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教会文献 > 通谕

愿祢受赞颂:论爱惜我们共同的家园

时间:2016-08-03  来源:台湾地区主教团  作者: 点击:

 

愿祢受赞颂:论爱惜我们共同的家园.pdf
文件类型: .pdf c671f687b9642c8722650509dbed15ed.pdf (1.02 MB)

 

目录:

前言(1-2段)

世上没有什么是与我们毫不相关(3-6段)

因共同的关注而团结一致(7-9段)

亚西西圣方济(10-12段)

我的呼吁(13-16段)

第一章 我们的共同家园出了什么问题?(17-19段)

I. 污染和气候变迁(20-26段)

II. 水的问题(27-31段)

III. 生物多样化的消失(32-42段)

IV. 人类生活质素恶化及社会生活质素下降(43-52段)

VI.  微弱的回应(53-59段)

VII. 多元意见(60-61段)

第二章 创造的喜讯(62段)

I.信仰的光照(63-64段)

II. 圣经记载的智慧(65-75段)

III. 宇宙的奥秘(76-83段)

IV.在受造界的和谐内,受造物蕴涵的讯息(84-88段)

V.普世的共融(89-92段)

VI.物质的共同终向(93-95段)

VII. 耶稣的眼光(96-100段)

第三章 生态危机的人性根源(101段)

I. 科技:创意和力量(102-105段)

II.以科技为中心的范例全球化(106-114段)

III. 当代人为中心主义的危机和后果(115-136段)

第四章 整体生态学(137段)

I.与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关的生态学(138-142段)

II.文化生态学(143-146段)

III. 日常生活的生态学(147-155段)

IV.公益原则(156-158段)

V.世代之间的公义(159-162段)

第五章 探索和行动的方向(163段)

I.在国际社会中的环境议题交谈(164-175段)

II.为制订新的国家和本地政策进行交谈(176-181段)

III. 交谈与决定的透明度(182-188段)

IV.政治和经济为人的成全而交谈(189-198段)

V.宗教与科学交谈(199-201段)

第六章 生态教育与生态灵修(202段)

I.迈向新的生活的方式(203-208段)

II.为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盟约施行教育(209-215段)

III. 生态皈依(216-221段)

IV 喜乐与平安(222-227段)

V 公民爱心与政治(228-232段)

VI 圣事标记与享受憩息(233-237段)

VII 圣三与受造物之间的关系(238-240段)

VIII 万物之后(241-242段)

IX 超越现世(243-246段)


 

教宗方济各

《愿祢受赞颂》通谕

论爱惜我们共同的家园

前言

 

  1. “我主,愿祢受赞颂。”亚西西圣方济在他《造物赞》这优美的颂歌中提醒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好比一位与我们分享生活的姊妹,也好比一位张开双臂拥抱我们美丽的母亲。“我主,愿祢藉我们的姊妹──大地母亲受赞颂。她滋养及管理我们,并出产各种果实和色彩缤纷的花草。”[1]

 

  1. 这位姊妹现在向我们呐喊,因为我们肆意地滥用天主赋予她的资源,已对她造成伤害。我们自以为是她的拥有者及控制者,有权力随意掠夺她的出产物。我们被罪恶伤害的内心充满暴戾,同时反映在土壤、水、空气及一切生物所出现的病症上。大地受到压榨和糟蹋,是最被遗弃和摧残的可怜者之一,“同受产痛”(罗 8:22)。我们忘记了自己是出于尘土(参创2:7)──我们的身体由大地上的各种元素形成,我们呼吸她的空气,并从她的水获得生命和滋润。

 

世上没有什么是与我们毫不相关

 

  1. 五十多年前,在世界因核战危机的一触即发而动荡不安时,圣若望二十三世撰写通谕,不但反对战争,而且提出达成和平的建议,他的《和平于世》通谕是写给整个“大公团体”,也是写给“普世所有善心男女”。现今全球环境日益恶化,我希望向所有生活于地球上的人建言。《福音的喜乐》劝谕,是我写给教会的弟兄姐妹们,以鼓励他们不断地更新福传工作。在本通谕中,我希望以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与所有人进行交谈。

 

  1. 1971年,即《和平于世》通谕颁布后八年,真福保禄六世称生态问题是未受牵制的人类活动所酿成的“悲惨结果”:“人滥用世物,不独有毁掉世物本身的危险,而且人不免成为自己堕落的牺牲品。”[2] 当他以工业文明的实际爆发可能引致生态灾难为题,向联合国食物及农业组织发表讲话时,也采用了类似的措辞,他强调“人类的行为有彻底改变的迫切需要”,即使有“最非同凡响的科学突破、最令人匪夷所思的科技技术、最令人惊讶的经济增长,若没有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上的真正进步相伴,人最终必身受其害。”[3]

 

  1. 圣若望保禄二世日益关注生态问题。他在其首份通谕提出警告,人似乎经常“看不出他身处的自然环境所具备的其他意义,只看到那可以直接使用和立即消费的一面。”[4] 随后,他呼吁作出全球的生态皈依。[5] 与此同时,他察觉到在“维护真正的人类生态的必要伦理条件”[6] 方面,人所做的甚少。人类环境的破坏是极严肃的议题,不只是因为天主将世界交托予我们,更因为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份恩赐,必须加以保护,以免受各种形式的践踏。倘若我们有心保护和改善世界,就必须在“生活方式、生产与消费模式,及治理今日社会的权力结构”[7]上作出重大改变。真正的人类发展包含伦理元素,要求对人完全尊重,同时关注我们四周的世界,“考虑到每一个生命的本性和它们在井然有序的系统中的相互关系。”[8] 因此,人类运用能力改变现状时,须与天主原先赋予万物的本性相符。[9]

 

  1. 前任教宗本笃十六世也曾倡议“消除令世界经济失效的结构性原因,修正那无法保证对环境尊重的成长模式。”[10] 据他观察所得,我们不能单凭单一角度分析世界,因为“大自然之书是一以贯之,不可分割的”,包括环境、生命、性、家庭、社会关系等等。由此可推想,“大自然的衰落与那形成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11] 教宗本笃十六世敦促我们勇于承认,我们不负责任的行为,已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事实。社会环境同受到损害。两者的状况最终是由同一的恶源导致:即认为那指引我们生活而无可置疑的真理并不存在,所以人的自由无所限制。我们忘记了“人不只是一种为自己创造的自由。人不能自我创造。人是灵魂、意志,也是自然。”[12] 出于父爱的关怀,教宗本笃十六世敦促我们认清,“当我们拥有最终掌握权;当万物只属于我们,只供我们享用”,受造界便受到伤害。“当我们不再承认有什么可以超越我们;当我们眼中只有自己,并无其他,受造界开始被滥用。”[13]

 

因共同的关注而团结一致

 

  1. 数位教宗的声明与众多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和社会组织的省思互相呼应,他们的省思丰富了教会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在天主教会之外,其他教会及基督信仰团体和其他宗教,已就大家同感到忧虑的议题,表达极度关注,并提供宝贵意见。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与我们一同期盼能达至完全共融的大公宗主教──可敬的巴尔多禄茂,我要在此简短的引述他的部分言论。

 

  1. 巴尔多禄茂宗主教特别谈到每人均需要因自己对地球所作的伤害而忏悔,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制造小型的生态破坏”,我们也必须承认“自己有份于受造界所遭受的大大小小的外在伤害和摧毁。”[14] 他多次坚定及具说服力地重申此点,激励我们敢于承认自己对受造界所犯的罪过:“为人类而言……破坏了天主创造生物的多元性:他们使气候改变、剥夺森林资源、破坏湿地,使大地的完整性受损;他们污染了地球上的水、土地、空气和生命──这全是罪。”[15]“对大自然所犯的罪就是对我们自己和对天主所犯的罪。”[16]

 

  1. 巴尔多禄茂宗主教同时留意到环境问题的伦理和灵修根源,我们在寻找解决方案时,不能只从科技方面,也要从改变人类着手,否则只是治标而不治本。他请求我们以牺牲取代消费、以慷慨取代贪婪、以分享取代浪费。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我们“需要学习去给予,而非只是丢弃;这是一种爱的方式,从我想要什么,逐渐地变成天主的世界需要什么。那是从恐惧、贪婪、强迫中的一种释放。”[17] 身为基督徒,我们被召“视世界为共融的圣事,藉着它,我们得以与天主和近人共同分享。我们谦卑地相信,天主与人能相会于天主受造界无缝外衣中最微小的细节里,也能相会于地球上最小的一粒尘土中。”[18]

 

亚西西圣方济

 

  1. 我撰写这份通谕,不能不提起这位深具吸引力及感染力的人物。当我被选为罗马主教后,就是以他的名字作我的指引和灵感。我相信圣方济是关怀弱小、爱护整体生态的典范,他充满喜乐,并真心诚意地身体力行。他是生态研习者的主保圣人,同时得到非基督徒的爱戴,他特别关心天主的受造界、穷人和遭遗弃者。他爱,亦因他的喜乐、无私奉献、广阔胸襟而被人所爱。他既是神秘者,也是朝圣者,度简朴生活,与天主、近人、大自然和自己处于美妙的和谐中。他向我们显示了对大自然的关注、对穷人的履行公义、对社会的承担及对人内在的平安,彼此之间的连系是如何密不可分。

 

  1. 圣方济的生活见证帮助我们明白,整体性的生态学在要求我们态度要开放,要超越数学和生物学语言的各个领域,并带领我们进入做人的核心道理。正如热恋中的人,当他注视太阳、月亮和最微小的动物时,会引吭歌咏,吸引万物同声咏赞。方济与万物交流,甚至向花儿讲道,邀请它们“赞美上主,仿佛它们也有思想。”[19] 他对世界的回应,超越理性的欣赏或经济计算,对他来说,每一个受造物都是他的弟兄姊妹,手足情深。因此,他感到被召照顾万物。他的追随者圣文德说:“既思索万物根源,心中更加满怀虔敬之情,称一切受造物,不论大小,为他的‘兄弟’或‘姊妹’。”[20] 此一信念不可被抹杀成为幼稚的浪漫主义,因为它能左右人的选择,决定我们的行为。如果在接触大自然和四周环境时,不再抱持惊奇和赞叹的开放态度;如果与世界联系时,不再使用友爱及美的语言,我们的态度就是主人、消费者、单纯的资源利用者的态度,不能为自己的即时需要设定界限。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感到自己与万物紧密连结,节制和关怀自然随之而来。圣方济的贫穷克己,不是虚有其表的苦行主义,而是更根本的追求:拒绝将现实世界变成纯粹供人使用及操控的对象。

 

  1. 另一方面,圣方济忠于圣经的训诲,邀请我们视大自然为一部令人赞叹的著作,天主藉此向我们说话,让我们一瞥他的无限美善。“从受造物的伟大和美丽,人可以推想到这些东西的创造者”(智13:5)。确实的,“他永远的大能和他为神的本性,都可凭他所造的万物,辨认洞察出来”(罗1:20)。因此,方济要求会院花园的部分地方经常维持原状,让野花及其他植物能自然生长。人看到这些植物时,便举心向上──美丽大自然的创造者。[21] 世界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而是一个令人喜悦的奥迹,人应以欢愉赞颂之情默观。

 

我的呼吁

 

  1. 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最迫切的任务包括如何将人类大家庭团结起来,一同寻求永续及整体的发展,因为我们知道事情是会改变的。创造者没有遗弃我们;他从没有放弃他爱的计划,或为创造了人类而后悔。人类仍有能力团结合作,建立共同的家园。在此,我想向那些以不同的方式竭尽心力确保我们共享的家园得到保护的人士致敬,并表示鼓励及谢意。环境的恶化对最贫困者的生活带来悲惨的后果;我也特别要向那些在此一方面努力不懈,寻求化解之道的人士致意。青年人要求改变。但他们质疑,假如人没有顾及环境的危机和遭遗弃者所受的苦难,怎能自称是为建设美好的将来在努力。

 

  1. 我紧急地呼吁,盼望大家能就如何体现地球的未来进行新的对话,所有人都应参与,因为我们经历环境的挑战,及人性的根源,它们涉及所有人,同时影响所有人。全球性的生态保护运动已有明显进步,不少以提高人的危机意识为宗旨的组织成立。可惜的是,不少寻求实际化解环境危机所付出的努力未见成效,个中原因,除了是遇到强大的阻力之外,也由于大众普遍对此并不热衷。蓄意阻挠者的态度,甚至有一些信徒也持有同样的态度,由完全否定问题的存在,到漠不关心、若无其事,或对科技的盲目信赖。我们需要全球重新团结起来。正如南非主教团所说:“为了修复因人类滥用天主的受造界所造成的损害,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才能。”[22] 为爱惜受造界,所有人可各按其文化、经验、主动性的投入和才能,成为天主的工具,彼此衷诚合作。

 

  1. 既然本通谕已被融入教会社会训导的整体,我期盼它能帮助我们正视我作的呼吁,认识当前挑战的广泛性和急迫性。首先,我会简略检视目前生态危机的几个范畴,目的是运用现代最出色的科学研究成果,使我们深入主题,并为下文中将论及的伦理和灵修过程奠定稳固基础。接着,我会思考从犹太基督信仰传统汲取的一些原则,使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承诺,更加前后一致。然后我会尝试探索导致现今境况的源头,不只是研究问题的征状,更希望能深入问题的成因。这将有助于提供一既尊重人类在世独特位置,又尊重我们与四周环境关系的生态保护途径。鉴于此省思,我会为更宽广的交谈和行动提出建议,其中涉及我们个人,而且也会影响国际政策。最后,我深信若欠缺动机和教育,改变就无法成就,所以最后我将提供一些取材自基督信仰灵修宝库并深具启发性的人类发展指南。

 

  1. 虽然每章各有其主题和各自的方法论,但是也会再次检视上文已提及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贯穿整份通谕的多个主题,例如:穷人和地球的脆弱性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上万物彼此相连的信念、对来自科技的新范例和新权力形式的评论、号召众人力求认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他途径、受造物的各有其价值、生态的人性意义、直接坦诚讨论的需要、国际和本地政策的重大责任、丢弃文化及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建议。这些问题不可能一次过就处理完,而是要不断的重新整理和补充内容。

 

第一章

我们的共同家园出了什么问题?

 

  1. 人类的现况在许多方面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对人类和世界的状况作神学上和哲学上的反思,除非是以现况为基础,重新予以分析,否则听起来可能是沉闷和抽象的。我们都是世界的一分子,在思考信仰如何给世界带来新的动力和要求之前,我会略述我们共同家园的现况。

 

  1. 人类和地球的改变不断加快。另一方面,人现今生活及工作的节奏愈见急速,可称为“迅速化”。尽管改变本是繁复系统运作的一部分,然而人类活动发展的速度与自然缓慢的生物演化背道而驰。再者,急速和不断的改变未必导向大众的福祉或人类永续的整体发展。改变是值得人渴望的,但是当它损害世界和大部分人的生活质素时,便成为焦虑的源头。

 

  1. 经过一段人类对发展和自己的能力有过非理性的依赖的时期,目前社会某些领域正在采取一种更具有醒觉性的态度。人们对环境的敏锐感日益增加,保护大自然的需求节节高升,同时也对目前发生在地球上的一切,给予更真心诚意及更忧心如焚的关注。让我们先简略检视那些令人不安及无法置之脑后的问题,目的不在于资料收集或满足好奇心,而是勇于将世界现况视为切身之痛,藉此发现个人如何能为此奉献心力。

 

I.污染和气候变迁

 

污染、废弃物及丢弃文化

 

  1. 每人在日常生活中均会接触到不同形式的污染。大气中的污染物危害人的健康,导致多种不同的疾病,对穷人的影响尤为明显,也令数以百万计的人早逝。例如,在烹饪或供暖时,燃料产生了高浓度废气,人因吸入而致病。此外,来自运输工具的污染物、工厂排放的烟雾、令土壤和水酸化的物质、肥料、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农药等,均造成污染,影响所有人。当科技涉及商业利益时,会被包装成解决污染问题的唯一途径,然而事实证明,科技无法窥见事物彼此之间的神秘而多重的连系,因此有时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同时制造出更多其他问题。

 

  1. 我们也应将废弃物所制造出的污染涵盖在内,包括在不同地区出现的危险性废弃物。每年来自住家、商业、建筑和拆卸工地、医疗、电子和工业的废弃物,数以亿吨计。这些废弃物大部份不能被生物分解,而且含剧毒性,及高幅射性。我们的家园──地球,愈来愈像堆积如山的巨大污秽地。在地球上很多地区,长者们悲叹,曾经是风景秀丽的地方,现在已被垃圾所覆盖。纵使工业废料和在城市及农业地区所使用的化学产品,有毒物质尚属低水平,仍导致当地居民体内出现生物累积的现象。很多时候,人要待健康出现不能挽回的伤害后,才采取补救的措施。

 

  1. 这种种问题与丢弃文化关系密切,丢弃文化影响遭遗弃者,正如其将物件迅速变成垃圾一样。举例来说:大部分制造出来的纸张会被丢弃,而非循环再造。我们不太接受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为典范:植物合成养分供素食动物享用,素食动物成为肉食动物的食粮,而肉食动物则产生大量有机排泄物,促进新一代植物的生长。而人类的工业制度,在生产和消耗的循环之后,没有发展出回收和再用废物和副产品的能力。我们仍未能采用循环生产的模式,为现时及未来的世代保留资源,并同时强力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适度调节消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再使用及回收资源。丢弃文化祸害整个地球,认真处理将能予以抗衡。可惜的是,此方面的进展仍然非常有限。

 

气候乃是大众福祉

 

  1. 气候乃是大众福祉,属于所有人且给予所有人。以全球的层面而言,气候是复杂的系统,与人类生存的很多条件息息相关。科学界已有明确的共识,我们正目击令人不安的气候变迁问题。最近数十年,随着全球暖化而来的是海平面不断上升,极端气候出现的次数增加,但确无法以科学方法断定各个特殊现象的成因。我们众人必须承认,为对抗气候暖化,或至少抗衡令暖化出现或恶化的人为因素,我们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不容否认,还有其他因素存在(例如火山活动、地球运转轨迹和轴心的变化、太阳周期),但是根据不少科学的研究结果,最近数十年出现的全球暖化现象,大部分的主要成因是与人类活动产生的高浓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及其他)有关。这些气体积聚于大气层,阻挡经地球表面反射的阳光热能于太空消散。化石燃料是全球能源系统的核心,现时的发展模式极其依赖它,这令暖化问题更加严重。另一决定性因素是土地改变用途的情况增多,主要是砍伐森林,将土地改作农耕用途。

 

  1. 暖化影响碳循环,造成恶性循环,使情况越趋严峻,影响到一些必需的天然资源的供应,如:在较温暖地区的饮用水、能源和农产品的供应;也导致部分物种的灭绝,减低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两极及高地的冰层融化可能会造成甲烷气体的释放,带来危险;已冻结的有机物质的腐化则进一步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热带雨林本应可减轻气候变化,但是它的消失令情况更加恶劣。二氧化碳的污染增加海水的酸性,危害海洋生态的食物链。假若现时的趋势持续下去,本世纪可能出现异常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史无前例的破坏,届时将祸害无穷,殃及我们每一个人。例如: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是居住在岸边或沿岸地带,而且大部分的大城市是建筑在沿岸地区,可以想像海平面上升的后果极为严重。

 

  1. 气候变迁是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影响: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及资源分配,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未来数十年内,发展中的国家将承受最严重的冲击。不少穷人居住在特别受暖化影响的地方,他们大多依赖天然资源和生态为生,如:农业、渔业、林业。他们没有任何其他经济活动和资源来协助他们适应气候变化或面对自然灾害,获得社会服务和保障的机会十分有限。例如:当动物和植物无法适应气候变化时,便会迁徙他地,进而影响穷人的生计,迫使他们离开家园,造成他们和子女们前途茫茫。令人悲哀的是,因环境恶化,使生活日趋赤贫,要逃离家园的移民数目大增。但他们不被国际公约承认为难民,失去既有的生活,又得不到任何法律保障。令人遗憾的是,世界各地一致出现对此苦境视若无睹的情况。一个文明社会是建立在其成员对其他社会公民的责任感上,我们对兄弟姊妹悲惨遭遇的漠视,显示我们失去了这责任感。

 

  1. 不少拥有较多资源和经济或政治权力的人,似乎只着重粉饰问题或隐藏征兆,只力求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某些负面冲击。但是从大部份的征兆来看,如果保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耗模式,负面影响只会继续加剧。为能在未来数年,大大减低二氧化碳和其他高度污染性气体的排放,有急切需要制订政策,例如取代化石燃料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全球来说,得到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渠道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我们仍需要发展充足的储存技术。部分国家在这方面已获得可观进展,尽管尚未达至足够水准。人们也作出投资,研发耗用较少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和运输方法,并提出建筑物的建筑和更新方法,以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益。然而这些造福大众的做法仍未普及。

 

II 水的问题

 

  1. 现况的其他征兆显示与天然资源的耗尽有关。已发展国家和社会中较富庶的阶层已养成浪费和丢弃的习惯,而且其严重程度是前所未见,若要维持这些地方目前的消耗水平是不可能的事。地球资源的开发已超越可接受的极限,而我们仍未解决匮乏的问题。

 

  1. 干净的饮用水是首要的重要问题,因为水是维持人的生命和海陆生态系统的必要元素。医疗卫生、农业、工业全需要净水的供应。以往水的供应是相对稳定的,但现今很多地方的需求远超过可持续的供应量,造成短期及长期的严重后果。对饮用水需求量大的大城市已经历过供应短缺的时期。在关键时刻,应对的措施缺乏足够的监督及公平处理。缺乏用水对非洲的影响尤为严重,大部分的人口无法取得安全饮用水,或因干旱而严重影响农作物收成。有些国家,水资源丰富;另外一些国家则要忍受严重短缺。

 

  1. 特别严重的,是穷人可使用的水的品质问题。每天不少人因不安全的用水而死亡或感染与水有关的疾病,包括由微生物和化学品导致的疾病。痢疾和霍乱都与卫生条件不足和缺乏用水有关,令不少人受苦,并导致许多婴儿夭折。在很多地方,特别是缺乏法规控管的国家,地下水源受到矿业、农业和工业活动污染的危及。这不只是工业废物引起的问题。世界上很多地方普遍使用的清洁剂和化学产品不断流入我们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1. 纵使水质持续下降,水源不足,一些地方仍扩大其私有化水资源的趋势,使水成为受市场规律控制的商品。但是取得安全饮用水是基本人权,因为水是人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也是人行使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我们这个世界对无法取得饮用水的穷人有沉重的社会亏欠,因为他们的生存权利与不可夺去的尊严都被否认。增加投入资金为穷人提供净水及卫生服务,可弥补部分亏欠。然而,不只是已发展国家,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发展中国家,也仍然在浪费用水。这显示水的问题部分与教育和文化有关,因为在极不公平的环境下,人实在很难意识到其行为的严重性。

 

  1. 水资源不足若进一步恶化,会使食物,以及各种制造过程中需要用水的产品的成本增加。一些研究结果已响起警号,除非采取紧急的补救行动,严峻水荒将于未来数十年出现,对环境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影响数以十亿计的人口。另外,可想像跨国大企业对水源的控制有可能成为本世纪冲突的主要成因。[23]

 

III. 生物多样化的消失

 

  1. 经济、商业及制造业的短视做法也令地球的资源遭到掠夺,森林和林木地带的消失导致某些物种灭绝,而这些物种可能是我们未来的食物、医药和其他用途的极重要资源。不同物种的基因,可能是将来满足人类需要和调节环境问题的关键资源。

 

