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圣经园地 > 批判

当解经家遇上文学家

时间:2007-11-04  来源:  作者:郭秀娟 点击:

欢迎各位来参加今天的讲座,我想大家多少是因为对“解经”或对“文学”有兴趣,才会来到这场新书发表会。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在座都是“解经家”或“文学家”,今天的题目正是〈当解经家遇上文学家〉,因此后半段时间将留给各位提问和讨论,期待这样的相遇,能绽放许多光芒。

文学的功能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不久前来台北访问,在一场演讲会上有名国中生问他:“文学有什么用?”这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事实上,高行健在瑞典领奖时,曾这样说明文学的理由: “文学并不旨在颠覆,而贵在发现和揭示鲜为人知、或知之不多,或以为知道其实不甚了了的这人世的真相。”

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说的更简单,她在《百年思索》一书提到:“文学的功能或许有一百种,但最重要的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德国人认为这点是文学跟艺术最重要的一个作用。

传统上,我们多半从神学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圣经,今天让我们试着从文学层面欣赏圣经,相信可以在阅读上开启一扇新的窗户,看见一些你平常看不见的东西。以不同的方法解读圣经,让自己保持开放的阅读态度,相信是后现代人可以接受的角度。事实上,这一点很重要,不然怎么让神的话语,天天更新我们固有的思想呢?英国文学家鲁益师说过一句话: “一个住过很多地方的人,较不易被故乡的错误所欺骗。”也是相通的道理。

有一回我在电视新闻上,看见记者在厦门采访台湾观光客,有人竟然很惊讶地说:“真没想到,这里的人都会说咱的台湾话!”这是一个不认识历史的人,说出来贻笑大方的话!我们不只需要阅读历史,也需要阅读文学、阅读神学(或作哲学);同样的,我们不只需要从历史和神学角度研究圣经,也需要从文学层面、认识圣经高度的艺术之美。

理论基础

《认识圣经文学》的基本内容是:介绍圣经不同的文体类型,针对该文类分析其文学特性,然后尝试将一些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技巧,应用在圣经的诠释上。

这样的诠释路向叫“文类批判”(Genre Criticism)。你可以看到整本圣经划分为:叙事文学、诗歌文学、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启示文学、书信文学、比喻和寓言七大文类。几乎各种文学创作的典范,都囊括其中。在后现代多元主义兴起的今天,文学批评理论包罗广阔,并不是每一种理论都适用在解经上,综合本书所采用的分析手法,大体上还包括“叙事批判”( Narrative Criticism)、“修辞批判”( Rhetoric Criticism)和“新批评”( New Criticism)等现代文学批评工具。

(打出投影片2:理论基础)

今天我们不谈文学理论的层面,也不拟介绍各种文类的文学特色,时间上大概只够我们稍微看一种文体,因此我选择占圣经最多篇幅的叙事文学,也就是一般所谓的“故事”。叙事文学家这样定义故事:“叙事者记录人物与事件在时空间发展的过程,由冲突朝向解决之途。”叙事批判领域上这些相关术语,书上差不多都有介绍,今天我想换个方式,不谈理论,先从实例着手,让我们一起来看列王纪下四章1~7节,这是书上没有的新例子。

(打出投影片3:列王纪下四章1~7节)

故事实例说明

◆传统注释书的分析

这是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先来检视解经家都说了些什么?我查考了丁道尔、 EBC、Delitzsch等注释书。发现解经家一般花不到半页的篇幅说明,大概是这段故事浅白易懂,也没有涉及任何难解经文罢。大体上,这些注释书提到:因欠债让亲人为奴的现象,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犹太历史家约瑟夫指出:妇人死去的丈夫叫俄巴底亚,欠债是因为供养年轻的先知学徒。旧约圣经出埃及记二十一章2~3节也记有这种状况,以六年为限,第七年奴仆可以获得自由。妇人瓶中的油,不是炒菜油,是膏身体的油。第5节的分词强调不断倒油的信心举动。至于信息方面:这是先知以利沙社会关怀的行动,妇人以信心回应,证明神是孤儿寡妇的神。从这段经文我们学到虔诚的顺服,会带进神的祝福。

基本上,传统解经家认为历史背景资料的提供,可以帮助我们更清础了解:经文说些什么(What is the text saying)?如果我们问:谁是这段经文的英雄人物?就如和合本的标题:“以利沙为寡妇行奇事”,很可能我们依据传统的阅读方式,会马上回答:是以利沙,先知毕竟行了一个了不起的神迹,不是吗?

