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神学哲学 > 信理 > 教会学

教会-共融(教宗本笃十六世的神学著作)

时间:2007-12-0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拉辛格 点击:
本文由【佳播工作室】翻译,转载请注明。


导言

1.共融的观念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文献中已经清楚的显示出来(1)。为表达教会奥迹的深入核心这一观念很恰当,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作为解读天主教会革新了的教会学的一个关键(2)。对于教会这一现实作为共融的深入确实是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这会给教会奥迹的神学思考提供广泛的空间,“她(教会-译者)的本性就允许有常新和更深入的研究”(3)。可是有些教会学的观点却显示出来对于教会作为共融的奥迹理解的不够,特别是共融的观念与天主子民、基督奥体的观念缺乏适当的整和,另外对于教会的共融和教会作为圣事之间的关系缺乏进一步的阐释。

2.顾及到教会作为教会共融的各个方面在教理、牧灵、大公合一上的重要性,信理部认为有必要借此文献适当、简短的提醒并澄清认为是一些确定的根本点,也愿意在神学上深入。

一.教会,共融的奥迹

3,共融的观念“处在教会自我认识的心脏位置”(4),因为教会是每一个人借信德开始的个人与圣三、与其他人共融的奥迹(5),是指向天上教会的末世圆满,同时也是实现与世上的教会(6)。

共融的观念不是单一的。为能成为阐释教会学的关键,应该在圣经教导和教父传统中去理解。共融常有两种层面:纵向的(和天主的共融)和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共融)。首先,基督徒的观念承认共融是天主的神恩,是实现于巴斯卦奥迹中神圣主动性的果实,这是根本;天主与人的新关系-在基督内建立、通过圣事而通传的-也扩展到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这样共融的观念也应该能够表达出教会圣事性的本质,因为“我们与主远离”(7)。这样这一特别的合一使信友成为同一身体的肢体,成为基督的奥体(8),成为一个有机的、有组织的团体(9),成为因父、子、圣神的合一而聚集的子民(10),这样也有合适的方法表达社会性有形可见的融合(11)。

4.教会的共融同时是不可见的和可见的。不可见的方面是每个人在圣神内借着基督与父的共融;和其他人共同参与神圣的性体(12),参与基督的苦难(13),参与同一信德(14),同一精神(15)。在世的教会,在宗徒信仰、圣事、圣统制内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共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借这些神恩,这些有形可见的事实,基督在历史上以多种方式为人的救恩实行先知、司祭、君王职(16)。教会共融的可见与不可见因素的这一关系对教会作为救恩性圣事来说起决定性作用。

从这一圣事性可以引申出教会不是一件封闭与自己的事实,而是向福传和大公进程开放的,因为教会被派往世界去宣讲、做见证、实现并扩展共融的奥迹,这一奥迹构成教会的本质,也是为在基督内聚集所有的人(17),为众人成为“合一不可分的圣事”(18)。

5.每一个人借信德和圣洗圣事加入教会的共融(19),而这一共融的根本和中心是至圣圣体圣事。事实上圣洗圣事是加入一个身体,这身体是由复活的主通过圣体圣事而建立的,因而这身体真正可以称为基督的身体。圣体圣事是教会成员之间的共融创造性的泉源和力量。正是因为圣体圣事将每一个成员和基督合为一体,“在分感恩饼时我们实际分享主的身体,我们被提拔起来与主契合,我们彼此也得契合。(译者:这里中文梵二文献译作“契合”,原文是“共融”-communio),因为‘饼只有一个,我们虽多,却只是一个身体,我们众人都共用一个饼’(格前10:17)”(20)。

所以,保禄表达教会是基督的奥体,意思是说,圣体圣事是教会恒久性表达自己根本形式的场所(21)。这就是:临在各个地方,但只是一个,就如基督是一个一样,在圣体圣事中主把自己交付给我们,将我们形成一个身体。

6.教会是诸圣相通功(译者:直译做“诸圣的共融”-communio sanctorum),这是从四世纪末起,拉丁文宗徒信经的传统表达。共同、有形可见的参与救恩的恩惠(神圣的事物)-特别是圣体圣事-是参与者(诸圣)无形的共融的根本,这一共融表现在教会成员间精神性的互爱。因为是一个身体的肢体(22),是在爱德中有效的合一,是“一心一意”(23)。这一共融也表达在祈祷中(24),是接受同一圣神的默启(25),是圣神“充满教会并使教会合一”(26)。

