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分类 > 文章小品 > 其它文章

瑞士信仰之旅

时间:2010-09-19  来源:自己写的  作者:段伯铎 点击:
一、初到瑞士
 
2010719下午三点二十分整,经过近四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我们久已盼望的目的地——瑞士琉森地区圣十字架修会。这是台湾陈丽文老师在几个月以前就给我们安排好的为期两周的牧灵分享演习活动。我是第一次到瑞士,在火车上的时候就看到了瑞士的大好河山,在到达了目的地之后更是体会到了那美丽的风景与宜人的气候。意大利那炙热、潮湿的天气让人苦不堪言,难以忍受,而这里的气候却使人感到了无比的清爽和凉快,仿佛到了世外桃源。这里是绿树四合、芳草含绿,泉水甘醇清冽,青天白云悠悠,宛然一副田园牧场的景象。在远处高高的山腰间零星地点缀的那些牛犊埋首于青草间,脖子上挂着的铃铛一晃一晃地叮叮当当的直响,昼夜不止。那一连串的铃声仿佛远处沙漠中由远及近的骆驼群,清脆而动听。
                    
二、圣十字女修会
 
十字女修会的会院坐落在半山腰,整个建筑群别具特色,风格优美,颇具瑞士古典建筑的特点。该修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辉煌的过去,周围那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也给这里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该修会的鼎盛时期显然已过,目前修会只有十九位瑞士籍的老修女,和一些在此度假的其他国籍的修女们。此外,十字会修女院还有一个极其别致的游泳池,常年四季可以游泳,修女们也以此作为强身健体的活动。修女们都非常热情好客,也许是看到我们来自异国他乡的充满活力的青年神父修女修士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或许是因为常年寂静的缘故吧,或许是这么多青年给她们平静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吧,总之,修女们对我们异常的热情和友善。
 
二、修道生活感想
 
上午九点钟,陈丽文老师与我们一起共同制定了在瑞士这两周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然后他给我们分享了在教会内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我们每一位修道人,对教会要有一种承担意识,有一种危机感。其中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深,就是有一些修道人是越修道越没有人情味,越修道越没有爱,原因何在呢?以她多年带团体生活的经验来看,就是因为教会团体过分的体制化,致使这些修道人或者说教会团体的生活,逐渐陷入由僵化。
公元313年米兰诏书颁布后,教会在罗马帝国获得合法的地位,此后不久教会被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此教会就不断地逐步走向世俗权利的核心,尤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教会由是进入西方世界的权力中心与高峰,在世俗王权与宗教精神的领导的方面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教会在大力向外拓展传播福传空间的同时,也不断地加强自身体制的完善,以有利于保持信仰与纪律的纯洁和完整。历届教会大公会议以强有力的手段加强和完善了自身严格的体制,尤其是特利腾大公会议,通过对基督新教改革的严厉抵制,对宗教生活的自我更新,对信仰和纪律的不断加强,使的教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空前的巩固和发展,由此形成了教会严密的组织与庞大的体系,形成了严明有序、有法可依,完整的体制性的教会。在漫长的教会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严明而完备的体制确实保护了教会,使教会免于各种异端邪说的侵害和威胁,及各种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但是这种过分的体制化也不免使教会生活走向僵硬化,而这种僵硬化使得圣神的和风无法吹进来,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教会裹足不前,严重阻碍了教会的发展。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梵二正是基于这样的动机才促使教会走向自我的更新,及与世界进行开发性的对话。这些看法在我心中振聋发聩,犹如晨钟暮鼓涤荡着自己的心扉,它让我对于教会的生活进行深刻的反思,也对自己的圣召和灵性生命成长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自我解剖与辨析。为什么我们的圣召会逐渐减少呢?为什么会有一些人最终离开了自己曾经深爱的教会呢?为什么教会内会出现那么多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呢?怀着这样的问题和思考意识,我们开始了具有启发性的学习和开放性的讨论。
 
