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期第六主日 (丙年读经)
读经一:宗十五 1-2,22-29
答 唱:咏 67
读经二:默廿一 10-14,22-23
福 音:若十四 23-29
十六世纪后期,耶稣会士范礼安神父在澳门居留期间,曾致函印度省区会长派遣传教士来澳门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风俗、文化,他力排众议,认为非如此,传教工作决不能在中国民间展开。要使一个中国人成为基督徒,并无必要首先让他西洋化,叫他学习葡国风尚等。范礼安召来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罗明坚神父,抵澳后,不顾西洋人的讪笑,勤奋向学,一年后,终于能与他的同伴利玛窦神父进入中国,揭开天主教第二次来华的历史,并从此奠下福传的重要基石。
今日的第一篇读经中,使徒保禄和巴尔纳伯与初期教会中一些顽固的犹太弟兄,所起的剧烈争执和辩论,就是有关什么是基要的问题:要外邦人成为基督徒,是否首先要他们按梅瑟的规例行割损礼、成为犹太人?宗徒之长伯多禄的指引是极其重要的:“洞察人心的天主,已为他们作了证,因为赐给了他们圣神,如同赐给了我们一样;在我们和他们中间没有作任何区别,因他以信德净化了他们的心。既然如此,现今你们为什么试探天主,在门徒的颈项上,放上连我们的祖先和我们自己都不能负荷的轭呢?但是,我们信我们得救,是藉着主耶稣的恩宠,正和他们一样。”(宗十五8—11)
天主洞察人心,相对于世人爱看表象。相貌端正、器宇轩昂的人在求职时总占一点便宜,然而,什么才更重要?是学问、修养,还是外表?声线响亮的人被人赞赏时应悚然以惊,怕这就是给人留下的唯一印象,而非谈话的内涵。信仰的重要性,不能只停滞于专题探讨,怕会囿于认知范围的抽象理论,终日侃侃而谈而不能改变人心;也不能满足于服务性层面的交往,正如当今教宗方济指出的问题,我们与非牟利的福利机构还有什么分别?我们与天主之间的关系,无可避免的也必会涉及一些与主之间感性的经验累积;然而,这也不是一切。主说:“谁爱我,必遵守我的话,我父也必爱他,我们要到他那里去,并要在他那里作我们的住所;那不爱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话;你们所听到的话,并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来的父的话。”(若十四23—24)爱主却又不遵守主的话,岂不是停滞于表象吗?
人随时光流转、境况变迁而成长,孩童时代的我们与现今的我们,一定大不相同。以前的你与今天的你,孰优孰劣?谁也难说。什么才是基要的、能使人心安稳?是主与我们同在,与他的父住在我们内。尽管我们会受俗世的风吹雨打,甚至为教会团体内不同的声音所混淆,就如初期教会对割损礼一事的争执,但主已许诺:“我还与你们同在的时候,给你们讲论了这些事;但那护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来的圣神,他必要教训你们一切,也要使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若十四25—26)
保禄与巴尔纳伯寻求伯多禄的指引,是因为主在伯多禄这块磐石上建立了他的教会,死亡不能战胜她。(参阅玛十六18—19)跟从基督的人,因此不能只听从基督而不听从教会,也不能概括性地接受教会而不接受伯多禄和他的继任人的训导。
生活在这紊乱、嘈杂的社会中,我们最需要的大概是心灵上的宁静与平安。这份安静也不是说毫无困难冲击,而是知道该如何自处。谁也不能洞悉、掌握生命中的一切难题。正是主的圣神,在教会内,藉着使徒的教训,使我们理解主对我们所说的一切。我们既相信基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且有圣神在我们内与我们同行,主所赐的平安,不是一种表象,是谁也不能从我们中,将他夺去的基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