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圣经园地 > 论述

浅谈朱修德神父的《基督启示的传递》

时间:2010-09-19  来源:网友投稿  作者:佚名 点击:

接受斐林丰教授的所介绍的朱修德神父的《基督启示的传递》做为斐教授为我们讲授【近代圣经默感的讨论】的辅助课外读物,这使我有幸通过这本书结识了这位朱神父,文风如其人,治学严谨,尊重教会训导,但又不失自己的精辟见解,集多年教坛经验之精华,著书立言以惠及后世,可以说这位可敬的神父在用他的生命编撰此书,尤其在在编著本书的第三部分时神父的身体健康状况 日渐愈下,病痛缠身以至于在也无法进行下去了,为此,在征得神父同意下有许惠芳女士协助工作,在朱神父的指导下完成了本书的第三部分的纲要,这一部分内容比较精简.唯一遗憾的是朱神父生前并未能看到本书的付梓发行,这确实所谓【一个人最好的作品,总是在他过世之后才问世】。
该书是朱神父在教授【圣经与信理相关问题】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心得而写成,为初学神学的学生和从事神学研究者的教材和参考用书,该书也属于【基本神学】的范畴,尝试反省我们来自天主的启示,根据基督信仰提供给我们的一些资料,指出我们信仰的可信性,合理性。主要研究范畴在于天主启示的“传递”过程。整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福音的历史性,第二部分是圣经的灵感性,第三部分是教会的传承与训导当局。现愿和大家就该书的这三部分逐个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分享。
第一部分:福音的历史性。
我们所接受的信仰,涉及历史事件,曾经发生过得事情及说过的话语。这些历史事件传递给我们的启示文件中,特别是四部福音书,直接谈论耶稣的历史,是记载历史事迹的文件,实际上就具有历史性,发生过并收集在历史书籍中所记载的互有关联,这种【关联性】就是我们在第一部分的重心,即是探讨福音书的启示文件的历史价值。探讨【福音的历史性】目的在指出四部福音确实都和曾经发生的事实有关联,而不是幻想出来的作品,神话或教化人心的寓言故事。福音的历史性不仅来自信仰的证明也来自我们即将进行的批判性研究。我们肯定藉着批判的历史方法,证实我们在信仰中的福音,和时间,空间下发生的史实有所关联。
初期教会一开始就是【信仰的宣报】(KERYGMA ),就是宗徒把他们亲眼所见的救恩事迹—耶稣的复活所做的宣扬。把KERYGMA的中心讯息加以解释,系统化和发挥。它包括:信仰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解释?内在的意义是什么?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个信仰在许多方面和犹太人的宗教观有关系,因此要怎样保护他不受外教的攻击?和当时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团体处在各种张力,文化和传统中,体验和领受这信仰,在信仰培育上产生了这些问题:教会进入了各种文化的氛围,语言环境,哲学思想,在生活和传教工作上遭遇这些问题。她必须在各地宣讲统一的信仰,即耶稣因着复活被提升为主(默西亚,救主,天主子等等)。
那么历史是什?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解释多元化,方法各异等诸多因素使我们无法深入问题的核心。我们要强调,面对圣经时,必须相当清楚我们以什么样的【历史】概念来面对问题。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预设,成见,文化背景,学识涵养及科学培育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针对自己关于【历史】这个主题可能怀有的预设,进行批判。我们设法解释一种【描叙性的历史】的概念,指出其中的要素。
【历史】包含三个层次的涵义:一,有意义的事实,二,可信的见证,三,历史叙述。但是,没有一个【历史】的概念是绝对的,不是单单事实层面就足以构成历史,【事实】本身还要有意义,能够对于未来产生意义。事实层面指事件的内容,属于自由层面,包含事件意义的潜能,而非纯粹事实本身,去除人的意义就足以构成历史。就某方面来说,人的意义超越了纯粹的事实,同时包含在事迹之内。见证层面经由人的作证得知过去发生过有意义的事迹,在这个层面上,过去发生过有意义的【人的事迹】,是作证的对象(客体)。人类有作证的能力,能够证明过去发生的事。所以我们能够靠他人的作证知道过去的事。叙述层面就是有条理地按照批判方式来陈述,记载过去的事迹,证据或叙述。有次序地把过去发生的事记录下
