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分类 > 教友生活 > 生活

基督徒面对死亡──确认祇是生命的改变

时间:2013-11-11  来源:天亚社中文网  作者: 点击:4107

前言

  人一辈子都在赶路,有的人在奋力地奔跑,有的人在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也有的人站在原地茫然四顾,不知自己从何处来,又该往何处去。

  我们的生命是脆弱的,每个人注定都要死亡。但是,基督徒将自己的死亡与基督的死亡连在一起,把死亡看成是走向基督的路途、进入永生的门径(参阅教理第1020)。

  《圣经》启示我们,自从天主借着耶稣分担了我们脆弱和必死的生命,死亡再也不能掌权,生命成为胜者。因为耶稣道成肉身的最大奥秘在于天主借着耶稣而成为人,使得我们人性的肉身得以穿上神性的生命。圣保禄宗徒说:“几时这可朽坏的,穿上了不可朽坏的;这可死的,穿上了不可死的,那时就要应验经上所记载的这句话:‘在胜利中,死亡被吞灭了。死亡!你的胜利在那里?死亡!你的毒刺在那里?’”(格前15:54-55)。因此,耶稣带走了我们存在的有限性,而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永恒的价值。

  教会训导关于万民四末(死亡、审判、天堂和地狱)的道理就是为唤起人的责任,善用自由,努力以永远的归宿为目标。同时,这也成为请人皈依的迫切呼吁:“你们要从窄门进去,因为宽门和大路导入丧亡;但有许多的人从那里进去。那导入生命的门是多么窄,路是多么狭!找到它的人的确不多”(玛7:13-14)。

  死亡是一个“未知数”,我们不知道何时何日告别此尘世。但我们必须遵从主的劝告,时常警惕,期望在结束了我们现世生命的唯一旅程之后,能与主同赴天宴,并加入受祝福者的行列,不要像懒惰的恶仆,被贬入永火及外面的黑暗中,那里将有“哀号切齿”(参阅教理1036)。所以,当天主还赐给人“悦纳的时候和救恩的日子”(格后6:2)时,悔改更新。事实上,死亡能启发我们对天主圣善的敬畏,为天国正义而献身,并宣告“所希望的真福”(铎2:13)。

  随着时间的进展,教会在一年中分为不同的礼仪时期、庆节,以及不同的礼仪日等,通称这一年的循环为礼仪年度,或简称为“礼仪年”。在《礼仪宪章》第102号中指出:“教会如此(藉礼仪年)纪念救赎真迹,给信友敞开主的德能与功劳的财富,并且以特有的方式使奥迹时常活现临在,使信友亲身接触,并充满救恩。”基督死而复活的逾越奥迹,启示了基督徒死亡的意义。因此,我们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基督身上。那在基督耶稣内去世的基督徒是“出离肉身,与主同在”(格后5: 8)。

  为此,我们要在主基督内不断地默想死亡,警醒自我,珍爱生命,奔向永恒。今天,我们愿与诸位兄弟姊妹一起分享和探讨的内容包括:一.由死亡管窥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二.死亡具有三个确定和三个不确定。三.基督信仰确认死亡祇是生命的改变,并非毁灭。结束语。

 

一.由死亡管窥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

  在宇宙的万事万物中,死亡仍是一个奥秘。所有的人,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不论是情愿或者不情愿,都在死亡面前保持着谦恭而卑微的姿态。换言之,“人人要死”已成为“地球人”的“不变定律”和“必然结果”。

  死亡,意味着生命生物性的终结,人无法在生物意义上漠视死亡。人所具有的鲜明的自我意识试图极力越过死亡这有限的沟壑,进入永生的福地,死亡的困惑由此产生。探寻死亡的奥秘不仅是文明人的时髦,或是现代人痛苦的存在所产生的旨趣,其实在原始人那里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境遇。

  死亡,作为和爱情一样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穿越种族和时代的隔阂在一代代生者的人生字典里反反复复地被重提与推敲。

  死亡是一个严肃且不可回避的命题。乐观主义的人世论“以生否定死”: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何必对死耿耿于怀?姑且将死亡弃置一旁,充实而丰富地走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孔子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伊壁鸠鲁直言不讳地说:“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

