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12月3日,我们走进中国最早的艾滋病患者关爱中心——洪江区关爱中心,开始体验和记录山坳深处这座“孤岛”上的生活。在10天的相处过程中,孩子的天真,修女的无私深深地打动了记者。
有位艾滋病患者曾说:如果通过镜头告诉大家正确看待艾滋病,能消除大家对他们的歧视,他愿意不用遮挡自己的样貌。很抱歉,今天的这些图片我们只能打上马赛克,也请允许我们刻意避开了拍摄他们的正面。
由贵州入湘的巫水,在洪江汇入沅水,便豁然开阔奔腾而去。两江相汇带来了洪江曾经的繁荣似锦,也培育了洪江人开放、务实、包容的精神内核。2004年,澳门利玛窦社会服务团和湖南省疾控中心通力合作,在开放、包容的洪江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艾滋病患者关爱中心——洪江区关爱中心。
洪江区关爱中心,坐落在洪江区一无名山头,是湖南仪表总厂旧址,两栋红色砖头建的楼房,如今,这里成了是艾滋病患者逃离社会歧视的最早乐土。“我很快乐,潘阿姨就是我的妈妈。”9岁的小青扎着两根小辫子,述说自己对这里的热爱。她口中的潘阿姨就是修女潘娜。从2004年4月21日成立那天起,潘娜修女就一直工作在关爱中心。“没有她和其他修女的坚守,关爱中心坚持不到现在。”洪江区疾控中心负责人蒲虹波说。
6年来,有上百名艾滋病患者来到这,但常住的有39位艾滋病患者,其中包括11名艾滋病儿童,在这里快乐而有尊严的活着。6年2190个日夜,都是潘娜等修女们陪伴守护着他们。阿香是第一个来关爱中心的患者,在这里她经历了两任丈夫的离世。“他们离开时,是很快乐的,也是很有尊严的,如果不是在这里,我可能也早就没了。”阿香说。在她眼里,潘娜修女就是家长,让这个陌生的地方有了家的温馨。
聊到自己,潘娜总喜欢说别的修女的事迹。每一天清晨5点就起床,7点不到就要安排关爱中心内所有患者的生活。“我们做的是两大块,一是照顾日常饮食起居,二是临终关怀。”潘娜说。即使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6年来,关爱中心总保持着4名修女常年在这里工作,风雨无阻。也是爱支撑着她们留在了这里。
11名艾滋病儿童,除两位孩子因送来时病已很重,离开外,其余7个孩子成长得都很好。小强是第一位来到关爱中心的艾滋病孤儿,2岁2个月由长沙市社会福利院送来,来时骨瘦如柴,现在已有8岁,很健康,已送到广州一学校读书。孩子们是懂得感恩的。常常会体谅到修女的辛苦,吃饭时主动夹菜给修女吃,看修女忙不忙,偷偷自己集体洗衣服,他们最大才9岁,最小的才3岁。看着这个场景,修女们都感动得落泪了。
在关爱中心,修女们和艾滋病患者一起自己种菜,动手制作手工饰品。在专门的手工制造间,阿勇正聚精会神地临摹着精致的花边,他说,“在这里,我觉得自己还有用,能靠劳动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