谁是英雄,这个问题我们暂且搁一旁,现在来看看文学家如何阅读这段故事。

◆文学家的分析

解读叙事体,需要留意作者运用的叙事手法。一般处理角色的方法有“体现”( show)和“叙述”( tell)两种技巧。后者由叙事者介入,加以决定性的描绘与评介。前者是戏剧化的让角色自行藉着对话与动作,呈现其所思、所为、所感与所是,避免叙事者直接的界说。事实上,灵活运用这两种笔法,也是一般写作的重要技巧,可以使任何性质的文章生动许多。从红色标示部分,可以看出列王纪这个故事以对话为主。

(v.1和v.7──A对应A’)

首先,叙事者采取最短路线,交待故事背景,他只用短短一行就介绍寡妇出场。简洁地描述寡妇身份,然后用“哀哭”的动作,描绘出寡妇因窘境来找先知的行动。接着由寡妇直接说出她所面临的难题。寡妇短短三句话,就此开展整段故事的脉络,在结尾第7节,问题获得圆满解决。

留意这头尾两节(v.1和v.7),叙事者都藏身在角色背后,一开始让寡妇发言,结尾由先知发言,叙事者克制自己只说极少的话,甚至最后还运用“省略”的笔法,并不费神告诉读者:事情就照着先知所建议的成就了。因这项结论,读者可以自己导出来,文学上称此为“省略”( ellipsis)。

我们必须问:作者这样作有什么用意?寡妇是提出恳求的一方,由她陈述面临的困境自然是最佳人选,这样的笔法产生较大戏剧果效,容易引发读者的同情。回应她苦情的一方是先知,他有神奇方案可以解决寡妇境的困境。因此3、4两节和第7节都是由先知发言,提供解决方法。开始和结尾这两节,交互由剧中两位主要角色发言,获致完美的平衡,这两节交待故事从悲惨化解为圆满。

作者在头尾两节,安排了极为对称的结构,这是一种框架技巧,属“括弧法”( inclusio)的修辞技巧。不只都各说三句话,难题对应解答,而且作者还在措词上有细微的安排。第1节的“死”对应第7节的“活”,丈夫的死亡,对应寡妇和两个儿子的存活,表达这是生死攸关之事,是出死入生的故事!另外,第1节债主逼债的阴影,在第7节以“还债”轻易化解;使得两个孩子被抵作奴仆的困境──对寡妇而言,如同又一回合的死亡威胁──得以避免。第7节“所剩的”这字,出现在句尾,文法上有刻意强调之意,显示恩典多到不只儿子不用作奴仆,他们一家从此过着衣食无虑的日子。

在这两节对应当中,我们还注意到第1节,先知被称作“以利沙”,但是第7节却被称为“神人”,这是何等合宜,因为在第5节的神迹之后,妇人认识到先知真正能力的来源,知道这是出于神的神迹(藉着人暗中的合作)。而第1节妇人的话,第一个字是仆人,最后一个字是复数的仆人,是巧妙的“括弧”修辞,也是恐怖的对称,要到最后一节先知点出解决之途,才获得扭转。

(v.3,4和v.5──C对应C’)

在每一节叙事者都非常克制,描述性用语只有少少几个字,然而第5节却是个例外,这一节叙事者完全留给自己,这三行在整体故事上占有特殊地位。注意当叙事者现身说法,往往是神学题旨彰显时。

