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 韩大辉
天恩:
主内平安!
这个主日我要以总主教的身份讲道。你可否给我一些灵感?
既然有新的身份,那么就要从授予主教圣秩的礼仪说起吧。这是圣事,教会通过主教的覆手和祈祷,呼求圣神,其所赋予的恩宠,使领受圣秩者肖似基督:司祭、导师和牧者;领受圣秩者就是成为基督的仆人。
对主教来说,这恩宠首先就是“领导之神”,使领受主教圣秩者如同父亲和牧人一般,不遗余力地、勇敢地、谨慎地领导和保护教会,无私地爱所有的人,并优先爱护贫穷、患病和有需要的人。这恩宠驱使他向所有的人宣讲福音,作群羊的榜样,领导他们踏上成圣之路;在感恩祭中,让作为司祭和祭品的基督亲临在主教身上,不怕为羊群舍生。
通过祝圣的祷文,教会这样祈祷:“洞察人心的大父,求你使这位蒙你选立为主教的仆人,妥善牧养你的神圣羊群,在你前执行大司祭的职务,无可指责,日夜不懈地事奉你;愿他时常邀得你的仁慈垂顾,并奉献你圣教会的礼品;愿他藉圣神的德能享有大司祭的职权,按照你的命令,赦免罪过;按照你的旨意,分配职务;按照你赋予宗徒们的权柄,解除各种束缚;使他以温良和纯洁的心悦乐你,藉你的圣子耶稣基督向祢献上馨香之祭。”
这个主日的福音说:“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隐藏的。”(玛五14)耶稣用这话来说明门徒的见证必须彰显出来。若望保禄二世说过:主教总是在山上,任何在他身上发生的事,都会对团体产生影响力。
教友和主教都以基督的名义行事,但前者是以基督肢体,后者是以基督元首的身份行事。就如耶稣一样,主教的一举一动,都看在教友的眼里,“众人的眼睛都注视着他。”(路四20)在家庭中,父亲对子女施予身教言教,同样在教会内牧者也是这样教导主所托付的羊群。
天恩,在授予主教圣秩礼中,最隆重的仪式是覆手和祈祷,随后便有一些释义的仪式,以说明主教的身份和职权。
例如:戒指。请领受戒指,这是忠贞的标记,终生不渝(参看默二;十)。戒指一方面意味着主教和教会的神婚,每日都“为”教会而奉献自己,另一方面这个指环也标志宗徒传承的链子中的一环。事实上主教是宗徒的继承人,他们彼此紧扣,但同时都紧靠基督:“上主是我的力量和护盾。”(咏廿八7)
“福音书”说明新主教要将领受的福音传扬出去。在福传中,“需要的只有一件”,就是聆听天主的话(路十42)。
“主教冠”意指圣德之光照耀在他身上,将来能堪当领受不朽的荣冠。其实,人人都奉召成圣,就是结合在圣三的爱内。“天主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圣”(得前四3)成圣是天主对个人的召叫,主教也要在自己的职务上成圣。
“权杖”标志牧者的权威。这样牧者领着羊群到青绿的草场,和走进幽静的水旁(咏廿三2)。善牧为羊舍生(若十15)。保禄说:“如今我在为你们受苦,反觉高兴,因为这样我可在我的肉身上,为基督的身体——教会,补充基督的苦难所欠缺的;我依照天主为你们所授与我的职责,作了这教会的仆役,好把天主的道理充分地宣扬出去。”(哥一24—25)
耶稣对门徒说:“你们是地上的盐⋯⋯世界的光。”(玛五13—14)当年拉辛格枢机接受了记者的访问,出版了《地上的盐》一书,去年作为教宗也接受同样的记者的访问而出版了《世界的光》,可见当生活方式不会同,但成圣的目标持久不变。
天恩,祈祷中,请记得我!
送上祈祷和祝福,主内挚爱⋯
斋戒与牺牲 杨鸣章
农历新年,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家家户户谢恩祈福献牺牲蔬果的习惯,到今天即使在无神论社会主义统治下,国内各大城市中仍屡见不鲜,更遑论乡间。香港著名的庙宇,亦常见有人抬着金猪前往祭祀,他们谢的是什么恩?求的又是什么福?作奸犯科的能一般的谢吗?心肠恶毒的能同样的求吗?他们的牺牲与献礼与他们的生活,都能一概被悦纳吗?