  1. 视不同物种为纯粹供人享用的潜在“资源”,忽略物种本身各有其价值,这看法过于狭隘。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动植物品种消失。我们永远不会认识这些物种,我们的子孙也不会有机会见到它们,因为它们已不复存在。它们绝大部分消失的原因是与人类的活动有关。由于我们人类,使得数以千计的物种无法再藉它们的存在归光荣于天主,也无法再将它们的信息传达给我们。我们没有权这样做。

 

  1. 哺乳类动物和鸟类较易被人看见,我们知道它们消失,便感到焦虑。但是生态系统的良好运作亦依赖真菌、水藻、蠕虫、昆虫、爬虫和无数的微生物。一些较稀有的物种,虽然一般都是未曾见过,但是就维持一个特定地方的平衡而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地球系统到达临界点时,人类必须介入。但是目前,人类对大自然的此等干预越见频繁,结果出现严重问题,以致人类更进一步的干预大自然。人类活动变得无处不在,也带来潜藏的危机。人类为解决问题而介入,反而令情况更加严重,因而形成恶性循环。举例来说,很多对农业有益的雀鸟和昆虫,受人工合成农药的毒害而消失,为弥补它们的消失而采用的其他技术亦可能是有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努力为人一手造成的问题找寻解决办法,我们对他们的贡献表示赞扬与感谢。但是若我们冷静观看这世界,会发现人类的干预,多为促进商业利益,并以消费主义为导向,已削弱了地球的丰盛和美态;尽管科技不断进步,消费品毫无止境地增长,地球却变得比前更加贫瘠,更加暗淡。大自然的美貌,是无可替代的;一经破坏,是无法挽回的,我们还以为我们可以自己创造,以取而代之。

 

  1. 在评估各项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时,侧重在土壤、水和空气方面,甚少仔细研究对生物多样性的冲击,似乎物种或动植物品种的消失是无关痛痒的。高速公路、新开发的种植园、用栅栏隔开部分区域、建坝蓄水和其他类似的发展,令动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受到挤压,甚至变得肢离破碎,动物因无法自由迁徙或四处游走,因而导致一些物种的消失。事实上有其他办法可减轻这些发展的影响,例如建立生物走廊等等,可惜极少有国家对此表示关注和具远见。当一些物种被利用作商业用途时,人们通常不会花精力去研究它们的繁殖方法,为防止它们被消耗殆尽和避免生态系统失衡。

 

  1. 爱惜生态系统要有远见,但是只想快速容易赚取利润的人不会真正对保护生态环境有兴趣。如此自私和冷漠所造成的损失远超过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当某些物种被毁灭或受到严重伤害时,所涉及的价值是无法计算的。如果我们认为可从中得到巨大利益,却让现代和未来的人类因环境恶化而付出高昂代价,我们便成为极不公义的沉默证人。

 

  1. 有些国家已有长足进步,在陆地和海洋建立保护区,禁止任何会改变生态特征或原有结构的人工干预。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专家们坚持要特别同时关注一些物种比较丰富的区域,其中有些物种数量众多,以及一些物种既少见,又较少受到保护的特定区域。另有些特定地区在全球的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或蕴藏丰富的水源,能支持其他生命的生存,更需大力保护。

 

  1. 举例来说,如同地球的“肺部”之处的亚马逊和刚果盆地,或庞大的蓄水层和冰河,是物种多样而丰富的地区。我们知道这些地区对地球和人类的未来是如何重要。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有异常复杂的物种多样性,几乎无法一一列出;然而,若为了辟地耕作,烧毁或夷平森林,在数年间,无数的物种将会消失,土地也会变成贫瘠荒芜。在谈论这些地区时,必须保持个中的微妙平衡关系,不能以保护生态系统为藉口,忽视庞大的全球性的经济利益团体可能会削弱个别国家的主权。事实上,的确有“提议将亚马逊河流域国际化,其目的仅为跨国企业谋取经济利益。”[24] 我们必须赞扬一些国际机构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努力,它们提高大众对问题的关注,并提供关键性合作机会,采取合法的手段去施加压力,确保各国政府确实履行其应有及不可推卸的责任,去保护国家的环境和天然资源,不会屈服于本国或国际的虚假利益之下。

 

  1. 种植树木──通常是单一品种的树木,以取代原始森林的做法,甚少有经过充分分析研究。由于新加入的品种不能与原有的物种共存,最终该区的生物多样性会严重受损。如此类推,将湿地改变成耕地,同样会令原本生活于该地的众多物种灭绝。在一些沿岸地区,以红树林湿地为主的生态系统日渐消失,是令人积极关注的焦点。

 

  1. 海洋不只蕴藏地球大量的水资源,同时也蕴藏大量数不胜数的生物,当中包含不少我们仍未认识,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已受到危及的生物。更重要的是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的生物是世界绝大部分人口的食粮,但是由于不受控管的捕鱼活动的影响,导致某些生物品种的数量急剧下降。种种的选择性捕鱼方式──将大部分不要的渔获丢弃,继续有增无减。最受威胁的是我们一般会忽略的海洋生物,如某些浮游生物,在海洋食物链中是颇为重要的一环,而作为人类食粮的物种,最终取决于它们。

 

  1. 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水域的珊瑚礁与陆地上的浩瀚森林相比,不相伯仲,因为珊瑚礁是近百万物种,包括鱼、蟹、软体动物、海绵动物、水藻等的栖息之所。世界上有很多珊瑚礁已处于荒芜或萎缩的状态。“是谁将多姿多采的海洋世界变成死寂无气和黯淡失色的海底坟场?”[25] 此现象的主要成因是蔓延至海洋的污染,由砍伐森林、单一农耕物、工业废料,特别是使用氰化物和炸药等具破坏性的捕鱼方法所导致。海水温度上升也使情况恶化。上述种种情况让我们看到,任何干预大自然的方式,虽然人未必即时察觉其影响,最终也必带来恶果。而某些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法,其代价是高昂的,海洋剥蚀情况最终会波及海床本身。

 

  1. 有必要投入更多资本予研究,以为更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并全面分析随环境重大改变而出现的不同变数。因为所有生物彼此息息相关,每个个体必须以爱及尊重被珍惜着,而我们也是生物,且彼此互相依赖。每一地区都有责任照顾这个生物大家庭。我们首先是要仔细点算区内生物的品种和数量,然后制订保护项目和策略,尤其是需特别照顾濒临绝种的物种。


IV. 人类生活质素恶化及社会生活质素下降

 

 

  1. 人类也是活于世上的受造物,该享受生存及幸福的权利,也获赋予独有的尊严。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环境恶化、目前的发展模式和丢弃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 我们意识到现代很多城市的扩展不成比例和不受规范的问题,例如城市中由于毒物排放造成污染,再加上市区规划混乱、交通服务不完善、视觉及噪音污染等,已不再适合人居住。很多城市庞大而缺乏效能,又过度浪费能源和水资源。邻里间,即使是新建社区,也是拥挤、混乱,及缺乏绿色空间。我们不应被水泥、柏油、玻璃和金属淹没,剥夺亲身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1. 在某些地方,不论是乡村或市区,特定空间的私有化,限制了人们进入部分地区欣赏美景的机会。在另一些地方,虽然建设了“生态”社区,却只保留给特定人士,为保持其虚有其表的安宁,是不对外开放的。我们经常在城市中所谓“较安全”的地区找到经细心修饰的美丽绿色空间,但是在较隐蔽的地区──那些被排挤的社会人士居住的地方,却遍寻不着。

 

  1. 全球变化所涉及的社会层面,包括创新科技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社会的排他性、能源和其他公共设施的分配和使用不公、社会生活质素下降、暴力行为和新形式的社会性侵略的增加、贩卖毒品、年轻人使用毒品的趋势上升,及失去自我身分意识等等。种种征兆显示过去两个世纪的进步未必带来整体发展和生活质素的改善。其中还有些迹象同时是社会衰落的征兆,使得社会的整合力和凝聚力在无声无息中分解和断裂。

 

  1. 再者,当媒体和数码时代变得无处不在,其影响力可阻碍人学习如何有智慧地生活、作深度的思考,及慷慨大方地去爱。在此情况下,古圣先贤的传承有被资讯爆炸的喧扰所淹没的危险。我们必须尽力,帮助媒体成为人类新文化进步的来源,而非成为危及人类最珍贵宝藏的威胁。真正的智慧是人自我检视及人与人之间真诚对话和无私相遇的成果,单纯的累积数据不会获得智慧,只会导致资讯爆炸及混乱,及造成心灵污染。与他人的真正关系和其中所随之而来的挑战,现在已趋向由互联网路的交流所取代,人可以在眨眼间选择或删除彼此关系,于是形成一种渴求得到的虚拟化情感,是从器材和荧幕得到的情感,与他人和大自然无关。虽然今日的媒体确实可助人互相沟通,作知识和情感上的交流。然而,有时媒体会遮盖我们,使我们不必直接接触他人的痛苦、恐惧和喜乐,也毋须直接面对他们复杂的个人经历。因此,我们要关注,即使媒体提供有刺激性的选择机会,人们却会产生一种深深忧郁的不满,或有害的孤独感。


V 全球性的不公平现象

 

  1. 人类的环境和大自然的环境正一同恶化;除非我们处理导致人类和社会堕落的源头,否则无法力抵抗环境的恶化。事实上,环境和社会的衰落恶化,伤害了地球上最弱小的人:“日常生活经验及科学研究指出,一切对环境的冲击所造成最严重的后果,由最贫困的人承受。”[26] 例如:渔业资源的罄尽对小渔村的打击最大,因为他们没法取得替代资源;水污染对穷人影响最大,因为他们无能力购买瓶装水;海平面上升影响沿岸的贫穷人口,因为他们没有其他栖身的地方。目前的失衡状况所造成的冲击,可从下述现象中看出──众多穷人的早逝、由资源短缺造成的冲突,以及在全球性的会议议程中,未能充分涵盖的许多其他问题。[27]

 

  1.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遭受摒弃者占地球人口的大多数,人数以十亿计,但是一般来说,对于特别影响他们生计的问题,大众普遍没有清楚的意识。最近,受摒弃者的议题在国际性的政治和经济会议中被提及,但是经常给人的印象:总是附加议程而已,若不是被视为间接损害,就是基于责任而加入的项目,或成为偏离主题的枝节项目。事实上,当说过做过后,穷人的问题仍经常被置于一大叠议程的最后。部份的原因是很多专业人士、舆论家、传媒和权力中心均位居富裕的城市地区,远离穷人,与穷人面对的问题极少直接接触。他们在高度发展的舒适位置生活和作判断,他们的生活质素是世界大部分的人所望尘莫及。很多时,我们的城市分崩离析,造成彼此缺乏直接接触和相遇的机会,进而使人良知麻木,仅根据部分事实,即以偏概全的态度分析事物。有时这种态度与所谓的“绿色”辞令并存。现时,我们应认识到真正保护生态的方法必须是深入社会的,对环境议题的辩论,必须整合公义的课题,这样才能听到大地和穷人的呐喊。

 

  1. 有些人只提议降低生育率,而非直接解决穷人的问题,或思考如何改变世界。有时,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压力,一些“生育保健”政策成为获得经济援助的条件。然而,“虽然人口和可用资源分布不均,会窒息拟开发和自然环境的持续可用性,但我们应该明白,人口增长完全可以与‘整全及共享的发展’并存。”[28] 有些人将问题归咎于人口增长,而非极端和选择性的消费主义,这是一种拒绝面对问题的逃避方法。这也是企图将目前的分配模式合法化,因为少数人相信他们有权采用一种永远无法普及的消费方式,然而地球根本无法承受此种消费所产生的废物。此外,我们知道全球出产的粮食大约有三分之一是被丢弃的。“丢弃食物,就好像是从穷人的餐桌上偷去食物。”[29] 我们仍须关注在国家和全球层面上,人口密度的失衡状态,因为当消费上升,导致环境污染、运输、废物处理、资源消失和生活质素等的相互影响下,各地区情况将变得更为复杂

 

  1. 不公平的现象,不只影响个人,也影响整个国家,这迫使我们思考国际关系中的伦理问题。真正的“生态债务”确实存在,特别是在南北两半球之间,其原因是与因商业失衡而影响环境生态,及某些国家长期不成比例地使用天然资源有关连。南半球为满足工业化的北半球的市场需要而输出原材料,损害地方性的利益,比如金矿业的水银污染和铜矿业的二氧化硫污染。残留气体已累积超过两个世纪,现时的情况已影响全球所有国家,我们有迫切需要计算世界上储存残留气体的环境空间使用量。由于某些富裕国家的大量消耗造成暖化,影响了世界上最穷困的地区,特别是非洲,使之气温上升,再加上干旱,大大打击其农业,也有些损害来自出口至发展中国家的固体废物和有毒液体。此外,某些公司为投资获利,在较低度开发中的国家,以绝不会在其本国使用的生产模式运作,造成污染,伤害环境。“我们得知,采用此类运作模式的商业机构多属跨国公司。它们在此所做的,绝不会在已发展国家或所谓的第一世界发生。一般来说,在跨国公司停止运作及退出后,将留下庞大的人力和环境的债务,例如:失业、荒废的市镇、天然资源的耗尽、树林的消失、农业和本地畜牧业的衰落、露天矿坑、未封闭的坑井、被滥垦的山坡、受污染的河流,和一些无法持续的社会工作。”[30]

 

  1. 外债已成为控制贫穷国家的手段,但是生态债务的情况不同。发展中国家拥有生物圈内最重要的蕴藏。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甚至不惜牺牲其目前及未来的利益,继续支援较富裕国家的发展。南半球贫穷国家的土地是富庶的,多数未受污染,但是得到必要物资的途径却受到倒行逆施的商业关系和不义的私有制度所阻挠。已发展国家应藉大幅限制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及协助较贫穷国家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计划,来偿还生态债务。最贫穷的地区和国家欠缺资金去发展必要的措施和支付成本,所以在采用新模式去减轻对环境的冲击时,往往力不从心。在气候变化方面,我们要继续关注各方应负的不同责任。正如美国主教团所说,“在经常由强势利益所主导的辩论中,穷人、弱小者的需要,更应受到关注。”[31] 我们要加强我们全属一个人类大家庭的信念。没有任何政治或社会,没有任何边界或障碍,我们无处可躲,更没有冷漠全球化的空间。

 

VI 微弱的回应

 

  1. 凡此种种已令大地姊妹,以及所有遭世界所遗弃的,一同呐喊,恳求我们另辟蹊径。在过去的二百年,我们对共同的家园的伤害和糟蹋,是前所未见的。然而,我们蒙召成为我们天主父的工具,好使我们的地球能保持在受造之初天主所爱的模样,与他为和平、美善、圆满所作的计划相符。问题是我们仍欠缺应对此一危机所需的文化,而我们必须培养领导能力,去开拓新的路径,同时满足现时的需要,又能关心所有人,无损未来世代的利益。此外,为使保护生态系统确实成为必不可缺,在以科技经济为模式的新权力架构不只压倒政治,而且也淹没自由和公义之前,必须建立一个规范性的制度,以设定明确的界限。

 

  1.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国际上的政治回应是何其微弱。在环境议题上,全球高峰会的失败,显示政治是受制于科技和金融的。有太多的特殊利益存在,使得经济利益最后极容易胜过公共利益,并操控讯息,使计划不受影响。《亚帕雷西达文件》敦促我们,“肆无忌惮地摧毁生命之源的经济组织,其利益不可优于自然资源问题的处理。”[32] 经济和科技结盟,最终会将与其当时利益无关的一切弃之不顾。我们最多只能预期华而不实的辞令、零星分散的慈善工作,以及对环境表达关注的敷衍措辞。真正在社会里尝试推行改革则被嫌恶,并被视为不切实际,避之唯恐不及。

 

  1. 有些国家制订更有效的措施,致力打击贪腐,已逐步取得显著的成果。大众可能对生态问题有更高的敏感度,可惜仍无法改变他们的不良消费习惯,而且不减反增。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更广泛的使用空调,及不断的加大其马力,市场因可从销售即时获利,故更加刺激需求。若有外星人观看我们的世界,会对此看似自毁的行为感到诧异。

 

  1. 同时,经济仍为全球化制度辩护,且多数倾向以投机和追求经济利益挂帅,不考虑当下的全面实际境况,更不用说会顾及对人的尊严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的道德退化是息息相关的。很多人不承认自己犯错,因为人不断的分心走意,对世界的有限及受限,不再敏感。结果是“市场被人神化,其利益是唯一法则;凡是脆弱的,好比自然环境,一旦遇上利益当前,便抵挡不了。”[33]

 

  1. 当某些资源耗尽时,新的战争就会一触即发,而所用的藉口将会被修饰得清高堂皇,此乃预料中事。战争永远对环境及民族的丰厚文化遗产造成严重损害,若考虑到核子军备和生化武器的使用时,危机更扩大。“尽管国际协议禁止化学、细菌和生物战争武器,事实上实验室的继续研究发展一些新的攻击性武器,会导致大自然的失衡。”[34] 在政治方面必须加强关注,使能预见新冲突,并处理导致冲突的源头。然而强大的金融利益极抗拒这方面的努力,政治上的谋略也缺乏开阔的视野。在现阶段,究竟是什么诱使人揽权,而当情况急需时,却又不运用权力去采取行动?

 

  1. 在一些国家,已有改善环境的正面例子:清理受污染数十年的河流;复原本土林木;推行环境更新计划,美化当地风景;兴建极具美感的建筑物;生产无污染性的能源和改善公共运输工具方面的进展。这些成就虽然不能解决全球性的问题,但是证明人仍有积极介入的能力。因为我们受造就是为了去爱,所以我们人纵使有限度,但是慷慨、团结、关怀的行动仍不断从我们身上涌现。

 

  1. 同时,我们察觉到一种虚假或肤浅的生态学兴起,强化人自负和轻率的心态。当严重危机出现,需要作出果断决定时,我们总想假设情况还会有所变化。表面看来,除了一些污染和恶化的明显迹象外,情况看来并不那么严重,地球仍可维持现状一段时期。如此逃避推诿如同一张许可证,同意继续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消费模式。这就是人类处心积虑,纵容自我毁灭之恶行:逃避不看、尝试否认、拖延重要决定、假装什么都不会发生。

 

VII 多元意见

 

  1.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对于目前的情况和其可行的解决方案,已出现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意见。某一极端是,有人顽固地坚持进步的神话,认为只要应用新科技,毋须作伦理考虑或重大改变,则生态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而另一极端是,将人类及其对大自然的介入,两者都被视为威胁而且危害全球生态系统,所以应减少地球上人类的数目,并禁止一切形式的介入。未来可行的方案应从这两个极端中研发,问题不会只有一个解决方法。因此,应综合不同的建议,互相交流,进而发展出全面的解决方案。

 

  1. 教会毋须对很多实际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意见,因为教会明白,必须鼓励专家们坦诚讨论,尊重分歧的观点。我们必须坦率地面对当前的实况,我们共同的家园已残破不堪。然而,只要心怀希望,总可看到出路,总可再调整步伐,总可为解决问题尽一分力。由于变化和衰落的速度加剧,有迹象显示,情况已到达临界点,最明显的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社会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的出现等,毕竟世界的问题是不能各自分别地分析和解释。现时有些地区确是处于高危险的状况,除了令人产生末日的预感之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目前的世界系统确实是无法持续的,因为我们已不再思考人类活动的目标。“若仔细检视地球各区域,可立即看到人类的表现使天主大失所望。”[35]

 

第二章

创造的喜讯

 

  1. 既然此文件是写给所有善心人士,为什么本章要讲述信徒们的信念呢?我清楚明白,在政治和哲学的领域中,有些人坚拒接受创造者的存在,或认为其存在与否是无关痛痒的,因而将宗教对整体的生态和人类的完全发展所能作出的丰厚贡献,斥之为非理性的;也有人视宗教仅仅为可容忍的次文化。然而,科学和宗教,虽各有其独特的方法来理解现实,双方仍可进入密切而有成果的交谈。

I . 信仰的光照

 

  1. 生态危机复杂,成因众多,不可能只凭单方面的解释和改变现况,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不同种族多样且丰厚的文化、其艺术和诗词、其内在生命和灵修,须予以尊重。若我们真正希望发展出一种生态学,能够弥补我们所造成的伤害,我们就不能遗漏任何一项科学类别和智慧型式,包括宗教和其独特的措辞用语。天主教会乐意与哲学思想交谈,使教会能将信仰与理性作不同形式的结合。教会社会训导的发展代表信仰与社会议题的结合。教会乐于接受挑战,方能丰富其训导内容。

 

  1. 进一步来说,虽然本通谕欢迎与所有人交谈,以共同寻找得到解救的途径,我仍期望开宗明义的指出:信仰可提供充足的动机,推动基督徒和其他信徒,去爱护大自然和兄弟姊妹中最脆弱的一群。若身为人类此一简单事实已能促使人们去爱护他们所身处的环境,为基督徒而言,“肯定他们在受造界内的责任,以及他们对大自然和造物主的义务,都是他们信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36] 当我们信徒更清楚的了解到对生态的责任是源自于信仰时,对人类以至整个世界也有益处。

 

II. 圣经记载的智慧

 

  1. 毋须复述整个创造神学,我们可以看看伟大的圣经如何论述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创世纪》的第一个创造记述,天主的计划包括创造人类。造了一男一女后,“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很好”(创1:31)。圣经教导我们,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是出于爱,并按照天主的肖像和模样而受造(参创 1:26)。这显示每个人有极大的尊严,“人不只是一个物品,而是一个人。他能认识自己、拥有自己,自由地奉献自己,并与其他人沟通。”[37] 圣保禄若望二世说,创造者对每一个人特别爱护,“赋予他或她无限的尊严。”[38] 投身捍卫人类尊严的人士可在基督信仰里找到此一投身最深刻的理由。能肯定人的生命,既不是在无望的混沌中,也不是在纯粹由命运主宰或历史不断重演的世界里漂泊,是何等的奇妙!创造者对我们每一个人说:“我还没有在母胎内形成你以前,我已认识你”(耶1:5)。我们是在天主的心中化育而成,因此,“每一个人都是出自天主的心思意念,每一个人都是被天主要的、是被爱的、每一个人都是必要的。”[39]

 

  1. 《创世纪》以象征性及叙述性的语言,述说创造,包括有关人的存在及其历史性真相的深邃教导,认为人生命的基础建立在三个相互交织的基本关系上:与天主的关系、与近人的关系,以及与大地的关系。按圣经的记载,这三个生死攸关的关系,不论是外在和内在的,已经破裂。这破裂就是罪。人类企图取代天主的位置,拒绝承认自己身为受造物的有限,令造物主、人类和受造物整体间的和谐荡然无存,进而扭曲了天主要我们“管理大地”(参创1:28)和要我们“耕种,看守乐园”(创2:15)的命令。结果是人类和大自然原有的和谐关系不再,冲突出现(参创3:17-19)。重要的是,亚西西圣方济所体会到与受造物的和谐关系,被认为是破裂关系的愈合,意义重大。圣文德认为圣方济藉与受造物的全面修和,可说是返回受造界原始纯洁无瑕的状态。[40] 这与我们目前的境况有天壤之别,今天罪恶显示其破坏力于战争、不同形式的暴力和虐待行为、对最弱小者的离弃,以及对大自然的打击。

 