  理性主义者也曾试图以理智克服对死的恐惧,用生的意义替换死的无知。斯宾诺莎更指出:“自由人,亦即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不受畏死的恐惧情绪所支配,而直接地要求善。亦即:他要求根据寻求自己的利益的原则,去行动、生活,并保持自己的存在。所以他绝少想到死,而他的智慧乃是生的沉思。”

  与此相对,悲观主义则“以死否定生”。生是死的起点,人生就是一场慢性死亡。结局是命定的,过程又有什么意义?既然泡泡迟早会破灭,把泡泡吹得再大又有什么意义?宿命论者直接劝说人们屈从命运的安排,就如著名的《沉思录》一书的作者马可.奥勒留曾形象地比喻为:“人死……如演完一出戏,应当心平气和地退出舞台。”

  乐观者执着于生,无视死;悲观者祇看到死,忽略生。介于两者之间的超脱论,对死亡也采取豁达态度,所不同的是,宿命论者是不得已而接受死亡,超脱论者则把死亡看做是对自然的回归。而我国民间宗教,譬如道家教人看破人生的有限,把小我化入宇宙的大我,以达于无限,于是达到庄子所谓“齐生死”、“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的境界。

  有史以来,人们一直采取种种态度面对死亡,但对死的恐惧依然无时无刻萦绕在心底。众所周知,基督宗教强调灵魂不死,而东方佛教主张生命轮回。实际上,除非造物主──天主的启示与光照,没有人能真正洞悉死亡,也没有人会对死亡毫无恐惧。基督信仰告诉我们,因着死亡促使人追求永恒的生命,同时也促使人寻获个体存在的终极意义。

  人活着或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即有意义的人生,必然是为人类大家庭的有序繁衍与健康发展,奉献和贡献了个体的一切的正能量人生。而不是那种穷奢极欲、尸位素餐、纵情声色、行尸走肉般的空耗能不做功的人生,更不是贪腐滥权、栽赃陷害、吞噬同类、阴谋诡计危害社会与人类的负能量人生。因此,把我们个人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服务社会人群中去,必将获得真正的幸福,必将使生命绽放光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把生命福音的喜讯传递给周围的弟兄姊妹们的“传道人”,他们以爱的见证和敢于“牺牲小我,建树大我”的奉献生活,堪称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也是构成慈母圣教会和人类社会群体庞大正能量的重要分子。为此,他们必将获得永恒的生命!

 

二.死亡具有三个确定和三个不确定

  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世界是一座桥,智慧人祇会从桥上走过,不会从桥上往下走。人祇是世界上的寄居者、朝圣客。我们知道:我们是天主创造的,还要回到天主的身边去。今生祇是上主永恒中的短暂一瞥。生命不是一种长期的持有物,人没有权利把生命据为己有,更没有权利随意伤害她。人生是生与死的交替,也是哀与乐的交替。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有人欢笑有人哭泣,每天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开篇语)。

  死亡有三个确定,亦即人人都要死,祇死一次和不久要死;而三个不确定便是何时、何地和何境况(善终或恶终),面对这些我们毫无把握。

  人总得要死,时间对人来说,正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去不复返。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也和常人一样都死去吗?约伯圣人说:“我赤身离开母胎,也要赤身归去。上主赏赐的,上主收回。”(1:21)

  对于何时死亡,人总是捉摸不定,难以预料。人往往怕死,怕想到死,怕看见死,但是人不能不死的。从前有一个法兰西国王死时哀叹说:“我的权利不算不大,可是不能不死啊!”

  我国历史中的秦始皇曾妄想长生不死,求不死之药,成为千古笑柄。如果我们把精力全部集中在现世美好的生活上,而忽略了“为永生积蓄财宝”(玛5:20),不成了“生前不努力,死后徒伤悲”吗?

  按最新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十六万人去世。每小时有六千六百六十六人去世。每分钟有一百一十一人去世。每秒钟“嘀哒”就有两个人去世。哪一个“嘀”轮到你?哪一个“哒”轮到我?我们都不晓得!死亡的忠告:“要警醒”。正如福音中耶稣的比喻:“糊涂的人啊!今夜就要收你的灵魂,你的财产留给谁呢?”(路12:20)试问:我们自己是不是就像这个糊涂人呢?

