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生前拣选了十二位门徒,与旧约的十二支派对应,为了在新约时期建立教会,实现人间天国。耶稣受难、复活、升天后,门徒们接受圣神倾注,勇敢地从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为复活的主耶稣作见证。而门徒成为宗徒,他们经历了从懦弱到坚强,从背叛到坚定的十字架苦路。我们今天接受信仰的接力棒,进入的就是一个“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因而了解宗徒们的事迹,能够帮助我们“触摸”初期教会的脉搏,感受天主特别的恩宠。
新约里关于耶稣门徒们的描写,是很生动细致的,如果阅读过于匆忙和形式化,恐怕就会失去与耶稣门徒们“相识”的机会。现在就先来聊聊耶稣所召叫的第一位门徒——安德肋,他是一个喜欢带人去见耶稣的门徒。
人们通常认为伯多禄是耶稣所召叫的十二门徒之第一位,其实“首召者”应该是伯多禄的兄弟安德肋。根据若望福音,洗者若翰为耶稣作见证后,耶稣从若翰及他的两位门徒身边经过。若翰当着两位门徒的面,慷慨地介绍耶稣说:“看,天主的羔羊。”(若1:35-36) 而若翰的两个门徒,听见自己的老师如此隆重并信任地介绍耶稣,就毫不犹豫地跟随了耶稣。耶稣随后邀请两人到居住的地方作客,他们当天就留在了那里。这两个门徒其中的一个,就是出生于贝特赛达的安德肋。(若1:35-39,44)
安德肋曾经是洗者若翰的门徒,这个事实使我们设想他是一个期待默西亚和天主正义的虔诚犹太信徒。因为若翰曾以旧约先知形象出现在旷野里,身穿骆驼毛的外衣,以蝗虫和野蜂蜜为食物,他召唤民众悔改,期待天国的来临(谷1:1-6)。寻求天主旨意的安德肋肯定在若翰身上看见了犹太民族信仰的希望,于是他做了若翰的门徒。但是现在若翰要“逐渐变弱小”,而耶稣要“逐渐变强大”,因为若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耶稣的公开福传而预备道路。安德肋领悟到这个转变后,就顺应自己老师的指引,勇往直前地跟随了耶稣。“易师”这个行动让我们体验到安德肋是一个擅于观察和思考的门徒,他也深深信任自己的两位老师,原来是若翰,现在是耶稣。
安德肋跟随耶稣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知道耶稣住在哪里,他要去耶稣住的地方“体验生活”。在耶稣生活的年代,通常门徒与拉比(犹太老师)生活在一起,拉比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来培育自己的门徒,而不单单讲解知识,更是一种生活理念的分享。安德肋去了之后完全被耶稣的生活方式所折服,他认出了耶稣就是犹太子民期待了几个世纪的“默西亚”,于是他和同伴当夜就住在耶稣那里,这表示他们承认耶稣是自己的老师,师徒关系正式成立。
按照若望福音记载,安德肋曾经三次把人带到耶稣面前,让人们去认识耶稣。这说明安德肋是一位喜欢跟亲人、朋友分享自己所爱之老师的门徒,他拥有慷慨、乐观和共融的气质,他性格开放,乐于助人。
第一次带人去见耶稣——自己的哥哥
