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神学哲学 > 信理 > 教会学

教会论的:至一至公至圣从宗徒传下来的特性

时间:2008-08-04  来源:  作者: 点击:

引言:

教会的四个标记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是构成教会之所以为教会的特征。在十六世纪,教会为抗御路德的攻击,往往以这四个标记来界定教会的特质。但是在梵二以来,宗教交谈的缘故,我们不会用这四个标记来判断别的教会不是教会,我们会相信她们都有或多或少的四个特质。

       教会这四个标记,很难用可见的,例如至一,在实质上,我们看到教会不断有分裂;又如至圣,在历史上,教会有不同的黑暗面,甚至有过三个教宗,亦不难看到个别的神职有缺陷,我们如何言教会为至圣,无论如何都是神圣的?至公的问题:我们称为公教会,此词源自希腊文,本来有universal的意思,但是今天我们的教会有时要求很多划一的问题,是否就是至公性呢?这个问题特别和我们中国教会有关,因为如何理解这个至公性,与中国教会如爱国会的组织,如何处理?

       至于从宗徒传下来,我们往往理解为权力的传承,注重的是圣统制。但是其实宗徒传下来的,其实是整个教会传下来。

       我们看这些标记特质,不是创造,而是从根源处看。

 

至一性:

       在圣经中有很多地方启示教会是一的。在福音及保禄书信中,都提到耶稣建立了一个教会(Oneness),而在宗徒大事录中记载五旬节事件中,我们看到教会的创立,其中有几个特点:文化多,三千人中有不同的文化,但是仍然是一个教会。又如保禄在不同的地方建立教会,但是他强调一个耶稣基督的教会出现在不同的种族、不同语言、不同种族当中。

       所以,至一是指这个一个教会,但是她如何彰显出来呢?在多当中显出来的。因此,多元、多文化并不会削弱教会的至一性,反而能与之互相丰富。可以说,至一性与多元性是一体的两面。又可以说,至一性与至公性是一体两面,如果至一性受损,同样至公性亦受损。在教会宪章中,至公性是unity-in-diversity,这是一个字,不可拆开的。所以,教会的至一与至公,是一事的两面。如果我们指出至一,是强调unity:谈至公,强调的是diversity,但是二者都是依靠着对方而存在。

       如果我们的教会走向划一,就是损害了至一性,更是抵触了至公性。反过来说,愈是至一,就愈是多元。前者可以见于十六世纪的神学的毛病。当时的神学强调制度化、法律化,而这是源自君士坦丁大帝的统一,当时用一种语言(拉丁文)、一种礼仪,于是长期发展下去,变成十分划一。

       传统神学:既然教会是至一,而它是教会的标记,所以应当可以见到,所以我们可以从三件事上看到至一性:礼仪的一;语言的一;ƒ圣统的一。由这三件事,可以看到天主教会的至一性。

       但是这种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受到批评及挑战。首先是梵二之后,我们天主教会本身都有不同的礼仪,尤其在本地化之后。语言亦采用各个地方本身的语言来开弥撒。至于一个圣统,我们固然只有一个圣统,但是只建基于此,根基很脆弱,因为我们的一,其实只是度而已。因为,别人会批评,如果这个制度没有了内容,没有了爱德,就没有意义了。

       今天的教会用新的演绎方法。我们不是从教会来看至一性,而是跳出教会之外,由外来找答案。我们首先问:教会是什么?我们从奥迹性来看,问教会是一个怎样的奥迹?是一个反映天主圣三这个不可见的奥迹。再问:教会反映天主圣三这个奥迹,这个奥迹又有何特质?我们看到,圣三是一个一而多、多而一的奥迹。因为三位是多,但一体又是一。虽然我们有三位,但是只有一个天主。换言之,在这个奥迹身上有一个特质:她是oneness of the God。既然教会是反映天主圣三的奥迹,那么我们应该也看到这个三而一、一而三的奥迹。