  事实上,由死而来的恐惧,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但是,人类可以克服对死亡的惧怕。正如《圣经》所言:“爱情猛烈胜过死亡”(歌8: 6)。所以,热心爱慕天主的人,不仅不害怕死亡,反而“视死如归”。

  为人的一生来说,开头是喜宴,终了是葬礼,其间是平平凡凡过日子,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命的旋律。这旋律提醒我们:人不是这个世界的永久居民,祇是一个奔向天乡的过客。圣保禄宗徒说:“至于我们,我们的家乡原是在天上”(斐3:17-20)。我们要学会在世而不属世,要肯定世界而又超越世界,要牢牢地扎根在尘世之中,同时要坚定地注目永恒、放眼天上。

  《圣经》告诉我们:“就如罪恶借着一人进入了世界,死亡借着罪恶也进入了世界;这样死亡就殃及了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5:12)。

  生命的归宿是天主,为一个信仰天主的人来说,死亡祇是生命的改变,并非生命的毁灭。生命不单如白驹过隙,非常短暂;而且沧桑多变,极不确定。谁也无法知道哪一天、哪一时辰是他生命的终点。因此,耶稣要我们警醒祈祷。我们要时时准备接受天主的邀请,早日与天父和好,把生命纳入正轨,合乎祂所教导的法则。

  为此,教会教导我们要常常默想死亡,为的是能看清人世间的一切,善走正路,归向天主──生命的根源。根据史书记载,圣嘉禄在书桌上放了一个骷髅,一睁眼就能看到并想到死。还有,圣安济纳主教在一个骷髅上铭刻了两句话:“你过去像我,我将来像你。”

  亲爱的兄弟姊妹们,我们“但该在天上为自己储蓄财宝,因为那里没有虫蛀,没有锈蚀,也没有贼挖洞偷窃”(玛6:20)。而且,那里没有贬值,祇有保值和升值。世间的银行利率就是上调了,可还是不能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祇有天国的银行最稳定、最可靠。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特别是在临终的时刻。诚如《圣母经》中后半段所言:“天主圣母玛利亚,求你现在和我们临终时,为我们罪人祈求天主。阿们。”所以,我们要切记:常常准备善终,“祇有善生才有善终”。

 

三.基督信仰确认死亡祇是生命的改变,并非毁灭

  若从本性来看,人对死亡都有反感,不愿意面对死亡,死亡两字是忌讳的,为此会采取各种方法避免死亡,好能在世上多多吃喝玩乐,享受世福。这些都是追求名利地位、荣华富贵之人的想法,对他们来说,“人死如灯灭,死了死了一死就了”。所以,那些无信仰者认为活的时候就应该及时行乐,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根本没有永生。

  可是,我们基督徒信仰确认,死亡是原罪的遗害。死亡祇是生命的改变,并非毁灭。现世的房屋拆毁后,天主在天堂为我们预备了住所。我们现世生命的结束,即是永远幸福的开始。人祇死一次,死后就不能修德立功了。人死后如果堕入地狱,那是无法挽回的。我们死无定期,一旦离开人世,化为灰烬,声色之乐,好似南柯一梦,朋情俗爱,尽成云烟。犹如我国唐.杜甫在《可叹》中写道:“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在生活中,人情冷暖,变化无常。起初可以像一件白衫,瞬息之间能使之变成黑狗。这种事古往今来都一样,人世间是无奇不有。再者,著名诗人李白也曾赋诗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事实上,唯有我们的功劳和罪过留在天主台前,其余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罪人的死亡是凶恶的、可怕的,因为他良心不安,对天主的仁慈已陷入绝望,他怙恶不悛,宁愿死于罪恶之中。而义人的死亡在天主台前是宝贵的,因为他死亡时,早已弃绝尘世的一切,毫无牵挂,全心仰望天主,灵魂上充满了天主的安慰,生前修德行善,已同天主密切结合,灵魂上有天主圣宠,并得到恒心至终的宠爱。善人的离世就是从这个涕泣之谷过渡到永福的天乡。

  在《玛窦福音》第十六章廿六节说:“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呢?”在这短暂的人生旅程中,无人能够完成所有的梦想和工作。有些人生活平凡,但也可以活得很丰盛和精彩;相反,有些人每天醉心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看似很忙碌、很充实,但这也未必是有意义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我现在的生命过得有意义吗?如果现在让我重新开始自己的生命,我会怎样过呢?我会改变自己哪种性格和生活方式呢?那么,我为何不现在考虑作出改变,去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呢?