三、福音分享
 
我们的生活节奏是很紧张的,早上七点开始福音分享,七点五十分结束。根据福音分享七步骤进行,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都分享自己的生命,刚开始时大家对于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好,但几经调整每一个人不仅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经验和触动都分享出来,而且时间也把握的恰到好处。
福音分享深化的主题是上个主日的福音关于玛利亚和玛尔达对于款待耶稣的不同态度,大多数的意见侧重于要效法玛利亚认真聆听耶稣的话,要从基督的话中去汲取力量。反之如果一味地去工作而忽略了祈祷那么工作多了就会抱怨,而且也会放弃自己的工作。因为缺乏根,故不会长久。而我则以为玛利亚和玛尔达都是耶稣的朋友,她们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款待耶稣,两样都重要都不可偏废,当然二者有一种关系,就是玛利亚聆听圣言是传教工作的泉源,而玛尔大工作则是福传具体的表达。
 
圣经分享给我们的一个直接的感觉是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过去大家聚会分享,侧重于讲道而忽略了通过圣经触及自己内在的生命,而这次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即在于强调和突出要分享自己的灵修生命,看天主在自己生命中所做的工作。而且福音分享令我感到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实践福音的教导。每一次的分享要求有当下的团体行动,即如何将福音的启迪和训诲落实在一个具体的行动上,看大家在当下的生活场景中具体可以为其他的弟兄姊妹做些什么的爱德的善功,要有具体的行动来传递福音的信息。这种方式可促使每一次的福音分享,都有一个具体的行动表达,如此一来可以给团体生命带来信仰的活力。或者是个人对福音的具体回应和实践,以活出与天主更深的关系。因为任何具体的活动背后都要有深沉的祈祷做支撑,如果说“动”是力量的展现,那么“动”的越多静下来与天主结合的时间就要越长。如此个人信仰生命与团体的灵性生命才能产生一种互动,给基督徒的生命带来充沛的活力。
 
四、登高
 
爬山如人生。晚饭后我们去爬山,由于我们大多数都没带登山鞋,这里的修女们非常热情,看到我们没有带登山鞋就主动给我们提供她们准备好的鞋,还不厌其烦的帮我们挑选适合我们穿的登山鞋。之后,我们十六位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和爱尔兰的四个国家神父、修士、修女和两位米兰的中国教友一起爬山。
山不是很高,但是却十分清秀,就像是一副美丽的画面,而我们仿佛就身在画中,真如同人望画中的山水而人就在山水画中一般。该海拔约有一千多米高,我们沿着山间的小路蹒跚而行。穿着专业登山鞋登山感觉很不一样,踏在青色的小石子的路上,脚下仿佛有了弹力似的跋高山亦如履平地。不到一个时辰,我们就攀到了海拔一千多米的山顶。登高极目远眺瑞士山河,那蜿蜒起伏绵延不绝的山脉,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心中浮想联翩,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这山不是怪石嶙峋的高山——这里土多于石,但是却确又有山的气势。山顶上的小木屋,在云雾升腾时,在乱云中露出的尖顶,远望群山也颇有蓬莱仙山之气概。这就是我们在瑞士登的第一座山也许是最后一座山,以后不知还有机会再来这里吗?
攀登高山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上则下。我们的信仰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吗?对于登高山我们需要专业的登山鞋,对于福传也需要好的登山鞋,就是要有好的福传方法。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需要寻找适合当下的福传方法,可以有效地激活自己的信仰同时,也能够通过在教会内建立不同的小团体,借着小团体的信仰互动与活波的生命见证,给教会福传提供强劲而又充沛的活力。如此我们不断地攀登信仰人生的山巅,持续而有效地进行福传可能会事半而功倍。
 
