得非常突然。在耶稣断气的当儿,圣殿的帐幔便由上而下分裂为二了。学者仍辩论到底那帐幔是分隔外庭与圣所的,还是内面那通向至圣所的,这争论围绕不同帐幔的标记意义。不过,并没有证据显示马尔谷的读者(甚或马尔谷本人)具特殊的知识以明白其中的分别或象征意义。更重要的辩论是到底圣殿帐幔的裂开是表示天主的不满,要放弃圣殿,还是表示一个开口一度关闭的神圣地方,开放给更多人,尤其是外邦人。虽然后者能为马尔谷对犹太主义,提供较为仁慈的解释,但前者却是更可能的--即使较令人不快。由上到下“分裂”这说法显示一种猛力的撕开,相当于大司祭在审判耶稣时撕裂自己的衣服般。

诚然,耶稣的审讯中有两个主题,在耶稣死后重复出现──甚至在十字架下的嘲讽中已出现过一次,圣殿帐幔的裂开,初步应验了在审讯中被认为是耶稣说过的话:“我会拆毁这座用手建成的圣殿。”帐幔破了,这圣殿便是毁了,不能对外人开放,因为外人将要进的是一所非用手建造的圣殿。第一个外人接着便出现,看见了耶稣怎样断气死去,一个罗马百夫长宣认:“这人真是天主子。”这样,他带出了第二个在犹太审讯中得出的主题,耶稣被盘问他是否“默西亚,那应赞颂者的儿子。”耶稣在审讯时所作的回答导致他被讥笑为追求先知,但现在这先知给证实了。不单圣殿毁掉,耶稣作为天主子的身分,亦在福音中第一次被人承认。

经历过被门徒抛弃,被犹达然斯出卖,被伯多禄否认,被司祭长挨批指为亵圣,被群众拒绝释放(宁愿释放5一杀人犯),被公议会、罗马兵士、路过十字架的人嘲笑,被黑暗围绕,以及表面上被天主舍弃后,在这戏剧性的时刻,耶稣完全给平反了。天主回答了耶稣的呼号:他取缔了崇拜中心的圣殿,代之以其子,他将要被外邦人和犹太人所宣认,在百夫长的宣信后,我们才得知:耶稣的一些跟随者、曾服侍耶稣的妇女和他由加里肋亚来的人都在哥耳哥达,这使我们相信,他们也作了跟百夫长一样的宣信。马尔谷特别提到一个犹太人物,阿黎玛特雅人若瑟的反应。他是“一位显贵的议员,也是期待天国的人。”但耶稣的死驱使他要求取耶稣的遗体。只有马尔谷强调那是需要勇气的行动──这不难理解,因为马尔谷曾告诉我们,所有公议会的成员都认为耶稣该死。

那罗马百夫长和阿黎玛特雅人若瑟,将马尔谷神学中耶稣苦难的重要性,表现了出来。只有透过十字架所象征的苦痛,人们才能相信和成为真正的门徒,其间人会失去其他人的欢欣鼓舞,而要完全这件事天主。耶稣曾被人讥笑,叫他由十字架上下来,救自己;他是否只有接受十字架才会带来救恩。如果耶稣的被钉,在马尔谷笔下显得比在其他福音中更为严酷和壮烈,那大概是由于他要鼓励一个曾受异常严酷考验的团体吧。(古老的传统以为马尔谷的对象是罗马基督徒,若他们曾见过大批群众在尼禄(NERO)为王时惨死的殉道,则这说法亦不无道理。)对他们来说,福音或“喜讯”是:这考验和痛苦不是一场败仗,而背起十字架,跟随基督的救恩例子。

在苦难述说的结尾部分,对观福音中只有马尔谷告诉我们,比拉多查问到底耶稣是否已死。这项强调可能是一个表征,显示基督徒护教者已跟那种意见抗辩,即:耶稣不是真的死了,他已因墓穴的寒冷而苏醒。这意见在十八、十九世纪再被理性主义者提倡!马尔谷两度强调玛利亚玛达肋纳和其她妇女在场(1540,47)他们“观看安放耶稣的地方”,旨在为她们在主日发现空墓的事留下伏笔,对马尔谷来说,耶稣之死的结局,不在其埋葬,而在其复活。

注一:这个地方的象征意义要在玛窦的记述中处理,它跟达味有关系。

注二:某些玛窦的古抄本对巴辣巴独具见解。

注三:在玛窦讲这呼号处,我会分析一一里面所隐含的基督学。

第三章:玛窦所载的耶稣苦难

礼仪年历中的甲年,圣枝-苦难主日是采用玛窦的苦难记述,同年的常年期主日,则选取玛窦福音的其他部分。这再一次提醒我们,苦难须放在整个福音故事的脉络中去看。例如,玛窦福音开始时,是黑落德王、司祭长、长老图谋将婴孩耶稣杀死;(注一)到结束时,总督比拉多、司祭长、经师都分置耶稣于死地。玛窦只在这再版提到耶稣为“犹太人的君王”。在童年述说中,有一个由对耶稣友善的人(玛利亚、若瑟、贤士)和对耶稣恶意的人,交替出现而成的五面结构(A FIVE-FOLD PATTERN)。在埋葬述说中,亦有类似的友善(阿黎玛特雅人若瑟、玛利亚玛达肋纳、妇女、门徒)。敌人(司祭长,法利塞人、卫兵)交替五面结构。(注二)更深的意义可从一些在苦难出现的人身上找到,若如果我们仍记得他们在耶稣传教生活中的角色。玛窦笔下的门徒(跟马尔谷的不同)曾清楚宣示耶稣是天主子(1433),所以,他们的失足和逃离革责玛尼的事,更显得令人震惊。玛窦的伯多禄,在海上被耶稣救起时(143031)曾为一切人宣认耶稣是“默西亚,生活的天主之子”;这使他的一再否认:“我不认识这个人”(2772,74)更叫人痛心疾首。玛窦福音中(23136),耶稣对法利塞人的批评是非常严厉的,但他只一次提及(2762)在十字架苦难时,耶稣的对头人里面有法利塞人(在其他地方则只有若183),这支持了福音的一般说法,认为司祭长们(撒杜塞人)才是耶稣之死的犹太主谋。假如,在福音开始时,那些外邦贤士是用以对比敌视婴孩耶稣的犹太人物,则同样是外邦人的比拉多妻子便是在耶稣受审时出现的,另一类似的性人物;两者皆在独特的玛窦布局中表示梦里的启示。那强烈的自我谴责:“他的血归在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2725),在2141司祭长和长老的自我谴责中已预见。他们将园户的比喻理解为:“他(天主)要凶恶的消灭那些凶恶的人,把葡萄园租给其他被列入追随耶稣的人中。

现在,让我们从福音的整体,转移到玛窦苦难记述的个别情节。由于玛窦的苦难部分跟马尔谷的很相近,所以那些前面说过的,我就不会在这里重复。

(甲)        革责玛尼:祈祷和被捕(263056

最后晚餐的回响随着门徒所唱的圣咏(大概是一首逾越节礼仪用的圣咏),在他们往橄榄山的途上中,逐渐消失。旧约曾两次提及这个山。一次在匝144,那是天主将要从天降临,审判世界的地方──这解释了为何路加在橄榄山为耶稣升天和最后回来的地方(宗1912)。另一次在撒下153031,这对我们现在研究更重要。达味为逃避阿贝沙隆的叛乱而冒险离开耶路撒冷,他跑到橄榄山,在那儿哭泣,并得知他是亲信阿希托费耳出卖了。难怪在玛窦中,这山是耶稣预言被门徒舍弃、会被伯多禄否认,因此山是犹达斯将他出卖而被捕的地方。达味族的的默西亚与达味,两个人的故事前后呼应。然而,将被捕事件注明在革责玛尼(榨油处之意),一个山上本来寂寂无名的地方发生,为这事提供了历史基础,而不致成为纯粹的象征写法。