       当耶稣基督降生在历史当中,祂建立了一个团体,就是教会。当耶稣基督要言个教会要不断反映圣三的奥迹。既然如此,祂自然把圣三的至一性刻印在教会身上。因为不是如此,教会不能反映这个特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至一性早存于教会的存在。所以,这是天主身上的一个奥迹性,只是在耶稣基督建立教会时,赐给教会。这并非教会用功劳赚回来,而是by birth。这是赐予(given),是由上而来的恩赐。

       既然这是恩赐的,而教会是存在时间和空间的产物,这需要时间空间去发展的,而我们要明白,教会同时又有末世的特色:已经而未遂的特点。故此,这个至一性同时是已经赐予,但未能圆满地实现。因此,这也是教会所接受的一个召唤,就是在这个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实践这个一。如何实践呢?进行合一的行动。

       可以说,我们的至一性,正正是在我们的合一行动中,不断实现出来。故此,无论有没有分裂,教会有本质上的召叫,不断实践这个合一的恩赐,直到耶稣基督的再来临。

       所以,Oneness of God,与unity of church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因为合一的行为是教会的使命,并不需要相信的。因为合一的行动不一定是教会做的,而她不意识到自己需要这个工作,就会发生分裂的。所以,统一与分裂,是历史上的情况,而不是我们的信仰对象。因为无论统一与分裂,其实都是oneness of God的一部份。正如圣保禄所言,那里罪恶愈多,恩宠愈多。我们都可以视之为分裂中的至一性的解说。由于分裂都在至一当中,所以才可以治愈。虽然,可能要待耶稣基督再临,这个分裂才完全治愈,但是我们因着这个至一性,分裂在今天仍可以修和及合一。

       本来,没有分裂的话,我们都应不断努力提升整个人类的融合,但是由于教会本身都有分裂,所以我们要先发挥自愈的功能。因此,我们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要做到真正的至一,任务更艰巨。

       传统以外在的事物来言至一,但是今天我们从根源:天主身上来看教会的至一特质,而发现到至一是从天主身上流露出来的特质,根源更稳固。

       那么,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分裂?

       教会有很多来自人的罪,但是不一定是来自伦理上的罪的分裂。所以,分裂不一定是来自罪的。因为,有时人之分裂,可能是来自人的本质上的限度,这是受造物的裉度。

       教会当中,有两大范畴的分裂:

伦理层面上的分裂:自私、有罪等等。

来自坚强的信念,如圣人与圣人都有分裂,例如圣西比廉与圣斯德望为重洗与否而分裂。有些信念是很强的,强至不可夺去,一夺去就会崩溃。

"当日马丁路德的教派所以能够建立,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因信成义,而这是针对当时的赎罪券而来的。今天的合一行动,不可能要求对方完全放弃这个概念,因为这个令对方崩溃,而这不是可能的。

"因此,今天在这方面的合一,是很困难的。如果是伦理上的罪,很容易;但是信念,不是这种容易,是一场很长的历史进程,而且需要双方都开放,并且双方都要让步,才可能达成。除非大家都愿意看事件的客观性,并且放下自己,才可能做得到合一。因此,我们今天的合一的运动,不能用魔鬼的唆摆来针对对方,反而是要理解对方的信念的形成。

       既然至一性是恩赐,所以我们要祈祷,因为合一是要由至一而来的,而至一是早已存有了。因为这若17章大司祭的祈祷,当中为使徒的合一而祈祷,为什么这个祈祷被称为有效?因为这个至一性已经给予了,所以只要求,必可滋长。

 

至圣性

       至圣与有罪的事实。当我信教会的至圣性,是指我相信教会的神圣是永存而罪会消失的。这才是真正的含义,但是不少人为解释教会的至圣性,引起不少异端,如蒙丹派,戴尔都良这个教父亦是一例。

       教会身上有罪与圣的事实。只要看圣咏,如达味的忏悔圣咏,这个教会的预像已经看到其罪的特质。至于福音中,有罪与圣的事实,就更明显,如犹达斯的反叛,但是另一方面,又是称之为神圣的教会。二者此起彼落。