  1. 我们不是天主。在眼前的大地,就已经赐予我们了。这就容许我们回应对犹太基督宗教思想的指控,认为人按照《创世纪》的记载被赋予“管理”大地(参创1:28)的责任,于是人的本性,遂被描绘成具操纵性和破坏性的,这反而鼓励了人肆意妄为地开采天然资源。这不是教会对圣经所认知的正确诠释。我们基督徒有时会错误诠释圣经,这的确不容否认。即使我们是按天主的肖像受造,并被赋予管理大地的权利,然而我们必须大力反对人类有绝对权力操控其他受造物的想法。阅读圣经时,必须看其脉络,并配合合适的释经方法,去理解圣经要求人“耕种及看守”世界的乐园的真义(参创2:15)。“耕种”指开垦耕作;“看守” 则指看顾、保护、监管及保存。这表明人类和大自然之间有相互责任的关系。每一个团体为生存可从大地丰盛的资源取用所需,每一个团体同时也有责任去保护大地,确保它能为未来的世代结实累累。“大地属于上主”(咏24:1);“地和地上的一切,都属于上主”(申10:14)。天主反对任何人声称对大地有绝对的拥有权:“土地不可出卖而无收回权,因为地是我的,你们为我只是旅客或住客”(肋25:23)。

 

  1. 人类对属于天主的大地负有责任,代表被赐予聪明才智的人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维持受造物和这个世界之间的巧妙平衡,因为“上主一令,它们立刻受造。他确定的位置,留至永恒;他颁布的规律,永不变更”(咏148:5b-6)。圣经所说的律法是处于关系之中的律法,不只是人与人的关系,也涵盖人与其他受造物的关系。“你若看见你兄弟的驴牛在路上跌倒了,你不可不顾,如果发现树上或地上有鸟窝,里面有雏或有蛋,母鸟在伏雏或孵卵,你不可连母鸟带幼雏一并拿去”(申22:4、6)。由此类推,将第七天列为安息日不只是为人类而立,也是要“使你的牛驴休息”(出23:12)。圣经的教诲非常清楚:不容许有暴虐行为的人类中心主义,并将其他受造物的福祉置于脑后。

 

  1. 除了要有责任地善用大地的产物外,我们也必须明白,在天主的眼中,其他受造物也有其价值:“它们就以其存在本身,赞美光荣天主。”[41] 的确,“上主喜乐自己的化工”(咏104:31)。基于人类独一无二的尊严及聪明才智的恩赐,我们受召尊重受造界及其内在规律,因为“上主以智慧奠定了大地”(箴3:19)。现今世代,教会不会单单说其他受造物完全隶属在人类之下,只能为人所用,好像它们本身并无价值可言,可让人任意处置。德国主教团的教导说,当涉及其他受造物时,“我们可以说‘存有’比‘有用’优先。”[42]《天主教教理》清晰有力地批评被扭曲的人类中心主义:“万物都有其……美善的特性,……各样受造物在它们的本性内,各以自己的方式反映出天主无限的智慧和良善的一线光芒。为此,人该尊重每个受造物的优点,以免滥用事物。”[43]

 

  1. 从加音和亚伯尔的故事,我们看到嫉妒如何令加音最终对兄弟做出不公义的事,因而使加音与天主的关系破裂,也使加音与他被逐出的土地的关系破裂。破裂可从天主与加音之间生动的对话清楚地看出来。上主问加音说:“你弟弟亚伯尔在那里?”加音答说不知道。上主再问:“你作了什么事?听!你弟弟的血由地上向我喊冤。你现在是地上所咒骂的人”(创4:9-11)。我有责任关心照顾我的近人,若我罔顾与近人建立和维持适当关系的责任,将破坏我与自己、与近人、与天主及与大地的关系。圣经告诉我们,若上述的关系被忽视,且大地再没有公义,生命本身将受到危害。诺厄的故事就是最佳范例:因为人不断践踏公义与和平,天主警告说要消灭人类:“我已决定要结果一切有血肉的人,因为他们使大地充满了强暴”(创6:13)。这些古老的故事,充满象征性的意义,见证我们今天共享的信念:世上一切皆互相连系,若要对他人实践友爱、公义和忠信,我们一方面要真心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方面要维系与大自然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

 

  1. 虽然“人在地上的罪恶重大”(创6:5),“上主遂后悔在地上造了人”(创6:6),然而透过诺厄这个无罪的义人,天主决定打开一条救恩之路。天主给予人类重新开始的机会。只凭一个善人就可重获希望!圣经传统清楚指出,创造主之手铭刻在大自然的节奏必须获得恢复和尊重,一切才能更新。安息日的法律就是我们所见的例子:在创造的第七天,天主停止一切工作去休息。他命令以色列将第七天定为休息的日子-安息日(参创2:2-3;出 16:23;20:10)。同样地,以色列每七年设立一个安息年,让土地休养生息(参肋25:1-4),禁止播种,只许收割足够供自己和家人食用的出产(参肋25:4-6)。最后,在相隔七个安息年,即四十九年以后,庆祝禧年,也是宽恕之年,“向全国居民宣布自由”(参肋25:10)。这法律不仅为确保人与人的关系,也为确保人与其生活及工作的土地的关系,可以是公平合理的;同时,也肯定大地的恩赐和土地的出产属于所有人。那些开垦耕作、拥有土地的人有义务与他人分享土地的出产,特别是与在他们当中的穷人、寡妇、孤儿和外乡人分享:“当你们收割田地的庄稼时,你不可割到地边;收获后剩下的穗子,不可再拾。葡萄摘后不应去搜;葡萄园内掉下的,不应拾取,应留给穷人和外方人”(肋19:9-10)。

 

  1. 圣咏经常勉励我们要称颂造物主,“他在诸水上将大地铺陈,因为他的仁慈永远常存”(咏136:6)。圣咏也邀请其他受造物与我们一起同声赞颂他: “太阳和月亮,请赞美他,灿烂的诸星,请赞美他!天上的诸天,请赞美他,天上的大水,请赞美他!愿它们齐来赞美上主的名号!因为上主一令,它们立刻受造” (咏148:3-5)。我们不只是因上主的大能而存在,我们也在他面前与他一起生活,这就是我们崇敬他的原因。

 

  1. 先知们的著作邀请我们,在遇到磨难时,藉默观创造宇宙的全能者,获得更新的力量。天主无限的威能总不会令我们逃离他父爱的温柔,因为在他内,慈爱和力量相逢。事实上,所有圣善的灵修皆要人迎接天主的爱慕,同时因他的无限威能信靠他。在圣经里,释放和拯救是出于同一位天主,也是创造宇宙的天主;天主展现大能的这两个途径,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啊我主上主!看,你以你的大能和伸展的手臂,创造了天地;为你是没有困难的事。……你以灵迹奇事……从埃及地领出了你的人民以色列”(耶32:17,21)。“上主是永生的天主,是创造地极之主。他不疲倦,决不困乏,他的智慧高深莫测。他赐给疲倦者力量,赐给无力者勇气”(依40:28b-29)。

 

  1. 在巴比伦流徙的经验,触发了灵性的危机,导引人民加深对上主的信赖。天主富创造性的无限威能,鼓舞人民从悲惨的困境中重拾希望。多个世纪以后,罗马帝国寻求拓展其主权,人民再次经历考验和迫害。忠信的人民对全能的天主的信赖加深,从中再次找到安慰和希望。“全能的天主!你的功行伟大奇妙,你的道路公平正直”(默15:3)。从虚空中创造宇宙的天主,可介入世界,消除所有邪恶。不公义不是不能克服的。

 

  1. 忘记天主是全能的创造者的灵修是不能接受的。若是这样,最终我们会崇拜世俗的权力或企图篡夺天主的位置,甚至自称有无限的权利,可任意践踏天主的创造。若要恢复世上男女适当的位置,除去他们对大地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声称,最佳的办法是再次宣扬一位具父亲形象的天主,他创造和完全拥有世界。否则,人类只会不断尝试在现实中施行自己的法律和从中谋取私利。

 

III. 宇宙的奥秘

 

  1. 在犹太基督徒的传统,“受造界”一词的意义更广阔,非纯指“大自然”,因为此词与天主爱的计划有关,每一受造物皆有其价值及重要性。我们常视大自然为一个可以研究、认识和控制的系统,然而若要认识受造界,必须先视其为众生之父张开双手的惠赐;是召唤众人与万物共融的爱所光照的现实。

 

  1. “因天主的一句话,诸天造成”(咏33:6)。这句圣言告诉我们,世界是出于一个决定,而非出于混沌或偶然,因此更提升了它的地位。创造的话语表达出自由的选择。宇宙的出现不是全能者任意的行动、能力的炫耀或自我肯定。受造界是属于爱的领域。天主的爱是一切受造物的存在理由:“的确,祢爱一切所有,不恨祢所造的;如果祢憎恨什么,祢必不会造它”(智11:25)。天父疼爱万有,使它们在世上各得其所。即使转瞬即逝的微小生物也是天主爱的对象,在其短暂的生命里,天主已用爱将它包围。圣巴西略称创造者为“无法衡量的善”[44],但丁则说是“能撼动太阳星辰的爱。”[45] 因此,藉着受造物,我们可上达“天主的大能和他充满爱的仁慈。”[46]

 

  1. 犹太基督宗教的思想同时将大自然去神话化。虽然仍欣赏大自然的壮丽,却不再视之为神性的,反而更强调人类对大自然的责任。重新回归到大自然,并不会与人的自由和责任有所抵触──人类是世界的一分子,有责任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来保护大自然及激发其潜力。若我们承认大自然的价值和脆弱,同时也意识到天主赋予我们的能力,最终,我们可将“物质进步永无止境”的现代迷思抛诸脑后。天主交托世人照顾的脆弱世界,正挑战我们如何设计出明智方法,去导引、发展及限制我们的权力。

 

  1. 在宇宙中──是由许多开放而相通的系统所塑造成形──我们可在其中辨识出无数形式的互动关系和参与模式。由此也令人联想到宇宙整体是向天主的超性开放的,并在其内发展。信仰让我们得以诠释正在开展的事物所具备的意义及其不可思议的美貌。我们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地面对不断演变的事物,或增加的新难题,及苦楚和挫折的新原由。这些对人类的历史分别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一方面自由、成长、救恩和爱可以绽放,另一方面则出现腐败和互相残害的现象。教会不只是提醒大家有责任爱惜大自然,而且教会同时“尤其要保护人类,免于自趋灭亡。”[47]

 

  1. 然而,天主希望与我们一同工作,也寄望我们的合作。天主可从人的恶行里结出善果。“圣神拥有无限的创造力,他实践圣意,懂得如何解开人类俗事的难题,包括最复杂的和无法洞察的。”[48] 天主刻意限制自己,创造了一个仍需继续发展的世界,使很多我们视为邪恶、危险、痛苦之源的事物,变成受造界产痛的一部分,藉此促进我们与创造者合作。[49] 天主与受造物的关系密不可分,却毫不侵犯受造物的自主权,使地上一切事物拥有合法的自主权。[50]天主的神圣临在,确保万有的持续和成长,“继续创造的工程。”[51] 天主圣神使宇宙充满各种可能性,因此万物的中心可不断孕育出新事物:“大自然就是一种艺术,天主的艺术,铭刻在事物上,事物因此被导向一个确定的终结,好比造船者能够使木材自我调整,形成船的形状。”[52]

 

  1. 假设人类也有进化过程,其独特性却无法与其他开放系统的进化过程相提并论。我们每一个人各有他或她的个人身分,都能够与他人和天主交谈。我们有判断、辩论、发明、诠释、创作的能力,和其他仍待发掘的潜能,这些都是人类独特的标记,超越物理和生物的领域。一个人在物质宇宙的出现,这先是天主的直接行动,必有其新奇之处,一个独特的召唤,使人进入生命,以及进入一个“祢”与另一个“你”之间的关系。圣经里的创造记载邀请我们视每一个人为主体,其地位永不能被贬为客体。

 

  1. 然而,若视其他生物为纯物件,可由人随意处置,也是错误的。若只视大自然为利益的来源,将为社会带来严重后果。这种“力量就是权力”的看法,已对大部分的人类酿成极大的不平等、不公义及暴力伤害,因为资源总落在先来者或掌权者手中:胜者为王。此模式与耶稣提倡的和谐、公义、友爱、和平的理想背道而驰。耶稣提及当时的掌权者时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首长主宰他们,有大臣管辖他们。在你们中却不可这样;谁若愿意在你们中成为大的,就当作你们的仆役。”(玛20:25-26)

 

  1. 宇宙存在的终极目的在于天主的圆满,复活的基督已经达至,他是衡量万物成熟的准绳。[53] 我们再加个论点为反对人类蛮横霸道,及不负责任地主宰其他受造物。其他受造物的终极目的不存在于人。反之,受造物与我们共同迈向同一目的──天主,在天主超性的圆满内,复活的基督拥抱及光照一切受造物。人类获赐聪明才智和爱,并被基督的圆满所吸引,蒙召引领一切受造物回归创造者。

IV. 在受造界的和谐内,受造物蕴涵的讯息

 

  1. 我们坚持人是天主的肖像,但是不可因此忽略所有受造物皆自有其目的事实。无一受造物是多余的。整个物质宇宙述说天主的慈爱,和他对人无穷无尽的爱情。自古至今,土壤、水、山峦等等,每件事物都是天主对人的怜爱。人与天主的友谊史必定与一些特定的地方──那些具有强烈个人意义的地方──息息相关。我们都记得这些地方,重拾回忆对我们大有裨益。从小在山上长大的人、惯于坐在水泉旁饮水的人和曾经在户外的社区广场玩耍的人,若是让他们返回这些地方,他们会有机会重拾真实的自我。

 

  1. 天主撰写了一本美丽的书,“字里行间显示出宇宙中受造物之不可胜数。”[54] 加拿大主教团正确地指出,没有受造物不是在彰显天主:“由一览无遗的全景至最微小的生命形态,大自然不断地令人赞叹惊讶,也不断地揭示天主。”[55] 日本主教团的观察所得,值得我们深思:“感受到受造物在咏唱生命之歌,就是喜乐地活于天主的爱和希望内。”[56] 默观受造界,让我们发现到,天主藉每一个受造物授给我们他的教诲,因为“对信徒来说,默观受造界,就是聆听讯息,但听到的却是静默无语。”[57] 可以说:“除了圣经的正式启示之外,白昼黑夜也彰显天主。”[58] 我们留心受造物对天主的彰显,并在与其他受造物的关系中,学习察看自己:“在表述这个世界时,我表述自己;在尝试解读世界的神圣时,我发掘自己的神圣。”[59]

 

  1. 宇宙为一个整体,在其千丝万缕的关系内,展现天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饶。圣多玛斯凭其睿智,指出受造物的繁复众多“来自第一者的意志”,其意愿为“以某受造物彰显天主圣善时的不足,可由其他受造物补充”[60],因天主的圣善“无法由单一受造物圆满地彰显。”[61] 我们需要从万物的多元关系内认识万物的多样性。[62] 假若我们在天主的整体计划内,默观每一受造物,将有助我们明白它们的意义和重要性。正如《天主教教理》的训导:“受造物的彼此依赖是天主所愿意的。太阳、月亮、树木、花草、老鹰、麻雀:种类的繁多与差别给我们说明,没有一样受造物是自给自足的,它们只能互相依存,好能互补不足、相辅相成。”[63]

 

  1. 当我们看见天主反映在万物身上,内心深受感动,为万物的受造向天主献上赞颂;在与万物的契合中向天主献上敬拜。亚西西圣方济的颂歌美妙地流露此一情感:

“我主,愿祢因着祢造生的万物,

尤其是因着太阳弟兄而受赞颂,

因为祢藉着太阳造成了白昼,并给我们光明。

太阳是美丽的,并且发射出巨大的光明,

它是祢至高者的象征。

我主,为了月亮姊妹和星辰,愿祢受赞颂,

祢造生了它们于天上,

它们是光明、珍贵和美丽。

我主,为了风弟兄,

又为了空气、白云和晴朗,和各种气候,

愿祢受赞颂,因为藉着它们,祢使祢的受造物,得到扶助。

我主,为了水妹妹,愿祢受赞颂,

它是非常有用和谦逊,珍贵而贞洁。

我主,为了火兄弟,愿祢受赞颂,

藉着它,祢光照了黑夜;

它是英俊愉快的,劲健而有力。”[64]

 

  1. 巴西主教团指出,整个大自然不但彰显天主,也是天主临在之处。生命之神寓居于一切生活的受造物内,也呼唤我们与他建立关系。[65] 发现天主的临在,这引领我们培养“生态美德”。[66] 但我们也不可忘记天主与未达至圆满的受造物之间的距离仍无穷尽,否则,我们便无法使受造物得益,因为我们未认知它们的权力和适当的位置;结果是我们人类需索无度,提出一些渺小的受造物所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


V 普世的共融

 

  1. 世上的受造物不是没有主人的:“祢爱一切所有,万物都是祢的”(智11:26)。这就是我们信仰的基础: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由同一天父所造;我们全由无形的联系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宇宙大家庭和一种崇高的共融,这促使我们彼此要有神圣、慈爱和谦卑的尊重。我愿意重申:“天主如此亲密地把我们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所以当土地沙漠化时,我们能感觉到好像身体有病。当某一物种灭绝时,我们能感到如同痛苦的截肢。”[67]

 

  1.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生物都具有同等的地位,也不是要剥夺人类独有的价值及其重大的责任;更不是将大地奉若神明,禁止人类在大地上工作和保护脆弱的大地。这种种想法最终会造成新的失衡,使人偏离正在挑战我们的现实。[68] 有时,有些人执着于否认人的优越性,较积极地热衷于保护其他物种,而非维护所有人天赋的同等尊严。当然,假若其他生物受到不负责任的对待,我们应该给予关注。因为我们继续容忍一些人自认比其他人更有价值,以致我们中间出现极度不平等的情况,且使我们感到忿忿不平。我们看不见有些人深陷绝望及有辱人格的困境,并走投无路;另外有些人则不知如何处理拥有的物品,只徒劳地炫耀自己的所谓优势以后,便任由物品浪费。假若世界到处都处于后者的情况,地球会被毁掉。事实上,我们继续在容忍一些人自视比其他人更堪称为人,好像他们与生俱来更大的权利似的。

 

  1. 假若我们的内心欠缺对人类伙伴的温柔、怜悯和关怀,就不可能与大自然及其他受造物有真正深度共融的意识。在打击走私濒临绝种生物之际,却漠视人口贩运、漠不关心穷人,或决意要摧毁被视为不符合己意的人,这明显是矛盾的,并伤害我们为环境而努力奋斗的真正意义。圣方济在《造物赞》中绝非偶然地为受造物而赞美上主:“为了那些因着祢的爱而宽恕别人的人们,愿祢受赞颂。”世上一切事物皆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关注环境的同时,需要对人类伙伴投入真诚的爱,以及坚定不移地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

 

  1. 再者,当我们的内心真正对普世的共融开放时,此兄弟情谊不会排除任何人或物。由此可知,我们对世界上其他受造物的漠视或虐待,早晚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人只有一颗心,若我们卑劣地摧残动物,此卑劣的行为很快便会在我们与近人的关系上出现。对受造物的任何残忍行为是“不合乎人性尊严的。”[69] 假如我们忽视现实的任何一个层面,就不能自视为充满爱德:“和平、正义、保护受造界这三个主题绝对是互相连结的,不能分割,也不能分别处理,否则便是在简化问题。”[70] 万物是互有关连的,我们人类在美妙的朝圣旅途上,被天主对每一个受造物的爱交织串连起来,如同兄弟姊妹一般,且流露出我们对太阳兄弟、月亮姊妹、河流兄弟、及大地母亲的珍爱。

 

VI. 物质的共同终向

 

  1. 不论是否身为信徒,今天已有共识,原则上地球是大家共同继承,共享成果。对信徒来说,这成为是否忠于创造主的问题,因为天主为所有人创造世界。因此,探讨生态的方法需要包含社会的幅度,考虑到穷人和低下阶层者的基本权利。基于私产权隶属于普遍可用物资的原则,而人人因此有权使用物资,此乃社会行为的金科玉律,是“整个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首要原则。”[71] 传统上,基督宗教从不认为私产是绝对的或不可侵犯的,而且强调一切私产皆有其社会功能。圣若望保禄二世再次有力地肯定此训导,说:“天主把大地给与全人类,以供人人维生之用,既不排斥,也不偏爱任何人。”[72] 措辞真是强烈。他指出“任何形式的发展,只要它不尊重亦不推动人权──个人及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包括国家和民族的权利──皆不得称之为适合人的发展。”[73] 他清楚地解释“教会确实捍卫私产权是合法且是必要的,但同时亦毫不含糊地教导,一切财产是处于社会抵押之下,好使物质能达成天主赋予它们的目的。”[74] 因此,他坚持“若此一恩赐只能令少数人得益,这不符合天主的计划。”[75] 因此,部分人不公义的恶习应受检讨。[76]

 

  1. 富人和穷人都有同等尊严,因为“二者皆为上主所造”(箴22:2)。“无论大小,都是他造的”(智6:8),“他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玛5:45)。实际的结果一如巴拉圭主教团所说,“每一个农夫(campesino)有天赋权利拥有合理分配的土地,于其土地上建立家园,耕作以维持家人的生计,使生活安稳。这份权利必须得到保障,确实执行,而非纸上谈兵。这表示除了拥有私产外,农民必须能够获得技术培训、信贷、保险和市场行销等服务。”[77]

 

  1. 自然环境属大众的福祉,是整个人类共同继承的产业,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所在。当我们拥有某些东西,我们只是为大众的福祉去管理它。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会因否定他人的存在而受良知的讉责。这是为什么纽西兰主教团因此自问:“当百分之二十的世界人口耗用资源的速度,等于正在掠夺贫穷国家和未来世代赖以生存的资源时”,[78]“不可杀人”这条诫命有何意义?