在犹达斯到达革责玛尼前,耶稣和他的门徒间的关系到了戏剧化的结局。耶稣先后离开门徒团体和那三个被选的,独自去祈祷,他俯首至地,忧伤得像圣咏的作者(咏426──又例子显示旧约气息笼罩苦难述说)。(注三)他在这沮丧的所作的动人的祷告,常被人质疑其历史性。既然门徒正在远处睡着了,怎会有人知道耶稣对天主说过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玛窦所写耶稣在革责玛尼说过的话,是呼应主祷文的:“我父”;“祈祷罢!免陷于诱惑”;“成就你的意愿罢!”我们亦知道有一传统,讲及耶稣在面临死亡时祈祷,因为在希57我们读到:“基督以大声哀号和眼泪,向那能救他脱离死亡的天主,献上了祈祷。”所以如果说基督徒在经过反省后,把根据耶稣在传教时教过的祷文而构成字句,注入这祈祷中,并非不可能。这会是一种方法,去肯定耶稣对天父的关系,生死不变。

耶稣三次退去祈祷,又三次人回来时发现门徒睡觉,展示了那种已充分记实,以“三”为本的文体,就是说:要故事有力和平衡,须包含三个人物或三件不。重复来回突显了门徒持续的愚昧,亦使他们之不能醒寤,注释了耶稣求免去那杯的祷词。那杯不能免去,在这受考验的时刻,他将不会得到他门徒的帮助。可是,耶稣的祈祷并并非毫无效果:它由忧闷、苦恼、疲乏开始,却由决意迎向那已临的时辰结束:“起来,我们去罢!那出卖我的已来近了。“

那出卖者是“那十二人中之一的犹达斯。”这样介绍犹达斯,好像以前从未提过似的,常使人认为苦难述说曾一度是个独立单元,故需要介绍剧中人物。在玛窦第一线廿六章中,这句话之前,已再次提到犹达斯,“那十二人中之一”遂突显了这由亲信所为的出卖是何等恶毒。此中的亲信程度,再由耶稣称他为“朋友”或“同伴”所强调,这是玛窦特殊的笔触(在2013也曾用过,是失望的称呼,支一个本该怀谢意人的说的)。另一样玛窦的特色是耶稣拒绝武力抵抗:“把你的剑放回原处,因为凡持剑的,必死于剑下。”然而,福音中,却有使基督徒困惑的地方:当耶稣被捕时,竟有剑举起。那持剑者的身分由马尔谷含糊的“站边的人”,发展到“同耶稣在一起的一个人”(玛窦)再到“西满伯多禄”(若望),这困惑在当时肯定是加强了,以致晚期写成的福音,要澄清这行动不是耶稣指使的。另一方面,耶稣在拘捕他的人面前所表现的无助,亦是个困难,因为有报导说他先前曾使捉拿他的行动,徒劳无功。玛窦的耶稣说过:“你想我不能要求我父,即刻给我调动十二万军队的天使吗?”相信最终的解释,是耶稣容许这羞辱他的事发生,好使“经上预言得以应验”。

(乙))公议会审讯;伯多禄背主;犹达斯的悲剧下场(26572710

在对观福音中,只有玛窦说明耶稣被捕后,是带到大司祭“盖法”面前审的。苦难述说里头没一个部分比耶稣在犹太公议会前审这幕,更在历史问题上受争议。一个在犹太主要节日夜半召开的听讯,大司祭听信假见证,并插手干预,向众法官力陈处于领先地位有罪,而法官们自己掌掴独坐,向他吐唾沫──这切都违反一般法律精神,尤其是犹太法律精神。再者,既然独坐已裁定该死,何以以要将他送罗马总督再审一次。(公议会没权判死刑的解释来自若望,无助于了解玛窦。)可行的解释当然有,但不就将我们带离玛窦要给我们的印象。他传道的重点是要使读者体认,耶稣是完全无辜的,指他亵圣的控罪其实歪曲了他的说话和意图。此外,还有些微妙的地方。玛窦的读者处身于公元80年,他们除了知道,那些被指为耶稣的说的反圣殿言论有错谬外,也知道圣殿已实在被毁(译者按:耶路撒冷圣殿在公元70年已被毁于罗马人手中);玛窦他们看到那是报应的象征。他们除了知道大司祭的阴谋外,亦知道耶稣那重要的问题所作的回答是真实:他是天主子并坐在大能的右边。如果认为对公议会的描写是充满敌意的话,那么我们要记得:玛窦的对象是那些本身在跟犹太会堂领袖抗争的基督徒。,我们不可以将我们不同的信仰感觉套在第一世纪。

公议会议长和成员并非此间唯一与耶稣为敌的人。正当耶稣被犹太法庭盘问时,伯多禄则在外面的庭院被使女和围观者盘问──又是以三次的模式。耶稣表现坚决,在假见证面前保持沉默,审慎回答大司祭的问题。可是,伯多禄却力图避开话题(“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然后他撒谎(“我不认识这个人”),最后他发誓不要耶稣。(注四)要证明耶稣在公议会前所说的话必会成为事实,最好便是看这件事,即如耶稣所所说,他对伯多禄预言应验了:“在鸡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

的确,当耶稣被押到比拉多处时,他再有一个预言得证实。福音作者中,只有玛窦在此停下,交代了耶稣在那夜较早时,对他另外的一个门徒所说的惊人之语:“出卖人子的那人是有祸的,那人若没有生,为他更好。”(2624)。玛窦在这里再带进犹达斯,逻辑上是顺畅的。正当讲到司祭长和长老要送耶稣去比拉多处(271),同时又描写他们在圣殿里,跟犹达斯退钱的事纠缠。他们决定用那些钱一卖块埋葬用的田地,因为犹达斯已上吊死了(一如我们在撒下1723,出卖达味的阿希托费耳的下场。)。若果人联想到在宗11819,犹达斯是自己买那块田,并死于一种内部崩裂(就像加下9710的反天主人物安提约古般),则这个小节将玛窦的记述更形棘手。我们得假设,犹达斯出乎意料地死于耶稣钉后不久,而早期基督徒那块埋葬他的“血田”和他的出卖行为,或他的死连接起来,并以旧约描写乱臣贼子之死的桥段来加以叙述。

不过,玛窦关于犹达斯的记得另有目标的。犹达斯的暴毙对应耶稣的预言,他的三十块银钱不义之财的用途对应耶肋米亚和匝加利亚的预言。这好比一幅上主绘画的三摺画:不单有受审的耶稣在中间,还有伯多禄背主和犹达斯 的悲惨下场在两旁。这两个离弃耶稣的门徒有不同的命运,玛窦描写他们在苦难述说中最后的行动时,扼要而深入地捕捉了这奥迹:伯多禄“到了外面,就伤心痛哭起来”;犹达斯“退出来,上吊死了”。

(乙)        罗马审讯(271131

被门徒抛弃了,周围是敌人,耶稣此刻站在可处死他的总督面前。他保持镇定、沉默──这沉默使感到要为自己辩护。玛窦跟其他圣史一样,记载了在节日释放囚犯的人,一个可给比拉多解围的习俗。可是,尽管福音四次提到巴辣巴,这片段依然是学术上深受争议的,因为,无论在罗马或犹太风俗上,都找不到足以证实有这种大赦的证据。(为这风俗的历史性辩护的人所提出的相关事例,在审慎研究之下,仍不足为凭。)玛窦的记述是最棘手的,因为它加插了比拉多妻子之梦。作为戏剧而已来看,这玛窦独有的插曲确很有效果:一个外邦女人藉梦中启示承认耶稣无辜,致力要释放他;反而犹太领袖了藉群众要求宁愿释放恶名昭彰的巴辣巴,也要钉死耶稣。一些重要的玛窦福音古抄本,以独特的方式将耶稣和巴辣巴做对比,它们把2617比拉多的问题这样铺写:“你们想我给你们释放那一个──耶稣˙巴辣巴还是称为基督的耶稣?”“巴辣巴”的意思大抵是“圣父的儿子”。试想比拉多面对着两个被判罪的人,两个都叫做耶稣,一个是“圣父的儿子”,另一个是“天主的儿子”,是多么精彩的讽刺。不过,玛窦对恶人得喝彩而无辜者被置诸死地一事加以讽刺,他已感到满足。

