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
鲍德里亚早期符号文化理论研究陈中文 【摘要】:让·鲍德里亚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工具,结合精神分析学、社会学、经济学、媒介理论等,对消费社会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论证,形成了他系统的符号文化理论。 鲍德里亚是从分析物品开始的。在他看来,不论是功能物品、非功能物品还是后设及伪功能物品都以符号的形式存在,通过广告的推动和信用贷款的支撑,形成一个物品的模范/系列不断循环发展的等级化的物体系。由于它对应着现实的社会区分逻辑,满足了人们社会身份认同和自我身份认同的需要,因此人和物构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这样人们的消费表面上是自由的,实际上受符号系统支配,是一种异化消费。消费社会中的人们不仅在劳动中被异化了,而且在消费中也被异化了。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同时,符号化在全社会广泛渗透,不仅人们的身体、工作、休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符号化了,而且政治、媒介、艺术、文化、美学等一切都以符号的形式存在。 鲍德里亚符号文化理论的基石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物品就是通过与其他物品的差异性关系来获得意义的。同时,鲍德里亚又发展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在他看来,物品的意义不同于语言的意义,而是一种模范/系列的等级意义即符号价值。物品、身体、工作、休闲、艺术、文化等都可以成为能指符号而具有符号价值。符号价值表示的是能指所具有的一种社会地位区分能力,这时能指符号是表征人们社会地位的符号。这是鲍德里亚“符号”的第一层含义。物品还可以人们成为心理投射的符号,例如非功能物品、后设及伪功能物品等主要就是作为人们心理投射的符号而存在的。这是鲍德里亚“符号”的第二层含义。“符号”的第三层含义是指形式化、表面化,例如制度化微笑、模拟美学、政治与媒介的符号化等。符号价值是鲍德里亚符号文化理论的中心。人们对符号价值的不懈追逐,推动着模范/系列的不断循环以及社会的普遍符号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造品牌也有指导意义。遗憾的是鲍德里亚本人并没有对符号价值的形成作出具体而充分的论述,但是从他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符号价值、象征价值可以相互转换以及模范/系列不断循环的思想,可以断定使用价值大、交换价值高的物品具有更高的符号价值。同时符号价值和品牌价值也可以相互转换。 媒介理论是鲍德里亚符号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特别是广告诉说着物品的符号价值,引导着人们对符号价值的追逐。鲍德里亚没有系统地论述艺术、美学, 但是由于它们在符号价值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他还是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他那些“美学再循环”、“工业美学”和“模拟美学”、“超美学”等观点还是很深刻的。 鲍德里亚符号文化理论的缺陷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受结构主义固有局限所囿,夸大了符号的支配作用。所以他找不到摆脱符号支配的途径, 看不到社会的出路。其实,在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人们没有通过符号进行区分、追求符号价值的必要。因此,只有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彻底地消除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这也是走出受符号支配的消费社会的惟一途径。【关键词】:鲍德里亚 符号 消费 文化理论【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565 【DOI】:CNKI:CDMD:2.2005.143250 【目录】: * 一、引言7-8 * 二、物的符号化:物的体系的形成8-16 * (一) 功能物的符号化8-9 * 1、功能物的去象征化:功能化8 * 2、功能物的符号化8-9 * (二) 非功能物的符号化9-10 * 1、古物:真确性的符号9 * 2、收藏:自恋的符号9-10 * (三) 后设及伪功能物品的符号化10-11 * 1、力量的符号10 * 2、对后设及伪功能物品的批判10 * 3、理论意义10-11 * (四) 物体系的形成11-16 * 1、模范/系列的循环发展过程11-12 * 2、广告:模范/系列循环的推进剂12-13 * 3、模范/系列循环的经济条件:信用贷款13-14 * 4、对模范/系列这一物品意识形态的批判14-16 * 三、消费的社会逻辑16-23 * (一) 社会身份认同16-18 * 1、现实的社会逻辑16-17 * 2、消费的社会功能17-18 * (二) 自我身份认同18-19 * 1、个性化要求的产生18 * 2、个性化消费18-19 * (三) 符号价值的形成19-23 * 1、作为能指的使用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化20 * 2、作为能指的交换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化20 * 3、符号价值和品牌价值20-23 * 四、人的符号化及社会的全面符号化23-35 * (一) 人的身体存在的符号化23-24 * 1、身体作为社会地位的一个能指符号23 * 2、身体作为一种观念符号23-24 * (二) 人的社会存在的符号化24-25 * 1、工作与休闲的符号化24-25 * 2、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符号化25 * (三) 消费社会中艺术、文化的符号化25-32 * 1、艺术、文化的符号式消费25-26 * 2、艺术品的符号价值与艺术价值26-27 * 3、流行艺术产生的社会原因27-29 * 4、消费社会中的美学:美学的符号化29-31 * 5、美感和消费快感31-32 * (四) 媒介的符号化32-35 * 1、媒介和大众媒介32 * 2、电子媒介的符号化32-33 * 3、广告形象与艺术形象33-35 * 五、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