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新闻网)“只有在巴拿马才能在一小时内从太平洋沿岸抵达大西洋沿岸”。陪伴梵蒂冈新闻网特派记者的司机在介绍巴拿马运河时如此骄傲地说道。
建造“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想法始于十六世纪初。新大陆发现后不久,西班牙征服者巴斯克·努涅斯·德巴尔波亚(Vasco Núñez de Balboa)穿越巴拿马地峡后,意外发现一个未知的宽阔水域。对探险家而言,它是“南海”,实际上他正在欣赏太平洋。在以后的几个世纪,绕过合恩角时遭遇暴风雨和沉船的危险,引发了“打通”这片狭窄陆地的想法。第一个提议的是建造苏伊士运河的天才斐迪南·德莱塞普斯(Ferdinand de Lesseps),但这一次并不像在红海挖掘工程那样,最后以失败告终。几年后的1901年,美国考虑到运河的战略意义,从当时包括巴拿马在内的“大哥伦比亚”政府那里获得了运河的建造权。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一些政治争议后,运河挖掘工程于1907年正式开启。彻底打通地峡,与东西方海平面直接连通的可能性立即被排除在外,因为技术和财政不允许这样做。相反地,计划建设一个封闭的体系,在两个方向上,让船舶分三段上升到地峡的最高点,海拔26米的加通湖,然后以类似的方式下降在对面的大洋。岩石非常坚硬,植被是野生的,河流和梯度使工程变得异常艰难。数百名工人工作了七年后,终于在1914年8月3日竣工。2016年,运河新建两道闸门,使通行速度翻了一倍,船只通过运河的平均时间为8-10小时。
今天,按照协议,巴拿马拥有了运河管理权,这成了该国主要的收入之一。但是,在达成这一结果前,也发生了流血的悲剧。1964年1月9日,数百名学生发起抗议活动,宣称巴拿马拥有运河主权,并试图以武力闯入美国驻地。三天的暴力对抗导致二十名青年和四名美国士兵丧生。
教宗方济各在2016年克拉科夫世青节的守夜礼中曾敦促青年舍弃“幸福的沙发”,却要踏上旅途。教宗说,“你们要踏上从未梦想、甚至想过的道路”,因为耶稣“从未将视野投注于博物馆”。在这个小小的国家巴拿马,人们拥有两个视野,可以说,世青节使教宗方济各的希望翻了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