总督因为众人都要求钉死耶稣而感到困扰,于是他当众洗手(一个玛窦独有的戏剧化动作)表示:“对这义人的血,我是无罪的”。情况正如他的妻子一样,是一外邦人承认他无辜,但“全体百姓”则回答说:“他的血归在我们和我人的子孙身上。”在苦难述说中,没一处比这里更能引起犹太人和基督徒的恶劣关系。尽管洗手是个表示在谋杀中无辜旧约行动(申2169),它却呼应了旧约那些描写谁该对死亡的负责的说法(撒下32829);苏219;耶2615)。人们可以好意地设想,玛窦这句话并非应用于耶稣时代的整个犹太民族,因为在比拉多面前的是少数,同时,那句话是现在愿意承担责任的肯定,并非对未来处罚或报复的企求。(但是,根据在MISHNAH SANHEDRIN45所见的犹太律例,发假誓的人直到永远要对无辜者的血负责。)整体而言,玛窦的态度是敌意的,针对所有犹太人的,这一点我们不能掩饰。(注五)他视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为“毒蛇的种类”,他们危害、要死先知、智者和经师,以致“流在地上的一切义人的血,自无辜的亚伯尔的开始”都归到他们身上(233335)。犹达斯承认他犯了罪,出卖了耶稣无辜的血;比拉多表示了他自己对这义人的血是无辜的;但“全体百姓”却同意,如果耶稣是无辜的,他的血就归在他们和他们的子孙身上。任何要缓玛窦福音中这自我裁决的企图,均须注意耶稣在晚餐中,关于他的血所说的:“为大众(全体)倾流,以赦免罪过。”(2627

犹太首领和人民的心硬,驱使比拉多将耶稣鞭打和拿去钉十字架。最后,这位罗马总督亦给予耶稣,犹太大司祭所给的同样判罪。在罗马审讯结束时,人们对耶稣嘲弄,吐唾沫,又打他,如同他在犹太审讯结束时的遭遇的一样。玛窦形容比拉多和他的妻子对耶稣的态度是的,然而,这位加里肋亚人无论对外邦人或是犹太人,都一个挑战,两边都有很多人拒绝他。

(丙)        被钉、死亡、埋葬(273266

在故事的结局部分,玛窦是很相似马尔谷的,往哥耳哥达,遇到基勒乃人西满这一段,玛窦就叙述得异常简单。在刑场所发生的事,只三言两语便讲了,且无哀愁气氛。如果说背后有个主题支配着,那就是对应于旧约的。例如,只有玛窦记载了有人拿苦胆调和的酒给耶稣喝──一个咏6922的回响:“他们在我的食物上,放入了苦胆,我口渴时,竟递来醋酸要我下咽。”

正如在马尔谷一样,有三班人经过十字架,取笑耶稣。(再一次是以“三”为本的形式。)对是一群普通人,他们针对耶稣,声言要拆毁圣殿的事来咒骂了,使人想起审讯时的假见证。司祭长偕经师,长老们则用了审讯时的另一主题,笑他自称为天主子。同他一起被钉的强盗(没有指明是哪一个)他这样讥笑他。 玛窦的独特处是他致力铺陈耶稣被嘲笑的部分,以加强它对咏2289的呼应:“凡看见我的人戏笑我……。他既信赖上主,上主就应救他。”

黑暗在第六时辰(中午)直到第九时辰(下午三时)笼罩大地,那时,终于打破沉寂,大声叫喊,说了他唯一和最后的一句话:“厄里,厄里,肋玛撒巴黑塔尼: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玛窦这闪语版本圣咏条第廿二篇首节,比马尔谷的“厄罗依,厄罗依,肋玛撒巴黑塔尼”更为希伯来化,使人更能理解何以旁观者会误会耶稣在呼唤厄里亚。那些推崇耶稣的神性,以致9不能容许他真具人性的人,会藉种种解释去掉这节的含义,以符合他们的基督学。他们坚持咏廿二是以天主解救那苦人和作结的。这很可能是事实,不过,耶稣所引用的却不是得解救的那节,而是被舍弃的一节──在这节中,受苦圣咏极感困惑,因为在引以前,天主常常都支持他。说耶稣失望,未免夸张了,因为他仍向“我的天主”说话。然而玛窦一如马尔尔谷,毫不迟疑地指出:耶稣在面对可怖的死亡时,正处天深切痛苦的感受中。希伯来书的基督学理是这样:耶稣经历了整个人性处境,除了罪恶之外,他各方面都相似我们。只有当我们认真正视耶稣这句话时,我们才能体会何以玛窦的耶稣要苦苦哀祷,求免去这杯。

在玛窦眼中,天主并没有舍弃耶稣,这事在他死后时显明了。三部对观福音都有讲圣殿帷幔的裂开;便不唯独玛窦报导了一次地震:岩石崩裂,坟墓自开,死人复活。其中些现象,很相似犹太历史家若瑟夫(JOSEPHUS)所写,狄涂(TITUS)在位时,耶路撒冷和圣殿被罗马人毁掉时,所见的奇异事件。当然,这里还有旧约默示篇章的回响(岳210;则3712;依2619;达122)。玛窦以天上的一颗星,来显示耶稣出世的时刻,到他死的时候更臻高光明高潮,有天上、地上以至地下的征象显示。这是以圣殿有的犹太主义受审判的时刻,是已亡以色列圣者得新生命的时刻,由罗马卫兵宣认:“这人真是天主子”可以看到,这亦是外邦人得机会的时刻。

高潮过后,玛窦,一如马尔谷,提到跟随耶稣的妇女,她们“从远处观望”所发生的异事,但他却没有在此加以发挥。关于阿黎玛特雅的若瑟,四部福音都有记载,在玛窦处更有所润饰。若瑟是个“富人”,大概是由于他能拥有一座坟墓吧,便这亦是个标记,显示在玛窦的团体中,一个富有的圣人并非不能。他也是耶稣的门徒,而埋葬耶稣的就人是他的。这些见于玛尔谷的细节使这一幕变得复杂。如果有位门徒在埋葬耶稣,何以跟随耶稣的妇女只观看而不参与?会不会是有个虔诚的犹太人为忠于申212223的规定:一个罪犯的身体,不可悬着过夜,遂将耶稣埋葬,而玛窦所传者则是这事的简化记录?会不会这犹太人后来成了耶稣的信徒,而才有称他为门徒的说法?

全属玛窦独有的是埋葬后的事迹。司祭长和法利塞人得到比拉多的批准,派卫兵守着坟墓。这些卫兵,原本是为要阻止任何藉耶稣会在第三日预言而生的,可是,正如玛窦所见,他们的在场,排除了对为何坟墓是空的这问题常理解释,反而有助于确认复活,基于有力理由,学者对玛窦这一幕的历史性是有所怀疑的。在其他地方,耶稣的追随者被形容为对耶稣的复活并不抱有期望的,所以,司祭长和法利塞人没可能事先知道。再者,除玛窦以外,没一位圣史表示,在主复活当天早上往坟墓去的妇女,会遇见守卫。由其结语我们可知玛窦的故事配合他的护教动机。福音中司祭长最后的说话是叫兵士撒谎,而那诺言“在犹太人间传扬开了,一直到今天”(2815)。福音成书时,犹太会堂和教会正就基督徒主要言论互相指控对方进行欺骗。从神学角度看,墓前的守卫有助玛窦说明天主在耶稣身上的有奇能。人尽其力量去确保耶稣已完蛋,对他的思念亦已埋葬;他们甚至封住并派兵看守他的坟墓。可是,在耶稣死时动摇大地的天主要在星期日早上再次动摇它。那些卫兵要吓得打颤(2824);坟墓将被打开而成为一个有力的见证,显示天主使他儿子所作的最后许诺得以实现:耶稣坐在大能者的右边(2664)。

注一.                                                     25,16,20,(“那些谋杀孩子的性命的人”)。

注二.                                                     请比较11822327572820

注三.                                                     有关耶稣在革责玛尼园的情况和他先知般的坚定信心间的张力,参阅马尔谷的部分。

