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方,54岁,河南濮阳市清丰县大屯乡裴营村人。
靠在窑场等地打工挣的血汗钱,7年来他资助了19位贫困生,其中14人已考上清华、北大和人大等著名学府。
身为农民,他倾尽家财无私助学;孙子掉进油锅后,却因无钱医治,落下终身残疾。
在社会的冷嘲热讽中,在亲人的反对与孤立中,赵俊方艰难支撑。
群众们说,“人家的孩子考上了,他给人家拿钱,你说他傻不傻?”他的妻子高焕也抱怨:“败家子!谁都说他是败家!”但受资助学生姬志蕊说:“我心里非常不好受,他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经济条件比我们这种非常贫困的家庭稍微好一点,但是他的话非常让人感动。”
受助部分贫困生名单
王胜利,现就读清华大学
张衍涛,现就读北京大学
张雪浮,现就读中国人民大学
王红军,现就读中国科技大学
宋卿争,同上
郝尚刚,同上
姬志蕊,现就读重庆
秦正威,现就读中山大学
马建勇,现就读浙江大学
马利强,现就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孙言茂,现就读天津大学
逯绍慧,现就读东南大学
梁彦超,现就读大连理工大学
任雪振,现就读清丰县一中
邵晓慧,同上
冯妹霞,同上
姬红娜,同上
卢金娜,同上
王留军,同上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赵俊方无怨无悔:“我挣钱不多,家境也不富裕,我资助贫困生,这也是给他们一条生活之路吧。别人不理解,说我傻,我不在乎。我的梦想破灭了,我要把我的梦寄托给下一代。”
触动
1952年3月,赵俊方出生在重庆。12岁那年父亲去世,16岁时从四川绵阳农村搬回清丰农村。
小时候,他很渴望读书,可因家境贫寒,生活窘迫的父母供不起他读书,一直渴望读书的赵俊方连一天学也没上过。
他的幻想就是将来当一名教师,“可是我的梦想破灭了,我要把我的梦寄托给下一代。”
赵俊方曾经把未了的心愿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希望他们将来能学业有成,以弥补他一生的缺憾。谁知两个儿子一个从小立志当兵,另一个梦想着当一名司机,完全不按他的意愿走。
前几年,他儿子当兵时有人以帮忙提干、安排工作为由骗了他5000元。赵俊方认为,人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出息,才不会上当受骗。从此以后,赵俊方开始学习认字、写字,读书、看报。
赵俊方虽然没有什么知识,可他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
两个儿子上学期间,赵俊方没少往学校里跑。在和学生们的接触中,他发现有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由于家庭贫寒而面临辍学。
“我看到孩子们受苦,比我自己吃苦还难受,我不希望这些孩子因为贫困而荒废了学业,不想让我的悲剧在这些孩子的身上重演。”
7年前的一天,赵俊方从电视里看到了一则消息:濮阳市一名高三的学生酷爱音乐,想考艺术院校,不料母亲和弟弟先后得了重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无奈之下他准备辍学。生活也不宽裕的赵俊方看后急了,他想不通:这么一个有才华的孩子咋能不上学呢?
助学
第二天,赵俊方瞒着家人,拿走了给儿子办婚事用的3500块钱,骑车几十公里来到学校。
谁知,这位学生坚决不收,在赵俊方的坚持下,他留下了200元生活费。后来,这位学生参军前专门到赵家来看望赵俊方,他说:“我不能考大学了,可您放心,我会争气,到部队施展我的才华。”
就是从那天开始,在赵俊方的心头挥之不去的助学情结越燃越旺。
2002年,赵俊方在清丰县电视台播出的《走进乡村》栏目中,看到阳邵乡西刘固村贫困生王胜利的情况。当时赵俊方有病在身,但他顾不上给自己看病,拿出400元钱资助了王胜利。在赵俊方的激励和帮助下,王胜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清丰县8000多名在校生,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处在吃不饱、穿不暖和营养不良的状态。学校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每个学生每顿饭菜消费仅仅有0.67元。
为了帮助最需要帮助的贫穷学生,赵俊方专门来到清丰县一中,拿到了一份该校贫困生的名单。
循著名单,赵俊方选择了几个家庭贫困或父母双亡的学生作为资助对象。他平时将自己的收入不定期地送给被资助的学生,小到几十元,大到上千元,而赵俊方老两口至今没有任何积蓄。
7年多来,赵俊方资助了19名高中生,其中14人分别考上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学府。
赵俊方说看到他资助的学生考上大学时,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
艰难
“人家的孩子考上了,他给人家拿钱,你说他傻不傻?”有群众这样说。了解赵俊方的人都知道,他家并不宽裕,全家六口人不足5亩地。
在裴营村,赵俊方的房子属于中等偏下。二儿子早已到了结婚的年龄,但是房子仍没有着落。记者看到赵家6间房子内,最有现代气息的是一台几年前买的21英寸的彩电。
那么,家庭条件一般的他又是从哪里弄来的钱呢?其实,赵俊方的钱大部分是他们夫妻在砖窑场等地打零工以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