来。一个作者把几个彼此相关的事迹的见证内容,加以整理,分类,组织,按次序有系统地重新写出过去的事。
我们在福音里找寻什么样的历史性?这个基本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福音是什么以及福音的文学类型的性质。不过我们要注意【不能把不属于福音的历史概念,强加于福音中 】。我们对福音的肯定是:福音和一些时空下发生,对我们生命有意义的事迹有联系。从整体上来看,因为福音不是机械式的复述往事或档案的那种历史。福音的基础不是一个信仰而已,还有一些事实,它以自己的方式从自己的信仰角度传述这些事实。信仰的肯定,包含一些相关的史实,福音记载的事迹具有宗教意义,这就是福音给我们的历史。
【福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福音这个词源自希腊文,一般的意思是【好消息】宣布一件喜讯,因为宣报一件喜事而获得报酬。初期教会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们对于人类的喜讯【救恩】。 福音从头至尾都在宣讲耶稣是救主,默西亚,主天主子在耶稣复活的光照下宣讲,福音相信耶稣的复活是历史上千真万确的事实。福音原本意思是一个想众人宣告的消息,宣告人类在耶稣基督的信仰中,得到末世性,决定性的救恩。只是后来变成文献,叙述这真理是怎样发生的。这些文件原本不是非常严格地写成客观,记实,不带目的,科学性的资料。它来自一个团体对耶稣的信仰,目的是传递这个信仰,不是中立的文件,而是信仰的见证。撰写这些文件的作者,不是旁观的观察者或中立的史学家,而是这个信仰的信徒。
朱神父在这一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就福音的历史性的发展沿革及四派神学立场详加介绍,在第三章作者直接亮出了我们天主教对【福音历史性】的态度的变化以及梵二与福音历史性的课题问题。最后作者分别以编辑批判,类型批判及历史批判的方法更深的加以研究。如果我们毫无批判地,以为我们能够事先预测福音每个段落在历史方面的可信度,以为福音就和现代史书一样,那就错了。我们必须承认,福音不是按照现代批判性历史写出来的史书。我们不但承认,而且努力证明福音所提有关耶稣的传统,确实具有历史性,但这个并不表示福音就是按照历史批判的方法描写史实发生的情形。
我们该肯定追溯历史中的耶稣在历史方面的可能性和神学方面的合理性。我们必须肯定福音在根本上的历史性。我们把它归纳成下列三个问题与答案:
一. 应用方法,从教会的信仰见证回溯到历史的耶稣,为什么这样做是【可能的】?因为在这连个不连贯的情况中,耶稣的宣讲与后人对他的宣讲之间,还是连贯的;史实就是连贯这个两者的环扣。
二. 这个追溯的工作,为什么也是【合理的】?因为基督徒早期关于耶稣的信仰宣报,只有从耶稣这件事实才能产生,也才能理解。
三. 为什么这个溯源是【必要的】?因为否则初期教会或现在关于基督的宣讲,都无法摆脱意识形态,纯粹神话,人的理论,狂热幻想,有意无意的欺骗……等的猜疑。只有事实能使我们解除这样的猜疑。
今天,我们已不可能重写纳匝肋人耶稣的年表,形貌,心理和传记。但我们能够说,今天的批判工作,帮助我们找出耶稣的行为,宣讲和目标的主要特质与轮廓。这些对基督徒而言,已是足够而明确的了。福音的作证,透露出耶稣的历史,虽然不是严格地按照事迹发生的详实来记录;而团体也绝对不是按照历史主义的模式来宣讲耶稣,不是谈过去历史上的耶稣,是个怎样的人而已,团体着眼点是复活后的耶稣,活在今天,活在每个时代的耶稣---因复活而被立为主基督—就是历史上那位谦逊的耶稣,在白冷诞生,在纳匝肋生活,在加里肋亚宣讲,在耶路撒冷死亡并复活。
第二部分:圣经的灵感性
在第二部分朱神父用了七章就圣经的灵感性从圣经灵感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圣经灵感的存在,圣经的灵感性质,圣经的真理性,圣经纲目的形成历史及神学反省和神学原则等论述了圣经的灵感存在的合理性。圣经的具有权威性,因为它是天主的话,是超越的,也是信仰的准则及信仰生活的权威,圣经的权威从何而来?什么原因使得圣经在启示教会内传递的要素之一,成为天主的话并因此在信仰方面具有神圣的权威,能够成为教会的准则?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圣经灵感性】的问题了。