注四.                                                     跟马尔谷一般,玛窦 伯多禄背主事件之后,便暗暗地为他恢复名誉,使他成为基督信仰的磐石这足以鼓励那些在首次迫害(考验)中跌倒的人。

注五.                                                     牧民上要适当处理这些章节,以免造成反犹太的结果。

第三章 路加所载的耶稣苦难

礼仪年历中的丙年(第三年),圣枝苦难主日读以是采用路加的苦难述说,在它这前,甲年和乙年分别采用其对观福音“兄弟”,玛窦和马尔谷的,在它之后,圣周五则用若望所载的耶稣苦难。这种“夹在中间“位置是合适的,因为路加所载的苦难,很多方面都是介乎马尔谷、玛窦和若望之间。在有共通内容的差异比在这里更大,以致人们会争论,究竟路加是否取材于马尔谷以外的另一个系统的述说。不管在事迹上或神学上,路加很多与马尔谷不同的地方,都接近若望。然而,我们的重点是圣周的反省材料,至于各福音间的学术性比较和有关的历史问题,倒不是这本小书所要着意的。

路加的苦难述说,采用于路加福音作为常年期及日读经的同一年,紧随之而来在复活节用的读经,则选自宗徒大事录──路加的两分册作品的下册(译者按: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录被认为是同一个作者所写的一部作品的上、下册)。这整个安排对了解其苦难讯息是必须的,因为原作者(习惯上,但又非常不肯定的指是路加,保禄的同伴)是个前后一贯的思想家和作家:那在比拉多前被司祭长和经师指控“煽惑我们民族”(路232)的耶稣,其童年和成长是完全忠于梅瑟法律的(222,27,39,42);同样,那被指为“阻止我们给凯撒纳税”的耶稣,正是那不久前(2025)在缴税问题上宣称“凯撒的就应归凯撒”的耶稣。这一切都有助于使人明了,各人物在苦难事件中所作,有关耶稣无罪(2314,2241,47)的肯定。这位从容地面对死亡的耶稣,早已处心积虑,要面向耶路撒冷走去(9512),认为先知不宜死在耶路撒冷之外(1333)。根据路加所载,耶稣在传教时慈爱看待陌生人(纳因城的寡妇),又称扬对浪子和对那在往耶里哥路上遇贼劫的人所施的怜悯;无怪乎在他的苦难中,他宽恕那些钉他的人了。当人已预先警告,魔鬼在耶稣受试探后离开“再等时机”(413),人便不会觉得奇怪,魔鬼就在这属于“黑暗权势”(2253)的苦难时刻回来,并进入负卖者犹达斯身上(2231),又要求要筛选背主者西满者伯多禄(2231)。

路加在写耶稣传教生活时,一直都形容门徒、宗徒为特别善解人意的(有别于马尔谷专讲他们的软弱、跌倒),在苦难部分,他继续保持他们定于怜悯的形象,从不说他们逃走。的确,加尔瓦略山上,他提到有跟耶稣相识的男性(2349)。这正切合路加独特的复活后画像:所有的耶稣显现都在耶路撒冷地区发生(好像门徒们从没逃回加里肋亚似的),而宗徒如伯多禄和若望成了宗徒大事录的主角。在罗马总督和黑落德王前被司祭长们控告过年受苦者耶稣,为要面临的同样困境的保禄铺了路(宗2127-:2527)。在死时祈求宽恕敌人,并将灵魂交托于天父的无辜者耶稣,亦为要在牺牲时,诉说同样心声的首位基督徒殉道者,斯德望铺了路(宗75960)。由法律和先知一脉相承到耶稣,最后到教会,是路加的一个主题,其中以耶稣苦难为主要构成部分。

(甲)                           橄榄山:祈祷与被捕(223953

在关乎门徒的事上,路加这一幕(注一)较马尔谷、玛窦的相应少了悬疑性和戏剧性。耶稣去一个惯常到的地方:橄榄山,(注二)所以犹达斯找他毫无困难。耶稣没有责备跟随他的门徒一句。事实上,最后晚餐时(唯独路加记载)耶稣曾提前赞扬他们:“在我的困难中,与我常常相偕的,就是你们”;他又向他们保证,他们将得到一王国,以及末世宴桌上的席位,审判的宝座(2228,29)──他们怎会离弃他呢?于是,耶稣并没有像在马尔谷、玛窦中,离开门徒团体和后来被选的三个。他只退到投石那么远处,促他们祈祷。如果他们只一次睡着了,不是三次。

这一幕的所有剧情,都集中于路加对耶稣的独特描写。他不是心灵忧伤至死,或虚弱地倒在尘土上的人。他在传教时经常祈祷,故此他现在跪下,对他的父作了一个愿服从天主旨意的意向做开始生结束的祈祷。圣子的祈求并非没有回音,天主派遣了一位天使来加强他的力量。(注三)这来自天上的帮助将耶稣带进AGONIA,这个希腊字不是指一般的痛苦恐慌,而是用来形容汗流浃背运动员在竞赛开始时那种高度张力。在这种意识下,耶稣从祈祷中起来,准备进入考验,同时怀着怜悯的心叫他的门徒祈祷,以免受到考验(2246)。

当犹达斯带领着要逮捕耶稣的人来到时,他那意图不轨的亲吻给截住了,这是路加极的笔触。耶稣直呼其出卖者的名字(四福音中只此一次),并表现出他已预知这阴谋(2248)。此外,路加在传统的大司祭仆人耳朵被割一段中,加了个主题:耶稣在传教时已常治好病人,现在即使身陷险境,仍医治他的对立面。前来橄榄山捉拿耶稣的并非如其他福音所说,只是犹太权贵下的部下,却是司祭长,圣殿警官和长老们亲身来与他对抗。被捕的一幕,以耶稣戏剧性的宣布作结:这是他们的时刻,黑暗的权势已来临(22:53).

()伯多禄背主;公议会审问(225471

耶稣被捕后,他被带到大司祭的家中,但似乎直到天亮审讯才开始(2266)。夜间的活动集中于庭院。在那里,真正使伯多禄三次否认主后痛哭的, 不光是因为想起耶稣的预言,而是因为耶稣看他的那一眼:伯多禄否认他的整个过程中,耶稣似乎都在场!这戏剧性的一眼,只见路加,是耶稣在最后晚餐时许诺要继续关顾伯多禄的一种体现(2232)。那庭院,亦是耶稣遭戏弄是先知的现场,这次戏弄讽刺地应验了他的预言;他会像先知般死在耶路撒冷(1333

晚上的被否认和戏弄过后,天一亮,耶稣就被长老、经师、大司祭(大概是路加在32耶稣开始公开活动时,特意提及的司祭亚纳斯和盖法)带到公议会。向耶稣质问关于其默西亚和天主子身分等一连串个别问题的,就是这个集体领导班子,而不是如其他福音般独是大司祭一人。耶稣只含糊地回答这些问题(就像若102239耶稣在抟教时所做的);他会殉道而死,却没有愚蠢地自投罗网。在公议会这一节中,没有出现见证人生和定罪,使人感到这次问话,是由罗马总督主持的唯一的审讯作准备──这跟马尔谷、玛窦给人的印象不同。可是,我们不要以为路加觉得犹太权贵不用对处死耶稣负责。因为宗徒大事录中,有大量章节肯定这个责任。耶稣在整个被伯多禄否认、被嘲弄、被盘问的过程上所表现的神态自若是令人注目的。它不是若望笔下耶稣的王者尊风,而是那已由父获得一切者(路1022)神来的安闲,和那全然无罪者本性的安闲。

(丙)比拉多和黑落德前的审讯(23125

路加福音中罗马审讯的布局,差不多有若望的那么仔细,并远超过马尔谷、玛窦所描绘的。虽然当中也包含了些相同的基本材料(如“犹太人的君王”的事,释放巴辣巴的提议),但整个发展是特意跟保禄在宗1619241769181217232330所受的罗马审讯成平行。明显地相近的地方有:关于触犯罗马法例和背叛凯撒的详细控罪,罗马官员对真正过滤的宗教事件漠不关心,他们都有意释放犯人,或至多罚他打一顿便算了。

