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创 18:1-10
咏 15:2-3,4,5
哥 1:24-28
路 10:38-42
在传统的神修学里,本主日的福音常被解释为“玛尔大错,玛利亚对,默观的价值压倒行动的价值。”
不少近代的圣经学家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初期教会的信徒们(尤其是妇女们)很珍惜耶稣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把他和伯达尼这家人家的友情细心记录下来。玛尔大和玛利亚是两姊妹,在款待客人时担任不同的角色是很自然、很可以了解的。这从若望福音的第十一及第十二章也可以看到。
有圣经学家注意到路加福音这章节和格前七:29-35的讲法很接近,在那里保禄说:“时限是短促的……这世界的局面正在逝去……”。路加跟随保禄的“末世神修观”,在他的福音十二:22里记载了耶稣说:“不要为生命思虑吃什么,也不要为身体思虑穿什么。”本主日福音里的“其实需要的唯有一件”,本来或许就是说“一碟菜已够了”,现在却成了“行动不重要”,因为“玛利亚选择了更好的一份:“听耶稣讲话” 。其实“听耶稣讲话”,在路加的价值等级里一向位置很高,他把“听了天主的话而实行”,看得比做耶稣的母亲或兄弟更重要。 (路八:20;路十一:27-28)
在路加重分量的注释下,让我们找回那简单的原始资料:在玛尔大和玛利亚的家里,疲累的耶稣得到温馨的款待。第一篇读经也正鼓励我们集中欣赏这点,创世纪十八:1-10的主题也就是“好客”。
亚巴郎主动向三位陌生过路人献殷勤,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他们,并谦虚地服侍他们,还感谢他们赏脸接受他的款待。结果他得到老年还能生子的酬报。原来他所接待的是天主。
圣经学家说类似的传统在其他文化里也有。好客的一个理由是:“你所款待的人客可能正是神”。旧约里后来又加多了两个好客的理由:(一)以色列自己曾旅居他乡;(二)天主爱惜所有离乡背井的侨民。
一九九八年主教代表会议的亚洲大会结束时,发表了一份“给天主子民的文告”。其中谈到教育时,强调我们在推进福音价值时也要推进亚洲文化中的价值,如:好客、朴素和宗教感。
当然,“好客”两个字的含义很广,指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所有的人,尤其是脆弱无助者,好像亚巴郎一样服侍他们。
今天的社会多么缺乏这种好客的精神。在大城市里,人人都担心怎样保护自己,把门紧紧地关上;受接待的人客都是经谨慎挑选的,不是亲戚就是朋友。但耶稣说这样做不够,没有信德的人也能做到。 (路六:32-34)
在居港权的问题上,香港天主教区所做的几乎成了荒野中的呼声。香港人忘记了自己都是第一代或第二代的新移民,忘记了香港的繁荣也是靠这五十年来港的新移民所建设的;在政府的误导下,多数人欢迎了人大释法,堵住家门,剥夺了港人在内地所生子女的居港权利。最近却有人建议欢迎专业人才和有钱投资的大陆人士来港,这种自私的态度和亚洲传统的精神背道而驰。
看起来只有福音的精神才能维护我们传统的价值观。玛窦福音第廿五章说:你们对这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了。弱势的兄弟正在他们身上补充基督苦难的所缺(读经二)。我们不是很羡慕伯达尼的两姊妹吗?我们每天有机会接待耶稣,不要让这些机会溜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