需要阐明的几个关键概念,如:圣经、启示、灵感。
【圣经】是教会承认的一部神圣的书籍作品。这批书因为受到了天主的灵感,是天主的话,所以神圣的。这批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以色列选民(旧约),另一部分来自宗徒的教会(新约)。
【启示】是天主因爱而向人类所做的自我启示,目的是拯救人类,这个启示有其历史过程:立以色列为选民,以便将这个在耶稣基督身上实现,达成圆满的自我启示,透过教会的传承,历经各个时代,传给世界。
【灵感】是本部分的中心思想,应注意的有几点,检视平常我们对于【灵感】的概念。若问你认为、你想像、或你定义的【灵感】是什么?我们得到的答案,一定跟我们这里所要说的【灵感】不同,不一定符合教会认定的【圣经灵感】的意义。所以我们要确认这里所讨论的【灵感】有其特定意义。
检视历史上对于【灵感】的概念:
古代:古人通常认为灵感和神魂超拔一样。视灵感为一股推动写作的强大力量,可以借此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情绪和新的方法。在这股力量之下,人是被动的,机械性的,是这股力量的【工具】
犹太世界:犹太人的先知观是【人是能够代天主发言,以天主之名说话的】,犹太人认为:先知说【先知话】是把天主启示给人,是天主透过先知说话。
现代:现代人对于灵感的概念相当多元。在艺术创作方面经常谈到灵感。人们研究分析这个促使人作曲、写作、绘画或演讲的东西。也有人认为灵感是一种渴望,藉着营造特殊气氛或迷幻情境,来获得出神入化的经验。(属心理学的第三层面)
从字义本身及现代神学的了解,来澄清【灵感】的意义:对我们而言,【灵感】是来自于天主的一种内在动力或推力,对人造成真实而决定性的影响,推动人写作,但决不强迫人。在天主的灵感下,人确实受到天主的推动而行事,但同时也是完全自由的。写作的时候,不需要有出神、神魂超拔、强制力、情绪激昂或神秘经验,是天主真实地影响,但绝不勉强人的自由,也不一定透过异于平常的特殊经验,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解释的。
圣经灵感的存在不是一个明显易见的真理。那么我们如何肯定它的真实性?如何证明它的存在?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个事实?证明的方法只要一个:证明犹太团体(以色列民族=旧约)和基督教会(新约),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他们相信他们拥有一些书,是团体信仰的准则,因为这些书是天主的话。这些以人手写成的书,记载了选民得到启示的经验,揭露出天主的话。他们之所以如此相信,是因为背后有一件事实:这些书是天主的话,是信仰的准则,因为这些书受到天主圣神的灵感 。无论从圣经本身、教会传统或教会正式文献所记载的历史见证中,都能够证明他们对此信念坚定不移。
教会训导当局对于有关灵感的文献,显示教会信仰对于圣经灵感的存在一直深信不疑,而且在这方面所做的神学反省有很大的进步。此处所谓的训导当局,具体上不是指具有来自天主的权威,并真实保存和诠释信仰内容的教会机构,而是指藉着历史上教会当局为自己的信仰作证颁布的文献,我们视之为信仰的历史见证,而非必须遵从的权威。
关于近代有关灵感的性质的各种神学解释。这些解释似乎后符合信仰的要求,但不全都强调相同的因素,我们需要深入的了解,从神学的论点予以评价,在决定那个解释比较好,我们永远有自由抉择那个解释比较好。下面我们主要分四类解释:神学式的、心理学式的、社会学式的、文学式的。每一派解释列举一位代表人物。
一.神学式的:以佛兰兹林为代表。佛兰兹林(J.B. FFRANZELIN.1816-1886)在罗马额我略大学任教多年,神学论着丰富,也备受重视。他在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推展了许多神学工作。1876年,比约第九世任命他为枢机。他在1870年写成的《天主的圣传和圣经》广受推崇,他在此书中探讨圣经灵感的问题。