路加对比拉多这一幕有独特而精彩的贡献,就是加插了黑落德的审讯。这位诸侯,或称加里肋亚“王”此时正在耶路撒冷过节。比拉多知道耶稣是加里肋亚人后,便将他送到黑落德处。基督徒的回忆里头,存留着一大堆属黑落德的丑恶形象;大黑落德联同司祭长和经师密谋杀害婴孩耶稣(玛2);黑落德安提帕斯(HEROD ANTIPAS)杀了洗者若翰(61729;玛14312),亦想杀耶稣(路1331),并跟比拉多联手对付耶稣(宗427);黑落德亚格黎帕(HEROD AGRIPPA I)杀了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又想连伯多禄也杀掉(宗1215);黑落德亚格黎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在罗马总督旁一起审判保禄(251317)。这些一直流传的资料,以不同方式编织成伪经伯多禄福音(其中黑落德成为耶稣的头号敌人,是他钉死耶稣)和路加福音的苦难述说。路加的黑落德虽然因耶稣的沉默而气愤,又曾经面对比拉多时──在其他福音处,这两个环节出现于耶稣面对比拉多时──但他仍肯定比拉多的判断,说耶稣是无罪的(路231415)。加一方面,加里肋亚“王”和那罗马人之间的敌意,却因这次与耶稣的接触而消弭了,这敌意大概是由于比拉多残杀了此些加里肋亚人而产生的(路131)。再一次可以见到,耶稣即使对虐待他的人也有治疗性的影响。

(丁)被钉、死亡、埋葬(232656

路加苦难述说的这一部分最具个别特色。由于他没有说耶稣在比拉多的宣判后,有受到罗马士兵的嘲弄,只说比拉多把耶稣交出来“让他们随意处理”(2325),这使人感到捉拿耶稣,将他带去加尔瓦略山钉死的,就是司祭长、犹太官吏及人民(2313)。可是,后来我们却见提到士兵(2336),照推测该是罗马士兵;而人民则被描写成是没有恶意的,他们跟随耶稣,并因他的遭遇而哀伤(2327)。于是,路加是福音作者中,唯一描写在犹太人里面有一部分,他们虽然不是耶稣的门徒,却被他的受苦和死亡所感动。耶稣向这些“耶路撒冷女子”说话,不是要说自己近在眼前的命运,而是那等待着她们的危难。她们所属的城曾杀害先知,拒绝所有耶稣的恩典,这座城注定要被外邦人践踏、夷为平地(133435194144212024)。在其他地方,路加不会让严厉的说话出自耶稣的口,这里他竟从依撒意亚(5414)和欧瑟亚(108)先知处借来令人惊惧的说话,大概是因为受到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摧毁的实况所驱使,这事在他执笔写福音时已发生了。

耶稣的态度,在路加中显著不同,可见于他来到骷髅地方时所说的第一句话:“父啊,宽赦他们罢!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作的是什么。”(注四)这里所暗示,犹太司祭长和经师乃因无知而杀害耶稣的观点(在宗317再次提及),相反新约圣经的一般见解,即认为犹太掌权者钉死耶稣是出于深思熟虑的盲目、恶毒动机。路加的看法,不单使人对耶稣之死错纵复杂的问题,有一个更人性化的理解,亦成为人们善待自己敌人的开始(宗760),很多人会步耶稣后尘,他们面对不义的暴行时,重复路加的耶稣这句祷文,从中得到希望。

听了十字架上的耶稣这宽恕的话后,有三班人(不是人民)讥笑耶稣:首领们、兵士和跟他一起被钉的两个凶犯中的一个。跟对观福音传统大异其趣的,是在路加中,那另一个凶犯承认自己所得的判决是公正的,又宣认他亲切地叫“耶稣”的人是无辜的(在他处,这友善的称呼亦曾为耶里哥瞎子所用)。受苦的耶稣所表现的慷慨大方超过恳求者所想要的,因为耶稣不单在进入自己的国度时才记起那人,(注五)就在这一天,耶稣便接纳了他。人们常说那“善贼”终于偷得了天国,这看法倒也离事实不远。

在耶稣生命最后的时刻(第六至第九时辰),黑暗覆盖了大地(路加解释为太阳失光或是日蚀,不过,在逾越节期间,照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这并没有削弱垂死耶稣的信心。他最后所说的,不是表示被舍弃(马尔谷、玛窦)或是凯旋胜利(若望),而是表示信赖的言辞:“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这些取自咏3156(希腊文版圣经的写法尤使人觉得好是取自圣咏的)的话,一如他宽恕敌人时所说的,已为很多人提供了平安接受死亡之途。我们可以再次见到:第一个跟随走上这条路的,便是殉道斯德望(宗759)。路加将圣殿帐幔裂开的部分安排在耶稣死亡之前出现,而非之后(马尔谷、玛窦),因为他想指出在耶稣死后发生的,只有属恩宠的事。第一件就是百夫长最终肯定耶稣是无罪的。于是,在时序上,耶稣被钉之前、之后,分别有一个罗马总督和一个罗马士兵,同样宣称他是无辜的。接着,那随耶稣上加尔瓦略山,看见了一切的群众(路232731)皆受感动而懊悔,捶着胸膛回家。即使在公议会当中,也绽出一点善良的征象:阿黎玛特雅人若瑟、公议会中一个圣善的成员,并不赞成钉耶稣的动机和作为,他要求取耶稣的遗体去安葬。在耶稣前往加尔瓦略山途中,有耶路撒冷女儿在哭泣,如果这羡慕是对耶稣下葬的哀悼,那么来自加里肋亚的妇女(跟与耶稣相识的那些男人一起的)便是远远观其下葬(234955),并预备香料去葬礼。加里肋亚妇女最后听到的,不是耶路撒冷妇女所听到的警告说话,却是充满喜乐的说话──他们为耶稣下殉葬所做的将证实是不必要的,因为他不在死人当中,而在活人当中(241,5)。论者常认为,十字架对路加来说,不带保禄所重视的赎罪价值。不过,路加的耶稣被钉事件,却是天主藉耶稣表达宽恕和给予治疗性恩宠的时刻。此中所用的神学语言也许不同,但赎罪的效果倒是一样的。

注一:虽然为了容易正理和容易明白起见,在讨论耶稣苦难时,我一直将讨论范围规限在从革责玛尼到坟墓的连串,这个做法可能在路加福音处是最不合适的,因为整个第廿二章,包括最后晚餐,在作者的构思中是与苦难连在一起的。

注二:路加的写作对象是外邦人,他极力避免他们不明白的犹太文化元素,像革责到尼和哥耳哥达。

注三:路加的苦难述说中,有些重要章节在真伪问题上是可疑的2243442334。我同意愈来愈多的学者所持的意见,认为那是真正的路加作品,后期因神学理由而被经师略去。

注四见注三。

注五:路2342有两种读法,“当你在你的王国中来临时”和“当你进入你的王国时”,第二个大概是最接近原本的。后期解经者可能因为看到天国尚未因耶稣的死而即时实现。遂感到困惑,于是将焦点至基督再来时,即第一个译法的含意。

第五章  若望所载的耶稣苦难

这个苦难述说是每年圣周五礼仪中宣读的,但并非与上下文脱节;因为之前三个星期的四旬期平日读经,和之后的整个复活期,都采用若望福音。这样一个脉络对了解耶稣苦难是重要的。这位在第四部福音终于面临的时刻(若131)的耶稣,角色跟对观福音苦难述说中的耶稣不同。他是个意识到自己的先存性(PREEXSTENCE)的耶稣。所以,通过死亡,他只是返回那个他为逗留此世而暂时离开的境界(175)。他不是个任由对头宰割的受害者,因他是自由地选择放下自己的生命,并确知他会再次得到它(101718)。如果说在苦难中仍有挣扎的话,那便一种没有焦虑的挣扎,因为世界的首领对耶稣一无所能(1430);的确,耶稣已战胜了世界(1633)。由于若望的耶稣是全知的(22566等等),他不会被要在苦难中发生事弄得措手不及。他拣选了犹达斯,知道他会出卖他(67071),同时,这项罪恶的任务,是他自己派遣犹达斯去的(132730)(注一)