  默想死亡的益处:不但能使我们躲避犯罪作恶,而且能使我们想到人世的短暂,更能激发我们更好地去热爱天主和珍惜生命。况且,我们“凡自以为站得稳的,务必小心,免得跌到”(格前10:12)。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我们是有信仰的,我们要看破世俗,“虚而又虚,万事皆虚”(训1:1),唯有追求真正的智慧──专务天国和传扬福音乃人生之最,勉励活好每一天。如此,当天主收我们的灵魂时,能像圣保禄宗徒一样说:“这场好仗,我已打完;这场赛跑,我已跑到终点;这信仰,我已保持了”(弟后4:7-8)。再如西默盎一样衷心赞美说:“主啊!现在可照你的话,放你的仆人平安去吧!”(路2:28-29)。

  在尘世的朝圣旅程中,教会好比母亲那般,透过圣事,怀抱着基督徒,也陪伴他走到人生路途的终点,把他交托在“天父的手里”(参阅教理1683)。

  为此,我们说死亡是天主来通知我们的使者,意味着今生的见习期结束,欢迎我们进入真正而永恒的生命。我们基督徒因着信靠死而复活的基督,能够坦然面对死亡。

 

结束语

  亲爱的兄弟姊妹们,虽然我们现在健健康康,也很年轻,但这并不代表死亡离我们很遥远。事实上,世界每天有很多人因为战争、疾病或各种意外突然丧生。耶稣说:“你们中谁能运用思虑,使自己的寿数增加一肘呢?”(玛6:27)我们应认识世俗的真面目,例如:金钱、荣华富贵和名利地位等,弃绝一切虚幻之物,因为这一切都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消失。但我们应寻求永远能在主的爱内和祂的真理中生活。

  基督徒的人生是长途旅行,是一个丢掉过去一切,包括丢掉过去的理想、目标、执着、重担等,而改走另外一条路的旅行:“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而跟从我(耶稣基督),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33)。这趟旅行难走、险阻多、而且到死方休。但这趟旅行又精彩极了,走的人会在重重失败和煎熬中,因着信心而满有惊喜、祝福、更新,逐渐脱胎换骨、臻于至善、奔向美境──永恒的天乡。

  对基督徒来说,死亡那天虽结束了尘世生活,却带来另一个新的开始。他完成了受洗时开始的新生命;决定性地“相似”那藉圣神的傅油而获赐的“圣子的肖象”;并能分享那曾在感恩祭中预尝过的天国筵席,纵使他还需最终的净化,才能穿上结婚礼服(参阅教理1682)。

  生命是天主恩赐的最宝贵礼物,我们应“常常喜乐,不断祈祷,事事感谢:这就是天主在耶稣基督内对你们所有的旨意”(得前5:16-18),努力以言以行去赞美并光荣在天的大父。

  最后,恳求天主圣神光照指引我们众人,使能明白肉身的死亡不是终点,而是新生命的开始;并期待死后,能享见祂圣子圣容的光辉,永远与天使圣人一起欢聚于天庭。

  基督我们赞美你!

__________

撰文:夏景晓神父,毕业于罗马宗座拉特朗大学,教会法律博士。

上一篇:又到一年重阳时下一篇:为基督勇作见证,让感恩伴随一生!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32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1-14 21:54:48 发表 [32 楼]
乔布斯临终遗言首度公开,震撼灵魂
  作为一个世界500强公司的总裁,我曾经叱咤商界,无往不胜,在别人眼里,我的人生当然是成功的典范。但是除了工作,我的乐趣并不多,到后来,财富于我已经变成一种习惯的事实,正如我肥胖的身体——都是多余的东西组成。
  此刻,在病床上,我频繁地回忆起我自己的一生,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了。
  我也在深夜里多次反问自己,如果我生前的一切被死亡重新估价后,已经失去了价值,那么我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即我一生的金钱和名誉都没能给我的是什么?有没有?
  黑暗中,我看着那些金属检测仪器发出的幽绿的光和吱吱的声响,似乎感到死神温热的呼吸正向我靠拢。
  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
  无休止的追求财富只会让人变得贪婪和无趣,变成一个变态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写照。
  至高神造人时,给我们以丰富的感官,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他预设在所有人心底的爱,而不是财富带来的虚幻。
  我生前赢得的所有财富我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中沉淀下来的纯真的感动以及和物质无关的爱和情感,它们无法否认也不会自己消失,它们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文章来自wangluo)
 