佛兰兹林把圣经内容分为【型的部分FORM PART】和【质的部分MATERIAL PART】.型的部分是思想、判断、书写内容中所肯定的真理,这部分受到了天主的灵感。质的部分则是词汇、句子、文章组织结构、经验的内容……等等,这就是人作者的贡献。思想部分是天主的,外衣则是人的。佛兰兹林接受了一种相当危险的二分法,难道灵感只是一种思想的听写吗?在他的理论下,人似乎不比对他的思想负责,此外,他对启示与灵感之间的区别也没有说清楚。这种神学解释在梵二后遭到摒弃了。
二.心理学式的:以伯诺阿为代表。伯诺阿(P.BENOIT)道明会士,他是个多玛斯主义者的圣经学家,从启示的过程来看灵感,认为灵感属于一种启示,启示分为两种:【推动人说话的启示】和【写作的启示】。后者就是灵感。但是,写经者究竟在哪一点上受到灵感?如何深入解释灵感?伯诺阿把灵感分为三种判断:1。绝对的思维判断:指真理本身,肯定思想内容的真理。2.行动的思维判断:其对象是行动,只要有可能,就将付诸实行的真理。3.实行的判断:其对象是实践的真理,倾向以正确的方式写成作品,作者决定写下他判断为真的内容。按照他的说法,受到灵感的主要是【实行的判断】。天主藉着【实行的判断】来推动写作的行动。他认为主要是这个【实行的判断】受到了天主的推动,决定撰写,这就是天主推动的所在
。波诺阿太过于【多玛斯主义】了。他以多玛斯的哲学为基础,太过理智化和系统化,局限于人的内在,忽略了成书过程中社会和团体的幅度。他力图解释天主的推动发生在什么地方,这点值得重视,以士林哲学特有的细密思考来处理真理的概念,十分严谨。
三.社会学式的:以拉内(KARL RAHNER
 1904-1984)为代表。拉内的理论缜密连贯,强调团体的重要性,但对他而言,灵感绝非团体性的现象。我们分两部来解释。第一部是【否定】,在天主是圣经的作者的解释上,他先从神学上批判以往有关灵感的理论。以往神学家及教会训导当局都倾向于把天主解释为真正的文学作者,拉内则认为这样的理论似在强调两位作者同时又是一位作者,还有许多不通之处,是无法想像的。他没有困难接受天主是圣经的作者,但不认为天主是文学方面的作者。这样的解释在他看来是矛盾的。他对于【作者】另有解释,这就是他的著作主要论点的焦点所在。第二部,说明应当接受怎样的作者观:如何能真正地称天主为圣经的作者,而不把他贴上文学作者的标签,拉内把救恩史分成两个重要的时期:过程中的教会和建立完成的教会。教会源
自耶稣基督,而新约是教会的明镜、图像、准则、反映、和文字体现:
 新约就是书写下来的教会信仰。天主在建立教会之时,他的特殊行动也包含了这些文献的写成,是教会得以把她的创始人记载下来,流传于后世。天主不只是宗徒教会的建立者,也是新约的圣经作者。那么旧约灵感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教会的准备时期】就拉内而言,旧约只不过是新约之前的历史,而且必须从这层关系来了解旧约。旧约本身并不圆满,它是要指向未来的,旧约是一个在将来要实现的许诺。旧约灵感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教会的准备时期】它也属于教会的一部分,是教会的史前史和准备期。【拉内的观点有值得推崇之处,但也有缺陷】1.他考虑到了圣经灵感和整个普世救恩奥迹之间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宗徒教会的建立,耶稣基督决定性地临在于宗徒的教会。这点在考虑圣神的功能时是不可忽略的因素。2.拉内
澄清了灵感的团体幅度,不致陷入那些太局限在心理学内的理论的危险。3。拉内试图调和圣经灵感的个人幅度和社会幅度,但或许有太轻忽了【写作的主体性】。他并未清楚解释天主给予写经者和写经方式【创作】的影响。他指出问题所在,但未加以深入探讨,他虽然澄清了旧约的意义,但仍有不少异议尚未驳倒。
四.文学式的:以萧克尔为代表。萧克尔(P.ALONSO
 SCHOEL)强调圣经是文学作品,因此能够应用文学分析。作者所想到的、经验到的,以及表达出他在文学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都很能帮助我们了解圣神在那一方面推动写作的人。他把圣经的灵感分三个时期:1.材料内容:作者是先有生活经验、生活背景、从知识所学到的经验、前人的著作、众人的智慧……等等。2.直觉这是文学作品的原动力。直觉变成精神的中心,使各种不同的材料产生生命,它推动写作,在整个过程中启发作者,直至最后作品完成。3.执行:直觉之后就进入执行的阶段,不论是一种写作的内在需要,或是把一些因为个人经验而更丰富的观念或基本直觉付诸文字的过程。萧克尔这项尝试很伟大,虽然不尽完备,但很有前景。他把重心放在文学方面来深究圣经的意义。这是一项卓越的贡献。但他在第一阶段【材
