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在线讯】据美国《华尔街日报》James T. Areddy 的报道,在马可波罗(Marco Polo)访问中国的传奇经历发生了约300年后,另一位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于1583年来到中国。他使用的与中国领导人保持接触的策略一直到今天仍然适用。
利玛窦利玛窦1610年在北京去世。本周二是这名罗马天主教耶稣会神父逝世400周年纪念日,人们在上海举办了鸡尾酒会和新书发布会以示纪念。
利玛窦到中国是为了改变人们的信仰。作为一名传教士,他是否获得了长期的成功还是个问号。今天,天主教在中国并不十分盛行,信徒估计有1,200万人。
但他作为一名科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他证实了马可波罗笔下的泱泱帝国确是中国。他将地图引入中国,并让欧洲知道中国人是用筷子的。
跨越巨大的鸿沟与另一种文化进行接触或许是利玛窦对后人做出的最为不朽的贡献。法国利氏辞典推展协会( Association Ricci) 会长华伯乐(Claude Haberer)周二说,他对自己推动文化交流的方式十分坚决。
利玛窦向单个中国人传教的尝试并不成功──有时他还穿上当地的服装乔装打扮。受挫之后,他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他认为,安静地解惑、小心的推广、向当权者循循善诱而不是向普通大众传经布道能让他获得更大的成功。华伯乐谈及利玛窦使用的方式时说,重点在于他与精英分子进行了广泛的交往。
如今,外国外交官和商人把利玛窦的方式视作在华谈判策略的教科书。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Spence)详尽地描写了利玛窦在中国渡过的时光。他在《利玛窦的记忆宫殿》(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一书中描述了这名耶稣会士如何把教中国精英分子学习强大的记忆术作为展示天主教魅力的一种途径。
在另一本书──1980年的《改变中国》(To change China :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中,史景迁对利玛窦进行了更全面的总结:1601年,利玛窦获得居住在北京的殊荣。利玛窦与中国的学者讨论天主教教义,巧妙地指出其中的许多主旨均在儒家经典中有所体现。他的博学和正直终于使多名中国高级官员皈依天主教,并得到准许把更多的耶稣会士带到北京。
史景迁说,1610年利玛窦死后,他的中国日记被带到欧洲,这是第一本以翔实的材料理性地描述地球另一面的伟大文明成就的著作。
利玛窦在日记中说他一点一点地努力赢得了中国人的好感,举例并认可说,中国的骄傲在于他们发现自己远比周遭的蛮夷之国更优秀,却不知还有更高级的事情,例如天主教以及钟表等利玛窦亲自带到中国的外国技术。
周二晚,华伯乐同法国和意大利外交官一起在上海博物馆参加了利玛窦展的开幕活动,并举杯向利玛窦致敬。售价120欧元的《利氏汉法辞典》(Grand Ricci)电子版也于周二发布。这部百科全书共9,000页,分为七卷,花了数十年才完成。出版者说,利玛窦非常了解中国,这本辞典代表着对利玛窦学识的传承。
向利玛窦致敬之举正值规模更为盛大的上海世博会期间。尽管中国与梵蒂冈的关系正在缓慢升温,但据观察罗马教廷并未参加世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