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主日 (丙年读经)
读经一:列上十七17-24
答 唱:咏30
读经二:迦一11-19
福 音:路七11-17
生命从来不缺少奇迹,只是大部份都不为人所注意而已。天可怜见,谁能为生离死别做些什么吗?其实死亡也不是真的那么可怕,它明天来也罢,半载一年后来也罢,总之是只能来一次,谁都回避不了。可怕的是人的过度想像,想像“母老家贫子幼”,此后何以聊生?想像死生契阔,其间的孤独彷徨,谁与评说?但看真一点,都不是死亡本事。《雅歌》这样说:“请将我有如印玺,放在你的心上,有如印玺,放在你肩上,因为爱情勐如死亡,妒爱顽如阴府:它的焰是火焰,是上主的火焰。洪流不能熄灭爱情,江河不能将它冲去。”(八6—7)生命源于爱,在它返本归源时,纠缠着而且讳莫如深的,也是爱。奇迹嘛,有爱的就能看到,肯爱的就能创造。
今主日的第一篇读经《列王纪上》和《路加福音》,分别记述了两位青年人的死而复生。厄里亚先知故事中寡妇的话:“天主的人,我与你有什么关系?你到我这里来,竟叫上主记起我的罪恶,杀死了我的儿子!”(列上十七18)使人联想到耶稣的门徒问耶稣说:“辣彼,谁犯了罪?是他,还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来瞎眼呢?”(若九2)人在天主慈爱的关顾下,竟然还会受苦,“因果报应”相信是我们人试图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结果,忘记了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为了荣耀主,不管我们是否理解、却仍然信靠他的契机,人的罪恶并不具备和提供答案。为此,那妇人后来对厄里亚说:“现在我知道你是天主的人,上主藉你的口所说的话,确是真理。”(列上十七24)要信先知的话、悔改皈依天主,才是这事件的焦点。
纳因城寡妇之子的复生,颇有值得我们回味之处。耶稣在一大伙群众簇拥之下,来到了纳因城。城中恰巧也有一大伙人,陪伴着一位寡妇,送她儿子的遗体,出城埋葬。死亡遇上了生命的主宰,谁该主场?是耶稣主动走上前,按住抬放死者的担架,复活了那位青年人,把他交回给他的母亲。我们只从耶稣的说话中,才知那寡妇曾哭过。《路加》并没有描写成一个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的情景。耶稣动了怜悯的心,一定不只因他是仁慈的主,对妇孺、弱小者、外邦人和痛苦中人特别关顾,更因为他预见了自己母亲的丧子之痛。青年人是寡妇的独子,因此主也必定看到了自己的死亡。
保禄宗徒在今日所读的第二篇读经中,为自己辩解:“我所宣讲的福音,并不是由人而来的,因为,我不是由人得来的,也不是由人学来的,而是由耶稣基督的启示得来的。”(迦一11—12)这是因为他面对着另一种死亡的挑战。当时的基督徒团体中,有不少保守的犹太主义残余分子,攻击保禄宣扬因信仰基督获得的自由,反对外邦人不须先按梅瑟法律成为犹太人,便能加入教会。他们质疑的,不只是保禄的宣讲,也直指他使徒的身份。教会团体应是使那些死于罪恶的人,活于天主;而非使活于天主的人,与恩宠的泉源隔绝。
死亡并不只属肉体的败坏,它还有其他许多面体。罪恶能使人心灵、道德沦亡;长期受排斥或自我放逐,能使人变得孤僻、难以与人共处,是共融、沟通上的死亡;以规条、传统为藉口而禁制开放、包容,是成长的窒碍。两位青年人的复苏虽是短暂的,却反映着天主的眷顾,临在于我们每日生活的许多抉择中。万一面对死生契阔,你信的是什么?你看到的又是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