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是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推动宗教的现代适应?如何引导信教群众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凡此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期,我们约请了著名学者方立天先生和五大宗教的相关人士,从宗教的角度看科技的发展与成就,相信会引起大家的兴趣。
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再审视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宗教与科学都关乎人类社会的命运与走向,宗教与科学究竟是怎样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宗教界探讨与争论的问题。
1、宗教与科学的界说
一般而言,宗教是以神灵崇拜为特征的思想信仰,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科学本义是指学科分野趋于明晰化的“一科一学”,现通指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有别于宗教的另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科学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两者的概括和总结。实际上广义的社会科学包含了人文科学,而宗教学是人文科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分科。本文所论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而言。
宗教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两种文化形态,有着显著的差异和区别:其一,相对而言,宗教信仰偏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心灵调适、情感世界,而科学活动则偏于物质生活、社会生产、自然世界;其二,宗教在方法上比较多的是采用想象、比喻、直观、直觉、体验、证悟等方法,科学的方法则重假设、实验、实证、逻辑推理等;其三,宗教在社会历史上发挥了极为复杂的多重作用,而科学则直接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物质生活的进步。宗教和科学的这些差异和区别说明,我们在把两者进行比较时,必须确定参照系统,谨慎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宗教与科学发生联系的内在机制
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虽有显著的差异和区别,但彼此又并非互不相干,而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那么,形成两者密切关系的内在机制又是什么呢?
第一,认识对象的同一性。从认识论视域来看,宗教与科学都是以人与世界为认识对象,即两者的认识对象是相同的。宗教作为一种思想信仰,虽然侧重于赋予生命意义,揭示生命价值,但是生命存在于环境之中,生命的意义、价值离不开对生存环境的考察、认识,也即离不开对世界的审视、认知。宗教对人与万物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宇宙的结构与层次,以及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等涉及宇宙论和本体论的问题决不是漠不关心的。如佛教就提倡学习“五明”,即五种知识、学问,其中“医方明”即医药学,“工巧明”即工艺、历算、技术等学问。基督教也主张信徒要努力探求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的奥秘。虽然自然科学重在追求科学真理,偏于工具理性,宗教重在道德修持,偏于价值信仰,但是由于宗教与科学认识对象的同一性,决定了两者既同样具有世界观意义,也同样具有认识功能,由此也可见,两者在世界观内容与认知功用上的互动、互渗、互补、互促是必然的。
人类对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的认识、把握是永无止境的。迄今为止,人类的已知世界是有限的,未知世界是无限的,需要人们一代接一代从各个角度进行探索。宗教与科学对世界的把握各有其长处与局限。在探究无限世界的过程中,宗教与科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二,认识方法的互补性。如上所述,宗教与科学在认识方法上有所不同,这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对世界的认知,而不同的认知带来了彼此挑战与互相回应,从而构成了两者的互补关系。此外,还应当承认,宗教的认知方式中也包含了逻辑规则、理性精神;科学的假设中也吸取了宗教的想象、推测,这都是历史事实。
第三,认识主体的交叉性。宗教史和科学史表明,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基督教,其中有些人既是虔诚的宗教徒,又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如隋唐之际的道士孙思邈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唐代佛教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一行,是著名的天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科学家”(张衡、祖冲之、一行、李时珍)之一。这表明在这些人身上,对人与世界认知的宗教维度和科学维度是内在统一的。宗教徒科学家的这种信仰主体与认识主体的交叉性、两重性,不仅是宗教与科学互相联系的生动例证,也是宗教与科学发生联系的重要契机。
3、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展望
从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历史来看,原始宗教与原始科学是交融互渗、浑然一体的。后来,随着历史的进展而走向分流和解体。在宗教与科学的流变过程中,两者时而冲突,时而融合,如众所周知的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和达尔文等案例,就是两者冲突的突出典型。然而最终宗教都以理智来回应,调和、化解了矛盾。二十世纪以来的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领域不断涌现的新学说、新技术,为宗教与科学的对话提供了新课题、新契机。