晋惠帝执政时,遇天灾战乱,民不聊生,无以为炊。臣下报告此事,惠帝大惑不解地问:“何不食肉糜?”在讥笑昏君之愚或谴责富豪的凉薄的同时,也须抚心自问,牺牲两字于我们每一个人有什么意义?我们遵照医生的节食指示,不吃米饭甘腴,只吃蔬果,或进而放弃拥有名车,只乘搭公共交通,是牺牲吗?如果真的是这样,在落后地区或灾区生活的人,便没有斋戒和牺牲的可能与需要了。因此,斋戒一定不只是说不吃某些食物,牺牲亦不只是牛羊的祭献。真义在于我们心灵的割损,在于各种情况中对主的训诲忠实地履行。如圣咏所言:“牺牲与素祭已非你所喜,就开了我的耳朵;全燔之祭以及赎罪之祭,也已非你所要。于是我说:‘你看,我已到来!关于我,书卷上已有记载:我的天主,承行你的旨意为我所喜爱,你的法律常存于我的心怀。’”(咏四十7﹣9),这已一再为主所肯定、圣经所印证。
今天选读的先知书,出自第三依撒意亚,相信当时以色列子民已经从巴比伦回归故土,因此重点不再是对故国的思念,而在于渴望精神价值的重整。先知书清楚指出,真正的斋戒在于关爱。外在的礼规可以是空洞和虚伪的,斋戒与牺牲亦可以是为了满全法律,但承行主旨、力行仁爱,却必须出于一颗自由的心。
保禄对格林多人的训诲因此也可说是基于同一的道理。宣讲重点并非为了要娓娓动听,而是为了要展示基督的救恩,祂十字架上的牺牲。这牺牲突破了犹太人对传统和法律的自满、自持,也超越了希腊人自以为聪敏地不断分析、推论和繁复的哲理。基督的牺牲是他自己,是全能、全善的天主,为了爱我们而甘愿交付出来的自己。在这样浩瀚无边的爱中,还有什么是他需要把持不放的呢?
我喜爱唐朝大诗人和文学家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千帆并举,别的船能畅行无阻,唯独一只要搁浅难行?是不是因为它轻忽抑制歪念及控制情绪,且忘掉了关顾?为什么别的树能欣欣向荣,唯独一株被风折断、被虫蛀蚀?是不是因为它信仰的根扎得不深、徒具外表?福音中主对门徒的教训更加直接:“你们是地盐、世光、山城、台上灯。”别让我们忘记了爱心和包容,结果失掉了味道只好被人抛弃;别让我们浪费了精力、疏忽了善行,结果未能赶及迎接迟来的“新郎”,最终被遗于斗底;别让我们斤斤计较在这繁华场里谁比谁高大,结果都未为主所居,最后被荒废、拆掉。我们各有各的优长,也各有各的日程,重要的是看我们把优长用在哪?每日所走的路通往何方?这问题答不上,更多的斋戒与牺牲也属枉然。
不要太过分 袁伟明
耶稣对门徒说:“你们是地上的盐,世界的光”(玛五13﹣16),盐要够味,光要够亮,否则“它再毫无用途,只好抛在外边,任人践踏罢了”(玛五13)。食而无味确实没趣,光而不亮教人苦恼,耶稣在光与盐的言论中勉励信徒,生活要合乎信仰的要求,还要以圣善的言行为信仰作证。耶稣向来身教言教并重,故此祂要求信徒藉圣德生活光耀主名(参若十三31﹣35)。 天主教的传教方法一向给人低调,土气,陈腔滥调,与时代脱节的印象。相比之下某些基督宗派的传教手法则较为生动,热情,创新,有震慑力。热情澎湃的传教手法是否人人接受呢?则见仁见智。言论出位,口若悬河,声嘶力竭未必能够把人说服,可能会给人浮夸不实,鸡皮疙瘩的反感。盐用作调味,小许的分量就可带出食物的味道,教人享受满足。但盐若下得多或是摄取过了量,则弄巧成拙,破坏食物的美味之余,也会危及健康。光用作照明,充足的光线助益视觉,又能帮助呈露事物的美态,使人欣赏到万事万物的色彩和美态。如若光线太强就会刺眼,损害视网膜。时下健康饮食潮流倡导小盐小油小糖,环保人士也提醒世人关注光害的严重。
传教士要明白自己犹如盐与光乃辅助者而已,要知所行止,切忌喧宾夺主。过分介入别人的空间,会使人感到压力或厌烦。而死硬地坚持己见,则扼杀交流的可能性,传教士应学习耶稣的柔和、节制、忍耐的态度,跟慕道者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同行共成长(参玛十二15﹣21)。传教的时候应视乎受众的类别,给予适宜的论述,切合个别场合的性质和需要,配以恰当的演绎和措辞,并以真诚的态度传递讯息,分享见解,接受异议。这才可起交谈切磋之风,使人感到自然舒坦,畅所欲言,尊重欣赏,求同存异。
传教工作最忌变得表面化、僵化或无的放矢,而失却仁爱和救灵的心火。若事事只求回报,计较得失成败,或太在意结果就会流于功利,当传教变为纯粹人的工作,而非天主的工程时,就失却警世弘道、解惑救灵的神圣意义。传教人员应记着“白白得来的,要白白分施”的福音精神(参玛十8)。天主才是主导者,企图以人的想法和能力左右大局注定失败。人只是“福音的仆役(参哥一23)”,只须全力以赴,承担使命,实行主旨,福传工作定然开花结果。因为天主不会让自己的事业无疾而终,“正如雨和雪从天降,不会空空的返回天上(参依撒意亚先知书)”。基督徒是天主的使者,救赎和改造人心的工作是天主的事,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于生活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