 

VII. 耶稣的眼光

 

  1. 耶稣实践圣经中对创造者天主的信德,并强调一个基本真理:天主是慈父(参玛11:25)。耶稣与门徒交谈时,邀请他们去体会天主是一切受造物的父亲。他以一种令人动容的温柔提醒门徒,在天主眼中,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五只麻雀不是卖两文铜钱吗?然而在天主前,他们中没有一只被遗忘的”(路 12:6)。“你们仰观天空的飞鸟,它们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在粮仓里屯积,你们的天父还是养活它们。”(玛6:26)

 

  1. 天主邀请人留心世界美丽之处,因为他自己就是不断地与大自然接触,满心喜爱及惊叹地注视大自然。他在大地上行走时,经常停下来默观天父所散播的美善,邀请门徒领受万物所传递的神圣讯息:“举起你们的眼,细看田地,庄稼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若4:35)。“天国好像一粒芥子,人把它撒在自己的田里。它固然是各样种子里最小的,但当它长起来,却比各种蔬菜都大”(玛13:31-32)。

 

  1. 耶稣与受造物完全地在和谐中共处,使其他人为此惊叹:“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竟连风和海也听从他!”(玛8:27)。耶稣的出现,并非要作超脱世俗的苦行者,或与人生乐事为敌。他谈及自己时,说:“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他们却说:看哪!一个贪吃嗜酒的人”(玛11:19)。他完全不带有鄙视身体、物质及世上事物的思想。然而,在历史的过程中,不健全的二元论,确实曾对某些基督徒思想家形成重要影响,也扭曲了福音。耶稣是一名工匠,每天与天主所创造的物质接触,凭着他的手艺,做出许多成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耶稣生活简朴,一生专门从事木匠工作,丝毫得不到别人的赞赏:“这人不就是那个木匠吗?他不是玛利亚的儿子吗?”(谷6:3)。他以这种生活方式圣化了人类的劳动,并为人类的发展,赋予劳动特别重要的价值。圣若望保禄二世曾经教导我们:“在辛劳的工作中,与为我们被钉的基督结合为一,就是在人类的救赎工程中与人子合作。”[79]

 

  1. 照基督宗教对世界的理解,整个受造界的终极是在于自起初已存在的基督此一奥迹。“一切都是藉着他,并且是为了他而受造的”(哥1:16)。[80] 若望福音的序言(1:1-18)揭示了基督是圣言,万物藉他受造。接着,出乎意料之外地,序言继续说此同一圣言“成了血肉”(若1:14)。圣三中的一位进入受造的宇宙,融入于其中,甚至死在十字架上。在世界之初,特别是经由基督降生成人,基督的奥迹已在整个自然世界中默默地运作,却丝毫不损害其自主性。

 

  1. 新约圣经不只叙述了耶稣的在世生平和他与世界有形可见的爱的关系,也记载了他的复活和光荣,他也一直存留于受造界之中,他是万有的主:“因为天主乐意叫整个的圆满居在他内,并藉着他使万有,无论是地上的,是天上的,都与自己重归于好,因着他十字架的血立定了和平”(哥1:19-20)。这使我们的目光转向今世的终结,到那时,人子会将一切交于父,“好叫天主成为万物之中的万有”(格前15:28)。因此,世界的受造物对我们来说不再只是单纯的大自然而已,因为复活的主不可思议地笼罩一切受造物,并使它们归向圆满的终结。他曾默观和赞叹的花草雀鸟,如今充满着他光芒四射的临在。

 

第三章

 

生态危机的人性根源

 

  1. 只描述生态危机的征候,而不指出其中的人性根源,实在无济于事。事关我们对人类生活和活动的了解出了差错,使我们周遭的世界严重受损。我们难道不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在此阶段,我建议将焦点放在习以为常的技术官僚心态,以及人类和其行为在世界中的定位。

 

I. 科技:创意和力量

 

  1. 人类已进入一个新纪元,科技将人带到十字路口。我们受益于过去两个世纪翻天覆地的改变:蒸气机、鐡路、电报、电力、汽车、飞机、化学工业、现代医药、资讯科技,和较近代的数码革命、机械人、生物科技、纳米科技。对于这些进步,我们理应欢喜雀跃,也为它们不断开展的无限可能性而兴奋不已,因为“科学和科技是天主赋予人的创意的美妙成果。”[81] 当人自开始藉改变大自然而得益,已突显人类在受造界的与众不同,科技本身“展现出促使人逐步摆脱物质牵制的内在张力。”[82] 科技曾补救了无数有害及箝制人类的恶行。我们怎能对这些进步,特别是在医疗、工程和通讯方面的进步,不感恩赞赏?我们怎能不表扬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他们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其他途径?

 

  1. 若循正途,科技科学能制造出改善人类生活质素的重要工具,小至有用的家用电器,大至运输系统、桥梁、大厦、公共空间;也可创作艺术品,使沉浸于物质世界的男男女女“一跃而入”世界之美。谁可否认飞机或摩天大厦之美?现时具价值的艺术品和音乐也会运用新科技。当人藉新科技仪器制作出物品之美,和在默观创作之美时,人能一跃而达至人独有的满全。

 

  1.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核能、生物科技、资讯科技、对遗传因子的研究,和各种我们已掌握的技能,给予人巨大的权势。更准确地说,拥有这些知识的人,特别是有经济资源可利用它们的人,可于整个人类和世界中占有突出的主宰地位。一直以来,人类从没有此种主宰自己的权势,也无法保证会善用此权势,尤其是当我们环顾目前此权势的使用情况,即可略知一二。只要想想在二十世纪中投下的原子弹,或纳粹主义、共产主义和其他极权政体曾经使用的科技,夺去数以百万计人民的生命,更不用说现代战争武器的杀伤力正不断增强。这么大的权势由谁操纵,而且将会落在谁的手里?总之,由一小撮人拥有这些权势是极端危险的。

 

  1. 人倾向相信权势愈大即“进步”愈大,更加“安全、实用、幸福和有活力……,同时有新价值融入主流文化”,[83] 仿佛生命的现况、美善和真理会自然而然随科技和经济力量而来。眼前的现实在于“现代人未曾接受培训如何善用这些力量。”[84] 虽然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但是人的责任感、价值观和良知没有相对应的增进。每一个世代似乎只有浅薄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我们很可能仍未理解到目前的挑战有多么严峻。“人不会善用他的权势,此一风险与日俱增”,实际上,“人基于自由,做出选择,并承担应有的责任,但这权势却从不曾基于此一责任去衡量”,因为 “唯一的准则是从所谓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安全性而来。”[85] 然而,人类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当人屈服于无意识、即时需要、一己私利和暴力等盲目权势时,人所拥有的自由随之减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赤裸裸地暴露于这不断增强的权势前,欠缺控制的手段。表面上我们具备机制,但却不能说我们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文化和灵修,可切实订下底线,并教导人有明确的自制能力。

II. 以科技为中心的范例全球化

 

  1. 基本的问题牵涉更深:即人类视科技及其发展为不作区分和单一幅度的范例。此一范例所遵行及宣扬的概念为:主体(subject)采用逻辑和理性的步骤,逐步掌控外在客体(object)。此一主体尽其所能建立科学化和实验性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即是拥有、控制和改变的技术,仿佛主体要在一些无形和完全开放可被操控的事物里发现它自己。人类对大自然的介入一直被证实,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其特色是观察及尊重事物内在的可能性。好比从大自然手中领受它容许人类所从其领受的。换一角度来看,如今,我们介入一切,只务求榨取其中所有一切,经常忽略或忘记目前的现况。人类和物质客体已处于对立的局面,不再彼此伸出友谊之手。在此情况下,人更易于接受无限或无限制增长的想法,对经济学者、财经专家和科技专家来说,此想法尤其具有吸引力。无限或无限制的增长是基于地球物质是取之不竭的谎言,导致地球在各方面已被压榨得不胜负荷。“以为能源和资源都是取之不竭,并可迅速再生,至于开发自然资源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亦很容易被大自然消化”,[86] 这些全是错误的想法。

 

  1. 今日世界很多问题的根源,可以说,来自于人无意识的倾向,即希望藉科学和科技的方法和目标能树立认识论的范例,以塑造个人生活和奠定社会的运作。将此范例强加于人及社会团体的整体生活上,其影响可见于环境的恶化,但这只是单一简化的迹象,事实上,影响是深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我们必须接受科技产品不是中性的,因为它们形成的框架,最终可受某些有权力的团体按其利之所在而支配,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塑造社会的可能性。有些抉择看起来只是要达成某个目标的工具,事实上却决定我们要发展的社会生活的方向。

 

  1. 纯粹使用科技来促进不同文化的模式,现今这种思维是不能再考虑的。科技范例已如此地普通,以致于没有科技资源就不能成事;但要利用科技,却不受其内在逻辑所控制,更难上加难。不完全依赖科技和它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它庞大全球化的力量,这种生活方式已是一种反文化的选择。科技趋向于将一切吸入其牢笼般的逻辑内,被科技包围的人“清楚知道科技向前进,最终不是为人类利益或人类福祉”,而是“为权力,到极端是要凌驾一切,成为一切的主人。”[87] 为达到此目的,“人设法要掌握大自然和人生的本质。”[88] 因此,作出决定的能力、最真实的自由和个人另类创意的空间全减少了。

 

  1. 以科技为中心的范例也偏向控制经济和政治活动。经济为求利益,完全接纳科技的进步,从不考虑可能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冲击。财政压垮实体经济。我们仍未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汲取教训,同时对环境恶化的认识过于缓慢。某些圈子的人声称,目前的经济和科技可解决所有环境问题,他们以流行的及非技术性的语言,辩称市场增长足以解决全球性的饥荒和贫穷问题。他们不关切一些现今已没有人敢捍卫的经济理论,却关心实际运作的经济理论。他们口里未必会承认,却会以行动支持这些理论,例如,他们对平衡生产水平、较佳的财富分配、对环境和未来世代的权利等毫不感兴趣。从他们的行为可看出,对他们来说,得到最大的利润已足够。然而单凭市场本身不能保证人类整体的发展性和社会的包容性。[89] 与此同时,因“一种所谓超级发展,而享受到极奢侈的消费生活,与那挥之不去且损人尊严的贫困,构成一种令人不能忍受的对比。”[90] 在建立经济体制和推动社会福利,以帮助穷人得到基本资源的稳定供应方面,我们的进展过于缓慢。我们看不到我们失败的最深层根源,是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意义和对社会的影响有关。

 

  1. 科技的专业化使人难以有宏观的视野。知识的切割细分有助于实际应用,却忽略了事物的整体、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广阔的视野,使彼此变得毫不相干。这实况使人更难找到适当的途径去解决今日世界的更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涉及环境和穷人的问题;这些问题无法从单一角度或单方面的利益去处理。科学在提供方案去解决重大议题时,必须顾及到由其他知识领域中产生的资料数据,包括哲学和社会伦理方面,不过今天的人已很难养成这种习惯。人也无法诉求真正的伦理视野。由于科技被视为生存意义的根源,生活就慢慢地屈服于由科技主宰的环境。在现实的境况里,环境恶化、焦虑、失去生命及团体生活的目标等等病征,已指出错缪之处。“现实比理念更重要”[91] 因而再次得以证实。

 

  1. 生态文化不可被简化为对污染、环境衰退、天然资源耗尽等即时问题的一连串紧急和局部回应。我们需要与众不同的观察方式、思维、政策、教育方案、生活方式和灵修等,合并为一来抗拒来自科技范例带来的猛袭。否则,即使是最出色的生态创意构思也会受到全球化逻辑的箝制。若只想为每一个环境问题寻找一个技术性的补救措施,结果只是分离实质互有关连的问题,隐藏了最真实和深层的全球性问题。

 

  1. 话虽如此,我们可再一次拓展我们的愿景。我们具有所需的自由去限制和引导科技;我们可令科技为另一种更健康、更人性、更具社会性、更整合的发展形态服务。有时,摆脱支配性的科技范例是个事实,例如:小型生产者组成合作社,采用污染性较少的生产模式,并选择非消费主义的生活形态、休闲方式和社区生活。或者,引导科技以解决大众实际的问题,确实帮助他们度更具尊严的生活及减少痛苦。或者,从寻求美好事物的创新性方式,以及人默观美好事物的渴望,克服人掌控外在客体的欲望,并使这欲望在美好的事物和默观的人身上成为一种释放的力量。真实的人性需要重新整合,它似乎已蕴藏在我们的科技文化中,犹如云雾般地缓缓渗入重门深锁的屋内。无论如何,当真实不变的一切顽强不屈地萌芽成长时,科技所作的许诺是否能持久下去?

 

  1. 此外,人类似乎不再相信会有快乐的未来;基于世界的现状和科技的能力,人类再也不敢盲目地相信明天会更好。我们愈加察觉到,科学和科技的进步并不等同于人类和历史的向前迈进;愈加意识到达至美好将来之路,原来是在他处。这不是拒绝科技持续提供的各种可能性。然而,人性已经深深地改变了,由于不断涌现的新奇事物堆积如山,把我们拉向单一方向的肤浅文化;想要停下来,重拾有意义的生活,变得困难起来。假如建筑物能反映某世代的精神,我们的庞然建筑物和单调的公寓住宅区正好反映全球化科技的精神,即不断涌进的新产品与乏味的单调共存。让我们拒绝妥协,我们要继续追问万物的目的和意义。否则,我们只是将现状合法化,只求新的方式逃避现实来帮助我们忍受空虚。

 

  1. 上述的一切显示我们有迫切的需要走向果敢的文化革命。科学和科技不是中性的,在自始至终的过程中,各种意图和可能性都在运作,并以各种独特的形态出现。没有人想要时光倒流,回到石器时代,但是我们确实要放慢步伐,用不同的方式审视现况;善用已订定的正面而适当的持续进展;同时恢复那因我们狂放不羁的妄想而被鄙弃的价值和远大目标。

 

III. 当代人为中心主义的危机和后果

 

  1. 当代人为中心主义最终矛盾地将科技思想标榜于现实之上,因为“当代人不觉得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规律,或它是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觉得大自然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视它为冰冷的实体、一个空间和一份可让人任意挪用的物料,可以任意搀和任何杂物,人对其后果无动于衷。”[92] 世界固有的尊严因此受损。当人找不到其在世上的真正位置,人会误解自己,最终会采取对自己不利的行动:“天主把大地赐给人,人必须怀着尊重之心善用大自然,并善体这份赠礼的原先美意。不仅如此,人本身也是天主给人的礼物,因此,人必须尊重自然和尊重人被赋予的伦理结构。”[93]

 

  1. 一种过度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现代的特点,而且仍继续以隐约不明的形式,损害与人类共识和社会团体的团结有关的一切事物。现今时机已到,我们要重新关注现实的境况和其局限;况且这也是个人和社会能更健全及更赋有成果地发展的条件。基督宗教人类学的论述不足,曾造成一种对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错误了解。很多时候,所传递的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观念,强调征服世界,好像只有胆小怯懦的人才关心保护大自然;反之,我们对“支配”宇宙的正确理解,应是更适当地以负责任的管理为己任。[94]

 

  1. 忽略大自然所受之伤害及我们的决定对环境的影响,这仅是一个显明的记号,表示我们漠不关心,无视写在大自然本身内在结构的讯息。若我们不承认穷人、人类胚胎、身心障碍者(只举数个例子)为重要的一个事实,则更难听到大自然的呐喊。万物皆环环相扣。当人宣称本身独立于现实,且表现绝对支配的行为,人生命的根基开始崩溃,因为“人就没有实现他在创造的工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天主的合作者,代之而来的,却是人取代了天主,结果引发大自然的反叛。”[95]

 

  1. 此境况已导致持续的精神分裂症,一个极端是以科技为中心,不认同较微小的生物有其真正价值;另一极端则是认为人类毫无独特的价值。但是万物不能与人类分割。人类若不自我更新,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则无法更新。没有适当的人类学,则不会有生态学。若人类纯粹被视为众多物种之一,且是出于偶然或物理定律,“我们整体的责任感便会消退。”[96] 一个偏差的人类中心主义未必要向“生物中心主义”让步,因为这会引起另一失衡状态,不但无法解决现有的问题,反而新增问题。除非人类能同时承认和重视自己在知识、意志、自由和责任方面的独特能力,否则不能期望人类觉察到对这个世界应负的责任。

 

  1. 对偏差的人类中心主义所作的批评,不应低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若说目前的生态危机只是现代伦理、文化、灵性危机的一个微小征状,要是我们不先恢复所有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无法恢复我们与大自然和环境的关系。基督宗教认为人拥有高于其他受造物的独特尊严,它谆谆教诲,每一个人都有价值及应受尊重。对他人的开放态度,仍然是人性尊贵的根源,每个人都是一个“你”,能够认知、互爱和交谈。若人要与受造界有适当的关系,就不可削弱此一对他人开放的社会性幅度,更不可削弱我们向天主的“祢”开放的超性幅度。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从来都离不开我们与他人和天主的关系。否则,这一切将不过是披上生态外衣作伪装的浪漫个人主义,将人禁锢于令人窒息的内在中。

 

  1. 既然万物互有关连,保护大自然和堕胎合理化,两者绝对互不相容。我们若无法保护人类的胚胎,纵使他的成长会令人不安和造成困难,我们又怎能真诚地教导他人去关心其他脆弱的存在物,不论它们是多么地麻烦或会造成不便?“个人及社会若丧失了欢迎新生命的意识,那么,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难以彼此相容。”[97]

 

  1. 我们需要发展一种整合的崭新论点,能超越近数世纪以来的错缪。基督宗教忠于自己的身分及那从耶稣基督领受的真理宝库,不断与瞬息万变的历史洪流对话,藉此反省种种议题,从中获益良多,展示其万古常新的一面。[98]

 

事实相对主义

 

  1. 错缪的人为中心主义导致错误的生活方式。在《福音的喜乐》通谕,我察觉到现代典型的实际相对主义“比教义上的相对主义更危险。”[99] 当人以自我为中心,以即时的便利为绝对优先,那么其他一切相对地变得不重要。凡事以科技为中心的思想,无处不在,加上对人权力崇拜的无限延伸,使得相对主义兴起--即除非能满足人的即时需要,否则一切事物皆互不相干──也就不令人惊讶了。在这些不同的态度当中,有其逻辑一以贯之,彼此互相支持,进而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社会的堕落。

 

  1. 也是相对主义的文化这同一病症驱使人去利用他人、视他人纯粹为物件,劳役他人以偿还债务。这同一种思想导致儿童被性侵犯,及遗弃对我们不再“有用”的长者。那些说要让市场无形之手去调节经济,视对社会及大自然造成的冲击为附带损害的人也有相同的心态。除了为满足个人的欲望和即时需要之外,完全欠缺客观真理和稳当的原则支持,那我们怎能限制人口贩运、犯罪集团、毒品买卖、血钻石及濒临绝种的动物皮毛的交易?那么,基于同样相对主义的逻辑,买卖穷人的器官或供实验之用,残害被父母遗弃的儿童,不是同出一辙吗?此“用完即弃”的逻辑制造了大量废弃物,是由于人病态的欲望所消耗多于真正的需要。不要认为政治力量或法律足已防止影响环境的活动,当文化本身是堕落的,客观真理及普世适用的原则不彰,法律只会被视为偏颇的或是应避免的障碍。

 

保障就业的需要

 

  1. 任何整体生态学的界定,都不会将人类排除在外,所以在探讨整体生态时,必须考虑到劳动的价值。正如圣若望保禄二世在《论人的工作》通谕所指出,根据圣经有关创造的记载,天主将男人和女人安置在他创造的乐园里(参创2:15),不只要他们保护(看守),也要让它结丰硕的果实(耕耘),所以工人和工匠 “维护世界的构造”(德38:34)。爱惜世界的最佳方法,是以审慎的态度发展受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成为天主使用的工具,将他铭刻于万物之内的潜能发挥出来:“上主使大地生长药材,明智人决不轻视它们。”(德38: 4)

 

  1. 若我们反思人与周遭世界的适当关系,会发现对工作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在我们谈论到人与物的关系时,有关所有人类活动的意义及其目的问题,就会出现。这不只是涉及到劳工或农工,也包括所有会改变一切存在物的现况的活动,从社会学的研究到技术开发的设计。所有的工作形式都涉及到关系这理念,都能够,也必然地牵涉到我们本身之外的万事万物。除了像亚西西圣方济默观受造界时充满赞叹之外,基督徒灵修传统对工作的意义已发展出一套丰富和均衡的领悟,在真福耶稣嘉禄小兄弟富高神父的生平及他的追随者身上可以看到。

 

  1. 我们也来看看历史悠久的隐修传统。隐修的原意是远离世界,脱离城市的腐败。隐修士们进入旷野,相信那是与临在的天主相遇的最佳所在。后来,圣本笃建议他的隐修士们在团体中生活,并结合了祈祷、灵修阅读与体力劳动(ora et labora)。视体力劳动有其灵修意义是革命性的思维。在沉思与工作的交替中达至个人的成长和成圣。此种对工作的体会令我们更懂得保护和尊重环境,并使我们与世界维持健全的稳健关系。

 

  1. 我们确认“人是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创造者、中心与宗旨。”[100] 然而,一旦削弱人默观和尊重的能力,就会很容易误解工作的意义。[101] 我们必须记得,男人和女人都“有能力改善命运,在道德上更进一步成长,发展他们的灵修宝库。”[102] 工作就是此让人茁壮成长的园地,是生活的不同范畴的处所:创造力、计划未来、发展才能、实践价值观、与人交往、光荣天主。因此,今天我们处在全球化的社会情况下,关键在于“我们继续优先为所有人争取持久的工作机会”,[103] 而非考虑商业利润的多寡及经济推理的可信度。

 

  1. 人从受造开始以来,就有工作的召唤。科技的进步不应日渐取代人类的工作,这样做对人有害。工作是必要的,它代表人生在世的部分意义,是成长的途径,使人类发展和个人满全。经济上援助穷人应是临时救急的办法。而更长远的目标,应是让他们能透过工作,度有尊严的生活。然而经济的趋势却是看重科技的进步,以机器取代人工,解雇员工以降低生产成本。最终这是人与自己作对的另一方式。工作机会的流失打击经济,“因为社会资源会逐渐被腐蚀,所谓社会资源即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即信任、信实和守法。”[104] 换句话说,“人要付出的代价,往往也是经济要付出的代价,经济的失灵也常带来人的损失。”[105] 为获取更大的短期利润,不再投资在人身上,对社会来说是亏本生意。

 

  1. 若要继续提供就业机会,就必须推广有利于多元生产和创意商业的经济体系。例如:为世界多数人口提供粮食的多元化而小规模的粮食生产系统,均能使用适量土地,制造较少废弃物,不论其采用的模式是小块农地、果园和花园、狩猎、野生捕捞或区域性渔业。强调效益的经济体系,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最终只会迫使小农户出售他们的土地,或放弃种植传统的农作物。由于小农户难以与地区或全球市场接轨,或是因为销售方式和运输系统只专为大型产业而设计的,纵使小农户尝试其他更多元化的生产模式,也徒劳无功。政府机关有权利和责任采取明确而坚定的措施,支持小生产商和生产多元化。为确保经济自由,进而使所有人能实际得益,有时必须对那些拥有庞大资源和财力的组织加以适度限制。若声称有经济自由,而实际上却阻止多数人进入体系,就业机会亦不断萎缩,所谓的经济自由只是巧言令色,连政治声誉也连带受损。商业活动是崇高的职业使命,目的是制造财富及改善世界。商业可以是其所在地的繁荣昌盛的有效资源,特别是应将制造就业机会视为服务大众的福祉。

 

新的生物科技

 

  1. 从我已阐述有关人和受造界之间的哲学和神学观点,可清楚看到,赋有理性和知识的人类,并非是一个毋须考虑的外在因素。若涉及人生存上的需要,人为干预动植物是被容许的。《天主教教理》的教导是道德上可接受以动物作实验,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对治疗及救人的生命有所助益。”[106]教理坚定地阐明人类权力的行使有其限制,“使动物无故地受罪,或糟蹋它们的生命,是不合乎人性尊严的。”[107] 这些用途和实验须“以虔敬的尊重对待受造界的完整。”[108]

 

  1. 我忆起圣若望保禄二世的持平立场。他强调科学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益处显示:“人负责任地参与天主创造工程,乃是崇高的召唤”,又说:“我们在干预某一部分的生态系统时,不可忽略此行动对其他部分造成的影响。”[109] 他清楚地指出,教会重视科技研究,如“分子生物学,以及与其他学科的配合,如基因学等,应用在农业和工业技术上”[110] 所作的贡献。可是他也指出这不应导致“任意的基因操纵”,[111] 漠视这种做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人类的创意不应受压制。正如艺术家不应被禁止发挥他或她的创意,同样地,那些在科学和科技发展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也不应被禁止运用他们的天赋服务他人。我们要不断反思这些人类活动的目标、效果、整体情况和伦理限制,因为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势力涉及相当大的风险。

 

  1. 人类对动物、植物的干预,包括目前为求激发物种潜能,以生物科技操控遗传基因的做法,都应在此正确框架的范围内作思考。基于信仰对理性的尊重,我们要密切留意不受经济利益影响的生物科学研究,这样的研究会提供我们对生物结构的新知识及其可能性和其突变性。任何对大自然合理的干预,只应为了“有利于受造物依据天主的计划,发展各自本性。”[112]

 

  1. 要对基因改造(GM),不论是植物的或动物的、医疗上或农业上的,做一个总体判断,是有困难度的,因为基因改造的种类繁多,故需要作个别的考虑。基因改造牵涉的风险未必与技术本身有关,而是由于技术不当或过度的应用。事实上,基因突变一向是由大自然本身引发的,过去如此,未来亦然。由于人的干预而出现的突变亦非新鲜事。动物的驯养、品种的杂交,及其他一些较古老和普遍接受的做法都是例子。基因改造谷物的科学发展,始于对天然细菌能自然改变植物染色体组的观察。然而,在大自然里,这样的过程是缓慢的,不能与由现今科技促成的快速改变相提并论──即使现今科技的技术,也是经过数世纪的科学发展,方臻成熟。