当前,全新审视在现代文化氛围中宗教与科学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看到,科学新知识与科技新突破是人类在二十世纪最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物质文明生活,而且也冲击人类的精神文明生活。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待科学,我想强调以下几点,供宗教界朋友们参考:(一)互相尊重。宗教与科学作为两种社会文化形态,彼此应当尊重对方的意义、价值。就宗教来说,决不能忽视、轻视科学的发展和成就,应当说,尊重科学是当代宗教的美德与天职。(二)学习科学。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科学知识,二是学习科学思维。宗教教职人员学习科学,不是要求改变宗教信仰,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有利于推动宗教的良性发展。也可以说,在当代,重视学习科学是宗教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三)开展对话。近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关于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讨论日益开展,尤其是关于基督教宗教思想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对话更为引人瞩目。在我国如何迎接和准备佛教、道教与自然科学的对话,是一项重要的挑战和课题,值得有关教界人士作出应对。(四)吸取科学成果,阐释宗教义理。从各个宗教学说发展史来看,宗教义理决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内部和外部的相关因素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吸取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来诠释阐扬宗教义理,决不是要改变宗教的基本义理,尤其是核心义理,而是指宗教义理的某些方面,如与已证明是合乎客观实际的自然科学新成果相抵触的论说,作出相应的调适;原来论述不完善之处,吸取自然科学成果来补充,使之完善等。当然,在运用自然科学成果来阐释宗教义理时,必须高度慎重,准确恰当,决不可牵强附会,适得其反。
佛教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运用
觉 醒 中国佛协副会长 上海市佛协会长
从释迦牟尼佛最初宣布的“十四无记”(于学佛无益的十四个问题不予回答)到号召广泛博学的“勤学五明”(积极学习佛教知识及其他社会技能),佛教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追求解脱到后期的正确处理学佛与增长社会知识、利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关系的过程,反映出崇尚智信的宗教不压制、干预科技的发展,在必要时补科学之偏,同时对最新的科技成果加以应用的积极态度。《瑜伽师地论》指出,菩萨应当求一切菩萨藏法、声闻藏法、一切处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其中,菩萨藏法和声闻藏法属于五明中的内明,一切处论指声明、因明、医方明,一切世间工业处论即工巧明。工巧明的范围比较广泛,内容涵盖了与人民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工艺、农、牧、纺织、建筑等应用技术。《华严经》强调,菩萨若不能通彻世间的一切工巧技术,不能证入第五地。因此,从大乘佛学的教义来看,佛教不但不反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相反还积极提倡在增长社会知识、利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学佛修炼效果。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菩萨于佛智当于何求?即当于科学中求也。”由此可见佛教对于科学的态度是何等的积极而肯定。
在对待现代科技问题上,基因研究者早已预言:“信息技术使世界变小,而基因技术将改造世界。”“世界变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将越来越突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科学技术所无法完成的事业,而法律有时又无从介入,这时候就需要宗教劝诫、伦理说教来发挥作用,佛教在这方面非但能够治标,而且能够治本,它所提供的不是单纯的说教、武断的禁止、极端的恐吓,而是细致的分析、适时的引导,让人们从缘起规律中自己寻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改造世界”必然涉及到一个观念的问题:为什么要改造世界?怎样去改造世界?这都是掌握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人必须思索的问题。倘若一味地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设计、去行动,不顾及他人与社会的利益,那么改造世界的结果必然是毁灭世界。虽然社会可以为改造世界的秩序建立一系列规则,但这些规则又能有多少约束力?因而,宗教在辅助“规则”发挥最大效用方面大有可为。积极倡导佛教主张的“贪、?_、痴乃阻碍人类自由和平之‘三毒’”的理念,对于维护世界秩序、倡导科学技术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去贪,就不会有对资源的无限制攫取、对非己所有的财产的掠夺、对基因技术的无道德利用;去?_,就不会家庭矛盾、民族冲突、地区战争;去痴,就不会有邪教的流行、迷信的泛滥。倘若人人怀有慈悲之心、个个皆能行于“八正道”,则世界将秩序井然、人类将和睦共存、科技将健康发展。
当代佛教徒应当承认科学在求实精神、精密程度、研究方法、检测手段等方面有其独具的优点。紧跟时代的节奏,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以适应当代,这是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在佛教的弘化过程中,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单就计算机技术和处理手段而言,光电版大藏经的编纂以及大藏经数据库的建立,为佛经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捷径。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弘法与交流也逐步成为佛教教职人员的首选,在受众面、信息量、方便度、灵活性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对于现代管理而言,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佛教与社会的接触面不断增多,单靠传统的办公手段已无法适应现代寺庙管理的需要。数据处理、财务审批、文件批阅、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管理和更新、网络化教学的推广应用等等,无不涉及到信息管理与办公自动化问题。因此,提高寺庙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教职人员的电脑技术技能正日益受到寺庙管理者的重视。
