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思穎、林康政
2017年10月11日於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舉行的「《天主教教理》頒布二十五週年慶典」會後,我們兩位與會者——澳門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代表(陳思穎)及華語牧民教理學老師(林康政),訪問了會中兩位嘉賓,一是主講者德國神哲學系女學者嘉露(Porf. Katharina KARL),另一位是宗座母佑會大學歷史教授高露絲修女(Sr. Lorenzina COLOSI)。
嘉露教授接受林康政訪問
林:嘉露教授,感謝天主安排我今天出席妳的演講「《天主教教理》作為天人溝通的媒體」。我最欣賞的部份就是您以梵二《啟示憲章》中的「友誼」概念,論述我們在信仰的旅途中與主建立關係。
嘉:是。從人類的友誼,我們可以談到建立關係。它可以是一種連結,而教理講授中,我關心的是一個人如何與另一個「祂」建立關係而成為一體。這也關乎於一種對於他人生命的態度。
林:這樣,您怎樣以「友誼」的進路,理解《天主教教理》的四大支柱,並體現信仰律(Lex credenti)、生活律(Lex vivendi)、慶典律(Lex celebrandi)和祈禱律(Lex orandi)這四個教理原則?
嘉:這四個教理原則並不僅是理想和理論,它們是可以具體實現出來的,因這四個原則是指向每一個人的生命中的四個存在幅度,例如,人即使不懂祈禱,但人懂得慶祝,有時候,人會向天訴說或祈盼,即使他不知道他所傾訴的對象是誰。所以,人生命中的不同部份,都在廻響著這四個教理原則。這顯明於我們與主建立的情誼關係上。
林:好的。你認為以「友誼」作為教理工作的一種實際方式,能夠套用於所有的受眾——包括兒童,青年和成人嗎?如何把這理念發揮得宜嗎?
嘉:教理講授是讓人進入不同階段的過程,又是一個平台使不同的文化得以匯聚一起,使許多不同年齡文化的人同居共處。在這教理平台上,我們可有交流、學習和包容,但同時也會有衝突、誤解和爭執。這樣,以保持「友誼」可能是其中一個出路。如同人情友誼,教理這平台是一件很好而富有價值的事情,但又不能忽略當中困難,不過這些困難又是人所能夠理解的。真的,在人類生活中,「友誼」這分情是不可或缺的,在意大利文的表達上,有一種說法:天主聖三本身就是愛情的化身,藉著「友誼」的位際關係,我們人類就是因此被受造,也是富有人際間的友誼與愛情。
高露絲修女接受陳思穎訪問
陳:修女您好!從歴史的角度,請問您認為《天主教教理》在二十五年前的頒布,有何意義?
高:《天主教教理》雖然已頒布了二十五年,但它應該是一本值得不斷被重複閱讀的書本,因為它為天主教會強而穩紥地表述了信理。《天主教教理》配合今天的文化,是以一套統一的信仰語言,表達了我們所信仰的真理。自十六世紀的特倫多大公會議《羅馬教理》出版之後,各地方教會都著手編寫了以問答形式的教會書,以配合教會對教理講授工作的要求;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召開時,所採用的教理書還是特倫多大公會議後的成果,就是已沿用了數個世紀的教理本。因此,在梵二大公會議中,已有人提及過有需要重新編寫教理課本,以配合世界於文化、事理、研究等等種種更新,並要不斷向前行進。
陳:《天主教教理》的頒布按照梵二大公會議的革新精神,對於今天新福傳和整個教會的發展,有甚麼重要性?
高:教會在梵二大公會議中的自我覺醒中,擴張了她轉化更新的眼界,要藉著耶穌基督對教會的光照,來帶動教會與世界接軌。這種光照和覺醒就是一種「望德」——耶穌基督光照著每天更新的世界,也光照在旅途上行走的教會,就是在路途中的我們。正因為路途困難重重,艱難不斷,教會的眼光更要寬大廣遠。《天主教教理》的重要性在於它的大公性(Cattolicità),同時指向基督信仰的「共融」(Communione)。這「共融」就是平安與互助,以勇氣將自己交付出來,服務他人,而天主要因著這份信仰的「共融」,給予我們喜樂,視之為圓滿的美。
陳:《天主教教理》在意大利的教會,怎樣得以運用?
高:《天主教教理》自頒布二十五年以來,我們從沒有直接採用它的條文來宣講,然而我們卻以《天主教教理》作為基礎,編寫了許多適合意大利教會本土的教理課本,包括為全意大利教會及按地區出版的教理書。在各項培育過程中,堂區先按真實情況和經驗,編寫其需要模式的教材,然後交由地方主教審查及批准,然後將之推廣及運用。這些功夫都是長時間運用《天主教教理》所得出的經驗。
陳:那麼,《天主教教理》的精神和進路對傳道員的培育,又起了甚麼作用呢?
高:《天主教教理》為宗教教育者、傳道員及教理課本編撰者,提供了一個基礎和參照。正因為地方教理課本必須根據其文化、人文生活、語言傳統,才能呈現出《天主教教理》的內容和精神。這是十分有助當地區傳道員,配合福音新傳的需要,傳授信仰。
經過與兩位學者的訪談,我們感到《天主教教理》一書就是起了教理講授之本質作用——廻響聖言。基督的福音得以藉著教理四大支柱,於各地文化社會中彰顯出這統一而多元的信仰表達、禮儀慶祝、倫理實現和靈修傳統。願我們在教理中繼續吸取信仰的寶庫,不單只是為深化自己對天主聖三的愛,更能在這時代的挑戰和困難中,因教理培育,使人與主相遇,活出這救恩的奧蹟。今後,讓我們的生命和使命,如同懷孕基督生命的聖母瑪利亞一樣,成為「活教理」,得以把福音的真理,廻響於我們人際關係、家庭生活和社群團體中,尤其在我們中港台澳等各地的華語教會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