这一共融在不可见的方面不只存在于世上旅途教会的成员之间,也存在与这些(译者:地上教会成员)与那些在主的恩宠内离开此世,组成天上的教会或经过完全的净化以后将要加入天上教会的成员之间(27)。这是说,在不同的层面中也包括世上旅途的教会与天上的教会之间在历史性救恩使命中的关系。这里有其教会学的重要性,不只是基督为他的肢体转祷(28),也包括天上诸圣-荣福童贞玛利亚以特别的方式-为地上教会成员的转祷(29), 基督徒的敬礼中包括敬礼圣人,其本质是回应教会作为共融的奥迹这一深邃的事实。

二.普世教会与个别教会

7.我们在信经中宣认的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基督的教会是普世性的教会,是主的门徒的普世性团体(30),这在不同的时代临在并实现于每一个不同的人、团体、地方中。从宗徒时代起,基督唯一教会的多种救恩性表达就表现在这些教会中(31),因为在这些个别教会中都有普世教会所有的基本因素(32),因为是按照“整个教会的缩型”而组成的(33)(译者:1.梵二这里将拉丁文ECCLESIA UNIVERSALIS译作“整个教会”,似乎现在普遍都译为“普世教会”。2.这里“缩型”一词译自拉丁文IMAGO,普通作“肖像”。所以译者认为这里更好作“普世教会的肖像”)。每一个个别教会是“天主子民的一部分,托付给主教在司铎的协助之下所管辖”(34)。

8.所以普世教会是“各个教会的总体”(35)(译者:这里中文梵二文献译作“总体”,译者认为欠妥,拉丁原文作CORPUS ECLESIARUM--意为“不同教会的身体”)。这样,共融的概念可以以类比的方式应用于个别教会之间的一体性,而普世教会是各个个别教会之间的共融。可是有时候过分强调“个别教会的共融”,而减低了教会在有形可见的结构上的一体性,甚至强调每个个别教会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主体,而普世教会与个别教会之间只是互相承认。这一教会学上的单一性不只削减普世教会的概念,也减低个别教会的观念,表现出对于共融的概念理解的不够。历史就显示出如果一个个别教会试图自我满足,削减与普世教会,其生活和可见的中心的共融,同时也会削减其内部的合一,而面对多种爆发力会失去其本身的自由(36)。

9.为了解各个个别教会之间类比性共融的真正意义,首先需要看个别教会是“同一基督教会的一部分”(37)(译者:拉丁原文ECCLESIA UNICA CHRISTI-“基督唯一的教会”),与整体、也就是说与普世教会有一个“互为内化”(38)的特别关系,因为在每一个个别教会中“至一、至圣、至公及传自宗徒的基督教会即临在此处,并在此活动”(39)。所以普世教会不能理解为个别教会的总和,或者是统治(40),也不是各个教会共融的结果。从奥迹本身看,普世教会是一个本质性事实;从时间方面看普世教会要先于每一个集体的个别教会。

事实上从本质上讲,教会-奥迹,根据教父们,唯一的教会出自创造(41);产生了个别教会作子女,唯一教会是母亲,表达在个别教会中,而不是个别教会的结果。另一方面从时间上看,教会在五旬节当天表现在聚集在玛利亚以及十二宗徒周围的一百二十人的团体中,这一百二十人是唯一教会的代表,是地方教会将来的代表。其使命是指向世界,当时教会已经说各种方言(42)。

这里的根本和表达都是普世性的,从此产生出各个地方教会的根源;而这些地方教会耶稣基督唯一教会的个别实现。所以地方教会以普世教会为出发点,在普世教会内、从普世教会中发现地方教会的教会性。这样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表达“教会就在她们(译者:地方教会)中间,由她们集合而成”(43)(ECCLESIA IN ET ECCLESIIS),这一表达无法与另一个表达分开:各个教会在普世教会中并以其为出发点(ECCLESIAE IN ET ECCLESIA)(另见译者商)。很明显,普世教会与个别教会这一关系的奥迹性本质不能用纯人性团体或社团中的整体和部分来做比较。

10.每一个信友借信德和圣洗加入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并不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隶属于个别教会而后隶属于普世教会;而是以直接的方式,尽管加入普世教会生活的方式必然是实现在一个个别教会中。从教会作为共融的角度看,各个教会的普世性共融不是个别教会共融的结果,而是从许多方面来看同一个事实。