 
五、森林灵修
 
晚饭后七点钟左右我们一行十八人,在彼得的引导下穿越茂密的森林,沿着木板小路蹒跚而行。
天空飘着濛濛细雨,本来已经碧绿的草和树本,现在被雨水一浇,更显得浓翠逼人,整个森林,连同其中的草地,都绿成一片,绿色仿佛塞满了寰中,涂满了天地,到处是绿,其他的颜色仿佛一下子都消逝了。雨中的森林更别有一番风味。连绵不断的雨丝,同浓绿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神奇、迷茫的大网。走到一处有一个小牌子,上面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一些不同的记号,分别指人在森林中穿行时不要讲话,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去体会大森林的神秘和大森林的灵修。穿越森林为我而言是平生从未有的经验,踩在细软的铺在地上的厚厚的树叶子上,有一种软绵绵的感觉,仿佛走在棉毯子上非常的舒服。
静静的森林里只有我们十几个人在静静的穿梭而过,仿佛一支森林探险队寻找不可知的宝藏。一路上皮特尔饶有兴致的给我们讲解发生在这里的一切,就像一位白发老翁讲述发生自己生命的故事那样娓娓道来。森林中的景象奇异诡秘、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恍若隔世。在高密的森林里许许多多的小的花草在那里舒展的自由自在的生存,它们每一枝花草都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间和价值,给人们分享自己的美丽,那怕是瞬间的刹那之美。由此,我想到我们每一个人在这茫茫人海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权力有高下,地位有尊卑,身份有不同,职业也有区别,但我们一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寻找自己生存的空间,在这里快乐的生活,尽心尽力的工作,努力结丰硕的果实。
 
七、朝圣感怀
 
整天人都在旅途中。早上七点半我们就整装出发了,在车上坐了两个多小时就抵达了目的地,即圣尼阁老的故乡。我们参观了圣人的旧宅,他结婚后在那里生活一直到他离家修道。圣人出身于贵族家庭,他青年开始从军,后来他成为一个杰出的的军事指挥官。在从事军政生活多年后,悟透了人生的真谛,舍弃一切归隐精修。他隐修的地方离他家不远,离开他家不远下一个大坡,大约十分钟左右就到沟底,在那里有圣尼阁老曾经隐修的小木屋,至今仍保存的非常完好。圣人就是在这所很狭小的木屋里隐修了几十年。据说,他每天都去约四五公里远的教堂参与弥撒,平时什么东西也不吃,只靠领圣体维持自己的生命。后来我们也到了他曾经参加弥撒的教堂,他的遗体完整地保存在圣堂的祭台下面。
尼阁老圣人是于1947年被列为圣品的。据说,在二战期间当德国和意大利发生战争时,瑞士人很担心德国兵趁机侵略瑞士,因而他们恳求尼阁老圣人转求天主使他们能免于战火,结果很多瑞士人都看到在天空出现了一只大手,阻碍了德国军队的入侵,使瑞士免受战乱的侵扰。两年后尼阁老被教会封为圣人,成为瑞士国的主保。薛修士跟我们仔细地讲述了圣尼阁老的生平事迹和感人的故事。其中令我感动的是圣尼阁老的妻子对于圣人默默无闻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他的妻子的理解、同情与理解,圣人就不会在那间小木屋里安心的静修,所以我觉得圣人的妻子是当之无愧的一位无名圣人。
之后,我们参观了瑞士于一百年前建立的一个索道,这个索道直线上升三十层高,海拔一千二百五十米高,景色尉为壮观。在山上往下俯瞰,只见到直升飞机在我们的下方飞翔,那依山而傍的湖泊,清澈见底,绿水荡漾。这架一百年以前建立的索道,是我以前不敢想象的,因为我们的国家百年以前还是清朝末年,国家灾难深重、民不聊生,外寇入侵、山河破碎,我们的国家那里有力量去建设这样的索道呢?瑞士的国家几百年来没有经历过战火,这里很久以来人民就享受着和平而宁静的生活,到处青山绿水,牧场环绕,景色宜人。
 