传统并不拒斥现代,拒斥现代的传统是凝固僵化的传统,只有适应现代的传统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佛教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也需要逐步加快自己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
道教徒应该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
丁常云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当今时代,是科学昌明的时代,也是高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当代道教徒,不仅要认真学习现代科技,正确利用现代科技为道教发展服务,而且还要积极引导广大道教信徒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作贡献。这是道教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内容之一。
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挖掘整理和研究传统道教科技的积极内容,服务当代社会。从道教史可以看出,由于道教特殊的信仰和追求,其本身就包含着相当重要的科技内容,不少道教徒在科技领域中跋涉,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道教科学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几乎都与道教有关。道教科学的范围很广,所涉及的科学领域有化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地质学、矿物学、天文学,乃至宇宙学,在个别领域,如原始化学领域,甚至占着主要地位;道教的内外丹术,则构成了中国科技史上独特的篇章。这些都是道教徒在追求长生信仰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在现代科学繁荣和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道教科技思想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当然,因社会的差异、时代的不同,社会所需要的科技内容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与时俱进的视野挖掘道教科技思想的积极内容和科学精神,为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服务,这是当代道教徒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道教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教义思想。作为新时代的道教,如果仅仅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以不变应万变、固守着原有的传统,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道”的认识,要从教理、教义的思想上去适应现代高科技的发展。“道”是我们道教的基本信仰,信道、崇道是不能变的,但是“道”的内容应该是随着时代而丰富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物质本原、宇宙起源以及生命奥妙等等都有一些新的发现。这些新发现大大扩展了我们对道的认识,当代道教徒应该对道作出解释,以丰富、修正和发展前辈道长们的阐述。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弘扬道教服务。在道教文化研究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媒,宣传和弘扬道教文化;在道教人才培养方面,要始终站在“与时俱进”的新高度,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道教人才队伍;在道教宫观管理方面,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从体制上进行更新,在继承传统道教宫观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引进现代社会管理的新理念,这是道观自身管理的需要,也是道教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传统道教科学的优势,如道教的人体、心理、养生等科学,积极服务社会,服务现代科学,造福人类。
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广大道教徒还要认真学习、了解和运用新科技。道教与科学的关系,应该是适应、发展的,而不是矛盾、对立的。要在广大道教信徒队伍中,开展科学教育,引导信教群众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和科学观。道教历史表明,道教是不反对科学的宗教。事实上,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科学家信仰宗教,而他们始终坚信宗教与科学是和谐的。他们既探索科学真理,又保持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因此,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道教徒同样会正确处理好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在信仰宗教的同时,也会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当代道教徒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使我国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激励、引导广大道教信徒投身于科教兴国的伟大实践,探索道教在新时代科技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人类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
合格的穆斯林要俯仰于知识的海洋
伍贻业 中国伊协副会长、江苏省伊协会长