此外,隶属于一个个别教会从来不会与在教会中没有人是外方人这一事实相冲突(44)。特别在圣体圣事的举行中,全体信友是在自己的教会中,是在基督的教会中。这并不影响教会法律方面是不是隶属于举行礼仪的一个教区、一个堂区或者一个个别的团体的问题。在这层意义上,从法律上讲,一个人有一个确定的归属(45),一个人隶书于一个个别教会就隶属与所有的教会。因为是隶属于共融,隶属于教会从来不是个别性的,从其本质上讲常上普世性的。

三.个别教会的共融,圣体圣事与主教职

11.在普世教会中,个别教会间在共同的信仰和圣洗中的合一与共融特别植根与圣体圣事与主教职中。植根于圣体圣事中。因为圣体圣事的祭献尽管是在一个具体的团体中举行,绝不是这个团体单独在举行。确实是这个(译者:团体)领受主圣体圣事性的临在,领受救恩全部的恩惠,尽管有其恒久可见的个别性,其所表达的却是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的肖像及其真实的临在(46)。

对于圣体圣事教会学的重新发现毫无疑问有其价值,可是有时候却表现出单方面强调地方教会的原则:强调哪里只要举行圣体圣事,就是使教会奥迹的整体临现,不需要将普世性的一体性原则作为本质性原则。其他一些观念受各种神学的影响:把教会的这一个别性原则绝对化,甚至认为以耶稣的名聚在一起就会产生教会,以基督的名形成团体,在其本身之内就有教会的能力;甚至把圣体圣事相对化,如同一些人所说的,教会生自“基层”。这些和其他与此类似的错误没有足够的注意到正是圣体圣事使得个别教会不能自我满足,事实上主的圣体圣事性身体的一体性及不可分性要求奥体的一体性,这就是至一而不可分的教会;从圣体圣事的中心产生出每一个举行礼仪的团体、每一个个别教会必要的开放,接受主伸开的双臂的吸引,逐步融入他唯一而不可分的身体。也正因为如此,伯多禄的职务-主教职与普世教会一体性的基础-深深的与教会圣体圣事的内涵相联系。

12.当然,教会的一体性也建基于主教职(47)的一体性。各个教会形成一个身体的观念本身就要求存在一个教会作其她教会的头,这正是罗马教会,“主持爱德的普世性共融”(48)。同样主教职的一体性要求有一位主教作主教团或者主教们所形成的身体(CORPUS OBISPII)的头,这就是罗马宗座(49)。在主教职的一体性中,就如整个教会的一体性,“罗马宗座作为伯多禄的继承人,是有形可见而恒久的基础”(50)。这一主教职的一体性通过继承宗徒们的职务在历史进程中延续。这样成为各个时代的教会与基督建立在伯多禄以及其他宗徒身上的教会保持一致的基础(51)。

13.主教是托付给他牧职的个别教会有形可见的原则和基础(52),可是为使个别教会成为完整的教会,也就是说是普世教会以其所有的本质个别的临在,是按普世教会的肖像形成;应该作为本有因素在个别教会中有教会的最高权威,“与其首领,罗马宗座-从不可缺(53)-一起的主教团,罗马主教的首席权以及普世教会主教团是普世教会的本来要素,并不是有教会的个别性衍生出来的”(54)。但是存在于每一个个别教会内,所以“我们应该把伯多禄继承人的职务,不只视为从外而来的达及所有个别教会的一个全球性服务,而是从内里属于每个个别教会的本质”(55)。事实上,首席权的职务从本质上来讲不只是一个超越、完整、普世性的真正的主教的权威,也是直接的针对每一位牧者和每一位信友的(56)。伯多禄继承人的职务要成为每个个别教会内里的一部分,这是普世教会与个别教会互为内化这一基础的必要表达(57)。

14.圣体圣事的一体性,与伯多禄一起、在伯多禄之下主教职的一体性,不是教会一体性独立的根基,因为基督建立的圣体圣事和主教职从本质上来讲是互为联系的事实(58)。主教职是一个,就如圣体圣事是一个一样,是死而复活的唯一基督的唯一祭献,礼仪以多种方式表达这一事实。比如说圣体圣事的举行表达出不只与本主教,也与教宗、与所有主教、全体圣职人员、全体子民的合一(59)。所有有效的圣体圣事的举行都表达与伯多禄和整个教会的这一共融,或者有些与罗马分离的基督教会客观的宣认这一事实(60)。

五.在教会共融中的一体性与多样性

15.“教会的普世性,一方面指出其稳固的一体性,另一方面也是多样性、多元化,这并不给一体性造成障碍,相反却显示其共融的特点”(61)。这种多样性指出在每个个别教会中不同的职务、神恩、传教事业,也指出在不同的个别教会之间所有的不同礼仪和文化传统(62)。