八、白冷会
 
下午我们去参观了白冷会,这是以一个新兴的修会,全称为白冷外方传教会Societas Missionaria de BethlehemSMB)。1921成立,总会院位于瑞士施维茨州梦湖Immensee),会员以瑞士籍教士为主;传教地区则包括非洲哥伦比亚日本美国中国台湾等地。1953年(民国四十二年)5月,瑞士白冷会教士锡质平应天主教花莲教区费声远主教之邀,来台东设立白冷会台湾区会。会址初设在台东市福建路,今福建路天主堂。直至一九六O年,白冷会23位传教士先后在台东传教。七年中,在全台东县建立了60多处教堂和传道所。其中包括台东圣母医院、尚武和成功设立诊所等。这个修会到各传教区服务,即融入当地的教会。白冷会最重要的目标是协助建立地方教会。因此,当一个地方的教会越成长,白冷会士的踪迹就越隐逸,完全融合而成为当地教会的一份子。白冷会士努力的方向是:支持宗教与文化交谈,加强四海一家的意识,强调教会学习与团结的角色,促进基层团体实践共同的愿望,与他人交换灵修经验,帮助有益于福传工作的研究等。白冷会是个相当年轻的团体,成立于一九二一年,算来比中华民国还年轻十岁呢!白冷会第一个对外传教区,就是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时于一九二六年。前后约有五十位神父到中国大陆;一九四九年之后,有些传教士来到台湾,有些则转往拉丁美洲或日本做传教工作。
目前,白冷会最大的传教区是在非洲的津巴布韦。现在全世界约有一百五十八位神父及四十九位修士,分布在十几个国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为弱小的弟兄姐妹,特别是为那些贫穷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服务。白冷会士在瑞士和津巴布韦兴办学校,致力于教育工作;一九六○年在台东创办公东高工,一九六五年则设立了东区职训中心,给东区很多青少年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无论在学校或在堂区,白冷会士努力的方向是:支持宗教与文化交谈,加强四海一家的意识,强调教会学习与团结的角色,促进基层团体实践共同的愿望,与他人交换灵修经验,帮助有益于福传工作的研究等。
辅理修士的角色是白冷会士传教工作的特色之一,他们经常担任独当一面的重要工作,而不仅是做些后勤或杂务工作。在台湾的十四位会士中,八位神父在堂区工作,而四位修士分别从事行政、建筑、社会服务及大众传播工作。他们的任务不同,但各尽其责地分享着共同的使命。
近年来,平信徒在白冷会也有其重要的地位,已婚和未婚的平信徒,都能成为白冷会的一份子,大家在耶稣基督言行及精神的感召下,分享共同的精神,分担不同的职务,合成一个以福传为使命的大家庭。今年就有一对夫妻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从瑞士来到台湾,一起参与白冷会的工作,他们目前正在学习中文,打算明年开始在领袖培育和社会服务方面,贡献心力。
该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迄今九十年了,该会成立后不久,即派出首批传教士前往东北齐齐哈尔教区传教,这是一个多个地区交汇,多股势力相争的复杂地区,再加上日本的入侵,以及朝鲜族的多种复杂关系及土匪出没致使该地区的安全没有任何保证,白冷会很年轻的传教士由于不习惯那里的气候和水土,在到中国不久就去世了,而另外一些则由于信仰的缘故而舍身致命,把他们自己的年轻的生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教会。
当我们站在十二个在中国去世的白冷传教士的墓碑,心潮滂湃久久不能够平静。一个外国传教士把他们毕生青春和全部的生命都奉献给中国教会,我们作为一个中国本土的神父在完成学业之后,有什么理由不愿意回到自己的祖国教会,在那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年华呢?
 