安德肋第一次带人去见耶稣发生在他成为其门徒的第二天清晨,被他带去见耶稣的是他自己的哥哥,也就是著名的西满伯多禄(若1:41-42)。安德肋去“动员”哥哥西满时,没有对老师耶稣进行更多的描绘,只说了一句:我们找到了默西亚,然后就领西满去见耶稣(若1:41),真是一言千金。而耶稣见到了安德肋的哥哥西满后,就注视着他说:你是若望的儿子西满,你将叫“刻法”(即磐石的意思,也就是伯多禄名字的来历,是耶稣给了伯多禄新名字和新生)。安德肋坦诚、慷慨而擅于理解老师心意的特点,让他的哥哥在耶稣面前也感受到生命的转变和洗礼。安德肋遇到了生命中最珍贵的至宝,他没有将其隐藏或者单独据为己有,而是想到要与自己最亲近的哥哥分享。他告诉西满伯多禄“我们找到了默西亚”,一句坚定的话语,说服了西满去见耶稣。可见在两个兄弟之间曾经多次讨论过“默西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良善心谦的耶稣满全了他们对默西亚的期望。
而根据对观福音(玛、谷、路),安德肋及伯多禄兄弟两人成为耶稣门徒的经历发生在加里利湖边,两人当时正在加里利湖边撒网捕鱼,耶稣呼召他们去做“捕人的渔夫”,两个人立刻丢下渔网,成为耶稣的追随者。(玛4:18-20;谷1:16-20;路5:1-11)也是按照对观福音,在湖边被召唤而成为耶稣门徒的,还有另外一对兄弟,那就是载伯德的儿子若望和雅各伯。对观福音和若望福音对四位门徒被召叫的事迹记载很不相同,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圣经诠释专家Raymond Brown在他的《若望福音及书信注释注释》一书中这样解释这个问题。 他认为对观福音对门徒被召的记载好像望远镜头,而若望福音对两对儿兄弟被召为门徒的记载更具细节,时间也更早。也就是说耶稣的第一批门徒来自于若翰的门徒,他们是在约旦河受召的,然后随着耶稣去了加里利。
第二次带人去见耶稣——一个儿童
安德肋第二次带人去见耶稣是在耶稣增饼奇迹发生的时刻(若6:1-15)。“增饼奇迹”是少有的几个四部福音共同记载的耶稣奇迹之一,不过四部福音对此也有一些区别。《玛》与《谷》都记载了两次“增饼奇迹”,而《路》和《若》只记载了一次。根据若望福音,那时一大群曾见过耶稣治病的群众一路跟随他,他们已经饥饿难忍,耶稣询问门徒斐理伯该怎样喂饱群众,而斐理伯毫无信心地回答说:“即使花两百银子去买饼,恐怕一个人也吃不上一块。”(若6:1-7)正在这个时刻,安德肋却对耶稣说,这里有个孩子带了五张饼和两条鱼,但是对这么多人说,恐怕也不够吧。说完还把这孩子带到耶稣身边。于是耶稣让大家坐下,然后用这孩子手里的五张饼和两条鱼行了一个奇迹,让所有人不仅都吃饱,剩余的碎屑还装满了十二篮子(若6:8-13)。安德肋的细心协助耶稣成就了增饼这个“圣体圣事预像”的奇迹,虽然这时的安德肋也没有完全明白耶稣增饼奇迹的真正意义。
面对群众多,而毫无饼粮的现实,两个门徒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两个门徒一起出场,这是若望福音惯用的写作手法。 斐理伯把注意力放在金钱物质上,认为就算是花两百银子也不能解决群众吃饭问题,表明他不仅缺乏信心,与耶稣的思路也南辕北辙;而安德肋却能从“耶稣的思维”去思考,那就是分享。安德肋及所有跟随的群众一样,肯定以前见识过耶稣的奇迹,因而他相信耶稣会有办法使大家满足所需。分享不会使贡献的人减少,也不会使接受贡献的人大富大贵;分享就是相信上天所提供的物质里,对每一个人都有供养。因为“天主悦纳时,看重的是人所拥有的,不是人所没有的。” 很明显,安德肋明白分享的美妙,虽然他这时对耶稣的信心也还处在懵懂阶段,像其他所有门徒一样,对耶稣的真实身份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只有在耶稣受难、复活、升天后,圣神降下,门徒们回忆耶稣说过和做过的事情,才明白了其中的深意。(若2:22;12:16)
第三次带人去见耶稣——几个陌生人
