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都市里的现代人,无法时时刻刻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田园风景,为了符合现代的生活型态,有许多人开始学习如何在自家注入生活美学,而“阳台”就成了现代人引入山水花草的好地方,我也不例外。我喜欢在阳台种花种草,让整个阳台摆满各式各样的花草,地方不够大时,只好往墙上发展,为的是有一天我的生活空间能成为一个香草花园。我家附近有个农会的花圃,贩卖不少的花种和盆栽,我常去到这个花圃享受大自然的生态气息,除了家里阳台之外,这里可说是我休闲解闷的另一个世外桃源。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是浇花,时间足够时就拿小铲子松土或换花盆,往往三两个钟头很快的就过去了,每次手拿剪刀整理花草,总有一份不舍的心情,又同时想起植栽专家的话:“要舍得剪,不剪,它就乱长!不剪,它就长不大!不剪,它就发挥不出它自己的潜力!”我带着不舍剪下需要被剪下的花草,然后默默的祝福它们,有时还真是有点舍不得剪下,只好对着花草说声抱歉了!
人生的道路又何尝不是如此?走在充满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常让我们感到困顿无力,当面对难关时,就要像修剪花草一般,剪去该修剪的地方,要有所割舍才有所成长。就是这份舍得与放下,滋养了心灵深处,这份滋养带来能量,心灵深处的能量转换产生了智慧,智慧的心让我们明白有舍有得、有舍无得、无舍有得,无舍无得是无常人生的常态,能去分辨什么是该割舍的,并懂得放下,才能走得丰富才能走得多彩多姿。关于“舍得”的功课,大德兰最懂得其中的智慧了……
不再有忧虑,不再有害怕
与主在一起,什么都不缺
有主就满足!有主就平安!
这句话是她的至理名言,充分的表达出她舍下了身外之物的保障与自在,一心一意的只保有基督在内心深处,纵使在心灵黑夜中也努力保有这份信念,她以“无”来表达这种境界。大德兰的虔诚让她在心灵上更富有,也更自由,而且心中无所惧怕,勇于踏出自我。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在他的名著---宗教经验的种种---曾指出圣徒性的信仰特征是感受到:一种更广阔的生命之感,高于这个世界自私、琐碎的利益。觉得理想的力量与我们的生活有一种亲切的联系,并愿意委身于他,受他支配。当封闭的自我界线消融时,一种巨大的振奋与自由之感油然而生。情绪的中心转向爱与和谐般的情感,关注于非自我中心的要求。
印度德肋莎修女和中世纪的大德兰一样,心中无惧,勇于踏出自我,建立专门收容路边濒临死亡的病人、乞丐的垂死之家,协助这些人在临终之前至少活得有尊严,活得像个人。她打破了各宗教间的藩篱,收容来自各方的对象,不分宗教信仰。过程中的挑战重重,包括种族、文化、宗教及习俗……的困难,但是她深信所做的是天主的工程,也就心中无惧,勇于接受了这份挑战,并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我想,当时的她问自己的不是“想做什么?”而是“应该去做什么?”她所做的事启发了来自各国的志工,不分男女、年龄、宗教、文化、教育程度、社会地位,有走出白色巨塔的医生,也有赋闲的退休者或展翅高飞的年轻学生,大家都是自掏腰包,吃自己,住自己,聚在一起只为一个相同的目标---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我亲自见证了这些志工一起替病人洗澡、洗衣、洗碗、擦地、喂饭、换药、按摩、抚慰……即使语言不通,但透过热忱的眼神、比手划脚加上几句简单的英文,彼此都能了解对方而合作无间,快乐而真诚的服务,志工们的热忱、爱心与勇气让人无法不感动。这是红尘世界中难能可贵的景象,是穷人中的穷人透过德肋莎修女的感召,凝聚各地志工一起服务,奇迹藉他们的爱心正悄悄的发生!
在生活进程中,我们不断地被告知要增加银行存款数,要购买房地产,要获取学历、证照……不断地以所拥有的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却忽略了人的存在性才是最重要的。两位德兰深知自己是神的女儿,同时也体认别人存在性的尊严,两者相同的地方是服务他人。中世纪的大德兰着重灵性生命,在内心寻找天主,并致力于重整生活,建立更合乎修道人的修道院。而二十世纪的印度德肋莎修女则着重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两位都活出了基督所说的“丰富的生命”,而且还继续影响着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