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继讲授爱德与望德的两个通谕《天主是爱》和《在希望中得救》后,教宗本笃十六世又颁发了《信德之门》手谕,并由此开启了信德年。信、望、爱是基督徒生活的基本态度,透过对此三超德的讲解,以及激励信友更深刻地将之生活出来,教宗旨在从根上重振普世信友的信仰。信德在三超德中是最为基础的,它不仅包括外在的生活层面,还包括内在的道理层面,即信仰的内容;前者是后者的显发。如果信仰内容受到威胁,信仰生活就会受到牵连;信仰生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仰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的质量。
遗憾的是,正如教宗所指出的,基督信仰的内容及其价值在今天常常被否认,“而在过去,人们却能够承认一种包涵在基督信仰内容之中的,和受基督信仰之价值所启发的统一的文化氛围。可是,在当今社会的诸多领域中已不再如此,因为深刻的信仰危机已经影响到许多人。”(《信德之门》第2号)教宗所谈到的这种信仰危机不仅仅发生在有基督信仰背景的国家,也几乎适用于任何已经长久接受基督信仰的群体。就拿我们中国的老教友来讲,有多少能够把他们的信仰作为其公共生活的基础?在世俗化、物质化、无神化的中国社会里,又有多少信友团体能够创造基督信仰的文化氛围,能够让基督信仰的价值影响到社会?
在感受到信仰危机的同时,教宗也意识到,“我们不能够让盐失去咸味,也不能把灯隐藏起来(参玛 5:13-16)。”况且,“今天的人,也如同撒玛利亚妇人一样,能够重新感受到需要靠近水泉,聆听耶稣的话。”(《信德之门》第3号)正是基于上述危机感和使命感,教宗才决定召开信德年,“以促进对主耶稣的彻底皈依,使人们重新发现信仰,好让教会的所有成员,在今日世界上,成为复活之主的可信而喜乐的证人,并有能力向那些寻找真理的人指出‘信德之门’”(见信理部关于信德年的牧灵指引的前言)。
信德年的召开适逢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召开五十周年(1962年10月11日),以及《天主教教理》颁布二十周年(1992年10月11日)。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梵二的开幕式上说:“梵二旨在完整而纯正地传递信仰的道理,使这应当被忠实地尊重的确定而不可更改的道理得以深入,并使之根据我们时代的需要,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天主教教理》则是梵二的果实,以适合当代人的方式,系统地阐释了在梵二中得以深化的传统信仰。回顾梵二和重学教理一方面是深入认识信仰和更好地活出信仰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是向非基督徒世界开放和向他们宣讲福音的工具,因为我们宣讲的东西只能是我们自己所了解和深信的东西。深化信仰和传播信仰,这就是新福传的范畴。信德年因而也是新福传年。
在教宗本笃十六世通过《信德之门》手谕指出信德年的大方向后,信理部又在一份文件中对该手谕做了注解,并给出更为具体的牧灵指引(在后面我们将之简称为《指引》)。我们将在此通过分析和概述这份文件来看我们该如何度好信德和新福传年,或者更好说该如何重振我们的信仰,因为信德年的倡议不应该随着信德年的结束而结束,而该当是我们日后不断地学习信仰,生活信仰和传播信仰的开始。
一、信德年的理论基础:信仰内容、信仰生活与信仰传播
在具体地给出牧灵指引的开头部分,这份文件说:“‘我知道我所信赖的是谁’(弟后 2:12),圣保禄的这句话使我们理解到,信仰‘首先是人对天主的个人性认同,同时,与此密不可分的,也是自由地认同天主所启示的全部真理’。个人对天主之信赖的信仰和我们在信经中所宣认的信仰,是无法分开,相互照应和彼此需要的。在活出的信仰和它的内容之间,有一种深刻的联系:见证者和宣信者的信仰,也是宗徒们和圣师们所宣讲的信仰。”在这段话里,我们可找见信德年之宗旨的理论基础,这个基础由三个因素构成:认识信仰、生活信仰和传播信仰。