(甲)        耶稣在园子中被捕(18112

于是,当苦难在园子中(181)揭开序幕时,耶稣并没有因犹达斯和来的拘捕他的人而感到惊讶,如同他在马尔谷的革责玛尼记述中那般,他反而走上前跟要等的犹达斯相遇同(184)。若望更讽刺地告诉我们:犹达斯带备了灯笼和火把而来。犹达斯爱黑暗甚于那已来到世上的光(319);离开耶稣时,便是真正的黑夜(1330),故他现在需要人工的光。这位站在犹达斯前的耶稣,亦不像对观福音所说,俯伏在革责玛尼地上,祈求可免去时刻、这苦杯;这种态度对若望的耶稣来说是无法理解的。他跟圣父是一体的(1030;他曾刻意拒绝任何求圣父救他脱离这时刻的祈祷(1327);他渴望饮圣父给他的杯(1811)。若果有人俯伏在园子地上,那便是要来捉拿耶稣的罗马兵和犹太警察的遭遇,而不是耶稣的。这些现世政治、宗教权力的代表,在耶稣使用那种圣名字“我就是”(186)时,皆被击倒,这是要清楚告诉读者:除非他准许,没有人能够取去耶稣的性命(1018)。然而,这些兵士和警察对留在此世的耶稣门徒有威胁(1715),耶稣为保护自己的人,遂要求让他们离去(188)他对门徒的关怀。跟他在179以后所作的祈祷颇为一致。

(乙)        纳斯的盘问;伯多禄的否认(181327

在第四部福音中,耶稣的犹太“审讯”也是有点不同的。它并非像在马尔谷,玛窦中,是个在司祭盖法前的正式程序,却是个由盖法的岳父、亚纳斯主持的警察问话。这是个要找出耶稣是否承认在他的活动和教导中,有任何革命成分的调查(1819)──即任何足以裁定耶稣要交给罗马人审讯的成分。在这轮问话中,高度自信的耶稣轻易地占了风(182021),以致拘捕他的人气愤得要打人(1822)这次问话结果使到亚纳斯,而非耶稣,感到尴尬和无辞以对(1823)。

正当耶稣表露他的无辜时,他最有名的门徒、西满伯多禄,却在表露软弱。第四部福音全面地捕捉伯多禄的行为表现,亦只有这里,好在园了中削掉大司祭个人耳朵的人,给指明是伯多禄(1810)。现在他想连他在园出现过的事也否认(182627)。第四圣史比其他凡位更着意刻划,伯我禄的否认和耶稣的话自辩是同时发生的。1632耶稣曾说过:“时辰要来……你们要被驱散,各人归各人的地方去,撇下我独自一个。”伯多禄尚未算是被驱散的人,便他却肯定的是把耶稣丢下了。

再一次,只是第四部福音有“另一门徒”在伯多禄背主的场面中战友一个角色(1815),这大概就是“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不管在历史上他到底是谁,(注二)他定是个其他基督徒团体不大熟悉的人物(即不是十二门徒中的一个),第四圣史便要指出他团体的守护者和英雄,在耶稣回归天父的时辰是在场的(131──那耶稣爱的门徒只在第十三章和以后的章节出现),最低限度在其他门徒也出现的重要场合:最后晚餐中(132326),人们对付耶稣的过程里(181516),被钉十字架时(192627),空墓处(20210),以及复活的耶稣显现时(2172023)。每一幕,他的表现都跟伯多禄──教会最熟悉的宗徒见证人形成正比,而每次这位主所爱的门徒都显得比伯多禄优胜。他更快看见、明白、相信,正因为他深为耶稣所爱,这是真正的门徒特性。第四圣史藉此告诉我们,他的福音背后有个可靠的、甚至是最高的权威。他要带出这个讯息,是由于有其他基督徒因为这团体所讲关于耶稣的事很独特,大异于以马尔谷为本的对观福音传统,而感到惶惑,后者又常被认为有伯多禄为其宗徒权威。

(丙)        罗马审讯(18281916a

当福音作者将舞台射灯由伯多禄背主转回正在进行的指控耶稣过程时,我们发觉他的罗马审讯剧情是个突出的概念。它全不像对观福音中,耶稣在指控他的犹太司祭前,对盘问他的比拉多缄默不语。相反地,它有精心个设计,分台前台后的布置,外面是众司祭和人群,耶稣在里面,比拉多就像只变色龙般,染上他接触到的的那一方的颜色。,外面,有无尽的压力、阴谋、呼叫;里面,有冷静而尖锐的对话。若望福音中的耶稣毫不沉默(参阅谷155),他是个词锋犀利的辩者,回答了那些日后给拿来攻击他,出于政治阴谋的不实指控(不少现代小说家企图将他变成第一世纪的CHE GUEVARA,另有不少学者则认为他有热诚派ZEALOT的动机)。比拉多要称他为“犹太人的君王”,他不会拒绝这个称号,便他来这世界并非要为王(耶路撒冷圣经似含此意),而是要给真理作证(1837

耶稣这样善辩和自信,使我们很难说在第四部福音中,是比拉多审问隐形,实际上是比拉多在接受审讯,看看他是否属于真理。比拉我也许以为他有权处置耶稣,然而耶稣却冷静地告诉他,他没有独立的权柄这样做(191011)。结果,不是耶稣害怕比拉多,而是比拉多害怕耶稣、天主的儿子(1978)。真正的问题,不是那将要发生在耶稣,这个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人身上的事,而是比拉多会不会出卖自己,屈服于他辖下人的呼叫(1912)。他曲意效忠凯撒(1915)所得的,只是为他这个知道关于耶稣的真理,却不能为之作证的人,挽回面子(183738)。

福音作者的艺术手法,最见于他将鞭打和戏弄耶稣的部分,移到罗马审讯中心的安排(1915)。马尔谷、玛窦传统里头,鞭打是刑罚的一部分,紧接着耶稣被判决后,上加尔瓦略山的旅程。被嘲弄时所穿的紫袍,在他出发往行刑的地方前已给剥掉了(谷151620)。可是,若望却使鞭打和嘲弄变成进入高潮的前奏,这高潮即耶稣被人从总督府里面带出来,去跟外面的群众相遇──这是审讯的中间时刻,打断了比拉多的前后穿插,三方都在台中央会面。各福音中要钉死耶稣的呼声都代表围观者的自我审判;但是没有一位圣史比若望更成功的点出这呼号的苛刻处:他将之变成令人们对比拉多的“看,这个人”的反应。“这个人”原本可能是个对耶稣的古老基督学称号(ANCIENT CHRISTOLOGICAL TITLE),类似“人子”的说法;但在若望笔下,它正使到无数读者体会,那拒绝耶稣的行动,简直是不人道的。还有一点,由于这遭拒绝的耶稣穿着长袍,又戴着国王的冠冕,再加上犹太人竟拥护凯撒,这拒绝即显示犹太人将他们自己的默西亚舍弃了。

在这里我希望读者容许我岔开说些话,若望苦难述说对“犹太人”怀有敌意,是不容掩饰的,人们不能将译文软化为“犹太地区的人”或“犹太主义者”,也不可将之强解,说每当若望提到“犹太人”时,只是指那些有权势者(即司祭长们)而已。第四圣史刻意说明“犹太人”,无非要将早期传统针对有权势者的谴责,伸展至与他同时代的会堂去。他不是第一个人这样做。最古老的基督徒作品也提到“那些犹太人杀害了主耶稣和先知们)(得前21415)。但若望却是新约作者中最坚持这种做法的人。为什么?因为他和(或是)他的同僚过会堂的迫害。他们会因宣称耶稣是默西亚,而被人赶出会堂(9221242)。若望福音成书不到几十年,会堂经文(十八祝福)便加时了攻击偏离犹太主义者的诅咒,包括耶稣的门徒。这种态度至今仍然存在:对很多犹太人来说,不管你的犹太渊源有多真实、有多深厚,一旦你宣认耶稣是默西亚,你便不再是犹太人,第一世纪末叶,被驱出会堂的基督徒似乎会受到罗马人的容忍。然而,这班被犹太人摒弃的基督徒是谁呢?第四圣史在162所暗示的大概就是这个惨痛处境:“人要把你们逐出会堂,并且时候必到,凡杀害你们的,还以为是恭敬天主之义务。”当我们在圣周五礼中,宣讲若望的苦难述说时,必须顾及若望团体和会堂之间,互相敌视的背景。(注三)