3~4两节是以利沙直接发言,他整整指示了七个动作,都是针对妇人所发的指令,要她照着执行。就是要她尽量去借空器皿,然后和儿子一起将她仅有的油倒入。作者在第5节描述事情实际发生时,他很可以重覆这七个步骤,但这样写太乏味了,作者事实上只选择部分动作,来描述这些步骤是如何完成的。

第5节的“去”和“关门”是定点时态,至于借器皿的过程全部省略,这是很明显的“省略”,读者可轻易补上。后半节两个动作,却用了完全不同的时态:“儿子一直拿[器皿]来,她就一直倒[油]。”拿和倒都是表持续动作的分词,而且作者刻意省略两个动作的受词──[器皿]和[油],这样描写的目的,是要我们把焦点集中在行动本身,凸显出母子三人花了很长一段时间,作者有意放慢叙事速度、拉长时间感,让读者领会这一幅母子同心、合作无间的画面。

重要字词的省略,常常是作者有意的设计,要传达给读者重要的信息。让我再举一处新约的例子说明。这一段油不断倒出来的故事,事实上很像耶稣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当马太描述神迹的过程,他叙述耶稣:

(打出投影片4:马太十四章19节)

“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然后擘开,递饼给门徒,门徒又〔递〕〔饼〕给众人。”(太十四19)最后一句不只省略动词〔递〕,连直接受词〔饼〕也一并省略。这样的笔法绝对有其用意,作者岂不是在提醒我们:身为耶稣的门徒,我们有能力给吗?我们能给人什么呢?我们不过是与主同工、流通的管子,只有主能给,只有祂有真正的饼!

(打出投影片3:列王纪下四章1~7节)

第5节这一幕先知交待必须暗中进行,这也是为什么叙事者挺身而出,采用他“全知”的观点来叙述,由他向读者报告这幕隐密的行动。读者仿佛从钥匙洞窥见神迹进行。一向节制的叙事者,在此一反常态,把整个结构布局最核心的一节,留给自己,突显出这里的行动,违反物质界的自然定律。这样的神迹虽然很难相信,但如果神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祂自然有能力违反自然律,叙事者很微妙地呈现这点。

是谁让这小瓶油变成一瓶又一瓶?当然是以利沙和寡妇所信的神,但是“神”很明显不曾出现在任何一节经文里,这是极引人注目的“吊诡”( paradox)笔法。叙事者的全知同时对照着先知的全知。以利沙从何得知这样神奇的举动必要成就?经文完全没有交待这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在神完全隐藏的时刻,在祂完全静默的时候,神有时却能发挥祂最大的影响力。谁在场?谁不在场?也是解读故事时该留意的细节。

(v.2和v.6──B对应B’)

有什么?没有什么?( presence and absence)──这点成为第2节和第6节的观察重点。寡妇回答先知的问话,说家里除了那一小瓶油,什么也没有。这点完美的对应到第6节,儿子回答母亲说,瓶子没有了。留意这两节的对称结构,还包括这是整段故事中,唯一出现一问一答的状态:先知和寡妇对话,母亲和儿子对话。还有这两节最后一个字都是“油”。

(打出投影片4:王下四1~7交叉结构)

在上述的分析之后,相信你不会觉得这样的对称结构,有丝毫牵强之处。 AA’,BB’,CC’的字数分别是 44,38,39,篇幅上也相当平衡。圣经叙事文体的结构,一般有下列几种:平行结构( parallel structure - AA’),环状结构( ring structure - AXA’),交叉结构(chiastic structure - ABB’A’),同心结构( concentric structure - ABXB’A’)。

(打出投影片:巴别塔)

巴别塔是一段明显的同心结构,这段记载在这么早的年代写成,它高度的文字技巧和艺术结构,实在令人赞叹。故事的高潮和中心,很清楚浮现在不与任何一节对应的X点,就是“耶和华降临要看看”的审判性主题。

英雄究竟是谁?

那么这个故事的英雄究竟是以利沙还是寡妇?