九、做神父
 
上午陈丽文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新的方法,就是通过类似于文化圆桌的方式进行交谈,我姑且名之为信仰圆桌。这种方式交谈的特点是对于一个信仰的主题进行漫谈式的分享,如果其他人有问题的话可以进行提问,如是以动态式的对话和交流使得信仰的问题以多元化的面貌得以呈现。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给我们提供一种开放的视野,使我们能够对教会毫不回避地进行探讨和批判。如果我们教会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这类的活动,藉以激发青年人对信仰有比较深刻的洞察和认识。
下午我们一起阅读了《曾经是神父》的一篇文章,是一位离职神父的自述。读了这封信以后感慨良多,这位神父曾经经历的一些事情我也曾经遇到过,而且他说的一点有些事实,但有些就是过于夸张和扭曲了事实的真相。因为他过分的强调教会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没有认识到作为一个司铎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没有认识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应该善尽自己的本分,达成一个神父应该做合乎自己身份的事情。
午饭后,我们以小组的名义给他回信,希望以此来表达我们的对他的关心和理解。说实在的对于这位离职的神父我们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该对他说些什么。因为要说的很多,所以只能拣最重要的说。我们以为有两点需要澄清说明:
其一、对于既成事实,教会与他同样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以为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应该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应该检讨自己的问题,不能够一味的把责任和问题全部的一股脑地推给别人,这不是一个成熟的负责任的态度,我们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魄力,该是自己错了的时候,就应该勇敢地承认,这样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会赢得大家的普遍尊重与谅解。
其二、对于教会我们认为也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就是本着这种态度和认识来写这封信的。其实我以为写这封信的目的不仅是要写给这位离职的司铎,也更是写给我们自己,是对我们自己的一个晨钟暮鼓,对自己的很好的提醒,让我们也好好的善尽自己作司铎的责任,同时也要对教会有承担意识,知道自己是教会的一个成员,自己有责任去建设教会,有责任去面对教会内所发生的事情,尤其是直面教会内的丑恶和黑暗。面对教会内的问题我们不能够一味地遮遮掩掩捂着盖着,而是要揭开她的伤疤,为的是要面对和治愈她。
 
十、学会信赖
 
上午与十字架会的修女们一起举行了主日感恩弥撒,我们用了中文、拉丁语、德语,是一台象征跨国际性的合一弥撒。
午饭后我们去爬山,这座山不是很高,我们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爬到山顶。中间我们四个人由于走的快,走差了道,走向另外一个小山头。后来当我们发现后又迅速地返了回来,途中遇见丽文姐正焦急地等待我们这些迷途知返的羔羊。由此我们想到了前两天立文姐给我们说的那句话,“没有抉择就不会犯错误,也就不会成长”,心想我们的人生就是在错误和歧路中学会成长的。一个人有了这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就会对于其他有相同遭遇的弟兄和姊妹,有多一份的同情和理解。
在山顶我们一起共饮了瑞士的葡萄酒,并且练习劈柴。大家伙你一斧子我一斧子地劈了一大堆木柴,尽情地享受劳动的愉悦。有许多人都是平生第一次做这样的活,其实也是难得的一次生活体验。看着我们这群负笈海外的年轻学子载欣载奔、欢呼雀跃的神态,心中不仅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在心里拈了一副对联,“携诸君登高以振臂指点江山,为教会崛起而读书激扬文字”,聊以自娱。
山顶上有一个小屋,屋里摆着几张桌子和一套餐具,以及许多木材,还有一把斧子。供登山之人随时使用,当人用完之后又井然有序地收拾好,以为后来之人所用。像这样的情况要是在中国可能就不一样了,怕是不仅那些桌子、椅子、木柴和斧子,恐怕连小木屋都会被拆了搬回家的。因为我们听说过在瑞士有一个公共场所,放置一些报纸和一个小蓝子,当有人来拿了报纸,就把钱投放在小篮子里。后来中国人来了以后,不仅放钱的小篮子没有了,报纸也没有了,甚至连放报纸的桌子也不知踪影了。
下山时,丽文姐让我们分成两组,一组扮成瞎子,另一组做向导。扮演瞎子的人要依靠向导行走,这是一份对对方完全的依赖和信任。刚开始时大家很不习惯,很想知道引导自己的对方究竟是谁,然而很快这种念头就打消了,因为自己感觉被对方一直引导和搀扶着平安地前行,当自己走的偏左时就被自己的向导拉回右边,当走的偏右是很快又被拉回左边。总之,这种方向和平衡感是由自己的向导所把持。这种经验于我而言是平生所未有的,因此增加了自己对于同伴的那份特殊的信赖和依靠,就是把自己完全放在他或她的手里。通过这个经验想到一个双目失明的人,那份别人所无法体验的痛苦和无奈,那种在黑暗中的绝望和挣扎,和对光明世界的渴望与追求。由此可知,信任与合作是建设一个团队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没有信任与合作,这个团体就会分帮离析、支离破碎。
 