       跟着我们看看如何解释。在公元一世纪已经有信经,是尼采信经。可见很早期都相信教会的至圣性。早在二、三世纪,教父已经为这个圣而有罪的现象所冲击。当时蒙丹派是教会内的一群人,其实是圣洁的司铎,他们认为教会应该是圣的,所以要用苦修来洁净自己,因为教会是圣的,所以一旦不是圣的,就不是教会的一部份。他们甚至不常领圣体,因为自己一旦不纯洁,就会亵圣。当时的教会把这个蒙丹派指为异端,在于她不能看到教会的圣是永存,而罪虽然有,但是可以磨灭。

       中世纪有两种神学解释:粗糙的神学解释;较可以接受的神学解释。这里说圣是几多的罪都不可以磨灭教会的圣。因为人一犯罪就不是圣,那就是失去了圣。就是一分为二的解释,就是把人分为圣与罪,圣就是属于教会,而罪不属于教会。这是十分概念化的解释,非常抽空。就在圣的概念上下功夫。中世纪的神学往往都是二元的,于是就把至圣性一分为二,就是主体的圣和客体的圣,主体指人身上主体的性,而这个圣是可以失落的,而我们把圣放在人身上,很危险的,所以神学家认为教会的圣不是放在主体身上,而是信教会中客体的圣,这是不可磨灭的,而这个客体是圣事、圣言、圣经等不会变的。

       即使是的解释,在今天都有其困难,一方面是与圣经有矛盾,而且在念信经时都有困难,因为在信经上的意思,是指我们信整个教会都是圣的,但是这种解释只有部份的教会是圣。

       今天我们不再用以上的解法,我们会看看圣三是一个圣的特质,而教会亦是反映这个特质的。故此,Holiness是圣三的特质,而耶稣基督建立教会时,同时把这个特质赐予教会,所以教会是已经未遂。教会不断透过她的圣化(saintiziation)行动,实现出来。教会透过圣言、圣事、行动,圣化自己。

       即使教会没有罪,也要圣化自己、圣化世界。但是教会作为人的团体,都是有其罪的表达。所以,几时这个教会不能自我圣化、圣化他人时,就是其失去恩宠的时期,就是有罪的时期。几时教会透过圣化行动,不断自我圣化、圣化他人,就是把教会的圣发挥出来;几时做不到这样,就是给罪所盖掩,不能成为圣的标记。故此,我们相信教会是圣,而不是圣化的行动。圣化与罪化是同一层次的东西,不是我们的信仰对象。

       我信教会是至圣的,不是表示我信教会是无罪的。严格来说,我们的信条是:我信教会是有罪的而又是圣的,但是教会的罪可以除去,而圣是不可磨灭的。

 

КάθολίΚοδ 原意为wholetotality, 是希腊古典文化中, 而在哲学中则指普通科之意, 宗教上之意则是圣依纳爵称自己的教会为КάθολίΚοδ , 意即安提约基雅教会是耶稣教会出现的地方, totality of the church of Christ 出现在地方教区身上, 但三世纪时, 由于教会有异端出现, 分裂的教派也自称为天主教会, КάθολίΚοδ 与正统教会挂勾, 四世纪时, 要称为公教会或正统教会要有以下条件, 1. 有耶稣的真理, 2,全备的爱德, 3.圣统, 4. 宗徒的传承; 至五世纪, 至公КάθολίΚοδ 变成一个量的至公, 中世纪时, 版图扩张, 故至公有三大特质: 1.传到最广 2.时间上最古老, 3.人数最多; 这条件由中世纪一直沿用至梵二, 但后来当传教到世界地极时, 发现有些角落有些宗教的年代比基督还要久远, 人数也多, 例如印度教; 故这些条件开始站不住了。

中世纪时, 还有一个讲法, 就是教会的起点是由宗教开始, 故如果宗徒性有问题时, 至公性也有问题。当时, 宗徒的正统继承人才是教会的担保, 换言之, 视乎该教会是否与罗马教会共融。故此当年教宗庇护十二世对中国教会的责备, 是由于爱国会与罗马教会不共融, 故没有至公性。

