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主日
列上 17:17-24
咏 30:2,4, 5-6, 11-12, 13
迦 1:11-19
路 7:11-17
厄里亚住在寡妇家里而她的孩子死了。她是外教人,以为天主惩罚了她。先知呼求了上主,让她的儿子又活了。在福音里耶稣也使一位寡妇的儿子复生,看起来是他效法了先知厄里亚,但我们可以看出耶稣胜过厄里亚。厄里亚几乎被迫要澄清一个大误会而行了奇迹,耶稣纯粹出于怜悯之心;厄里亚三次伏在孩子身上呼求上主才成功,耶稣只用一句说话:“青年人,我对你说,起来吧。”
先知们在预言默西亚时代时,多次提到“复活”,“肉身的复活”是默西亚时代的一个特征。路加在本章第廿二节记录耶稣回答若翰的门徒时说:“瞎子看见……聋的听见……死人复活”。
其实这里所提的复活只是把现世的生命延长一点,这两个孩子长大后老了、还是死了。耶稣显示他对寡妇的同情,他面对一个小孩子的尸体感到婉惜,其实这同情、这婉惜是“人之常情”,耶稣认同了,以他的大能作出回应。但耶稣真正带来的复活远远超过这种复活,真正的复活、真正的生命是进入天主的光荣,也就是分享耶稣的复活所带来的新生命。
古希腊的文化眨抑肉体的生命,追求纯精神的价值;现代的人却多追求肉体的享受,疏忽精神的价值,他们提倡的是科学,技术、健康、繁荣。福音的道理绝不轻视健康、繁荣,但不把它绝对化。耶稣说:“贫穷的人是有福的”;“谁要跟随我该背自己的十字架”;“甘愿丧失性命的才得到性命”。当然贫穷、苦难、死亡只是道路,目的是圆满的生命,整个人的幸福,救灵魂也就是关注精神的价值而达到人所以为人的目的。
耶稣复活了一个青年,面对青年的死亡我们特别伤感,青春是生命的开端,充满希望。福音的那青年更是他寡妇妈妈的独一依靠。成年老年的人在青年身上见到自己生命的延续,青年是家庭、社会、国家、教会的希望。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跨越希望的门槛”一书里有一章的题目是:“在青年身上是否存在希望?”他说、现代的青年不像他青年时代一样、受世界大战及专制政权的挑战,今日青年们享有自由、易受消费主义的诱惑,但他们并不无理想,他们的本能还是催促他们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真正的自我,寻找爱。他们努力认识自己,与人共融相处,他们也肯受教。教宗说、他还是年轻司铎时已特别喜欢和青年一起追求爱,他当了教宗,青年们也跟随他(世界青年节是美好的例子),因为他介绍耶稣给他们,只有耶稣是唯一真朋友,他会教青年找到真正的爱。
圣保禄为证明他的宗徒资格说:“天主从母胎中已选我”。其实人人都在母胎中被天主选定了,天主给每人一个使命,一个圣召,在大马士革路上一个奇迹使保禄认清了他的使命。我们未必有这么奇妙的遭遇,但每个人,尤其在青年的时候,会听到天主的召叫。天主可能计划他(她)借婚姻建设一个家庭,可能要他(她)为社会作出独特的贡献,可能特别召唤他(她)更亲近地跟随他、奉献自己、为福音服务。但一个人人共有的使命是、在每日的生活中、活出巴斯卦奥迹带来的新生命。 |