现在让我们返回来,看看若望所载的罗马审讯最后几行。比拉多迫司祭们否认了他们的默西亚君王希望,宁愿效忠那在卡彼(Capri)崖上愁肠百结,可怜的提庇留(1915)。然后,比拉多把耶稣交给“他们”(司祭们)去钉死(1916a

(丁)        十字架、死亡、埋葬(196b—42

   第四部福音中没有基勒乃人西满,若望的耶稣自己背着十字架(197)显示他舍掉了自己的生命(1018)。若望福音耶稣被钉部分由一系短片段组成,其中有些相似对观福音的,但现在都成了铺展独特的若望神学的工具。

   四部福音皆提到有个罪状牌附在十字架上,写耶稣是“犹太人的君王”,但只有若望看到此处有宣扬耶稣的精彩可能性。比拉多已在耶稣的人民前称他为王(1914),可是被拒绝了(1916)。现在,比拉多以帝国内各种通用语言:希伯来、拉丁文、希腊文,再次肯定耶稣的君王地位,还按罗马严谨的法律而行(1922)。尽管从司祭长都反对,但这个现世最高权力的代表已证实耶稣是君王,并每个路过的人都可以看见。有一句基督徒加进咏10610的说话,巧妙地捕捉了若望所理解耶稣被钉的含义,这句话在第二世纪已在:“主在(十字架的)那木统治为王”。

   其他福音描述耶稣衣服被瓜分时暗示了咏2219作为背景:若望则使这依据更加显明,便他特别提到那无缝的长衣,并没有撕开(1923-24)。他为突出那长衣而对上述圣咏作出这样的解释,使好些学者认为那无缝长衣是一种救亡。根据犹太历史家若瑟夫所载:大司祭穿的是无缝长衣。若望可能不只把十字架上的耶稣当作君王,更当作司祭,这构法亦跟1719的祝圣说话一致。加有些人则视无缝长衣为合一的标记。

马尔谷和玛窦福音中,跟随耶稣的妇女只在远处观望,而且没有一个门徒在场,他们都跑掉了(参阅谷1450)。若望提供的画像却很不同。不止妇女们出现于十字架下,连耶稣的母亲也在她们当中,跟那个主所爱的门徒一起(1925-26)。若望只以称号叫这两位人物(参阅21);他们最后在耶稣死的时刻相遇。他们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但福音作者不在他们的历史身分,却在他们所象征的。在谷331—35(1246-50)里头,当他的“母亲和兄弟”来找他时,耶稣问:“谁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兄弟?”他以门徒操守(discipleship)来回答这问题:“不拘谁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和母亲。”若望福音中垂死的耶稣把他的生母留下,作为他所爱的门徒的母亲,这个门徒被称为他的儿子,即成了耶稣的兄弟。耶稣遂建立了一个由杰出门徒组成的家庭,(注四)而若望团体亦这样产生于十字架下(它成了教会的出生地)

192930记载有人将浸满普通酒(译者按:思高本圣经译为“醋”,一种酸酒,用以止渴)的海绵放在牛膝草上(译者按:思高本圣经译为“长枪上”),递给耶稣。马尔谷、玛窦则说那海绵是放于芦苇上,在他临死时递给他的。以当时的实况而言,像羊齿类植物的牛膝草肯定不及芦苇般合适,若望这样说,其实是再次运用象征法,因为在出1222中,牛膝草是用来将逾越节羔羊的血洒在以色列人家门框上的。耶稣是在中午(194)被判死的,这正是逾越节前夕,司祭开始在圣殿里面宰杀逾越节羔羊的时辰。他的殊死解释了当耶稣最初公开露面时,若翰洗者所作的神秘欢呼:“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129)

对第四圣史来说,即使是那句从人性深处发出的呼号“我渴”(1928),亦须放在耶稣是掌握着自我命运这个脉络中去理解。“耶稣知道一切事都完成了,为应验经上的话”他才出此言。当他尝了那酒便宣布:“完成了”,并交付了他的神魂。这一幕,耶稣准备好后,平静地放下自己的生命,跟他在马尔谷、玛窦饱受煎熬的气氛中喊出最后的“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是何等不同!即使那那句“就低下头,交付了神魂”(1930)也有着若望神学的独特气息。初期基督徒认为给予圣神(即耶稣之神)是耶稣死而复活不可分割的部分,若望比其他福音更着意保留这一点。第四福音(739)一直坚持只有到现在耶稣的门徒才得到圣神。若望形容耶稣向他的门徒(包括那十二人中人的成员2024)呼出圣神,为他在复活主日傍晚显现时所做的第一件事(2022)。大抵若望想在这里用象征法,显示耶稣要将圣神交给他在十字架下的门徒,特别是那两位(母亲和主所爱的门徒)若望团体奉前辈的门徒。

如果耶稣的死是尊荣和赋予生命的,这些特征并没有因他的死而在述说中消失---那尸首是一个君王的,他继续他的拯救工作。后者显见于1931—37。其他福音以周围各种神奇象征标示耶稣的死:圣殿帐幔分裂,坟墓自开,圣者们扔躯体复活,一个罗马百夫长而宣信。可是,第四福音却将象征集中于耶稣的身体上:当耶稣的肋傍被刺时,就有血和水流出来(1934)。在73839我们听到:“从他内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水象征耶稣受光荣时会赐下的圣神。这些事现在应验了,因为血混进了水是耶稣由这个世界去到天父处,受到光荣(1223131)的标记。另一个可行的解释是第四圣史在这里不只想讲圣神的恩赐,亦想提到那两个(圣洗和圣体)圣神得以通传给他自己团体内的信徒的管道:水代表圣圣洗,血代表圣体(35653—63)。至于说耶稣没有一根骨头被打断(1933,36),则似是再一次表示耶稣为逾越节羔羊(1210)

四福音都有记载耶稣的埋葬,但若望在此再走自己的路,以突显耶稣的君王气势。除了传统所说的阿黎玛特雅人若瑟外,更有若望独有的尼苛德摩出现。耶稣公开传教时,他正被耶稣所吸引,但却未对耶稣所宣讲的有足够的理解,以成为门徒。现在,耶稣的门徒四散了(1632),尼苛德摩带着勇气前来,负起埋葬的责任。耶稣的话开始成为事实了:“当我从地上被举起时,便要吸引众人来归向我”(1232)。然而,这个葬礼并不如对观福音所载的般没有傅抹香料(参阅谷161;路2355-56)。耶稣是以君王的方式下葬的,有大量没药和沉香,用殓布和香油包裹着(1939—40)

   于是,整个述说从头到尾都是一致的:这伟大君王的苦难,他征服了世界。最合适的回应是高唱“皇旗飞舞”(vexilla Regis)

注一.        读者也许会因为我说“若望的”而感到困惑,这里所描述的,可能是他、她唯一认识的耶稣图像。但这是由于若望的耶稣一直在基督信仰中占主导地位之故。对观福音中的耶稣没表示意识先存性。他并不知道这么多事。

注二.        第二世纪末叶,人们说这位门徒(第四部福音从没提他的名字)是载伯德的儿子若望,这说法似乎太简化了。更可能他是耶稣的一个同伴,尽管别的福音没提及,但却对第四福音所属的团体很重要,是个理想化了的人物,是护慰者圣神作见证的模范媒介。详细的分析,参阅我写的The Communuty of the  Beloved Disciple (New york:paulist 1981).