“我知道我所信赖的是谁”,保禄宗徒的信仰经验告诉我们,基督信仰不是迷信,也不能盲信。基督徒所相信的那位是确定的一位,是向人启示出祂自己真实面目的一位,也是把真理的道路明确地指示给人的一位。相信祂,首先意味着认识祂,因为祂是愿意被认识的,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认识的,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识透祂。祂首先是透过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和圣经来启示祂自己及其真理的,之后又在耶稣基督身上被圆满地启示了出来,最后又把这启示以及解释这启示的权力交给了教会。因此,认识祂,就意味着认识祂所启示的全部真理,而这就要求我们以理智和意志完全服膺教会所教导的一切信仰内容(参《信德之门》第10号)。
“认识信仰的内容,对个人的信仰,是至关重要的”(同上),因为我们不可能去信赖陌生的、不确定的对象;这样的对象只能引起我们的怀疑。所以,圣奥古斯定说:“我理解,是为更好地信。”如果具体到耶稣基督和圣经的关系的话,圣热罗尼莫说得更直接:“谁不认识圣经,就不认识基督!”这句话虽然比较不受听,却是事实。而这个事实又是多么残酷:有多少中国教友通读过,或者学习过圣经?不是吗?假如我们不了解信仰的内容,我们就无从知道我们所信的是谁、是什么,我们的信因而就是虚假或者错误的。如果说“基督信仰的基础是与一个事件,与一个为生命打开新视野,并从而为生命指出决定性方向的人的相遇”(《指引》前言),那么,当我们不认识他的时候,我们就会与他失之交臂。这就是为什么教宗要召开信德年,借以督促我们深入学习信仰内容,尤其要学习《天主教教理》的缘故。教宗说:“我们在《教理》的每一页里所发现到的,不是单纯的理论,而是与生活在教会内的那一位的接触。”(《信德之门》第11号)这句话表明,认识信仰本身就是与基督的相遇和接触。
认识得越深,信得就越深,生活得就越好。的确,“在我们表达信仰的行动和我们所赞同的信仰内容之间,有一种深刻的联系。”(同上,第10号)教宗在《信德之门》手谕里用保禄的话来解释这种联系:“心里相信,可使人成义;口里宣认,可使人得救。”(罗 10:10)里狄雅的例子很能够说明这个事实:“当保禄在斐理伯时,他在安息日那天去向当地一些妇女宣讲福音,里狄雅在她们中间,而‘主开明了她的心,使她接受保禄所讲的话。’(宗 16:14)路加在此告诉我们,光是知道信仰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让心灵──人的真正圣所——向恩宠敞开,为能往深处看,进而明白到宗徒所宣讲的是天主的话。”(第10号)不过,这反过来也说明,假如听不到有关信仰内容的宣讲,因而认识不到信仰的话,就不可能从心里认同信仰(参罗 10:14)。只有知道信仰的内容,并从心里接受它之后,我们才会用口舌去宣认。而“用口舌宣认,表示信仰包括见证和公开地投身其中。”(同上)换句话说,信仰不单单是知道它的内容和在心里相信,还包括相应的生活。这生活与心里相信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除信仰生活之外,“口里宣认”还表示出信仰的另外一个幅度:福传。事实上,信仰生活与信仰传播是一体两面,因为生活的见证本身就是一种宣讲。如果说口头宣讲福音是为让人听到福音,那么生活的见证则是为让人看到福音。让人看到福音其实是更为重要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说:“今天的人信任见证人胜于信任教师,信任经验胜于信任教导,信任生活和行动胜于信任理论。基督徒生活的见证是传扬福音的首要和无以替代的方式:基督是卓越的‘见证人’(默1:5;3:14)和所有基督徒见证的楷模,我们继续他的传教使命。”(《救主的使命》通喻第42号)无论是生活见证,还是口头宣讲,都应该来自对信仰的认识和接受,来自对基督之爱的领悟以及这爱的催迫(格 5:14)。“是基督的爱充满我们的心,并驱使我们去传播福音……在日复一日发现主的爱时,信徒们对传教工作的投入便获得源源不绝的力量和活力。当信德作为爱的经验而被生活出来时,当它作为恩宠和喜乐的经验而被传播时,它便会成长起来。”(《信德之门》第7号)分享爱之经验的喜乐,是经验爱的自然表现。所以,对那些像保禄一样的伟大的福传者们来说,他们是由于基督之爱的催迫才去传福音的。传播福音因而是一个人信德成长和信仰成熟的表现。况且,福传是主的命令,“今日和过去一样,他派遣我们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向所有的民族宣报他的福音(参玛 28:19)。耶稣基督以他的爱吸引各个世代的人归向他:他在每个时代都召唤教会,将宣报福音的万古常新的使命托付给它。因此,今天我们也需要更为坚定地投身于教会,来进行新福传,以便重新发现相信的喜乐,并重新找到通传信仰的热情。”(同上)