还是根据若望福音,安德肋第三次带人去见耶稣,发生在耶稣荣进耶路撒冷圣城后,这时距离耶稣“受光荣的时刻”已经很近了。 当时的局势是,不仅犹太人为了政治热忱而拥戴耶稣,连外邦希腊人也慕名前来要拜见耶稣。安德肋带去见耶稣的正是几个希腊人。
先看若望福音12:12-19记载,大批群众听说耶稣要进耶路撒冷,就手拿棕榈树枝去欢迎他,群众寻找和拥戴的是一个政治君王,我们不难忘记在加下10:7里有如此记述,当犹大带领起义军队收复了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后,他们拿着棕榈树枝在圣殿里一起赞美感谢天主。 受到群众拥戴事件后,若望福音告诉读者,“为了纠正民众的误解,耶稣行了一个先知行动,他骑上一批小驴,表现出他是《匝加里亚》先知所应许的君王,他的到来是为了和平和救恩。(匝9:9-10),耶稣要建立的王国没有任何政治色彩。”
可是当时的民众并不懂得耶稣的目的,他们一波又一波的都去迎接耶稣,这也强化了法利赛人对耶稣的仇恨和嫉妒,因为他们看到焦虑的民众对耶稣的拥戴。(若12:19)这时来了几个希腊人要见耶稣。这些希腊人可能是皈依了犹太教的外邦人,也可能是居住在希腊文化背景下的犹太人。他们找到了加里利贝特赛达人斐理伯,要斐理伯帮忙拜见耶稣,而斐理伯就找到了自己的同乡——热心人安德肋,安德肋见此情景,就跟斐理伯一起带着这些希腊人去见耶稣。
从希腊人要见耶稣,需要耶稣门徒们的引见,我们首先可以猜想当时耶稣十分繁忙,也十分有名望,一般人无法轻易靠近他,因为法利赛人嫉妒地说,“全世界的人都跟着耶稣去了。”只不过在这些拥戴耶稣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梦想而欢迎耶稣,并不能真正接受耶稣的“苦难”计划,包括耶稣自己的门徒们。其次,人们对耶稣的身份议论纷纷,意见不一,这也引起了几个希腊人的好奇,他们想亲眼见证一下耶稣的魅力,可见耶稣的公开福传工作在当时的巴勒斯坦引起了很广泛的影响。
耶稣见到自己的两个门徒带着几个希腊人来见他,明白了“人子受光荣的时刻”已经到来。也就是说安德肋和斐理伯带希腊人来见耶稣,恰恰形成了一个记号和标记,耶稣认为希腊人前来拜见自己,表明他在以色列的事工已经完成,他的时辰到了,是经历死亡和复活而回归父家的时刻了。
几个想去见耶稣的希腊人最先找的是门徒斐理伯,而斐理伯再去找安德肋,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虽然是两个人同时带外邦人去拜见耶稣,但是安德肋似乎起到了更关键的作用,也许他更明白主耶稣的生命方向,或者因为在耶稣眼中他就是一个乐于助人,喜欢分享的门徒。接下来耶稣对希腊人,也是对自己的门徒们,讲述了著名的“麦粒死去才能结果”的道理,象征耶稣自己的苦难和死亡,也邀请所有跟随他的门徒和民众,一起在奉献自己的生命中,领悟生命的真谛。而被安德肋及斐理伯带去见耶稣的希腊人,亲耳听到了耶稣的训诲,也象征耶稣基督的福音将要在外邦人中结出丰盛的果实。
我们用了一点笔墨来探讨若望福音中安德肋三次带人去见耶稣的故事,借此也对若望福音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学习。安德肋的事迹提醒我们,如果我们真的热爱并认识主耶稣基督,那么一定会像安德肋那样,愿意带人去见耶稣,来到耶稣面前,认识天父派遣给我们的、充满了恩宠和真理,并为了我们而死去复活的天主子。(若1:17;19:33;20:17)与耶稣一起行走,一起生活,在他内死于罪恶,因着他而获得生命的洗礼和改变,成为结出丰富麦粒的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