赵俊方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打零工。他下过砖窑,做过小生意。家里一年四季没有买过新鲜的蔬菜吃,冬天没有生过煤火取暖。收麦时,大部分村民用收割机,惟独他家用镰刀。从他家到清丰县一中,坐公交车只需两元钱,但是,他每次去都是骑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
就这样,把物质生活压榨到最低点的赵俊方,却把助学的能量释放到最高。
变故
“败家子!谁都说他是败家!”妻子高焕抱怨说。
2004年8月的一次变故,使他的助学之路变得异常艰难。赵俊方少了几分豪情,多了几分忧郁。
那年8月里的一天,赵俊方的小孙子在街头玩耍时不慎掉入油锅中。举债三万多元后,全家再也拿不出治疗费了。小孙子只得早早出院,由于无钱做植皮手术,孩子落下了终身残疾。一提起这件事,赵俊方就非常愧疚。
得知赵家的遭遇后,不少人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今年年初,清丰县一位副县长捐了一部分钱给他孙子治病,赵俊方却把钱给了县高中一个需要换肾的高三学生。
对于一颗挣脱了世俗羁绊的心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
前几年家人并没有怎么阻拦他助学,然而去年家里发生了这场灾祸后,赵俊方还一个劲儿从家里往外拿钱,亲朋好友开始跟他急了。记者发现,老赵在家里话不多,家里人也不太爱搭理他,看得出来他们对老赵资助贫困生都有想法。老赵的妻子高焕干脆说丈夫是“败家子!谁都说他是败家!”
信念
那些熟悉赵俊方的人都弄不懂,一个连一天学都没上过的人,一个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的人,怎么会对那些学生如此慷慨?
赵俊方说:“我咋就不知道享受?可我哪舍得花钱!孩子们等着我的钱念书,我就只能拼命挣钱!”
今年年初,为了给贫困生寻找更多的资助,赵俊方多次到郑州、安阳、洛阳等地寻找爱心人士。在他一次次的呼吁下,许多好心人也向贫困生伸出了关爱之手,这让赵俊方兴奋不已。
在赵俊方收到的信中,有一封是洛阳市一名普通工人写来的:“我是一名工人,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我也很想资助一名失学的孩子,特别是孤儿。”像这样的来信还有几十封,在信中,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希望他牵线救助贫困生。这给孤独的赵俊方带来了很大的心理慰藉。
“自己选的路,再艰难也要走下去,直到老得不能再挣钱为止。”这是赵俊方坚定的人生态度。
回报
“他说,如果你想回报我,更好的办法就是今后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受资助大学生姬志蕊说。
今年正月初四,像往年一样,赵俊方资助的几名大学生到他家“串亲戚”。但是,让赵俊方非常生气的是,两个儿子都没有作陪,妻子虽然作陪但一言不发,赵俊方非常恼火,动手打了妻子一记耳光。
“那是我们两口子第一次打架。其实,她对我还算支持。”赵俊方一直想给妻子道个歉但张不开口,“她跟了我30多年没有享过福。”
今年刚刚考上重庆大学的姬志蕊,是赵俊方这几年资助的贫困生当中的一个。姬志蕊是一名特困生,进入高中后开始接受赵俊方的资助。三年下来,老赵每个月都要去学校或家里看望她,而且每次都给她带去数额不等的生活费。姬志蕊去学校报到的前一天,赵俊方专程到她家为她送行。
姬志蕊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我心里非常不好受,他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经济条件比我们这种非常贫困的家庭稍微好一点,但是他的话非常让人感动。他说:你们将来肯定比我们强。我们现在吃一点苦无所谓,能为社会培养一个人才,宁愿自己多受一点罪。他还说,如果你想回报我,更好的办法就是今后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
赵俊方是贫穷的,也是富裕的。这是一颗太阳般的心,默默无言,却炽热灿烂!(《东方今报》供稿)
链接:蹬车积攒35万元现代“武训”助学
白芳礼,一位平凡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白芳礼出生于1913年5月13日。他从小没念过书,一辈子也不识几个字。13岁时,白芳礼离开河北老家,靠蹬三轮车糊口;解放后,他成为运输场的一名工人,靠拉三轮车,他成了劳动模范。虽然不识字,他却很喜欢知识,尤其喜欢有知识的人。
1987年,白芳礼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钱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继续在城里蹬三轮车助学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经74岁。
老人一般都是在天津火车站迎送过往的旅客,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有特殊困难的人身上。他在那辆破旧的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红旗,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
今年5月,白芳礼老人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经过近两个月的住院治疗,于7月初出院回家休养。9月,老人病情再度恶化,高烧的同时神志不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只能靠输液来维持生命。在经历了20多天的深度昏迷后,23日早晨,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