料内容】方面不够具体深入,没有探讨圣神如何影响到这些资料。
每个神学工作者都应有自己的判断,神学的判断应该超越【按照我们的信理来说是正确的】。即让这些理论在信仰上都可接受,但应该都还是按照个人所持有的神学原则或他所遵循的系统,来决定接受与否。其中必有选择的自由,但无法避免从所接受的理论带出的结果。
朱神父在第十二章论圣经的真理性。从圣经真理性问题的简史中分别介绍了比较有影响力的神学家奥利振、多玛斯等人的论述。并介绍梵二大公会议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圣经的真理的原则,作者以五点说明圣经真理性问题。启示的【形式客体】、启示的渐进性、作者对所写内容的肯定程度、以圣经的整体为原则等层面详细介绍了在研究圣经真理性要遵循的原则,圣经的真理性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解答的问题,基督徒在今日必须学习答复圣经真理性问题。最主要的观点是,圣经是一个救恩的讯息,但是还需要我们以上说明的一些原则来补充。而且,信友还应当顾及整个教会活生生的传授,并将之与信德相比照。必须同时兼顾上述这些原则,而不是单独着重一项,不可武断地寻求简易解答,必须尊重经文的意义和价值。
圣经的纲目形成,教会没有自创圣经的纲目,而是在圣神的行动下接受这个纲目,我们可从整个教会的历史、源自基督和宗徒的活的传承,证明这点。教会所做的只是藉着一项肯定宣布这些书为信徒的信仰标准,而这肯定丝毫不影响圣经之所以为圣经。教会训导当局的这项宣布,也得到耶稣圣神的保证,圣神活在教会中,在各项神恩性的功能上帮助教会,因此这项宣布是真实无误的。真正为这中间过程担保的是耶稣许诺并交付给教会的圣神,圣神确保在这传递的过程当中,宗徒的传承是忠于原始讯息的。圣神藉着灵感使圣经得以诞生并传达教会的原始讯息。圣神并且引导教会领受圣经,而且,最后教会宣布某些特定的文献来自于原始的教会,受到了圣神的灵感,因此是所有信徒的标准。
圣经灵感与其他宗教的圣书。承认其他宗教具有真理与恩宠的因子,或是照亮人类之光(大公会议刻意避免使用【启示】两字),就是在问这些宗教个别的圣书是否能够成为传递和保存这个真理的优越工具。但是,承认这件事就等于承认这些书受到了灵感吗?有从那种意义上来看呢?1.我们首先看看末世性的观点,狭义的讲,【灵感】这个两个字只能用于圣经,圣经是天主自我启示的一部分
 这个启示是绝对的、末世性的、和标准性的,而基本上是历史性的。其他宗教经典的意义和【圣奥斯丁告白】以及圣十字若望的诗相同。我们能够在这些经书中看到圣神的工作,但不能把它们和圣经放在同一个水平上。2.三个盟约:这个观点肯定天主在人类的历史中,连续不断地自我启示。耶稣基督是最后的、绝对的圣言。任何其他的【言】都指向他,或者应该指向他。于是常人说,天主与人类订了三个渐进式的盟约:宇宙的盟约(按照人的天性,普遍性救恩的历史)、犹太人的盟约(特别的、预备性的救恩的历史,准备已被选定的民族)、基督的盟约(在耶稣基督内完成整个救恩史)。也有三种灵感:启发性的灵感(宇宙)、先知性的灵感(犹太)、末世性的灵感(基督的),而最后这一项是原型。耶稣基督是在他之前
所有一切的实行和完成,一切万有都要在这个绝对的圣言的光照下阅读和诠释。3.多元性与补充性:从这个想法来看,就不需要放弃【以耶稣基督为中心】,而是比较辩证的角度,在对照的关系中理解【以基督为中心】的意义。其他宗教的经书受到了灵感,这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其中所包含的讯息不单单是重复,或开始以另一种方式了解圣经的启示。其他宗教的圣书各有特性,如果我们要看它们的意义,就必须把它放在天主向一个特殊群体揭示自我的具体背景下来看、来思量,也唯有如此才有意义。我们能够尊重这些经典,因为它们是天主的自我显示,但若要评价这些经典,最后是在宗教交谈的氛围下进行。不用圣经,而用我在信仰中所领悟到的天主奥秘的意义,来作为诠释这些经典的原则。在这里朱神父认为在这个具体
的课题上,作者忽略了圣经灵感的性质,没有说清楚其他宗教的经书为什么是天主的话、从那种意义上来讲。灵感不等于启示的内容,不错,非基督宗教的神学观应当是一个出发点,但不是唯一的,因为人也应当自问:一份文件如何能成为天主的话或先知的话?怎么可能有一些看法和标准性启示的明白却说自相矛盾?在这些事实中圣神有什么样的行动?如何理解?