回复  支持[ 19 反对[ 15 ]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1-14 07:17:53 发表 [31 楼]
生命是天主恩赐的最宝贵礼物,我们应“常常喜乐,不断祈祷,事事感谢: 这就是天主在耶稣基督内对你们所有的旨意”(得前5:16-18),努力以言以行 去赞美并光荣在天的大父。
 
回复  支持[ 19 反对[ 15 ]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1-14 07:14:50 发表 [30 楼]
11月14日 圣人传记                                     圣老楞佐•奥多(都柏林总主教)

  1128年,老楞佐•奥多生于爱尔兰加赛德木,父亲慕德是当地一个小族的首领。老楞佐十岁那一年,邻地首领攻占加赛德木,慕德被迫将老楞佐交给敌人当人质。   

  老楞佐在敌国饱受虐行,两年后被释,他就弃俗修道,年廿五岁,任根大普修院院长。当地主教出缺,众人属意老楞佐,但是依照教会法律,年龄不合格。这建议未能通过。老楞佐乐善好施,就任院长后不久,农田歉收,他募集款项,全力救济灾民。

  公元1161年,都柏林主教逝世,老楞佐当选继任,由亚玛总主教主持祝圣礼。   

  老楞佐就任后,训练神职人员,主教府司铎遵奉本区著名修院的院规,老楞佐自己也领受会衣,参加修士的半夜祈祷。每天除了免费招待三十名穷人在主教府进餐外,复维持大批修士的日常生活费用。主教除了照顾本区教友的物质需要,对他们灵修生活尤为注意。

  国王谭木暴虐无道,擅将老楞佐驱逐,老楞佐退隐深山。  

  过了一个时期,老楞佐赴英国,坎特布里修院热烈接待。他跪在圣多默伯克的圣龛前,全夜作长祷。第二天早晨,当他上祭台奉献弥撒的时候,一个疯子突然上前,用巨棒猛击,那人久闻老楞佐是一位杰出的圣人,心想假如能把他杀死,坎特布里就产生第二位“殉道烈士”多默伯克。老楞佐倒在地上,不久就爬起来,把伤口包扎好,继续奉献弥撒(1876年,包尼沙枢机检视圣人的遗骸,在他的头骨上,伤痕显然)。那疯子被国王判死刑,经老楞佐求情,撤销死刑,宣告无罪。   

  1179年,罗马举行拉特郎大公会议。老楞佐偕同五位爱尔兰主教出席参加。教宗晋封老楞佐为教廷驻爱尔兰特使。    

  1180年,老楞佐启程赴爱尔兰,中途突患重病。人们劝他立一张遗嘱。他笑道;“我连一个便士也没有,立什么遗嘱。”接着他想到本区的教友,喟然长叹道:“你们以后有急难,谁照顾你们呢?”  

  老楞佐于1180年11月4日安逝主怀。1225年荣列圣品。
 
回复  支持[ 20 反对[ 12 ]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1-14 07:13:53 发表 [29 楼]
炼灵月第十四天                                拯救炼灵最悦主心

    耶稣死后,先去古圣所(灵薄狱)救古圣人的灵魂,这是给我们立了救拔炼灵的表样。耶稣的爱情对普世众灵魂都是无限量的,因为都是他宝血所救赎的,炼灵更是他所怜爱的。因为我们在世常犯罪伤他的心,而炼灵再也不犯罪了,所以常悦耶稣圣心。我们在世爱天主的心很有限,冷淡,耶稣还爱我们;炼灵爱天主极其热切,所以天主更为宠爱。也能说耶稣怜爱他们远远超过天上的神圣。因为神圣是在福乐中,炼灵是在苦难中。一如父母更怜爱那有苦的儿女,天主更是这样,恨不得叫他们立刻升天。只是按天主的公义不得不罚他们做补赎。若是有人替他们求情做补赎,耶稣圣心岂不更喜欢吗?那为炼灵祈求的,既得了天主的欢欣,又立爱德的功劳。而那些不为炼灵祈求的,万不能得天主的欢悦。就如一家兄弟姐妹中,有生病受苦的,他的弟兄是医生却不为他们诊治,父母能喜欢这样没有爱情的儿女吗?所以我们要体贴耶稣圣心,多为炼灵祈求。