一体性的推动不会对多样性造成障碍,同样承认、推动多样性也不会对一体性造成障碍,而是使之更丰富。这正是罗马宗座对全教会的首要任务(63),保障教会每位主教在托付于其牧职的个别教会中的普遍权利(64)。但是建树并保障此一体性-多样性使之具有共融的特点-也是教会内所有人的任务,因为所有的人都被召尊重并建树此一体性,特别通过作为“全德的联系”的爱德(65)。

16.为能对教会共融的这一层面,多样性中的一体性有更全面的看法,要承认有为了特别的牧灵任务在宗徒权威上所建立的组织和团体,这些组织和团体本身隶属与普世教会,尽管其成员也是他们生活和工作是在的个别教会的成员,对于个别教会的隶属性以其不同的伸缩性在法律上有不同的表达(66),这不光不会损害建基于主教的个别教会的一体性,相反会使这一体性有其共融的内在多样性(67)。

在教会作为共融的意义上,也应该去看许多组织和社团,表达出度奉献生活和传教生活的神恩,借此圣神丰富基督的奥体,尽管不属于教会的圣统制,但是属于教会的圣德和生活的部分(68)。

其特点是跨教区的,植根与伯多禄的职务,所有这些教会的不同组织也是服务于不同个别教会见共融的因素。

六.教会共融与大公合一

17.“对于已经受洗而享有基督徒的美名,但不承认全部的信仰或不保持在伯多禄继承人领导之下的共融统一的人们,教会自知有多种理由仍与他们相连”(69)。事实上,在非天主教的教会和基督徒中,存在许多基督教会的因素,使人们以喜乐和希望承认有一定程度上的共融,尽管还不完美(70)。

这一共融特别存在于东正教会中,她们尽管与伯多禄宗座分离,但有很紧密的联系,保持与公教会的合一。比如宗徒传承以及有效的圣体圣事,因而可以称为个别教会(71)。事实上,“在这些教会中因着圣体礼仪,天主的教会得以建立成长(72)”。因为所有有效的举行圣体圣事都真正使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临现(73)。

可是以伯多禄继承人所代表的普世教会的共融并不是地方教会的一个外在补充,而是其内在本质性成分。这对那些可敬的基督徒团体作为个别教会也是一个伤痕;对于那些未曾保持宗徒传承和有效的圣体圣事的教会团体来说,这一伤痕更要深一步;对于天主教会-因主的召叫使众人形成“一牧一栈”(74)-来说,在其历史上完全实现其普世性来说是一个伤痕。

18.这一局势强烈要求所有的人都致力于教会一体性中的大公合一,这合一“乃基督在最初赐给教会的,我们深信在公教会内永存不灭,并希望不断的增长,直至世界末日”(75)。在此大公合一中,祈祷、忏悔、研究、对话、合作有其首要的重要性。为能不断更新的皈依上主,俾能使众人都承认在罗马主教、伯多禄继承人身上的首席权。将伯多禄职务的施行理解为-如同主所理解的-一项宗徒性,普世性的服务;从内里临在所有的教会中,是属于其神圣的根本,根据不同的时地,有多种方式的表达,这是在历史上所显示出来的。

总结

19.荣福童贞玛利亚是在信德、爱德及与基督合一中教会共融的典范(76),“她从永远就临在于基督的奥迹”(77),她临在宗徒们中间,临在新生的教会中(78),也临在各个时代的教会的心中。当然,“教会是与玛利亚、耶稣的母亲,与他的弟兄们(译者:宗徒们)一起在(晚餐厅)的楼上建立的,因而谈教会不能没有玛利亚、教会的母亲以及其他宗徒们的临在。”

作为这项档的总结,传信部回应教会宪章最后的几句话(79),邀请所有的主教们,通过他们,邀请全体信友,特别是神学家们信赖荣福童贞玛利亚在共融以及有关共融的神学思考中的转求。