我们的立场:我们的观点不是只看启示和圣经之间的关系(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而是看天主圣言和灵感之间的关系。而且要从灵感的性质出发,从非基督宗教开放的神学的角度来看。圣经与其他宗教圣经在灵感的性质上不同:我们认为,非基督宗教的圣书所受到的【灵感】和基督徒所说的圣经的【灵感】,是不一样的。圣经的灵感使受到灵感的书成为真正的天主之言。其他宗教的圣书也能含有我们前面说的那种启示,但不是天主圣言,我们应当区分【神秘的---宗教】的灵感和【狭义的】圣经的灵感。圣神在圣经与其他宗教经典上的工作有所不同:非基督宗教及其经典与圣神的工作,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是不辨自明的。但若说圣神对圣经和非基督宗教经典的影响是一样的,那我们就无法同意了。因此这些经典如果
有圣神的工作,我们只能说这是类比的灵感,类似圣经的灵感。我们同意Bangalore会议的一些说法:【一方面,对我们而言,基督绝对占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nn. 48-49),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圣神也在其他宗教的经验中工作(n.
 50).】。我们对于基督的信仰不能够单独存在,这是明确的,但明白肯定圣神在其他宗教经典的形成过程中临在和工作,认为这是天主上智对于这些民族及其灵修成长的一个幅度。Manucci的结论说的很精辟:【看来除了与旧约、新约对照之外,没有其他可经历史验证的标准(以确定其他宗教经典的灵感性质)…。承认天主圣神积极地临在于其他大的宗教所包含的部分真理,并不等于邀请人加入调和主义和相对主义,也不是要人被动地接受两种平行发展互不相遇的宗教真理,更不是诺斯派的模棱含混,覆盖在超越历史的粗糙真理的高深奥秘之下。基督徒受召去发掘、应用、利用在其他宗教书籍中启示出来的真理之迹象,而非基督也受召在基督身上和希伯来以及基督宗教的圣经中看到他们圣书所朝向的最终目标,以及这些书中
反映出来的真实的宗教经验。】。所以,可以类比地说,其他宗教的圣书也受到了灵感(圣神以特别的方式在这些书上工作),即使这个灵感不是狭义的圣经的灵感。狭义的圣经灵感使圣经成为真正的、普世的天主之言,其他宗教经典的量尺。
第三部分:教会传承与训导当局
启示传递的初步反省:天主教与基督新教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教会传承】或【圣传 】。新教看重圣经,甚至到了几乎反对圣传的地步;我们则不只看重圣经,也看重圣传。前人传递给我们一本有历史的【天主圣言之书】,也留给我们【教会的传承】。这就是我们的立场,天主的启示不是直接来到我们这里,而是经过一个传递的过程。
【传承】是个很复杂的概念,许多国家和文化各有自己的传统,甚至有人将个人的习惯也称之为传统。人们用【传承】这个字眼,表达许多层面的含义。这些传统大都不是个人创作的,而是人们所共同接受的,以后也照着传递给后代的。我们从启示的降生特质,以及启示本身具有的普世性来看。启示的基本特质是历史性的,是一件在历史中发生过的事实。天主愿意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他自己降生成人,在一个人性的团体中,经过一个团体启示给我们。因为启示并不单只给某一个人,所以启示必须经过时间,在时间中发展期普遍性,才得以传给世上所有的人。
【启示传递】及其神学意义,这个包括了:传统如何成为信仰的中报;传统和我们有什么关系。由于我们的得救是经过一个信仰、经过一个传统、经过一个风俗,我们是接受信仰,而不是产生信仰。救恩透过一个团体的历史,藉着传承传给我们。如果没有文化,如果没有传统,也就么有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便是经过一个传递的过程传给我们。