 

  1. 即使尚未有确实证明基因改造谷物对人类有害,而且在某些地区,基因改造谷物带来的经济增长,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仍然有不少不宜低估的重大难题存在。在很多地方,自引入基因改造谷物后,“小型生产者失去可耕地,不得不撤出实际生产的行列,逐渐消失”,[113] 耕地因而集中于少数大地主的手中。最脆弱的农民工成为临时工人,而最终很多农民工迁移至城市里的贫民区。扩大基因改造谷物生产的即时及未来影响,是破坏复杂的生态网络系统、减少农作物的多样性、危害区域性经济。在不少国家,我们见到谷物和耕种用品的生产商正在扩张其对市场的垄断。农民对生产商的依赖会日渐加重,因为考虑到生产不育种子,结果将会是农民被迫向大型生产商购买种子。

 

  1. 当然我们需要持续关注这些问题,并考虑到问题涉及的伦理层面,而且需要进行广泛的、负责任的科学和社会方面的讨论,衡量所有可运用的资料,且直接坦诚地就事论事。但有时完整资料尚未公开,可能是基于政经或意识形态的特定利益,部分资料被筛选了。一旦如此,就难以周详考虑所有相关的变数和不同的问题来达到平衡和审慎的判断。所有直接或间接受影响的人(农民、消费者、政府机构、科学家、种子生产商、在熏蒸消毒田地附近的居民及其他人等等)应参与讨论,提出他们的问题和忧虑,他们也应获得足够和可靠的资料,好能为目前和未来的公共利益作出决定。这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议题,需要的是整体的方案,因此至少应提供更多的财政去资助各个独立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希望能为环境议题带来新的启发。

 

  1. 136. 另一方面,令人忧虑的是,有些生态运动者在捍卫整体环境时,有理由要求对科学研究加以适当的限制,但却未将同一原则应用在人类生命上。当采用人类活胚胎进行实验时,却倾向合理化所有僭越的界限。我们忘记了人类不可分割的价值超越他或她的发展程度。同一道理,若科技漠视主要的伦理原则,终将导致人类的为所欲为。正如本章所述,若科技与伦理切割,科技就无法控制自己的力量了。

 

 

第四章

整体生态学

 

 

  1. 既然万物是紧密地息息相关,要解决现今的危机问题,需要有全球性的全方位愿景。所以我建议我们共同探讨一种包括明确尊重人类和社会层面的整体生态学,及其某些构成要素。

I.与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关的生态学

 

  1.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成长环境的关系。这必然要思考和讨论生活和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并需要坦率地质疑某些发展、生产和消费模式。万物互有关连,极其重要,毋须多说。时间和空间不是互不相干的,即使是原子和亚原子粒子也不是单独存在,可以个别研究的。正如组成地球的不同层面──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的──彼此之间也是互有关连的,生物物种之间也是如此,它们属于一个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探索和明白的网络的一部分。许多生物都共享某种优良的基因密码。由此可知,将知识切割,将零碎的资料独立处理,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行为;唯有将所有资料重新整合,才能呈现更宏观的现实愿景。

 

  1. 当我们谈论到“环境”,真正说的,是一种关系,它存在于大自然和我们身处的社会两者之间。大自然不可能被视为与我们无关,或只是我们居住的处所。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只居住其内,而且不断相互影响。若要追究某特定地区受污染的成因,需要研究其社会、经济、行为模式,以及掌握现实的方式。鉴于环境变化范围的相异,已经无法针对各个问题去寻求明确精准的答案。基本的问题,是考虑到大自然体系本身及其与社会体系的交互影响而寻求整体的解决方案。我们并非面对两个分别属于环境和社会的危机,而是一个同时包括两者的复合式性危机。因此寻求解决方案的策略应该面面俱到,能对抗贫穷问题,恢复遭遗弃者的尊严,同时能保护大自然。

 

  1. 在评估一项具体计划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时,需要考虑众多不同的因素,所以必须让研究人员能发挥所长,促进彼此的互动交流和确保广泛的学术自由。持续不断的钻研应有助我们更认识不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构成了今日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更大单元。我们研究这些系统,不只是为了善用它们,也因为它们除了可供使用外,亦有其内在价值。每一生物,都是天主的受造物,本身就是美好的和值得欣赏的;同样地,和谐共处的不同物种也是如此,共存于有限的空间形成一个系统。虽然我们未必能经常意识到,人之所以能存在,亦有赖这些较大的系统。我们要想到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影响:二氧化碳扩散、净化水源、控制疾病和疫症、肥沃土壤、分解废物,以及达到其他许多我们遗忘或忽略的各种功能。若意识到这一切,很多人便明白自己是生活和行动于一种预先赋予我们的实存环境中,它先于人的存在和能力。因此,当我们说到“可持续使用”时,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生态系统在其不同地区及层面的自我再生能力。

 

  1. 经济增长有助于产生可预测的应对和某种程度的标准化,其目的是简化程序,减低成本。这显示我们需要有“经济生态学”,务求以开阔的眼光看待现实。事实上,保护环境是“整体发展过程的一部分,不能单独考虑。”[114] 我们急需一种人文主义,它能将包括经济在内的不同知识范畴连结起来,以为一个更完整及有整合性的愿景服务。现今,对环境问题的分析,不能与对人、家庭,与工作相关,以及城市背景的分析切割,也不可与个人如何自视自处切割。反之,这将影响个人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社会交互作用的各个领域之间,也互有关连,正好再次印证“整体大于部分。”[115]

 

  1. 若万物是互有关联,一个健全的社会机制必定会有一些有助于环境和众人生活质素的影响。“每次违反团结互助和公民情谊,便会对环境造成伤害。”[116] 从此角度来说,社会生态学必然是机制性的,并逐渐扩展至整个社会。它源于最原始的社会群组──家庭,延伸到较大的地区、国家乃至国际团体。在每一社会阶层内及各阶层之间,各种机制的发展调整着人际间的关系。任何机制的削弱会造成负面后果,例如不公义、暴力、失去自由等等。不少国家的机制效率相对较低,结果给人民带来更大困难,但是同时有些人却正因此从中获利。不论是在国家的行政体系、公民社会的不同层级或个人间的关系,不守法的状况愈来愈普遍。完善制定的法律,仍是死的条文。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仍能希望有关环境的立法和规定真正有效用吗?举例来说,我们都明白,有些国家虽然有法令明文规定保护森林,但却沉默地注视着不断违法的乱砍滥伐。再者,在某一地区发生的事情,对其他地区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富裕社会的吸毒问题,造成较贫困地区的运毒行为持续增长,而那些较贫困地区则充斥着贪污腐败、生命受到摧残,且环境不断恶化。

II.文化生态学

  1. 除了大自然遗产之外,同样受到威胁的,有历史、艺术和文化的遗产。这些遗产属于每一个地方共有身分的一部分,是建立一个适合居住城市的根基。这不代表要拆除老旧建筑,另建新城巿,而是要更加尊重当地环境,即使不一定吸引人到该处定居。甚至,我们需要融合每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及建筑,以保存其原有身分。广义而言,生态学亦包括保护人文文化宝库。更确切地说,它要求在研究环境问题时,要同时关注本土文化,促进科技语言和人文语言的交谈。文化不只是继承过去,更重要的,是一个活生生、具有动力及共同参与的当下现况,是我们重新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时,不可或缺的一环。

 

  1. 人类的消费主义心态在现今全球化经济结构的推动下,令不同的文化变得千篇一律,又压缩人类丰富而多样性的文化遗产。若试图藉着统一规格或技术性的干预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只会轻忽本地问题的复杂性,而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所有当地人民积极的参与。一些解决问题新的方式仍在研究中,未必适合用于当地,不能由外引进;解决问题新的方式,应基于当地文化的需要。既然生命和世界都是有动力的活实体,我们爱护世界也必须又灵活又要有动力。纯粹的技术性解决方案,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进而引发更严重的潜在风险。我们需要尊重各民族和各文化的权利,并且了解各社会团体在历史中发展的过程,而这过程需要生活于当地文化背景的人们持续积极参与。生活质素的概念,也不可能由外强加诸于当地人民,因为生活质素,必须在世上各人类群组自己的文化标记和风俗习惯中来理解。

 

  1. 许多环境的过度开发及环境的破坏,不只耗尽本地社会赖以为生的资源,同时令长久以来塑造文化身分及赋予生活和团体意义的社会结构解体。文化的消失与动植物物种的消失相比,同样严重,甚至于更严重。一种与单一的生产模式串连,而且是强加于人的生活方式,与改变生态系统相比,同具危害性。

 

  1. 由此看来,必须特别照顾和保护原住民团体及其文化传统。他们不只是诸多族群中的一个少数族群,尤其是在推出的大型计划影响其安身立命的土地时,他们更应该是主要的协商交谈对象。对原住民而言,土地不是商品,而是天主和安息于该处的祖先所赐的礼物──是他们必须与之互动的神圣空间,为保持他们的身分和价值观。他们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他们就必定给予土地最好的照顾。然而,在世界多个地方,原住民团体已受到压力,要他们放弃自己的家乡土地,转让给农业或矿业的发展计划──毫不顾及大自然和原住民文化的逐渐崩溃。

 

III. 日常生活的生态学

 

  1. 真正的发展要尽量包括整体性改善人类生活的质素,这就需要顾及人生活的周遭环境设施。环境设施影响人的思考、感觉和行为。在我们的房间、家里、职场、社区,我们以身处的环境表达自己的身分。我们尽全力适应环境,但当四周环境是杂乱无章,秩序失控,充斥着噪音及不美观,如此过度的刺激使人难以找到全然而喜悦的自己。

 

  1. 某些个人和团体展现出的创意和主动真令人赞赏,针对环境的局限性,他们减缓四周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又学习在混乱及不稳定中调整自己的生活。例如:在一些地方,虽然建筑物的外墙失修,人们仍注重打理自己的居室住所,或从睦邻关系中得到满足。有益身心的社交生活可令看似不理想的环境增色不少。有时,穷人虽然面对不少困难,反而更能将人类生态学身体力行。若能发展亲近而温暖的人际关系,若能建立社区团体,又若能从团结和有归属感的网络得到支持,人的内心因而感到踏实,足可弥补环境的限制,并舒缓高密度住宅区带来的窒息感。如此一来,任何地方也可由人间地狱变成人可活得有尊严的乐土。

 

  1. 在欠缺和谐,开放空间或融入社会机会的地区,赤贫会使人们变得冷酷无情,而导致各种残暴行为,或引起犯罪组织的非法掠夺。特大城市的邻里关系是不稳定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经常经验到人口的过度密集和互不相识,可能产生一种漂泊流离感,进而滋生反社会行为和暴力倾向。无论如何,我不得不重申,爱的力量更大。不少人在此情况下仍可编织归属及团结共融的网络,将人口的过度密集转化成团体内共有的经验:推倒自我中心的高墙,跨越自私自利的藩篱。此类团体获得救援的经验常能激发创意而改善大厦或社区的关系。[117]

 

  1. 既然生活空间和人类的行为是互有关连,那么,建筑师在设计大厦、社区、公共空间和城市时,需要参考不同领域的资料,以能帮助我们认识人们的思考过程、象征性语言和行为方式等。只追求设计的美感,尚嫌不足;更加珍贵的是,我们能为另一种美善效劳:人的生活质素,人对环境的适应力,及人彼此间的相处和互助。由此可见,在城市规划时,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意见,这是多么的重要。

 

  1. 城市使我们安居及聚集,我们也需要保护其中的公共区域、显著地标和城市景观等,因为这一切加强我们对城市的归属感、落地生根感和“家乡的感觉”。将城市的各部分妥善地统合起来是重要的,让居民有整体感,而非禁闭于一个小社区内,并无法体会整个城市是与所有人共享的空间。在作出可影响市区或郊区地貌的介入之时,应考虑如何整合不同的因素,因而对本地居民生活形成一致且有意义的框架。近人不再被视为陌生人,而是大家共同致力创建的“我们”的一部分。基于同一理由,能在市区和郊区拨出一些受保护的保留地,免于人为干预而经常改变,是颇有帮助的。

 

  1. 在世界很多地方,不论是在郊区或大城市,房屋供应不足同是严重问题,因为国家财政预算只能照顾到其中一小部分的需求。不只是穷人,亦包括社会很多人士,想要拥有自己的房屋都是相当困难的。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关系到个人尊严及家庭的成长。这是人类生态学的重要议题。在某些地方,临时搭建的简陋小屋形成的市镇如雨后春笋地相继出现,我们需要发展这些社区,而非将其夷为平地或取缔。穷人居住在卫生条件不足的贫民区或危楼,“倘若有需要迁徙他们,为免百上加斤,就应该事先向他们充分解释,提供合理的住屋选择;更应让受波及的民众参与整个过程。”[118] 同时,将老旧社区融入城市时应灵活而具创意。“若能克服令人瘫痪的猜忌,把不同的人融合起来,又让这融合变为发展的新因素,这样的城市是多美丽啊!若城市在建筑设计方面能有充份的空间让人结合,便于彼此认识,这样的城市是多么有吸引力啊!”[119]

 

  1. 经常令使用者深受困扰的城市运输系统,与居民的生活质素关系密切。不论是一人使用或共乘的大量车辆,充斥着城市的大街小巷,交通拥塞、污染水平上升,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能源,以致不得不兴建更多道路和停车场,令城市景观惨遭破坏。不少专家都同意应优先发展大众运输系统。然而,除非运输系统本身作出重大改善,否则一些必要的措施未必能轻易取得社会的认同。很多城市居民被迫忍受因交通工具的拥挤、不便、班次稀少和缺乏安全性等等所造成有失尊严的情况。

 

  1. 对人性尊严的尊重,相对于人们在城市中被迫忍受的嘈杂繁乱,经常互相矛盾。但是,我们不可因此忽略郊区居民的生活情况,他们感到被遗弃和被忽视,无法得到必需的服务,而某些劳工备受奴役,没有权利,甚至没有希望过着更有尊严的生活。

 

  1. 人类生态学亦指向另一意义深远的现实:人类生命与道德律的关系。道德律铭刻于我们人的本性内,为缔造一个更具尊严的环境,有其必要。教宗本笃十六世提及“人的生态学”,就是基于“人也有他必须尊重及不能随意操纵的本性”[120] 的事实。为此,必须要承认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直接与环境和其他生物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必须接受我们的身体,视它为天主赐予的礼物,才能领受和接纳天父所恩赐的世界,视之为我们共同的家园。若我们认为对自己的身体有绝对权力,则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对万物亦享有相同的绝对权力。学习接受我们的身体,照顾它,尊重它全部的意义,才是真正的人类生态学之必要元素。另外,也须要珍惜自己身为女性或男性的身体,为能在我们接触异性时,认出自己不同的身分。这样我们才能喜乐地接受另一男人或女人这份特殊的礼物──天主创造的受造物,使男女能彼此充实丰富。“因不懂得如何面对,而要求消除性别差异”[121] 不是健康的态度。

IV.公益原则

 

  1. 完整的人类生态学与公益此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公益是社会伦理道德核心及合一的原则,是“让私人及团体可以充份而便利地玉成自身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122]

 

  1. 公益是基于对人本身的尊重,连同人基本的及不可剥夺的权利,以达至他或她的全人发展。根据辅助原则,公益也要求达到社会的整体福祉和当中不同群组发展的配套措施。在各群组中,最突出的是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最后,公益要求借重某种秩序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安全。若不特别关注分配公义,则无法建立秩序。一旦违反分配公义,暴力必随之出现。作为整体的社会,特别是各个国家,有责任捍卫和推广公益。

 

  1. 在现时全球化社会的情况下,不公不义,屡见不鲜,越来越多人被遗弃,并被剥夺基本人权,公益此一原则立即成为一个呼吁及选择,要世人精诚团结,以及要优先关爱最贫穷的人,此乃理所当然及意料中事。为作出此项选择,需要认识大地资源普遍性的终向,然而,正如我在《福音的喜乐》劝谕 [123] 中提到,要受到信仰最深刻的启迪,才能明白穷人也有其极大的尊严。我们只需环顾周遭现实,便可了解,时至今日,为了有果效地实践公益,选择优先关爱穷人是迫切必要的基本伦理。

V. 世代之间的公义

 

  1. 公益的概念也扩展至未来的世代。全球经济危机是惨痛的教训,它突显出大家对共同的终向──也是我们后代必须面对的终向──一知半解,所带来的害处。要有可持续的发展,就不可能排除世代之间的精诚团结。当我们开始想到会留给子孙一个怎样的世界,就会以不同的目光看事物;认识到世界是白白得来的礼物,必须与他人分享。既然世界已赐予我们,我们不可再从纯功利的角度去看事物,将效率和生产力完全调节至符合个人利益。世代之间的精诚团结不是一项选择,而是基本的公义问题,因为我们领受的世界,也属于我们的后代。葡萄牙主教团呼吁我们承认此履行公义的责任:“环境本身是要被人领受的,它是一份借用的礼物,每一世代领受它,然后留传下一代。”[124] 整体的生态学以此更宽广的视野为标记。

 

  1. 我们想给子孙和正在成长的孩子一个怎样的世界?此问题不只是涉及环境,也不能一点点局部地处理。当我们问自己想留下一个怎样的世界时,首要想到整体的大方向、意义和价值。除非我们愿意花气力处理这些更深入的议题,否则我不认为我们对生态的关注能带来重大成果。我们若敢于面对这些议题,势必提出反问自己的尖锐问题:我们生存于世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此世上?我们工作和奋斗的目标是什么?地球需要我们为它做些什么?只是简单地说,应该关心后代,已不再足够。我们要看清人的尊严正受的威胁。首要的是,是否留下一个不宜居住的地球予子孙,这由我们决定。此问题对我们有极大的影响,因为这与我们旅居在世的终极意义有关。

 

  1. 我们不能再以嘲笑或鄙视的态度去面对末日预言。我们留给子孙的,可能是一堆废墟,一片荒凉及秽物如山。消耗的速度、废物、环境变化,已将地球的容量推至极限,我们那不可持续的现代生活方式只会化成灾难,一如已周期性地在世界各地出现的灾难。惟有依赖我们此时此地果敢的决定,才可减轻现时失衡状态造成的影响。在他人承受灾难性的后果前,我们应反思自己的责任。

 

  1. 接受此挑战的困难,是与伦理和文化的低落,再加上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后现代世界的男女,面对个人主义广泛流行的危机,而今天很多的社会问题,也是与要求获得即时满足的自我中心文化有关,连同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危机,以及生活上旁若无人的这种态度。父母冲动和浪费的消费模式,影响子女的消费模式,导致子女更难购置自己的住宅,为成家立业。再进一步来说,我们未能认真考虑到未来的世代,是因为我们无法扩展自己的视野,和无法顾及那些遭排除于发展之外的人。我们不只是要关心将来的穷人,也要关心今天的穷人,他们在世上的生命是短暂的,无法再等待下去。所以除了“加强世代间相互扶持的精诚团结,也迫切需要激发同世代的人的精诚团结。”[125]

 

第五章

探索和行动的方向

 

  1. 到目前为止,我尝试打量眼前的境况,指出我们身处的地球何处出现裂缝,以及造成环境恶化的人性根源。单是默观现况,就足以显示有需要改变方向和采取其他行动,但是现在我们会尝试勾划出交谈的主要途径,为能逃出使我们下沉的漩涡。

 

I. 在国际社会中的环境议题交谈

 

  1. 自上世纪中叶,在克服不少困难后,我们越来越相信,地球是我们的家乡,而人类是居于此共同家园的民族。一个互相依赖的世界不只令我们更意识到某些生活方式、生产和消费模式,对所有人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推动我们确保建议的解决方案是全球性的,而非纯粹为保障少数国家的利益。国际间的互相依赖催促我们构想一个世界要有一共同计划。人的睿智虽然已带来极大的科技进步,但是仍不足以找到有效处理严峻的全球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单凭各个国家独自行动,无法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全球性的共识是必要的。例如,此一共识将有助于订定可持续和多元的农业计划、发展可再生和污染性较低的能源种类、鼓励更有效益地使用能源、促进海洋和森林资源的良好管理,并确保所有人可取得饮用水。

 

  1. 我们知道逐步取代依赖高污染性石化燃料的技术是刻不容缓的,特别是依赖煤炭,亦包括石油和较次要的天然气的技术。在发展可广泛供应的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前,权宜之计是择一损害较轻的替代方法或采用短期性措施。然而,国际社会对支付能源转换的成本责任归属,仍未取得充分共识。在过去数十年,环境议题已引起热烈的公开讨论和公众的多元慷慨回应和承担。政商界的反应缓慢,与世界正面对的挑战的迫切性不符。后工业时代可被视为历史上最不负责任的年代之一,虽然如比,但在二十一世纪伊始,仍然有理由希望人类的慷慨承担此艰巨责任,将名留青史。

 

  1. 整体来说,保护生态运动已取得重大进步,其中要感谢不少公民团体的努力。我无法在此一一列举或陈述他们的贡献。由于他们的努力,环境问题出现在公众议程上的次数增加,也推动更多具前瞻性的探讨。尽管如此,最近的世界高峰会议,在环境方面的讨论,表现令人大失所望,归根究底,是欠缺政治意愿,因此在环境问题上未能达成真正有意义和有效力的全球性协议。

 

  1. 值得一提的是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高峰会议。它宣称“人类处在关注持续发展的中心。”[126] 为响应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宣言》,在爱惜全球生态系统方面,它高度重视国际间的合作、污染者经济责任自负、就发展项目和工程进行环境评估的责任。为能逆转全球暖化的趋势,它以限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为目标。另外,订定议程,包括具体行动计划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列明森林生态保护的原则。虽然会议可说是已向前迈进一步,并具先知性的眼光,但是由于欠缺适当监管制度、定期评估和违规罚则的机制,使协调工作失效。要落实已宣布的原则,仍有待有效的及灵活的实际执行办法。

 

  1. 有关此方面的积极经验,或许能以《巴塞尔公约》为例,它制订了有关处理危险废弃物的通报、标准和管控机制。另外,具约束力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公约,条文包含现场视察的规定,以确保公约的有效执行。再者,感谢制定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藉着《蒙特利尔议定书》而得以落实并修订了条款,使解决臭氧层变薄的问题得见曙光。

 

  1.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和有关土地沙漠化的问题,进展可说是乏善可陈。至于气候变迁方面,进展也相当有限。有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则需要人真诚、勇敢和负责任地面对问题,尤其是那些握有较大权力,而造成污染最严重的大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里约+20”(里约热内卢2012)颁布的文件内容广泛,却无实质效用。国际协商未能取得重大进展,原由在于有些国家将本国利益置于全球共同利益之上。那些因我们的隐瞒实情而受害的人,将不会忘记我们的埋没良知和欠缺承担。即使在准备撰写本通谕之际,辩论日益剧烈。我们身为信徒,应向天主祈祷,祈求目前的讨论能有积极的成果,不会因我们不明智的耽搁延误,而祸延子孙。

 

  1. 减低污染气体排放的某些策略,要求各国分摊环保所需费用,然而,资源贫乏的国家与较工业化国家相比,负担将会加重。事实上,强制执行此类措施是变相惩罚最需要发展的国家,是假环保之名行不义之实,最终变成穷人付费。再者,由于感受到气候变迁的影响需要相当长时期,即使现在已采取紧急的应对手段,一些缺乏资源的国家的经济已饱受打击,需要得到援助去适应因气候变迁而产生的影响。在此前题下,国际间需要订定普遍性的和特定性的责任归属。正如玻利维亚主教团所说:“那些不惜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既得利益的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应为他们一手造成的问题,负起更大的责任及解决问题。”[127]