注三.        当我们从整部圣经的上下文全面去时,若望的默西亚之母除了象征主所爱的那个门徒的母亲外,也涉及“以色列”或熙雍女子,天主的子民,默西亚在他们中诞生的民族,亦关连到“厄娃”,创223的“女人”和她的后裔(参阅默1218)

第六章                     十字架耶稣面面观

    今日的圣经学者一致都认为四部福音是经过长时间发展演变而成的,(注一)故此尽管它都是根据人们对耶稣言行的忆述和有关的流传资料而写,却不是这些言行的直接报导(literal accounts)。宗徒的信仰和宣教修订过这些忆述,每位福音作者在选取、综合、阐释流传到他手上的资料地,他的个人观点亦会发挥影响。(注二)这表示在四部正典福音前虽然只有一个耶稣,但每位作者对他有不同的认识,亦提供了不同的画像。四部福音对被钉的耶稣有不同的描绘便是最好的例证。由于玛窦的苦难述说跟马尔谷的只有些微的差异(至少在描述耶稣的角色时是如此 ),所以我们可以说实际下是有三个不同的描写:马尔谷的、路加的、若望的。让我们简略地谈谈这些描写,然后才处理关于真实性的问题。

   马尔谷塑造了一个彻底被人舍弃的耶稣,这个处境最后得天主戏剧性地扭转了。从耶稣走上橄榄山的一刻起,对门徒的描写都是负面的。当耶稣祈祷时,他们三次睡着了。犹达斯出卖他,伯多禄作诅咒、否认认识他。众人都跑掉了,最后一个甚至为了离开耶稣不惜丢下衣服不顾----舍弃一切跟随他的相反。犹太和罗马的法官都是轻蔑他的。耶稣悬在十字架上六个时辰,其中三个时辰充满人们的嘲讽,而接着的三个时辰则遍地昏暗。耶稣在十字架上唯一的说话是:“我的万有,我的万有,你为什么舍弃了我?”甚至连这悲伤的呼喊也也遭到嘲笑。然而,当耶稣呼出他最后的一口气后,天主以行动确认了他的儿子。犹太公议会的审讯着眼于耶稣扬言要拆毁圣殿,以及他自称是默西亚,那应受赞颂者的儿子的事。耶稣死时,圣殿的帐幔裂开,一个罗马百夫长宣认:“这人真是天主子。”十字架之后,人们才看到,耶稣不是个假先知。

路加的描述却很不一样,门徒们都显得比较有人情味,当耶稣受考验时,他们仍忠于他(2228)。在革责玛尼园中,他们只是因为忧闷而睡着了(一次而已,不是三次)甚至是敌人也好一些,因为犹太当权者没有提出假见证来,而比拉多就三次承认耶稣无罪。群众都站在耶稣那边,为人们对他所作做的感到悲痛。耶稣则关心他人多于为自己的命运而忧伤。他在被捕时治好了那仆人的耳朵;上加尔瓦略山途中他顾虑妇女们的命运;他宽恕那些钉死他的人给悔改的“强盗”(路加独有的人物)许诺了天堂。被钉十字架成为神圣的宽恕和关怀的机会。耶稣死是平静地祷告:“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

若望的苦难述说展示了一君王式的耶稣,断然宣称:“我舍掉我的性命,为再取回它来,谁也不能夺去我的性命。”(1017—18)当罗马兵士和犹太差役来逮捕他时,他们都在他说那神圣的句“我是”时,软弱无力地倒在地上。园子中,耶稣并没有像他在别的福音里那样,祈求免去受审和死亡的时刻,因为那时刻正是他生命的全部目的所在(1227)。他的自我肯定是对大司祭的冒犯(1822);比拉多在这天主的儿子前感到畏惧,他说:“你对我什么权柄也没有。”(198,11)基勒乃人西满没有出现,若望的耶稣是自己背着十字架的。他的君王尊位受到比拉多确认,更用三种文字宣布了。跟其他福音的描述不同,耶稣在加尔瓦略山并不孤单,因为十字架下站着他的母亲和他所爱的那个门徒。他给这两个极富象征意义的人物拉上关系,成为儿子和母亲,即留下一个由的门徒组成的家庭。他没有呼叫:“我的万有,你为什么舍弃了我?”因为圣父常常跟他一起(1632)。他最后所说的话倒是个降生的决定:“完成了”----只有在他作出决定后,才交出神魂。水从他内流出,显示即使死了,他仍分施生命(参阅738—39)。他的埋葬燕不像在别的福音中是未及准备的,他躺在一百斤香料里。一如帝王所受到的待遇。

当我们将不同的苦难述说放在起阅读时,不必为那些差异而苦恼,或是追问那一个对耶稣的看法比较正确:马尔谷那投进遗弃的深渊而终得到认可的耶稣?路加那顾虑他人,大方宽恕他人的耶稣?还是若望那在十字架上的凯旋地统御一切的耶稣?三种看法其实都是由圣神的默感而给予我们的,而且任何一个都不能尽窥耶稣的意义。情况就有如你绕着一颗大钻石而行,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它。整体的真象,亦正因为有不同的观点而浮现。教会每逢圣周都带出两个对耶稣苦难的不同观点,一个在圣枝苦难主日,一个在圣周五,便是为这事实作证,并使在灵性上需要上有着很大差别的人们,都可在在十字架上找到意义。在大多数基督徒的生活里头,总有些时刻他们想绝望地跟马尔谷、玛窦的耶稣一起呼喊:“我的万有,我的万有,你为什么舍弃了我?”继而像耶稣一样发现,天主其实一直在倾听着,并能够扭转悲剧。在另一些时刻痛苦的意义可能就在于能够跟路加的耶稣一起说:“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以及能够怀着信心,将自己放在天主手中。更有一些时刻,若望的信德使我们看到:痛苦和罪恶对天主子毫无权势可言,对藉着他而成了天主子女的亦一样。选择一个对受苦耶稣的描写,排拒其他的,或者融会各福音所描写的而成为一个,都会使十字架的意义大损害。能够使一些人看到耶稣垂头丧气;另一些人得见他双臂在宽恕中伸开;又另一些人察觉十字架上的名号,竟是关于盖世君王的宣布,是多么重要要啊!

注一:罗马天主教徒来说,这是他们教会的正式立场,发表于宗座圣经委员会在1964年出版的“福音这历史性真理”文件。有关这个文件的重要部分,参阅我的Biblical Reflectgions on Crsis Facing the Church (New York:paulist,1975)111-115

注二:前注所提的宗座圣经委员会文件将亲眼见过耶稣的宗徒传教者跟福音作者(圣史)分开,后者要依据先前的流传资料。大多数天主教和基督教学者,都认为没有一个福音作者自己是耶稣公开活动的见证人。

每年圣周内教会诵读两个不同的苦难记述。在基督苦难主日(或称圣枝主日)诵读的苦难记述选自首三部福音──玛窦、马尔谷和路加的一部,但在救主受难纪念日则常采用若望的记述诵读。礼仪中这样的编排苦难记述的诵读次序,使信友能注意到福音中各个不同的苦难记述,各有其独到之处,利于从多方面去观察和理解被钉的基督。

我们对耶稣的架上七言都有所闻。事实上,玛窦、马尔谷只以一言表达,路加记录的三句,意有不同,而若望的三句又另有不同的意义。圣史记录这些语句,愿意不是把它们串连在上起,而是要独立的来念。这样当基督徒念瞎些语句时,可以更丰富地了解十字架运动他们生活上的要求。

白郎神父(Raymond E.Brown),任职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NYC)圣经学(Biblical Studies)教授(the Auburm Distinguished Professor)。他曾被教宗委任为罗马宗座圣经委员会(the Roman Pontifical Biblical Commission)的委员《时代周刊》(Time Magazine )对他有这样的评语:“誉许他为美国一流的天主教圣经学者,可算是不偏不倚吧。”在这本书中,他论述有关福音中的苦难述说的方法,援引了近代学术的成果,牧民的角度与学术水平都兼顾了。他把四个苦难记述,个别的去论述,无疑地把圣周礼仪在这方面提供的默想资料三、四倍的丰饶起来。

上一篇:圣周礼仪释义下一篇:复活前夕守夜礼的意义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