传播信仰、生活信仰和认识信仰在此组成一个圆形结构:认识信仰是生活信仰的前提,生活信仰则要求传播信仰,而我们所传播的信仰,无非是我们所认识的信仰。为此,《指引》说:“在活出的信仰(包括福传)和它的内容之间,有一种深刻的联系:见证者(生活信仰者)和宣信者(福传者)的信仰,也是宗徒们和圣师们所宣讲的信仰。”
二、信德年的行动指南:扎根教会、重温梵二、学习教理与投身福传
《指引》是按照由大到小的教会范围来给出信德年的行动指南的,即是从普世教会到本地教会的主教团,再到教区,最后到堂区、善会等基层组织。虽然范围大小不同,但总的来说,在这四个范围内应该展开的行动,可以归结为扎根教会、重温梵二、学习教理与投身福传这四项主要行动。而这四项行动的目的无非是为深入地认识信仰、积极地活出信仰和热情地传播信仰。
由于我们是在教会内接受信仰和活出信仰的,并且也是为把人带到教会——救恩的圣事里而向他们福传的,所以我们需要扎根在教会里,以实现上述行动的目标。扎根在教会里,首先意味着与教会的基石——教宗保持共融,因为教宗以及与他共融的世界主教团是信仰的保管员。为此,《指引》在一开始就“鼓励信友在信德年里到圣伯多禄宗座处朝圣,宣认对圣父、圣子及圣神的信仰,与蒙召在信仰内坚固自己弟兄(参路 22:32)的那位保持合一。”(1.2号)该文件还强调应“特别注意接受圣父教宗的讲道、教理讲授、讲话或者其它的发言内容”(第7号),因为教宗是信仰的最高导师,是确定和纯正之信仰的保障。《指引》也邀请青年人参加二零一三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世界青年节,以体验与教宗共融的喜乐(1.4号)。另外,敬礼玛利亚也是扎根在教会里的途径,因为她是教会的形象,“一身兼蓄并反映着信仰的重要内容”(《教会》第65号;同上,1.3号)。
如果说促进与教宗的共融是为突显教会的宗徒性,那么《指引》也为突显教会的至一、至圣和至公性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在教会的至一性方面,“与宗座基督徒合一委员会合作,进行大公合一的行动……并举行隆重的大公合一庆祝,以重新确认所有受洗者对基督的信仰。”(同上1.8号)在教会的至圣性方面,司铎们应该“在礼仪中,特别是在圣体圣事当中,加强对信仰的庆祝”,而信友们则该当“以有意识、主动和充满成效的方式参与圣体圣事,以便成为天主真正的见证人。”(4.2号)此外,“主教团要运用现代大众传媒工具,使人了解本地的圣人”,因为“圣人与真福者是信仰的真实见证”(2.5号)。在教会的至公性方面,《指引》提到了礼仪和神恩的多元化,一方面督促东方礼自治教会“见证他们对基督唯一信仰的特殊性和礼仪传统”(3.2号),另一方面也要求各种不同的修会、团体、善会和各种运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神恩,做出信德的见证,服务教会(见4.7-4.9号)。
扎根在至一、至圣、至公和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里,也意味着扎根在不断更新,却又万世恒一的教会里。这就要求信徒学习和接受梵二——教会在现代的伟大革新。在此,我们还需重复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梵二的开幕式上所说的话:“梵二旨在完整而纯正地传递信仰的道理,使这应当被忠实地尊重的确定而不可更改的道理得以深入,并使之根据我们时代的需要,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 可惜,不少人因着各自保守或激进的倾向,误解了梵二,或者认为梵二是对传统信仰的背叛,或者认为它开创了全新的与传统相隔绝的教会。