 

  1. 买卖“碳排放额度”的措施可导致新的投机方式,对减少全球的污染气体排放却无济于事。美其名为承担环境污染的责任,看似提供一个快捷简易的方法,却排除了目前环境中最需要的彻底改革,只是让一些国家和地区钻漏洞,继续过度地消费。

 

  1. 对贫穷国家来说,优先要务是消除极度贫穷,促进人民的社会发展。同时,他们需要意识到国内某些特权阶层可耻的消费程度,并更有效地打击贪腐。与此同时,贫穷国家需要发展低污染的能源产品,但是此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那些不断污染地球,藉此令自己迅速发展的国家的援助。贫穷国家若要善用丰富的太阳能,需要建立机制和获得补贴,令其得到技术转移、技术协助和资金支援,同时,也要尊重各国的实际情况,因为“很多时候,各国‘基础建设’的设计,是否与其所需相符,未必有足够评估。”[128] 相较于气候变迁的风险,太阳能装置成本较低。无论如何,首要的还是伦理上的抉择,及基于所有人类之间的精诚团结。

 

  1. 制订强制执行性的国际性协议是刻不容缓的,因为某些地方政府机关未必总能有效地介入及执行协议。国与国之间应尊重彼此的主权,并达成具共识的协议,以防范可能会令所有人受害的区域性灾难。我们需要全球性的管理规范来强加义务,以及防止不可接受的行为,例如:势力庞大的公司倾倒污染废弃物,或设立污染性的产业于其他国家。

 

  1. 我们也要提到海洋管理系统。虽然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公约确实存在,但是内容支离破碎,而且缺乏严格机制的规章、管控及罚则,彻底削弱了公约的效用。处理日趋严重的海洋垃圾问题和保护国际公共海域的安全,两者均极具挑战性。最后,我们需要达成共识,定一个协议来管理“全球的共同利益”的完整范围。

 

  1. 阻碍订定根本解决方案来扭转全球暖化的心态,也同样妨碍消除贫穷。我们需要一个更负责任的全面性方法去应对这两个问题:减低污染和发展较贫穷国家及地区。二十一世纪沿用过去流传下来的管理制度,但是已感受到国家的力量减弱,主要成因是跨国的经济及金融体系已凌驾政治之上。在此情况下,必须成立更有权威及有效率的国际性机构,其功能职位由各国政府协商公平委任,并获赋予制裁的权力。本笃十六世秉承教会的社会训导,肯定:“为管理全球经济;为振兴受危机打击的经济,以免它继续恶化,并导致更严重的失衡;为及时实现全面裁军,保障粮食与和平;为保证环境和移民管理;迫切需要有一个真正的世界性政治权威,我的前任真福若望二十三世已给它划出了一个轮廓。”[129] 外交工作方面亦重新重视发展国际性策略,以应对预期可见之影响全球的严重问题。

II.为制订新的国家和本地政策进行交谈

 

  1. 不只是国与国之间有成功者和失败者,就算是在较贫穷国家之内,也有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情况。因此有需要分辨其各自不同的责任。与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关的问题,再也不能单从国与国之间不同的看法着手,更应关注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政策。

 

  1. 鉴于人确实可能滥用其能力,各个国家再不可忽略在其境内的计划、协调、监督及执行的责任。社会如何能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计划和保障它的未来?法律是其中一个监管和协调的权威源头,在以大众福祉为前提下,法律可明文规定可接受的行为。一个健全,成熟和独立自主的社会,必须作出一些与下列事项相关的规范:愿景与安全、建立制度、及时执法、消除贪污、有效回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副作用及适度介入以防止具潜在或不确定风险。对商业活动减少污染的法理依据,日渐增多。然而,政治和组织架构存在的目的,不只是为防止不良的行事手法,也是为促进良好的行事方式;激发创造力,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并鼓励个人或团体的创新。

 

  1. 只关心即时成效的政府,在人口中的消费阶层的支持下,只会以增进短期成长为目标。为回应选民的诉求,政府极不愿意推行可影响消费水平和造成外来投资风险的措施,以免引起公众不满。具远见的环境议题,本应涵盖在政府公共政策内,却因政权的短视而拖延了。我们忘记了“时间阔于空间。”[130] 我们若执行政策,而不抓紧权位,将总是更具成效。在困难时刻,能高举崇高的原则,以大众的长远福祉为依归,真正的治国之道始得以发挥。在建设国家时,政治掌权者要能承担这项职责,诚属不易。

 

  1. 在某些地方,已成立合作社共同开发使用再生能源,除了确保地方的自给自足,甚至可出售剩余能源,这简单的例子显示出:即使目前的世界秩序无力承担责任,本地的个人和团体却可有所作为。他们能激发更大的责任感、更强的团体感、更乐意保护他人、启迪创造的灵感和深爱这块土地。他们也关心未来会留下些什么给后代子孙。这些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原住民中。有时由于贪腐使执法不力,公众压力有助带来果断的政治行动。透过非政府组织和中介团体的协调,社会必须向政府施压,要求制订更严格的规章、程序和监管措施。除非公民可管制政权──在国家、地区和市政方面,否则无法控制对环境的损害。若能与邻近地区达成协议,支持相同的环境政策,本地立法则会更有效力。

 

  1. 每个国家或区域各有其问题和局限,没有一套良方可适用各处。事实上,因应政治现实,只要具约束力的承诺能同时逐渐成形,并被接纳,采用过渡性的措施和科技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在国家和地区方面,尚须多加努力,例如推广节约能源的方法。这包括优先选择可将能源效益提升至最高和减少使用原材料的工业生产模式;从市场上除去能源效益较低或污染性较大的产品;改善运输系统;兴建和维修建筑物时,鼓励以减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水平为目标。地区性的政治活动也可以改变消费习惯、发展废弃物处理和回收的经济活动、保护特定物种、规划多元化农业和农作物交替种植。为改善较贫穷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益,可藉投资农业基础建设、加强地区或国家市场的组织、设置灌溉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等等。为保障小生产商的利益和保护本地生态系统免受破坏,可鼓励建立新形式的合作社和社区组织。的确,可以做的真的很多!

 

  1. 有关气候变迁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应随政权的转移而改变,所以政策的连贯性是必要的。达到政策目标需要时间和即时的经费,却未必能在一届的政府任期内得到可见的成效。这是为什么,若没有民众和社会机构给予压力,政治当局常不愿意介入,何况尚有紧急的问题要解决。从政者若愿意承担这些责任及相关的支出,将无可避免地与现今经济和政治以短期利益和成效为目标的心态相冲突。假若从政者勇敢而有胆识,会为天主赋予他们的人的尊严作见证,并留下一个忘己为人的模范。我们极需一个健全的政治体制,有能力改革和协调不同的机构,具有良好的办事方式,克服不正当的压力和官僚作风的懈怠。然而,若没有相称的目标和价值,或没有真正又具深度的人文主义──能巩固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气度恢弘的社会,即使是最完美的机制也会崩溃。

 

III.  交谈与决定的透明度

 

  1. 若要评估商业投资和计划对环境造成的冲击,需要能自由交流意见及具透明度的政治协商过程。另一方面,若有利益输送,或隐瞒计划中对环境的实质影响的贪腐行为,通常会提出似是而非的协议书,无法提供完整报告,且让人不能深入研究讨论。

 

  1. 环境影响的评估,应该优先于商业计划案,或特殊的政策、计划或方案的制定。环境评估自始就应是整个过程中的一部分,而评估的进行应是跨学科的、具透明度的和不受任何经济或政治压力左右。评估应涉及到工作条件的研究,须考量对人的身心、本地经济和大众安全的可能影响。若能评估各种潜在可能的情况,及为纠正不良影响所需的额外投资,经济回报的预测将会更贴近现实。不同利益之相关者应总能达成共识,并提出多种方案、解决办法和替代方案。本地居民在参与评估中应占一席特别位置,他们关心自己和子女的将来,及考虑以超越即时经济利益为更长远的目标。我们要停止以“介入”的思考模式来保护生态,为要给予相关人士作政策上之思考及辩论的空间。为使相关人士能积极参与,他们必须完全知晓计划的内容、风险及可能性等资讯;参与者不只参与初步的决定,也参与包括所有后续的行动和持续的监测过程。在有关科学和政治的讨论中,需要公开透明,不应只限于某项特定计划在法律上是否容许的讨论。

 

  1. 当我们面对极可能影响现代和未来人民福祉的潜在环境风险时,订定决策必须是“需要衡量各种不同政策下可预见的利弊。”[131] 特别是当某项计划可能消耗更多天然资源、导致更高的气体或液体排放水平、增加废弃物;或严重改变地貌、改变受保护物种的栖息地或公共空间等等。某些未做通盘考量的计划,会因着不同因素,深远地影响该地区的生活质素,例如未预估到的因素:噪音的污染、视野的狭隘、文化价值的丧失、使用核能源的影响。以短期获利和个人利益为优先的消费主义文化,很容易使权力变成橡皮图章,或对大众隐瞒资讯。

 

  1. 在商讨合作方案时,需要多多提出问题以分辨是否真正有利于整体的发展。成果是什么?为什么?何地?何时?如何?为谁而做?风险是什么?成本是什么?谁支付?如何支付?在分辨评估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是更优先的。例如:我们知道水资源是珍贵和不可少的资源,更是行使其他人权的先决条件中的基本权利。这不容争议的事实凌驾于任何地区的环境冲击的评估。

 

  1. 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声明:“当有可造成严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的威胁时,不可藉词缺乏全面的科学确定性,而延迟推行具成本效益的措施来阻止环境恶化。”[132] 此预防性原则可以保护最弱小者,及那些在捍卫自身权益和搜集确切证据方面能力有限的人。即使缺少无可置疑的证据,若客观的资料显示可能会出现严重和不可逆转的损害,此一计划应予以停止或修订。在这种情况下,应先举证说明,提出客观及具决定性的论证,证明所建议的活动,不会对环境或该处居民造成严重伤害。

 

  1. 这不表示应该反对任何可改善生活质素的创新科技,而是指出利益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当有重大的新资料出现时,所有涉及利益者应参与重新评估,结果可能是终止现有的计划,修订现有计划或考虑其他可行建议。

 

  1. 有些环境议题是不容易取得广泛共识的。我想重申的是,教会不会解决科学上的问题或取代某些政策。但是我关心的是推动公开坦诚的讨论,使大众的福祉,不会因特殊利益或意识形态而受损。

IV.政治和经济为人的成全而交谈

 

  1. 政治不可受制于经济,经济也不可受制于追求效率的科技思维。今天,为了大众的福祉,政治和经济急需进行坦诚的交谈,以服务生命,特别是为服务人类的生命。不惜任何花费救助银行,迫使大众付出代价,并放弃承诺检讨和改革整个制度,如此一来,只是再次肯定金融系统的绝对权力──一个没有未来的权力,只会在缓慢、昂贵和表面上的复原后,造成另一个新的危机。2007-2008年间出现的金融危机原本是个契机,为建立更重视伦理原则的新经济系统,并发展新方法去规范投机性金融手法和虚拟财富。然而,此次危机处理却未包括重新思考那已经过时却仍规范这个世界的准则。因为生产未必是理性的,通常与经济变数环环相扣;而经济变数分配的产品价值,未必与其真实价值相等。这经常导致商品的生产过剩,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冲击,对地区经济也带来负面后果。[133] 金融泡沫化易于形成生产泡沫化。实体经济的问题并没有被人以认真严格的态度来面对,然而唯有实体经济才能使生产多元化、改善生产、帮助公司良好运作,令中小型企业能有所发展,并创造就业机会。

 

  1. 必须谨记,“统以金钱来衡量成本与效益根本不能确保环境受到保护。自然与人类环境是属于那些不能凭市场力量来保障的公共资产。”[134] 我重申,我们必须抛弃市场万能的观念──认为只要增加公司或个人的利益,问题便能迎刃而解。然而,要那些沉溺于追求最大利润的人停下来,反思他们对环境的损害会祸延子孙,是否实际?当人们将利润视为唯一考量,就不会考虑大自然的周期性和兴衰,或可能因人的干预而严重受损的复杂生态系统。况且,生物的多样性顶多被视是可以大肆取用的经济资源储备;人们没有严肃地思考万物的真正价值,及其对人和文化的重要性,或穷人的忧虑和需要。

 

  1. 每当提及这些问题时,总有些人的反应是指责他人非理性地试图阻碍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然而,我们应加强此信念,相信减缓生产和消费的步伐也可成就另一种形式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天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不是浪费金钱,相反,它是在中期时段就能够带来其它经济效益的一种投资。假如我们更宏观地看整体情况,将可发现,更多元化和更创新性的生产模式,能降低对环境的冲击,确是非常有利可图。这意味着对众多的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不会压抑人的创意和追求进步的理想,反而是将这股力量导入新的途径。

 

  1. 举例来说,一条更具创意和方向正确的生产发展之路,可纠正目前存在于以下两者之间的差距──科技投资过度集中于消费方面和缺乏投资于目前人类家庭应该解决的急迫性问题。依循这生产发展之路,可衍生出明智有益的再使用、再翻修,及再回收的方法,另外也能改善城市的能源使用效率。生产的多元化充分地提供机会,造就人类展现创意及新发明,同时可保护环境,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此创意是人类最尊贵的人性特质的有力表现,如此,我们就是在一个更广泛的生活质素概念之下,明智地、勇敢地、负责任地大力推动一个可持续和公平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若纯粹为得到新的消费产品和快速回报,不断寻求掠夺大自然的新途径,就人类而言,既缺乏价值和创意又更肤浅。

 

  1. 无论如何,可持续发展在某些情况下会带来新的增长模式;而在另一些情况下,面对过去几十年贪得无厌和毫不负责任的增长,我们应及时考虑订定合理限制,甚至将步伐倒退,以箝制增长。当某些人仍无法有尊严地生活时,那些不断消费的习惯和破坏性的行为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现在是时候要求世界的部分地方接受增长减少,为提供资源予其他地方,使其可健康地增长。本笃十六世曾说:“科技先进的社会必须准备好,鼓励大家过较简朴的生活,透过减少能源的耗费,并改进能源的使用效率。”[135]

 

  1. 若要推动进步的新模式,先要改变“全球发展的模式”。[136] 这意味着,要负责任地思考“经济的意义和目的,并随时修正失调的运作和错误的运用。”[137] 中期性地达到保护大自然和经济利益之间,或维护环境和进步之间取得平衡,是不足够的。半途自画的措施只是拖延将无可避免的灾难。简单来说,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何谓“进步”。科技和经济发展若不能带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及整体性的更高生活质素,便称不上是进步。事实上,在经济增长中,人的实际生活质素是下降的 ──由于环境的恶化、食物品质的低劣,或是资源的耗尽。在此前题下,谈论持续增长通常成为转移注意力和提供藉口的技俩;此举则将生态语言和价值,纳入财经和科技中心论的范畴内,经常使商业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沦为一连串的市场行销和形象改善的手段。

 

  1. 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经常罔顾了其他因素,正反映出对经济概念的误解。认为只要增加生产,就毋须顾及是否牺牲了未来的资源或是否有益于环境;只要砍伐树林能增加出产,就毋须计算土地沙漠化带来的损失、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或者污染的增加。简而言之,商业机构的计算和支付,仅是整体成本的一部分,以藉此谋利。惟有在“取用公共环境资源时所涉及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能让人清楚透悉,并全由用者自付,而不是由别人或下一代承担”,[138] 那些行为才是符合伦理的。不论资源是由市场分配或是由国家中央规划,均应以逻辑推论作工具提供实况的纯统计学分析,以符合目前的需要。

 

  1. 政治方面又怎样呢?让我们谨记“辅助性原则”──给予社会每一阶层自由地发挥才能,同时要求掌握大权者为了大众福祉而负起更大的责任。目前出现的情况是部分经济部门掌握比国家本身更大的权力,未考虑到,没有政治的经济并不具正当性,因为在面对当前危机的不同范畴时,将无法优先考虑其他处理方法。这种毫不关心环境的心态,与冷漠忽视社会里弱势族群的心态相同。“目前盛行的模式里,只以成就和自力为重,所投放的资源并不相似要帮助缓慢、弱势或天资不高的人,使他们在生命中有上进的机缘。”[139]

 

  1. 我们所需要的政治运作应是具有广阔的愿景,具备崭新的、整合的及跨学科领域的能力来处理各项危机。很多时候,政治本身因为腐败和缺乏健全的公共政策而失去公信力。若在一个地区,国家没有履行应尽职责,某些商业集团会假捐助之名,掌权为实,自视身居超然地位,毋须遵守某些法规,甚至容许各种有组织罪行、贩卖人口、毒品交易和暴力行为,致使将难以根除此种种不法行为。若政治运作未能打破此谬误的逻辑,仍然卷入无关紧要的讨论中,我们将继续逃避面对人类的最大问题。以真正改变为目标的策略,需要重新全盘地思考整体的过程,因为只考虑几个表面的生态因素,而不质疑现今文化背后的逻辑基础,并不足够。健全的政治运作应能接受这挑战。

 

  1. 谈到贫穷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时,政治和经济惯于互相指责。我们希望两者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为大众的福祉寻找互动的方法。当某些人只考虑经济利润,另一些人则只想紧握或扩张权力时,留给我们的是冲突及虚假的协议,而在其中双方最不在意的事,是有关爱惜环境或是保护最弱势族群。由此可见,“合一胜过冲突”[140] 是千真万确的。

V.宗教与科学交谈

 

  1. 没有证明指出实验性科学能完全地解释生命、受造物及现实世界的相互影响,因为这种论述会违反实验性科学自己方法论的限度。若我们只局限在实验性科学方法论的范围内作出推论,那就只能腾出少许空间留予美学、诗词歌赋,甚至是对事物的终极意义和目的的合理掌握。[141] 我想补充一点:“其实宗教经典在每一时代都有其意义,并有持久的力量,打开新的视野,激发思维……。只因为一些著作具有宗教信仰的背景而加以驳斥,是合理和开明的做法吗?”[142] 若认为伦理原则纯粹是抽象而脱离现实环境的,这想法就过于简化了。即使伦理原则是以宗教语言来表述,这也无损其在公开讨论中的价值。既然能够以理性来理解这些伦理原则,伦理原则也总会再以不同的样貌出现,又陈明于多种语言中,那么,宗教语言当然就包括在内了。

 

  1. 如果人类迷失方向,忘记使人和平共处、乐于牺牲及善待他人的这些主要生存动机,任何声称来自科学的技术性解决方案,都会无法解决世界现今的严峻问题。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呼吁信徒们,好使他们在信仰上里外相应,生活不与信仰抵触;我们需要鼓励信徒们,向天主的恩宠经常开放,从自己对仁爱、公义与和平的信念最深处不断地汲取力量。倘若由于我们过去误解了我们的原则,导致我们将摧残大自然合理化了,以致对受造界蛮横霸道,参与战争、不义和暴力的行为,我们信徒们必须承认我们未忠于我们应该守护的智慧宝库,在不同的时代,文化上的局限经常影响人对这些伦理和精神宝库的认知,正是藉由不断追本溯源,不同的宗教人士才能回应今天的需要。

 

  1. 大部分世人自认为是有宗教信仰。因而应有助于跨宗教的交谈,以为保护大自然、守护穷人,或是建立彼此尊重和友爱的网络关系等。不同领域的科学之间同样需要交谈,因为每一种科学都可能趋于局限于自己的语言之内,而科学的专门化导致某种程度的孤立,并绝对化自己范畴内的知识,这一切都阻碍我们有效地应对环境问题。不同的生态保护运动之间出现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也非罕见,故亦需要有开放和彼此尊重的交谈。生态危机的严重性要求我们大家关注大众的福祉,在交谈之路上,我们需要具备恒久忍耐、自我克制和慷慨大方的心态。永远谨记“现实比观念更重要。”[143]

 

第六章

生态教育与生态灵修

 

  1. 很多事物需要改变发展的方向,但是最需要改变的就是人类。对共同的根源、互相的归属及共享的未来,我们缺乏意识。这分基本的意识能使我们发展出崭新的信念、心态和生活方式。我们面临着重大的文化、精神和教育上的考验,这条更新的道路虽然漫长,我们仍然必须启程。

I. 迈向新的生活方式

203.  市场倾向推崇极端的消费主义,为销售货品,令人卷入不必要的购买及消费这旋风中。强迫性 消费主义是技术经济模式影响个体的例子之一。洛曼劳·郭蒂尼早已预见此情况:“大众轻易相信机械产品和抽象规划的模式,就这样接受大量生产的家居用品和生活产品,并觉得这就是生活本身的形式。某种程度上,大众或多或少地确信他们的依从是合理和公义的。”[144] 此模式导致人相信只要享有所谓的消费自由,他们就有真正的自由。但是真正有自由的是掌握经济和金融权力的少数人。在这混乱中,后现代的人仍未能脱离迷津,重新认识自己,而这对自己身分的不认识是焦虑的来源。我们有太多的方法和扭曲的目标。

 

  1. 目前全球的情况酝酿一种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感觉,进而成为“集体性自私自利的温床。”[145] 当人变得自我中心和自我封闭,贪念就越强。人心越空虚,就越有购买欲、占有欲和消费欲。要接受现实的掣肘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此境况,真正的公益意识也消失殆尽。当人类这种态度越是普遍,社会规范就只有在它们不与个人需要相冲突时才会被遵守。因此我们关注的不应只局限于极端天气的威胁,更应扩展至社会因动荡不安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在社会沉溺于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时,最重要的是,在仅有少数人能维持此种生活方式的状况下,只会造成暴力冲突和互相毁灭。

 

  1. 然而,我们并未失去一切。人类既能作出最卑劣的事情,人类也能够超越自我,纵使受到各种心理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还是有能力再次选择美善,再次重新开始。我们可坦然面对自己,意识到内心深处的不满,及启步迈向真正自由的新路径。没有任何一个制度可完全压抑我们对真、善、美的开放,或压抑植根于内心深处,天主赋予我们回应他恩宠的能力。我在此向全世界每一个人呼吁,不要忘记属于我们的尊严。没有人有权力剥夺我们的尊严。

 

  1. 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可施予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掌权者正面的压力。因为这是消费者运动藉着抵制某些产品时得到的成果,成功地改变商业运作的方式,迫使它们检讨其对环境的影响和生产模式。若社会压力影响到其盈利,企业家不得不寻求不同的生产方法。这提醒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购物永远都是道德行为,而非只是经济行为。”[146] 为此,今天“环境恶化的问题,要求我们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147]

 

  1. 《地球宪章》敦促我们要脱离自我毁灭的现阶段而重新开始,但我们仍未逐渐获得可达成此目标的普遍性意识。在此,我附和《地球宪章》的大胆挑战: “共同的终向史无前例地召唤着我们去寻求新的开端。让我们这个时代成为被后人铭记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唤醒了对生命的重新尊敬,采取了坚定的行动去实现 ‘可持续性’,加速了争取正义与和平的奋斗,并且能够欢庆生命。”[148]

 

  1. 我们永远都能走出自己,迎向他人。除非我们这样做,否则无法认识其他受造物的真正价值,不会关注对他人有利的事物,也无法自我克制以避免他人受苦或造成周遭环境恶化。若我们真心希望能关爱我们的弟兄姊妹和爱惜自然环境,关键在于我们要超越自我,以及抛弃任何形式的自我中心和良知麻木。这些态度也调整我们的伦理判断,进而评估我们的每个行为及每个决定对周遭世界的影响。若我们能克服个人主义,便能真正培养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为社会带来重大改变。