罗马 传信部,1992年5月28日。

约瑟夫.拉辛格枢机(传信部部长)
阿尔伯特.波沃内
凯撒肋亚
奴米第亚 领衔总主教
秘书

注解:
1, 参阅:梵二文献 教会 4,8,13-15,18,21,24-25;启示 10;现代 32;大公 2-4,14-15,17-19,22。
2, 参阅:1985年第二届全球主教特别会议结束宣言 1。
3, 保禄六世在梵二第二期开幕式上的讲话(1963年11月29日);
4, 若望.保禄二世对美国主教们的演讲(1987年六月十九日)1。
5, 若壹一3:“我们将所见所闻的传报给你们,为使你们也同我们相通,原来我们是同父和他的子耶稣基督相通的。”亦参阅 格前一9;若望.保禄二世〈平信徒劝谕〉(1988年12月30日)19,宗座公报422-424;1985年主教会议结束宣言1。
6, 参阅 斐三20-21;哥三1-4;教会48。
7, 格后五6;教会1。
8, 教会7;比约十二世〈基督奥体〉通谕(1943年6月29日);教会4。
9, 参阅 教会11。
10, 圣西彼廉 〈主日祈祷〉23;参阅 教会 4。
11, 参阅 教会9。
12, 参阅 伯后一4。
13, 参阅 格后一7。
14, 参阅 弗四13;费六。
15, 参阅 斐二1。
16, 参阅 教会25-27。
17, 参阅 玛二十八19-20;若十七21-23;弗一10;教会9,13,17;传教1,5;依肋内〈反异大全〉三章16,6,22。
18, 圣西彼廉 〈致玛奴〉6。
19, 弗四4-5;亦参阅 谷十六16。
20, 教会7。
21, 参阅 教会3,11。
22, 参阅 格前十二25-27;弗一22-23;三3-6。
23, 宗四32。
24, 参阅 宗二42。
25, 参阅 罗八15-16;迦四6;教会4。
26, 圣多玛斯.阿奎纳 〈论真理〉29。
27, 参阅 教会49。
28, 参阅 希七25。
29, 参阅 教会50,66。
30, 参阅 玛十六18;格前十二28。
31, 参阅 宗八1;十一22;格前一2;十六19;迦一22;默二18。
32, 参阅 宗座圣经委员会〈教会的一体性和多样性〉(1989),14-28页。
33, 教会23;参阅 传教20。
34, 主教11。
35, 教会23;参阅 圣依拉略 〈论圣咏〉14章3节。
36, 参阅 保禄六世〈传福音〉宗座劝谕(1975年12月8日)9。
37, 主教6。
38, 若望.保禄二世对罗马神职人员的讲话(1987年6月19日)9。
39, 主教11。
40, 若望.保禄二世对美国主教们的演讲(1987年6月19日)3。
41, 参阅 罗马的圣克来孟〈致格林多人后书〉十四2;赫尔曼的牧者二4。
42, 参阅 宗二1;圣依肋内〈反异大全〉三17,2。
43, 教会23。
44, 参阅 迦三28。
45, 参阅 法典107。
46, 参阅 教会26;圣奥斯定〈若望福音诠释〉26,13。
47, 参阅 教会18,21;圣西彼廉〈论教会的合一〉5;圣奥斯定〈若望福音诠释〉46,5。
48, 安提约基亚的依纳爵〈致罗马人书〉序言;参阅 教会13。
49, 参阅 教会22。
50, 教会23;参阅 邓辛格3051-3057;圣西彼廉〈论教会的合一〉4。
51, 参阅 教会20。
52, 参阅 教会23。
53, 教会 22;参阅 教会19。
54, 若望.保禄二世对罗马神职人员的讲话(1990年12月20日)9。
55, 若望.保禄二世对美国主教们的演讲(1987年6月19日)4。
56, 参阅邓辛格3064;教会22。
57, 参阅 教会9。
58, 参阅 教会26;安提约基亚的依纳爵〈致斐拉德斐亚人书〉4;〈致斯米纳人书〉8。
59, 参阅 〈罗马弥撒经书〉感恩经第三式。
60, 参阅 教会8。
61, 若望.保禄二世星期三讲话(1989年9月27日)2。
62, 参阅 教会23。
63, 参阅 教会13。
64, 参阅 主教8。
65, 哥 三14。
66, 参阅 教会10。
67, 参阅 教会15。
68, 参阅 教会44。
69, 参阅 教会15。
70, 参阅 大公3,22;教会13。
71, 参阅 大公14。
72, 大公15。
73, 大公5,14。
74, 若十16。
75, 大公4。
76, 参阅 教会63,68。
77, 若望.保禄二世〈救主之母〉通谕(1987年3月25日)19。
78, 参阅 宗一14;若望.保禄二世〈救主之母〉通谕(1987年3月25日)26。
79, 参阅 教会69。

上一篇:天主教合一运动的新里程下一篇:教宗职务的源起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