伊斯兰教是信主独一的宗教,相信物质世界以外,尚存在一个永恒的精神世界。伊斯兰教相信真主创造并主宰世界,且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伊斯兰教信仰中特别重要的一条是真主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既是彻底纯然的“无象”,又是千真万确的“实有”,彻底反对偶像崇拜,“谁以物配主,谁已犯大罪了。”(古兰经4∶48)从历史来看,伊斯兰教高扬这种绝对的精神信仰,并没有妨碍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这种张扬精神,打破迷信,鄙视偶像的信仰,造就出了一个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空前繁荣的阿拉伯一伊斯兰帝国。特别是在9至11世纪期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成为世界上最顶级的文化。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天文台、图书馆和医院都在这个地区。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获得全面发展的世纪,世界变得如此狭小(地球村),人类彼此接近,宇宙──即宗教耳熟能详的“天”愈来愈为人类所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当代穆斯林,特别是青年穆斯林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信仰同科学技术知识的关系呢?当然,科学技术知识是理智的、怀疑的,信仰是感情的、主观的,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立的,但从根本上讲两者并非是绝不相容的。有时候信仰可以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有时候信仰亦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时候科学技术知识可以打破信仰的凝固,有时候科学技术知识也会增进和加强信仰。因为信仰有盲目的信仰,有理智的信仰。盲目的信仰就是迷信,迷信起于愚昧,是人们缺乏自信的表现;理智的信仰则是知识的一种形态,含有思想和想像的成分,它同感情、意志一样都弥漫着思想的活动,蕴藏着理智的因素。既是知识的形态,又是行为的动力。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在它的发展时期充分表现出信仰的自觉、人民的自信、民族的融合。这种坚定的信仰激励人民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相反,帝国后期信仰渺茫,理智萎靡,统治阶级文恬武嬉,纸醉金迷,也就造成科学技术的一落千丈。当代青年穆斯林一定要汲取这个经验教训,把我们的信仰放在理智的天平上,将宗教的信仰对象哲学化、理性化、人文化。
一个当代的青年穆斯林不仅要吸收知识,参加到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的行列中去,也要充分运用新的科学技术的成就,并且能够随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来修正和改变昔日的一些错误的认知,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信仰基础。“五四”运动时期伊斯兰教的先贤们就曾告诫我们,要办教育和新式学堂,不能只会念经,也要学习声光化电。如今,在南京著名的净觉清真寺门内置放了一台公用电脑,它搜集了宗教的教旨、教义和教仪;还搜集了世界、中国乃至本地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日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法律、法规,可以自由点击,使用十分方便。穆斯林深感现代科技的进步增加了自己对宗教的理解,沟通了教友的情谊,还知道政府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及应该怎样做一个爱国爱教的模范穆斯林。有些宗教经典故事的降示,常常采用设喻的方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这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和把握青年听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时代变迁了,我们既不能以设喻为现实,也不能责譬喻为非科学。我们必须根据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成就和成果来诠释经典故事,演绎故事的巨大价值,切不可抱残守缺,贻人口实。
当今时代既是科学技术昌明的时代,也是宗教信仰自由的时代,科学技术和宗教信仰的关系是辩证的。盲目的信仰依附于愚昧的知识,理性的信仰则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升华自己的知识。知识就是海洋,今天,谁不能在这个海洋里自由俯仰,谁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穆斯林。
科技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神学思考
高 峰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山东省基督教“两会”主席
若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圣经》有许多关于人类在科技的发明和使用方面的记载。单从《圣经》的首卷书《创世记》中,信手选几处经文,就可见基督教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和对科技的使用。《创世记》二章十九至二十节说:“耶和华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的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这里记述了上帝创世故事中的一个片断;也可说是记载了人类首次面对大自然时,对走兽、飞鸟等种种自然之物所进行的发现和认知。在基督徒的眼中,天地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当然包括有理性的人在内。人的理智是用来接受启示的,人要用理智之光去发现和认识这个先存的世界。当人类被安置在自然中时,自然界就拥有了一类可以感知它的受造物。这样人类就开始了对世界的认识活动。
基督教将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使用视为上帝对人类的自然启示和恩赐,是上帝在向人类启示他创造的奇妙和大能的眷顾。在《创世记》中,记载了牧养牲畜之人的祖师雅八;一切弹琴吹箫之人的祖师犹八和铜匠、铁匠的祖师土八该隐(创4∶20-22)。这都说明《圣经》注重记载人类对科技的运用,并肯定那些掌握特殊技能之人。科学技术是人的理性活动的结果,是人认知和管理世界的产物。圣经故事──挪亚方舟,其中方舟的设计和制造就是按着科学的长宽比例,精细的技术做工而制成的。