 

II. 为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盟约施行教育

 

  1. 人们意识到现代文化和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后,就必须改变,要有新的习惯。很多人明白,目前人类的进步,以及纯粹的屯积物品和好逸恶劳,不会给人带来生命的意义和内心的喜乐,但是他们却无法抗拒商业市场所预置的一切。在那些应大力改变消费者习惯的国家中,年轻人也有全新的生态敏感度和慷慨的精神,当中有些年轻人为保护环境而付出不少努力,令人赞赏。同时,由于他们成长于极端消费主义的氛围和富庶的环境中,要转变行为习惯,诚属不易。所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教育的问题。

 

  1. 环境教育的目标已在扩展中,尽管起初的主轴是科学资讯、提升意识和预防环境的风险,现时则趋向包括对源于功利心态(个人主义、无止境的进步、竞争、消费主义和不受控管的市场)这些现代子虚乌有的批判。环境教育也寻求重新恢复各个层次的生态平衡,建立人与自己内在、与他人、与大自然和与其他受造物,以及与天主的和谐。环境教育应朝向促成超越的跃进,因而赋予生态伦理最深刻的意义。我们需要能够促进生态伦理发展的教育家,透过有效的教学法,协助人们成长于精诚团结、承担责任和怜悯关怀的氛围中。

 

  1. 可惜的是,以培育“生态公民”为目标的环境教育,很多时候只局限于提供资料,无法培养出良好的习惯。长远来说,即使能有效执法,法规的存在也不足以阻遏不良行为。若要令法律有重大和持久的效力,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必须有足够的动机去接受法律,并作出个人的改变来回应。唯有藉培养良好的品德,人才能作出无私的生态承诺。假如某人有能力消费更多,却经常减少使用暖气,而身穿较暖和的衣服,就显示他的这种信念和他愿意保护环境的态度。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举动来善尽关爱受造物的责任,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令人宽慰的是教育实在能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负起环境责任的教育”特别鼓励一些对我们周遭世界有直接和重大影响的行为方式,例如:避免使用塑胶和纸张、减少用水、垃圾分类、不烹调过量的食物、关心其他生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共乘车辆、种植树木、关掉不必开的灯,或其他不同的做法。凡此种种皆反映出人的慷慨和杰出的创意,展现出人最珍贵的一面。当基于正当理由,重复使用物件,而非随手扔掉,那就是能够彰显人的自尊的爱德行为。

 

  1. 我们不要以为这些努力无法改变世界。虽然我们未必能察觉到,但是这些努力对社会是有益的,因为内中唤起美善,虽看无法目睹,却会必然地到处散播。况且,这些行为可恢复人的自尊;有助人于生活中的自我成全;令人感到人生在世,真不虚此行。

 

  1. 生态教育可以在不同的境况下进行:学校、家庭、媒体、慕道班和其他地方等。良好的教育在我们年少时播下种子,然后在我们生命里不断结出丰盛的果实。我想特别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人能妥善的欢迎生命──天主的恩赐,并保护它不受周遭许多事物的侵害,并且能使它按真正成长所需的条件发展。在人们面临所谓死亡文化之际,家庭则构成生命文化的核心。”[149] 在家里,我们首先学习如何爱护和尊重生命,我们被教导如何恰当地使用物件,维持秩序和清洁,尊重本地的生态系统,并爱惜一切受造物。在家里,我们接受完整的教育,使我们在个人的成熟中和谐地成长。在家里,我们学习请求而非要求、对所获一切说“谢谢”以表达真诚的感恩、控制自己的暴戾和贪婪、造成伤害时请求宽恕。这些真心而简单的有礼举止有助于创出一个分享生命及尊重周遭环境的文化。

 

  1. 政治机关和社会团体也受委托协助去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教会亦然。所有基督信仰团体在生态教育中的角色举足轻重。我盼望我们的修院和培育中心教导我们都过着负责任的简朴生活,以感恩之心默观天主创造的世界,同时关心穷人的需要,及保护生态环境。由于事关重大,因此我们需要公权力惩罚破坏环境者。同时,我们也需要具备自我克制及愿意互相学习的个人特质。

 

  1. 在此方面,“不容忽视良好的美学教育和健全的环境保育两者之间的关系。”[150] 因着学习观看及欣赏美丽的景物,我们学习拒绝自私自利的实用主义。假若一个人不懂得伫足欣赏美丽的景物,我们大可不必惊讶,他或她将一切事物视为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及滥用。除非我们尽力推动一种新思维来思考人类、生命、社会和与大自然的关系,否则,任何在教育方面的努力既不足够也是徒劳无功的。除此之外,借着媒体的助力和高效率的市场运作,消费主义模式仍将持续发展。

 

III.   生态皈依

 

  1. 基督信仰的丰富精神遗产是两千年来个人及团体的经验的结晶,对人类的更新,可作出珍贵的贡献。既然福音的教导对我们的思考、情感和生活的方式,造成直接的后果,我乐意在此向基督徒们建议几项基于信仰信念的生态灵修。除了在思想或概念上的探讨,我感兴趣的是灵修如何地推动着我们更加热情地关注保护我们的世界。若没有可启发人心的灵修,没有“内在的动力,能鼓励、激发、滋养和给予个人和团体活动的意义”,[151] 仅注重教义,是无法坚守此崇高的承诺。无可否认,基督徒未必能恒常地善用和发挥天主赐予教会的灵修宝藏。灵修生活无法与肉体、大自然及现实世界分割,而是活于它们内,偕同它们一起,与我们一切周遭环境相通。

 

  1. “因为人心内在的沙漠也变得如此辽阔,所以世上的沙漠不断扩大。”[152]因此,生态危机是一个号召,叫人有内心的深度悔改。必须指出的是,有些虔诚热心的信徒,以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为藉口,嘲笑他人对环境关注的表达。另有些人则处于被动,不改变行为习惯,因此变得表里不一。所以,他们需要的是“生态皈依”,好使他们与耶稣基督相遇的成果,能显示在他们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中。活出我们的使命,而成为天主化工的保护者,是个重要的生活美德;绝非可有可无或次要的基督信仰经验。
  2. 我们要回顾亚西西圣方济的典范,为提倡一种与受造界健全的关系,这是个人整体皈依的幅度之一,意味着人要承认自己的错误、罪过、缺点和失败,才会真心忏悔及痛改前非。澳洲主教团提及此等皈依对达至与受造界和好的重要性:“要达至此等和好,我们必须审视自己的生活,承认自己的行为和不采取行动伤害了天主的受造界。我们需要经历一种皈依,或内心的转变。”[153]

 

  1. 然而,个人的自我改善不足以挽救现今世界所面临的极端复杂的状况。独处的人可能失去摆脱功利主义心态的能力和自由,最终成为违背伦理的消费主义的受害者,失去了社会或生态意识。社会问题必须由团体网络来回应,不能单靠个人的善行去累积成果。此任务“对人的要求极高,单凭个人的积极主动,或经由以个人主义育成的人携手合作,也不足以完成。管理大地,是要不同力量的合并和集思广意方能达到。”[154] 能带来持久改变的生态皈依也是团体性的皈依。

 

  1. 生态皈依需要多种态度的集大成,培养柔和温婉、慷慨关怀的精神。首先,要感恩和施予,承认世界是天主爱的恩赐,我们被召以自我牺牲和善行,默默地效法他的慷慨:“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你父在暗中看见,必要报答你”(玛6:3-4)。皈依也需要有爱的意识,觉察到我们并未与其他受造物脱离关系,是与辉煌灿烂的宇宙合而为一。身为信徒,我们并非从外,而是从内观看世界,意识到天父将我们与万物连结一起。在发展天主赋予我们的个人潜能时,生态皈依可启发我们更大的创意和热忱去解决世界当前的问题,并奉献自己给天主,作为“生活、圣洁和悦乐天主的祭品”(罗12:1)。我们不会将自身的优越视为个人的荣耀或不负责任的支配行为的理由,反之,而是将之视为一种不同的能力,并藉此承担源自信仰的重任。

 

  1. 在本通谕的开端,我已表达我们信仰中的诸多信念,都能使这皈依的意义更丰富,一如意识到每一受造物也或多或少在反映着天主,并向我们传递讯息;或确信基督已把物质世界与自己搀合,现今,他复活了,用衪的爱笼罩万物,用他的光穿透万物,这样地存留在于万物中;另外,也承认天主创造万物,并在万物中奠立秩序和动力,以致人类无权忽视。在福音里,耶稣对空中飞鸟说:“在天主前,它们中没有一只被遗忘的”(路12:6)。那么我们怎能摧残或伤害它们呢?我请求所有基督徒都承认并完全生活出他们皈依的这种幅度。愿我们获得的力量和恩宠之光,能在我们与其他受造物和世界的关系中彰显出来。以此方式,我们可培养出与所有受造界的兄弟情谊,如同亚西西圣方济如此淋漓尽致地所体现的。

 

IV. 喜乐与平安

 

  1. 基督信仰灵修对生活质素提出另一种新解,并且鼓励活出先知性和默观式的生活方式,为使人能享受极大的喜乐,由沉迷于消费中解脱出来。那就是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亘古的教导,就是“少即是多”这个信念,它在不同的宗教传统中,当然也在圣经的记载中出现。事实上,新颖消费产品接踵而至,堆积如山以致使人心迷惑,阻碍人珍惜每件事物和每个时刻。反之,不论境况是多么微小,人若能平静地身处其中,都能被启发,对事物及个人的实现更有认识。基督信仰灵修是以自我节制和知足常乐做为成长的标记。回归简朴生活,伫足欣赏枝节琐碎的事物,感恩生命给予我们的一切机会,灵性上超脱自己的拥有物,也不因匮乏而悲伤。这意味着要避免控制欲和纯粹的放荡逸乐。

 

  1. 当自由而有意识地度着节制的生活,那就是释放。这不是度着太贫乏或松散的生活。反之,这是日臻圆满的生活方式。事实上,能更享受生活,及善用每一刻的人,已经不再四处搜寻自己所欠缺的物质。他们经验到欣赏每一个人和每一事物的真正意义,学习与简朴为伍,且以朴约为乐。因此,他们能减少不必要的需求,及减轻对消费的沉迷和厌倦。尽管生活简朴,反而更丰富,尤其是培养生活上的其他乐趣,在与弟兄姐妹相遇的情谊中得到满足、在服务中、在发展自己天赋时、在音乐和艺术里、在与大自然接触时、在祈祷中,他们都获得满足。快乐是懂得克制一些诱人堕落的需要,向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

 

  1. 在上一个世纪,节制和谦逊并不受人赞许。然而,当某些美德在个人和社会生活普遍地崩溃时,就会带给人类众多的不平衡状况,亦包括生态的不平衡状况。这就是为什么只提及整体的生态系统已不足够。我们要大胆提出整体的人类生活;指出需要促进和集合所有重要美德的价值。我们一旦丧失谦逊,故沉溺于肆意主宰万物的可能性,我们必然会伤害社会和环境。当我们自视为独立自主的,排除天主于自己生活之外,以自我取代天主的位置,并且认为自己的主观感觉可界定对与错,若要促进这种健全的谦逊或快乐的节制,谈何容易。

 

  1. 另一方面,谁若不能与自己和好,便无法培养出节制的和满意的生活。正当理解的灵修包含着我们所谓的平安,平安不仅是没有出现战争而己。内在的平安与爱惜生态和关心大众福祉紧密相连,因为真正的内心平安,反映在平衡的生活方式及欣赏赞叹的能力上,助人更深入体会生命奥妙的真谛。大自然满溢爱的话语,然而,在持续不止的噪音,无休止的分心和焦虑中,或当人在追求外貌,人又怎能听到大自然爱的话语?今天很多人感受到极度的不平衡,以致他们终日马不停蹄,使自己忙碌不安,导致他们在连续匆忙的日子,对周围的一切漠然置之。这也影响到他们如何对待环境。整体的生态学包括花时间与受造界修补宁静和谐;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默观居住在我们中间,又围绕着我们的创造者。他的临在“一定不是人所设计的,而是人找到和发现的。”[155]

 

  1. 我们说的是心态,是平静地、专注地生活,无须顾虑下一步,而能完全地活在当下,并视每一时刻都是天主赏赐给人,为达至生活圆满的礼物。耶稣教导了我们这种心态,当耶稣邀请我们去默观田间的百合花及天空的飞鸟时,耶稣已教导我们此应有心态,或当衪看见内心不满足的富少年时,“耶稣定睛看他,就喜爱他”(谷10:21),他完全临在于万事万物中,因此,他指出了一条道路,使我们能克服那令人变得肤浅、暴躁和强迫消费的病态性焦虑。

 

  1. 此心态的表现方式之一,是在饭前及饭后感谢天主。我呼吁所有信徒重拾这既美好又有意义的习惯。饭前祷、饭后祷虽然简短,足以提醒我们生命来自天主;增强我们对受造恩赐的感激之情;感谢那些以劳动为我们服务,提供食物的人员,并加强我们与那些生活上有迫切需要的人之间的精诚团结。

 

V.公民爱心与政治

 

  1. 爱惜大自然是团结共融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耶稣提醒我们,天主是我们共同的父亲,因此我们是弟兄姊妹。手足情谊只能是无偿的,绝非出于礼尚往来之心,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爱我们的敌人。同样无偿的爱激发我们去爱和接纳风、太阳和云,即使我们是无法控制它们的。由此,我们可以称这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1. 我们必须重获人类彼此需要这信念,我们对他人和世界有共同负担的责任,而且是值得做善良和诚实的人。我们饱受了道德败坏及对伦理、良善、信仰和真诚的冷嘲热讽。我们必须承认,轻松的肤浅行径,对我们无补于事。若社会生活的根基受到腐蚀,剩下的就是利益冲突的斗争、新形式的暴力和残酷,及阻碍了真正爱惜环境的文化成长。

 

  1. 里修圣女小德兰邀请我们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踏上爱的途径──不要错过一句良言、一个微笑,以及任何一个小手势所能表达的平安和友善。整体的生态学也是由日常生活中众多小手势交织而成,能打破暴力、剥削和自私的逻辑。最终,一个消费加剧恶化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以各种方式摧残生命的世界。

 

  1. 充满彼此关怀及微小动作的爱,也有其属于公民和政治的一面,这份爱能彰显在所有寻求建立更美好世界的每个行动中。热爱社会和投身于公益都是爱德的卓越表现,不只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可谓大范围内)的关系。”[156] 因此,教会就向世界提出“爱的文明”[157] 此理想。热爱社会是真正发展的关键:“为使社会更合乎人性,更切合人应得的,就必须重新确认政治、经济或文化等社会生活中爱的价值,使它成为所有活动的恒常和最高准则。”[158] 在此框架下,加上生活中微小动作的重要性,热爱社会激发我们制订更远大的策略,阻止环境恶化,鼓励那渗透社会各阶层的“关心文化”。当一个人感到天主正召叫他偕同他人一起融入社会的动力中,他一定明白这也是灵修的一部分,即实践爱德,藉此变得成熟和有圣德。

 

  1. 并非每一个人都会直接参与政治。社会的兴盛是因为有无数不同组织促进大众福祉及保护环境(不论是大自然或城市)。举例来说,有些组织关注公共场所(大厦、喷水池、废弃的纪念碑、地标、广场),积极地保护、修复、改善或美化这些属于每一个人的公共场所。这些团体的行动,连带着建立或恢复彼此的关系,然后新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因此,团体便能脱离消费主义所衍生的冷漠无情。这也意味着彼此会共有同一身分、共同怀念和传承的同一故事。如此一来,我们便关心我们的世界和最贫穷者的生活质素,怀着精诚团结的意识,我们同时察觉到我们是生活在天主交托给我们的共同家园。当这些团体行动表达自我给予的爱时,团体行动就能够成为深刻的灵修经验。

 

VI. 圣事标记与享受憩息

 

  1. 宇宙在天主内发展,天主充满宇宙。因此,一片绿叶、一条山径、一滴露珠及一位穷人的面庞,都可以发现奥秘的深义。[159] 我们的理想不仅是由外而内去寻找天主在人灵上的行动,也是要在一切事物上找到天主。圣文德说:“我们越深入默观祈祷,就越能感受到天主恩宠的果效,并越会在身外的受造物中看出天主。”[160]

 

  1. 圣十字若望教导我们,存在于现实世界和经验里的美善,“是无限和永恒地存留于天主内,或更适当地来说,这些每一个被称高尚的,就是天主。”[161] 这并非因为世界上有限的事物真是天主,而是由于圣十字若望经验到一切受造物与天主紧密相连,所以感觉到“万有是天主”。[162] 当震慑于巍峨的山岭时,人不能将此经验与天主分割,而是感到不得不将内在的敬畏归于上主:“绵绵的祟山峻岭是丰富,广阔,美丽,优雅,繁花盛开和馥郁芬芳的。对我而言,我的爱人就是这些祟山峻岭。孤寂的幽谷是宁静,怡人,凉爽,浓荫的,涌流甜美的清水,其树林变化万千,鸟儿甜蜜歌唱,使感官极其悦乐和欢愉,在孤寂和静默中,给予舒畅和休憩。对我而言,我的爱人就是这些幽谷。”[163]

 

  1. 圣事是天主拥抱了大自然,并藉着大自然传达超性生命的特有方式。藉着对天主的崇拜,我们获邀在不同境界中拥抱世界。因着水、油、火、色彩的意义所象征的力量,都纳入我们赞颂的行动中。祝福的手是天主爱的工具,反映出与耶稣基督的亲密无间──他在人生的旅途中陪伴我们。在圣洗圣事中,倒在婴孩身上的圣水象征新生命。与主相遇不是逃离世界或背弃大自然。东方教会的灵修在此方面尤其明显。“‘美’是东方教会最爱用的词汇之一,传达天主的和谐,展现人性转变的楷模,无处不在:教堂的外观、声音、颜色、光线、香气。”[164] 对基督徒来说,物质宇宙内的一切受造物在取了肉躯的圣言内找到其真正意义,因为天主子在他的肉躯上倾注了部分的物质世界,播下必定转变的种子。“基督宗教不会排斥物质,反而在礼仪中突显形体的价值,人体的内在本质视同圣神的宫殿,人与降生成人为救赎世界的主耶稣结合为一。”[165]

 

  1. 感恩圣祭是天主圣化受造物的最高峰。天主的恩宠趋向体现于有形之物上,当天主亲自降生成人,将自己当做食粮赐予他的受造物,天主恩宠的体现方式显得神奇奥妙。在降生成人奥迹的高峰,上主选择了要藉着薄片的物质来进入我们个人内心的最深处。他不是从上而来,而是从内而来。他来,好让我们能在世上找到他。一切的满全都已在感恩圣祭中达成;感恩圣祭是宇宙生命的中心,满溢着爱和永不止息生命的泉源。偕同临在于感恩圣祭中降生成人的圣子,整个宇宙都在赞颂天主。事实上,感恩圣祭本身就是宇宙之爱的一个行动:“对,宇宙性的!因为即使是在乡下教堂之简陋祭台上举行圣祭,也都可以说是在世界的祭台上举行的。”[166] 感恩圣祭联结天与地,拥抱和贯穿一切受造物。出自天主创造之手的世界,会在欢跃的赞颂朝拜中回归天主:在感恩祭中的圣体内,“受造界投向天主、转向神圣的婚宴,迈向与创造者结为一体。”[167] 所以,当我们关注生态环境时,感恩圣祭也是光照和动力之源,并导引我们成为受造界的管理者。

 

  1. 在星期天参与感恩圣祭有其独特的重要性。星期天,一如犹太人的安息日,是我们与天主关系修复的日子,同样也修复与自己、与他人及与世界的关系的日子。星期天是主日,是主复活的日子,是新创造的“第一天”,其初果是天主复活的人性,是受造界终将会焕然一新的保证。它也宣告“人在天主内的永远安息。”[168] 因此,基督信仰灵修将憩息和庆祝的价值纳入其中。然而,人类一向视默观性的憩息为既无生产力,又无必要,因此忘记了有关劳作最重要的一环:劳作本身的意义。我们被召叫在劳作的定义中纳入领受和不求赏报这幅度,它有别于纯粹的不活动,那是另一种行动方式,是人的本性之一。安息日保护人的活动,免于沦为空虚的行动主义;也防止人因不受约束的贪婪和孤独感而作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每周日休息的法律禁止人在第七天工作:“使你的牛驴休息,使你的婢女的儿子和外侨都获得喘息”(出23:12)。休息开启我们的眼目,得见更宏观的视野,也更新我们对他人的权益的敏锐度。因此以感恩圣祭为中心的安息日,将能够光照一周七天,并激励我们更关怀大自然和穷人。

 

VII.圣三与受造物之间的关系

 

  1. 天父是万有的根源、万物的爱和万物自我通传的基础。圣子,反映出天父,万物藉他而受造。当圣子在童贞玛利亚胎中受孕成人时,就已与这大地结合。圣神,无限之爱的连结,亲密地临在于宇宙内,启动与引发新的路径。世界是由三位一体的天主共同创造的,而三位又各以其位格共同行动。所以“当我们默观宏伟而美丽的宇宙时,不得不赞颂天主圣三。”[169]

 

  1. 对基督徒来说,相信唯一的天主为三位共融的一体,意味着三位一体的天主在受造界留下印记。圣文德甚至说人类在犯原罪之前,能够发现到每一受造物都“证明天主是三位一体的。”“当[受造界]那书本为人打开,而人的双眼仍未被[原罪]蒙蔽之前”,[170] 人是有能力在大自然中认出圣三的反映。圣文德教导我们,每一受造物身上皆有独特的圣三结构,假若人不是以偏颇、晦暗、脆弱的目光去注视,就能轻易地默观到它。圣人以此向我们点出一种挑战──尝试以天主圣三为解读受造界的金钥匙。

 

  1. 天主圣三是彼此共存(subsistent)的关系,世界按照此天主的模式被创造,是一种关系网络。一切受造物归向天主,而也依次归向其他受造物,以致我们因而发现,整个宇宙内有无数恒常且隐秘的关系交织串连。[171] 我们不应只惊讶于受造物之间无数错综连系的关系,也应发现我们自己达致圆满的答案。当人越成长,越成熟,就越有圣德,他或她就进入某种关系中,走出自我,而与天主,与他人及与受造物生活在共融的关系中。如此,人们可以在自己的生命享有那天主圣三的动力,即早已于受造时铭刻在他们内的动力。万物的互有关连,使我们发展出全球性精诚团结的灵修精神,它原是涌自天主圣三的奥秘。

 

VIII.  万物之后

 

  1. 玛利亚、在世上爱护过耶稣的母亲,正以慈母的心肠及伤痛关怀此伤痕累累的世界。正如她曾哀伤耶稣的死亡,心如刀割一样,如今她也为被钉的穷人和受人类糟蹋的受造物而哀泣。如今她已彻底被转变,与耶稣在一起,所有受造物都歌颂她的美丽。玛利亚是那位“身披太阳,脚踏月亮,头戴十二颗星的荣冠”(默 12:1)的妇女。她蒙召升天,是受造界的母亲和母后。她光荣的身体是受造界的一部分,如今偕同复活的基督已达至圆满的美善。她珍惜耶稣的一生,将一切默存心中(参路2:19,51),现在她已明白一切。因此,我们呼求荣福童贞玛利亚,帮助我们以智慧的眼光来洞察我们的世界。

 

  1. 在纳匝肋的圣家,圣若瑟守护在玛利亚的身旁。他辛勤地工作和宽宏大量地相伴,照顾和保护着玛利亚和耶稣,并曾带领圣家逃往埃及,以逃脱不公义的暴力。福音展现出若瑟是位义人,他既勤奋工作又意志坚决。但是大圣若瑟也有他柔情的一面,柔情不代表软弱,而是真正的坚强,他能完全掌握现实,并准备好谦卑地行善和服务。因此他成为圣教会的守护人。他也能够教导我们如何关怀受造物;启发我们慷慨及温柔地保护天主托付给我们的世界。

 

IX. 超越现世

 

  1. 最终,我们要直接面对面地观看天主的无限美善(参格前13:12),能够心怀赞叹喜乐地辨认宇宙的奥秘;我们将与宇宙同享无穷尽的丰盛。是的,我们正向永恒的安息启程,走向新的耶路撒冷、我们共同的天乡。耶稣曾说:“我使万物更新”(默21:5)。永生将会是共享的美事。在永生的每一个受造物都会是焕然一新,灿烂辉煌,各有其位,并与已终于获得释放的可怜穷人分享所有。

 

  1. 在尚未抵达前,我们团结一致,为共同承担管理托付给我们的家园的责任,深知世上存在的一切美善将被提升去参加天国的盛宴。我们与一切受造物在世上的旅程前进,寻求着天主,因为“若世界有元始,且被创造,世界就追寻创造了它的那一位,追寻给了它元始的那一位──创造世界的主。”[172] 让我们且行且歌!千万不要让我们为地球的奋斗和担心夺去我们希望的喜乐。

 

  1. 天主,他召唤我们慷慨大方献上自己和给予一切,他赐给我们在旅途上所需的光照和力量。生命之主是如此眷爱我们,恒常地临在于世界当中。他绝不抛弃我们,绝不留下我们孤独无助,因为他已与大地结为一体,他的爱不断催促我们前行寻找新的路径。愿主受赞颂!