今天, 神学上的至公有两个层面, 

1.      质的至公: 圣三和人学的至公。是一个基础。至公是天主圣三身上最大的特质之一, 圣三本身就是一而多的, 是三位一体的, 是一而三, 三而一的, 故教会就是圣三的反映。这个奥迹如何平衡呢? 彼此如何丰盛呢? 就是一份, 因为只有爱才可以令到父, , 神三位成为一体, 而三位不会削弱任何一位, 子爱父使父成为父, 父爱子使子成为子, 在共融中, 父更是父, 子更是子, 这个我和你I-THOU之间, 不是支配, 拥有和改变, 而是互相成就, 则这个共融则是一个真正的团体, 成为一个weUnity-in-diversity。教会是被召而成为一个这样的团体。圣三之间的爱, 其流露出来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 创造了人类和宇宙, 所以基本上, 整个人类世界就是一个公的团体, 但又是多元的, 多元文化,多元肤色的, 但是, 是一个团体。Human family is КάθολίΚοδ 。所以人类的团体本身就是反映圣三的公的特质, 而每一个生命都有至公的幅度, 每个人都是一而多的事实, 一个人是一个很复杂的个体。人类要把一而多和充满爱这个特质表现出来, 故天主创立了教会, 教会是为整个人类而存在, 它是至公中的至公的团体, 要活出这个爱的奥迹, 协助人类的大家庭达到至公的特质, 故在教会内无分语言,阶级, 以致能成就至公的特质, 透过传教, 便可以把其至公特质实现出来。

人学的至公有很多层面, 教育, 社会, 经济, 文化等等, 而教会也要从各层面去实现至公性, 因此, 有些社会政治问题会危及教会的至公性, 例如有些传教士抽空了某部落的文化, 这是违反至公精神的。要保持公的特质, 地方教会必须要有集体的智慧, 按照至公的原则, 处理政教之间的关系。

2.      量的至公: 有地理、时间和成员的因素。教会必须在不同地方透过传教, 把爱传开去, 也要与当地的宗教, 文化, 传统交谈, 不可以以基督文化代替当地文化, 所以越是本地化, 越是多元, 越是至公, 本地化是实践教会至公的一个重要一步。

成员方面, 在中国, 印度等, 天主教徒的数目不多, 所以教会应回到保禄的传统, 不论是谁, 都是兄弟姐妹, 所以不是数量的多, 而是多元, 不可分等级, 种族, 背景。

古老性方面: (时间) 即宗徒性, 与宗徒有连系, 但是指的是圣统? 还是整个天主子民? 应该是后者, 故出现了继承的问题, 以往的继承问题, 只会看教宗, 但现在是纵面和横面的继承, 纵面指的是十二人传下来, 他们是复活信仰的传递者, 而信徒则继承这个复活信仰; 而一代一代传下去, 必须有些中介人mediator, 他们就是宗徒的继承人, 这是横面的继承。所以为何要有宗徒继承人? 因为要让福音一代一代传下去。换言之, 纵面是横面继承的基础。

宗徒性: 这是天主教与其它宗教的最大分别, 这是一个双重继承, 一方面是指这个普世主教团是继承十二人的制度, 另方面也指而其头是伯多禄的继承人, 即教宗。基督教也有纵面的继承, 因为他们的信仰也是复活信仰的传承, 故我们不可否定他们的宗徒性, 只是他们没有横面的继承, 他们的至公性指的是质的至公, 而不是量的至公的时间性方面, 故也可称为 universal的至公。

所以这个天主教的至一至圣至公由宗徒传下来的教会是存在subsist于天主教教会中, 但不排除这些特质也在其它教会之中。

这些特质是不可磨灭的, 因为是源于天主圣三的特质。

 

The Catholicity of the church – Avery Dallas

上一篇:教会论【笔记】下一篇:教会论(笔记)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