文学作品里的英雄,通常是有一个理想要追寻,或是面临极大的困境寻求解答。从这样的角度看,答案很自然是寡妇,她是面对难题,寻求解答的主角。事实上,作者很清楚表达出这点,注意寡妇出现在每一节,即使她不说话的场合,她也在场,作为先知说话的受众。以利沙却不然,第5节和第6节,他都不在场。整件事的发动者,是寡妇,不是先知,神迹的执行者也是她。叙事者有意凸显寡妇的角色,超过以利沙,他所要传达的信息重点,自然是寡妇出死入生的经历,强调神迹需要人和神同工,需要人以信心回应并顺服神的旨意。

文学分析法的重点

列王纪这个故事的解读,我是采用荷兰学者 J. P. Fokkelman的分析,他是荷兰莱登大学希伯来文学教授。综观他对这个故事的分析,我们发现文学分析手法的重点在于:研究经文的艺术层面,也就是研究作者如何( how)写作?先研究“如何”,然后才可能重新发掘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文学家主张在细读之后,先问 how,问作者如何表达角色、事件、空间、时间、冲突、化解等等,不要直接问 what 。为什么要这样作理由至少有三点:1.因为我们根深柢固的信仰、偏见、预期心理等牢不可破,直接问经文的内容、意义和信息,很容易落入以经文佐证自己固有信念的危险。2.当我们自以为知道经文说些什么,事实上很可能只是从经文收到片面的信号,就据此导出主题或要点,却没有保持开放的阅读心态,探索还未接收到的信号。简言之,就是可能只作了“部分的观察”( partial observation),就得出“不成熟的诠释”( premature interpretation),如同我们对人的论断。3.我们应该先研究作者如何写作,只因为圣经是艺术创作( literary design),作品经得起仔细的检验。在古代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辅助,作者就更仰赖结构和写作技巧的刻意营造,以高度的艺术型式来突显他的重点。

加进文学角度的分析,并不否定圣经所描述的是历史事件,而是承认作者对历史事件“有所选择、有意强调、有心解释”。约翰福音的作者就告诉我们:“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二十一25)他又说:“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二十31)

当我们仔细阅读列王纪下这7节小故事,以文学工具分析作者的笔法,提问各式各样的 how,我们发现了多少过去不曾留意到的重点。透彻的文学分析之后,神学意义和信息,很自然浮现出来。

不过,有一点诠释者必须小心。我们不能单从一段故事的解读,导出普遍应用的原则或教义。以列王纪下这七节为例,我们是否能导出祷告的原则──只要凭信心求,神必会挪去你经济上的困境?断乎不可!普遍性的真理,不能从个别故事导出,必须从教义性的经文去查考,旧约故事更要以新约教导来平衡。

独处默想的功夫

这样的解经方式,是一种阅读上的“典范移转”( paradigm shift),要求我们从传统的 what,转移到寻找作者如何写作的 how,训练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这样的阅读方式并非只有专家才能够。当然,我们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文学知识,但是,最重要的操练来自“细读”、来自“默想”。年轻神学家范浩沙( Kevin Vanhoozer)说得不错:“诠释者最大的罪是骄傲和懒惰。”

细读法要求你不只读一遍,读五遍,读十遍,更要求你仔细地默想、全面地解读、透彻地分析。我相信这正是开宗明义的诗篇第一篇,“惟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所要传达的精髓,也是现代人失去了的默想艺术。惟有让神的话语深深扎根,我们才有可能长成结实累累的大树。最后让我和各位分享论到独处和默想的几句名言,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

“凡不能独处的,就当小心团契生活。”
(潘霍华, Dietrich Bonehoeffer)

“一个人不快乐,惟一的原因就是:他不知道怎样静默独处内室。”
(巴斯葛, Blaise Pascal)

“创作力之强弱与独处操练的深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当我们独处时,灵力便与创作力交汇融合。
圣经中凡经历灵命重大成长的人物,
均有操练并渴慕独处的记号。”
(奥特伯格, John Ortberg)

谢谢各位,祝各位多阅读,多默想,多创作。愿上帝赐福,让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能活在上帝的恩典里。

上一篇:把圣经像文学来读-认识圣经文学系列之一:导论下一篇:类型批判在旧约研究上的运用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