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靠乞讨为生者也。在河北称之为要饭的;内蒙古山西称之为讨吃的或讨吃子;有的地方称为“叫花子”。每逢瞻礼主日,在一些城市教堂大门口,常聚集一些乞丐,伸手向进堂或离堂的教友要钱。面对这些人伸出的脏兮兮的手,教友神态各异、反映不一:有的掏出一些零钱,显示爱心和同情;有的鄙夷不屑、漠然视之;个别人冷言碎语、坷斥辱骂、推搡驱赶;大多数人无动于衷、匆匆走过。
乞丐是一种现象,无论古代现代、国外国内皆有之。而且,只要这种弱势群体存在,乞丐乞讨现象就会存在。在科技发达、经济富裕的西方国家西装革履和衣服褴褛并肩、摩天大楼和贫民窟并存;何况在尚未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仍有大量的流浪人群、拾荒者和乞丐们在桥洞下挣扎,甚至连一个起码的救助救护和一日三餐都无法解决。对这些流浪者、乞丐,历来是我们基督徒关心、爱护、救助的对象。因为我们教会的建立者和恩宠的施与者——耶稣基督不但教导我们关注贫穷、关爱穷人,而且自己在传教生涯中和乞丐拉匝禄做朋友,为他的死亡伤心落泪、并显圣迹复活了他;他不像富翁那样嫌弃鄙视他,还邀请他参加最后的晚餐。耶稣教导我们:“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弟兄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25:40)天主教的宗旨是爱主爱人(爱一切人),基督信仰将爱放在中心地位。新任教宗方济各上任以来多次访问贫民窟。9月22日在撒丁岛接见穷人和囚犯讲话中指出:“在这里,我们以强烈而具体的方式感到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没有人比他人高一等。我们在天之父是唯一的父亲,耶稣基督是唯一的老师……,藉着注视耶稣,我们看到他选择了谦卑和服务的道路,选择了爱德的道路”。“教宗多次强调说:“天主喜欢怜悯多于祭献,要成为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同情弱者、关注贫穷是我们的本分。被誉为“穷人中的穷人”的印度德肋撒修女五十年如一日视那些乞丐、流浪者为朋友,倾全力帮助他们,给这些人带去爱心,带去尊严,受到举世赞扬。
在我们包头教会中也有很多关注贫穷、救助乞丐的故事。小巴拉盖堂区新堂落成庆典时,人们发现有几位乞丐赶来讨要,神父会长请他们参与宴会同桌共饮、共同欢庆教会复兴的喜悦。无儿无女的,“职业乞丐”——四子王旗的陈三教友热情感染,每当四大瞻礼前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回到小巴拉盖过瞻礼,因为这里的神父修女教友对他好。他说他的最大愿望是“死在小巴拉盖”。天主满全了他的愿望,在临终前几天,他拖着病入膏肓的躯体辗转回来了,神父给他终了傅,修女给他守了临终,神父花钱给他买了棺材,全村教友给他送葬,比有儿有女的都隆重排场。东河天主堂从前年开始每逢主日,就把来堂门口讨要的乞丐、流浪者、残疾人请回来,中午给他们做一顿好饭,和神父教友们陪他们同桌共食,让这些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少亲无靠的可怜人有了每一个星期回一次家的盼望和喜乐。
最近网络爆出个别乞丐“随身携带港澳通行证护照、高档手机,有的月薪过万。”确实,不劳而获、游手好闲或伪装成乞丐骗取人们善心和金钱的骗子参杂其间,成为惰民一族,让人真假难辨。然而,因为无法分辨真伪,就可以成为我们对穷人、残疾人、乞丐等弱势群体低看一等、冷漠鄙视的理由吗?前几年听一位主教讲道说,在北京有一位中国神父和外国神父路经过街天桥,看到乞丐乞讨。外国神父做了施舍。中国神父说:“他们中有的是骗子,有的是乞讨为生。”过了几天,两人又过天桥看到乞丐,外国神父又给了钱,中国神父说:“我不是告诉你他们中有骗子吗?”外国神父说:“对我来说,他们是什么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时时提醒自己心中有爱、不放弃任何献爱心的机会。”
9月6日中新网报道,网上热议的杭州图书馆对拾荒者和乞丐进馆阅读遭到市民投诉,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回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来读书,但您有权离开。”这位馆长义正言辞的讲话得到了一片赞誉之词。温暖、温馨的图书馆彰显了城市公平、平等、文明、和谐之美。
对乞丐的尊重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尺度,对乞丐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因为乞丐也有尊严,也有基本的人权。人人生而平等,同样的机会、同样的尊重,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共识。基督信仰将“爱”放在中心地位,天主对我们满溢的爱,我们应该向别人通传,这就是要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也是对天主爱的响应。乞丐们为什么愿意到教堂来讨要,因为他们知道教会是一个行善积德的组织,教友是一些乐善好施的群体。实际上这是对教会的褒奖和对教友的肯定。如果遭遇冷遇、冷眼或污言秽语,这不是给我们教会抹黑吗?
请同声赞颂上主,因为他“把穷苦的人由粪土中高举,使他们与公卿同席,与民间的缙绅并坐。”(咏11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