当代学者对于【传承】的省思:1.海德格(Heidegger)从人的存在角度分析,寻找人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人们为了解自己,必须接受自己是生活在历史和时间中的人。换言之,接受传承,是人找到自己存在意义的一个条件。2.高达美(Gadamer)从人的自由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哲学家和神学家,最出名的著作《真理与方法》。他认为:自由是内在的状态,不是反抗规矩。教会内的人常说要改革教会,似乎一切该当是新的,是从前没有的,才叫做改革,其实不一定。有时候,问题便是从这种反抗传承才有自由的观念而来的,其实正好相反,高达美说的很清楚,没有传承,才真的没有自由。只有在传承中,才能赋予自由一个较深、较为活泼的意义。如一对情侣彼此说【我爱你】,他们有自由吗?为什么不说别的话呢?可见,自由并不一
定非得是新创的。3.Kruger .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认为人的历史必须保留、保护,否则不是真正的改变,而是完全毁灭,从零开始。换而言之,改变必须保留历史,在历史的传承中更新。4.Pieper. 从信仰的角度来看,他强调在传承内有权威。的确,传承也是一种权威。为什么我接受母亲的话,因为母亲对我来说有权威,有价值。同样的,教会训导当局有权威,因为是在传承内。
传承不是只有保守过去,传承和信仰、历史、个人、自由等等都有关系。传承的涵义包含着相当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在这个大范围内,我们要探讨信仰的传承,也必须包含整个人的传承,包括探讨人存在的本质、整个信仰中的传承及教会的传承等问题。
关于传承的分类很多,我们在这里介绍Congar神父的分类。1.一般意义:【传承】就是把一件事物或消息传递给他人,使人了解。原意可有【书写的传递】及【非书写的传递】,二者互相补充。2。教会传承是宗徒性的传承:宗徒们是这传承的传授主体,保证这【来自宗徒宣讲的传承】就是【来自天主启示的传承】。教会传承也是教会性的传承,教会是传递的主体,即在历史中建基于宗徒们的生活的教会。3.从宗徒的角度观之:A。行动:宗徒们以整个生命行动传递了基督的启示。B。内容(或对象)一{整体意义:书写的信理传承},二{特殊意义:非书写的传承(特别是礼仪与训导)}。4。从教会的角度观之:(一)行动:教会传递宗徒的传承,教会是传承的来源,整个教会以宗徒的权威保存、并传递了基督的启示,宗徒的
权威是教会传递行动的价值标准。(二)对象(或内容):教会在生活中按自己所了解的基督启示将传承有所发展。A,整体意义:即以信理观念所表达的宗徒传承,可以是从个别地方教会表达出来的主观看法,也可以是经全体教会的同意,而在共融一致中所表达的客观看法。B,特殊意义:有实证观点来表达的教会传承。5. 传承的遗物;凡是教会表达的。
我介绍传统的分类的用意,是要大家了解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当我们说到传统是可以知道是属于那个范畴的。如我们以前进入教堂都习惯使用圣水画十字圣号,但现在人站在卫生的角度很少人这样做了,自从我晋铎以来,做弥撒的方式时常改变,在农村有时背面教会,但回到城里要面向教友并用蹩脚普通话。意思是弥撒的表达方式可以改变,然而耶稣复活的事实不可改变,因为耶稣的复活是从宗徒而来的传统,耶稣复活是我们根本的信仰。传统并不是保守过去,一成不变。传统是将所接受的,忠实地传递给后人。
教会的训导当局:忠实于过去,又开启新的局面,活泼滴在现代生活中传授,必须有一个保障。就是有圣神领导,我们不致迷路或错误。可是圣神如何领导教会呢?就是透过教宗和主教的训导权,Magisterium,也可以说是教会训导职务,教会训导当局,在教会意义上则是:【为使教会的合法牧人信实地教导信仰,而授予他们的权威】朱神父引用了梵二文献宪章进一步说明了教会训导职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阐明了真理和权威之间的关系,但也让我们明白权威和真理是不能放在一起的,因为真理是超越个人的,也是超越权威的,【权威是为了服务真理】。我们需要权威,不让就没有秩序,大家无法在共同肯定的真理上来往,权威使得个人的自由有限度。但如果自由有限度,还是真的自由吗?我们常常在这样的辩论之中。其
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需要权威的管理,在修院有院长、在家有父母,等等。他们都具有某种权威。其中的紧张在于,我们完全听从权威,以权威为真理,或是权威也应服务真理,因为真理比权威大。可惜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跟随权威,以权威为真理的来源。所以我们常常需要反省。在教会内要有成熟的态度,不能如同幼儿一样,凡事不多加思考。在教会内,我们认为权威是需要的,但权威不是真理的来源。这两者要分清楚。耶稣对门徒们说:【天上地下的一切权威都给了我,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所以,权威的真实来源是耶稣,是他将权柄交给了门徒。