 

* * * * *

 

  1. 在总结这篇相当长,既令人喜乐,也令人担忧的反省时,我献上两篇祈祷经文。第一篇,为与相信有一位全能创造者的人们共同分享及祈祷。另一篇,让我们基督徒祈求默感,为能实践耶稣基督藉福音向受造界所作的承诺。

 

为我们大地祈祷的经文

 

全能的主,祢临在于宇宙万物,

以及最卑微的受造物中。

祢以祢的柔和温婉笼罩天地万物,

求祢倾注祢爱的力量,

使我们能够保护生命及美善。

求祢使我们满溢平安,

好让我们能够彼此以兄弟姐妹相待,

而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哦,弱小者的主,

请助我们拯救这世上被抛弃和被遗忘的人,

他们是祢的眼中瑰宝。

请愈合我们的生命,

好让我们能保护世界,而非从中掠夺,

好让我们能播种美善,而非污染破坏。

求祢打动那些只因贪图利益

就牺牲弱小者和大地的人的心。

求祢教导我们

发现万物的价值,

默观祢的化工时赞叹不已,

并承认在迈向祢永恒光辉的旅途上,我们与每一个受造物都是紧密相连。

我们感谢祢天天与我们同在。

在我们为公义、仁爱及和平的奋斗中,

求祢支持我们。

 

基督徒偕同受造界作的祈祷经文

 

天父,我们偕同受造界赞美祢,

万物皆出自祢大能的双手,

万物皆属于祢,满溢祢的临在与柔情。

愿祢受赞颂!

 

天主子、耶稣,

万物是藉着祢所造成的。

祢孕育于母亲玛利亚的母胎中,

因而成为世界的一分子,

祢曾以人性的目光观看这世界。
今天,藉着祢复活的光荣,

祢亲临于每一个受造物中。

愿祢受赞颂!

 

圣神,祢藉着祢的光

指引世界迈向天父的慈爱,

并与受造界同声叹息。

祢居住在我们心中,

激励我们行善,

愿祢受赞颂!

 

三位一体的天主,无限爱情的奇妙团体,

求祢教导我们在宇宙的美善中默观祢,

因为万有都彰显著祢。

求祢唤醒我们的赞美与感恩的心,

因为祢创造万物。

求祢赐予我们恩宠,使我们感觉到与万有亲密连系。

慈爱的天主,

求祢向我们指出在世上什么地方,

去作为向所有受造物散播祢慈爱的工具,

因为任何受造物都不会被祢遗忘。

 

求祢光照掌权者和富有者,

不要让他们陷于冷漠的罪过,

但使他们热爱公益,扶助弱小,

并关爱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

弱小者和大地正高声疾呼:

上主,求祢以大能和真光触动我们,

为使我们守护一切的生命,

并为迎接祢正义、和平、仁爱与美丽国度的来临,

准备更美好的未来。

愿祢受赞颂!

阿们。

 

方济各

 

于罗马,圣伯多禄大殿,

2015年5月24日,五旬节庆日,

本人在职第三年。

[1] 《造物赞》(Canticle of the Creatures,in Francis of AssisiEarly Documents,vol. 1,New York-London-Manila,1999,113-114)。

[2] 《八十周年》牧函(1971年5月14日)21:AAS 63(1971),416-417。

[3] 于联合国食物及农业组织成立25周年纪念日的发言(1970年11月16日)4:AAS 62(1970),833。

[4] 《人类救主》通谕(1979年3月4日)15:AAS 71(1979),287。

[5] 参阅《公开接见集会的教导》(2001年1月17日)4:Insegnamenti 41/1(2001),179。

[6] 《百年》通谕(1991年5月1日)38:AAS 83(1991),841。

[7] 同上,58:AAS 83(1991),863。

[8] 若望保禄二世,《论关怀社会事务》通谕(1987年12月30日)34:AAS 80(1988),559。

[9] 参阅同作者,《百年》通谕(1991年5月1日)37:AAS 83(1991),840。

[10] 向驻教廷外交使团致辞(2007年1月8日):AAS 99(2007),73。

[11] 《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2009年6月29日)51:AAS 101(2009),687。

[12] 于柏林向德国联邦议院发言(2011年9月22日):AAS 103(2011),664。

[13] 向博尔扎诺-布雷萨诺内(Bolzano-Bressanone)教区的司铎发言(2008年8月6日):AAS 100(2008),634。

[14] 保护受造界祈祷日讲话(2012年9月1日)。

15 在加里福尼亚圣达巴巴拉的发言(1997年11月8日);参阅:John Chryssavgis,《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大公宗主教巴尔多禄茂的生态视野和行动》(On Earth as in Heaven: Ecological Vision and Initiatives of Ecumenical Patriarch Bartholomew,Bronx,New York,2012)。

[16] 同上。

[17] 在挪威乌斯坦修院(Monastery of Utstein)的演讲(2003年6月23日)。

[18] 依斯坦堡哈尔基岛第一届峰会闭幕致辞:全球责任与生态可持续性(Global Responsibility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2012年6月20日)。

[19] 切拉诺的托马索,《圣方济生平事迹》(Thomas of Celano,The Life of Saint Francis,1,29,81:in Francis of Assisi:Early Documents,vol. 1,New York-London-Manila,1999,251)。

[20] 《圣方济大传》(The Major Legend of Saint Francis,VIII,6,in Francis of Assisi:Early Documents,vol. 2,New York-London-Manila,2000,590)。

[21] 参阅切拉诺的托马索,《一个灵魂的渴望的回忆》(Thomas of Celano,The Remembrance of the Desire of a Soul,II,124,165,in Francis of Assisi:Early Documents,vol. 2,New York-London-Manila,2000,354)。

[22] 南非主教团会议,有关环境危机的牧民声明(1999年9月5日)。

[23] 参阅向联合国食物及农业组织同仁的致词(2014年11月20日):AAS 106(2014),985。

[24]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主教团第五届全体会议,《阿帕雷西达文件》(Aparecida Document)(2007年6月29日),86。

[25] 菲律宾主教团会议,《我们的美丽家园出了什么问题?》牧函(What is Happening to our Beautiful Land)(1988年1月29日)。

[26] 玻利维亚主教团会议,《玻利维亚的环境与人类发展》牧函 (El universo,don de Dios para la vida) (2012年3月23日),17。

[27] 参阅德国主教团会议,社会事务委员会,Der Klimawandel: Brennpunkt globaler,intergenerationeller und ökologischer Gerechtigkeit (2006年9月),28-30。

[28] 宗座正义与和平委员会,《教会社会训导汇编》,483。

[29] 公开接见集会的教导(2013年6月5日):Insegnamenti 1/1(2013),280。

[30] 阿根廷THE PATAGONIA-COMAHUE REGION主教团,《圣诞文告》(2009年12月),2。

[31] 美国主教团会议,《全球气候变化:恳请彼此交谈、谨慎行事、以人类的福祉为依归》(Global Climate Change: A Plea for Dialogue,Prudence and the Common Good)(2001年6月15日)。

[32]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主教团第五届全体会议,《阿帕雷西达文件》(Aparecida Document)(2007年6月29日),471。

[33] 《福音的喜乐》劝谕(2013年11月24日),56:AAS 105(2013),1043。

[34] 若望保禄二世,《199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12:AAS 82(1990),154。

[35] 若望保禄二世,公开接见集会的教导(2001年1月17日),3:Insegnamenti 24/1(2001),178。

[36] 若望保禄二世,《199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15:AAS 82(1990),156。

[37] 《天主教教理》,357。

[38] 于德国奥斯纳布吕(Osnabrück),三钟经后给伤健人士的讲话(1980年11月16日):Insegnamenti 3/2(1980),1232。

[39] 本笃十六世,领受伯多禄职务典礼中讲道(2005年4月24日):AAS 97(2005),711。

[40] 参阅圣文德,《圣方济大传》(BONAVENTURE,The Major Legend of Saint Francis,VIII,1,in Francis of Assisi: Early Documents,vol. 2,New York-London-Manila,2000,586)。

[41] 《天主教教理》,2416。

[42] 德国主教团会议,Zukunft der Schöpfung – Zukunft der Menschheit. Einklärung der Deutschen Bischofskonferenz zu Fragen der Umwelt and der Energieversorgung,(1980),II,2。

[43] 《天主教教理》,339。

[44] Hom. in Hexaemeron,1,2 10:PG 29,9。

[45] 《神曲》(The Divine ComedyParadiso,Canto XXXIII,145)。

[46] 本笃十六世,公开接见集会的教导(2005年11月9日),3:Insegnamenti 1(2005),768。

[47] 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2009年6月29日),51:AAS 101(2009),687。

[48] 若望保禄二世,公开接见集会的教导(1991年4月24日),6:Insegnamenti 14(1991),856。

[49] 教理解释天主愿意创造一个“在过程中,迈向最终的完美世界”,这表示不完美和物质恶的存在。参阅《天主教教理》,310。

[50] 参阅梵蒂冈第二大公会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36。

[51] 多玛斯·亚奎纳,《神学大全》,I,q. 104,art. 1 ad 4。

[52] 多玛斯·亚奎纳,In octo libros Physicorum Aristotelis expositio,Lib. II,lectio 14。

[53] 按此我们可加入德日进神父的贡献。参阅保禄六世,于化学药物制造厂的讲话 (1966年2月24日):Insegnamenti 4(1966),992-993;若望保禄二世,致Reverend George Coyne 的信函(1988年6月1日):Insegnamenti 11/2(1988),1715;本笃十六世,于意大利奥斯塔(Aosta)晚课时的讲道(2009年7月24日):Insegnamenti 5/2(2009),60。

[54] 若望保禄二世,公开接见集会的教导(2002年1月30日),6:Insegnamenti 25/1(2002),140。

[55] 加拿大主教团会议,社会事务委员会,《祢爱万有,一切……皆属于祢,天主热爱生命者》牧函(You Love All that Exists … All Things are Yours, God, Lover of Life)(2003年10月4日),1。

[56] 日本主教团会议,《尊重生命,予二十一世纪的讯息》(Reverence for Life. A Messag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2000年1月1日),89。

[57] 若望保禄二世,公开接见集会的教导(2000年1月26日),5:Insegnamenti 23/1(2000),123。

[58] 若望保禄二世,公开接见集会的教导(2000年8月2日),3:Insegnamenti 23/2(2000),12。

[59] 保罗·利科的著作(PAUL RICOEUR,Philosophie de la Volonté,t. II:Finitude et Culpabilité,Paris,2009,216)。

[60] 《神学大全》,I q. 47,art. 1。

[61] 同上。

[62] 参阅同上,art. 2,ad 1; art. 3。

[63] 《天主教教理》,340。

[64] 《造物赞》(Canticle of the Creaturesin Francis of Assisi: Early Documents,New York-London-Manila,1999,113-114)。

[65] 参阅巴西主教团全国会议,A Igreja e a Questão Ecológica,1992,53-54.

[66] 同上,61。

[67] 《福音的喜乐》劝谕(2013年11月24日),215:AAS 105(2013),1109。

[68] 参阅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2009年6月29日),14:AAS 101(2009),650。

[69] 《天主教教理》,2418。

[70] 多明尼加主教团会议,《Sobre la relación del hombre con la naturalezsa》牧函(1987年1月21日)。

[71] 若望保禄二世,《论人的工作》通谕(1981年9月14日),19:AAS 73(1981),626。

[72] 《百年》通谕(1991年5月1日),31:AAS 83(1991),831。

[73] 《论关怀社会事务》通谕(1987年12月30日),33:AAS 80(1988),557。

[74] 在墨西哥奎拉潘(Cuilapán)向原住民和农村居民讲话(1979年1月29日),6:AAS 71(1979),209。

[75] 在巴西累西腓(Recife)农民弥撒中的讲道(1980年7月7日):AAS 72(1980),926。

[76] 参阅《199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8:AAS 82(1990),152。

[77] 巴拉圭主教团会议,《El campesino paraguayo y la tierra》牧函(1983年6月12日),2,4,d。

[78] 纽西兰主教团会议,就环境议题所发的声明(2006年9月1日)。

[79] 《论人的工作》通谕(1981年9月14日),27:AAS 73(1981),645。

[80] 因此圣犹思定提及世界的“圣言种子”;参阅 II Apologia 8,1-2; 13,3-6:PG 6,457-458,467。

[81] 若望保禄二世,在长崎向联合国大学的代表和科学家发言(1981年2月25日),3:AAS 73(1981),422。

[82] 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2009年6月29日),69:AAS 101(2009),702。

[83] 洛曼劳·郭蒂尼,《现代世界的结束》(ROMANO GUARDINI,Das Ende der Neuzeit,9th ed.,Würzburg,1965,87)(英文: The End of the Modern World,Wilmington,1998,82)。

[84] 洛曼劳·郭蒂尼,《现代世界的结束》(ROMANO GUARDINI,Das Ende der Neuzeit,9th ed.,Würzburg,1965,87)(英文:The End of the Modern World,Wilmington,1998,82)。

[85] 同上,87-88(The End of the Modern World,83)。

[86] 宗座正义和平委员会,《教会社会训导汇编》,462。

[87] 洛曼劳·郭蒂尼,《现代世界的结束》(ROMANO GUARDINI,Das Ende der Neuzeit,63-64)(The End of the Modern World,56)。

[88] 同上,64(The End of the Modern World,56)。

[89] 参阅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2009年6月29日),35:AAS 101(2009),671。

[90] 同上,22:第657页。

[91] 《福音的喜乐》劝谕(2013年11月24日),231:AAS 105(2013),1114。

[92] 洛曼劳·郭蒂尼,《现代世界的结束》(ROMANO GUARDINI,Das Ende der Neuzeit,63)(The End of the Modern World,55)。

[93] 若望保禄二世,《百年》通谕(1991年5月1日),38:AAS 83(1991),841。

[94] 参阅《爱惜受造界:亚洲对生态危机的回应》,亚洲主教团会议联会赞助的学术研讨会发出的宣言(大雅台(Tagatay),1993年1月31日至2月5日),3.3.2。

[95] 若望保禄二世,《百年》通谕(1991年5月1日),37:AAS 83(1991),840。

[96] 本笃十六世,《201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2:AAS 102(2010),41。

[97] 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2009年6月29日),28:AAS 101(2009),663。

[98] 参阅雷岸的圣文生的著作(VINCENT OF LERINS,Commonitorium Primum,ch. 23:PL 50,688:“Ut annis scilicet consolidetur,dilatetur tempore,sublimetur aetate” )。

[99] No. 80:AAS 105(2013),1053。

[100]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63。

[101] 参阅若望保禄二世,《百年》通谕(1991年5月1日),37:AAS 83(1991),840。

[102] 保禄六世,《民族发展》通谕(1967年3月26日),34:AAS 59(1967),274。

[103] 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2009年6月29日),32:AAS 101(2009),666。

[104] 同上。

[105] 同上。

[106] 《天主教教理》,2417。

[107] 同上,2418。

[108] 同上,2415。

[109] 《1990世界和平日文告》,6:AAS 82(1990),150。

[110] 于宗座科学学院发言(1981年10月3日),3:Insegnamenti 4/2(1981),333。

[111] 《199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7:AAS 82(1990),151。

[112] 若望保禄二世,于世界医疗协会第三十五届周年大会发言(1983年10月29日),6:AAS 76 (1984),394。

[113] 阿根廷主教牧民关注委员会,Una tierra para todos(2005年6月),19。

[114] 《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1992年6月14日),原则 4。

[115] 《福音的喜乐》劝谕(2013年11月24日),237:AAS 105(2013),1116。

[116] 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2009年6月29日),51:AAS 101(2009),687。

[117] 例如有些作者强调拉丁美洲的村屋(villas),棚屋(chabolas)或贫民区(favelas)的价值:参阅史堪诺的著作(JUAN CARLOS SCANNONE,S.J.,“La irrupción del pobre y la lógica de la gratuidad”,in JUAN CARLOS SCANNONE and MARCELO PERINE(eds.),Irrupción del pobre y quehacer filosófico. Hacia una nueva racionalidad,Buenos Aires,1993,225-230)。

[118] 宗座正义与和平委员,《教会社会训导汇编》,482。

[119] 《福音的喜乐》劝谕(2013年11月24日),210:AAS 105(2013),1107。

[120] 在柏林德国联邦议院的发言(2011年9月22日):AAS 103(2011),668。

[121] 公开接见集会的教导(2015年4月15日):罗马观察报,2015年4月15日, 第8页。

[122]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26。

[123] 参阅Nos. 186-201:AAS 105(2013),1098-1105。

[124] 葡萄牙主教团会议,《Responsabilidade Solidária pelo Bem Comum》牧函(2003年9月15日),20。

[125] 本笃十六世,《201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8:AAS 102(2010),45。

[126] 《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1992年6月14日),原则1。

[127] 玻利维亚主教团会议,《玻利维亚的环境与人类发展》牧函(El universo,don de Dios para la vida)(2012年3月),86。

[128] 宗座正义和平委员会,《能源、公义与和平》,IV,1,梵蒂冈(2014),53。

[129] 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2009年6月29日),67:AAS 101(2009)。

[130] 《福音的喜乐》劝谕(2013年11月24日),222:AAS 105(2013),1111。

[131] 宗座正义与和平委员会,《教会社会训导汇编》,469。

[132] 《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1992年6月14日),原则15。

[133] 参阅墨西哥主教团会议, 牧民和社会事务主教团委员会,Jesucristo,vida y esperanza de los indígenas e campesinos(2008年1月14日)。

[134]         宗座正义与和平委员会,《教会社会训导汇编》,470。

[135] 《201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9:AAS 102(2010),46。

[136] 同上。

[137] 同上,5:第43页。

[138] 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2009年6月29日),50:AAS 101(2009),686。

[139] 《福音的喜乐》劝谕(2013年11月24日),209:AAS 105(2013),1107。

[140] 同上,228:AAS 105(2013),1113。

[141] 参阅《信德之光》通谕(2013年6月29日),34:AAS 105 (2013),577:“信德之光与爱的真理结合后,也不会脱离物质世界,因为爱必须藉肉身和灵魂活出来。信德之光是降生成人的光,在耶稣发光的生命中发射出来。信德之光也照亮物质世界,使我们信任其固有秩序,并晓得这秩序呼召我们越趋和谐,日益明了。这样,科学的目光获益于信德:信德促使科学家时常保持开放,探求现实世界中取之不竭的丰富宝藏。信德唤醒批判的意识,使科学研究不会局限于其独有的表述,而体会到大自然总是更加伟大。信德使我们因受造界的奥迹而称奇,拓扩理性的视野,因而照亮世界,让科学研究能够逐渐认识这个世界。”

[142] 《福音的喜乐》劝谕(2013年11月24日),256:AAS 105(2013),1123。

[143] 同上,231:第1114页。

[144] 洛曼劳·郭蒂尼,《现代世界的结束》(ROMANO GUARDINI,Das Ende der Neuzeit,9th edition,Würzburg,1965,66-67)(英文:The End of the Modern World,Wilmington,1998,60)。

[145] 若望保禄二世,《199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1:AAS 82(1990),147。

[146] 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2009年6月29日),66:AAS 101(2009),699。

[147] 本笃十六世,《201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11:AAS 102(2010),48。

[148] 《地球宪章》,海牙(2000年6月29日)。

[149] 若望保禄二世,《百年》通谕(1991年5月1日),39:AAS 83(1991),842。

[150] 若望保禄二世,《199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14:AAS 82(1990),155。

[151] 《福音的喜乐》劝谕(2013年11月24日),261:AAS 105(2013),1124。

[152] 本笃十六世,领受伯多禄职务典礼中的讲道(2005年4月24日):AAS 97(2005),710。

[153] 澳洲主教团会议,《新世界──环境的挑战》(A New Earth – 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2002)。

[154] 洛曼劳·郭蒂尼,《现代世界的结束》(ROMANO GUARDINI,Das Ende der Neuzeit,72)(The End of the Modern World,65-66)。

[155] 《福音的喜乐》劝谕(2013年11月24日),71:AAS 105(2013),1050。

[156] 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2009年6月29日),2:AAS 101(2009),642。

[157] 保禄六世,《1977年世界和平日文告》:AAS 68(1976)709。

[158] 宗座正义与和平委员会,《教会社会训导汇编》,582。

[159] 灵修作家阿里·阿尔·卡瓦斯(Ali al-Khawas)基于其个人经验,强调不应将世界的受造物和人与天主知遇的内在经验两者之间的距离拉阔。他说:“我们不应出于偏见而批评那些寻求在诗词音乐中得到神魂超拔的人。世界上,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也蕴含微妙的奥秘。追寻者可在风吹、树摆、水流、虫鸣、门嘎、鸟语,或管弦乐声、病者的叹息、伤者的呻吟中领略个中奥妙 ……”(EVA DE VIRTAY-MEYEROVITCH [ed.],Anthologie du soufisme,Paris 1978,200)。

[160] In II Sent.,23,2,3。

[161] 灵歌(Cántico Espiritual),XIV,5。

[162] 同上。

[163] 同上,XIV,6-7。

[164] 若望保禄二世,《东方之光》牧函(1995年5月2日),11:AAS 87(1995),757。

[165] 同上。

[166] 若望保禄二世,《活于感恩祭的教会》通谕(2003年4月17日),8:AAS 95(2003),438。

[167] 本笃十六世,圣体圣血节弥撒讲道(2006年6月15日):AAS 98(2006),512。

[168] 《天主教教理》,2175。

[169] 若望保禄二世,公开接见集会的教导(2000年8月2日),4:Insegnamenti 23/2(2000),112.

[170] Quaest. Disp. De Myst. Trinitatis,1,2 concl。

[171] 参阅多玛斯·亚奎拉,《神学大全》,I,q. 11,art. 3;q. 21,art. 1,ad 3;q. 47,art. 3。

[172] 圣巴西略(BASIL THE GREAT,Hom. in Hexaemeron,1,2,6:PG 29,8)。

上一篇:《赞美主》--“关爱我们共同家园”通谕(第一、二章)非正式译本下一篇:众位弟兄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