但教宗本笃十六世提醒到,梵二丝毫不减弱原有的纯正而完整的信仰,也不与传统的教会相分离,反而致力于准确和忠实地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和语言把那恒常不变的信仰传递给现代人。他说:“我们若以正确的解释方法来解读和落实梵二大公会议,它就可以成为一股巨大的更新那需要不断被更新的教会的力量,并且这股力量会越来越大。”(《信信德之门》第5号)每个时代的人都会以其独特的和适宜其时代的方式来表达、生活和宣讲信仰。正是在这种变化之中,信仰才得以不断地深化。也正是这种变化要求教会不断地更新。梵二就是对现代人对信仰的种种诉求的响应。
《天主教教理》是梵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是为有系统地认识信仰内容所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对梵二所传递的信仰的最佳解释。在其前言中,编者们指出:“这本教理的目的是要将天主教教义主要和基本的内容,不论是有关信理,还是有关伦理的事宜,在梵二和整体教会传统的光照下,作一个有组织和系统的陈述。它首要的泉源数据是圣经、教父、礼仪和教会训导。它的功能已被确定为‘各地方编订教理或综合摘要的一个参照本’。”(《教理》第11号)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信仰的宝库》宗座宪令里了写道:“《教理》是教会信仰和天主教教义的表达,按照圣经、宗徒传统及教会训导证实和解释的……它对整个教会的革新工作,将会提供非常重要的贡献……我承认它的有效及合法性,并承认它是服务教会团体的工具,是信仰之教导的可靠准则。”
因此之故,《指引》前后六次一起提到梵二和《教理》,并督促各地方教会翻译、再版、宣传、研讨和学习它们,使每个神职人员和平信徒都能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那些教理讲授员。教宗甚至说:“信德年就是要致力于重新发现和研读《天主教教理》里面那些有系统而又活跃地综合起来的基本信仰的内容。在里面教会的富裕训导光彩照人,这是在教会在二千年历史中所领受、维护和传达的训导。”(《信德之门》第11号)
学习信仰内容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从心理接受信仰,实际地将之生活出来,并向他人宣讲它,因为“所有的信友都被召重新生活信仰的恩赐,设法通传自己信德和爱德的经验,与其他兄弟姐妹们对话,包括其它基督信仰团体的人,也不放弃其它宗教的信徒、无信仰的人、以及对宗教漠不关心的人。”(《指出》4.10)所以,《指引》建议主教团在本地教会内推动“研究有关信仰、个人见证和向新一代传递信仰的课题”(同上1.1),在学术和文化界举办有关信仰与科学之关系的研讨会,以表明信仰与理性以及科学之间不存在冲突(同上1.8),并努力与那些无信者以及“虽然不承认信仰的恩惠,却在真诚地寻找他们生命和世界的终极真理和意义的人”(《信德之门》第10号)展开对话,好使他们也能够跨越信德的门槛。
结语
“‘信德之门’(宗 14:27)一直为我们敞开,为引领我们进入到与天主共融的生命之中,并为让人进入衪的教会。当天主圣言广传各地,当人心被恩宠塑造时,人便能跨越这门槛。”(《信德之门》第1号)用敞开着的门来形容信德实在贴切。敞开着的门是个开放的、欢迎的和邀请的姿势,它表示信德是份愿意被分享的恩赐。这恩赐就是借着进入教会而“进入到与天主共融的生命之中”。人越是与他人共融,越是带领他人与天主共融,就越与天主共融,这就是为什么人与天主最圆满的共融只能等到末世所有得救者都与天主共融时才能实现。这也是为什么基督徒有传播福音,指引别人跨越信德之门的义务。信德诚然是份恩赐,但它不是应该掩埋起来的恩赐(参玛 25:25),而应该是“在教会的伟大共融中所活出的,和分享给世界的恩赐”(《指引》结语)。只有当恩赐的意义被理解和接受时,只有当它被珍惜,并在感恩中被分享出去时,它的珍贵性才会圆满地显露出来。在信仰遭受危机的今天,我们尤其应该明白信仰之恩赐的珍贵。信德年就是一个让我们重新发现和理解信仰之恩赐,重新用心灵和行动来接受、表达和分享它的机会和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