我们在教会历史中,有三种面对权威的重要态度,现介绍如下:
一. 诺斯派(Gnostic)强调内在体验到的真理:没有法则,也没有外在的权威。唯一确定的法则是内心体验到的圣神的内在法律。现在仍有诺斯派的人,虽然口头上并不承认他们是诺斯派,但他们自认为【我所体验到的就是真理】的态度开来,他们就是诺斯派的信徒。
二. 改革教会:他们认为【圣经是有关救恩方面的唯一权威】。除了圣经教会内没有其他权威。教会的权威顶多是为了组织及管理群体生活,而不在信仰真理方面,因为圣经以记载了所有信仰的真理。
三. 现代:自由是最高的价值,应该用在社会及群体的创造和进步。自由是未来的创作者,不受制于过去,亦不受制于任何权威。而其行为规则,是约定俗成的,彼此同意的。除此以为,没有任何外在的权威。因而其行为规则,非由超越的真理所维系。互相赞同是自由的最高标准。这才是真正使我们自由的,而不是耶稣基督所说的真理。
面对以上的观念教会当局必须面对此课题的张力。现代人对于教会的权威看法有很大问题,很多人认为教会的权威,无论是那种权威,都是自由的阻碍。尤其在当代的部分自由民主主义者对待自由和民主是泛滥变质的观念,为他们来说保禄在《罗马书》中说的好【你惧怕权威,因为它有真理。】我们现在对于权威不只是怕,还有不信任,这样一来,信仰的气氛就破坏无遗了。
面对教会训导权的三种角度,朱神父从以下三点反省面对训导权的观念,1.纯教会性角度:我们从信仰的立场出发,我们首先肯定教会有传统,也有权威。2.整体性的角度:教会的权威并不是来自人,而是来自基督。是基督自己给与教会的权。教会并不因为是一个社会就必须传承。这个权威还有一个超越主教的主礼,就是圣神,圣神要帮助这个权威实现,所以这个权威有内在力量。3.神学的角度,是应用我们的理性,用我们批判能力的【神学角度】。意思是,我们肯定教会有训导权,但如何使用这样的权威,以及如何区别主教们所使用的训导权,则是另为一件事。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应用神学的反省能力。神学家所做的反省的目的,在于真诚地批判从上述两个角度所实行的,以加强教会运作的深度。
训导职务的特征,我介绍如下:
一. 有权威的:合法、法定地用主所授予的权威,也依靠主的圣神教导信徒。
二. 传承的:传承在这里并不是保守的意思,而是以权威把整个教会从主所领受的教导传授给他人。
三. 牧灵的:训导职务的最后的目的是令人得到天主的救恩,目的并不是真理本身,但是,如果没有救恩的真理,就无法使人得到救恩。训导职务是信友从所领受的真理参与教会的救恩使命。
四. 无错性的:训导当局在某些情况下拥有不能错误的恩宠。
【训导职务】此字原意是教导,在教会早期可区分为【牧职】和【教职】两种。现今则包含有训导职务、训导当局和训导权等意思在内。教会训导职务的来源是耶稣基督,权威也是基督所授,因而在行使职务时具有权威的、传承的、牧灵的、无错性的几个特征。
教会训导当局与神学有各自的任务和范围,也有相异和相同之处,训导当局属于世界主教团,神学属于教会中任何一位能够胜任的成员。他们有相同的目标就是服务天主圣言,藉不同的功能和职权来表达,他们也有相同的限度,同样服务天主圣言,负有使信仰更真实、更现代化的牧灵职责(虽热作用不同),并照顾那些信赖他们的子民。但两者在功能不同、不同的权威、服务的关系各不相同和不同的自由,这些就是他们两者的相异点。神学家在教会内,承受教会的使命而实践自己的职责。在这一点上,训导职务代表教会官方,神学工作的本分是在协助官方发言。然而,有些神学家过分重视学术自由了,在反省尚未成熟时就发言,造成不必要的对立。总之,尊敬训导当局是神学工作的内在及特有的因素。
我愿意摘录朱神父在《基督启示的传递》的结束语的一段精彩话语来结束我的拙劣的浅谈,并以此激励我在做学问时应有的精神和所持有的谦逊态度,【我们是站在先贤的肩上来看、来寻找信仰:面对以后的神学工作,我们要让自己成为基石,让以后的神学工作者,站在我们身上,来反省天主的启示】。

上一篇:希腊文句子结构所引起的问题下一篇:古调重谈-女人蒙头之再思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