十一、学习游泳感悟
 
记得还是小的时候在家乡汾河湾,每年的夏天下午除了割草以外的时间就是在汾河湾里戏水游玩,等长大以后就再也没有游过泳。因而去年在德国再去游泳时已经不会再游泳了,彻头彻尾地变成了旱鸭子。幸而这次在瑞士又有了一个重新学习游泳的机会,所以十分珍惜这个难得机会。十字架修会的巴尔多禄茂修女是一位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游泳教练,由她亲自指导我们学习游泳。每天她亲切和善,不厌其烦的教授我们几位不会游泳的弟兄姊妹学习游泳。通过近半个月的紧张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不仅在灵性生命方面获得了知识的丰富与生命的成长,而且也学会了初步的游泳。
通过学习游泳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再好的理论也需要付诸实践的,倘若没有具体的操作和练习,再好的理论也终归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而我们做人灵的牧者在给别人传道授业解惑之际,也需要常鼓励自己努力要宣讲自己所相信的,实践自己所宣讲的,如此理论和实践才能够整合为一,达致知行合一的境界。倘不如此,即如孔子所言:“己身正,不令则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而学习游泳就如同学习做人,学习做一个好人是做一个好的司铎的基本前提,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够谈到做一个好神父。而一个好的司铎对他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巴尔多禄茂修女在教我们学习游泳时告诉我们,为学习游泳除了掌握必要的技巧,也需要对水有信心,相信水可以把人浮起来,水有这种浮动的力量。中国也有一句古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言虽然反映了为君之道,但同时也说明了水本身的能动力量。由此我也想到了教会与世界的关系,神职人员与平信徒的关系等,不也正如同人与水的关系吗?
 
十二、爱的实践
 
对于吴若石神父的大名早已经是如雷贯耳了,但是从未谋面。吴若石神父是一代足部按摩的开山鼻祖。他这次应邀来对我们进行了为期三个晚上的短期培训,使我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倘若没有良好的健康体魄,就不能够很好地为他人服务。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健康的体魄乃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健康的身体是我们为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与道德情操,以及为教会服务的本钱,因为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都无从做起。
吴神父不厌其烦的亲自手把手地教我们按摩,耐心指导我们每一个动作和要领,希望我们每一个通过按摩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能把健康和快乐带给周围的人。有鉴于此,本次演习班负责人陈丽文老师与老道修士邀请了目前在台湾服务的白冷会吴若石神父,专程前来给我们讲授足底按摩的基本要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彼此之间学习足部按摩与相互服务的机会,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构成了手与脚的对话和交流,心与心的沟通与互动,在服务中学会了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同情与信任。就如耶稣对门徒说要彼此洗脚,由彼此洗脚延伸到彼此相爱。我们也是如此,通过彼此的足部按摩来实践基督爱的诫命。
吴若石神父三十几年如一日,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为他人按摩服务,不是为了赚取金钱和名声,而是为了能够给他人带来一个健康的身体,以此来传递基督信仰,正如他所说的自己这一辈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给他人带来健康和快乐,他人生的珠宝就是给人按摩和服务,借以让人认识耶稣基督。而我们通过这次学习按摩,也确实体验到了为他人服务所带来的喜悦和快感。
其实我在修道期间,由于自己曾经患偏头疼病,饱受病痛之苦,本地一位老神父常给我按摩,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学会了足部按摩。后来在堂区实习时,也曾经给人按摩过,只是在圣了神父之后就再也没有给人按摩过。这次吴若石神父亲自教我们按摩,也更增强了我学习按摩的信心和兴趣,也想通过按摩给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快乐。窃以为按摩或许也可以尝试著作为一种福传的方法吧!
 
上一篇:香港教区网站发呼吁 寻A或O血型志愿捐肝者下一篇:中国天主教会该何去何从?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