爱因斯坦在与人谈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说:“我不认为科学与宗教是天生的两个敌人。事实上,我相信它们之间有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
科学和神学都在关注世界的本源和事物的本质。尽管二者探询的路径和具体使用的方法不同,所探究的毕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存在。基督教与科学所认知的范畴可以相互补充。基督教经典擅长使用数字、符号和象征性的语言。这就为人类留下了很开阔的想象空间。人类的想象力导引人对世界和宇宙进行寻索和认知的方向。科学发明多是将人类想象的极致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是经过检验和证实了的结果。
无庸讳言,由于教会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迫害科学家、仇视科学发现的事例,因此,一提起宗教,人们常想到的是宗教反科学。其实,基督教的精神是寻求真理。耶稣在世时曾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以及“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自由。”上帝导引人类认识、利用自然规律与自然现象。基督教的本质并不反科学,而是注重培养尊重理性、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倡导和鼓励一切科学技术的进步活动。这种精神有益于尊重和发展科技。
科技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神学思考。神学是圣经教义与此在的、历史的、文化的环境相遇、对话而产生的。在今天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基督教神学家进行神学思考时,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亮光。譬如: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带来生态和环境的问题,因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产生了生态神学。生态神学家重新解读《圣经》中的创造教义,提出人类在发展和运用科技的同时,亦应尽职尽责,维护上帝所创造的大自然之和谐与完整。丁光训主教说:“神学就是教会在思考。”科学的昌明与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对神学和信仰观念提出问题与挑战。在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时,基督教会便会进行处境化的思考,从而形成与时代相应的神学,引导基督教会向前迈进。
从天主教角度看现代科技
杨 宇 天主教北京教区秘书长
今天,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给人们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发现自己的生活与科技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甚至有时达到了无可或缺的地步。任何人无论有无宗教信仰,都会承认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意义。只要是人类社会的一份子,都能享有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其本身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研究总结,并利用其规律而产生的可以应用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上的产物。其目的是现世的,是人类运用的自身理智与潜能对自己和对所处的自然界,乃至对整个宇宙不断探索的结果。其成果是显著的,如:人类运用科技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攻克各种疾病,延长寿命,载人上天,等等。但是,现代科技只是涉及人类众多生活层面的一部分。 例如:现代科技本身并不能决定人们伦理生活中的善恶,即:善人可以使之行善,恶人也可以用之作恶。又如:当今世界都在努力的防止核扩散,削减核武器。为了避免给整个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按理说,核科技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是应造福人类的,但是,人们发现光有核技术而无道德责任来约束,就会是一把双刃剑,伤己伤人。
天主教的教义所阐述的讯息是天主(神)是爱,并且愿意把这爱的果实──永生──分施给人类。因此,天主教教导其信徒要爱主爱人,服务人群。其信仰的对象虽然是超越的神,但其实践仁爱的对象却是人。 其目的“是为服务人类,而不是受人服务”(梵二《牧职宪章》第3节)。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天主教信仰本身并不是以进行科学研究为目的的,也不是以讨论科学技术为己任的,而是教导人如何过一种爱的信仰生活的。那么,天主教又是如何看待现代科技的呢?其实要想了解天主教会对科技的看法就要先认识其对物质世界及人类理性的观点。天主教会对人类科学的肯定首先是源自其对物质世界存在本身的肯定,在《圣经》创世记中记载,天主创造了一切,并认为是好的(创 一 31)。同时,也是根源于其对人类理性的肯定──“信仰寻求理解”(安瑟莫Anselm of Canterbury,公元1033-1109年)。事实上,天主教会一直都在强调并寻求信仰与理性的合一。在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上(公元1869 -1870年)产生的《天主之子》宪章曾论述:信仰与理性之间没有任何矛盾(DS3017-3018,3042),两者是相辅相成的(DS3019)。 虽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教会训导阶层与科学家之间的冲突,其是非曲直已有学者加以论述。其实,教会已经认识到:“历代的经验,科技的进步,潜在于各式文化内的宝藏,都是人性所赖以更充分地表达自身并替人们开拓迈向真理的新途径。”(《牧职宪章》第44节)因此,我认为天主教会对于科学的态度是肯定和尊重的。 而教会本身也能在人的内在世界、精神层面和伦理道德上,发挥其自身优势,帮助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时,能够走向内在的整合,最终能使人的自身不断完善,使世界更趋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