    故事

    圣女日多达(洁如),最热切救助炼灵。有时觉得做的不好,就省察自己的罪过,心中惭愧不按。一次,耶稣显现安慰她说:“吾女,你为什么难过呢?你热切救拔炼灵的善功,最悦我心。我为上报你这爱德,全赦你一辈子的罪过,免你应做的补赎,并加增你将来升天堂应得的光荣,并且到你死的时候,凡是你救拔的炼灵都来接你升天,以示感谢。”
 
回复  支持[ 19 反对[ 14 ]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1-14 06:57:32 发表 [28 楼]
《圣经》启示我们,自从天主借着耶稣分担了我们脆弱和必死的生命,死亡再也不能掌权,生命成为胜者。
 
回复  支持[ 22 反对[ 14 ]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1-14 06:56:44 发表 [27 楼]
“人人要死”已成为“地球人”的“不变定律”和“必然结果”。
 
回复  支持[ 22 反对[ 13 ]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1-14 00:23:52 发表 [26 楼]
梵蒂冈城(亚洲新闻)-今天周三例行公开接见的最后,教宗方济各特别提到了叙利亚和菲律宾的灾难局势。对叙利亚儿童被杀感到"十分痛心"、要求人们向遭遇海燕号台风侵袭的灾民伸出援手。

教宗指出,"我十分痛心地获悉了两天前几个放学回家的孩子和校车司机一起在大马士革被迫击炮炸死的消息,还有许多孩子受伤。请不要再让这样的惨案发生了,让我们虔诚地祈祷"。

同时,"我们正在为遭到台风侵袭的菲律宾的兄弟姐妹们祈祷、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这是一场为生命而不是死亡而战的好仗"。

此前,教宗向聚集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广场上的六万多名世界各国朝圣者们继续讲解了《信经》的要理,特别是"我承认赦罪的圣洗只有一个"。"这是信经中唯一明确提到的一件圣事"。事实上,"圣洗是信仰之门、基督信仰生活之门。复活的耶稣给宗徒门留下了一个教导:'你们到天涯海角去向每一名受造物宣讲福音。信的人将会受洗、得救'。教会的使命是福传、通过圣洗圣事赦免罪过"。
 
回复  支持[ 20 反对[ 13 ]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1-13 21:00:12 发表 [25 楼]
做人还是要讲究一个和谐,少一点挑剔,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份包容,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观点不同可以沟通,只要方式运用得当,任何事情都可以解决的,尊重他人的尊严,也珍爱自己的生命,给自己一份大度,让生命释然.....宽厚待人,容纳非议,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的源泉!事事斤斤计较,不仅自己活得很累,别人也跟着受累!学会宽容就是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善意理解别人的指责,用心去化解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报复都是不可取的,惟有冷静、谅解、宽容才最为重要!宽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宽容的人生是一个真、善、美的人生。只要我们宽容仁爱,人间才能充满大爱的芬芳。让我们学会宽容,我们的人生会就是一种豁亮的人生!学会宽容让自己快乐吧,忘掉自己的忧愁和烦恼,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开心快乐每一天,对自己负责,你才是最聪明、最优秀的!  
 
回复  支持[ 23 反对[ 14 ]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1-13 20:46:49 发表 [24 楼]
我们“但该在天上为自己储蓄财宝,因为那里没有虫蛀,没有锈蚀,也没有贼挖洞偷窃”(玛6:20)
 
回复  支持[ 21 反对[ 12 ]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1-13 15:47:08 发表 [23 楼]
所有的人,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不论是情愿或者不情愿,都在死亡面前保持着谦恭而卑微的姿态。
 
回复  支持[ 28 反对[ 12 ]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